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属成套资源:人教版(2024)七年级历史上册单元、期中、期末测试卷多份
河北省2024七年级历史上学期期末学情评估一试卷(附答案人教版)
展开
这是一份河北省2024七年级历史上学期期末学情评估一试卷(附答案人教版),共10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非选择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1. 考古工作者在山顶洞人遗址发现了大量的穿孔的兽牙、海蚶壳,钻孔的小石珠等,其中的小石珠制作得最精细,它们一面磨平,一面打制,钻孔处还被染成红色。这表明山顶洞人 ( )
A. 是已知中国最早的原始人类
B. 已经有了审美观念
C. 手工制造业已达到发达水平
D. 进入了新石器时代
2. 下图所示有助于我们了解 ( )
A. 北京人的生活与生产情况
B. 半坡人的生活与生产情况
C. 山顶洞人的生活与生产情况
D. 河姆渡人的生活与生产情况 干栏式建筑想象图
3. 他们被尊为中华民族的人文初祖,每年清明时节,都有大量来自海内外的华夏儿女来到他们的陵前进行祭拜。材料中的“他们”是 ( )
A. 黄帝和尧帝 B. 炎帝和舜帝
C. 黄帝和大禹 D. 炎帝和黄帝
4. 河北有《燕赵都市报》,山东有《齐鲁晚报》,湖北有《楚天都市报》。这些报纸的命名跟以下什么历史事件相关 ( )
A. 世袭制取代禅让制 B. 禅让制
C. 西周实行分封制 D. 诸侯争霸
5. 夏、商、周是中国的青铜时代。二里头遗址位于洛阳盆地东部的偃师区境内,出土有大量石器、陶器、玉器、铜器等文物。三星堆遗址是四川盆地目前发现的夏商时期规模极大、等级最高的中心遗址,出土金面具残片、鸟形金饰片、金箔、眼部有彩绘铜头像、青铜大面具、青铜神树等。这 ( )
A. 反映出中华文明多元一体的发展特征
B. 说明当时青铜制作技术已经趋于成熟
C. 是新兴地主阶级崛起的标志
D. 体现出当时严格的等级制度
6. 春秋战国时期兴起了一些区域性的或全国性的经济都会,如定陶因交通发达被推为“天下之中”,邯郸“北通燕、涿,南有郑、卫”,洛阳“东贾齐、鲁,南贾梁、楚”。这些现象反映的本质是 ( )
A. 分封制的瓦解促进了经济发展
B. 生产技术进步推动了商业发展
C. 诸侯争霸兼并推动了商业发展
D. 各国的重农抑商政策遭到失败
7. 《中国:传统与变迁》一书中把春秋战国时期称为“中国哲学思想的黄金时代”。这是因为当时出现了 ( )
A. 诸侯争霸的纷乱局面 B. 商业发展的繁荣局面
C. 百家争鸣的活跃局面 D. 竞相改革的时代风潮
8. 下表措施共同反映了秦始皇重视 ( )
A. 边疆治理 B. 经济发展
C. 制度创新 D. 工程兴修
9. 在参观河北博物院“大汉绝唱——满城汉墓”展厅时,同学们看到西汉诸侯王刘胜的金缕玉衣(如下图),通过了解得知,汉朝礼制规定只有皇帝的葬服可以用金缕玉衣。针对这一问题汉武帝采取的主要措施是 ( )
汉代诸侯王墓出土的金缕玉衣
A. 实施“推恩令” B. 实行盐铁和酒的专卖
C. 尊崇儒术 D. 北击匈奴,巩固边疆
10. 丝绸之路开通后,汉朝的樱桃、杏子等传到西域;西域的核桃、葡萄、石榴、良种马等传入中原,这主要说明丝绸之路的开通 ( )
A. 丰富了粮食作物的种类
B. 促进了各地区人口流动
C. 推动了地区间物种交流
D. 扩大了汉朝的统治范围
11. 贾思勰在《齐民要术》序中称:“神农、仓颉,圣人者也;其于事也,有所不能矣……蔡伦立意造纸,岂方缣、牍之烦……不朽之术也。”这说明 ( )
A. 蔡伦的功绩高过神农与仓颉
B. 中国古代造纸术始于蔡伦
C. 中国古代科技发明领先世界
D. 蔡伦改进造纸术利国利民
12. 三国鼎立创造了相对稳定的社会环境,三国均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在对抗中进步,在竞争中发展,从而推动了经济、政治、文化的恢复和发展。由材料可知,三国鼎立 ( )
A. 是东汉时期军阀混战的继续
B. 政权割据,国家陷入分裂
C. 为此后走向统一奠定了基础
D. 各自为政,阻碍经济发展
13. 下图所示为东汉至西晋时期,今浙江、福建两省境内设县数量变化情况(单位:个)。这一变化反映了 ( )
A. 南方经济实力超过了北方B. 中央集权在不断地弱化
C. 北民南迁促进了南方开发D. 南方政权更迭比较频繁
14. 归纳总结是学习历史的重要方法之一。下面是某同学的学习笔记,据此可知他归纳的学习主题是 ( )
A. 奴隶制王朝的更替
B. 孕育统一与民族交融
C. 中华文明的起源
D. 向封建社会的过渡
15. 据《齐民要术•种谷》篇记载:“凡谷成熟有早晚,苗秆有高下……米味有美恶……地势有良薄……山、泽有异宜。”这体现了该书 ( )
A. 重视农业生产效益
B. 提出商品生产思想
C. 专注谷物耕作技术
D. 蕴含朴素哲学思想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3个小题,16题10分,17题11分,18题9分,共30分)
16.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10分)
材料一 中华文明的组成,既包括定居于黄河、长江流域的较早以农耕为主要生活来源的华夏文明,也包括若干以游牧为主要生活来源的少数民族文明。它的演进过程,在很大程度上可以视为不同地域的文明以及不同民族的文明,在交往过程中整合为一体的过程。
材料二 秦在开疆拓土的过程中,在南越、西瓯之地设置南海等郡。汉王朝亦然,其在匈奴故地陆续设立敦煌郡等,在西域设立西域都护府。……秦从匈奴手中夺得河套地区后……将数以万计的中原汉族军民,“戍以充之”和迁去开垦土地。有汉一代,更是大规模地实行屯田戍守,徙民实边的政策。华夏民族与周边民族的融合发展到了一个新的阶段。
——摘编自徐杰舜《秦汉民族政策特点初论》
材料三 迁都洛阳后,他(孝文帝)以移风易俗为重点,从服饰、语言、籍贯、姓氏、国家祭祀等方面,对拓跋鲜卑旧俗进行了全面变革。孝文帝改革是北方少数民族主动融入中华民族大家庭的历史典范,推动了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
——摘编自《北魏孝文帝改革与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历史演进》
(1) 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列举“定居于黄河、长江流域的较早以农耕为主要生活来源的华夏文明”的代表。(2分)
(2) 根据材料二,指出秦汉时期采取了哪些利于“华夏民族与周边民族的融合”的举措。(2分)
(3) 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措施,(4分)并概括这一改革对中华民族发展的意义。(1分)
(4)综合上述材料和问题,概括中华民族的基本特征。(1分)
17.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11分)
材料一 至春秋中期以后,使用铁器的情况已很多……考古工作者在湖南长沙、江西九江、江苏六合、河南新郑等地,都发现了春秋中晚期的铁器……孔子的弟子冉耕字伯牛,司马耕字子牛……
——摘编自《简明中国历史读本》
材料二 作为战国各国变法中最为全面、最为彻底的一次变法,商鞅变法取得大的成功。变法推动了秦国的社会转型。废除了旧的经济、政治制度,建立了全新的经济、政治体制,从而顺应了时代发展的潮流。
——摘编自《中国古代史稿》
材料三 由于对中国丝绸的刚需以及中国保持对外交流和交往的需求,丝路沿线大国把欧亚大陆东西两边早已建立起来的成熟交通网络,连接成一个有官方提供军事保护和后勤支撑的网络。通过这个有主干和支流的网络,欧亚大陆东西方的人员、信息和物资得以顺畅交流。
——《文明的交流互鉴从未停止》
材料四 从西晋末年“永嘉之乱”起,北方长时间陷入战乱之中,人民纷纷迁徙江南,黄河中下游地区一片萧条,而南方则在相对稳定条件下利用北方南迁的大批劳动力和先进的生产工具、生产经验,使经济得以发展。
——摘编自刘亚荷《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的完成》
(1)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春秋战国时期农业生产领域出现了哪些新的生产工具和生产方式。(2分)
(2) 材料二中作者认为商鞅变法“取得大的成功”的主要原因是什么?(2分)
(3) 材料三中的“交通网络”指的是什么?(1分)这个“交通网络”起到了怎样的作用?(2分)
(4) 根据材料四,概括西晋末年以来江南地区经济发展的主要原因。(2分)
(5) 综合上述材料,你认为推动中国古代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有哪些?(2分)
18.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9分)
材料一 汉字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之一,至今已有六千多年的历史。战国时,七国文字书写各异。秦统一后,秦始皇命李斯等人总结出的小篆字体成为官方的标准文字,但篆书字画很多,书写速度慢,于是产生了一种更为简易、书写更为方便的隶书。
——摘编自纪云华等《中国文化简史》
材料二 造纸术的发明与改进,使书法在东汉末年成为一种艺术。魏晋南北朝时期,隶书、草书、楷书和行书等各种书体均已完备。西晋设置书博士,教授学生学习书法。东晋大书法家王羲之博采众长,诸体兼精,把书法艺术提高到一个新阶段,世称“书圣”。
(1)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我国目前已发现的年代最早的古代文字名称,概括汉字演变呈现的特点。(2分)
(2)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举出一例王羲之的代表作品,(1分)概括书法艺术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得到发展的条件。 (2分)
(3) 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汉字发展历程的认识。(4分)
答案
4. C 点拨:根据题干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些报纸的命名与西周的分封制相关,为了巩固周初政治形势,西周实行分封制,燕、赵两国主体在今天河北境内,齐、鲁两国主体在今天山东境内,楚国是位于长江流域的诸侯国,其都城在今湖北境内,C 项正确;禅让制、世袭制是首领或统治者的传承方式,与题干信息不符,排除A、B 两项;诸侯争霸与题干报纸的命名无关,排除D 项。
5. A 点拨:根据材料可知,二里头遗址和三星堆遗址出土的不同类型的文物反映出中华文明多元一体的发展特征,A 项正确;题干提及的不仅仅是青铜器,只强调青铜制作技术已经趋于成熟不符合题意,排除B 项;新兴地主阶级的崛起与战国时期生产力水平大幅提高有关,排除C 项;题干出土的文物体现不出当时严格的等级制度,排除D 项。故选A。
6. B 点拨: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春秋战国时期铁器和牛耕的使用和推广,使生产力得到发展,从而推动了农业、手工业、商业城市的发展,B 项正确;分封制瓦解是经济发展的结果,A 项错误;争霸兼并战争不利于商业发展,C 项错误;D 项不符合史实,错误。故选B。
8. A 点拨:根据表格内容可知,秦始皇为了加强对南方地区的管理,迁民至岭南,与南越、西瓯人杂居共处;为了加强对北方的统治,修筑了长城;为加强对西南的管理,派使节到西南夷,并设置郡县。故这些措施说明秦始皇重视边疆治理,A 项符合题意。
11. D 点拨: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题干中的“蔡伦立意造纸,岂方缣、牍之烦……不朽之术也”说明蔡伦改进造纸术对后世贡献巨大,利国利民,D 项正确;蔡伦和神农、仓颉的功绩分别体现在造纸、农业、造字等不同领域,三者并没有高下之分,排除A 项;西汉已经有了纸,中国古代造纸术并不是始于蔡伦,排除B 项;材料没有体现中国古代科技在世界上的地位,排除C 项。故选D。
13. C 点拨:根据图片可以看出,西晋在今浙江、福建两省境内所设县数大幅增加,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魏晋南北朝时期,我国人口大量南迁促进了南方的开发,因此今浙江、福建两省境内所设县数增多,C 项正确;东汉到西晋时期江南经济得到发展,但并没有超过北方,排除A 项;县数大幅增加并不能说明中央集权的弱化,排除B 项;县数大幅增加并不能说明南方政权更迭比较频繁,排除D 项。故选C。
15. D 点拨:分析材料可知,它强调农业生产要遵循自然规律,农作物必须因地种植,不误农时,这体现了该书蕴含朴素哲学思想,D 项正确。
16. (1)黄河流域:半坡原始居民。(1 分)长江流域:河姆渡原始居民。(1 分)
(2)在少数民族地区设置郡县、都护府等机构进行统治;移民进行戍守、屯垦。(一点1 分,共2 分)
(3)措施:推行汉化措施,规定官员在朝廷中必须使用汉语,禁用鲜卑语;以汉服代替鲜卑服;改鲜卑姓为汉姓;鼓励鲜卑贵族与汉人贵族联姻。(一点1 分,共4 分)意义:缓和了民族矛盾,促进了民族大交融;为结束长期分裂局面、重新走向国家统一,奠定了基础。(答出任意一点即可得1 分)
(4)多元一体,各民族交融。(1 分)
17. (1)生产工具:铁农具。(1 分)生产方式:牛耕。(1 分)
(2)变法推动了秦国的社会转型。废除了旧的经济、政治制度,建立了全新的经济、政治体制,从而顺应了时代发展的潮流。(2 分)
(3)交通网络:丝绸之路。(1 分)作用:丝绸之路是古代东西方往来的大动脉,对于中国和其他国家和地区的贸易与文化交流,起到了极大的促进作用。(答出欧亚大陆东西方的人员、信息和物资得以顺畅交流也可,2 分)
(4)社会相对稳定;南迁人民给江南地区带来充足的劳动力和先进的生产工具、生产经验。(一点1 分,共2 分)
(5)生产工具革新;制定适当的政策;先进的生产经验;经济交流;先进的生产技术;安定的局面等。(答出任意两点得2 分)
18. (1)名称:甲骨文。(1 分)特点:由繁到简。(1 分)
(2)作品:《兰亭集序》。(1 分)条件:东汉蔡伦改进造纸术,推动了纸的广泛使用;书法家的推动作用;国家政策的促进作用。(答出任意两点得2 分)
(3)汉字作为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之一,也是具有旺盛生命力的文字;汉字自身的成熟与完美,为其保持旺盛生命力打下了坚实基础;统一的中央集权制国家,保证了汉字的使用畅通无阻;周边民族和部分东亚国家借用汉字创制自己的文字,使汉字的使用和发展具有广阔空间;汉字至今还在使用,对于筑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彰显文化自信起到了重要作用。(答出任意两点,言之有理即可得4 分)地区
措施
南方
迁民至岭南,与南越、西瓯人杂居共处
北方
巡视北边,北击匈奴,修筑长城
西南
派使节到西南夷,加强联系,设置郡县
·三国鼎立
·西晋的短暂统一
·江南地区的开发
·北魏孝文帝改革
答案速查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B
D
D
C
A
B
C
A
A
C
D
C
C
B
D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福建省2024七年级历史上学期期末学情评估试卷(附答案人教版),共10页。试卷主要包含了考古人员在发掘某一遗址时说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2024九年级历史下学期期末学情评估试卷(附答案人教版),共8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非选择题,四,指出美国对外援助的变化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2024八年级历史下学期期末学情评估试卷2(附答案人教版),共8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非选择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