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10.2 归去来兮辞并序教学设计
展开
这是一份语文10.2 归去来兮辞并序教学设计,共8页。教案主要包含了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点难点,教学方法,教学过程及内容要点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核心素养
(一)语言建构与应用
1.掌握文中重要文言字词和特殊句式。
2.了解辞赋特点。
(二)思维发展与提升
1.梳理文本脉络,概括作者隐逸之乐的具体内涵。
2.深入研读文本,理解作者的人生追求并作出评价。
(三)审美鉴赏与创造
1.感受陶渊明笔下的田园生活之美,以及他率性自然、乐天知命的人生境界。
2.熟读成诵,体会陶渊明朴素自然、和谐纯净的语言之美。
(四)文化传承与理解
正确认识中国传统的隐逸精神,学习古人拒绝污浊、率性自然的高洁人格。
(二)教学设计
第五册第四课 题目 归去来兮辞
(唐中浩,重庆一中)
一、学情分析
1,学生应该有一定的文言文功底,在初中、高中经过一些列系统的学习,应该能基本完成浅易文言文阅读;2,学生能够借助工具书(网络)独立完成预习,且有初步的情感判断分析;3,学生受到了良好的文化熏陶,心理健康,有正常的价值判断,具备正常的审美观,能够理解在黑暗腐败的年代里保全自我的可贵;4,学生已经接近成年,以后也会遇到t be r nt t be 的二难选择,那么陶渊明品性启迪就越发重要了。
二、教学目标(每条200字左右)
词语积累:
文言文阅读是高考的“重灾区”,涉及的知识点比较多,对学生能力要求较高。就《归去来兮辞》而言,学习本篇文章需要注意的有: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理解实词的含义,理解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如“胡、奚、曷、焉、何”五个疑问代词,“行、引、乘、策”等四个词的一词多义,“以、而、之、兮、来”等文言虚词的用法,弄懂并积累“来、谏、樽、觞、审、容膝、策、矫、盘桓、棹、窈窕、遑遑、皋、委、怀、聊、乘化”等字词的意义;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和表达技巧等。
(1)赏析文中重要的句子。
1.归去来兮,田园将芜胡不归。
来:语助词。芜:荒芜。胡:为何。这两句大意是:回去吧,田园将要荒芜了。为什么还不回去?上句中的“来兮”虚词连用,用舒缓语气表现出坚定不移的思想感情;下句用《诗经·式徽》“式微,式微,胡不归”的成语构成反问句式,上下联系,反复咏叹,写出愤世嫉俗而急于归隐之心,“胡不归”三字准确地传达出诗人急不可耐的心理。此种以同义反复及反问语气加强情感的艺术手法在写作时仍有借鉴意义。
2.倚南窗以寄傲,审容膝之易安。
倚:靠,依。寄傲:寄托傲世之情。审:明白。容膝:只能容下双膝,形容住房极狭。这两句大意是:斜倚南窗,寄托傲世情怀,明白住房狭窄、简陋,却容易得到安适。前句用一“倚”字刻画人物神态,后句用一“审”字表达人物心理。前者孤傲,后者旷达,两句合在一起,把人物超脱尘世,回归自然的自满自足的心理状态刻画得惟妙惟肖,十分传神。
3.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
欣欣:草木茂盛的样子。涓涓,水流细微的样子。这两句大意是:草木葱茏,欣欣向荣;清泉涓涓,蜿蜒而下。这两句描写了作者辞官归隐后所见到的山村景象。草、木、清泉,这些本是极常见到的景物,但由于作者心情愉快,热爱自然风光,因而这些十分普通的景物,在诗人笔下都充满了生命力,给人以喜悦、明快之感。
4.寓形宇内复几时,曷不委心任去留。
形:身体。宇内:天地间。曷:何。委心:任凭自己的心意。这两句大意是:人生在世,能有几时,为什么不按自己的心意欲进则进,欲止则止呢?此条表现诗人对人生的认识与追求,抒发了诗人委顺自然,超尘脱俗的情志。上句写生命短促之感叹,下句化用《琴赋》:“委性命兮任去留”,写顺乎自然之态度。两句意超言外,情发心际,于嗟叹中露出旷达,在醒悟后表现超脱,是诗人“纵浪大化中,不喜亦不惧”的人生态度的又一种表达形式。
(2)分析文中的结构。
这篇文章的写作经过,序里已有说明;《宋书·陶潜传》则特别提到作者辞官的近因:“郡遣督邮至县,吏白应束带见之,潜叹曰:‘我不能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人!’即日解印绶去职,赋《归去来》。”从序和这段记录都可以看出,这篇文章作于作者辞官归田之初,是一篇述志的作品,文中着重表达了作者对黑暗官场的厌恶和鄙弃,赞美了农村的自然景物和劳动生活,也显示了归隐的决心。本文的叙事线索:辞官——归途——抵家——室内生活——涉园——外出——纵情山水——如何度过余生;本文的抒情线索:自责自悔——自安自乐——乐天安命。全文可分三部分:
第一部分(第1段)表示辞官归田的决心。含两层:前一层是自责之词。诗人想到“田园将芜”,故应归家,但心为形体所役使而不能自主,这是何等可悲啊!表明诗人已有归意。后一层是自恕自慰之词。诗人已知过去求官为非,今日弃官为是,好比是入了迷途不远,还来得及回到正道上来,因而深感欣慰。这两层点明了全文主旨,表达了诗人鄙弃官场、向往田园的感情。
第二部分(第2、3段)写作者回到田园后的愉快生活。可分三层:第一层写归途和初抵家时的情况,含三节:前一节写乘舟返家途中既轻松又渴望抵家的心情;中间一节写望见家门时欣喜若狂的心情,这跟在官时“惆怅而独悲”的心情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后一节写家中景况,有松,有菊,有幼儿,有居室,有酒,有樽,差足自慰。第二层写回家后的日常生活,也含三节:前一节写饮酒自遣,这是室中之乐;后两节写涉园观景,流连忘返,这是园中之乐。这是真正的隐者之乐,跟迁客们的闲适心情绝不相同。第三层写诗人在农村的出游经历。含四节:第一节重申辞官归田之志,以“息交以绝游”进一步表示对当权者和官场生活的鄙弃;第二节写跟乡里故人和农民的交往,为下文写出游张本;第三节写出游方式,“窈窕以寻壑”应上“或棹孤舟”,“崎岖而经丘”应上“或命巾车”;第四节写出游中所见,前两句写农村初春生机勃郁的景象,后两句触景生情,为结尾述人生观张本。
第三部分(第4段)抒发诗人“乐天安命”的情怀。含三层:前一层紧承上文“吾生之行休”而自问,这是一种委婉的表达方式,有振起下文的作用;下面两层是作者自答,“富贵”两句从反面作答,重在说“富贵”而以“帝乡”为陪衬,中间四句从正面作答,用形象化的手段表明自己快然自足于隐居生活,最后上升到哲理的高度,点出“乐天安命”的思想,卒章显志。
3.写作:理解文中的写作技巧。
想象性
《归去来兮辞》的写景是实写还是虚写?钱钟书先生说:“《序》称《辞》作于十一月,尚在仲冬;倘为追述、直录,岂有‘木欣欣以向荣’,‘善万物之得时’等物色?亦岂有‘农人告余以春及,将有事于西畴’、‘或植杖而耘耔’等人事?其为未归前之想象,不言而可喻矣。”(参见钱钟书《管锥编》1225~1226,中华书局,1979)如此说来,本文第一大写作特色就是想象。作者写的不是眼前之景,而是想象之景,心中之景。那么,写心中之景与眼前之景有什么不同吗?眼前之景,为目之所见,先有其景后有其文,文景相符,重在写真;心中之景,为创造之景,随心之所好,随情之所至,心到景到,未必有其景,有其景则未必符其实,抒情表意而已。
语言精美
诗句以六字句为主,间以三字句、四字句、七字句和八字句,朗朗上口,韵律悠扬。句中衬以“之”、“以”、“而”等字,舒缓雅致。有时用叠音词,音乐感很强。如“舟遥遥以轻飏,风飘飘而吹衣”、“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多用对偶句,或正对,或反对,都恰到好处。描写和抒情、议论相结合,时而写景,时而抒情,时而议论,有景,有情,有理,有趣。
三、教学重点难点
1.文章结构。
这篇文章的写作经过,序里已有说明;《宋书·陶潜传》则特别提到作者辞官的近因:“郡遣督邮至县,吏白应束带见之,潜叹曰:‘我不能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人!’即日解印绶去职,赋《归去来》。”从序和这段记录都可以看出,这篇文章作于作者辞官归田之初,是一篇述志的作品,文中着重表达了作者对黑暗官场的厌恶和鄙弃,赞美了农村的自然景物和劳动生活,也显示了归隐的决心。本文的叙事线索:辞官——归途——抵家——室内生活——涉园——外出——纵情山水——如何度过余生;本文的抒情线索:自责自悔——自安自乐——乐天安命。全文可分三部分:
第一部分(第1段)表示辞官归田的决心。含两层:前一层是自责之词。诗人想到“田园将芜”,故应归家,但心为形体所役使而不能自主,这是何等可悲啊!表明诗人已有归意。后一层是自恕自慰之词。诗人已知过去求官为非,今日弃官为是,好比是入了迷途不远,还来得及回到正道上来,因而深感欣慰。这两层点明了全文主旨,表达了诗人鄙弃官场、向往田园的感情。
第二部分(第2、3段)写作者回到田园后的愉快生活。可分三层:第一层写归途和初抵家时的情况,含三节:前一节写乘舟返家途中既轻松又渴望抵家的心情;中间一节写望见家门时欣喜若狂的心情,这跟在官时“惆怅而独悲”的心情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后一节写家中景况,有松,有菊,有幼儿,有居室,有酒,有樽,差足自慰。第二层写回家后的日常生活,也含三节:前一节写饮酒自遣,这是室中之乐;后两节写涉园观景,流连忘返,这是园中之乐。这是真正的隐者之乐,跟迁客们的闲适心情绝不相同。第三层写诗人在农村的出游经历。含四节:第一节重申辞官归田之志,以“息交以绝游”进一步表示对当权者和官场生活的鄙弃;第二节写跟乡里故人和农民的交往,为下文写出游张本;第三节写出游方式,“窈窕以寻壑”应上“或棹孤舟”,“崎岖而经丘”应上“或命巾车”;第四节写出游中所见,前两句写农村初春生机勃郁的景象,后两句触景生情,为结尾述人生观张本。
第三部分(第4段)抒发诗人“乐天安命”的情怀。含三层:前一层紧承上文“吾生之行休”而自问,这是一种委婉的表达方式,有振起下文的作用;下面两层是作者自答,“富贵”两句从反面作答,重在说“富贵”而以“帝乡”为陪衬,中间四句从正面作答,用形象化的手段表明自己快然自足于隐居生活,最后上升到哲理的高度,点出“乐天安命”的思想,卒章显志。
2.情感主旨。
这篇文章感情真挚,语言朴素,音节谐美,有如天籁,呈现出一种天然真色之美。作者直抒胸臆,不假涂饰,而自然纯真可亲。王若虚曾指摘《归去来兮辞》在谋篇上的毛病,说既然是将归而赋,则既归之事,也当想象而言之。但从问途以下,都是追叙的话,显得自相矛盾。即所谓“前想象,后直述,不相侔。”对此,钱钟书在《管锥编》中已有辩正,并援引周振甫的见解:“《序》称《辞》作于十一月,尚在仲冬;倘为‘追录’、‘直述’,岂有‘木欣欣以向荣’、‘善万物之得时’等物色?亦岂有‘农人告余以春及,将有事于西畴’、‘或植杖而耘耔’等人事?其为未归前之想象,不言可喻矣。”钱钟书认为此文自“舟遥遥以轻飏”至“亦崎岖而经丘”,“叙启程之初至抵家以后诸况,心先历历想而如身正──经”,其谋篇机杼与《诗经·东山》写征人尚未抵家,而想象家中情状相类。陶渊明此文写于将归之际,人未归而心已先归,其想象归程及归后种种情状,正显得归意之坚和归心之切。这种浪漫主义的想象,乃是陶渊明创作的重要特色,也正是构成《归去来兮辞》谋篇特点的秘密所在。
四、教学方法(每条100字左右)
导读法:《归去来兮辞》一篇对于高二的学生说来,是有一定难度的,因此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灵活引导。因势利导地引导学生去追寻陶渊明弃官回乡的根本原因,寻找弃官之外的其他出路,反思物质与精神的矛盾,以及二难选择时的取舍,从而完成教学目标。
五、教学过程及内容要点(2000字左右)
【下面分课时编写】
第一课时
一、【课时】教学目标
1.学习其高洁的理想志趣和坚定的人生追求。
2.掌握“胡、奚、曷、焉、何”五个疑问代词,“行、引、乘、策”等四个词的一词多义,“以、而、之、兮、来”等文言虚词的用法。
二、【课时】教学过程与教学内容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我们在初中时已经学习了陶渊明的《桃花源记》,也学习了他的《归园田居》,大略熟悉了陶渊明男耕女织、田然自乐的政治追求,明白了“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精神境界。但这种追求与境界是如何产生的呢?这节课,我们学习的魏晋第一的文章,《归去来兮辞》,就能解决这些问题。
(二)1、指导学生朗读课文:本文朗读时,应注意语调,语气和语顿。本文有不少感叹句、疑问句,应读出语气,同时注意语调。
本文以四字句、六字句为主,四字句以2、2顿读,如“乃瞻/横宇,载欣/载奔。僮仆/欢迎,稚子/候门”。
六字句以1、2、1、2顿读,如“舟/遥遥/以/轻飏,风/飘飘/而/吹衣。问/征夫/以/前路,恨/晨光/之/熹微”。在第2段的换韵处,停顿的时间应稍长一些。
2、学生自由朗读课文,结合注释,熟悉文意,根据提示,理清全篇的脉络线索。
⑴叙事线索:
⑵情感线索:
【答案】⑴辞官—归途—抵家—室内生活—涉园—外出—纵情山水—如何度过余生。
⑵自责自悔——自安自乐——乐天安命
【解析】整理“情感线索”时要视具体情况而定,若学生预习充分或理解程度较好,可顺势引导;若预习不够充分或对作者情感一时不能把握,则可将这一环节放到“悟读课文”后顺势引出。
本文叙事思路:决意辞归--归途--抵家--室内--涉园--外出-纵情山水--安度余生。
3.最后学生有感情地朗读
提示:第一段自责自悔,有悔恨之情,也有庆幸之意,应读得“气中声硬”。第二、第三段,自安自乐,有喜悦之情,也是自得之意,基调是静谥而愉悦的,应读得“气满声高”。第四段乐天安命,有达观之情,读得旷达、悠然。
第二课时
一、【课时】教学目标
1、了解作者辞官归田的原因。
2、理解记述中渗透出的或喜或哀,或决绝或犹疑的复杂感情。
3、归纳实词、虚词的用法,掌握省略句、倒装句两种句式。
二、【课时】教学过程与教学内容
进一步细品作者的情感和文章的脉络,找出名句,理解它们在文中的作用。
1、“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
在文中作者以此宽慰自己。作者觉悟到过去出仕之事做错了,已经不能改正,但知道未来之事(指归隐)还可以挽救。此句在文中有明确所指,然独立看,也可用于不要沉溺于往事的感伤,凡事应当往前看,抛却过去,把握未来之语境。
2、“云无心以出岫,鸟倦飞而知还。”
用“无心”、“知”两词,将云、鸟人格化,使作者之情投射于物,物与人融合一体。充分表现了作者对自然率直、朴真的情感。从中可以感知自然是人情感之对象,自然着上人之色彩,便有了精神气。
3、“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
此句为作者出游时所见的初春生机勃勃之景象,是实景,也是心景。早春光景,见归来之可乐,万物蓬勃,使作者亦心生生命短暂之感慨。披迹寻求,了悟生命之意象。
4、“登东皋以舒啸,临清流而赋诗。”
登上东边的高冈而放声长啸,面对清澈的流水而把诗歌吟唱。作者以此句表达自己隐居田园,快然自足,读之“素怀洒落,逸气流行”。用之面对自然,豪情满怀,心生壮阔之志,亦未不可。
三、问题讨论
(一)本文主要写作者归去之乐。有人认为这乐的背后掩藏着心灵深层的悲哀,你是否同意这样的见解?
明确:联系陶渊明自身的背景和当时的社会背景来看,可以这样理解的。陶渊明年轻时,受儒家思想的熏陶,希望学而优则仕,有“大济于苍生”之志。但东晋士族门阀观念相当严重,陶渊明非士族出身,客观上限制了他的求官之途,欲通过做官来伸展自己的志向不易实现。另一方面,东晋末期,政治混乱,社会动荡不安,正直之士做官也难得到重用,于是他也像当时许多士大夫一样,厌弃仕途,隐遁山林,在自然中寻找精神的慰藉。欲伸志而不能,内心的悲哀自然是难以避免的。同时,就文章看,陶渊明的归去之乐始终伴随着生存之限,于是在自我陶醉的同时,也不断进行自我安慰,这从文中的问句可以看出。但是,他在作品中把得自自然的快乐表达得如此真率,不能不说他的确有“质性自然”、“性本爱丘山”的一面。
(二)有人认为本文结尾一句“聊乘化以归尽,乐夫天命复奚疑”包含着悲观消极的思想,试结合全文内容,谈谈你对这个问题的看法。
【答案】“兼济天下”规范了中国古代文人的心路历程,作为中国第一位隐逸诗人、田园诗人,他的“济世”的确让人费解。文中为我们呈现了恬淡安闲、自然静谧的田园情趣,但这并不意味着陶渊明消极避世。
【解析】古代出仕是文人志士必然的价值取向,在封建专制独裁统治下,他们只能在无条件服从与维护自身尊严、保持独立人格的矛盾中苦苦挣扎。除了陶渊明,李白、苏轼、辛弃疾都曾流露过归隐的心绪,只不除渊明比较明显,且付诸实际行动罢了。在前面介绍陶渊创作题材时曾提到过,陶晚年作过大量诗,“猛志”一词出现多次,这表明显然有一股济世的热流贯穿于他的一生,其平淡自然的诗风始终未能掩盖此股热流的跃动,看似恬淡的归隐并不意味着痛苦的消失,而是象征着苦难的加剧,即“自以心为形役,奚惆怅而独悲?”“归去来兮”“忆矣乎”“胡为乎遑遑欲何之?”这些句子表明诗人在惆怅悲苦中饱受折磨。
诗人回归田园,崇尚自然,这里“自然”指人的质朴真实、率性而行的本性。他无法忍受官场对人的本性的扭曲,追求“本我”“真我”,不一味趋同,以求保存他的社会政治理想和人格价值,从字里行间我们不也体味到济世不得的痛苦与回归田园的无奈了吗? 因此,本文陶渊明的思想感情,既有回归田园的欢悦,又有理想受挫的失落和忧伤,应有完整的认识。
(三)结合我们学过的有关陶渊明的作品,以及大家课外收集到的陶渊明的生平和后人对他的评价,按你自己的理解说说陶渊明是个什么样的人。
【答案】蔑视权贵、鄙弃官场、向往田园、崇尚自然、淡泊明志、闲适自在、躬耕田园、不流世俗、超然旷达、乐天知命
【解析】这是一个开放题,需要学生结合初中相关内容以及平时自己的积累,只要学生言之成理均可。
相关教案
这是一份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 下册10.2 归去来兮辞并序教学设计,共7页。教案主要包含了创设情境,导入新课,检查作业,巩固基础知识,诵读课文,整体感知,鉴赏课文,研读小序,课堂小结,布置作业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 下册10.2 归去来兮辞并序教学设计,共6页。教案主要包含了导入新课,初读课文,熟悉文意,再读课文,理清思路,朗读课文,领悟感情,竞赛朗读,感悟作者形象,课堂小结,布置作业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高中语文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 下册10.2 归去来兮辞并序教学设计,共11页。教案主要包含了单元知能对标,课文内容分析,学情整体分析,教学活动准备,教学活动设计,多媒体展示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