开学活动
搜索
    上传资料 赚现金
    英语朗读宝

    专项10:文言文阅读(课件)-【中职专用】2025年对口单招升学考试语文二轮专项突破(江西专用)

    专项10:文言文阅读(课件)-【中职专用】2025年对口单招升学考试语文二轮专项突破(江西专用)第1页
    专项10:文言文阅读(课件)-【中职专用】2025年对口单招升学考试语文二轮专项突破(江西专用)第2页
    专项10:文言文阅读(课件)-【中职专用】2025年对口单招升学考试语文二轮专项突破(江西专用)第3页
    专项10:文言文阅读(课件)-【中职专用】2025年对口单招升学考试语文二轮专项突破(江西专用)第4页
    专项10:文言文阅读(课件)-【中职专用】2025年对口单招升学考试语文二轮专项突破(江西专用)第5页
    专项10:文言文阅读(课件)-【中职专用】2025年对口单招升学考试语文二轮专项突破(江西专用)第6页
    专项10:文言文阅读(课件)-【中职专用】2025年对口单招升学考试语文二轮专项突破(江西专用)第7页
    专项10:文言文阅读(课件)-【中职专用】2025年对口单招升学考试语文二轮专项突破(江西专用)第8页
    还剩30页未读, 继续阅读
    下载需要50学贝 1学贝=0.1元
    使用下载券免费下载
    加入资料篮
    立即下载

    专项10:文言文阅读(课件)-【中职专用】2025年对口单招升学考试语文二轮专项突破(江西专用)

    展开

    这是一份专项10:文言文阅读(课件)-【中职专用】2025年对口单招升学考试语文二轮专项突破(江西专用),共38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考纲解读,考点呈现,考纲分析,考情解读,方法指导,文言文整体阅读,文言实词,文言虚词,文言句式,文言文的翻译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例 1 (江西省 2023年“三校生”对口升学考试语文试题)沛公已出,项王使都尉陈平召沛公。 沛公曰:“今者出,未辞也,为之奈何?”樊哙曰:“大行不顾细谨,大礼不辞小让。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于是遂去。 乃令张良留谢。良问曰:“大王来何操?”曰:“我持白璧一双,欲献项王,玉斗一双,欲与亚父。 会其怒,不敢献。公为我献之。”张良曰:“谨诺。”当是时,项王军在鸿门下,沛公军在霸上,相去四十里。 沛公则置车骑,脱身独骑,与樊哙、夏侯婴、靳强、纪信等四人持剑盾步走,从郦山下,道芷阳间行。 沛公谓张良曰:“从此道至吾军,不过二十里耳。 度我至军中,公乃入。”(节选自司马迁《鸿门宴》)
    1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今者出,未辞也 辞:告辞B.项王使都尉陈平召沛公 召:召唤C.相去四十里 去:距离D.道芷阳间行 道:道路【答案】 D【解析】 “道”,名词用作动词,“取道”。
    13.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谁为大王为此计者A.为之奈何 B.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C.公为我献之 D.何辞为【答案】 C【解析】 例句中的加点词“为”与C项中的加点词“为”都是介词,“替”的意思。A项中的“为”是介词,“对”的意思。 B项中的“为”表判断,是。 D项中的“为”是语气词,可译为“呢”。
    14.下列加点词语在本文中古今意义不同的一项是( )A.我持白璧一双 B.会其怒C.沛公则置车骑 D.持剑盾步走【答案】 D【解析】 “走”古义是“跑”;今义是“步行”。
    15.下列对文段画横线句子的翻译,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大行不顾细谨,大礼不辞小让译文:做大事不必顾及细枝末节,讲大礼不必计较小的谦让B.大王来何操译文:大王来的时候正在操作什么C.乃令张良留谢译文:就留下张良道歉D.沛公则置车骑,脱身独骑译文:刘邦就丢下他的车马和随从,独自骑马【答案】 B【解析】 大王来的时候携带了什么东西?
    例2 (江西省2022年“三校生”对口升学考试语文试题)君子曰:学不可以已。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木直中绳,鞣以为轮,其曲中规,虽有槁暴,不复挺者,鞣使之然也。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节选自荀子《劝学 》)
    1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A.学不可以已 已:停止 B.其曲中规 规:直尺 C.鞣使之然也 鞣:使……笔直 D.金就砺则利 金:金子【答案】 A【解析】 B项“规”,圆规。 C项“鞣”,使……弯曲。D项“金”,指金属制的刀剑等。
    13.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与例句不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冰,水为之而寒于水A.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B.不如须臾之所学也C.鞣使之然也 D.锲而舍之【答案】 B【解析】 例句和 ACD三项的“之”都是代词。 B项的“之”是助词,无实义。
    14.下列加点词语有词类活用的一项是( )A.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B.吾尝终日而思矣C.吾尝跂而望矣 D.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答案】 A【解析】 A项“水”,名词作动词,游水。 B项“思”,思考。 C项“望”,远望、远看。 D 项“善”,善于。
    15.下列对文段画横线句子的翻译,不正确的一项是( )A.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译文:靛青,是从蓝草里提取的,然而却比蓝草的颜色更青B.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译文:即使又被风吹日晒而干枯了,(木材)也不会再挺直C.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译文:借助车马的人,并不是脚走得快,却可以达到千里之外D.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译文:君子本性没有什么差别,都喜欢假的东西【答案】 D【解析】 译文:君子的本性跟一般人没什么不同,(只是君子)善于借助外物罢了。
    例3 (江西省2021年“三校生”对口升学考试语文试题)进,与操遇于赤壁。时操军众已有疾疫,初一交战,操军不利,引次江北。瑜等在南岸,瑜部将黄盖曰:“今寇众我寡,难与持久。操军方连船舰,首尾相接,可烧而走也。”乃取蒙冲斗舰十艘,载燥荻枯柴,灌油其中,裹以帷幕,上建旌旗,豫备走舸,系于其尾。 先以书遗操,诈云欲降。 时东南风急,盖以十舰最著前,中江举帆,余船以次俱进。操军吏士皆出营立观,指言盖降。 去北军二里余,同时发火,火烈风猛,船往如箭,烧尽北船,延及岸上营落。 顷之,烟炎张天,人马烧溺死者甚众。瑜等率轻锐继其后,雷鼓大震,北军大坏,操引军从华容道步走,遇泥泞,道不通,天又大风,悉使羸兵负草填之,骑乃得过。羸兵为人马所蹈藉,陷泥中,死者甚众。刘备、周瑜水陆并进,追操至南郡。 时操军兼以饥疫,死者太半。操乃留征南将军曹仁、横野将军徐晃守江陵,折冲将军乐进守襄阳,引军北还。(节选自司马光《资治通鉴·赤壁之战》)
    12.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初一交战 初一:刚刚开始B.同时发火 发火:点燃船只C.北军大坏 大坏:彻底溃败D.瑜等率轻锐继其后 轻锐:精锐轻便的武器【答案】 D【解析】 轻锐:轻装的精锐部队。译文:周瑜等率领轻装的精锐部队跟在他后面。
    13.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意义与用法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A.裹以帷幕 以济大事B.可烧而走也 若据而有之C.操乃留征南将军 乃取蒙冲斗舰十艘D.与操遇于赤壁 莫若遣腹心自结于东【答案】 C【解析】 A项“用”,介词/来,连词。B项“无义”,连词,表承接/连词,表并列。 C项“于是、就”,副词,表承接。 D项“在”,介词/和,介词。
    14.下列句式与“人马烧溺死者甚众”的句式不相同的一项是( )A.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 B.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C.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D.求人可使报秦者【答案】 C【解析】 C项“人马烧溺死者甚众”是定语后置句,句子的主语中心词是“人马”,“烧溺死”是修饰“人马”的定语,句意为:曹军被烧死淹死的人马很多。 A项是定语后置句,正常语序为“太子及知其事之宾客”,“者”在表示定语后置时,可以译为“的”,句意为:太子和知道这件事的宾客。B项是定语后置句,翻译时应把“之”后面的定语提前,即“利爪牙”“强筋骨”,句意为:蚯蚓没有锋利的爪子和牙齿,也没有强健的筋骨。C项是宾语前置句,两个“之”都是宾语前置的标志,“不知句读,不解惑”,句意为:不懂得断句,不明白疑难问题。 D项是定语后置句,“者”为定语后置句的标志,正常语序为“求可使报秦人”,句意为:想找一个可以出使秦国向秦国回复的人。
    15.下列对文段画横线句子的翻译,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先以书遗操,诈云欲降译文:先送信给曹操,假说要投降B.中江举帆,余船以次俱进译文:到了江心,挂起风帆,其余各船按次序前进C.操引军从华容道步走译文:曹操带领败兵从通往华容县的陆路跑步逃跑D.时操军兼以饥疫,死者太半译文:曹操的军队还加饥饿和疾病,死亡的有一大半【答案】 C【解析】 译为:曹操带领败兵从通往华容县的陆路步行逃跑。
    针对文言文,考纲要求学生能够“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常见文言虚词: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焉、也、以、因、于、与、则、者、之;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不同的句式和用法:判断句、被动句、宾语前置、成分省略和词类活用;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
    2023年词语解释文言虚词古今异义文言翻译
    2022年词语解释文言虚词特殊句式文言翻译
    2021年词语解释文言虚词古今异义文言翻译
    文言文整体阅读是对文言文基础知识的综合考查,它对考生的要求较为全面,包括文言实词、文言虚词、文言翻译等多个方面。考试中的文言文阅读文段出自课内外,但考点大多来自课内,所以考生在复习时,要立足课内,延伸至课外;同时掌握文言文的阅读方法与解题技巧。在复习备考的过程中,考生需要有分主次、轻重地对文言文阅读各部分的考点进行复习。
    一、阅读步骤第一步:通读浏览,了解大意。阅读文言文文段,要带着“什么人”“做了什么事”“结果怎样”“为什么”等问题对文段进行研读。阅读中,对文段中的人名、地名、官名、物名、典章等要尽可能地标出;对理解文段起关键作用的词句,要联系上下文进行推导;要注意文言代词的指代对象及文段后的注释。第二步:借助题干,快速解题。充分利用题目中的有效信息,准确了解文章的内容、主旨及重点的字、词、句。尤其要认真阅读最后一道有关内容理解分析的题目,有助于快速把握文段主旨。
    二、解题方法1. 词义辨析题分析字形,辨明字义。从字音、字形推测通假字;用互文见义对照解释前后词;联系上下文,将给出的词义代入原文,通顺就对,不通顺就错;遇到解释不通的字词考虑地名、人名、官名、通假字或者词类活用。另外,古代多单音节词,阅读中看到类似于现代汉语双音节的词,应尽可能分开理解。2. 句式辨析题把握常见的句式,尤其是特殊句式的类型、特点;依据上述知识,联系句子或词语的意思,对句子进行语法分析;仔细审题,依据题目要求,仔细比较选项,准确分析其异同。
    二、解题方法3. 内容理解题找出文段中与选项解释相对应的语句,一一对应,总体把握文意。注意选项在叙述或分析时设置的顺序颠倒、无中生有等陷阱,还要注意人物事迹是否张冠李戴,事件的时间是否准确,人物性格陈述是否恰当。4. 语句翻译题牢牢记住“直译为主,字字落实;意译为辅,文通字顺”的翻译原则。考生在平时的阅读训练中,要学会运用代入法、比较法、排除法和反证法等解题方法。5. 分析问答题对于文章的思路及内容,要有整体的把握;同时,要注意细节;在理解原句的基础上,用自己的语言进行综合梳理,有理有据地回答问题。
    复习建议:【熟】(1)经典的文章要熟悉。如《鸿门宴》《师说》《劝学》等。(2)经典的文言句式要熟悉。如判断句、被动句、倒装句、省略句等。(3)固定用法要熟悉。包括固定词语、固定句式等。(4)常见的实词、虚词的意义和用法要熟悉。(1)解题方法要了然于心。(2)规律、形式要了然于心。如词类活用规律、倒装句的形式等。【静】(1)阅读时心要静,不要烦躁。(2)解题时心要静,仔细思考。
    方法指导:1.联想推断法通过课文中有关语句的用法,互相比照,确定其实词的用法,如:“非兵不利”(《六国论》)中的“兵”想到“收天下之兵”(《过秦论》),译为“兵器”“武器”。还有成语联想法。如“势拔五岳掩赤城”(《梦游天姥吟留别》),“拔”,译为“超出”“超过”,可联想成语“出类拔萃”,此处也为“超过”“超出”,还可根据联想字音字形来推断,如“府吏见丁宁”(《孔雀东南飞》),“丁宁”与“叮咛”的读音相同,“叮咛”的含义是“嘱咐”,可推断出它的含义为“府吏反复嘱咐我”,如《鸿门宴》中“旦日飨士卒”,“飨”,形旁“食”,可推知“飨”为“用酒食款待宾客”,文中是“犒劳”的意思。
    方法指导:2.结构推断法文言文中会出现结构相同或相似的句子,各句在相对应的位置上使用同义、反义或意思相关的词,因此可利用上下句与之对应的词的意义来帮助判断。如“奉之弥繁,侵之愈急”(《六国论》),“愈”指更加、愈加,“愈”与“弥”对应,也指更加、愈加。 “信而见疑,忠而被谤”(《屈原列传》),“见”与“被”相对,都表被动。3.语法推断法根据实词在文中作什么成分来推断它的意义,如“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赤壁赋》)中“渔樵”作句子的谓语,而谓语一般由动词或形容词充当,故“渔樵”是名词作动词,应释为“捕鱼砍柴”。
    方法指导:4.语境推断法文言实词有一词多义的现象,只有放在具体语境中才能确定它的含义。如“臣之妻私臣”(《邹忌讽齐王纳谏》)。如不结合语境,容易误解为私底下,而原文是讲“我的妻子偏爱我”。5.借助邻字此类型针对同义复词和偏义复词。如“昼夜勤作息,伶俜萦苦辛”(《孔雀东南飞》),“作息”本指“工作”和“休息”,但语境中指“不停的工作”,因此,“作息”为偏义复词,“息”只起陪衬作用。
    注意设题陷阱1.无中生有,设置实词没有的义项,故意迷惑学生。一般针对文言文中加点词语解释及翻译,如江西省2020年“三校生”对口升学考试语文试题中的第12 题“碟碟云霄间”,“碟碟”是个象声词,有鸟鸣声、琴声、棋子声、爆竹声、骨节声、笑声等义项,考题却设置“石头向上飞”,属无中生有。2.以今释古,文言文中有些词的意思和现代汉语中的意思不同,用现代汉语的意思解释古义则容易出错。如“臣侍汤药,未曾废离”(《陈情表》),“汤”在现代汉语中大多指“面汤”“肉汤”之类,而古汉语中“汤”则是热水,引为“喝水”意,以今释古,显然不行。
    注意设题陷阱3.忽略活用,这是实词考查的重点内容。在解释加点字和翻译的试题中,常见有意忽略词类活用的考察项。如江西省 2018年“三校生”对口升学考试语文试题中第15题翻译文段画线句子“常以身翼蔽沛公”,选项译为“时常用身体的翅膀遮蔽沛公”,而“翼”在此处有活用,名词用作状语,“像鸟张开翅膀那样”,应译为“常常张开双臂像鸟儿张开翅膀那样用身体掩护刘邦”。
    方法指导:文言虚词用法辨析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1.语境推断法。文言虚词的用法比较灵活,要确定一个虚词的用法,就必须联系语境作具体分析。如①“针针丛棘,青麻头伏焉”(《促织》)语境是一只“青麻头”(蟋蟀)藏匿在“针针丛棘”之中。 由此可推断“焉”是兼词“于此”。 “伏焉”即“伏在那里”;②“犹且从师而问焉”(《师说》)语境是跟从老师而请教,“而”表顺承,可推断“焉”相当于代词“之”;③“颠而不扶,则将焉用彼相矣”(《季氏将伐颛臾》)“焉”用在疑问句中,表示责备的语气,由此可推断“焉”是疑问代词,可译为“何”“哪里”;④“圣心备焉”(《劝学》)“焉”用在陈述的语境里,是语气助词。
    方法指导:文言虚词用法辨析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2.搭配分析法。从虚词的搭配对象去判断它的词性。“以”所搭配的对象是名词或名词性短语,它们构成短语修饰后面的动词,表示行为动作的工具,原因、时间、凭借等,可知“以”为介词。如“久之,能以足音辨人”(《项脊轩志》)。“以”搭配的对象是动词或动宾短语,则是连词。可表示目的、修饰等的连词。如“挟天子以征四方”(《赤壁之战》)3.句位分析法。一些虚词在句中不同位置就起不同作用。如“其”,在句首一般是语气副词,如“其孰能讥之乎”(《游褒禅山记》);在句中,动词后一般是代词,如“秦王恐其(代蔺相如)破璧”(《廉颇蔺相如列传》),在名(代)词后一般是语气副词,如“尔其(语气副词,一定)无忘乃父之志”(《伶官传序》)。
    方法指导:文言虚词用法辨析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4.代入检验法。将判断出来的意义代入句子中,若结合上下文,语意通畅,即可验证准确。如“而、且”都有表承接、转折的意义,若判断为承接关系,可用“就、随后、那么”替代,若判断为转折关系,则可用“可是、但是”替代,替代后若前后语意不通畅,则说明判断不准。5.标志确认法有些虚词是构成文言特殊句式的标志词,抓住这些标志,我们就能迅速地确定虚词的意义和用法了。如判断句的标志“者”“也”等,被动句的标志“见”“于”“为所”等,宾语前置的标志“之”等。综上所述,在解答虚词辨析题时,如能辅之以技巧,的确有事半功倍之效。
    方法指导:1.要明确概念。要明确文言特殊句式的概念,避免和现代汉语句式的含义混为一谈。要熟知每一种特殊句式的真正内涵,以便准确地判断其类型并在译文中体现其特点。2.要明确辨识文言特殊句式。在考试中,辨识文言句式是翻译的基础,只有弄清句式特点,才能准确地理解句子含意,顺畅地将古代汉语翻译成现代汉语。3.要善于借助规律和方法去做题。关于文言句式要熟记格式,善找标志,多练多看多译。
    方法指导:1.文言文翻译的基本原则: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准确规范。2.文言文翻译的基本方法(1)力求字字落实,学会用组词(双音节词)方式。如:圣益圣,愚益愚。——圣人更加圣明,愚人更加愚笨。(2)凡是人名、地名、官名、朝代、年号可照录,不必翻译。如: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孔子把郯子、苌弘、师襄、老聃当作老师。(3)要遵守现代汉语的语法习惯去翻译,特殊句式要调整。如:范增数目项王。——范增多次给项王使眼色。沛公安在? —— 沛公在哪里呢?
    文言文翻译的易错点1.专有名词,强行翻译。文言文中的一些国名、朝代名、官名、地名、人名、年号以及一些称号等专有名词可不翻译。有些同学对此强行翻译,从而“画蛇添足”。2.文白掺杂,该译不译。翻译讲究字字落实。有些同学在翻译句子时往往有个别的词翻译不彻底或者不翻译,导致文白掺杂,不伦不类。3.脱离语境,误译词语。文言文中一词多义的现象很多。有些词在不同的语境中有不同的意义。因此,在翻译时一定要结合上下文语境,以免误译词语。4.当删不删,成分赘余。在文言文中,有些词语只是语气词,或者只有语法功能而没有实际含义,那么在翻译时就应把这些词语删去。
    文言文翻译的易错点5.当补不补,漏掉得分点。成分残缺的句子或省略句,翻译时必须添加其残缺或省略的成分,将句子补充完整。6.句式不明,不合规则。 比如,文言文中,倒装句是一种常见的特殊句式。 翻译时,应将其恢复成现代汉语的正常句式。而有很多同学弄不懂句式特点,从而使译文不符合现代汉语的语法规则。
    方法指导:1.善于借助。例如,善于借助字形分析和邻里相推,来正确判定实词词义,根据语言环境掌握虚词用法。要有排除干扰的意识,例如古今异义的干扰,防止望文生义,以今释古。例:用“ 糸”(糸用作左旁简化为“纟”)作偏旁的字与“丝织品、绳索”有关。①一曲红绡不知数(《琵琶行》)中“红绡”,指红色薄绸; ②自缢于庭树(《孔雀东南飞》)中“缢”,指吊死,用绳子勒死。2.分析结构。根据它在文章中的结构来推断它的词性,进而推断它的词义。如:①追亡逐北(《过秦论》)中“亡”“北”出现在动词之后,即动词活用为名词,译为“逃亡的人”。

    相关课件

    2024届中职语文对口升学考试专项复习:语文基础-句子类型及句式变换++课件+:

    这是一份2024届中职语文对口升学考试专项复习:语文基础-句子类型及句式变换++课件+,共52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语言简明,课堂练习,语言连贯,选择题的特点,语言连贯题解答技巧,语言得体,语言环境,知识延伸,谦辞与敬辞,谦辞举例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2024届中职语文对口升学考试专项复习:语文基础-句子类型及句式变换+课件+:

    这是一份2024届中职语文对口升学考试专项复习:语文基础-句子类型及句式变换+课件+,共42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句式类型有哪些,长句短句,主动句被动句,肯定句否定句,否定词,单句复句,常式句变式句,整句散句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专题12:文言文阅读专项(精讲课件)-【中职专用】2024年中职高考语文二轮复习专项突破(四川适用):

    这是一份专题12:文言文阅读专项(精讲课件)-【中职专用】2024年中职高考语文二轮复习专项突破(四川适用),共44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罪归罪,C项介词用,传流传的文字,A项介词因为,度比一比,强强健,A项表递进关系,C项表因果关系,D项表并列关系,B项都是老师的意思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欢迎来到教习网
    • 900万优选资源,让备课更轻松
    • 600万优选试题,支持自由组卷
    • 高质量可编辑,日均更新2000+
    • 百万教师选择,专业更值得信赖
    微信扫码注册
    qrcode
    二维码已过期
    刷新

    微信扫码,快速注册

    手机号注册
    手机号码

    手机号格式错误

    手机验证码 获取验证码

    手机验证码已经成功发送,5分钟内有效

    设置密码

    6-20个字符,数字、字母或符号

    注册即视为同意教习网「注册协议」「隐私条款」
    QQ注册
    手机号注册
    微信注册

    注册成功

    返回
    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