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扬州市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11月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展开
这是一份江苏省扬州市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11月期中考试语文试题,共17页。试卷主要包含了现代文阅读,文言文阅读,古代诗歌阅读,名篇名句默写,语言文字运用,作文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阅读文章,完成各题。
材料一:
文字所能传的情、达的意是不完全的。这不完全是出于“间接接触”的原因。我们所要传达的情意是和当时当地的外局相配合的。你用文字把当时当地的情意记了下来,如果在异时异地的圜局中去看,所会引起的反应很难尽合于当时当地的圜局中可能引起的反应。文字之成为传情达意的工具常有这个无可补救的缺陷。于是在利用文字时,我们要讲究文法,讲究艺术。文法和艺术就在减少文字的“走样”。
在说话时,我们可以不注意文法。并不是说话时没有文法,而是因为我们有着很多辅助表情来补充传达情意的作用。我们可以用手指指着自己而在话里吃去一个“我”字。在写作时却不能如此。于是我们得尽量地依着文法去写成完整的句子了。不合文法的字词难免引起人家的误会,所以不好。说话时我们如果用了完整的句子,不但显得迂阔,而且可笑。
文字是间接的说话,而且是个不太完善的工具。当我们有了电话、广播的时候,书信文告的地位已经大受影响。等到传真的技术发达之后,是否还用得到文字,是很成问题的。
这样说来,在乡土社会里不用文字绝不能说是“愚”的表现了。面对面的往来是直接接触,为什么舍此比较完善的语言而采取文字呢?
我还想在这里推进一步说,在面对面社群里,连语言本身都是不得已而采取的工具。语言本是用声音来表达的象征体系。象征是附着意义的事物或动作。我说“附着”是因为“意义”是靠联想作用加上去的,并不是事物或动作本身具有的性质。这是社会的产物,因为只有在人和人需要配合行为的时候,个人才需要有所表达;而且表达的结果必须使对方明白所要表达的意义。所以象征是包括多数人共认的意义,也就是这一事物或动作会在多数人中引起相同的反应。因之,我们绝不能有个人的语言,只能有社会的语言。要使多数人能对同一象征具有同一意义,他们必须有着相同的经历,就是说在相似的环境中接触和使用同一象征,因而在象征上附着了同一意义。因此在每个特殊的生活团体中,必有他们特殊的语言,有许多别种语言所无法翻译的字句。
“特殊语言”不过是亲密社群中所使用的象征体系的一部分,用声音来作象征的那一部分。在亲密社群中可用来作象征体系的原料比较多。表情、动作,在面对面的情境中,有时比声音更容易传情达意。即使用语言时,也总是密切配合于其他象征原料的。譬如,我可以和一位熟人说:“真是那个!”同时眉毛一皱,嘴角向下一斜,面上的皮肤一紧,用手指在头发里一插,头一沉,对方也就明白“那个”是“没有办法”、“失望”的意思了。如果同样的两个字用在另一表情的配合里,意义可以完全不同。
(摘编自费孝通《乡土中国》)
材料二:
费孝通先生仅从熟悉社会只需要语言,不需要文字来解释为何乡土社会缺乏文字,不免过于片面简单了。费孝通先生还是外来者,对乡村人不够了解。他们真的不想学习文字?
首先,乡村里认字的人身份上就不一样,在大家眼里那是认字的、有学问的。
其次,从实用的角度说,认识字了,说不定什么时候就派上了用场,可应不时之需,即使在乡土社会里也是这样。有句老话说“艺不压身”,或者叫“技不压身”,认了字,也是多了一门“艺”或“技”。比如,家里有人外出,写个信、念个信什么的。我在家读书的时候,旧时代过来的老年人,基本上都不认识字,我就多次替别人念信、回信。再比如,如果做点小生意,记个账本,也需要文字。我的一个乡村出来的同龄朋友,他的母亲与我母亲一样,不认识字。他家里做点小买卖,他母亲一个人在家的时候,谁来买东西赊账,需要记下来谁谁买的什么,欠钱多少,她就发明了一套记录符号来记账,只有她自己认识,多少年过去了还不会认错。
总之,即使在乡土社会里,文字还是需要的,并不是因为熟悉了,交流可以面对面,语言比文字更方便,就真的完全不需要文字了。
最后,如果认识了文字,也可以读些书,增加生活的趣味。虽然乡土社会有个书本不容易,但只要识了字,有了书本就可以读了。
(摘编自陈心想《走出乡土——对话费孝通》)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费孝通认为文字在乡土社会是非必要的,对此,陈心想持相反观点,他认为文字在乡土社会中也具有实用性。
B.费孝通认为,文字是间接的说话,就因为它是“间接接触”产生的交流,所以文字传达的情意是不完全的。
C.陈心想认为村里认字的人身份不一样,并且通过列举写信、念信、记账等生活需求,都来说明文字在乡土社会可以应不时之需,是一门实用技艺。
D.在陈心想看来,即便乡土社会的交流可以面对面,文字也因为它在传情达意上有独特的作用,所以是被需要的。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费孝通认为语言交流比文字交流更完善,所以乡土社会的人面对面往来,没有必要舍弃语言交流而采取文字交流。
B.由于文字是个不大完善的交流工具,所以随着电话、广播、传真技术的发展,书信文告的地位日益下降。
C.乡土社会是一个人们可以直接面对面接触的熟人社会,这促使文字交流不再成为一种必不可少的交流方式。
D.费孝通是从文字的弊端来论证文字在乡土社会毫无用处,陈心想则从文字的优点论证文字是被需要的。
3.根据材料内容,下列选项中哪一观点会是费孝通最认同的( )
A.说一千道一万不如笔头寥寥语。
B.一切学问没有速成,尤其是语言。
C.推心置腹的谈话就是心灵的展示。
D.口者,心之门户,智谋皆从之出。
4.请根据材料二,概括文字在乡土社会中的作用,
5.费孝通先生指出,文字的产生是因为人与人的接触有了时空的阻隔,文字的作用是代替说话传达某种意义。材料一提到了文字传情达意的弊端。你是否赞同?谈谈你的看法。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馄饨不混沌
陈峰
吆喝声掀翻了村庄的寂寞。
那是在吆喝什么?是兑糖客人的吆喝吗?不像。是卖泥螺、蟹酱的吆喝吗?也不像。这口音奇奇怪怪,超出了小孩子的想象,叽里呱啦,肯定是从很远很远的地方来的。
大人在一旁说:“在吆喝着卖馄饨呢,那是温州人,说的是‘瘟话’。”大人瞪一眼小孩,警告:“别靠近担子,吃了这馄饨,读书要混沌了。”
远远地望见摊主坐在小凳子上,将抽屉抽出推进,忙碌着。孩子们望着,不甘心,吸一口空气解解馋,一股香气钻进鼻腔,好闻极了。这香味从何而来,谁都知道,是这摊子带来的。
不管了,不管了,去看看,到底是什么让人混沌了。河对岸阿红的娘刚生下弟弟,要吃馄饨。阿红在馄饨摊边等待时,得意地东张西望。我迈着小步子围过去,想看个究竟。摊贩落手快得跟变戏法似的,还没等我看清楚,粉色团团已盛在碗中,清且醇香的汤,泛着油花,撒上碧绿的葱花,映着鲜红的肉馅,阿红提着篮子,急急地回家去了。
粉团团里面还有肉,原来这就叫馄饨,清清爽爽的馄饨哪里混沌了。吃不到葡萄就说葡萄酸,大人的脑瓜子里尽是些唬人的东西。
等我上了小学三年级,村里才有了馄饨铺。上学路过时,我会站在店铺前看一会儿,【甲】只见师傅用单支筷子拨一点儿肉馅,往薄如蝉翼的馄饨皮上一抹,左手顺势一捏,往木格子一扔,馄饨便柔顺地躺在那里,一只接一只,一排挨一排……我呆呆地看着,心想,这师傅如果学武功,肯定是个武林高手。馄饨就是暗器,裹上铁弹,往人身上一掷,嘿嘿,谁也想不到。
彼时大家的早餐一般是在家吃的泡饭,三分钱一张的大饼,都是偶尔才吃,更别说馄饨,要一角三分钱一碗呢。但也有例外,比如生病时可以吃。所以我暗中期盼生病,故意把衣服脱了,故意在冬天喝点凉水。
终于,感冒虚张声势地来了,只一点点的头昏脑涨。没关系,我吞下一口热茶,使成浑身无力的样子,要求父亲带我去医务室量体温。父亲终于开口:“去吃碗馄饨开开胃吧。”
等的就是这句话啊。
母亲在一旁反对:“吃什么馄饨啊,一点点热度,睡一觉就好了。”我缠着父亲,要他说话算话:“不是常常说君子说话,四匹马也追不回吗?”
走到馄饨铺子,我迫不及待地跟师傅说,要一碗馄饨,声音响亮得丝毫看不出生病的样子。师傅应声“好嘞”,开始包馄饨。【乙】这次我看得真切了,左手馄饨皮,右手竹筷,挑一点点肉糜,贴在馄饨皮上,几根手指一拢即合,扔一旁,如此反复。馄饨之间撒了面粉,互不搭界,相安无事。下锅,水沸,看到馄饨鲜红的馅心一面朝上浮起,便熟了。一碗汤波荡漾的小馄饨端上来,香喷喷的,用调羹轻轻搅动,片片羽衣裹着一团团红色的馅、上下浮沉、星星葱花如柳眼初舒。我舀起一个吹啊吹,轻轻嘬一口,馄饨滑进嘴里,满口汁水,柔软滑嫩,透骨鲜香。顿时,鼻塞没了,呼吸顺畅。感冒早好了,只恨还没吃够,已见碗底,汤也没影了。
后来,父亲带我去县城的馄饨店,我见识了剁肉馅的奇妙。师傅双手各执一把刀上下翻飞,将肉剁成肉末,再用一根圆筒状的棒槌敲打。师傅说,肉打得越久便越烂熟越膨胀,打到最后,蓬起的肉茸会起丝,用竹签一挑,馅儿便粘在馄饨皮上了。偶尔,父亲赏我一碗馄饨,我就想着要细细吃、慢慢品、但又总是囫囵吞枣,想着有朝一日赚了钱,一次吃它个两三碗。
直到现在,我才明白,馄饨皮薄馅小,吃的是情趣,并不是为吃饱。用小调羹舀一舀,吹一口汤,仿佛一面湖水,翠绿的葱丝在碗中荡荡漾漾,这是生活的情调。以前哪有闲心追求情调,在求饱的年代,普通人家对馄饨望而却步。
如今,故乡的馄饨尚在,我却再也吃不到过去那种精致玲珑、有情有调、有烟火味的小馄饨了。眼下的馄饨,皮厚馅多,皮是机器加工的,肉馅是绞肉机绞的,包出来的馄饨,个头硕大无比,荒腔走板成饺子。
即便如此,馄饨依然深受食客喜欢。
深夜,街头转角处,昏黄的灯光下,雾气袅绕,一边是馄饨摊,一边是大饼摊,馄饨配大饼。寒风中,人们搓着手,缩着脖子,等一张饼,等一碗馄饨,吃完,心里暖暖的,然后打着饱嗝儿,回家。
(选自《四时之味天然欢喜》,有删改)
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以吆喝声开篇,“寂寞”一词既点明了村庄没有馄饨摊,也暗示了村庄的贫穷,“掀翻”一词突出了馄饨吆喝声对于村庄的重大意义。
B.馄饨难得,村庄里的人只有在生病时才吃馄饨以开开胃,这也是“我”故意生病的原因,从中体现了孩子特征,也彰显了时代特性。
C.“我”“想着要细细吃、慢慢品”的想法和“总是囫囵吞枣”的行为形成反差,传达出特殊年代里吃一碗馄饨的难得与“我”的珍惜之情。
D.文章以场景描写结尾,通过描写街角灯下有人等待大饼和馄饨的场景,突出了馄饨依旧能给寒风中人们带来温暖,依旧代表着生活的情调。
7.关于文中【甲】【乙】两处的赏析,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甲】处“拨”“抹”“捏”“扔”是对师傅包馄饨的动作描写,表现了他动作的流畅与手艺的娴熟,也表现了“我”对吃馄饨的渴望。
B.【甲】处“躺”字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形象生动地写出了馄饨柔软的特点,“接”“挨”两字通过细节描写表现了馄饨包得多,排得密。
C.【乙】处多用短句,呈现了包馄饨的一系列动作,生动且直接体现了一碗馄饨的来之不易,也暗含了作者对普通劳动人民的赞美之情。
D.【乙】处善用比喻,将馄饨皮比作羽衣,“星星葱花”比作“柳眼初舒”,形象生动地写出了馄饨的形态,充分体现了“我”对馄饨的喜爱。
8.围绕“馄饨”,作者的情感随着村里的馄饨铺逐步生发展开。请结合文中相关部分简要分析。
9.结合文本分析标题的含义。
二、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人有三不祥:幼而不肯事长,贱而不肯事贵,不肖而不肯事贤,是人之三不祥也。人有三必穷:为上则不能爱下,为下则好非其上,是人之一必穷也;乡则不若,偝①则谩之,是人之二必穷也;知行浅薄,曲直有以相县矣,然而仁人不能推,知士不能明,是人之三必穷也。——人有此三数行者,以为上则必危,为下则必灭。
人之所以为人者,何已也?曰:以其有辨也。饥而欲食,寒而欲暖,劳而欲息,好利而恶害,是人之所生而有也,是无待而然者也,是禹桀之所同也。然则人之所以为人者,非特以二足而无毛也,以其有辨也。夫禽兽有父子而无父子之亲,有牝牡而无男女之别。故人道莫不有辨。
辨莫大于分,分莫大于礼,礼莫大于圣王。圣王有百,吾孰法焉?曰:文久而息,节族②久而绝。故曰:欲观圣王之迹,则于其粲然者矣,后王是也。彼后王者,天下之君也;舍后王而道上古,譬之是犹舍己之君,而事人之君也。故曰:欲观千岁,则数今日;欲知亿万,则审一二;欲知上世,则审周道;欲审周道,则审其人所贵君子。故曰:以近知远,以一知万,以微知明,此之谓也。
夫妄人曰:“古今异情,其以治乱者异道。”而众人惑焉。彼众人者,愚而无说、陋而无度者也。其所见焉,犹可欺也,而况于千世之传也。五帝之外无传人,非无贤人也,久故也;五帝之中无传政,非无善政也,久故也;禹汤有传政而不若周之察也,非无善政也,久故也。传者久则论略近则论详略则举大详则举小愚者闻其略而不知其详闻其详而不知其大也是以文久而灭节族久而绝。
(节选自《荀子·非相篇》)
【注】①偝(bèi):背向。②族:音zòu,通“奏”。节族:音乐的节奏。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传者久则论略/近则论详/略则举大/详则举小/愚者闻其略而不知其详/闻其详而不知其大也/是以文久而灭/节族久而绝
B.传者久则论略/近则论详/略则举大/详则举小/愚者闻其略而不知其详/闻其详而不知/其大也/是以文久而灭/节族久而绝
C.传者久则论略/近则论详/略则举大/详则举小愚者/闻其略而不知其详/闻其详而不知其大也/是以文久而灭/节族久而绝
D.传者久则论略/近则论详/略则举大/详则举小愚者/闻其略而不知其详/闻其详而不知/其大也/是以文久而灭/节族久而绝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 )
A.禹,部落联盟领袖,奉舜命治水;桀,夏代国君,暴虐荒淫。
B.牝牡,雌雄,指阴阳。泛指与阴阳有关的,如男性、女性等。
C.礼,文中泛指古代社会贵族等级制的社会规范和道德规范。
D.五帝,传说中的古代帝王。一般指黄帝、唐尧、虞舜、共工等。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 )
A.荀子的“三必穷”击中了许多人的弱点,或者说“劣根性”,例如见短识浅,德行不厚,辨别是非的能力与别人相差悬殊。
B.荀子认为,人要是有“三不祥”和“三必穷”的坏品性,后果很严重;做君主的必然危险,做臣民的必然灭亡。
C.荀子认为,人在某些方面的表现是生来就有的本性,禹桀相同;在另一些方面,人与禽兽是相同的,例如人与禽兽都有辨别的能力。
D.荀子认为,五帝之后没有流传到后世的名人,并不是当时没有贤者,而是由于时间太久的缘故。
13.把文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2)其所见焉,犹可欺也,而况于千世之传也。
14.作者在最后一段举“五帝”“禹汤”的例子是为了论证什么观点?
三、古代诗歌阅读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浣溪沙①
苏轼
簌簌衣巾落枣花,村南村北响缲车②,牛衣③古柳卖黄瓜。
酒困路长惟欲睡,日高人渴漫思茶。敲门试问野人家。
[注]①苏轼时任徐州太守,公元1078年(北宋元丰元年)春天,徐州发生了严重旱灾,作为地方官的苏轼曾率众到城东二十里的石潭求雨。得雨后,他又与百姓同赴石潭谢雨,诗作于赴石潭道上。②缲车:缫丝车。③牛衣:蓑衣一类。这里泛指用粗麻织成的衣服。
15.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上片的首句采用了倒装的句式,既描绘出枣花纷纷飘落的样子,又把词人的行踪交代清楚——行走在枣树下。
B.词的上片从农村习见的典型事物入手,主要通过视觉形象构成一组连续不断的影像,意趣盎然地表现了淳厚的乡村风味。
C.上片的后两句,词人通过“村南村北”的“缲车”声和农人卖瓜的叫卖声,表现了农村生产劳动的繁忙景象,表达出词人求雨成功后的欣慰之情和对丰收的喜悦心情。
D.“试问”一词用得十分讲究,既写出了作者满怀希望想讨杯茶解渴的心情,又担心农忙季节,农家无人,自己不便贸然而入的心情。
16.结合词的内容及相关信息,分析词人的形象特点。
四、名篇名句默写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荀子《劝学》中“ , ”两句,以马为喻,从反面强调了学习要坚持不懈的重要性。
(2)青色是解读中华传统文化的色彩密码之一,李白在《梦游天姥吟留别》中用“ ”描写将要下雨时的阴郁,又用“ ”表现天空的广袤无垠。
(3)杜甫《登高》中“ , ”两句,以密集的意象描绘登高的见闻,为抒发深沉丰富的情感做了充分铺垫。
五、语言文字运用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我们平时晒太阳的主要目的实际上并不是补钙,①____________。维生素D主要作用是促进肠道钙吸收,增加肌肉协调性,预防跌倒。
晒太阳时,紫外线晒到皮肤上,皮肤的7-脱氢胆固醇会将维生素D逐渐转化。但如果是隔着玻璃晒太阳,玻璃会阻挡一部分紫外线,②____________,导致维生素D吸收受影响,也会影响钙的吸收。
隔着玻璃晒太阳确实无法促进钙的吸收,甚至还有可能会晒伤。如果实在是无法外出活动的话,也一定要打开窗子,让阳光直接与皮肤接触。“夏天短裤和短袖、冬天露出脸和手”就是最佳选择了。
要注意的是,③____________,晒得过久可能会伤害到皮肤。绝大多数人每天在阳光下10—20分钟即可,儿童可以时间短些,老人可以适当长些,但一般建议在30分钟内就可以了。如果有需要可以戴墨镜,避免阳光直射导致眼睛损伤,戴帽子则可以避免秀发晒伤。
18.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
19.下列句子中的“我们”和文中画横线处的“我们”,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单凭他那空口无凭的胡言乱语,我们是不会相信的。
B.虽然当年我们是同窗,可现在他的学问已深不可测,我是望尘莫及了。
C.我们那个地方虽然也还算是黄土高原,却只有黄土,见不到真正的平坦的塬地了。
D.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气质,我们的时代将以怎样的面貌被书写,取决于我们每个人的表现。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整条东街蜿蜒曲折,青砖黛瓦的街上有着上层住人、下层作店的木结构二层楼房。清一色的木板门,以利坐店经商。南来北往的商人,鳞次栉比的街房,农机厂、粮站以及各种特色小吃店,让东街呈现一派欣欣向荣的繁华景象,成为南川城一颗璀璨的明珠。西大街不太热闹,但这里有当时享誉川东的交易大楼。登上交易大楼俯瞰,弯弯大楼的结构其实是三角形。楼房有三道拱门可以进出,随便选一道拱门进去,里面都( )。
南川改造旧城,建设新城,全方位打造重庆都市后花园,“九高四铁一机场”的宏伟蓝图正在逐步实现。而今,整座城市拥有的六纵八横的宽阔街道将城市空间布局不断拓展延伸。西大街曾经的标志性建筑弯弯大楼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新兴的商业经济圈。傍晚时分的西大街游人如织,观景灯次第点亮,微风徐徐,满河尽是( )、灯火闪耀。在这里,景城大道与金佛山景区相互映衬,体现了山与城的互动、人文与历史的交融。夏季的早晨和黄昏,宽阔的花山广场灯光闪烁,音乐袅袅,喷泉跃动,人们在广场上( ),怡然自乐。
20.请在括号内填上适当的成语。
21.文中画波浪线处是个长句,请改成4个较短的语句。可以改变语序、少量增删词语,但不得改变原意。
22.比喻具有相似性,请据此对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所用比喻进行简要分析。
六、作文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俗话说:“人活一张脸,树活一张皮”,俗话也说“死要面子活受罪”。生活中不乏有关面子的人和事,人们对面子的认识和理解也不尽相同。
对此,你有哪些感悟和思考,请写一篇记叙文。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参考答案:
1.A 2.D 3.C 4.①文字能够彰显人的身份地位,被人尊重。②文字作为一门技艺,可以应对一些特殊情况,比如写信、记账等。③文字可以使人学会看书,增添生活趣味。 5.示例1:赞同。我们日常的交流过程中,会用到面部表情、肢体语言、语音语调等辅助手段来帮助我们传达内心的真实想法。而文字,往往舍掉了这些辅助的信息,不能够完整、准确地表达出我们的内心想法。
示例2:不赞同。正所谓,言有尽而意无穷。语言文字,能给我们留下丰富的想象空间,虽然寥寥几语,道不尽所有,但却可以调动我们的向往和憧憬。也就有了别样的美感,而这是日常口语所难以完成的。就像“面朝大海,春暖花开”,海子不需要面对面的为你一点一点地描述他所向往的那个世界,通过这简单的八个字,足以描绘一个温暖和煦的世界。
【导语】费孝通在材料一中从社会学角度探讨文字与语言在乡土社会中的角色,认为乡土社会的直接沟通减少了对文字的依赖。材料二由陈心想提供补充视角,指出文字在乡土生活中的实际应用和重要性,如教育、交流及维持身份尊严等。两篇文章对乡土社会与文字关系的探讨,展现了传统与现代交汇处的文化思考,揭示了文字在人类交往中的复杂作用。
1.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
B.“就因为它是‘间接接触’产生的交流,所以文字传达的情意是不完全的”错误。原文是“文字所能传的情、达的意是不完全的。这不完全是出于‘间接接触’的原因”,可见“间接接触”不是文字传情达意不完善的唯一原因。
C.“都来说明文字在乡土社会可以应不时之需,是一门实用技艺”错,“乡村里认字的人身份上就不一样”不属于从文字实用角度的论述。
D.“文字也因为它在传情达意上有独特的作用”错误。原文是“即使在乡土社会里,文字还是需要的,并不是因为熟悉了,交流可以面对面,语言比文字更方便,就真的完全不需要文字了”,可见陈心想并未提及文字在传情达意上有独特作用。
故选A。
2.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D.“毫无用处”错误。费孝通是从文字的弊端来论证文字在乡土社会的非必要性,而不是“毫无用处”。
故选D。
3.本题考查学生对文中信息进行分析、运用的能力。
A.表明语言不如文字,不合文意;
B.表达学习语言或者学习其他学问不能速成,与文意无关;
C.说明语言是表情达意的交流工具,符合费孝通的观点;
D.文中并未提及语言与思维(智谋)的关系,不符合题意。
6.B 7.C 8.①村里没有馄饨铺时,作者很馋馄饨,但被大人吓唬“馄饨让人混沌”,作者既担心,又不甘心。②小学三年级时村里有了馄饨铺,上学路上看见师傅包馄饨,故意装病让父亲带“我”去吃馄饨,作者内心十分渴求。③村里的馄饨铺虽然还在,但味道、外形等都已经大不如从前,表达了作者内心的遗憾之情。 9.①物质匮乏时期,大人骗小孩子吃了馄饨会混沌,作者反用其语,表达对童年时光的怀念。②“馄饨不混沌”表达了作者对故乡馄饨师傅精湛的手艺的赞美,以及对故乡馄饨的喜爱与赞美。③与现状形成对比,既有对如今吃不到故乡过去那种精致玲珑、有情调有烟火味手工馄饨的遗憾,也表达了作者对生活的热爱与满足。
【导语】本文通过回忆童年与馄饨的故事,展现了作者对生活中细小幸福的珍惜与怀念。文章采用细腻的笔触刻画了馄饨从稀罕到常见的过程,将个人成长与时代变迁相结合。通过对制作馄饨过程的生动描绘,赞美了传统手艺和民间生活情趣。最终,文章借馄饨引出对过往岁月的怀念与对当下生活的反思,表达了对纯真年代和简单快乐的追寻。
6.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
B.“只有在生病时”错误,原文“三分钱一张的大饼,都是偶尔才吃,更别说馄饨,要一角三分钱一碗呢。但也有例外,比如生病时可以吃”是说生病时可以吃,不是只有生病时才吃。
故选B。
7.本题考查学生赏析句子、鉴赏语言的能力。
C.“包馄饨的一系列动作”错,这些动作还包括煮馄饨、吃馄饨,不全是包馄饨;另外,画线句多用短句是为了突出我对馄饨的渴望与惊喜,并不能直接体现馄饨的来之不易。
故选C。
8.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情感变化、概括相关信息的能力。
①村里没有馄饨铺时,村里有个温州人来卖馄饨,孩子们都很馋,但是大人警告说“别靠近担子,吃了这馄饨,读书要混沌了”,这让小孩子很担心,不过也都不甘心,“孩子们望着,不甘心,吸一口空气解解馋,一股香气钻进鼻腔,好闻极了”。
②小学三年级时村里有了馄饨铺,“上学路过时,我会站在店铺前看一会儿,只见师傅……”,写出了“我”对馄饨的渴望;为了吃到馄饨,“我”不惜故意得病,“三分钱一张的大饼,都是偶尔才吃,更别说馄饨,要一角三分钱一碗呢。但也有例外,比如生病时可以吃。所以我暗中期盼生病,故意把衣服脱了,故意在冬天喝点凉水”,于是父亲带我去吃馄饨,“我舀起一个吹啊吹,轻轻嘬一口,馄饨滑进嘴里,满口汁水,柔软滑嫩,透骨鲜香。顿时,鼻塞没了,呼吸顺畅。感冒早好了,只恨还没吃够,已见碗底,汤也没影了”,作者内心十分渴求馄饨。
③如今“故乡的馄饨尚在,我却再也吃不到过去那种精致玲珑、有情有调有烟火味的小馄饨了。眼下的馄饨,皮厚馅多,皮是机器加工的,肉馅是绞肉机绞的,包出来的馄饨,个头硕大无比,荒腔走板成饺子”,村里的馄饨铺虽然还在,但味道、外形等都已经大不如从前,表达了作者内心的遗憾之情。
9.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标题的含义的能力。
①标题“馄饨不混沌”来自童年时关于馄饨的记忆。小时候村里来了个卖馄饨的,那香味儿吸引着小孩子们,但是当时物质匮乏,家里吃不起馄饨,大人只要骗孩子们说“别靠近担子,吃了这馄饨,读书要混沌了”;而现在作者当然明白吃了馄饨并不会混沌,此处反用其语,表达对童年时光的怀念。
②文章主体部分几次描写包馄饨的情景,“摊贩落手快得跟变戏法似的,还没等我看清楚,粉色团团已盛在碗中,清且醇香的汤,泛着油花,撒上碧绿的葱花,映着鲜红的肉馅”,作者发现馄饨并不混沌,“清清爽爽的馄饨哪里混沌了”;后来村里开了馄饨铺,作者在上学路上看师傅包馄饨,“只见师傅用单支筷子拨一点儿肉馅,往薄如蝉翼的馄饨皮上一抹,左手顺势一捏,往木格子一扔,馄饨便柔顺地躺在那里,一只接一只,一排挨一排……我呆呆地看着,心想,这师傅如果学武功,肯定是个武林高手”;再后来作者故意让自己生病,终于吃到了馄饨,“一碗汤波荡漾的小馄饨端上来,香喷喷的,用调羹轻轻搅动,片片羽衣裹着一团团红色的馅,上下浮沉,星星葱花如柳眼初舒”“馄饨滑进嘴里,满口汁水,柔软滑嫩,透骨鲜香。顿时,鼻塞没了,呼吸顺畅。感冒早好了,只恨还没吃够,已见碗底,汤也没影了”。“馄饨不混沌”表达了作者对故乡馄饨师傅精湛的手艺的赞美,以及对故乡馄饨的喜爱与赞美。
③文章结尾写到了馄饨的变化,“如今,故乡的馄饨尚在,我却再也吃不到过去那种精致玲珑、有情有调有烟火味的小馄饨了。眼下的馄饨,皮厚馅多,皮是机器加工的,肉馅是绞肉机绞的,包出来的馄饨,个头硕大无比,荒腔走板成饺子”,表达了作者对如今吃不到故乡过去那种精致玲珑、有情调有烟火味手工馄饨的遗憾;然而作者说“即便如此,馄饨依然深受食客喜欢”,然后描写了深夜街角处馄饨摊的温暖场景,透着人间烟火气的温馨,表达了作者对生活的热爱与满足。
10.A 11.D 12.C 13.(1)不通晓句读,不能解决疑惑,有的(指“句读之不知”)向老师学习,有的(指“惑之不解”)却不向老师学习,小的方面要学习,大的方面却放弃了,我没看出那种人的明智之处。
(2)他们亲眼看见的事情,尚且可以欺骗他们,更何况是千年前的传闻呢! 14.用“五帝”“禹汤”的例子用来说明的是要法后王,因为先王的很多东西会因为时代久远而湮没。
【导语】这段文本出自《荀子·非相篇》,荀子探讨了人的行为和道德的重要性及后果。他首先批判了“三不祥”和“三必穷”,认为这些负面品质会带来严重后果。荀子强调了人的辨别能力,并讽刺了一些妄人对古今差异的片面见解。他通过历史例子论述长期传播所导致的简略,鼓励后人关注现实而不盲目追随古人的所谓智慧,强调应以近知远、以小见大。文本体现了荀子的实用理性主义。
10.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能力。
句意:流传的东西时间一长谈起来就简略了,近代的事情谈起来才详尽。简略的就只能列举它的大概;详尽的才能列举它的细节。愚蠢的人听到了事情的大概就不再去了解那详尽的情况,听到了事情的细节就不再去了解它的大要。因此礼仪制度便因为年代久远而湮没了,音乐的节奏便因为年代久远而失传了。
“略则举大”“详则举小”结构对称,各自成句,排除CD;
“闻其详而不知其大”中“其大”做“不知”的宾语,故“其大”前不可断开。排除B。
故选A。
11.本题考查学生识记文化常识的能力。
D.“一般指黄帝、唐尧、虞舜、共工等”理解错误,五帝一般指黄帝、颛顼、帝喾、唐尧、虞舜。
故选D。
12.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C.“人与禽兽是相同的,例如人与禽兽都有辨别的能力”理解错误。由原文“然则人之所以为人者,非特以二足而无毛也,以其有辨也。夫禽兽有父子而无父子之亲,有牝牡而无男女之别。故人道莫不有辨”,可知人与禽兽是不同的,因为人有辨别的能力,禽兽没有。
故选C。
13.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1)“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宾语前置句,应为“不知句读,不解惑”;“或”,有的;“小学”,小的方面学习。
(2)“所见”,亲眼看见的;“犹“,尚且;“况”,何况。
14.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论点论据的能力。
由原文“辨莫大于分,分莫大于礼,礼莫大于圣王”,“欲观圣王之迹,则于其粲然者矣,后王是也”,况且“久故也”,即时间过了很久了。可见,用“五帝”“禹汤”的例子用来说明的是要法后王,因为先王的很多东西会因为时代久远而湮没。
参考译文:
人有三种不吉利的事:年幼却不肯侍奉年长的,卑贱却不肯侍奉尊贵的,没有德才却不肯侍奉贤能的,这是人的三种祸害啊。人有三种必然会陷于困厄的事:做了君主却不能爱护臣民,做了臣民却喜欢非议君主,这是人必然陷于困厄的第一种情况;当面不顺从(比不上),背后又毁谤(他),这是人必然陷于困厄的第二种情况;知识浅陋,德行不厚,辨别是非曲直的能力又与别人相差悬殊,但对仁爱之人却不能推崇,对明智之士却不能尊重,这是人使自己必然陷于困厄的第三种情况。——人有了这“三不祥”“三必穷”的行为,如果当君主就必然危险,做臣民就必然灭亡。
人之所以成为人,是因为什么呢?我要说:因为人(对各种事物的界限都)有辨别。饿了就想吃饭,冷了就想取暖,累了就想休息,喜欢得利而厌恶受害,这是人生来就有的本性,这是无须等待(依靠学习)就会这样的,这是禹与桀所相同的。既然这样,那么人之所以成为人,并不只是因为(生长)两只脚而身上没有毛,而是因为人(对各种事物的界限都)有辨别(所区别)。禽兽有父有子,但没有父子之间的亲情;有雌有雄,但没有男女之间的界限。所以作为人类社会的道德规范,它对所有的事物没有不分辨的。
(对各种事物的界限加以)辨别没有比确定名分更重要的了,确定名分没有比遵循礼法更重要的了,遵循礼法没有比效法圣明的帝王更重要的了。圣明的帝王有上百个,我们效法哪一个呢?就说:礼仪制度因为年代久远而湮没了,音乐的节奏因为年代久远而失传了。所以说:想要观察圣明帝王的事迹,就得观察其中清楚明白的人物,后代的帝王便是这样。那所谓后代的帝王,就是现在统治天下的君王;舍弃了后代的帝王而去称道上古的帝王,拿它打个比方,这就好像舍弃了自己的君主去侍奉别国的君主。所以说:要想观察千年的往事,那就要仔细审视现在;要想知道成亿上万的事物,那就要弄明白一两件事物;要想知道上古的社会情况,那就要审察现在周王朝的治国之道;要想审察周王朝的治国之道,那就要审察他们所尊重的君子。所以说:凭借近世来了解远古,凭借一件事物来了解上万件事物,凭借隐微的东西来了解明显的东西,说的就是这种道理。
那些乱说话的人说:“古今是不同的情况,它们用来治理好乱世的是不一样的方法。”于是普通人就被迷惑了。那些普通人,是愚笨而不会辩说、浅陋而没有标准的人。他们亲眼看见的事情,尚且可以欺骗他们,更何况是千年前的传闻呢!除黄帝、颛顼、帝喾、唐尧、虞舜这五位帝王之前没有流传到后世的名人,并不是那时没有贤能的人,而是因为时间太久的缘故;在这五位帝王之中没有流传到后世的政策,并不是他们没有好的政策,而是时间太久的缘故;夏禹、商汤有流传到后世的政策,但不如周代的清楚,并不是他们没有好的政策,而是时间太久的缘故。流传的东西时间一长谈起来就简略了,近代的事情谈起来才详尽。简略的就只能列举它的大概;详尽的才能列举它的细节。愚蠢的人听到了事情的大概就不再去了解那详尽的情况,听到了事情的细节就不再去了解它的大要。因此礼仪制度便因为年代久远而湮没了,音乐的节奏便因为年代久远而失传了。
15.B 16.“求雨”“谢雨”突出诗人是一位体恤民情的好官员;“酒困路长”“日高人渴”等词句写出了词人勤于政务;“敲门试问”则是突出词人谦和、平易近人的形象。
【导语】这首《浣溪沙》通过清新自然的语言,描绘了乡村的日常生活景象,表现出词人对乡村淳朴生活的热爱。上片展现了乡村劳动场景的生动与繁忙,而下片则以轻松的语调表现词人在求雨成功后的闲适与对自然的亲切感。苏轼借此词抒发了对民生的关注和亲切。
15.本题考查学生综合鉴赏诗歌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
B.“主要通过视觉形象构成一组连续不断的影像”错误,上片“响缲车”纺车缫丝的声音是听到的,叫卖黄瓜的声音也是听到的,应该是“听觉”。
故选B。
16.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人物形象的能力。
根据注释可知这首诗的写作背景,作者在任徐州太守时,徐州发生了严重旱灾,作为地方官的苏轼曾率众率众到城东二十里的石潭求雨。得雨后,他又与百姓同赴石潭谢雨。“求雨”“谢雨”突出诗人是一位体恤民情的好官员。
“酒困路长惟欲睡,日高人渴漫思茶”写到谢雨的路途非常的遥远,而且正值初夏,烈日炎炎,可以看出,作者作为徐州太守勤于政务。
“试问”一词,既写出了作者满怀希望想讨杯茶解渴的心情,又担心农忙季节,农家无人,自己不便贸然而入,从而体现词人谦和、平易近人的形象。
17. 骐骥一跃 不能十步 云青青兮欲雨 青冥浩荡不见底 风急天高猿啸哀 渚清沙白鸟飞回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篇名句的能力。
易错字词:骐骥、兮、冥、猿、啸、渚。
18.①而是补充维生素D ②紫外线量会明显衰减 ③晒太阳的时间并不是越久越好 19.D
【解析】18.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情境补写的能力。
①本处是说我们平时晒太阳的主要目的,和“不是”相搭配的连词为“而是”,何文强调了维生素D的重要作用,所以本处是说我们平时晒太阳的主要目的是补充维生素D,可填“而是补充维生素D”。
②前文说到晒太阳时,紫外线会晒到皮肤上,而隔着玻璃晒太阳,玻璃会阻挡一部分紫外线,所以紫外线的量就会减少,可填“紫外线量会明显衰减”。
③前文说到晒太阳的重要性,而后文却说晒得过久就可能会伤害皮肤,并且说到不同年龄的人晒太阳的时间,所以并不是晒太阳的时间越久越好,可填“晒太阳的时间并不是越久越好”。
19.本题考查学生对一般词语的理解能力。
文中画横线处的“我们”是泛指,是所有人。
A.“我们”是特指,指某一些人。
B.“我们”是特指,指某一些人。
C.“我们”是特指,指某一些人。
D.“我们”是泛指,是所有人。
故选D。
20.①豁然开朗
②波光粼粼
③载歌载舞 21.街上青砖黛瓦,那些二层楼房是木结构的,上层住人,下层作店。 22.①句中把繁华的东街比作璀璨的明珠,体现了比喻的相似性。
②商人、街房、农机厂、各种小店等让东街变得繁华,经济的繁华让东街在南川城显得格外打眼,璀璨的明珠发出的光芒也很耀眼,这是相似性之一。繁华的东街很有价值,明珠也很有价值,这是相似性之二。
【解析】20.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
第一空,结合语境“这里有当时享誉川东的交易大楼”,此处是说从拱门进去楼房里面宽敞明亮,可以用“豁然开朗”。“豁然开朗”:形容由狭窄昏暗一下子变得开阔明亮。
第二空,结合语境“微风徐徐”,此处是说微风吹拂下水面波纹荡漾的情形,可以用“波光粼粼”。波光粼粼:形容波光明净。
第三空,结合语境“广场灯光闪烁,音乐袅袅”“怡然自乐”,此处是说人们在广场上翩翩起舞的情形,可以用“载歌载舞”。载歌载舞:边唱歌,边跳舞;形容尽情地欢乐。
21.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变换句式的能力。
首先,可以提取原句的主干,“街上有木结构二层楼房”;
然后,组织排列其他的修饰成分“青砖黛瓦”“上层住人”“下层作店”即可。
22.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常见的修辞手法的能力。
从“东街呈现一派欣欣向荣的繁华景象,成为南川城一颗璀璨的明珠”可知,句中把繁华的“东街”比作“南川城一颗璀璨的明珠”,体现了比喻的相似性。表现人们对东街的珍爱之情。
从“南来北往的商人,鳞次栉比的街房,农机厂、粮站以及各种特色小吃店,让东街呈现一派欣欣向荣的繁华景象”可知,商人、街房、农机厂、各种小店等让东街变得繁华。从“东街呈现一派欣欣向荣的繁华景象,成为南川城一颗璀璨的明珠”可知,经济的繁华让东街在南川城显得格外打眼,而璀璨的明珠发出的光芒也很耀眼,这是相似性之一;繁华的东街很有价值,明珠也很有价值,这是相似性之二。此处把繁华的“东街”比作“一颗璀璨的明珠”,生动形象地表现出了人们对东街的珍爱之情。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江苏省扬州市江都区丁沟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共8页。
这是一份江苏省扬州市广陵区红桥高级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11月期中考试语文试题,共9页。
这是一份江苏省扬州市高邮市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11月期中考试语文试题,共12页。试卷主要包含了11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