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统编版高中语文 选择性必修下册《第四单元求真求实》单元任务解读讲义第1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2/16579202/0-1735695698509/0.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人教统编版高中语文 选择性必修下册《第四单元求真求实》单元任务解读讲义第2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2/16579202/0-1735695698554/1.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人教统编版高中语文 选择性必修下册《第四单元求真求实》单元任务解读讲义第3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2/16579202/0-1735695698570/2.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人教统编版高中语文 选择性必修下册《第四单元求真求实》单元任务解读讲义
展开
这是一份人教统编版高中语文 选择性必修下册《第四单元求真求实》单元任务解读讲义,共8页。
《第四单元求真求实》单元任务解读(一)自然科学论著专业性很强,涉及一些专业知识,行文中常常使用科学术语和概念,在阅读方法上应该采取合适的阅读策略,以更好地理解文章内容,体会其思维和表达方式上的特点。围绕“如何阅读自然科学论著”,完成下列任务。1.阅读自然科学论著其实是有“窍门”的,比如抓住其中的基本概念,把握概念间的联系,理解作者的主要观点等等。小组合作,分别梳理本单元课文的主要概念、基本观点,看看作者是运用了哪些现象或事实来支持他的观点的。可以列出一个表格,以便清晰地呈现文本的内容和思路。然后再总结一下,想一想,阅读这一类论著,应当掌握哪些基本的方法?与同学讨论,交流心得。答案示例:(1)本单元课文主要概念、基本观点、现象与事实一览表(2)阅读自然科学论著应当掌握的基本方法①通读文本,整体感知。先整体上了解文章谈论的问题,粗略地了解文章的基本框架和主要内容。②研读文本,理清结构。自然科学论著一般具有较强的逻辑性,其结构和层次也因而较为清晰。作者先谈什么,后谈什么,思路是十分清晰的。我们可以采用问题引导的方式快速梳理文本的结构和层次。③圈点勾画,化整为零。将文中的概念性词语,以及观点性句子、总结性句子、作者刻意强调的句子等关键性句子,用线条或符号标注下来。这样,文章的核心内容就会凸显出来。④淡化专业概念(术语),注重逻辑关系。自然科学论著中一般有较为专业的概念或术语,比如《自然选择的证明》一课中的“变种”“物种”,《宇宙的边疆》一课中的“星系”“光年”等。在阅读中,我们不必深究这些概念的内涵和外延,而应侧重于作者对相关概念关系的表述,理解其中的逻辑关系。⑤分析方法,明确观点。自然科学论著属论说文,其内容与我们经常接触到的论说文有差别,但作者所运用的论证方法和我们常见的论说文是没有差别的,作者用来表明自己的观点或意图的句子,一般也是较容易理解的。能够分析文章的论证方法,理解文章的观点,这样就基本上完成对文本的初步阅读了。2.自然科学论著的语言讲求严密、准确,复杂的思路常常用长句子来表述。阅读长句子,要把握句子的基本成分或结构层次,理解句中的重要概念,进而掌握句子所要表达的意思。从《自然选择的证明》等课文中找出一些比较“难懂”的长句子,想一想,自己是怎么读懂它们的?答案示例:[原文](1)由于每个物种都有按照几何级数过度繁殖的趋向,而且各个物种中变异了的后代,可以通过其习性及构造的多样化去占据自然条件下多种多样的生活场所,以满足数量不断增加的需要,所以自然选择的结果就更倾向于保存物种中那些最为歧异的后代。[解析]这是一个多重复句。第一层为因果关系,前面四个分句共同构成最后一个分句的原因;第二层为目的关系,前三个分句共同构成第四个分句的条件;第三层以“而且”为标志,显示为递进关系。这个多重复句的核心句是最后一句。[原文](2)虽然两个地区具有适于同一物种生活的相同的自然条件,但如果两个地区长期隔离的话,它们之间的生物存在极大的差异,人们也就不必为怪了,因为生物与生物之间的关系是一切关系中最重要的。[解析]这是一个多重复句。第一层为转折关系,第二层为假设关系,第三层为因果关系。这个多重复句的核心意思是说如果两个地区长期隔离,它们之间的生物会存在极大的差异。(二)在阅读本单元课文的基础上,从下列任务中任选其一完成。1.科学论文发表时,一般都有提要或摘要,可以让读者迅速了解研究成果,也便于论文的归类、整理。搜集并阅读一些论文提要,看看它们有什么共同的特点。选择本单元的一篇文章,为其写一段提要,200字左右。答案示例:《天文学上的旷世之争》介绍了中国古代天文学有关对宇宙结构认识的学说:“天圆地方”说没有形成系统的学说,因为它本身存在比较明显的漏洞;宣夜说,认为日月星辰是自由漂浮在虚空之中的;盖天说,突破了人们日常观测中形成的天是个半球的生活经验,提出了平天平地说,具有很强的应用价值,是富有科学意义的理论。最后,文章主要对比介绍了浑天说和盖天说之间的区别以及“浑盖之争”的经过、结果。2.在文字叙述的基础上,穿插运用图片、图表、视频等,能够使抽象难懂的科学知识直观明了,易于理解。选择本单元的一篇文章,综合运用多种手段,向同学介绍文章的主要内容或你的阅读所得。答案示例:美国天文学家、科普作家卡尔·萨根所写的《宇宙的边疆》一文,用平实的语言,以由外到内的顺序,说明了宇宙的辽阔、星系的组成、恒星的性质、太阳系及其行星等知识,向我们展示了宇宙的辽阔无垠、宇宙的奥秘、宇宙久远的历史,推测宇宙中可能会有其他生命形式的存在,揭示了人类探索宇宙的重要意义。具体来看,文章前六段写宇宙的广阔并说明人类探索宇宙的原因及意义,中间部分写探索宇宙中星系、银河系、太阳系的奥秘,最后两段写人类与地球及宇宙的关系。人类在宇宙中是渺小的,地球在宇宙中也是渺小的、微不足道的。但作为地球上一种有思想、有智慧的高等动物,人类是不会像地球上的其他生物那样卑微地得过且过的。从远古的刀耕火种到今天的现代文明,从古希腊的观天象到哥白尼的日心说,再到现代对宇宙的探索,人类一直在不懈地努力。正如法国著名的数学家、物理学家、哲学家帕斯卡尔所说的:“人只不过是一根苇草,是自然界最脆弱的东西;但他是一根能思想的苇草。用不着整个宇宙都拿起武器才能毁灭;一口气、一滴水就足以致他死命了。然而,纵使宇宙毁灭了他,人却仍然要比致他于死命的东西要高贵得多;因为他知道自己要死亡,以及宇宙对他所具有的优势,而宇宙对此却是一无所知。我们全部的尊严就在于思想。”因此,人类唯一不比宇宙渺小的地方,就是其有思想,他们利用自己的智慧不断了解、探索、发现和研究宇宙。而宇宙纵然多么广阔,多么神秘,多么复杂,也只是一团毫无意识的自然体而已。人类在宇宙中是渺小的,“只不过是晨空中飞扬的一粒尘埃”。人类关心的大多数问题,对宇宙来说是微不足道、毫无意义的。但是人类又是勇敢的,他们以渺小的身躯,来探索广阔的宇宙,人类在渺小之中迸发出宇宙般的伟大。宇宙辽阔无垠,神秘莫测。而人类生活的地球,只是宇宙中的沧海一粟,“它的存在可能仅仅对我们有意义”。宇宙不因地球及生活在地球上的人类而存在,而人类的未来,却取决于对宇宙的了解程度。浩瀚宇宙,星球众多,能滋养万物的却为数不多,我们人类能诗意地栖息在地球上,是那么幸运的事呀!地球是我们的母亲,是我们的家园,那宇宙又何尝不是呢?让我们像热爱地球一样去热爱宇宙吧!(可在以上文字中,加入自己喜爱的图片、图表等)(三)学习本单元,你也许会受到科学精神的触动,激发科学探索的兴趣。结合其他学科的学习,选择一个有兴趣的课题(如理科课程学习中生成的小发现、质疑或者科学假说,也可以从“进化论的历史”“人类宇宙观的发展”“中国古代科学传统”等课题中选择其一),作拓展阅读和研习。1.在相关学科教师的帮助下,选择与你的研习课题有关的一本自然科学著作或者一篇科技论文,认真读完,然后撰写一份读书报告。写作时要尽可能运用本单元学习所学到的方法。2.文章完成后,最好能回顾反思,再进行修改。前人总结修改文章的做法,一是“吟于口”,通过反复诵读来检查修改;二是“待于时”,写好后先放一放,等有新的想法后再修改;三是“求于友”,与师友切磋交流,虚心向别人请教。尝试借鉴这些做法,先自行修改,觉得满意后,与同学交流。答案提示:撰写读书报告可注意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先按下面的提纲做一些简单的笔记:(1)书名:书名及其出版年月。(2)种类:如小说、传记、学习辅导、学术专著等。(3)作者:姓名、国籍等。(4)背景:时间、地点等。(5)内容:主要情节、论述要点等。(6)简评:对此书的印象及评论等。我们在整理完整的读书报告时可以有选择地采用这些方面,不一定要面面俱到。其次,做好笔记之后,再根据自己的需要删繁就简,写成一篇连贯性的短文。第三,做出取舍与修改。读书报告材料的取舍,可注意,点面结合。读书报告如果采用全面论述的方法很容易就会样样都谈到了,但只是泛泛而论,倒不如抓住你最有感受、最有心得的几点集中来谈。因为你谈得集中、深入,自然能给读者留下比较深刻的印象。此外,好的读书报告应以写报告者自己的意见为主要内容,原文可以作为举例加以引述,但不宜太多。引述其他人对这本书的看法也要适可而止,不要连篇累牍地引述。篇目主要概念基本观点论据(现象/事实)《自然选择的证明》“变种”“物种”“变异”“遗传”“自然选择”“本能”“遗传变异学说”物种只是特征显著而稳定的变种,而且每一物种开始时都只是变种。物种与由次级法则所产生的变种间很难通过特殊创造行为划出一条明确的界限来。在某一地区内已经产生了归入同一属内的许多物种,并且这些物种现在仍很繁盛,仍会有那么多的变种存在。自然选择的结果倾向于保存物种中那些最为歧异的后代。每一纲中凡是属于较大种群中的优势物种,更能产生新的优势类型,从而使每一个大的种群在规模上更趋于增大,性状分异也就更大。优势类型在竞争中打败了较不占优势的类型,导致大量物种的绝灭。自然选择仅通过对微小、连续且有益变异的逐步积累而产生作用,因而它不会导致巨大的突变,而只能按照短小而缓慢的步骤进行。一种像啄木鸟形态的鸟却在地面上捕食昆虫;高地上的鹅很少或根本不游泳,但却具有蹼状脚;一种像鸫的鸟却能潜水并取食水生昆虫;一种海燕却具有适合海雀生活的习性和构造。自然在赋予同一中不同动物的许多本能时是采取循序渐进的方式的。南美洲热带和温带的鸫类,与英国的那些物种一样,要在其所筑的巢内糊上一层泥土。一切绝灭了的生物可以与所有现生生物一样进行分类。现生生物与绝灭生物来源于同一共同祖先。现生类型的组织结构要较古代类型更为高级。在生存竞争中,新的改良类型征服了较老的、较少改良的类型,它们的器官也更为特化以适应不同的功能。生物在整个地质地理、时空分布上呈现着明显的平行现象。生物都是以共同的世代谱系相连接,并且其变异的方式也相同。《宇宙的边疆》“宇宙”“光年”“行星”“恒星”“星系”地球是宇宙中的一个地方,但决不是唯一的、典型的地方。宇宙中的大部分是空的。唯一典型的地方在广袤、寒冷的宇宙真空之中,在星际空间永恒的黑夜里。宇宙里很可能到处都充满着生命,只是我们人类尚未发现而已。宇宙间有若干千亿(1011)个星系。在所有星系里,行星的数量有1011×1011=1022,在这样庞大的数量里,难道只有一个普通的恒星——太阳——是被有人居住的行星伴随着吗?《天文学上的旷世之争》“‘天圆地方’说”“宣夜说”“盖天说”“浑天说”“浑盖之争”对宇宙结构的认识是中国古代天学的重要内容。关于宇宙结构,中国古代有“天圆地方”说、宣夜说、盖天说、浑天说等学说。“天圆地方”说不是一种真正的关于宇宙结构的学说。这种认识并没有形成系统的学说,因为它身存在着比较明显的漏洞。孔子师徒的说法固然可以弥补它在形式上的缺陷,但谈论的已经不再是天地的具体形状了。宣夜说只是一种初级的宇宙理论,是一种没有前途的学说。宣夜说没有与数学结合,不能用以编制历法,不能预测日月星辰的运行,总之,不能给人们提供有用的信息;它在本质上是反理性的,杜绝了人们探寻自然规律的可能性,不利于科学发展。盖天说是中国古代第一个堪称科学理论的宇宙结构学说。它能够解释人们日常生活中见到的各种天象,能够预测日月星辰的运行,还能够编制历法,满足社会需求,能够接受观测实践的检验。中国古人对天体结构问题的关注度高。从公元前2世纪“浑盖之争”登上历史舞台,一直到公元12世纪,学者们仍然在讨论浑天说和盖天说的孰是孰非。古人在“浑盖之争”中注重学说是否符合实际情况,而不看其是否遵循某种先验的哲学观念。古人在争论中,并不以阴阳学说作为判断依据,他们所关注的,是究竟哪种学说更符合观测结果。“浑盖之争”符合学术发展规律,政治和宗教等非学因素没有介入这场争论。南朝的梁武帝偏爱盖天说,但并未采用暴力手段迫害那些不相信盖天说者。中国历史上从未有过以佛教学说为依据,强行要求人们放弃自己所信奉的宇宙结构学说的事例。“浑盖之争”促成了与之相关的众多重要科学问题的解决,促成了中国古代天文学诸多重要成就的获得。《太初历》,是浑盖之争的直接产物;在中国历史上赫赫有名的“小儿辩日”问题,在“浑盖之争”过程中得到了合理的解答;在中国数学史上著名的“勾股定理”以及相关的测高望远之术,是在浑盖之争中为发展天文测算方法而形成的;中国天文仪器的发展,亦与“浑盖之争”息息相关。
![文档详情页底部广告位](http://img.51jiaoxi.com/images/257d7bc79dd514896def3dc0b2e3f598.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