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终活动
搜索
    上传资料 赚现金
    英语朗读宝

    北京市西城区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12月阶段检测语文试题 Word版含解析

    北京市西城区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12月阶段检测语文试题  Word版含解析第1页
    北京市西城区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12月阶段检测语文试题  Word版含解析第2页
    北京市西城区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12月阶段检测语文试题  Word版含解析第3页
    还剩18页未读, 继续阅读
    下载需要10学贝 1学贝=0.1元
    使用下载券免费下载
    加入资料篮
    立即下载

    北京市西城区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12月阶段检测语文试题 Word版含解析

    展开

    这是一份北京市西城区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12月阶段检测语文试题 Word版含解析,共21页。试卷主要包含了本大题共5小题,共18分,本大题共6小题,共30分,本大题共4小题,共20分,六句,八句,十句,本大题共4小题,共18分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本试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长150分钟。考生务必将答案答在答题卡上,在试卷上作答无效。考试结束,试卷和答题卡一并收回。
    一、本大题共5小题,共18分。
    阅读下面材料,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中国古代优良的船舶技术、先进的航海水平和一流的出口商品,造就了“海上丝绸之路”的历史辉煌。其中,造船和航海是使海上贸易之路成为可能的先决条件,而“海上丝绸之路”的拓展又为造船和航海技术的进步注入了动力。
    上世纪70年代,余姚河姆渡遗址发现了六支木桨和一具黑陶独木舟模型,证明7000年前的先民已掌握了原始的造船技术。汉代时,船帆已得到广泛使用,桨、橹、碇(相当于锚)等属具也已有完备的配置。三国时期的船不仅体型大,且已开始使用多桅多帆。至宋元时期,船舶技术已高度完善,不单有了升降舵和多副舵的运用,还以游碇稳定船身。泉州后港渚出土的南宋木船,是方艄、高尾、尖底的福船类型的海船,其多重板船壳结构也凸显了造船工艺的先进。
    明永乐三年(1405年),历时28年的“郑和下西洋”揭开了序幕。宝船是郑和船队中最大的海船,“长四十四丈四尺(约151.8米),阔一十八丈(约61.6米)”,船体长宽比控制在2.46左右,以避免因船身过长而在印度洋的惊涛骇浪中发生断裂;船舵采用升降式,可以根据需要调整舵叶入水深度。不仅如此,船舵既是宋代流传下来的平衡舵,又是明代新发明的开孔舵,这样既能够保持舵效,又使得操舵更加轻便。船的两舷和艉部设有长橹,使之便于在狭窄水域航行。同时,船队还普遍使用了带爪木杆石锭与带横棒多爪铁锚等,更制作了特大型铁锚,这在世界造船历史上都是领先的。可以说,很长时间内,中国的造船技术都保持在世界顶峰水平,直至清代实行海禁政策,对外海上贸易受到极大压制时,才逐步落后于西方。
    (取材于何国卫等的相关文章)
    材料二
    为什么郑和下西洋时期,中国航海技术的精确度会出现飞跃式进步?这与下西洋船队的任务有关。有重要影响的琉球国航海文献《指南广义》里提到,郑和船队“纳贡累累”,要带着贡品平安地穿过岛礁众多的海域,就必须提高航行技术的精确度。
    精确度的提升反映在了航海文献中。经过郑和下西洋船队中航海者的整理,中国航海文献形成了一种
    相对固定的格式,并在明清时期的航海指南中广泛使用。如郑和船队第六次下西洋后编绘的《郑和航海图》记载:茶山在东北边过,用巽已针,四更,船见大小七山,打水六七托。
    在华盖星五指内去,到北辰星四指,坐斗上山势,坐癸丑针,六十五更,船收葛儿得风,哈甫儿雨。
    其中,“针”代表指向,“巽已”“癸丑”是罗盘上通过八卦、天干和地支标示的不同方位。“更”是计程单位,代表2.4小时的航程,比传统的“昼夜”单位在精准度上提升了一个数量级。“托”是测深单位,明代的技术可以测出水的深度,进而确定能否下碇停泊及辨别船舶所处的海域。“指”是“过洋牵星”时所使用的单位。所谓“过洋牵星”,就是通过手指度量星星高度,以此计算与陆地的距离远近和方向,进而确定船舶的位置和航向。在这几项技术中,罗盘在宋代已广泛使用;计更法来自印度洋地区;测水深的铅锤来自地中海地区;而过洋牵星术则来自阿拉伯地区,是通过郑和下西洋的船队直接引入中国的。
    下西洋活动不但促进了上述技术及其计量单位的传播与普及,还以此勘定了通往西太平洋和印度洋的各条航路数据。这些航路信息代表着船员们共同的技术成果,并因其属于国家组织行为,具有实地勘测的权威意义,更能促成相关技术与数据的广泛流传,因此大幅度提高了中国定量航海技术的准确度和安全性,也形成了此后几个世纪里中国实用航海指南和航行技术的基本形态。这一过程体现了郑和下西洋对中国航海科技的重要影响,也显示了古代航海活动中世界各地技术与文化广泛交流的情形。
    (取材于陈晓珊的相关文章)
    材料三
    为了使远航顺利进行,郑和根据船队航行需要,全方位选拔水手、医生、翻译等人才,并根据专业分工进行培训。
    资料显示,郑和下西洋随行人员有2万多人,主要官校和水手、通事、医生等各得其所、各尽所能,其中就有与郑和同为正使的王景弘、反映航海的纪行著作《瀛涯胜览》的作者马欢、《西泽番国志》的作者巩珍、《星槎胜览》的作者费信、《华夷胜览》的作者匡愚等,他们以文字、图册形式将自己亲历的航海见闻和西洋风情记录下来,为后人留下了珍贵的资料。此外,船队里还有“番火长”,即雇佣来的外国领航员,他们与来自浙江、福建、广东的中国领航员一起工作,为郑和七下西洋贡献了才智。
    团队协作也是航行的重要保障。下西洋期间,郑和船队重视纪律,每个成员都严格遵守规章制度,以确保航行过程中的安全和秩序。郑和也注重激励船队成员,以此提高士气,增强凝聚力。
    如此,郑和船队才能克服重重困难,顺利完成远航。
    (取材于杨权斌等的相关文章)
    1. 下列对材料一的理解与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我国造船技术和航海技术水平,与海上贸易的发展相互促进。
    B. 余姚河姆渡遗址的发现,证明我国至少已有7000年的造船史。
    C. 帆、桨、橹、碇等属具的完备,标志着船舶技术的高度完善。
    D. 郑和宝船上的船舵能调整舵叶入水深度,而且操作更加轻便。
    2. 根据材料二中计量单位的使用,下列记述最有可能出现在郑和下西洋以前的一项是( )
    A. 自三角去双门用癸字二更,自双门去断节用乙卯二更,自断节去牛车英用乙字二更。
    B. 单辛七十更,看北斗七指三角,灯笼星七指三角,取祖法儿码头,水六托,泊船是也。
    C. 由乌沙门开洋,七日即到日本。若由陈钱山,用艮寅针,海程四十八更船至日本。
    D. 望南挑西一字行驶,好风一日,点竿累戳二丈,渐渐减作一丈五尺,水下有乱泥。
    3. 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 控制船身的长宽比,以降低触礁风险。
    B. 两舷和艉部设长橹,以适应狭窄海域。
    C. 制作特大型铁锚,以探知海水的深度。
    D. 运用过洋牵星术,以防范恶劣的天气。
    4. 根据材料二和材料三,下列不属于郑和下西洋取得的成果的一项是( )
    A. 编纂了有重要影响的航海文献《指南广义》。
    B. 推动了相关技术和计量单位的传播与普及。
    C. 勘定了通往西太平洋和印度洋的航路数据。
    D. 促进了中国与其他地区更广泛的文化交流。
    5. 阅读上面三则材料时,有同学对“郑和下西洋成功的原因及条件”进行了梳理,画了下面的思维导图。请你填写①—⑥处,帮他补充完整。要求:语言简明。
    【答案】1. C 2. D
    3. B 4. A
    5. ①技术的发展
    ②航海技术的交流与提升 (或“航海技术精确度的提高”)
    ③计程
    ④测深
    ⑤航行前选拔培训人才
    ⑥团队的协作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进行合理推断的能力。
    C.“标志着船舶技术的高度完善”错误。根据原文“至宋元时期,船舶技术已高度完善,不单有了升降舵和多副舵的运用,还以游碇稳定船身”,可知船舶技术不仅指帆、桨、橹、碇等属具的完备,还包括升降舵、多副舵、游碇的运用。
    故选C。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进行合理推断的能力。
    A.以“更”为计程单位,比传统的“昼夜”单位在精准度上提升了一个数量级,体现了航行技术的精确度,不可能出现在郑和下西洋以前。
    B.采用了郑和下西洋的船队引入中国的“过洋牵星术”。
    C.以“更”为计程单位,比传统的“昼夜”单位在精准度上提升了一个数量级,体现了航行技术的精确度,不可能出现在郑和下西洋以前。
    D.“点竿累戳二丈,渐渐减作一丈五尺”测深不精确。明代的技术可以测出水的深度,进而确定能否下碇停泊及辨别船舶所处的海域,所以可能出现在郑和下西洋以前。
    故选D。
    【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辨析信息的能力。
    A.“以降低触礁风险”错误。根据原文“船体长宽比控制在2.46左右,以避免因船身过长而在印度洋的惊涛骇浪中发生断裂”,可知控制船身长宽比以避免船身在惊涛骇浪中断裂。
    C.“制作特大型铁锚”错误。根据原文“测水深的铅锤来自地中海地区”,可知铅锤可以探测海水深度。
    选项说法属于张冠李戴。
    D.“以防范恶劣的天气”错误。根据原文“”
    故选B。
    【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A.“编纂……《指南广义》”错误。根据原文“有重要影响的琉球国航海文献《指南广义》里提到”,可知《指南广义》是琉球国航海文献。
    故选A。
    【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表格内容的能力。
    材料一阐述了我国造船技术和航海技术水平,与海上贸易的发展相互促进,着重讲述了造船技术的传承与创新,可见造船技术和航海技术为郑和成功下西洋提供了技术支持,所以第①处可填“技术的发展”。
    材料二郑和下西洋促进了中国航海技术的精确度飞跃式进步,对中国航海科技的重要影响,也显示了古代航海活动中世界各地技术与文化广泛交流的情形。可见航海技术精确度的提高,学习借鉴世界各地航海技术也是郑和成功下西洋的条件,所以第②处可填“航海技术的交流与提升”或“航海技术精确度的提高”。
    从材料二来看,航海技术的提升、航海技术精确度的提高主要体现在对方向、航程、深度等计量方法和单位的使用方面,所以第③④处可填“计程”“测深”。
    材料三第一二段郑和下西洋过程中对人才的选用,第一段写郑和全方位选拔人才,并根据专业分工进行培训;第二段写郑和下西洋随行人员各得其所、各尽所能。所以第⑤处可填“航行前选拔培训人才”。
    材料三中写郑和船队克服重重困难,顺利完成远航,“团队协作也是航行的重要保障”,所以第⑥处可填“团队的协作”。
    二、本大题共6小题,共3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口舌,代心者也;文章,又代口舌者也。展转隔碍,虽写得畅显,已恐不如口舌矣,况能如心之所存乎?故孔子论文曰:“辞达而已。”达不达,文不文之辨也。
    唐、虞三代文,无不达者。今人读古书,不即通晓,辄谓古文奇奥,今人下笔不宜平易。夫时有古今,语言亦有古今,今人所诧谓奇字奥句,安知非古之街谈巷语耶?左氏去古不远,然《传》中字句,未尝肖《书》①也。司马去左亦不远,然《史记》字句,亦未尝肖左也。至于今日,逆数前汉,不知几千年远矣。自司马不能同于左氏,而今日乃欲兼同左、马,不亦谬乎?中间历晋、唐,经宋、元,文士非乏,
    未有公然挦扯②古文,奄为己有者。昌黎(韩愈)好奇,偶一为之,如《毛颖》等传③,一时戏剧,他文不然也。
    空同④不知,篇篇模拟,亦谓“反正”。后之文人,遂视为定例,尊若令甲⑤。凡有一语不肖古者,即大怒,骂为“野路恶道”。不知空同模拟,自一人创之,犹不甚可厌。迨其后一传百,以讹益讹,愈趋愈下,不足观矣。且空同诸文,尚多己意,纪事述情,往往逼真,其尤可取者,地名官衔,俱用时制。今却嫌时制不文,取秦汉名衔以文之,观者若不检《一统志》⑥,几不识为何乡贯矣。且文之佳恶,不在地名官衔也,史迁之文,其佳处在叙事如画,议论超越;而近说乃云:西京⑦以还,封建宫殿,官师郡邑,其名不雅驯,虽史迁复出,不能成史。则史迁佳处,彼尚未梦见也,而况能肖史迁也乎?
    或曰:信如子言,古不必学耶?余曰:古文贵达,学达即所谓学古也。学其意,不必泥其字句也。今之圆领方袍,所以学古人之缀叶蔽皮也;今之五味煎熬,所以学古人之茹毛饮血也。何也?古人之意,期于饱口腹,蔽形体;今人之意,亦期于饱口腹,蔽形体,未尝异也。彼摘古字句入己著作者,是无异缀皮叶于衣袂之中,投毛血于肴核之内也。大抵古人之文,专期于达,而今人之文,专期于不达。以不达学达,是可谓学古者乎?
    (取材于明代袁宗道《论文》)
    【注】①《书》:指《尚书》。②挦扯:摘取,比喻抄袭、剽窃。③指的是韩愈模仿正史传记的写法,给毛笔写传记的文章。④空同:明代文学家,号空同子。⑤令甲:代指第一条法令。⑥《一统志》:指明代《大明一统志》,记载全国地理、政区的书。⑦西京:两汉的代称。
    6. 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未有公然持扯古文,奄己有者 奄:获取
    B. 篇篇模拟,亦谓“反正” 反:恢复
    C. 自一人创之,犹不甚可厌 厌:满足
    D. 古文贵达,学达即所谓学古也 贵:崇尚
    7. 下列各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 安知非古之街谈巷语耶 所以学古人之茹毛饮血也
    B. 自司马不能同于左氏 投毛血于肴核之内也
    C. 而今日乃欲兼同左、马 而近说乃云:……
    D. 彼摘古字句入己著作者 是可谓学古者乎
    8. 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况能如心之所存乎 更何况是要按照人内心的想法写出来呢
    B. 且空同诸文,尚多己意 况且空同子的一些文章,大多是自己的想法
    C. 几不识为何乡贯矣 几乎无法识别籍贯名称变迁的原因了
    D. 是无异缀皮叶于衣袂之中 这就与把树叶缝在衣服中没什么区别
    9. 下列各项表述,与本文作者的观点不一致的一项是( )
    A. 曰:“古圣贤人所为书具存,辞皆不同,宜何师?”对曰:“师其意,不师其辞。”(韩愈《答刘正夫书》)
    B. 文岂易为哉?今之论者,文必曰先秦两汉,诗必曰汉魏盛唐,斯固然矣。(王九思《刻太微后集序》)
    C. 夫言止于达意,即疑若不文,是大不然。……辞至于能达,则文不可胜用矣。(苏轼《答谢民师书》)
    D. 诗何必古选,文何必先秦……大贤言圣人之道,皆古今至文,不可得而时势先后论也。(李贽《童心说》)
    10. 文章第二段主要反驳了“今人下笔不宜平易”的观点,作者在这一段里是如何展开反驳的?
    【答案】6. C 7. C
    8. C 9. B
    10. ①有人因为自己不能通晓古书,于是认为写文章也不应当平易直白。
    ②在当时也可能是平易直白的。
    ③《左传》文风并未近似《尚书》,《史记》文风并未近似《左传》。
    ④现在也没必要与古代文风相似。
    ⑤韩愈模仿《毛颖》写作是游戏之作/个别情况/少数反例,其他文章都符合前面的道理。
    【解析】
    【导语】这篇文章讨论了古文创作的价值与误解,批判了一些学者过于追求模仿古文字句,却忽视了文意的流畅表达。作者强调文贵在“达”,即传达思想,真正的学习古文应该重在理解和阐释内在的意涵,而非拘泥于形式和表面模仿,提倡现代文化应基于自身背景进行创新。
    【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A.正确。句意:但却没有公然地抄袭模仿古文,而占为己有的人。
    B.正确。句意:只会每篇文章模拟古文,也叫做“回归正轨”。
    C.错误。厌:厌恶,讨厌。句意:由一个人创作,还不会觉得太讨厌。
    D.正确。句意:古文的可贵之处在于通达,学习通顺的表达思想,就是所谓学习古文了。
    故选C。
    【7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A.结构助词,的;/助词,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无义。句意:怎么知道不是古代人的街谈巷语呢?/就是学习古人茹毛饮血的结果。
    B.介词,与……比;/介词,到。句意:从司马迁用字与左丘明不同的情况来看。/希望能够填饱肚子。
    C.都是副词,却,竟然。句意:现在的人写作用字却要和左丘明、司马迁完全一样。/而近来有人却说:……
    D.与后一句的“也”构成判断句,判断句的标志;/……的人。句意:那些套用古文字句在自己作品里。/这样可以说是学习古人写作文章的人吗?
    故选C。
    【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C.何乡贯:指什么籍贯。句意:几乎无法辨识一个人是什么籍贯了。
    故选C。
    【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评价探究文中思想观点的能力。
    根据原文最后一段“古文贵达,学达即所谓学古也。学其意,不必泥其字句也”可知,作者观点是写文章要写得清楚,言辞能够清楚表达自己的意思,而不必效法古人的言辞。
    A.“师其意,不师其辞”意思是效法前人的文意,不模仿他的文辞,与本文作者观点一致。
    B.句中“文必曰先秦两汉,诗必曰汉魏盛唐,斯固然矣”的意思是:写散文要模仿先秦两汉,写诗歌要推崇汉魏盛唐,效法古人。由此可见本选项观点与本文观点正好相反。
    C.“辞至于能达,则文不可胜用矣”意思是既然文辞能将自己意思清楚地加以表达,那也一定是富于文采的,与本文作者观点一致。
    D.诗歌,何必一定推崇《文选》;散文,何必非得看重先秦……凡是讲求圣人之道者都是古今杰出的文章,绝不能以时代先后为标准,厚古薄今。强调不必效法古人的言辞,与本文作者观点一致。
    故选B。
    10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信息、归纳要点的能力。
    ①反驳的观点:
    由“今人读古书,不即通晓,辄谓古文奇奥,今人下笔不宜平易”可知,有人因为自己不能通晓古书,于是认为写文章也不应当平易直白。
    反驳的展开:
    ②由“夫时有古今,语言亦有古今,今人所诧谓奇字奥句,安知非古之街谈巷语耶”可知,首先,作者认为,现在看似古奥的古书,在当时也可能是平易直白的。
    ③由“左氏去古不远,然《传》中字句,未尝肖《书》也。司马去左亦不远,然《史记》字句,亦未尝肖左也……自司马不能同于左氏,而今日乃欲兼同左、马,不亦谬乎”可知,其次,作者举例说《左传》文风并未近似《尚书》《史记》文风并未近似《左传》,所以现在也没必要与古代文风相似。
    ④由“经宋、元,文士非乏,未有公然挦扯古文,奄为己有者”可知,然后,作者举例说,从宋至元,也没有模拟古时文风的情况。
    ⑤由“昌黎(韩愈)好奇,偶一为之,如《毛颖》等传,一时戏剧,他文不然也”可知,最后,作者提到韩愈《毛颖》的反例是游戏之作,其他文章都符合前面的道理。
    参考译文:
    嘴巴所说的言语是代替内心的想法;而文章又是代替言语的功能。克服障碍辗转表达,一篇文章就算是写得通顺,恐怕也比不上言语让人来得明白,更何况是要写出人内心的想法呢?所以孔子谈论文章时说:“词汇(写文章)的目的,就在于通顺地表达而已。”文辞是否达意,是辨别文章优劣的标准。
    唐(尧)、虞(舜)还有夏商周三代的文章,没有不能通顺地表达思想的作品。今人读古代的书籍,如果不能马上读懂,往往就说古代文章奇特奥妙,今人下笔写作不应该平淡浅易。时代有古今的分别,语言也有古今的不同,今天的人们惊讶地认为是奇特奥妙的字句,怎么知道不是古代人的街谈巷语呢?左丘明距离古代的时间不算久远,但《左传》里的字句却不曾和《书经》相似;司马迁距离左丘明的时代也不久远,但《史记》里的字句也不曾和左丘明相似。到了现在,往回倒推到西汉,不知道经过几千年的久远时间,从司马迁用字与左丘明不同的情况来看,现在的人写作用字却要和左丘明、司马迁完全一样,不也是很荒谬吗?中间经历了晋朝、唐朝,又过了宋朝、元朝,文人学者并不少,但却没有公然地抄袭模仿古文,而占为己有的人。韩愈喜好奇特的风格,偶尔写作这样的文章,如《毛颖》等传,但只是一时的游戏之作,其他文章都不是这样的写作方式。
    李梦阳不懂得这个道理,只会每篇文章模拟古文,也叫做“回归正轨”。于是后代文人将此视为定律,像法令一样遵循。凡是有一句话不合乎古文的要求,就极为愤怒,将这样的文句看作旁门左道。他们不知道李梦阳模拟的手法,由一个人创作,还不会觉得太讨厌;等到后来,以一传百,(很多人跟着作)以讹传讹,错误愈来愈多,风格愈来愈低下,这样写出的文章就不值得阅读了。况且李梦阳的文章,大部分都是自己的意见想法,记叙事情、抒发情感,往往逼真,其中特别可取之处,是地名官职都用当时的制度。如今的人却嫌弃当下的制度不具有文章美感,因此取用秦朝、汉朝的名称头衔来命名,看文章的人如果不检索《一统志》,几乎无法辨识一个人是什么籍贯了。再说文章的好坏,不在于地方以及官衔名称如何呈现,司马迁的文章,优点在于描述事情就像作画一样清楚,谈论道理能够超越普通人想法。而近来有
    人却说:西汉以来,封建宫殿、官师郡邑,这些名称都不高雅,就算司马迁复活,也不能写成史书了。这么说来,司马迁的长处,那些人连做梦都看不见,更何况是与他相似呢?
    有人说:如果真像你说的一样,那古代的文章就不必学了吗?我说:古文的可贵之处在于通达,学习通顺的表达思想,就是所谓学习古文了。学习古人作文的用意,不必拘泥于古文的字句。现代衣服的圆领方襟,就是学习古人以树叶遮蔽身体的结果;现代食物的五味调理、煎熬烹饪,就是学习古人茹毛饮血的结果。为什么呢?古人这么做的用意,是希望能够填饱肚子、遮蔽身体,今人这么做的用意,也是希望能够填饱肚子、遮蔽身体,不曾有所差别。那些套用古文字句在自己作品里,这是与把树叶缝在衣服中、把毛血加在煮熟的食物里没什么区别。大概说古人的文章,都是专注于希望能够表达心意思想的目标,而今人的文章,都是专注于不能表达心意思想(只着重字句雕琢,不重内涵)。用不能表达内心的方式学习通达的作法,这样可以说是学习古人写作文章的人吗?
    11. 阅读下面《论语》材料,按要求回答问题。
    ①子曰:“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君子去仁,恶乎成名?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里仁》)
    ②子曰:“君子博学于文,约之以礼,亦可以弗畔矣夫!”(《雍也》)
    ③子路问君子。子曰:“修己以敬。”曰:“如斯而已乎?”曰:“修己以安人。”曰:“如斯而已乎?”曰:“修己以安百姓。修己以安百姓,尧舜其犹病诸?”(《子路》)
    ④子曰:“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卫灵公》)
    (1)翻译第①句中的画线句。
    (2)分别解释②句中加点词的意思。
    (3)综合以上四则材料,用自己的话简要分析孔子对“君子”的认识。
    【答案】(1)君子抛弃了仁德,怎样去成就他的声名呢(怎么能成为君子呢)?
    (2)文:文献(典籍)。礼:礼节。
    (3)①君子以仁德居心(君子志道/怀仁),不因外在境遇的不同而转移/失去仁心。(原则、实践)
    ②君子博学约礼(品学兼修),不违正道;反躬自身,不怨天尤人。(方法、途径)
    ③君子以修身为本,修己以安人。(目的)
    【解析】
    【导语】孔子通过这四则材料强调“君子”的行为准则与修养。材料①中,“君子”不以不正当的方式追求财富和地位,且无论是富贵还是贫贱,都应保持仁德;材料②强调君子应通过博学并以礼规范自己,以避免错误;材料③指出君子需自我修养,以影响和安抚他人,最终达到安定百姓的目标;材料④则表明君子应自我反省,不将责任推给他人。总体而言,孔子强调“君子”应具备自律、自修和仁爱的品质。
    【小问1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去”,抛弃;“恶”,怎样;“成”,成就(成为)。
    【小问2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文:文献(典籍)。礼:礼节。句意:君子广泛地学习文献(典籍),再用礼节来加以约束。
    【小问3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评价探究文中思想观点的能力。
    ①从原则、实践的角度来看,“君子去仁,恶乎成名”意思是:君子抛弃了仁德,怎样去成就他的声名呢(怎么能成为君子呢)?由此可知,君子应该以仁德居心(君子志道/怀仁);“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意思是:君子没有一顿饭的时间背离仁德的,就是在最紧迫的时刻也必须按照仁德办事,就是在颠沛流离的时候,也一定会按仁德去办事的。由此可知,君子应不因外在境遇的不同而转移/失去仁心。
    ②从方法、途径的角度来看,“君子博学于文,约之以礼”意思是:君子广泛地学习文献(典籍),再用礼节来加以约束,由此可知,君子应该博学约礼(品学兼修),不违正道;“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意思是:君子要求自己,小人苛求别人。由此可知,君子应反躬自身,不怨天尤人。
    ③从目的的角度来看,“修己以敬”意思是:修养自己,保持严肃恭敬的态度;“修己以安人”意思是:修养自己,使所有百姓都安乐。由此可知,君子应以修身为本,修己以安人。
    参考译文:
    ①孔子说:“富裕和显贵是人人都想要得到的,但不用正当的方法得到它,就不会去享受。贫穷与低贱是人人都厌恶的,但不用正当的方法去摆脱它,就不会摆脱。君子抛弃了仁德,怎样去成就他的声名呢(怎么能成为君子呢)?君子没有一顿饭的时间背离仁德的,就是在最紧迫的时刻也必须按照仁德办事,就是在颠沛流离的时候,也一定会按仁德去办事的。”
    ②孔子说:“君子广泛地学习文献(典籍),再用礼节来加以约束,这样也就不会离经叛道了。”
    ③子路问怎样才能成为君子。孔子说:“修养自己,保持严肃恭敬的态度。”子路问:“这样就够了吗?” 孔子说:“修养自己并且使别人安乐。”子路又问:“像这样就可以了吗?”孔子说:“修养自己并且使百姓安乐。修养自己,使百姓都安乐,尧、舜大概都担心很难完全做到吧!”
    ④孔子说:“君子要求自己,小人苛求别人。”
    三、本大题共4小题,共2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人日寄杜二拾遗①
    唐·高适
    人日题诗寄草堂,遥怜故人思故乡。
    柳条弄色不忍见,梅花满枝空断肠。
    身在远藩无所预,心怀百忧复千虑。
    今年人日空相忆,明年人日知何处。
    一卧东山三十春,岂知书剑老风尘。
    龙钟还忝二千石,愧尔东西南北人。
    【注】①旧俗以农历正月初七为“人日”。杜二,杜甫。拾遗,杜甫旧职。本篇作于高适任职蜀州刺史之时。
    12.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老风尘”意为“在风尘中老去”,此处“风尘”是作者所历的纷扰仕途、颠沛的宦旅。
    B. “龙钟”指潦倒老迈,“二千石”是汉代郡守的俸禄,此指身为刺史获得的俸禄。
    C. “一卧”句借谢安东山隐居后再度出任要职的典故,写作者早年隐居经历和心中志向。
    D. “愧尔”句运用借代手法,以“东西南北人”代指全国各地因战乱流离失所的百姓。
    13. 本诗三四句可以理解为作者运用虚实结合手法,推想友人见景伤怀。下列诗句中没有采用虚实结合手法的一项是( )
    A. 铁衣远戍辛勤久,玉箸应啼别离后。(高适《燕歌行》)
    B. 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柳永《雨霖铃》)
    C. 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一饮三百杯。(李白《将进酒》)
    D.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杜甫《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14. 本诗意蕴丰富,情真意切,杜甫读时也“泪洒行间”。请结合具体诗句,分析本诗的情感。
    【答案】12. D 13. C
    14. ①前四句:遥想友人思念故乡,又借自己不忍见柳色、见梅花满枝而伤怀,既体现出对友人思念故乡的怜悯,也流露出自己的思乡之愁,展现出深厚的怀友思乡情感。
    ②第五、六句:写作者身处偏远之地,无法参与朝廷大事,心中满是忧愁和顾虑,表达了对国事的忧心以及报国无门的无奈与愤懑。
    ③第七、八句:感慨自己因与友人分隔两地而无心欣赏美好的春景,既有着对友人的思念牵挂,又有着乱世漂泊、羁旅异乡之愁,体现出乱世漂泊之感和怀友相思之情。
    ④第九、十句:借谢安回忆少年时期的壮志,然而如今却只能在这纷扰尘世中渐渐老去,抒发了壮志未
    酬、理想落空的失落之情。
    ⑤末尾四句:作者感慨自己年迈潦倒却忝居刺史,心中因国家多事而无所作为而自责羞愧,同时也为友人漂泊四方的处境而担忧,表达对友人的关切。
    【解析】
    【导语】《人日寄杜二拾遗》是高适怀友佳作。首联点明时间与思念之情,颔联借景衬愁绪,颈联感慨时光与身世,尾联表达对友人的牵挂与期许。全诗情真意切,用典自然,借人日之景抒思念之怀,尽显高、杜间深厚情谊。
    【1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
    D.“代指全国各地因战乱流离失所的百姓”错误,“东西南北人”指的是杜甫,杜甫常年漂泊四方,这里是高适表达对到处漂泊的友人的关切与愧疚之情。
    故选D。
    【1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表达技巧的能力。
    A.“铁衣远戍辛勤久”是实写戍边战士身着铠甲长久戍守的场景,“玉箸应啼别离后”则是虚写战士家中的妻子伤心落泪的情景,虚实结合。
    B.“烟波”“暮霭”为实写,想象离别后烟波千里,暮霭笼罩楚天为虚写,虚实结合。
    C.“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一饮三百杯”实写宴饮场景,没有运用虚实结合的手法。
    D.“白日放歌须纵酒”实写听到消息后的欢快,“青春作伴好还乡”虚写结伴返乡的情景,虚实结合。
    故选C。
    【1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诗歌中作者的思想情感的能力。
    ①前四句:“遥怜故人思故乡”既是从自己说,也是从杜甫说,满目疮痍的中原,同是他们的故乡。第三四句,诗人写自己不忍看到柳条新绿、梅花满枝的春日景象,一个“不忍”、一个“空断肠”,将内心的伤感展现得淋漓尽致。春天到时,柳叶萌芽,梅花盛开,应该是令人愉悦的,但在飘泊异地的游子心中,总是容易撩动乡愁,而使人“不忍见”,一见就“断肠”,感情不能自己了。这四句诗将怀友思乡的情感融合交织,真挚而深沉。
    ②第五、六句:“身在远藩无所预”交代了自己在偏远的藩地,很难参与到关乎国家大事的决策等事务当中。“百忧”“千虑”极言忧愁顾虑之多,而这些忧愁顾虑的核心正是对国家局势、朝廷事务的担忧,只能在远方干着急,体现出诗人关心国家却又无能为力的矛盾心理。
    ③第七、八句:在人日里,只能徒然地思念着友人,可对于未来,充满了迷茫。这种不确定和迷茫,一方面源于乱世的动荡不安,让人们的生活漂泊无依;另一方面,也因和友人分隔,更凸显出对友人深深的思念和牵挂,体现出乱世背景下漂泊异乡的孤独和对远方友人的相思之苦。
    ④第九、十句:运用谢安“东山高卧”的典故,诗人借此回忆自己曾经也有着壮志豪情,然而现实却只能在这纷扰的尘世中渐渐老去,曾经的理想抱负都没能实现,岁月流逝只留下满心的遗憾,通过今昔对比,强烈地抒发了壮志未酬、理想落空的失落之情,让读者感受到诗人内心深处的那份不甘与怅惘。
    ⑤末尾四句:“龙钟”描绘出自己老迈潦倒的形象,“忝”体现出自谦又惭愧的心态,这是因为面对国家诸多事务,感觉自己没能发挥应有的作用。同时,称杜甫为“东西南北人”,通过“愧”字将对自己现状的不满和对友人处境的关切紧密联系在一起,既有对自身的反思,又饱含对友人的牵挂。
    15. 在横线处填写作品原句。要求:字迹清晰。
    (1)《过秦论》一文中“______,______”形象地描写了秦始皇得到天下后,派遣得力的将领、士兵守卫要塞,盘问过往行人的情景。
    (2)《燕歌行》用边塞的阴沉景象烘托战后士卒心境凄凉的诗句是:“______,______。”
    (3)《五代史伶官传序》里“______,______”两句体现出无人能与盛时的庄宗李存勖匹敌抗衡。
    (4)《春江花月夜》中描写月光随波荡漾流转,所有春江都在月光笼罩之下的诗句是:“______,______。”
    【答案】 ①. 良将劲弩守要害之处 ②. 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 ③. 大漠穷秋塞草腓 ④. 孤城落日斗兵稀 ⑤. 举天下之豪杰 ⑥. 莫能与之争 ⑦. 滟滟随波千万里 ⑧. 何处春江无月明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篇名句的能力。
    易错字词有:弩、卒、腓、滟。
    四、本大题共4小题,共18分。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下面小题。
    浣花草堂
    黄裳
    到四川来以前,在行箧里放进了几册旧书,其中清初朱鹤龄的《杜诗辑注》是部头最大的。虽然觉得有些累赘,可是终于还是放进去了。半月以来,枕上灯前,有时间就拿来翻翻,真也给旅途平添了无限趣味。尽管已经是平日熟读了的,可是在蜀道上重读,就会给你带来更为新鲜的感受。诗人的写景抒情、用字遣词,有时候也只有面对真实的山川风物才体会得出那严肃的创作态度和可贵的才华。
    杜甫在成都住过一段不短的时间,在集子里留下了四五卷诗,约占他全部留下来的作品的六分之一。人们就从他的诗里追寻他当日居住的草堂的遗址。从宋代开始,人们就在成都西郊为他建了一座祠堂,这就是“浣花草堂”。历代经过十次以上大小的修缮,直到今天,更修整得焕然一新,成为游赏的登临胜地。
    走出西郊,经过青羊宫、百花潭,沿着公路走去,二三里后更左折走上一条田间小径,就可以远远望见一丛浓绿,那就是草堂的所在了。
    这里有好大的一座庭院,四面是连绵不断的围墙,远远绕过去,才看得见那山门。走进去又是照例的几重佛殿,伽蓝,天王,佛像,这些都给迫切想要看到工部祠的人们增添了焦急的心情。一直走到最后的一层大殿,才在一块石碑上看到,这原来是草堂寺,还不是草堂。
    从大殿里出来,向和尚问了路,才从右面的一道侧门里穿出去,来到真正要拜谒的地方。从侧门出,迎面就可以看到用青花碎瓷片叠起来的“草堂”两个大字,再转过去,就是一条曲折的、为两堵矮矮的红墙围起来的夹道。那暗红色的夹墙,碎石的泥径,墙外的翠竹幽篁,幽静极了。古建筑里经常使用的这种暗红色,不知怎的,自然会产生那样庄严宁静的气韵。
    从夹墙里穿出去,眼前展开了一个新的天地,几十棵参天的翠柏、香楠矗立在绿草如茵的庭院里。一套四座厅堂,由石径小桥连接起来,这就是草堂的一系列主要建筑了。
    穿过花径,走到工部祠去。这是草堂几组厅堂的最后一座。小小的殿宇,前面的院子里散发着几株用石坛围起来的大树。洁净无尘。这时候,云影微破,秋天金黄色的太阳洒了下来,穿过翠柏的枝叶,留下了满庭稀疏的日影。
    走进祠里去看,厅内一排三龛,当中塑着杜甫的像。虽然是一般化的塑像,却也还清疏,没有怎样的仙气,不能不说是难得的了。旁边两座龛里是陆游和黄庭坚两位宋代诗人的塑像。好像是怕他独居寂寞,所以才陪了一起在这里排排坐的。黄、陆都有石刻像,都比泥塑高明得多。在这间厅堂背后的墙上,还嵌着两块更旧的杜甫石刻画像碑。
    草堂后身是一座小小的土山,一道溪水从草堂的右侧绕了出去。前面有回廊曲槛,可以凭栏欣赏池里的圆荷。草堂简朴却不失规模,给人一种清疏而幽峭的感觉,和杜甫当年居处的风格是近似的。这个新修缮的草堂,和几百年前重修的原样相去不远,在最外面一进过厅墙上有一块石刻旧图,看那里勾勒出来的轮廓,和今天是十分相近的。像这种地方,不用说,大红大绿的建筑,大屋顶之类的铺陈,都是完全不合适的。
    这里还新修了一个文物陈列室。在外面的柱子上,看到郭沫若先生所题的一副对联:
    世上疮痍,诗中圣哲
    民间疾苦,笔底波澜
    这是一副出色的对联,它概括了诗人伟大成就的主要方面。人们一直非常喜欢杜甫,说他的作品是“诗史”,在中国文学史上留给他一个最光辉的席位——诗圣。
    坐在水槛上休息。默默地在心里复诵了一下杜甫的草堂诗,会使你像一个梦游者似的走入四时不同、风光各异的如许境界。仿佛看到了在晓雾里沾湿了露水的笼竹,呢喃的定巢燕子,冉冉发出幽香的红藻,往还追逐的蝴蝶,相并相亲的白鸥,随风的柳絮,逐水的桃花,袅袅有如少女腰肢的垂柳,轻得只禁受得起两三个人的野渡,柴门月色,江路梅香……
    老杜是一个多么勤恳的诗人!他从不放过一切刻画现实的机会。他的诗里有丰富的人民生活的写照,可是也不缺乏自然风物的描写。因为这一切都出现在祖国的土地上,也都是诗人所挚爱的。杜甫写出了多么美好的自然景色,多么可爱的和平环境!可有人提到杜甫描写自然的草堂诗,总不免有些惴惴然,仿佛这些诗里的“人民性”总看不太清楚,这恰恰把诗人的伟大处缩小了。
    (选自《黄裳散文选集》,有删改)
    16.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真也给旅途平添了无限趣味 平添:自然而然地增添
    B. 更修整得焕然一新 焕然一新:面目一新
    C. 留下了满庭稀疏的日影 稀疏:宽松,不稠密
    D. 总不免有些惴惴然 惴惴:激动不安
    17. 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第一段从杜诗写起,符合浣花草堂主人杜甫的诗人身份,引出浣花草堂。
    B. 草堂里几重佛殿、四座厅堂,参天的翠柏,小小的土山,环境清幽庄严。
    C. 工部祠里杜甫塑像虽然艺术水平一般,但还是清疏的,能够表现诗人本色。
    D. 文中作者寻访草堂,拜谒诗圣,获得了对杜甫及其诗歌的新的理解和感悟。
    18. 赏析文中的画线句子。
    默默地在心里复诵了一下杜甫的草堂诗,会使你像一个梦游者似的走入四时不同、风光各异的如许境界。
    19. 文中作者对杜甫有哪些新的认识?请分条加以概括。
    【答案】16. D 17. B
    18. 作者将自己复诵草堂诗比喻成“梦游”,写出了作者沉迷于草堂诗意境中的情态; 凸显了杜诗中描写自然风物诗歌的意境之美;表现作者对杜诗的新感受(或喜爱,赞美)。
    19. (1)杜甫有惊人的才华和严肃的创作态度。
    (2)杜甫具有清疏、朴实的精神气质。
    (3)杜甫是一个勤恳的诗人。
    (4)杜甫热爱美好的大自然与安宁的和平的生活。
    (5)杜甫描写自然风物的诗歌同样具有巨大成就。
    【解析】
    【分析】
    【1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正确理解文中词语含义的能力。
    D.“激动不安”错误,原文中使用“惴惴然”是指提到杜甫描写自然的草堂诗时,不能清楚看到诗中的“人民性”,让人感到有些不安或担心。
    故选D。
    【17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B.“草堂里几重佛殿、四座厅堂,参天的翠柏,小小的土山”理解错误。文中确实描写了草堂的清幽庄严环境,其中包括四座厅堂、参天的翠柏和小小的土山。然而,“几重佛殿”实际上是在草堂寺而非杜甫草堂。
    故选B。
    【1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赏析文章重要句子的能力。
    这一句通过“梦游”这个比喻,把作者复诵杜甫草堂诗时的专注、沉浸和恍若置身诗中情景的状态生动地表现出来。“梦游”含有不自觉、如醉如痴之意,说明作者被诗歌意境深深吸引,仿佛进入诗描绘的变幻多样、风光如画的场景中。杜诗的自然风物不仅生动细腻,更让读者如身临其境,展现了其意境之美。同时,这种意境体验反映了作者对杜诗的全新理解,体现了他对杜诗自然描写的欣赏和对诗人伟大才华的赞美。
    【1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人物形象的能力。
    (1)杜甫有惊人的才华和严肃的创作态度:文章开头提到作者重读杜甫的诗歌,感受其在写景抒情、用字遣词上的才华,并指出在真实的自然面前才能体会到杜甫严肃的创作态度。
    (2)杜甫具有清疏、朴实的精神气质:作者在描写草堂环境时,用“清疏而幽峭”的词语,表现出与杜甫居处风格的相似,这反映出杜甫清简朴实的精神气质。
    (3)杜甫是一个勤恳的诗人:文章最后直接称杜甫为“勤恳的诗人”,强调他从不放过任何刻画现实的机会,说明杜甫在诗歌创作上的勤勉。
    (4)杜甫热爱美好的大自然与安宁的和平生活:作者通过复诵杜甫的草堂诗,感受诗中所描绘的自然景色与和平环境,指出杜甫对自然的热爱和向往安宁的生活。
    (5)杜甫描写自然风物的诗歌同样具有巨大成就:虽然有人对杜甫的自然诗歌在人文性上的评价有所保留,但作者通过描写草堂景色和重温杜诗,表达了对杜甫描写自然成就的赞美,认为他的自然诗歌别具魅力。
    五、本大题共3小题,共66分。
    20. 语言基础运用。
    ①中国古典家具的制造在明清时代进入鼎盛。②明清家具用料讲究,造型简洁,榫卯精密,宛若天成,表明当时中国的家具制作工艺已经登峰造极。 ③ ?④看其材质,不同材质的价位差别甚大。⑤例如紫檀属植物约有十五种,其中“檀香紫檀”的出材率非常低,只有10%到15%,做成大件家具价位则在10到20万元一吨;其余材种皆归属于“草花梨”种群内,出材率达70%,只要几千元一立方。⑥看其历史年代,一般来说,年代越久其价值就越高。⑦器物本身要有确凿的年代依据,如款识等。⑧看其所承载的文化思想和审美情趣。⑨“文化感”和“审美感”在明清家具质朴纯正、简洁明快的艺术禀性和优美形式中得到直接的体现。⑩总之,一件优美的家具必须具备形式与内容的完美统一,它既是物质载体,而且富有精神内涵。
    (1)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第①句存在语病,即句子成分残缺。
    B. 第②句“宛若天成”成语使用正确。
    C. 第⑥句“一般来说”不可以删掉。
    D. 第⑩句“既是……而且”关联词使用正确。
    (2)在文段画线处补写一个恰当的句子,使整段文字语意连贯,逻辑严密。
    【答案】(1)D (2)如何评估古典家具的价值
    评估可以换成“估量”“估计”“估算”等
    古典家具可以换成“明清家具”、“家具”
    【解析】
    【小问1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病句、成语、关联词以及语句表达效果的把握能力。
    A.正确。“进入鼎盛”成分残缺。“进入”缺少宾语中心语,可在“鼎盛”后面加上“时期”。
    B.正确。“宛若天成”,就像天然形成的一样,没有经过人工雕饰。本处是形容明清家具榫卯精密,造型等好像自然形成的一样,非常巧妙,成语符合语境。
    C.正确。“一般来说”这句话使语言表达更准确,不可以删掉。
    D.“既是……而且”错误。“既是”是表并列的连词,而“而且”是表示递进的连词,可将“而且”改为“又”。
    故选D。
    【小问2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情境补写的能力。
    本文段介绍的是中国古典家具(明清家具/家具)。而根据“看其材质,不同材质的价位差别甚大”“看其历史年代,一般来说,年代越久其价值就越高”“看其所承载的文化思想和审美情趣”可知,后文是说从材质、历史年代、所承载的文化思想和审美情趣这三方面来评估(估量/估计/估算)这些家具的价值。而本处又是一个问句,后文的内容是对这一问句的回答,所以问的应该是如何评估的问题,可填“如何评估古典家具的价值(评估可以换成‘估量’‘估计’‘估算’等;古典家具可以换成‘明清家具’、‘家具’)”。
    微写作(10分)
    从下面三个题目中任选一题,按要求作答。
    21. 微写作。
    有调查表明,过半受访青年感觉近几年自己的语言文字表达能力下降,词汇量匮乏、表达单一,甚至在正式场合说话会突然“卡住”。对此,你有什么看法?请阐述你的观点。要求:观点明确,理由充分。不超过150字。
    【答案】示例:
    这一现象值得关注。一方面,网络语言的流行和碎片化阅读可能导致青年语言文字表达能力下降。另一方面,缺乏写作和口语表达的锻炼机会也是原因之一。提升青年表达能力,需要多读经典书籍,增加词汇储备,同时注重日常的写作和交流练习,以适应不同场合的表达需求。这样有助于青年更好地展现自我、沟通交流和参与社会发展。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微写作的能力。
    写作类型:议论类。
    审题:考生要明确话题核心,即围绕“过半受访青年语言文字表达能力下降”这一现象展开讨论。题目要求阐述自己的观点,所以作答时首先要做到观点明确。题目还要求理由充分,考生可思考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影响以及可能的解决办法,并在写作中有针对性地提及。
    写作指导:首先明确表达对“过半受访青年语言文字表达能力下降”这一现象应引起重视的观点。理由方
    面,可指出现代科技带来便捷交流的同时,人们过度依赖网络语言,导致深度思考和词汇积累减少;还可能是青年缺乏一定的锻炼机会等,只要原因符合实际均可。接着可提出多阅读经典书籍和勤写作来锻炼表达能力的解决办法,使论述更加完整和有针对性。
    22. 微写作
    高三语文考试中默写丢分的现象较为普遍,你认为导致丢分的主要问题是什么?请针对一个问题,写出具体改进措施。要求:针对性强,切实可行。不超过150字。
    【答案】示例:
    高三语文默写丢分,多因学生基础知识不扎实、记忆不准确所致。为此,我建议采用“联想记忆法”进行改进。即,将古诗文中的关键句子与日常生活中的事物相联系,形成易记的联想图像。这样既能加深记忆,又能提高默写的准确性。同时,定期复习,巩固所学,确保记忆的持久性,从而有效减少默写丢分。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的微写作能力。
    写作类型:议论类微写作。
    审题:题目关注的是高三语文考试中默写丢分的现象。需要考生识别导致丢分的主要原因,可能的问题包括:基础知识不牢固、记忆方法不当、复习不够系统等。针对识别出的问题,提出具体的改进措施。提出的改进措施必须针对性强,即直接针对识别出的问题。措施需要切实可行,即在现实条件下能够实施。回答不超过150字,要求简洁明了。
    写作指导:首先识别问题,然后提出措施。如:针对“基础知识不牢固”,可以提出加强日常积累,定期复习;针对“记忆方法不当”,可以建议采用联想记忆、分段记忆等方法;针对“复习不够系统”,可以制定详细的复习计划,分阶段进行复习。使用简洁清晰的语言表达观点,确保措施具体明确,易于理解和执行。
    23. 微写作
    请以“初雪”为题,写一首小诗或一段抒情文字。要求:感情真挚,富有文采。不超过150字。
    【答案】示例:
    初雪
    簌簌初雪
    一片 一片
    绒花般的
    轻触我心田
    是夜阑的素笺 纷纷的
    铺陈人间
    是云的星屑 悠悠
    落进岁月的掌心
    是幽林隐士梦中的蝶影
    悄悄
    将禅意隐入霜华的清冷
    是风吟给冬的梵音
    悄悄把静谧渲染
    是苍穹寄给大地的情书
    怕惊扰了那沉睡的一痕
    想独步琼花碎玉
    想卧听雪落无痕
    我期待寒梅的绽放
    簪一朵在你的秀发间
    你是我的初雪
    捧你
    在我的手心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微写作的能力。
    写作类型:抒情类微写作
    审题:题目要求以“初雪”为题,写作文体类型可以是一首小诗,也可以是一段抒情性文字。写作的主题围绕初雪展开,写作内容可以通过描绘“初雪”的特点,渲染宁静、诗意的意境,表达了对初雪的喜爱以及初雪带来内心的宁静与美好感受。在展开描写“初雪”特点、渲染氛围时可以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来生动形象地展现其特点,给读者身临其境之感。
    写作思路:
    运用丰富且独特的意象来描绘初雪,渲染宁静氛围:“夜阑的素笺”这一意象,将夜晚的宁静氛围与白色的素笺相结合,既表现出初雪的洁白颜色,又赋予其一种诗意的使命,仿佛它是大自然在人间书写故事的载体,营造出神秘而富有诗意的氛围。“云涯的星屑”把初雪想象成来自遥远云涯的星屑,强调初雪的高远出处和梦幻般的特质。星屑悠悠落进岁月的掌心,使初雪在时间和空间上得到拓展,让读者感受到初雪
    不仅是当下的景象,更与悠长的岁月和广袤的宇宙相联系,进一步深化了诗歌宁静、悠远的意境。“幽林隐士梦边的蝶影”则把初雪与隐士和蝶影联系起来。隐士代表着远离尘世喧嚣、追求内心宁静的形象,蝶影象征着灵动与虚幻。初雪像隐士梦中的蝶影般悄然舞动,营造出一种超凡脱俗、清幽宁静的意境。通过这些意象的层层叠加和融合,如“是风吟给冬的梵音 / 悄悄把静谧渲染”,将风与梵音联系起来,风在雪中吹拂的声音如同神圣的梵音,渲染着静谧的氛围,与前面的意象共同作用,营造出宁静、清幽、空灵且充满诗意和禅意的意境。
    情感表达方面,在描绘初雪的过程中,要自然地融入了个人情感。“我想独步踏琼花碎玉 / 我想独卧听雪落无痕”,通过描述自己想要在初雪覆盖的世界里独自行走、静静卧听雪落的愿望,将个人对宁静生活的向往与初雪的宁静之美紧密结合。对寒梅绽放的期待以及想要将寒梅簪在爱人秀发间的想法,一方面借寒梅的高洁坚韧与初雪相互映衬,丰富诗歌的意象和美感;另一方面也表达对美好事物的向往,以及希望与爱人分享美好的深情。最后“你是我的初雪/捧你/在我的手心”,将对初雪的情感升华到对爱人的情感上。把爱人比作初雪,初雪的纯净、珍贵与美好成为了爱人的象征,捧在手心的动作表达出诗人对爱人的极度珍视,如同珍视那容易消逝的初雪一样。在这首诗里,初雪不再仅仅是一种自然现象,而是成为了一种能够触动心灵、引发思考的精神象征,让读者沉浸其中,感受到大自然的神奇与美妙,以及对初雪喜爱之情。
    作文(50分)
    从下面两个题目中任选一题,按要求作答。
    24. 按要求作文。
    大学生利用长假,脚踩轮滑鞋,历时5天半从山东到北京,完成了一次长达五百多公里的“长途刷街”,实现了一个多年的青春梦。许多网友为其叫好:“有志者,事竟成!”“为轮滑带来正能量!”而一位交警则指出:“轮滑鞋代步上路,违反了交通法规,是不对的,这种行为一旦被发现,会受到相应处罚。”
    生活中,类似的事并不鲜见,“好”的事可能是“不对”的事。而另一面,“对”的事也不一定都是“好”的事,比如符合校规的着装不一定是学生心仪的着装,比如书法家为了写出好字常常打破正确的笔顺以求艺术上更美……
    不同情况下,不同领域中,人们对“对与好”的理解认识各不相同:“只有对的,才可能是好的”“无过便是功”“只要是好的,终会是对的”……你又有着怎样的看法?
    请以“对与好”为题,写一篇议论文。
    要求:观点明确,论证合理,论据充实;语言流畅,书写清晰;不少于700字。
    【答案】例文:
    对与好
    两名大学生在长假用轮滑在山东至北京的路途上圆了自己的青春梦。一方面是人们对其精神品质的嘉奖,暖而富有人情味,另一面却是铁面无私的法律带来的警告。一方是可以自由变通的“好坏”,另一面则是黑白分明的“对错”。“好”与“对”之间无法划上对等的符号。历史的发展轨迹告诉我们,“对”是为了使人类文明走向“好”这一理想的必经之路:而“好”若带来无限的价值,即便与当今的“对”有所冲突,也会在历史长卷中焕发光辉。
    上海一家葱油饼店,因为勾起了一代人对于过去童年回忆情怀而迅速爆红,口碑传遍大街小巷,甚至晋级为今人所谓的“网红美食”,受到众人赞美叫好的情怀,却被执法部在某日叫停。面对许多人的不满,执法人员则指出“多年来没有营业许可证,安全卫生问题更亟待解决”。更有周边的邻里街坊对这家店产生的噪音与极不安全的煤气感到担忧。这一次“对”胜过了所谓的“好'”,虽然时常会有人抱怨为何不能网开一面,但理由很简单——放过一处,便会有人抱着侥幸的心理进一步冲垮规则,久而久之,人人皆因“恶小而为之”,必然酿成社会混乱无从管辖的灾难。
    法律在历史中诞生的初衷本是保障人的利益,在理性主义中更进一步升华了“人”的目的,而非“手段”的概念。可这一终极目标永远在追求的道路上。在法律的路上,若纵容了这样的小事,则只会造成进一步的后退,为了使法的“对”能在未来与“好”更完美地契合,我们应当在“对”的选择中矢志不渝地前行,感受今日“对”的理性。
    张大千在敦煌为了挽救壁画艺术,呕心沥血地进行临摹的同时,为了研究更全面更系统的敦煌艺术,他把在表层的艺术品破坏并剥下,以钻研里层更富于历史价值的内容。这一举动,引起人们的争议,更有人企图通过法律进行制裁。可随着时代推移可以发现,留下的最多的还是他对于艺术的卓越贡献。这一次,永恒的“好”胜过了一时的“对”。试想一下,倘若古时有人挖掘帝王陵墓,岂不受专制律法的制裁?而时至今日,考古已成为一门受人敬佩的学问,更有法律政策的支持。
    “对”是一时之法,用于维护当世之社会稳定,但“对”是走向“好”的道路上不断完善与进步的产物,因时而变。“好”则展示了如薄雾般缥缈于宇宙之中的一种精神价值,随时代推移,曾经与“对”的相悖的“好”会在更先进、发达的时代被重新发掘其价值,在“对”的保护下焕发更绝妙的光辉,普照人类文明。
    因此,“好”与“对”,一个规范我们最现实的准则,一个则带领我们追求超越时空的精神价值,两者相依,相互转化,永无法分离。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写作的能力。
    审题:
    这是一道命题作文题。
    材料第一段记叙两名大学生脚踩轮滑鞋代步上路,由山东至北京完成了五百多公里的“刷街”故事。有对其的称赞之声,也有交警指出这是违反交通法规的批评。第二段指出一种社会现象,“好”的事可能是“不对”的事,“对”的事也不一定都是“好”的事,并列举了与之相似的一些事例。任务导引部分指出具体的写作任务,“对与好”究竟该如何判定,以此引发考生的思考。
    本次作文旨在引导学生思考追求“好”与坚持“对”的平衡。“对与好”是一个关系型话题,对于关系型话题各个概念间的关系的判断,需要正确推理。重点分析出“对与好”的辩证关系:一方面,“好”的事可能是“不对”的事。另一方面,“对”的事也不一定都是“好”的事。由此看出,只有做对、做好,才能和谐发展。强调追求“好”不应以违反“对”为代价,反之亦然。做一件“好”事时,要考虑其是否符合道德、法律或规章制度的要求,即是否是“对”的。实现“好”的目标也需在“对”的框架内进行创新与突破,从而达到社会认可的“好”。在生活和社会中,应倡导遵循规则与注重创新的良性互动,让“对”与“好”相辅相成,共同进步。
    行文思路上,可用“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做”的思路谋篇布局,首先应该做的是解释概念,什么叫做“对”,什么叫做“好”。“对”是指正确的事,可以做的事情,应该做的事情;“好”是指好的结果,想要的结果。然后,我们需要阐述对“对与好”之间的关系,明确文章的中心。当我们做一件事情或者评论一件事情的时候,“对”要比“好”更有优先性。一件对的事情,也许结果并不那么美好,我们依然无愧于心,甚至流芳千古。比如,谭嗣同死于刽子手的屠刀下不可谓“好”,但是他舍生取义的精神是可贵的。“君子爱财,取之有道”,钱财是好的,但是我们想得到钱财需要用“对”的方式。因此我们也许会因为一件事情是“对”的,而去选择接受不“好”的结局,“对”是优先于“好”的。反之,一味的追求好而不顾对错使我们鄙夷。这体现了“对”与“好”关系型命题的辩证思考。 “对”与“好”也许难以兼得,坚持做“对”的事情,让我们的人生无悔。
    立意:
    1.又对又好,是做人做事的终极目标。
    2.做对、做好,才能和谐发展。
    3.“对”远比“好”重要,以“对”为前提,才能获得真正的“好”。
    4.“对”与“好”的碰撞,推动思考与成长,促进变革与进步。
    25. 按要求作文。
    流沙难以握持,光阴从不驻足。但好在,人间还有草木、秋月、真情、佳友,值得我们珍视。
    请把“好在,还有______”补充完整,并以之为题,写一篇记叙文。
    要求:思想健康;内容充实,有细节描写;语言流畅,书写清晰。不少于700字。
    【答案】例文:
    好在,还有你——一颗乐观向上心
    昨天,被一件悬而未决的事情打乱,度过了最漫长的一天。早上十点后,没有按照规划过一天,糊里糊涂地熬到夜晚十一点半。这中间,我做了很多,可又像什么也没做。不按计划过一天,时间流逝,只剩空洞感。
    今天下午出门,有点恍惚。我上次出门是什么时候?好像是前天,可为什么感觉很遥远了呢?我突然意识到,是昨天太漫长了。这一天里,经历了情绪的起起伏伏,最深刻的就是不甘心。这感觉太强烈,太熟悉了,让我想起,因为一个执念,我竟然喜欢了一件事十年,最后却以遗憾告终。这也许是我人生中,最努力去做的事,也是失败得最彻底的一件事。
    有时,我会怀疑,自己究竟是喜欢那件事,还是喜欢喜欢的感觉。庆幸的是,我选择转身,哪怕这个背影并不潇洒。最漫长的一天,像是把过去一年都过完一遍。情绪最后落在遗憾上。
    我疑心自己又有了第二个执念,害怕极了。
    幸好还有你在,我乐观向上的心,你让我知道:一个有信仰的人是不会轻易被困难打倒。有你在,我心安。当最漫长的一天过去三分之二,我用文字和自己进行一场对话。在对话中突然间明白,我要越挫越勇,一往无前!对话完毕,一篇文章写好,我没有放下它,而是一遍又一遍朗读着,读着读着,我的声音愈大,内心的恐惧、遗憾似乎就越小。不知道读到多少遍,感到内心充满力量。这是文字带给我的疗愈,更是我乐观向上的心点亮了我的前程。
    我把“心情”发到朋友圈,我想让任何恐惧失败的人看见,要是能给对方一点力量,那也是我希望的。发出去不久,一个朋友找到了我,说想和我聊聊,我欣然答应。我们“同是天涯沦落人”,心境却截然不同。对方说,面对失败,我颓丧一天了,但从你的文章里,看出你的乐观来。
    我说,已经失败,再难过又能改变什么。对方说,不知道自己能做什么,非常迷茫。我从有限的人生经验,说了几点建议。对方好像并不受用,只是说自己迷茫。面对这样的回复,我不能再给建议,那样有“好为人师”的味道。所以,只能安慰、鼓励。之后,点到为止,结束了对话。每个人的心事要靠自己解决。
    写日记时,我把这件事拿出来反思。我为什么能那么迅速地转变心态?也许是我学会了长线思维。从十年后来看那次失败,它又算什么呢?不过是一颗小石子溅起的涟漪。乐观向上的心态,是属于我的东西,再大的灾难也抢不走。想到这儿,我无比快乐。
    一个有信仰的人,对任何挫折不屑一顾。哪怕有一天颠沛流离、穷困潦倒,但只要还有你,我的阳光心态,我就能一直走下去。生活难免风风雨雨,好在,还有你——我乐观昂扬、不屈不挠、积极向上的心!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的写作能力。
    审题:
    这是一道半命题作文题。
    试题材料中,“流沙难以握持,光阴从不驻足”这句话描绘了一个时间流逝、事物难以持久把握的场景,强调了生命的短暂与无常。但紧接着的“好在,人间还有……”则是一个转折,暗示尽管有许多无法把握的东西,但生活中仍有值得我们去珍视和依靠的美好事物。
    而试题给定了“好在,还有 ”这一标题,考生首先需要把横线处的内容补充出来,这也是本次写作的重点话题。在补充之前还需要考虑,实际上这个题目暗含有一种隐含情境,即苦痛、迷茫、孤寂等困境。这些困境,可以是生活中遭遇的某种苦楚,可以是理想的破灭,可以是成长的孤寂…… ,而“好在”表庆幸,暗含转折,这说明前面应该是失去了什么,然后以一种达观的心态表达虽然失去了一些但是幸好还有另外的一些。因此说,这个标题中包含一种达观的心态,这样能够体现思想的积极向上,健康乐观。因此,考生应该填入一个或多个能给人带来安慰、力量或美好体验的事物。比如“好在,还有机会”,虽然这次失败了,但是还有机会。写作时可以重点写对机会的向往及将来对机会的把握等。再比如“好在,还有未来”,其中暗含的就是虽然没有了过去,但是还有未来,说明对未来充满了希望,可以在文章中把这种乐观的心态表达出来。本题限定了写作体裁,要求写成记叙文。比如可以以能给予自己精神引领的大卫·科波菲尔为例,可在文章开头以排比句式来写“你”在我困顿时的重要作用,接着回忆自己生活和思想上的窘迫,然后概写大卫·科波菲尔在不幸的人生中展现出来的精神品格,以此来砥砺自己坚毅面对惨淡人生。
    立意:
    1.好在有你,这个世界才霞光万丈。(叙述自己在人生失意时登泰山看日出,被艳丽朝霞感染的经历)
    2.友情无价,好在有你。(叙述自己被老师误会作弊时,同桌极力帮自己证明的经历)
    3.失败固然可怕,但是还有希望。(叙述自己在模拟考中失败,从中总结经验教训继续前进的经历)

    相关试卷

    北京市西城区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12月阶段检测语文试卷(Word版附解析):

    这是一份北京市西城区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12月阶段检测语文试卷(Word版附解析),文件包含北京市西城区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12月阶段检测语文试题Word版含解析docx、北京市西城区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12月阶段检测语文试题Word版无答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29页, 欢迎下载使用。

    2024~2025学年北京市西城区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高三(上)12月阶段检测语文试卷(含答案):

    这是一份2024~2025学年北京市西城区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高三(上)12月阶段检测语文试卷(含答案),共13页。

    [语文]2024~2025学年北京西城区北京师范大学第二附属中学高三上学期月考语文试卷(原题版+解析版):

    这是一份[语文]2024~2025学年北京西城区北京师范大学第二附属中学高三上学期月考语文试卷(原题版+解析版),文件包含语文2024~2025学年北京西城区北京师范大学第二附属中学高三上学期月考语文试卷解析版pdf、语文2024~2025学年北京西城区北京师范大学第二附属中学高三上学期月考语文试卷原题版pdf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12页, 欢迎下载使用。

    欢迎来到教习网
    • 900万优选资源,让备课更轻松
    • 600万优选试题,支持自由组卷
    • 高质量可编辑,日均更新2000+
    • 百万教师选择,专业更值得信赖
    微信扫码注册
    qrcode
    二维码已过期
    刷新

    微信扫码,快速注册

    手机号注册
    手机号码

    手机号格式错误

    手机验证码 获取验证码

    手机验证码已经成功发送,5分钟内有效

    设置密码

    6-20个字符,数字、字母或符号

    注册即视为同意教习网「注册协议」「隐私条款」
    QQ注册
    手机号注册
    微信注册

    注册成功

    返回
    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