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高考专用备战2024年高考语文易错题精选易错点19文言文阅读之文意辨析题__不识常见的设题陷阱学生版练习
展开
这是一份新高考专用备战2024年高考语文易错题精选易错点19文言文阅读之文意辨析题__不识常见的设题陷阱学生版练习,共6页。试卷主要包含了没有从人物性格事迹角度比对,没有从关键词语角度进行比对,没有从时间地点角度进行比对,没有从分句之间关系进行比对,没有从人事所涉范围进行比对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易错题型——文言文阅读之文意辨析题
文言文阅读之文意辨析题,主要考查对文本的理解能力。解答此类题目最有效的方法是“比对法”。基于此,找到正确的比对突破口,是解答此题的关键。考生在解题时,应侧重关注选项在哪些方面对文本进行了误读。常见的选项设误方式主要集中于人物、地点、时间、词义、关系、依据与结论等方面。
★易错原因——
1.没有从人物性格事迹角度比对。
2.没有从关键词语角度进行比对。
3.没有从时间地点角度进行比对。
4.没有从分句之间关系进行比对。
5.没有从人事所涉范围进行比对。
(2023年全国乙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试题。
昔者晋公子重耳出亡,过于曹,曹君袒裼而观之,釐负羁与叔瞻侍于前。叔瞻谓曹君曰:“臣观晋公子,非常人也,君遇之无礼,彼若有时反国而起兵,即恐为曹伤君,不如杀之。”曹君弗听。釐负羁归而不乐,其妻问之曰:“公从外来而有不乐之色,何也?”负羁曰:“吾闻之,有福不及,祸来连我。今日吾君召晋公子,其遇之无礼,我与在前,吾是以不乐。”其妻曰:“吾观晋公子,万乘之主也;其左右从者,万乘之相也。今穷而出亡过于曹,曹遇之无礼,此若反国,必诛无礼,则曹其首也。子奚不先自贰焉。”负羁曰:“诺。”盛黄金于壶,充之以餐,加璧其上,夜令人遗公子,公子见使者,再拜,受其餐而辞其璧,公子自曹入楚,自楚入秦,入秦三年,秦穆公召群臣而谋曰:“昔者晋献公与寡人交,诸侯莫弗闻。献公不幸离群臣,出入十年矣。嗣子不善,吾恐此将仿令其宗庙不被阴而社稷不血食也。如是弗定,则非与人交之道,吾欲辅重耳而入之晋,何如?”群臣皆曰:“善。”公因起卒,革车五百乘,畴骑二千,步卒五万,辅重耳入之于晋,立为晋君。重耳即位三年,举兵而伐曹矣,因令人告曹君曰:“悬叔瞻而出之,我且杀而以为大戮。”又令人告釐负羁曰:“军旅薄城,吾知子不违也,其表子之间,寡人将以为令,令军勿敢犯。”曹人闻之,率其亲戚而保釐负羁之闾者七百余家,此礼之所用也。故曹,小国也,而迫于晋、楚之间,其君之危犹累卵也,而以无礼莅之,此所以绝世也。
(节选自《韩非子·十过》)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重耳遭到曹君的无礼对待,叔瞻预见到这件事可能会带来不好的后果,主张杀掉重耳以杜绝后患,曹君没有听从叔瞻的建议。
B.釐负羁参与了接见重耳的活动,为曹君对重耳无礼感到忧心仲仲,他妻子问明原委后,积极帮他出主意。
C.离开曹国后,重耳一路逃亡到楚国、秦国,秦穆公念在过去晋献公跟自己交好的份上,出兵护送重耳返回晋国,立重耳为晋君。
D.重耳即位三年后,出兵讨伐曹国,派人威胁曹君要他吊死叔瞻并交出尸体,不然就大开杀戒,但对釐负羁则给予了特别的关照。
比对关键词语
如:
[原文] (2022·全国乙卷)晋平公春筑台,叔向曰:“不可。古者圣王贵德而务施,缓刑辟而趋民时。今春筑台,是夺民时也。岂所以定命安存,而称为人君于后世哉?”平公曰:“善。”乃罢台役。
[选项] 叔向反对晋平公在春天筑台,认为那样做会耽误农时,如果只顾自己安身立命,就不会被后世称为人君。平公于是停止了筑台的劳役。( )
[比对] 从曲解文意的角度设误。“如果只顾自己安身立命”曲解文意。关键在于“安身立命”应该是使动用法,意思是“让百姓安身立命”。
比对人物
如:
[原文] (2022·新高考Ⅰ卷)秦将伐魏,魏王闻之,夜见孟尝君,告之曰:“秦且攻魏,子为寡人谋,奈何?”孟尝君曰:“有诸侯之救,则国可存也。”王曰:“寡人愿子之行也!”重为之约车百乘。
[选项] 魏王受到强秦武力威胁之际,连夜向孟尝君问计,孟尝君表示有了诸侯的帮助,国家就可以存续下来,并表示希望替魏王出使诸侯,搬取救兵。( )
[分析] 从张冠李戴的角度设误。“孟尝君……表示希望替魏王出使诸侯,搬取救兵”张冠李戴。由原文“王曰:‘寡人愿子之行也!’”可知,是魏王希望孟尝君出使诸侯,搬取救兵。
比对时间、地点
如:
[原文] 太祖(曹操)东还,以曹彰行越骑将军,留长安。太祖至洛阳,得疾,驿召彰,未至,太祖崩。文帝(曹丕)即王位,彰与诸侯就国。黄初二年,进爵为公。三年,立为任城王。四年,朝京都,疾薨于邸,谥曰威。
[选项] 太祖东还,让曹彰镇守长安,太祖临死前还想召见他;文帝即位后,曹彰先后被晋升为公爵和任城王,后来回到封国,暴毙于官邸。( )
[比对] “后来回到封国,暴毙于官邸”表述错误。一是时序颠倒,根据原文“文帝(曹丕)即王位,彰与诸侯就国。黄初二年,进爵为公”可知,曹彰回到封国是在晋升爵位之前;二是空间错位,根据原文“四年,朝京都,疾薨于邸”可知,应是暴毙于京城的官邸。
比对范围
如:
[原文] (2023.新课标 I 卷)子鲍曰:"今世人有言高者必以极天为称,言下者必以深渊为名。好事而穿凿者,必言经以自辅,援圣以自贤,欲以取信于群愚而度其说也。若诸子之书,其义皆然。请略说一隅,而君子审其信否焉。"(节选自《孔丛子·答问》)
[选项] 世人说到高必定会以上天作比,说到低必定会以深渊作比,他们常通过引经据典、援用圣贤来成就自己,使自己更加贤能,以争取民众的信任。
[比对]"世人""常通过引经据典……使自己更加贤能,以争取民众的信任"范围扩大。根据原文可知,通过引经据典、援用圣贤来成就自己,争取民众信任的是"好事而穿凿者",而非"世人"。
5.比对句间关系
如:
[原文] 太夫人姓赵氏,其先江陵人,景泰间徙公安,遂占籍,四传为处士文深。赠中宪东谷公与处士同里闬,雅相欢也,因悉太夫人勤慎状,曰:“是真我家妇。”遂命方伯公委禽焉。赠中宪公性嗜饮,日偕诸酒人游,顾以生计萧疏,不无阻酣畅也。自有妇卜太夫人,而甘滑盈几,取办咄嗟。
[选项] 赵太夫人当年待字闺中时,烧得一手好菜,父亲的好友十分欣赏,命其子前来求亲。( )
[分析] 从改变因果的角度设误。“赵太夫人当年待字闺中时,烧得一手好菜,父亲的好友十分欣赏”说法有误。原文中说“因悉太夫人勤慎状,曰:‘是真我家妇。’遂命方伯公委禽焉”,所以提亲下聘礼的原因应是了解了赵太夫人勤俭谨慎的品行;而“烧得一手好菜”是在太夫人出嫁后。
一、说说下列“选项”对“原文”的分析错在何处。
原文:后所生长乐公主,太宗特所钟爱,及将出降,敕所司资送倍于长公主。魏征谏曰:“昔汉明帝时,将封皇子,帝曰:‘朕子安得同于先帝子乎!’然谓长主者,良以尊于公主也,情虽有差,义无等别。若令公主之礼有过长主,理恐不可,愿陛下思之。”太宗以其言退而告后,后叹曰:“尝闻陛下重魏征,殊未知其故。今闻其谏,实乃能以义制主之情,可谓正直社稷之臣矣。忠言逆于耳而利于行,纳之则俗宁,杜之则政乱,诚愿陛下详之,则天下幸甚。”后因请遣中使赍帛五百匹,诣征宅以赐之。
选项:长孙皇后为人大度,赞赏爱护正直的大臣。魏征建议减少皇后女儿的嫁妆,皇后不仅不生气,还私下派遣使者赏赐给魏征财物,表彰他的正直。
二.说说下列“选项”对“原文”的分析错在何处。
原文:琼性清慎,不发私书。……毕义云为御史中丞,以猛暴任职,理官忌惮,莫敢有违。琼推察务在公平,得雪者甚众,寺署台案,始自于琼。迁三公郎中。赵州及清河、南中有人频告谋反,前后皆付琼推检,事多申雪。尚书崔昂谓琼曰:“若欲立功名,当更思余理,仍数雪反逆,身命何轻?”琼正色曰:“所雪者怨枉,不放反逆。”昂大惭。京师为之语曰:“断决无疑苏珍之。”
选项:苏琼清廉谨慎,审察案件务在公平。他从不接收私人信件,也不受人馈赠。他审案追求公正,解救了很多含冤的百姓,也洗脱了一些谋逆者的罪名。
三.说说下列“选项”对“原文”的分析错在何处。
原文:开元四年,(杜暹)迁监察御史,仍往碛西覆屯。会安西副都护郭虔瓘与西突厥可汗史献等不和,更相执奏,诏暹按其事实。时暹已回至凉州,承诏复往碛西,因入突骑施,以究虔瓘等犯状。蕃人赍金以遗,暹固辞不受。左右曰:“公远使绝域,不可先蕃人情。”暹不得已受之,埋幕下,既去出境,乃移牒令收取之。蕃人大惊,度碛追之,不及而止。暹累迁给事中,丁继母忧去职。十二年,安西都护张孝嵩迁为太原尹,或荐暹往代之,蕃人伏其清慎,深思慕之,乃夺情擢拜安西副大都护。明年,于阗王尉迟眺阴结突厥及诸蕃国图为叛乱。暹密知其谋,发兵捕而斩之,并诛其党与五十余人,更立君长,于阗遂安。暹在安西四年,绥抚将士,不惮勤苦,甚得夷夏之心。
选项:杜暹行事果敢有方。在他出使碛西期间,于阗王尉迟眺秘密勾结突厥和一些蕃国图谋叛乱,杜暹暗中探知他的阴谋,便发兵逮捕斩杀了他,并诛杀其党羽,重新选任君长,使于阗得以安定。
四.说说下列“选项”对“原文”的分析错在何处。
原文:英宗即位,(蒋贵)以所统皆极边地,奏增军士月粮。正统元年召还,为右都督。阿台寇甘、凉,边将告急。命佩平虏将军印,帅师讨之。
选项:蒋贵身处高位,心系士兵。因为他所管辖的都是非常偏远的地方,所以向英宗奏请增加军士的月粮。英宗很生气,于是他被召回担任右都督。
五.说说下列“选项”对“原文”的分析错在何处。
原文:曾巩,字子固,建昌南丰人。生而警敏,读书数百言,脱口辄诵。年十二,试作《六论》,援笔而成,辞甚伟。甫冠,名闻四方。欧阳修见其文,奇之。中嘉祐二年进士第。
选项:曾巩机敏强识,年少有才。数百字的文章,他读完就能脱口成诵;十二岁试着写成《六论》,言辞奇伟,由此声名闻于四方。
六、说说下列“选项”对“原文”的分析错在何处。
原文:(2023新课标 II 卷)靖曰:"苻坚总百万之众而败于淝水,此兵能合不能分之所致也。吴汉讨公孙述,与副将刘尚分屯,相去二十里,述来攻汉,尚出合击,大破之,此兵分而能合之所致也。"太宗曰:"然。得失事迹,足为万代鉴。"(节选自《唐太宗李卫公问对》)
选项:李靖认为,吴汉善于用兵,在讨伐公孙述的战斗中,分兵合击,最终取得了胜利;唐太宗认为,吴汉战例的得失可以作为万代借鉴。
七、说说下列“选项”对“原文”的分析错在何处。
原文:(2023.新课标 I 卷)子曰:"今世人有言高者必以极天为称,言下者必以深渊为名。好事而穿凿者,必言经以自辅,援圣以自贤,欲以取信于群愚而度其说也。若诸子之书,其义皆然。请略说一隅,而君子审其信否焉。"(节选自《孔丛子·答问》)
选项:世人说到高必定会以上天作比,说到低必定会以深渊作比,他们常通过引经据典、援用圣贤来成就自己,使自己更加贤能,以争取民众的信任。设误方式
曲解文意
故意曲解文中某一关键词语的意义,从而制造干扰项干扰考生,这种方式是命题的主要陷阱。
归纳不全
概括主要信息不完整,故意遗漏关于人物、事件、观点等方面的内容。
比对方法
要细心辨析选项中对人物的分析、文本道理的阐述等有无夸大、歪曲或偷换概念的现象,要注意比对选项转述时是否漏掉了某个起关键作用的词语。
设误方式
误解形象
故意说错人物的言行所揭示出来的性格特点,造成对人物形象的错误理解。
张冠李戴
把甲人物所为说成是乙人物所为,或者把甲事件的结果说成是乙事件的结果。
比对方法
要围绕“是谁,在何时何地,说过什么话,做过什么事,有什么样的品质”进行比对,要着重比对选项在这几方面的表述与原文是否一致。
设误方式
时序颠倒
概括人物的典型事件时,命题者故意将事情发生的时间顺序颠倒。
空间错位
把不同地点的事件糅合起来表述,故意颠倒地点的位置关系。
比对方法
分析时要特别注意选项中表示人物行为,事件发生的时间、地点的词语,并与原文比对,理清人物在何时、何地做了何事。
设误方式
范围扩大或缩小
故意事件发生的范围扩大或缩小
比对方法
注意事件发生在哪些人之间,哪些地点周围
设误方式
改变因果
命题人将原因说成结果,或将结果说成原因,或给句子强加因果关系,或将因果关系改变成其他关系。
事件杂糅
将文段叙述的几件事情或事情的细节进行杂糅混编,或把多个人做的事说成一个人做的,故意制造事实的混乱状态,使考生难以理清头绪。
比对方法
辨析时理清人物与事件的关系,事件产生的原因、结果及其内在的逻辑关系,将选项与原文仔细比对,检查关系是否恰当。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新高考专用备战2024年高考语文易错题精选易错点09小说文本阅读之次要人物作用题学生版练习,共15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阅读下列文字,完成后面的练习,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试题,从“渲染气氛奠定基调”角度看,从“升华主题,画龙点睛”角度看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新高考专用备战2024年高考语文易错题精选易错点05信息类文本阅读之迁移运用题__脱离文本运用学生版练习,共10页。试卷主要包含了未结合文本内的观点进行运用,未结合文本外的实际进行分析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新高考专用备战2024年高考语文易错题精选易错点31语言文字运用之词语效果题__不结合文意分析词语效果学生版,共9页。试卷主要包含了用途广泛的代词,生动形象的叠词,生动活泼的动词,表达细腻而精准的副词、形容词,特殊含义的词语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