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新八校协作体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12月联考生物试题(Word版附解析)
展开
这是一份湖北省新八校协作体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12月联考生物试题(Word版附解析),文件包含湖北省新八校协作体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12月联考生物试题原卷版docx、湖北省新八校协作体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12月联考生物试题解析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30页, 欢迎下载使用。
考试时间:2024年12月13日下午14:30—17:05,试卷满分:100分
注意事项:
1.答题前,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试卷和答题卡上,并将准考证号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
2.选择题的作答: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写在试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3.非选择题的作答:用黑色签字笔直接答在答题卡上对应的答题区域内。写在试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一、选择题:本题共18小题,每小题2分,共36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 20世纪上半叶,随着遗传学和细胞学的发展,生物学家杜布赞斯基将达尔文的理论与孟德尔的遗传学相结合形成了现代生物进化理论,这也为生物进化理论的后续发展奠定了基础。以下属于现代生物进化理论基本观点的是( )
A. 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内基因型频率的改变B. 种群和个体均为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
C. 适应的普遍性和相对性是生物进化的结果D. 物种形成和生物进化的机制是突变、重组和隔离
【答案】C
【解析】
【分析】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基本观点: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生物进化的实质在于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突变和基因重组、自然选择及隔离是物种形成过程的三个基本环节,通过它们的综合作用,种群产生分化,最终导致新物种的形成。其中突变和基因重组产生生物进化的原材料,自然选择使种群的基因频率发生定向的改变并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隔离是新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
【详解】A、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内基因频率的改变,A错误;
B、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是种群,B错误;
C、生物进化是自然选择的结果,适应是自然选择的结果,适应具有普遍性和相对性,故适应的普遍性和相对性是生物进化的结果,C正确;
D、物种形成的三个基本环节,突变和基因重组、自然选择和隔离 (地理隔离,生殖隔离),D错误。
故选C。
2. 某种蛾易被蝙蝠捕食,一部分蛾感受到蝙蝠的超声波时,会运用复杂的飞行模式逃脱危险,其身体也会发生一些改变。蛾的变化也影响蝙蝠回声定位系统与捕食策略的改进。当变化后的蛾与未变化的蛾人工交配后,产生的受精卵不能发育为成活的个体。下列相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
A. 自然条件下变化后的蛾与未变化的蛾之间基因不能自由交流
B. 蛾复杂飞行模式的形成是自然选择的结果
C. 蛾与蝙蝠之间发生了协同进化
D. 未变化蛾种群的基因频率没有发生改变
【答案】D
【解析】
【分析】现代生物进化理论认为:种群是进化的基本单位,生物进化的实质是基因频率的定向改变,突变和基因重组是生物进化的原材料,自然选择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隔离是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协同进化导致生物多样性的形成。
【详解】A、生殖隔离指的是种群间的个体不能自由交配,或者交配后不能产生出可育后代,由题干信息可知,然条件下变化后的蛾与未变化的蛾人工交配后,产生的受精卵不能发育为成活的个体,说明变化后的蛾与未变化的蛾之间基因不能自由交流,即存在生殖隔离,A正确;
B、由于某种蛾易被蝙蝠捕食,只有感受到蝙蝠的超声波时,会运用复杂的飞行模式的蛾才有可能逃脱危险,被保留下来,不具有这种能力的蛾就被蝙蝠吃掉而淘汰了,因此蛾复杂飞行模式的形成是自然选择的结果,B正确;
C、协同进化是指不同物种之间,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在相互影响中不断进化和发展的过程,在蛾与蝙蝠的生存斗争中,这两个物种相互选择,实现了协同进化,C正确;
D、未变化蛾种群在进化过程中保留了一部分适应能力强的个体,淘汰了适应能力弱的个体,因此其种群的基因频率发生发改变,D错误。
故选D。
3. 绿头鸭、琵嘴鸭、绿翅鸭和斑嘴鸭都是野生鸭类,它们常常在同一栖息地生活。绿头鸭的ND2基因长度为1041bp,另外几种鸭与绿头鸭ND2基因的同源性比较如下表:
物种
ND2基因长度(bp)
同源性(%)
琵嘴鸭
1041
90.97
据表分析,不正确的是( )
A. 表中数据属于进化证据中分子水平的证据
B. 表中数据体现了基因多样性
C. 绿头鸭和斑嘴鸭能产生具有相同氨基酸序列蛋白质
D. 分析生物间的亲缘关系时,也可用线粒体中的细胞色素c为研究材料
【答案】B
【解析】
【分析】在分子水平,可通过比较ND2基因长度及核苷酸序列相似度来判断这些物种是否具有共同祖先。
【详解】A、表中是DNA中基因长度和同源性的相关数据,DNA属于生物进化过程中的分子学证据,A正确;
B、表中研究的是同一基因,不能体现基因多样性,B错误;
C、绿头鸭和斑嘴鸭ND2基因的同源性为100%,即二者的ND2基因序列相同,相同基因可编码形成相同氨基酸序列的蛋白质,C正确;
D、线粒体中的细胞色素c是细胞中普遍含有的一种蛋白质,它的氨基酸序列每2000万年才发生1%的改变,说明该基因突变率低,故可根据物种细胞色素c的氨基酸序列差异大小,判断不同物种亲缘关系的远近,D正确。
故选B。
4. 肾病综合征患者会随尿丢失大量白蛋白,导致血浆蛋白减少,出现水肿。有的患者血浆中某些免疫球蛋白也会减少。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 长期丢失大量的蛋白质可导致患者营养不良
B. 免疫球蛋白减少可导致患者免疫力低下
C. 患者体内的水分在血浆与组织液之间不能相互渗透
D. 临床上通过静脉输注适量的白蛋白可减轻水肿症状
【答案】C
【解析】
【分析】组织水肿是由于组织液增多造成的,其水分可以从血浆、细胞内液渗透而来。主要原因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过敏反应中组织胺的释放引起毛细血管壁的通透性增加,血浆蛋白进入组织液使其浓度升
绿翅鸭
1041
94.62
斑嘴鸭
1041
100
高,吸水造成水肿;(2)毛细淋巴管受阻,组织液中大分子蛋白质不能回流至毛细淋巴管而导致组织液浓度升高,吸水造成水肿;(3)组织细胞代谢旺盛,代谢产物增加;(4)营养不良引起血浆蛋白减少,渗透压下降,组织液回流减弱,组织间隙液体增加,导致组织水肿现象;(5)肾脏病变引起细胞内外液体交换失衡,肾炎导致肾小球滤过率下降,引起水滞留,导致组织水肿。
【详解】A、蛋白质是生命活动的主要承担着,因此长期丢失大量的蛋白质可导致患者营养不良,A正确;
B、抗体属于免疫球蛋白,可参与体液免疫,因此免疫球蛋白减少可导致患者免疫力低下,B正确;
C、血浆和组织液之间可以进行物质交换,因而推测,患者体内的水分在血浆与组织液之间能相互渗透,C错误;
D、根据题干“肾病综合征患者会随尿丢失大量白蛋白,导致血浆白蛋白减少,出现水肿”可知,临床上通过静脉输注适量的白蛋白可减轻水肿症状,D正确。
故选C。
5. 如图表示细胞1、2、3和其生存的液体环境Z、X、Y的相互关系,下列对图中信息的分析,错误的是( )
A. Z比Y蛋白质含量少,但两者的渗透压相等
B. 若细胞1是肝细胞,则Y处的氧气含量高于Z处
C. 人体毛细淋巴管壁细胞直接生活的环境是图中的X和Z
D. 图中X、Y、Z能过“→”形成一个整体,共同组成体液
【答案】D
【解析】
【分析】分析题图可知,X为淋巴液,Y为血浆,Z为组织液。
【详解】A、根据图中箭头可知,X为淋巴液,Y为血浆,Z为组织液。Z组织液比Y血浆的蛋白质含量
少,但两者的渗透压基本相等,A正确;
B、Y为血浆,若细胞1是肝细胞,由于细胞呼吸消耗氧气,导致Y处(血浆)的氧气含量高于Z处(组织液),B正确;
C、X为淋巴液,人体毛细淋巴管壁细胞直接生活的环境是图中的X淋巴液和Z组织液,C正确;
D、体液包括细胞内液和细胞外液,细胞外液也叫内环境。图中“→”可将X淋巴液、Y血浆、Z组织液连成一个整体,三者共同构成人体的内环境,D错误。
故选D。
6. 大脑皮层是高级神经中枢,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 覆盖在大脑的表面,主要由神经元胞体及其轴突构成
B. 丰富的沟回结构,使得大脑具有更大的表面积
C. 考试时能有意识地憋尿,是人脑特有的高级功能的体现
D. 某人眼球被意外撞击,产生金星四溅的感觉是条件反射
【答案】B
【解析】
【分析】大脑皮层是机体最高级的神经中枢,主要由神经元胞体及其树突构成,能够对低级的神经中枢起调节作用。
【详解】A、大脑皮层是指大脑的表面覆盖着主要由神经元胞体及其树突构成的薄层结构,A错误;
B、大脑皮层具有丰富的沟回结构,这种结构大大增加了大脑的表面积,从而提供了更多的神经元和突触连接,使得大脑能够处理更复杂的信息,B正确;
C、虽然人脑具有高级功能,如有意识的行为和思维等,但有意识地憋尿这一行为并非人脑特有,许多动物也能表现出类似的行为,如通过训练,狗可以在特定时间或地点憋尿,C错误;
D、人眼球被意外撞击产生金星四溅的感觉由大脑皮层产生,没有效应器的参与,不属于反射,D错误。
故选B。
7. 下图1为某神经元网络的部分结构,图2为图1中的电表在某个时间段内的电位变化,图3为图1中某突触的放大图。据图分析,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若图1中各突触生理性质一致,则施加适宜刺激后电表中指针偏转不止两次
B. 图2中B点之后Na⁺通道多处于关闭状态,K⁺通道多处于开放状态
C. 图2中A点,膜外Na⁺浓度均高于膜内
D. 图3中,神经递质进入突触后膜会使突触后膜发生电位变化
【答案】D
【解析】
【分析】1、静息时,神经细胞膜对钾离子的通透性大,钾离子大量外流,形成内负外正的静息电位;受到刺激后,神经细胞膜的通透性发生改变,对钠离子的通透性增大,钠离子内流,形成内正外负的动作电位,兴奋部位和非兴奋部位形成电位差,产生局部电流,兴奋传导的方向与膜内电流方向一致。
2、兴奋在神经元之间需要通过突触结构进行传递,突触包括突触前膜、突触间隙、突触后膜,其具体的传递过程为:兴奋以电流的形式传导到轴突末梢时,突触小泡释放神经递质,神经递质作用于突触后膜,引起突触后膜产生膜电位,从而将兴奋传递到下一个神经元。
【详解】A、若图1中各突触生理性质一致,则施加适宜刺激后,电表中所在神经元可兴奋多次,电流表指针偏转多次,A正确;
B、图2中B点之后为恢复静息电位的过程,此时Na+通道多处于关闭状态,K+通道多处于开放状态,B正确;
C、钠离子主要分布在细胞外液中,一般情况下,细胞外的钠离子浓度高于膜内,图2中A点和B点处,膜外Na+浓度均高于膜内,C正确;
D、图3中,神经递质与突触后膜上的受体结合,引起突触后膜上离子通道开放,使突触后膜发生电位变化,但神经递质不会进入突触后膜,D错误。
故选D。
8. 离子通道又称“门通道”,是各种无机盐离子跨膜被动运输的通路。根据“门”开关条件的不同,可分为电压门通道(膜电位的变化使通道蛋白构象发生改变,从而使离子通道开启或关闭)、配体门通道(细胞内外的某些配体,如神经递质,与通道蛋白结合,引起通道蛋白的构象改变,使通道开启或关闭)和应力激活通道(当质膜感受牵张刺激时,离子通道打开或关闭)三种类型。下图是神经一肌肉接头处传递神经冲动、刺激肌肉收缩过程中相关离子通道先后开放和关闭的示意图(各门通道开放顺序以数字标注)。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 通道X和通道Z属于电压门通道,通道Y属于配体门通道
B. 神经末梢通过胞吐释放的乙酰胆碱,扩散到突触后膜与受体结合
C. 离子通过离子通道时,与离子通道结合改变其空间构象
D. 肌质网内Ca2+浓度比细胞质基质中Ca2+浓度高
【答案】C
【解析】
【分析】图中通道X为突触小体上的钙离子通道,钙离子通道打开时,钙离子进入突触小体,进而引起突触前膜释放神经递质,神经递质作用于突触后膜,引起突触后膜钠离子的内流,产生兴奋。
【详解】A、由图可判断出X、Z是通过膜电位的变化使通道蛋白构象发生改变,为电压门通道,Y是通过神经递质与通道蛋白结合,引起通道蛋白的构象改变,为配体门通道,A正确;
B、乙酰胆碱属于神经递质,神经末梢通过胞吐作用释放神经递质至突触间隙,扩散到突触后膜与受体结合,B正确;
C、离子通过离子通道时,不会与离子通道结合,离子通道空间构象不会改变,C错误;
D、细胞质基质中的Ca2+通过Ca2+通道进入肌质网,其运输方式是协助扩散,说明肌质网内Ca2+浓度比细胞质基质中Ca2+浓度高,D正确。
故选C。
9. 交感神经兴奋引起血管收缩,肌细胞的代谢产物具有舒血管效应。运动时交感神经兴奋性增强,肌细胞的代谢产物增多,这种调控机制可使肌肉运动状态时的血流量增加到静息状态时的15~20倍。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肌细胞的代谢产物进入内环境,参与体液调节
B. 肌肉处于运动状态时,体液调节对肌肉血流量的影响大于神经调节
C. 肌细胞的代谢产物经组织液大部分进入血液,血流量增多利于维持肌细胞直接生活环境的稳定
D. 运动时肌细胞的代谢产物使组织液渗透压升高,机体抗利尿激素释放减少
【答案】D
【解析】
【分析】神经调节与体液调节的关系:(1)内分泌腺受中枢神经系统的调节,体液调节可以看做神经调节的一个环节。(2)激素也可以影响神经系统的发育和功能,两者常常同时调节生命活动。
【详解】A、由“肌细胞的代谢产物具有舒血管效应”可知,肌细胞的代谢产物进入内环境,参与体液调节,A正确;
B、剧烈运动时交感兴奋的同时肌细胞的代谢产物增多,但最终的结果是血流量增加,也就是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共同作用的结果是使血管扩张,而体液调节就是使血管扩张的,所以在这个情境下体液调节对肌肉血流量的影响大于神经调节,B正确;
C、血流量增多利于组织液和血浆的物质交换,利于维持肌细胞直接生活环境的稳定,C正确;
D、运动时肌细胞的代谢产物使组织液渗透压升高,引起细胞外液渗透压增高,机体抗利尿激素释放增加,促进肾小管和集合管重吸收水,使细胞外液渗透压下降,D错误。
故选D。
10. 生物科学发现史上有很多以狗为实验材料的经典实验,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 巴甫洛夫发现每次给狗喂食时摇铃,一段时间后狗只听到铃声也会分泌唾液,此时铃声是条件刺激
B. 沃泰默切除通向狗小肠的神经是为了排除神经调节对胰液分泌的影响
C. 班廷和贝斯特将狗的胰管结扎,造成实验性糖尿病·
D. 被科学家摘除甲状腺的小狗,会出现行动呆笨迟缓、精神萎靡等症状,说明甲状腺与神经系统的兴奋性有关
【答案】C
【解析】
【分析】反射可以分为两大类:非条件反射和条件反射,非条件反射是指人生来就有的先天性反射,是一种比较低级的神经活动,由大脑皮层以下的神经中枢(如脑干、脊髓)参与即可完成;条件反射是人出生以后在生活过程中逐渐形成的后天性反射,是在非条件反射的基础上,在大脑皮层参与下完成的,是高级神经活动的基本方式。
【详解】A、条件反射是在非条件反射的基础上,经过一定的过程,使小狗建立“铃声--唾液分泌”条件反射的过程是:每次喂狗以前先摇一次铃,如此重复多次,过一段时间,只要一摇铃,即使不喂食物,狗也会分泌大量的唾液,这样就建立了“铃声--唾液分泌”条件反射,此时铃声是条件刺激,A正确;
B、沃泰默切除通向狗小肠的神经,再向小肠注入稀盐酸,仍能促进胰液,这个实验运用了减法原理,排除神经调节对胰液分泌的影响,B正确;
C、班廷和贝斯特将狗的胰液管结扎至胰脏萎缩只剩胰岛,胰岛能合成分泌胰岛素,不会造成实验性糖尿
病的发生,C错误;
D、被科学家摘除甲状腺的小狗,会出现行动呆笨迟缓、精神萎靡等症状,说明甲状腺与神经系统的兴奋性有关,D正确。
故选C。
11. 右图表示某人的体温变化曲线,导致ab段和bc段体温变化的事件最有可能是( )
A. 发热和寒颤B. 提高环境温度和寒颤
C. 寒颤和出汗减少D. 剧烈运动和出汗增加
【答案】D
【解析】
【分析】
【详解】从图中看出,从60到80分钟之间,体温迅速升高,从80到100分钟之间,体温又降回到正常状态,发热使体温升高,寒颤使产热增加,也使体温升高,A错误;提高环境温度,体温并不会明显升高,B错误;出汗减少并不会使体温下降,C错误;剧烈运动可使体温升高,出汗增加由于带走大量热量会使体温恢复到正常状态,D正确。
12. 去甲肾上腺素(NE)是一种神经递质,发挥作用后会被突触前膜重摄取或被酶降解。临床上可用特定药物抑制NE的重摄取,以增加突触间隙的NE浓度来缓解抑郁症状。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 NE与突触后膜上的受体结合可引发动作电位
B. NE在神经元之间以电信号形式传递信息
C. 该药物通过与NE竞争突触后膜上的受体而发挥作用
D. NE能被突触前膜重摄取,表明兴奋在神经元之间可双向传递
【答案】A
【解析】
【分析】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是单向的,神经递质存在于突触前膜的突触小泡中,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然后作用于突触后膜,因此兴奋只能从一个神经元的轴突传递给另一个神经元的细胞体或树突。信号由电信号转变为化学信号再转变为电信号。
【详解】A、据题干信息可知,增加突触间隙NE浓度可以缓解抑郁症状,故推测NE为兴奋性神经递
质,与突触后膜的受体结合后可引发动作电位,A正确;
B、NE是一种神经递质,神经递质在神经元之间信息的传递是通过化学信号的形式进行的,B错误;
C、结合题意可知,该药物的作用主要是抑制NE的重摄取,而重摄取的部位是突触前膜,故该药物作用于突触前膜,C错误;
D、由于神经递质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与突触后膜上的特异性受体结合,作用于突触后膜,故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是单向的,D错误。
故选A。
13. 如图表示两细胞间发生某种信息传递的过程。细胞I、Ⅱ以及物质M、N的名称与图示含义不相符的是( )
A. 胰岛A细胞、肝细胞、胰高血糖素、肝糖原B. 下丘脑细胞、肾小管细胞、抗利尿激素、受体
C. 辅助性T细胞、B细胞、细胞因子、受体D. 神经元、肾上腺、神经递质、受体
【答案】A
【解析】
【分析】据图分析,细胞I分泌出物质M,物质M与细胞Ⅱ上的物质N特异性结合发挥作用。
【详解】A、胰岛A细胞分泌胰高血糖素,胰高血糖素作用于肝细胞膜上受体,促进肝糖原水解。因此,细胞I是胰岛A细胞,细胞Ⅱ是肝细胞,物质M是胰高血糖素,物质N是特异性受体,A错误;
B、下丘脑细胞合成分泌抗利尿激素作用于肾小管细胞上的受体,促进肾小管细胞对水分的重吸收,因此细胞I是下丘脑细胞,细胞Ⅱ是肾小管细胞,物质M是抗利尿激素,物质N是受体,B正确;
C、辅助性T细胞活化后释放细胞因子作用于B细胞上的受体,促进B细胞分裂分化,因此细胞I是辅助性T细胞,细胞Ⅱ是B细胞,物质M是细胞因子,物质N是受体,C正确;
D、交感神经(神经元)释放神经递质作用于肾上腺髓质上的受体,促进肾上腺髓质分泌肾上腺素,因此细胞I是神经元,细胞Ⅱ是肾上腺,物质M是神经递质,物质N是受体,D正确。
故选A。
14. 如图表示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和免疫系统之间的相互关系其中CRH是促肾上腺皮质激素释放激素,ACTH是促肾上腺皮质激素。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感染会影响机体血糖平衡的调节B. 长期处于应激状态下会导致机体免疫力下降
C. 使用糖皮质激素可能提高器官移植的成活率D. 下丘脑只能通过分泌激素调控肾上腺的活动
【答案】D
【解析】
【分析】据图分析可知,应激状态下,刺激作用于神经系统,神经系统分泌神经递质并作用于下丘脑,此时传出神经末梢及其支配的下丘脑属于反射弧组成部分中的效应器,下丘脑释放的CRH增多,促进垂体释放的ACTH增多,最终导致糖皮质激素增多,从而抑制免疫系统的功能。
【详解】A、据图可知,病毒感染后,细胞因子作用于下丘脑,下丘脑释放的CRH增多,促进垂体分泌ACTH增多,导致肾上腺分泌糖皮质激素增多,影响血糖平衡的调节,A正确;
B、应激状态下,下丘脑释放的CRH增多,通过分级调节,即促进垂体分泌ACTH增多,导致肾上腺分泌糖皮质激素增多,从而抑制免疫系统的功能,使机体的免疫力下降,B正确;
C、根据图示,糖皮质激素可以抑制免疫系统,减弱器官移植时的免疫排斥反应,因此可以使器官移植的成活率上升,C正确;
D、下丘脑可以接受神经信号的信息,并直接通过交感神经系统控制肾上腺髓质的活动,使其分泌肾上腺素等相关激素,D错误。
故选D。
15. 人体受到病毒感染后,不可能出现的现象是( )
A. 某些病毒可破坏被其感染的免疫细胞从而造成免疫系统受损
B. 抗病毒抗体可特异性地与血液中游离的病毒结合并直接使其降解
C. 病毒抗原和细胞因子可参与B细胞增殖分化成浆细胞的过程
D. 细胞毒性T细胞接触被病毒感染的细胞后,可引起被感染细胞的裂解
【答案】B
【解析】
【分析】病原体侵入靶细胞后,被感染的宿主细胞(靶细胞)膜表面某些分子发生变化,细胞毒性T细胞
识别这一变化信号,之后开始分裂并分化,形成新的细胞毒性T细胞和记忆细胞,细胞因子能加速这一过程,新形成的细胞毒性T细胞在体液中循环,他们可以识别并接触、裂解被同样病原体感染的靶细胞,靶细胞裂解死亡后,病原体暴露出来,抗体可以与之结合,或被其他细胞吞噬掉。
【详解】A、某些病毒如HIV,可破坏其感染的机体的辅助性T细胞从而造成免疫系统受损,A正确;
B、抗体不能直接降解病毒,抗病毒抗体可特异性地与血液中游离的病毒结合形成沉淀等,进而被其他免疫细胞吞噬消化,B错误;
C、B细胞通过抗原和辅助性T细胞的刺激,在细胞因子的作用下,可以增殖分化成浆细胞和记忆B细胞,C正确;
D、细胞毒性T细胞接触被病毒感染的细胞后,可引起被感染细胞的裂解,D正确。
故选B。
16. 下图是人体被某寄生虫感染后,发生特异性免疫的部分过程。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
A. m为树突状细胞,能识别、吞噬抗原和呈递抗原信息
B. n为辅助性T细胞,能分泌细胞因子、接受和传递信息
C. p为B细胞,受刺激后其细胞周期可能会缩短
D. q为浆细胞,能分泌特异性抗体和分裂分化为记忆细胞
【答案】D
【解析】
【分析】体液免疫过程会产生相应的浆细胞和记忆细胞,再由浆细胞产生相应的抗体;病毒侵入细胞后会引起机体发生特异性免疫中的细胞免疫,产生相应的记忆细胞和细胞毒性T细胞,细胞毒性T细胞与被病毒侵入的靶细胞结合,使得靶细胞裂解释放病毒。
【详解】A、m为树突状细胞,作为抗原呈递细胞,具有强大的识别、吞噬抗原和呈递抗原信息的作用,A正确;
B、n为辅助性T细胞,能接受和传递信息、分泌细胞因子,起到增强免疫功能,B正确;
C、p为B细胞,当B细胞受到抗原刺激和辅助性T细胞提供的信号后,它会开始增殖和分化,其细胞周期可能会缩短以适应快速的免疫应答,C正确;
D、q为浆细胞,能分泌特异性抗体,不能分裂分化为记忆细胞,D错误。
故选D。
17. 下图为去顶芽对拟南芥主根生长影响的实验结果,分析正确的是()
A. 去顶芽能促进主根生长
B. 去顶芽植株不能合成生长素
C. 生长素由顶芽向下非极性运输
D. 外源生长素能替代顶芽促进主根生长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实验的原理以及题目中的信息,去顶芽是抑制主根生长的,故A错误;实验没有信息可以证明去顶芽植株不能合成生长素,故B错误;实验没有信息可以证明生长素由顶芽向下非极性运输,故C错误;根据正常植株与去顶芽但施以外源生长素后,二者主根长度相当,可以说明外源生长素能替代顶芽促进主根生长,故D正确。
18. 下列关于植物激素或类似物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杨树顶芽的快速生长需要侧芽提供大量的生长素
B. 用赤霉素处理马铃薯块茎,可延长储存时间
C. 密封贮藏水果导致各种激素合成增加,促进果实成熟
D. 细胞分裂素的产生和分布,既受基因调控也受环境影响
【答案】D
【解析】
【分析】植物激素亦称植物天然激素或植物内源激素。是指植物体内产生的一些微量而能调节(促进、抑制)自身生理过程的有机化合物。已知植物体内产生的激素有六大类,即生长素、赤霉素、细胞分裂素、脱落酸、乙烯和油菜素甾醇。它们都是些简单的小分子有机化合物,但它们的生理效应却非常复杂、多样。从影响细胞的分裂、伸长、分化到影响植物发芽、生根、开花、结实、性别决定、休眠和脱落等。
【详解】A、杨树顶芽产生生长素,进行极性运输,使得顶芽生长素浓度低,快速生长,A错误;
B、用赤霉素处理马铃薯块茎,可打破休眠,促进发芽,不有利于储存,B错误;
C、密封贮藏导致水果新陈代谢慢,各种激素合成降低,C错误;
D、细胞分裂素的产生和分布是基因表达调控的结果,也受到环境因素的影响,D正确。
故选D。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4小题,共64分。
19. 为研究神经元的兴奋传导和神经—腓肠肌突触的兴奋传递,将蛙的脑和脊髓损毁,然后剥制坐骨神经—腓肠肌标本,如图所示。实验过程中需要经常在标本上滴加任氏液(成分见下表),以保持标本活性。请回答下列问题:
(1)任氏液中维持酸碱平衡的成分有_____,其Na⁺/K⁺的值与体液中_____的Na⁺/K⁺的值接近。
(2)若提高任氏液中NaCl的浓度,则坐骨神经的静息电位和动作电位的变化分别为_____(填“不变”、“增加”或“降低”)。
(3)刺激坐骨神经,腓肠肌会收缩。在这个过程中,突触前膜发生的变化有_____、_____。
(4)反射弧五个组成部分中,该标本仍然发挥功能的部分有_____。神经—腓肠肌突触易受化学因素影响,乙酰胆碱是常见的兴奋性递质,毒扁豆碱可使乙酰胆碱酶失去活性;肉毒杆菌毒素可阻断乙酰胆碱释放;箭毒可与乙酰胆碱受体强力结合,却不能使阳离子通道开放。上述物质中可导致肌肉松弛的有_____。
(5)坐骨神经不是交感神经,原因是_____。
【答案】(1) ①. NaHCO₃和NaH₂PO₄ ②. 组织液
(2)不变、增加 (3) ①. 产生动作电位 ②. 释放神经递质
任氏液成分
NaCl
KCl
CaCl2
NaHCO3
NaH2PO4
葡萄糖
含量(g/L)
6.5
0.14
0.12
0.2
0.01
2.0
(4) ①. 传出神经、效应器 ②. 肉毒杆菌毒素、箭毒
(5)交感神经是支配内脏、血管和腺体的传出神经,而坐骨神经是支配躯体运动的传出神经
【解析】
【分析】任氏液是是一种接近两栖动物内环境的液体,和组织液成分差不多,可以为肌肉提供等渗环境以维持肌肉活性。
【小问1详解】
从任氏液成分表可知,任氏液中NaHCO3和NaH2PO4能维持酸碱平衡;实验中利用任氏液模拟的是蛙的细胞外液,所以任氏液的Na+/K+比应与细胞外液即组织液的Na+/K+比接近。
【小问2详解】
若将任氏液中NaCl浓度提高,坐骨神经的静息动作是由K离子外流维持的,因此静息电位不会发生变化,而动作电位是Na离子内流引起的,因此内流的Na+会增加,动作电位会增加。
【小问3详解】
刺激坐骨神经,腓肠肌收缩的过程中,突触前膜会产生动作电位,并释放神经递质,将神经冲动传递到突触后膜。
【小问4详解】
据图可知,坐骨神经—腓肠肌标本中只含有反射弧中的传出神经(坐骨神经)和效应器(传出神经末梢及其支配的腓肠肌)两个部分。乙酰胆碱属于兴奋性神经递质,发挥作用后会被乙酰胆碱酯酶分解而失活。毒扁豆碱可使乙酰胆碱酯酶失去活性,使乙酰胆碱发挥作用后不能被分解,则肌肉处于持续收缩状态;肉毒杆菌毒素可阻断乙酰胆碱的释放,不能引起腓肠肌收缩,导致肌肉松弛;箭毒可与乙酰胆碱受体强力结合,使乙酰胆碱不能与突触后膜上相应受体特异性结合,但是箭毒不能使阳离子通道开放,突触后膜不能产生兴奋,导致肌肉松弛。
【小问5详解】
坐骨神经不是交感神经,原因是交感神经是支配内脏、血管和腺体的传出神经,而坐骨神经是支配躯体运动的传出神经。
20. 糖皮质激素(GC)具有调节糖、脂代谢等作用,GC可通过促进非糖物质转化为葡萄糖来升高血糖。与标准饮食比,高脂饮食使机体摄入更多能量,引起血糖升高。脂肪组织和肝脏可将葡萄糖转变为非糖物质,引发肥胖,导致细胞对胰岛素敏感性降低,表现为胰岛素抵抗。F因子是一种由肝细胞、脂肪细胞等合成分泌的蛋白质,对调节血糖有重要作用,科研人员对相关机制进行了研究。
(1)GC在升高血糖方面和胰高血糖素表现出_____作用,有此作用的激素还有_____(至少写两种)。
(2)GC的分泌受下丘脑—垂体—肾上腺皮质轴的分级调节,这种调节机制的意义是_____。
(3)为研究高脂饮食条件下F因子通过皮下脂肪影响胰岛素敏感性从而调节血糖的机制,科研人员以野生型小鼠(WT)和F因子合成基因敲除小鼠(KO)为材料,对给予高脂饮食饲喂一段时间后的不同小鼠进行了皮下脂肪移植手术,一段时间后检测相关指标,实验设计及检测结果如下表所示。
注:“+”越多代表含量越高;AKT蛋白是胰岛素信号通路关键蛋白;pAKT是磷酸化AKT蛋白。
①将上述受体及假手术小鼠禁食6h后,输注等量葡萄糖,之后同时输注等量胰岛素和不等量的葡萄糖,以维持正常血糖水平。计算一段时间内葡萄糖输注速率,以反映细胞对胰岛素的敏感性。据表中结果可知F因子增加了细胞对胰岛素的敏感性,则表中Ⅰ—Ⅳ处的数据的大小关系应为_____。
②AKT磷酸化受阻是导致胰岛素抵抗的主要原因,AKT蛋白在胰岛素信号转导过程中的作用如图3所示,据表中结果结合图3推测高脂饮食下,F因子调节血糖的机制是:_____。
③已知盐酸二甲双胍是能降低血糖的非蛋白类药剂,为了验证该药物是通过改善胰岛素抵抗而非促进胰岛素的分泌来调节血糖,请你设计实验并写出实验预期结果。(材料:表现出胰岛素抵抗的模型小鼠若干,
供体小鼠
受体小鼠
葡萄糖输注速率
(mg·kg⁻¹·min⁻¹)
皮下脂肪AKT蛋白含量
注射胰岛素后皮下脂肪pAKT含量
1组
WT
KO
I
+++
+
2组
KO
KO
Ⅱ
+++
无
3组
WT假手术
III
+++
++
4组
KO假手术
IV
+++
无
含有盐酸二甲双胍的溶液E,生理盐水等)
实验思路:_____。
预期结果:_____。
【答案】(1) ①. 协同 ②. 肾上腺素、甲状腺激素
(2)分级调节可以放大激素调节效应,形成多级反馈调节,有利于精细调控,从而维持机体的稳态
(3) ①. Ⅲ>Ⅰ>Ⅱ=Ⅳ ②. 高脂饮食下,F因子通过促进皮下脂肪组织中AKT磷酸化,进而促进囊泡中葡萄糖载体转运至细胞膜上,增加细胞对葡萄糖的摄取,维持血糖稳态 ③. 实验思路:选取生理状态相同的模型小鼠若干,随机分为甲、乙两组,检测两组小鼠初始胰岛素含量,甲组饲喂适量E溶液,乙组饲喂等量生理盐水,适宜时间后再次检测两组小鼠胰岛素含量,比较前后两次检测的胰岛素含量差值 ④. 预期结果:甲、乙两组小鼠前后两次检测的胰岛素含量差值相同
【解析】
【分析】血糖平衡的调节存在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血糖偏高时,能直接刺激胰岛B细胞分泌更多胰岛素,胰岛素能促进组织细胞加速摄取、利用、储存葡萄糖,使血糖降低;同时,高血糖也能刺激下丘脑的某区域,通过神经控制促进胰岛B细胞的分泌。血糖偏低时,能直接刺激胰岛A细胞分泌更多胰高血糖素,胰高血糖素能促进肝糖原分解,促进一些非糖物质转化为葡萄糖,使血糖水平升高;同时,低血糖也能刺激下丘脑的另外的区域,通过神经控制促进胰岛A细胞的分泌。
【小问1详解】
GC可通过促进非糖物质转化为葡萄糖来升高血糖,胰高血糖素也能升高血糖,所以GC在升高血糖方面和胰高血糖素表现出协同作用,有此作用的激素还有肾上腺素、甲状腺激素。
小问2详解】
GC的分泌受下丘脑—垂体—肾上腺皮质轴的分级调节,这种调节机制的意义是分级调节可以放大激素调节效应,形成多级反馈调节,有利于精细调控,从而维持机体的稳态。
【小问3详解】
①据表中结果可知F因子增加了胰岛素敏感性,AKT蛋白是胰岛素信号通路关键蛋白;pAKT是磷酸化的AKT蛋白,皮下脂肪中pAKT含量越多,说明对胰岛素越敏感,组2与组4的比较,组4进行了假手术,且两者都是F因子合成基因敲除小鼠(KO),不能合成F因子,注射胰岛素后皮下脂肪pAKT含量都为0,两者注射葡萄糖的速率应该一致的,故Ⅱ和Ⅳ的数据接近;而组1和组3相比,组3进行了假手术,且小鼠为野生型,注射胰岛素后皮下脂肪pAKT含量比组1高,对胰岛素敏感程度高,故Ⅲ的数据最高,组1的数据比Ⅲ小,故Ⅰ~Ⅳ处的数据的大小关系应为Ⅲ>Ⅰ>Ⅱ=Ⅳ。
②分析图3可知,高脂饮食下,F因子通过促进皮下脂肪组织中AKT磷酸化,进而促进囊泡中葡萄糖载
体转运至细胞膜上,增加细胞对葡萄糖的摄取,维持血糖稳态。
③为了验证该药物是改善胰岛素抵抗而非促进胰岛素的分泌来调节血糖,在设计对照实验时,可以检测实验对象的胰岛素含量。如果药物是通过改善胰岛素抵抗来调节血糖,那么在使用药物前后,胰岛素的分泌量不会有显著增加,如果是促进胰岛素分泌来调节血糖,那么胰岛素含量会明显上升。
实验思路:选取生理状态相同的模型小鼠若干,随机分为甲、乙两组,检测两组小鼠初始胰岛素含量,甲组饲喂适量E溶液,乙组饲喂等量生理盐水,适宜时间后再次检测两组小鼠胰岛素含量,比较前后两次检测的胰岛素含量差值;
本实验是验证该药物是通过改善胰岛素抵抗而非促进胰岛素的分泌来调节血糖,所以预期结果:甲、乙两组小鼠前后两次检测的胰岛素含量差值相同。
21. 流感病毒是一种RNA病毒,多数都可通过呼吸道传染。下图1为甲型流感病毒初次侵入人呼吸道上皮细胞后,发生的增殖过程及部分免疫反应过程,a~g代表免疫细胞。图2表示免疫力正常的人感染该病毒后,体内病毒及免疫指标的变化趋势。
(1)上图中APC称为_____细胞,图1所示细胞a~g中不能特异性识别抗原的是_____(填序号)。
(2)在人体初次接触该流感病毒时,人体内细胞b的增殖分化需要受到两个信号的刺激,信号一是_____,信号二是_____。
(3)国家药监局陆续批准了多种流感病毒抗原自测产品上市,抗原检测是利用_____的原理来检测病毒抗原的存在。与核酸检测相比,抗原检测灵敏度相对较低,据图2分析,抗原检测在_____时间段内进行才能得到阳性结果。某人同时进行了流感病毒核酸检测和抗体检测,若核酸检测结果为阴性而抗体检测结果为阳性,说明_____。
(4)目前市面上已研制出多种流感疫苗,除了疫苗的使用之外,免疫学在临床实践上的应用还包括_____。
【答案】(1) ①. 抗原呈递 ②. d
(2) ①. 病原体与B细胞接触 ②. 辅助性T细胞表面特定分子发生变化并与B细胞结合
(3) ①. 抗原抗体特异性结合 ②. 乙 ③. 曾感染该病毒,现已康复
(4)免疫诊断、免疫治疗
【解析】
【分析】体液免疫:病原体可以直接和B细胞接触,树突状细胞作为抗原呈递细胞,可对抗原进行加工、处理后呈递至辅助性T淋巴细胞,随后在抗原、激活的辅助性T细胞表面的特定分子双信号刺激下,B淋巴细胞活化,再接受细胞因子刺激后增殖分化成记忆细胞和浆细胞,浆细胞产生抗体,和病原体结合。
【小问1详解】
上图中APC称为抗原呈递细胞,具有摄取、处理、呈递抗原的作用;图1所示细胞a~g中不能特异性识别抗原的是d浆细胞,该细胞可以分泌抗体。
【小问2详解】
在人体初次接触该流感病毒时,人体内细胞b(B淋巴细胞)的增殖分化需要受到两个信号的刺激,信号一是病原体与B细胞接触,信号二是辅助性T细胞表面特定分子发生变化并与B细胞结合,此外还需要细胞因子的作用。
【小问3详解】
抗体的本质是蛋白质,与抗原特异性结合,故抗原检测是利用抗原抗体特异性结合的原理来检测病毒抗原的存在;据图可知,抗原病毒在乙时间段内存在,故抗原检测在乙时间段内进行才能得到阳性结果;某人同时进行了流感病毒核酸检测和抗体检测,若核酸检测结果为阴性而抗体检测结果为阳性,说明曾感染该病毒(有抗体),现已康复(核酸为阴性,已被清除)。
【小问4详解】
目前市面上已研制出多种流感疫苗,除了疫苗的使用之外,免疫学在临床实践上的应用还包括免疫诊断、免疫治疗。
22. 植物激素具有调节植物生长发育的重要作用,某种激素的含量受多种因素的影响。请回答下列问题:
(1)生长素的合成部位主要在_____。少量的生长素即可对植物的生长发育有显著影响,但植物体还要源源不断地产生生长素,原因是_____。
(2)研究人员大量培养赤霉菌,从其培养液中提取赤霉素。在玫瑰葡萄种植过程中,多次用这种赤霉素喷洒植株后,将导致葡萄产量_____(填“增加”或“减少”)。这样获得的赤霉素是植物激素吗?请作出判断并说明理由_____。
(3)有研究表明:干旱条件下气孔开度减小不是由缺水直接引起的,而是由脱落酸(ABA)引起的。某同学以某种植物的ABA缺失突变体(不能合成ABA)植株为材料,设计实验来验证这一结论。请完善实验方案。
①取ABA缺失突变体植株在正常条件下测定气孔开度,经_____处理后再测定气孔开度。预期结果是
_____。
②将经上述处理的ABA缺失突变体植株分成两组,在干旱条件下,一组_____,另一组不做处理作为对照组。一段时间后,分别测定两组植株的气孔开度。预期结果是_____。
【答案】(1) ①. 芽、幼嫩的叶、发育中的种子 ②. 生长素一经靶细胞接受并起作用后就失活了
(2) ①. 减少 ②. 不是,植物激素是植物体内产生的
(3) ①. 干旱 ②. 干旱处理前后气孔开度不变 ③. 用ABA处理 ④. ABA处理组气孔开度减小,对照组气孔开度不变
【解析】
【分析】题实验分析:该实验的目的是验证干旱条件下气孔开度减小不是由缺水直接引起的,而是由ABA引起的。自变量是是否有干旱处理及是否有 ABA处理,因变量是气孔开度。
【小问1详解】
植物体内生长素的合成部位主要是幼嫩的芽、叶和发育中的种子。少量的生长素即可对植物的生长发育有显著影响,但是生长素发挥作用后即被灭活,所以植物体需要源源不断合成生长素满足调节生命活动的需求。
【小问2详解】
赤霉素是一种重要的植物激素,其主要作用是促进细胞伸长,从而引起植株增高,促进种子萌发和果实发育。用赤霉素多次喷洒葡萄植株后,引起其生长速度过快,从而导致葡萄产量降低。这样获得的赤霉素并不能被视为植物激素。植物激素是指在植物体内一定部位合成,并能从产生部位运输到作用部位,对植物生长发育具有显著生理作用的微量的化学物质。而从赤霉菌培养液中提取的赤霉素,其化学本质与植物体内产生的赤霉素可能相同,但其来源是赤霉菌,而不是植物体本身。
【小问3详解】
根据题意分析可知,实验目的为验证干旱条件下气孔开度减小不是由缺水直接引起的,而是由ABA引起的,故实验应分为两部分:证明干旱条件下植物气孔开度变化不是缺水引起的;证明干旱条件下,植物气孔开度减小是ABA引起的。该实验材料为ABA缺失突变体植株(不能合成ABA),自变量应分别为正常条件和缺水环境、植物体中ABA的有无,因变量均为气孔开度变化,据此设计实验为:取ABA缺失突变体植株在正常条件下测定气孔开度,经干旱处理后,再测定气孔开度,预期结果是干旱处理前后气孔开度不变。可说明缺水环境不影响ABA缺失突变体植株气孔开度变化。即干旱条件下植物气孔开度变化不是缺水引起的。再将上述干旱处理的ABA缺失突变体植株分成两组,在干旱条件下,一组进行ABA处理,另一组作为对照组,一段时间后,分别测定两组的气孔开度,预期结果是ABA处理组气孔开度减小,对照组气孔开度不变。可说明干旱条件下植物气孔开度减小是ABA引起的。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湖北省新高考联考协作体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12月联考生物B试题(Word版附解析),文件包含湖北省新高考联考协作体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12月月考生物试卷B卷docx、湖北省新高考联考协作体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12月月考生物试卷B卷解析pdf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10页, 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湖北省新八校协作体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12月联考生物试卷(PDF版附答案),文件包含生物试卷pdf、2024年湖北省新八校协作体高二生物答案pdf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10页, 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湖北省新八校协作体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10月联考生物试题(PDF版附解析),共1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