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属成套资源:2024届高考语文学业水平测试复习专题课件
2024届高考语文学业水平测试复习专题一0四第二节散文阅读课件
展开
这是一份2024届高考语文学业水平测试复习专题一0四第二节散文阅读课件,共35页。
第二节 散文阅读 方法一 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语句的表现力体会“丰富含意”就是要结合特定语境,对重要语句的内在含意进行细细琢磨和深入领悟,从而正确把握语句传达的重要意思。阅读过程中对重要语句的用心感受是正确领悟的关键。“精彩语句”通常是指富有创意和个性、思想和审美、哲理和神韵等耐人寻味而不同凡响的语句。“品味”是要揣摩、发现语句的“精彩”之处。“表现力”是语句的客观表达与读者的主观接受互相作用产生的艺术影响。丰富含意重在思想性,语言表达重在艺术表现力。
(2023年第一次·广东学考·T21、2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题目。父亲的记忆孙 犁①父亲十六岁到安国县学徒,是招赘在本村的一位姓吴的山西人介绍去的。这家店铺的字号叫永吉昌,东家是安国县北段村张姓。②店铺在城里石牌坊南。门前有一棵空心的老槐树。前院是柜房,后院是作坊——榨油和轧棉花。
③我从十二岁到安国上学,就常常吃住在这里。每天掌灯以后,父亲坐在柜房的太师椅上,看着学徒们打算盘。管账的先生念着账本,人们跟着打,十来个算盘同时响,那声音是很整齐很清脆的:打了一通,学徒们报了结数,先生把数字记下来,说:去了。人们扫清算盘,又聚精会神地听着。④在这个时候,父亲总是坐在远离灯光的角落里,默默地抽着旱烟。⑤我后来听说,父亲也是先熬到先生这一席位,念了十几年账本,然后才当上了掌柜的。⑥夜晚,父亲睡在库房。那是放钱的地方,我很少进去,偶尔从撩起的门帘缝望进去,里面是很暗的。父亲就在这个地方,睡了二十几年,我是跟学徒们睡在一起的。
⑦父亲是一九三七年,七七事变以后离开这家店铺的,那时兵荒马乱,东家也换了年轻一代人,不愿再经营这种传统的老式的买卖,要改营百货。父亲守旧,意见不合,等于是被辞退了。⑧父亲在那里,整整工作了四十年。每年回一次家,过一个正月十五。先是步行,后来骑驴,再后来是由叔父用牛车接送。我小的时候,常同父亲坐这个牛车。父亲很礼貌,总是在出城以后才上车,路过每个村庄,总是先下来,和街上的人打招呼,人们都称他为孙掌柜。⑨父亲好写字。那时学生意,一是练字,一是练算盘。学徒三年,一般的字就写的很可以了。人家都说父亲的字写得好,连母亲也这样说。他到天津做买卖时,买了一些旧字帖和破对联,拿回家来叫我临摹,父亲也很爱字画,也有一些收藏,都是很平常的作品。
⑩抗战胜利后,我回到家里,看到父亲的身体很衰弱。这些年闹日本,父亲带着一家人,东逃西奔,饭食也跟不上。父亲在店铺中吃惯了,回家过日子,舍不得吃些好的,进入老年,身体就不行了。见我回来了,父亲很高兴。有一天晚上,一家人坐在炕上闲话,我絮絮叨叨地说我在外面受了多少苦、担了多少惊。父亲忽然不高兴起来,说:“在家里,也不容易!”回到自己屋里,妻抱怨说:“你应该先说爹这些年不容易!”⑪那时农村实行合理负担,富裕人家要买公债,又遇上荒年,父亲不愿意卖地,地是他的性命所在,不能从他手里卖去分毫。他先是动员家里人卖去首饰、衣服、家具,然后又步行到安国县老东家那里,求讨来一批钱,支持过去。他以为这样做很合理,对我详细地描述了他那时的心情和境遇,我只能默默地听着。
⑫父亲是一九四七年五月去世的。春播时,他去旁耧①,出了汗,回来就发烧,一病不起。父亲去世以后,我才感到有了家庭负担。⑬父亲对我很慈爱,从来没有打骂过我。到保定上学,是父亲送去的。他很希望我能成材,后来虽然有些失望,也只是存在心里,没有当面斥责过我。在我教书时,父亲对我说:“你能每年交我一个长工钱,我就满足了。”我连这一点也没有做到。⑭父亲对给他介绍工作的姓吴的老头,一直很尊敬。那老头后来过得很不如人,每逢我们家做些像样的饭食,父亲总是把他请来,让在正座。老头总是一边吃,一边用山西口音说:“我吃太多呀,我吃太多呀!”1984年4月27日(本文有删改)【注】 ①耧:亦称耧车,一种播种农具。
请结合全文,谈谈你对⑩段画线句子的理解。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这句话表现了妻子对“我”不体谅不理解父亲这些年艰难持家的责怪,也隐含了“我”未能尽儿子责任的愧疚之情。侧面强调了父亲的一生不容易,画龙点睛,突出了中心。回到屋里这一细节,也表现妻子的善解人意和对家人的理解尊重。
“三看”理解重要语句句内三看1.看关键词语句中的某些动词、形容词、数词、副词等,以及定、状、补等修饰成分,往往是揭示事物的性质或状态的重要信息。要抓住这些关键成分,以便理解句子在文中的含意及表达效果。2.看句子内部结构关系要确切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意义,可从句子结构入手,在抓住主干的同时,也要特别留意那些修饰、限制的成分,这些信息在一定程度上起着揭示句子内涵的作用。
3.看句子本身表达特点文中的有些句子,往往采用比喻、拟人、排比等修辞手法,运用特定的修辞手法都有一定的效果和目的。辨析修辞手法,有助于理解句子的深层含意。句外三看1.看句子位置特点重要句子,或揭示段意,一般处于段首或段尾;或揭示文章脉络层次,往往是那些具有总领性、过渡性、总结性的语句。理解这类句子的含意,常需要考虑其在文中的位置。
2.看相邻句理解句子含意,必须把句子放回到具体的语境中,通过对前后句含意的分析,弄清楚所考语句的真正含意。一般来说,答案就在前面句子或后面句子里面,当然需要具体阐释,稍作变通。3.看段、章的中心散文讲究以小见大,往往把深刻的道理寓于平凡的小事当中,其中有些句子的理解就需要着眼于全文的中心,从整体上领会和感悟全文的主旨才能理解。
(2022年第一次·广东学考·T21、2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题目。父亲的轮廓麦哲生①父亲一直是我最好的朋友。②每当母亲用一些类似“牙膏未从最尾端挤出”“冰箱门没关紧”“看电视超过半个小时”等等小事向我兴师问罪,并且总是将矛盾转向我的成绩上面去时,我便知道,夜里,父亲又会来到我的房间。
③父亲个性之中有一种非常腼腆的特质。他总是等我和母亲睡着以后,才蹑手蹑脚地轻轻扭开门把,走进我的房间,在小书桌的台灯底下压一张纸条。有时,纸条里面还会包着一张五十块钱的钞票。偶尔,在情况较糟的时候,父亲会在纸条上用歪斜支离的字迹写下那句“忍一时,风平浪静”与我共勉。这句话成了我们彼此之间的默契,那表示父亲知道我和他一样敏感而容易受伤的心灵,又遭受了一次无情的考验。父亲识字不多,总是把“风平浪静”写成“风平浪近”,但这并不影响我们之间的特殊情谊。
④曾经有过几回,父亲来到时我并未睡着,我听到父亲用力握住门把,再缓缓转开的声音,便立刻翻过身面向墙壁眯着眼睛。尽管父亲极力不愿发出声响,我还是听到一双塑胶拖鞋在黑暗中轻轻地向书桌移动,然后是纸张摩擦桌面的窸窣声,父亲迟重的呼吸声……有时,父亲会拉开椅子,把台灯扭开一点点亮,然后坐在我的书桌前沉默不动。离去前,父亲会替我把桌上的书本和作业簿摆放整齐,然后才扭熄台灯。那一刻,我的眼前又恢复成一片黑暗。我从不知道父亲坐在我的椅子上,心里在想些什么;我也从来不敢抬起头来,用一声叫唤,或者一双清醒的目光来打破沉默。我没有勇气,我怕自己会在父亲面前哭了起来。更让我恐惧的是,若是走下床来,看见父亲的眼角也含着泪光默默地坐在我的书桌前,我不知该如何面对。
⑤接近联考前一个月的某个夜晚,我正在教室里做考前冲刺,日光灯管把教室照得明亮而冷清,同学们都埋首书桌、互不交谈。我选了一个邻接走廊靠窗的座位,设法让自己专心在书本上。突然,我听到一阵用手指关节轻轻敲打玻璃的声音,抬起头来,父亲的脸出现在窗格里面。父亲必定是不愿吵到其他同学,我悄悄地从座位上站起来,绕到教室后面出去和他会合。⑥我永远记得和父亲并肩坐在空荡、黑暗的体育馆长椅上,心里渴望时光永远停止,或是快速跨过我的情景。父亲先是取出温热的蒸饺和我一起吃,他细心地把白色保丽龙盒子掀开,然后为我撕开卫生竹筷子的封条,我知道那是父亲在夜市入口
的小摊上买的,摊子后面是宏光钟表行,隔壁是间杂货铺,杂货铺的天花板上吊着一包包的干鱿鱼和紫菜,老板娘是个扎着一条蓝围裙的胖女人……父亲取出口袋里的餐巾纸放在我前面备用。我知道父亲拙于言辞,在面对生命中难以省略的伤痛时,更无力打破沉默。吃蒸饺的时候,我想起那些蒸饺原先排列在小蒸笼里冒着蒸气的模样;我仿佛看见父亲孤独地走上前去,卖蒸饺的老人从圆凳上站起来,剥下一只保丽龙盒子,再给它穿上一层透明的塑料袋,然后掀开其中的一个蒸笼盖……我想到那些蒸饺原先蹲在竹笼子里高兴地窃窃私语着的样子,我想到这个世界上必定还有类似蒸笼那样温热且快乐的角落。
⑦我永远忘不了,那天晚上,他为了避过校门口警卫的询问,索性爬墙离开的那一幕。在那淡蓝色的月光映照下,他奋力攀上围墙,骑坐在墙顶上向我挥手,将手掌划向眉梢,向我行了一个军礼,然后才纵身跳落到校外的小路上。我站在墙内,听到父亲落地的一声轻响,顿时热泪盈眶。(本文有删改)1.⑥段中“吃蒸饺的时候”的想象,反映了“我”怎样的心情?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①“冒着蒸汽”的水饺与清冷的教室形成对比,父亲把我从临考的压力中解放出来,表达了“我”被父亲的关心而感动;②想象蒸饺在饭盒里窃窃私语的样子,作者以己类比,想象自己是一只小小的蒸饺,表达了作者的喜悦之情。③“我”想想世界上还有温热且快乐的角落,表现了“我”当时对未来的美好憧憬心情。
2.为什么说“父亲一直是我最好的朋友”?请结合全文分析。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①父亲在“我”被责备之后,总是默默地在我书桌上留下纸条安慰“我”,与“我”共勉。②由于父亲腼腆的性格,他对“我”总是无声的支持,但是他对“我”深沉的爱,我时刻能感受到。③父亲与“我”的性格有共同之处,都是比较腼腆,不善言辞。
方法二 分析作品体裁的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分析散文运用记叙、描写、议论、抒情手法的灵活性,分析小说中人物、情节、环境构成的形象世界;分析诗歌的意象和情感,分析戏剧中矛盾冲突的设置。分析作品体裁的基本特征,就是考查考生能否抓住作品自身的特点来思考有关的测试要求,从而准确把握作品的内涵和形象。分析作品体裁的主要表现手法,就是考查考生分析作品中运用了哪些表达技巧,表达了什么内容,达到了什么艺术效果的能力。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泥 泞迟子建①北方的初春是肮脏的,这肮脏当然源自我们曾经热烈赞美过的纯洁无瑕的雪。②在北方漫长的冬季里,寒冷催生了一场又一场的雪,它们自天庭伸开美丽的触角,纤柔地飘落到大地上,使整个北方沉沦于一个冰清玉洁的世界中。如果你在飞雪中行进在街头,看着枝条濡着雪绒的树,看着教堂屋顶的白雪,看着银色的无限延伸着的道路,你的内心便会洋溢着一股激情:为着那无与伦比的壮丽或者是苍凉。
③然而,春风来了。春风使积雪融化,它们在消融的过程中容颜苍老、憔悴,仿佛一个即将撒手人寰的老妇人。雪在这时候将它的两重性毫无保留地暴露出来:它的美丽依附于寒冷,因而它是一种静止的美、脆弱的美;当寒冷已经成为西天的落霞,和风丽日映照它们时,它的丑陋才无奈地呈弭——小巷里泥水遍布;排水沟因为融雪后污水的加入而增大流量,哗哗地响;燕子在潮湿的空气里衔着湿泥在檐下筑巢;鸡、鸭、鹅、狗将它们游荡小巷的爪印带回农家的小院,使院子里印满无数爪形的泥印章,宛如月下松树庞大的投影;老人在走路时不小心失了手杖,那手杖被拾起时已成了泥手杖;孩子在小巷奔跑嬉闹时不慎将嘴里含着的糖掉到泥水中了,他便失神地望着那泥水呜呜地哭,而窥视到这一幕的孩子的母亲却快意地笑起来……
④这是我童年时常常经历的情景,它的背景是北方的一个小山村,时间当然是泥泞不堪的早春时光了。⑤我热爱这种浑然天成的泥泞。泥泞常常使我联想到俄罗斯这个伟大的民族,罗蒙诺索夫、柴可夫斯基、陀思妥耶夫斯基、托尔斯泰、蒲宁、普希金就是踏着泥泞一步步朝我们走来的。俄罗斯的艺术洋溢着一股高贵、博大、不屈不挠的精神气息,不能不说与这种春日的泥泞有关。泥泞诞生了跋涉者,它给忍辱负重者以光明和力量,给苦难者以和平和勇气。一个伟大的民族需要泥泞的磨砺和锻炼,它会使人的脊梁永远不弯,使人在艰难的跋涉中懂得土地的可爱、博大和不可丧失,懂得祖国之于人的真正含义:当我们爱脚下的泥泞时,说明我们已经拥抱了一种精神。
⑥如今,在北方的城市所感受到的泥泞已经不像童年时那么深重了。但是在融雪的时节,我走在农贸市场的土路上,仍然能遭遇那种久违的泥泞。泥泞中的废纸、草屑、烂菜叶、鱼的内脏等等杂物若隐若现着,一股腐烂的气味扑入鼻息。这感觉当然比不得在永远有绿地环绕的西子湖畔撑一把伞在烟雨淳淳中耽于幻想来得惬意,但它仍然能使我陷入另一种怀想,想起木轮车沉重地辗过它时所溅起的泥珠,想起北方的人民跋涉其中艰难的背影,想起我们曾有过的苦难和屈辱,我为双脚仍然能触摸到它而感到欣慰。⑦我们不会永远回头重温历史,我们也不会刻意制造一种泥泞让它出现在未来的道路上,但是,当我们在被细雨洗刷过的青石板路上走倦了,当我们面对着无边的落叶茫然不知所措
时,当我们的笔面对白纸不再有激情而苍白无力时,我们是否渴望着在泥泞中跋涉一回呢?为此,我们真应该感谢雪,它诞生了寂静、单纯、一览无余的美,也诞生了肮脏、使人警醒、给人力量的泥泞。因此,它是举世无双的。
1.文章在开头花了不少笔墨描写雪,这样写有哪些作用?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突出了雪美丽与丑陋的两重性,从而为下文写泥泞做铺垫,衬托泥泞的普通、纯美。
2.作者为什么说“我热爱这种浑然天成的泥泞”?请联系全文回答。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因为泥泞带来了乡村质朴自然的生活气息,泥泞诞生了“跋涉者”,“泥泞”使人自然回忆起了民族艰辛的历史,“泥泞”自然使人想起了土地的广博与祖国的含义。
3.最后一段,作者既说“我们也不会刻意制造一种泥泞让它出现在未来的道路上”,又提出“我们是否渴望着在泥泞中跋涉一回呢”,你是如何理解的?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因为泥泞是浑然天成的,无法人为制造;而且泥泞象征着苦难与屈辱,没必要在未来的路上人为地设置逆境和挫折;但是泥泞可以使人警醒,给人力量,可以促使人们重温历史,所以当我们在顺境中茫然和麻木时,我们会渴望在“泥泞”中再跋涉一回。
准确全面地分析形象1.人物形象写人或叙事的散文中,一般还是以刻画人物形象为中心。要特别注意从人物的肖像、神态、动作、语言、心理等多个角度把握他们的精神风貌和性格特征。根据题目引导语的要求或暗示,到原文中去理清思路和作者的意图,体会散文的思想境界和情感,再经过分析达到理性的判断。散文中的人物形象一般不如小说中的人物形象那样丰满、完整,可以是人物的一个形态、一个笑容、一个动作、一个微妙的心理变化,或一组人物的语言、一个典型的细节等等。通过精当的描写,以简洁的笔法刻画人物的形象,表现人物的性格,反映人物的思想感情,鉴赏人物形象就可以通过一些片断、局部来“窥斑见豹”。
2.事物形象一要分析外形特征,展示内在品质。作者对生活中的某些事物的感触要借助于描写所依托之物的外形特征来抒发,这类事物往往外形特征比较鲜明,只要找准对其外在形象的描写,就可分析出它的内在品质。事实上,事物的外形特征便是其内在品质的外在表现。二要仔细品读文本,提炼所言之旨。一般说来,作者所描绘的事物不一定是最终所赞美的对象,真正赞美的对象常常隐含其中,这就得认真品读文章,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领会作者的情感脉搏,找出所依托之物与所赞美的对象之间的相似点。
(2017年1月·广东学考·T2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题目。乌鸦掠过村庄①乌鸦急速掠过村庄上空, 像一块块黑色的破布在暗淡的天幕上抹过,划出一条条粗壮的黑线,乌鸦没有在村庄上空盘旋,也没有落在那棵树冠庞大的苦楝树上, 它们径自朝南飞了,飞过麦田,一片小黑点消失在浓稠的暮色中。②我没有听到乌鸦在巢里翻身的声音、吵闹的声音,“扑剌剌”拍动翅膀的声音。这一夜我的梦里也出奇地安静,没有一只乌鸦的哀啼坠落枕边,溅起湿漉漉的星光。③村庄的乌鸦都哪儿去了,我问自己。
④我想到了那些炊烟茂盛的日子。清晨铁桶碰到井沿“铛”的一声,或者“嘭”一声掉进水中,这样的响声总会吸引那只槐树上的乌鸦,它好奇地打量着汲水的女子, 盯着她身后的长辫子左看右看,而后嘎一声发出哑叫,像是打招呼,又像是情不自禁地赞美。汲水的女子向它羞涩地一挥手,去,大鸟,去,老丑。 那只飞走的大鸟就在村庄上空盘旋,一只吸引来两只,两只吸引来四只,直到汲水的女子穿过那片桃林,把一串落花远远的抛在身后。⑤无论什么样的清晨,结霜的、下雪的、有雾的、晴明的,你都能看到乌鸦在树枝上蹦跳的身影,也无论什么季节,它们的嗓音都是略带沙哑的,但又“嘎嘎嘎”那么响亮,像敲一面破锣。
⑥这些都是记忆中的情景,现在的事实是,村庄已很难见到乌鸦的身影了。 曾经安静祥和的村庄已被炮声和打石机的轰鸣搅扰得神经错乱, 曾经炊烟葱茏的村庄已褪去往昔光鲜的外衣,破败不堪。我看到那些废弃的老屋爬满了瓜藤,一把锁紧紧锁住曾经烟火缭绕的岁月;我看到歪歪扭扭的小巷里, 荒草丛生, 月光的镰刀收割绵亘的落寞; 我看到留守老人孤独的身影,被残阳拉得很长很长……那些南下或北上打工的人, 在迈进城市的一瞬间就迷失在楼群高耸的浮华里,就沉醉在城市飘荡的霓虹里, 他们用握过农具的手,把深扎进村庄的根义无反顾地拔起,而后浮萍一样风雨飘摇在这座城和那座城。这些人是村庄的土著,他们抛弃了村庄,乌鸦也是村庄的土著,它们也抛弃村庄了吗?
⑦村庄的乌鸦都哪儿去了,我还在问这个问题。⑧在一个小区的垃圾堆旁,我看到两只乌鸦啄食着发馊的残羹,它们津津有味地吃着,那么满足,那么自在,那么幸福。它们的巢就建在高高的信号塔上,从这里能看到五星大饭店的霓虹,能听到KTV跑调的唱腔,而车流就在它的房屋下面穿过,升腾起一阵烟雾和尘埃。这两只乌鸦无论如何极目远眺,都不能看到树林和花丛,雾霾已悄悄起身,弥漫了整个城市的上空。所以每当夜幕降临,乌鸦径自飞回巢里,它们不会在巢的上方一圈圈盘旋,“嘎嘎嘎”沙哑地叫着,或许它们知道,多么有力的飞翔,都不能把城市的夜空抹黑。
⑨从这两只城市化的乌鸦身上,我已经看不到泥土的光泽,看不到庄稼的成色,看不到天空的广阔和春天的多姿多彩,它们浸泡在铜臭和欲望的雾霾里,浸泡在钢筋混凝土的冷漠里,俨然退化为两只黑色的风筝。⑩那群掠过村庄的乌鸦究竟飞到了哪里?这些懂得反哺的重情重义的鸟真的会背弃村庄吗?我不敢相信,也不愿相信。(作者张强,文章选自《2014中国散文年选》,有删改)文章运用了哪些艺术手法?请找出两种,并举例说明。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相关课件
这是一份2024届高考语文学业水平测试复习专题一0考点四断句课件,共13页。
这是一份2024届高考语文学业水平测试复习专题一0四第一节小说阅读课件,共55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续上表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2024届高考语文学业水平测试复习专题一0六考前作文课件,共60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续上表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