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终活动
搜索
    上传资料 赚现金

    上杭县第一中学2025届高三上学期12月月考语文试卷(含答案)

    上杭县第一中学2025届高三上学期12月月考语文试卷(含答案)第1页
    上杭县第一中学2025届高三上学期12月月考语文试卷(含答案)第2页
    上杭县第一中学2025届高三上学期12月月考语文试卷(含答案)第3页
    还剩16页未读, 继续阅读
    下载需要10学贝 1学贝=0.1元
    使用下载券免费下载
    加入资料篮
    立即下载

    上杭县第一中学2025届高三上学期12月月考语文试卷(含答案)

    展开

    这是一份上杭县第一中学2025届高三上学期12月月考语文试卷(含答案),共19页。试卷主要包含了现代文阅读,文言文阅读,诗歌鉴赏,默写题,语言表达,材料作文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一、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列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近年来,“国风热”的兴起让传统文化重新回归大众视野,传统文化逐渐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的“新潮流”。国风服饰和美妆等率先在消费层面打开了“传统文化+时尚风潮”的流量池;多个文化旅游景区举办的“游客背古诗,景区送门票”等活动,广受游客欢迎;“围炉煮茶”“穿汉服游古城”和八段锦公益健身课等更是成为年轻人追逐的国风生活方式。加强传统文化与人民生活的深度联结,让传统文化真正能够为人民所需、所用、所享,对赓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意义重大。
    透视当下的“国风热”现象,有两个转变值得关注:其一,“国风热”已从最初由商业驱动的消费活动向由文化驱动的民族认同转变,人们甚至将传统文化巧妙地转换为新潮的日常生活方式,进一步促进了传统与现代的交互融合;其二,在“国风热”带动下,公众不再是传统文化被动的接受者与聆听者,而成为主动的传播者与实践者。公众从宏观的文化认同中建构起一种微观的自我认同。换言之,“百姓搭台,文化唱戏”开始成为“国风热”的显学,同时也开启了一条以实际生活需求为导向的传统文化认同之路。
    “国风热”折射出的国民心理、时代契机和未来趋势,值得深入探讨。
    首先,“国风热”体现了人们从“消费外求”到“文化内求”的心理需求转变。随着全球化不断深入,舶来的消费品等逐渐走进国人日常生活,“消费外求”曾一度被视为新潮的象征。近年来,随着我国综合实力不断提升,百姓的文化自信心不断增强,人们对新潮的期待目光开始由外转内,“文化内求”日趋强烈,即人们愈发希望被遮蔽在现代生活之下的传统文化重新被照见。不仅如此,社会的高速运转对现代人在时间感知和精神状态等方面的“挤压”,让传统文化中所包蕴的“慢生活”和“慢美学”等特质,在当下更显弥足珍贵。人们对传统文化的期待,已不满足于对其在物质和符号等层面的单一呈现形式,能够以“新潮”的方式,让传统文化重新融入日常生活,才是国风的真正魅力所在。
    其次,数字传播打破国风圈层壁垒,赋能传统文化新表达。喜好国风并非近来之事,汉服圈是其典型代表。其爱好者往往因有着共同的趣缘而相聚,具有极强的圈层属性。然而,随着数字时代的到来,多点式、透明化和即时性的传播样态打破了以往的信息、趣缘及主体壁垒,同时也赋予了其他主体对国风中蕴含的传统文化内涵以更多解释、参与和实践的热情。
    最后,“国风热”之所以能让传统文化成为现代生活“新潮流”,并将多元主体吸纳进传统文化的传承与传播行列中来,实则呼应了人们对传统文化认同取向的更新。相较于以往单向度的、涉及少部分人群的传统文化知识传递,人们更希望能从自身情感需求和实际生活需要出发,在汲取传统文化所蕴含的精神养分的同时,也能寻找到令自身、传统文化与日常生活深度联结的精神纽带。而这种认同取向的更新,恰恰是让国风在过去、现在甚至是未来,能够持续“火”“热”的文化底色。
    总之,“国风热”不仅体现了人们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自觉挖掘和主动阐发,而且也推动了传统文化与当代文化相协调的进程。因此,只有调动更多人参与国风传播的主动性,让人人都有可能成为传统文化的展演者,才能让传统文化与现代生活持续并行;只有激发更多人参与传统文化传承实践的积极性,让人人都能成为传统文化的代言人,才能让传统文化真正“活起来”。
    (摘编自梁思璇、曾一果《传统文化何以成为现代生活“新潮流”?》)
    材料二:
    “传统文化原来这么潮!”近年来,这样的感叹越来越多。年轻人穿汉服,复刻古代饮食,以古典民族乐器演奏时下流行歌曲,用3D引擎等工具复原长安城……种种新时尚,显示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深厚内涵与时代活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广受年轻人喜爱,因其符合他们的审美需求和价值观。一方面,他们对于优秀传统文化的热爱与文化自信紧密相连,希望借助数字时代的多样渠道,亲近和感受古典文化的魅力。另一方面,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也成为年轻一代表达态度和个性的方式。
    年轻一代将现代元素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作和传播中,不仅给优秀传统文化的表达带来了崭新面貌,也为文化传播注入了新的灵感与活力。互联网平台为文化创意提供了广阔舞台。年轻人是优质内容的生产者。一方面,从细致入微的缂丝制作教程到惊艳的汉服变装,他们通过社交媒体、视频分享网站和在线音乐平台等,将优秀传统文化主题的作品展示给更多人。另一方面,平台不仅是信息分享的场所,更是充满互动和情感共鸣的文化社区。社区化的互动机制,也为年轻人的创作热情注入了强大动力。
    青年人正日益成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重要力量。当前,青年人也面临着文化内容创作专业性不足、深度欠缺等问题,迫切寻求专业性、系统性知识。我们欣喜地看到,越来越多的专业人士正身体力行地向年轻人传播民乐知识、古典诗词等,提升青年群体的文化认知。而这种“双向奔赴”,将进一步助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走向更广阔的时代舞台。
    (摘编自季芳芳《传统文化为何越来越“潮”》)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近年来,“国风热”兴起,传统文化逐渐回归大众视野,成为日常生活中的“新潮流”,体现在服饰、美妆、旅游等多个方面。
    B.在“国风热”现象中,公众的角色发生转变,他们由过去的传统文化的接受者与聆听者,成了主动的传播者、实践者与示范者。
    C.“国风热”体现了人们心理需求的转变,从追求外来的新潮消费品到更加注重内在的传统文化价值,寻求“慢生活”和“慢美学”。
    D.数字传播的发展打破了国风圈层的壁垒,使得更多主体能够参与解释、实践和传播传统文化,进一步推动了“国风热”的兴起。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国风热”的兴起,反映了公众对传统文化的重新认识和评价,也是文化自信的一种体现。
    B.数字传播技术的发展,打破了传统文化的传播壁垒,让国风文化能被更多人所接受和喜爱。
    C.年轻人对传统文化的热爱,主要是因为他们希望通过复古的方式来表达自己的个性和态度。
    D.数字平台既为传统文化的传播提供了更广阔的空间,也为年轻人参与文化传承创造了机会。
    3.下列选项不属于材料中“国风热”现象的一项是( )
    A.现代流行音乐中融入琵琶、二胡、唢呐等传统乐器,形成了独特的音乐风格。
    B.在网络平台上,古风歌曲和古风舞蹈视频受到众多年轻人的热烈追捧和模仿。
    C.一些融合书法、国画等古典元素与现代设计的文创产品,在市场上受到追捧。
    D.汉服爱好者们穿着各式汉服,佩戴古风饰品,参加各类文化活动和节日庆典。
    4.“国风热”对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有哪些影响?请简要概括说明。
    5.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的智慧结晶和精华所在,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根基,请结合材料分析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中越来越受欢迎并呈现出“潮”流趋势的原因。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文本一:

    [澳大利亚]泰格特
    在一家医院的病房里,曾住过两位病人,他们的病情都很严重。这间病房十分窄小,仅能容下两张病床,病房有一扇门和一个窗户,门通向走廊,透过窗户可以看到外面的世界。
    其中一位病人经允许,可以分别在每天上午和下午扶起身来坐上一个小时。这位病人的病床靠近窗口。而另一位病人则不得不日夜躺在病床上。当然,两位病人都需要静养治疗。使他们感到尤为痛苦的是,两人的病情不允许他们做任何事情借以消遣,既不能读书阅报,也不能听收音机、看电视……只有静静地躺着。
    而且只有他们两个人。
    噢,两人经常谈天,一谈就是几个小时。
    他们谈起各自的家庭妻小,各自的工作,各自在战争中做过些什么,曾在哪些地方度假,等等。每天上午和下午,时间一到,靠近窗的病人就被扶起身来,开始一小时的仰坐。
    每当这时,他就开始为同伴描述他所见到的窗外的一切。渐渐地,每天的这两个小时,几乎就成了他和同伴生活中的全部内容了。
    很显然,这个窗户俯瞰着一座公园,公园里面有一泓湖水,湖面上照例漫游着一群群野鸭、天鹅。公园里的孩子们有的在扔面包喂这些水禽,有的在摆弄游艇模型。一对对年轻的情侣手挽着手在树荫下散步。公园里鲜花盛开,主要有玫瑰花,但四周还有五彩斑斓、争相斗艳的牡丹花和金盏草。
    在公园那端的一角,有一块网球场,有时那儿进行的比赛确实精彩,不时也有几场板球赛,虽然球艺够不上正式决赛的水平,但有的看总比没有强。那边还有一块用于玩滚木球的草坪。公园的尽头是一排商店,在这些商店的后边闹市区隐约可见。
    躺着的病人津津有味地听这一切。这个时刻的每一分钟对他来说都是一种享受。
    描述仍在继续:一个孩童怎样差一点跌入湖中,身着夏装的姑娘是多么美丽动人;接着又是一场扣人心弦的网球赛。他听着这栩栩如生的描述,仿佛亲眼看到了窗外所发生的一切。
    一天下午,当他听到靠窗的病人说到一名板球队员正慢悠悠地把球击得四处皆是不靠窗的病人,突然产生了一个想法:为什么偏是挨着窗户的那个人,能有幸观赏到窗外的一切?为什么自己不应得到这种机会呢?他为自己会有这种想法而感到惭愧,竭力不再这么想。
    可是,他愈加克制,这种想法却变得愈加强烈。直至几天以后,这个想法已经进一步变为“紧挨着窗口的为什么不该是我呢?”他白昼无时不为这一想法所困扰,晚上,又彻夜难眠。结果,病情一天天加重了,医生们对其病因不得而知。
    一天晚上,他照例睁着双眼盯着天花板。这时,他的同伴突然醒来,开始大声咳嗽,呼吸急促,时断时续,液体已经充塞了他的肺腔,他两手摸索着,在找电铃的按钮,只要电铃一响,值班的护士就立即赶来。
    但是,另一位病人却纹丝不动地看着。心想:他凭什么要占据窗口那张床位呢?
    痛苦的咳嗽声打破了黑夜的沉静。一声又一声……卡住了……停止了……直至最后呼吸声也停止了。另一位病人仍然盯着天花板。
    第二天早晨,医护人员送来了漱洗水,发现那个病人早已咽气了,他们静悄悄地将尸体抬了出去,丝毫没有大惊小怪。
    稍过几天,似乎这时开口已经正当得体。剩下的这位病人就立刻提出,是否能让他挪到窗口的那张床上去。医护人员把他抬了过去,将他舒舒服服地安顿在那张病床上。接着他们离开了病房剩下他一个静静地躺在那儿。
    医生刚一离开,这位病人就十分痛苦地挣扎着,用一只胳膊支起了身子,口中气喘吁吁。他探头朝窗口望去。
    他看到的只是光秃秃的一堵墙。
    (有删改)
    文本二:
    突转式逆向构思法,简而言之,即“蓄势于前,突转于后”,也就是先写顺势的直线发展,似乎文章要按照这一发展趋势结束,但当顺势发展到关键之处,突然来一个大转折,“涌出一个动人肺腑的高潮来”,以完全出乎意料的方式终篇。蓄势要蓄足,转折要转陡。以流水作比,蓄势好比提高水位,加大落差,飞流直下,更为有力,激起更大的浪花。这样的突转,才能获得充分的表现力。
    顺逆法也是一种使文章曲折生姿的妙法,它是通过对顺势与逆势的巧妙安排,造成文章波澜迭起、起伏变化、曲折生姿的写法。顺势,即顺着事物某种发展趋势来写;逆势,即写与顺势相反的趋势。“文似看山不喜平。”创作时应当精心构思,巧妙安排,表现出情节的顺势逆势,并使之错落相间,相辅相成。
    值得注意的是:在顺逆法构思中,顺势和逆势的出现,必须符合“意料之外,情理之中”的原则,不能违背生活的逻辑,去编造荒诞不经的情节,否则,效果会适得其反。
    顺逆法与突转法有相似之处,更有区别。二者都有逆转出现,但顺逆法是把顺势和逆势错落相间地进行安排,使文章一波未平,一波又起;突转式则是先写一个又一个的顺势,最后来一个逆转,蓄势于前,突转于后。
    (摘编自海珠儿《谈逆向构思法》)
    6.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窗》的故事里有着艺术的辩证法,不同读者可作出不同的解读,若用心回味,从中能体悟出人生百味和蕴藏的丰富哲理。
    B.情节发展需要矛盾冲突的推进,小说的主要矛盾是不靠窗病人想得到靠窗的床位,从这一矛盾中我们看到了两个灵魂的撞击。
    C.作者设置的环境很简单,病房、门、窗、两个人,其中一为主角一为配角,其他略写,狭小的天地却使人物塑造格外丰满。
    D.“窗”构思之妙,采用正反、虚实之法表现人性:靠窗病人嘴里窗口栩栩如生的生活图景,到不靠窗病人眼中光秃秃的一堵墙。
    7.依据文本二,下列对文学作品的相关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荷花淀》中先写女人们探夫归来遇敌,将紧张的气氛推到极致,然后写伏击获胜,属于典型的突转式逆向构思法。
    B.《氓》中先写女主人公对“氓”的热烈情感,再写婚后的不幸以致决绝分手,形成情节突转,具有极强的感情冲击力。
    C.《老人与海》中写圣地亚哥老人一次又一次与对手搏斗,最后却落得一无所有,即是用一个又一个顺势为最后逆转蓄势。
    D.《促织》中成名之子魂化促织的情节看似荒诞不经,属“意料之外”,却符合鬼怪志异小说的情境设定,在“情理之中”。
    8.文本一中画线处两次写到“盯着天花板”,揭示了靠门的病人怎样的心态?
    9.小说《窗》“蓄势于前,突转于后”的情节安排产生了怎样的效果?
    二、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
    冬,十月,诏举贤良方正直言极谏之士,上亲策问以古今治道,对者百余人。广川董仲舒对曰:
    夫不素养士而欲求贤,警犹不琢玉而求文采也,故养士之大者,莫大乎太学;太学者,贤士之所关也,教化之本原也。今以一郡、一国之众对,亡应书者,是王道往往而绝也。臣愿陛下兴太学,置明师,以养天下之士,数考问以尽其材,则英俊宜可得矣。今之郡守、县令,民之师帅,所使承流而宣化也。今吏既亡教训于下或不承用主上之法暴虐百姓贫穷孤弱,冤苦失职,甚不称陛下之意。
    臣闻众少成多,积小致钜,故圣人莫不以晻致明,以微致显。是以尧发于诸侯,舜兴乎深山,非一日而显也,盖有渐以致之矣。言出于已,不可塞也;行发于身,不可掩也;言行,治之大者,君子之所以动天地也。故尽小者大,慎微者著;积善在身,犹长日加益而人不知也;积恶在身,犹火销膏而人不见也;此唐、虞之所以得令名而桀、纣之可为悼惧者也。
    《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也。今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指意不问,是以上无以持一统,法制数变,下不知所守。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邪辟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
    (选自《资治通鉴·汉纪》,有删改)
    材料二:
    乡举之法,与太学相为经纬。乡所宾兴,皆乡校之所教也。学校之教,行之数十年,而乡举行焉。所举不当者罚之,罚其不教也,非罚其不知人也。仲舒之策,首重太学,庶知本矣。不推太学以建庠序于郡国,而责贡士于不教之余,是以失也。
    经天下而归于一正,必同条而共贯。惟同条而共贯,统天下而经之,则必乘时以精义,而大业以成。仲舒之策曰:“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此非三代之法也,然而三代之精义存矣。何也?六艺之科,孔子之术,合三代之粹而阐其藏者也。故王安石以经义取士,踵仲舒而见诸行事,可以行之千年而不易。元祐改安石之法,而并此革之,不知通也。温体仁行保荐以乱之,重武科以亢之,于是乎士气偷,奸民逞,而生民之祸遂极,皆仲舒之罪人也,况孔子乎!习其读,粗知其义,虽甚小人,且以是为夜气之雨露,教亦深矣。
    (选自王夫之《读通鉴论》,有删改)
    10.材料一画框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勾选相应位置。
    今A史既亡B教训于下C或不承用D主上之法E暴虐F百姓G贫穷孤弱
    11.下列对材料中加粗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往往,时常,与《项脊轩志》中“内外多置小门墙,往往而是”的“往往”意思相同。
    B.“日”,一天天,与《阿房宫赋》中“辞楼下殿,辇来于秦”的“辇”的活用情况相同。
    C.“六艺”,指“礼、乐、射、御、书、数”六种技能,与《师说》中“六艺经传”的“六艺”所指内容不同。
    D.“建庠序于郡国”与《烛之武退秦师》中“以其无礼于晋”的特殊句式类型相同。
    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董仲舒认为,朝廷遍寻一郡或一国,却找不到符合要求的人来回答皇帝问题,可见王道断绝了,因此他希望朝廷能注重养士。
    B.董仲舒认为言语与行动对于治理国家来说非常重要,所以君子要注意一言一行,从小事做起,注重积累,以提升品德修养。
    C.王夫之认为太学与乡校都应当抓好教育,实施了数十年教育后还举荐不当,不能只惩罚举荐的人而不惩罚不好好学习的人。
    D.王夫之认为,那些废除经义取士、推行保荐法或提高武科地位而最终导致百姓灾难深重的人,均是违背董仲舒思想的罪人。
    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夫不素养士而欲求贤,譬犹不琢玉而求文采也。
    (2)故王安石以经义取士,踵仲舒而见诸行事,可以行之千年而不易。
    14.董仲舒和王夫之有哪些相同的观点?请结合两则材料加以概括。
    三、诗歌鉴赏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列小题。
    遣兴三首(其三)
    杜甫
    丰年孰云迟,甘泽不在早。
    耕田秋雨足,禾黍已映道。
    春苗九月交,颜色同日老。
    劝汝衡门士,勿悲尚枯槁。
    时来展材力,先后无丑好。
    但讶鹿皮翁[注],忘机对芳草。
    [注]鹿皮翁:传说中的仙人,食芝草,著鹿皮衣。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秋雨丰沛,禾黍长势良好,掩映了道路,这一图景预示着丰收的必将到来。
    B.春苗在九月成熟,人的容颜也随着时光老去,诗人抒发了人生易老的悲叹。
    C.“衡门”,横木为门,指简陋屋舍,诗人在字里行间流露了对寒士的勉励。
    D.诗歌最后用“讶”字来抒发感慨,表明诗人与鹿皮翁的人生选择并不相同。
    16.本诗在说理方法上颇具特色,请结合全诗作简要分析。
    四、默写题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开学典礼上,校长引用《论语·泰伯》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勉励学子们树立远大理想,坚定信念,立足时代肩负使命。
    (2)《谏太宗十思疏》中,魏征用对比的方法指出以诚待人的重要性,这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古代诗歌写景状物常借鸟声以动衬静,或渲染气氛烘托心情,或以声摹声以形象刻画等,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语言表达
    语言文字运用
    1977年,精神病学家霍布森和麦卡利首次提出了活化-合成模型。霍布森等人认为,脑干中的脑桥在快速眼动睡眠中会不断发出随机的内部信号(PGO波,即脑桥-膝状体-枕叶波),刺激、活化高级功能脑区,尤其是涉及情绪、感觉和记忆的边缘系统区域(包括杏仁核和海马体),这些被动活化的高级脑区会合成和解释这些随机信号,从而形成了梦。但由于缺乏清醒状态时的自觉及反省,这些自下而上的神经活动所合成的梦总是怪异反常的。
    有些人因自己“多梦”而A________,也有些人因“一夜无梦”而沾沾自喜。事实上,普通人每夜会做4~6个梦,前半夜的梦较短,后半夜的梦较长,整夜共有约一两个小时在做梦。那些认为自己“多梦”的人只是对梦境记得比较清楚,而“无梦”也未必真的没有做梦,只要睡醒后精神饱满,就不必为“多梦”或“无梦”纠结。
    “黄粱一梦”讲的是卢生梦见自己娶了出身名门的妻子,中了进士,接连升官,儿孙满堂,享尽荣华富贵,80岁断气的时候,一下子惊醒,发现睡前煮着的黄粱米饭还没有煮熟。为什么梦中会觉得时间悠长呢?①这是因为没有参照物的缘故,②就好像我们看电影,③在儿十分钟里可以看沧海桑田的变化,④而现实是在日出月落中缓慢延续的。
    《盗梦空间》中的男主角柯布专门盗取别人梦境中的信息,并通过“造梦”来修改他人的潜意识。从脑科学的角度讲。(甲),因为脑中的神经元数量庞大、连接复杂,无论是插入电极还是分析脑电波都无法解读或篡改另一个人的思维。但是一定程度上改造自己的梦境是有可能的。因为在睡梦之中,感觉信息仍然上传,只是没有白天活跃。(乙),应当营造舒适的睡眠环境,避免接受不良刺激。如果我们听见隆隆的雷声,梦境中也可能风雨交加。
    有的人从梦中醒来,全身不能动弹,便以为“鬼压床”,其实这只是因为大脑中控制运动的核团比正常时间晚一点“苏醒”,没有必要B________。这与生活压力有关。
    睡眠是身心的修复剂,让梦成为美丽的邀约。无论在美梦中酣睡,还是从噩梦中醒来,都抱着美好的感觉开始新的一天,则岁月可期,此生可待。
    18.根据文中画横线的内容,用一个单句概括梦的形成原理。不超过50个字。
    19.请在文中A、B两处填入恰当的成语。
    20.文中第三段标序号的部分有两处表述不当,请指出其序号并做修改,使语言准确流畅,逻辑严密,不得改变原意。
    21.请在文中括号内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3个字。
    22.下列句子与文中画框的句子,所用的修辞手法相同的一项是( )
    A.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B.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
    C.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D.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
    六、材料作文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人们总是希望创造奇迹,但奇迹发生的可能性是极低的。那么,你还会努力去创造奇迹吗?
    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参考答案
    1.答案: B
    解析: B.“主动的传播者、实践者与示范者”错误,无中生有,由材料一第二段“在‘国风热’带动下,公众不再是传统文化被动的接受者与聆听者,而成为主动的传播者与实践者”可知,“示范者”无中生有。故选B。
    2.答案: C
    解析: C.“主要是因为他们希望通过复古的方式来表达自己的个性和态度”错误,以偏概全,由材料二第一段“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广受年轻人喜爱,因其符合他们的审美需求和价值观。一方面,他们对于优秀传统文化的热爱与文化自信紧密相连,希望借助数字时代的多样渠道,亲近和感受古典文化的魅力。另一方面,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也成为年轻一代表达态度和个性的方式”,可见年轻人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原因之一是“希望通过复古的方式来表达自己的个性和态度”,“主要”说法错误。故选C。
    3.答案: A
    解析: 由材料一第一段“加强传统文化与人民生活的深度联结,让传统文化真正能够为人民所需、所用、所享”,最后一段“国风热”不仅体现了人们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自觉挖掘和主动阐发,材料二第一段“年轻一代将现代元素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作和传播中”等内容,可概括“国风热”现象主要表现为:传统文化与日常生活的联结,人们对传统文化自觉挖掘、阐发和传播。A只体现了现代流行音乐对传统乐器的融合与创新,没有体现材料中人们对传统文化的挖掘、阐发和传播,也没有体现传统文化与日常生活的联结,不属于“国风热”现象。BCD都突出了传统文化的复兴和时尚风潮的结合紧密相连,属于“国风热”现象的体现。故选A。
    4.答案: ①“国风热”以创新方式重燃了公众对传统文化的兴趣,拓宽了文化传承的群众基础。
    ②“国风热”在传承传统文化的同时,结合现代审美进行创新,为传统文化注入了新的生命力。
    ③借助现代传播技术,“国风热”使传统文化更广泛地触达各年龄层和群体,实现了跨时代、跨地域的传播。
    ④“国风热”彰显了传统文化的魅力,进而增强了民众对本民族文化的自豪感和认同感。
    解析: ①首先,“国风热”激发了文化传承的热情。材料一中提到,“国风热”反映了人们对传统文化的重新关注和热爱。这种新潮流不仅体现在商业产品和消费活动中,更深层次地,它激发了大众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和热爱,使得更多人愿意参与到文化传承的实践中来。②其次,“国风热”推动了文化创新。材料一中强调,“国风热”呼应了人们对传统文化认同取向的更新,它不仅仅是传统文化的简单重现。相反,“国风热”在挖掘和传承传统文化精髓的基础上,巧妙地结合现代审美和时尚元素,推出了众多富有创意的文化产品。这种创新性的结合,为传统文化注入了现代气息,推动了其现代化转型和发展。③再次,“国风热”拓宽了文化传播的渠道。材料二指出,互联网平台为文化创意提供了广阔舞台。同样,“国风热”借助数字传播等现代科技手段,极大地拓宽了传统文化的传播渠道。这些新渠道使得传统文化能够轻松触达年轻人群体,实现了跨时代、跨地域的有效传播。④最后,“国风热”强化了民族文化自信。材料二中描述年轻人对优秀传统文化的热爱与文化自信紧密相连,这种热潮让人们重新审视和认识到传统文化的独特价值和深厚底蕴,从而更加珍视和自豪于本民族的文化遗产。这种自豪感和认同感进而转化为强烈的民族文化自信心,为传统文化的长远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根据以上分析,归纳概括整合即可。
    5.答案: ①“国风热”的兴起让传统文化重回大众视野和日常生活。
    ②国民文化自信心增强,开始重新审视和珍视本土传统文化。
    ③数字传播技术的发展,使传统文化以更新潮的方式呈现,打破了传播壁垒。
    ④年轻人通过传统文化表达个性和态度,符合其审美和价值观。
    ⑤互联网平台为传统文化的创新表达和传播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和机会。
    ⑥需求专业人士和创意产业的介入,提升了传统文化的认知度和吸引力。
    解析: ①根据材料一第一段“国风热”的兴起让传统文化重新回归大众视野,传统文化逐渐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的:新潮流可以看出,“国风热”的兴起让传统文化重回大众视野和日常生活。②根据材料一第四段“随着我国综合实力不断提升,百姓的文化自信心不断增强”可以看出,随着国家的强大,国民对本土文化的自信心逐渐增强,这使得人们开始更加珍视和推崇传统文化,从而推动了传统文化的流行。③材料一第五段提到“数字传播打破国风圈层壁垒,赋能传统文化新表达”,这表明数字传播技术的发展使得传统文化能够以更新潮、更吸引人的方式呈现,从而打破了传统文化的传播壁垒,吸引了更多人的关注和喜爱。④从材料二第一段“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也成为年轻一代表达态度和个性的方式”可以看出,年轻人倾向于通过传统文化来表达自己的个性和态度,这符合他们的审美需求和价值观,也是传统文化受欢迎的一个重要原因。⑤材料二第二段提到“互联网平台为文化创意提供了广阔舞台”,这说明互联网平台为传统文化的创新表达和传播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和机会,使得更多人能够接触到传统文化,进一步推动了传统文化的流行。⑥根据材料二第三段“越来越多的专业人士正身体力行地向年轻人传播民乐知识、古典诗词等,提升青年群体的文化认知”,可以看出专业人士和创意产业的介入不仅提升了传统文化的认知度,还为其注入了新的活力和创意,使得传统文化更加吸引人,这也是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中越来越受欢迎的一个重要原因。
    6.答案: C
    解析:
    7.答案: D
    解析:
    8.答案: ①前一处表明了病人被“到靠窗位置去”的念头折磨得彻夜难眠的痛苦心态;②后一处表明了病人在病友需要救助时无动于衷冷酷无情的心态。
    解析:
    9.答案: ①从情节上看,前文用靠窗病人的描述充分蓄势,最后突转,发现窗外是一堵墙,结尾骤起波澜,出人意料,曲折生姿。②从人物形象看,在蓄势与突转中,以靠窗病人的善良美好,反衬另一个病人内心丑陋的一面。③从主题角度看,这样安排可以更好地表现人性的复杂,批判人性的丑恶。④从读者感受看,使读者产生强烈的心理落差,更具冲击力。
    解析:
    10.答案: CEG
    解析: 句意:现在的官吏都不能教化民众,有的还不遵守朝廷的法度,残酷地虐待百姓,(百姓)贫困孤弱。
    11.答案: A
    解析: A不正确,《项脊轩志》“内外多置小门墙,往往而是”的“往往”意思是“到处”;B正确,“日”和“辇”的活用情况,均为名词作状语;C正确,《师说》中“六艺经传”的“六艺”所指《诗》《书》《礼》《乐》《易》《春秋》;D正确,两者特殊句式类型相同,均为状语后置
    12.答案: C
    解析: “不能只惩罚举荐不当的人,而不惩罚不好好学习的人”错,应该惩罚举荐不当的人,惩罚他没有认真从事教育,与“学习的人”无关
    13.答案: (1)平常不培养士人而想求得贤士,就好像不雕琢玉石而希望它有美丽的花纹一样。
    (2)所以,王安石用经籍的义理选取士人,是追随董仲舒而将其学说付诸实践,(这种方法)可以使用千年而不必更改。
    解析: 参考译文
    材料一:
    冬季,十月,汉武帝下诏(令大臣)举荐贤良方正、敢于直言劝谏的人,武帝亲自设题,围绕着古往今来治理天下的“道”,进行考试。参加考试的有一百多人。广川人董仲舒回答说:
    平常不培养士人而想求得贤士,就好像不雕琢玉石而希望它有美丽的花纹一样。所以,培养士人的方法,莫过于兴建太学;太学,是培养贤士的关键,是推行教化的根本。现在,让一郡、一国的所有士人都来回答问题,而没有一个符合诏书要求的人,这说明上古圣王之道时常断绝,我希望陛下兴建太学,安排学识渊博的老师,用来培养天下的士人,经常考试与问询以便学生能全面展示自己的才能,就可以得到出类拔萃的人才了。现在的那守和县令,应是百姓的表率,其职责就在于上承好的品德而下传美的教化;而现在的官吏都不能教化民众,有的还不遵守朝廷的法度,残酷地虐待百姓,(百姓)贫困孤弱,冤屈痛苦,无法维持生计,(这)十分不合陛下的心意。
    我听说积少成多,积小成大,所以古代的圣人,没有一个不是由默默无闻而变成美名远扬的,由卑微而达到显赫:因此,尧起步于诸侯之位,舜兴起于深山之中,并不是一日之内突然显赫起来的,应该说是逐渐达到的。言语是由自己说出来的,不能阻塞;行为是由自身做出来的,无法掩饰;言语和行为,对于治理天下来说是非常重要的,正是君子感动天地的原因。所以,能做好一切小事的人,才能成就大业,能注意一切细微的人,才能功德彰明。本身积累善德,就像人的身体长高时那样,每天都在增长自己却不知道,本身积累恶行,就像灯火消耗灯油一样,自己也没有察觉;这正是唐尧虞舜成就美名而夏桀商纣被人悲悼戒惧的原因。
    《春秋》推崇的天下一统,这是天地之间的永久原则,是古往今来的一致道义。现在,每个经师(传授)的道不同,每个人的论点各异,百家学说旨趣不同,意旨不一,因此君主没有办法实现统一,法令制度多次变化,臣下不知应该遵守什么。我认为,那些不属于儒家六艺范围内的、不符合孔子学说的学派,都禁绝其理论,不许它们与儒学并进,(使)邪恶不正的学说走向灭亡,这样做了就能政令统一,法度明确,臣民就知道该遵循什么了!
    材料二:
    乡举里选制度,是与太学制度相辅相成的。乡所举荐的士人,都是乡校培养的。学校的教育,实施了数十年,然后才开始进行乡举。举荐士人不当则举荐者必须受罚,(这是)处罚他不好好教育的罪过,而不是处罚他不知人的过错。董仲舒在给皇帝上的策文中,首先推重太学,这差不多可以算是知道根本所在了。不推广太学制度在各地广泛建立地方学校,却在教育不够的情况下求取更多的人才,这显然是不合适的。
    把天下置于一个政权的治理,一切事情都必须脉络连贯,条理顺畅。只有脉络连贯,条理顺畅,把天下统一起来加以治理,且把先王之法的精华之义与时代特点结合起来,才能成就大业。董仲舒给武帝的策文中说:“那些不在六艺之列、不合乎孔子思想的学说,都要断绝它们传播的渠道。”这不是三代之法,但三代之法的精华之义已在其中。为什么呢?因为六艺之科与孔子的学说,是在融合三代之法的精华并阐发其隐藏的奥义的基础上得到的。所以,王安石用经籍的义理选取士人,是追随董仲舒而将其学说付之于实践,(这种方法)可以使用千年而不必更改。元祐年间废除王安石新法的时候,把以经义取士的政策也废除了,真是不知变通。温体仁推行保荐法使经学取士混乱,又提高武科的地位来对抗它,于是士气苟且,奸人得忠,而百姓的灾难达到了极点。他们都是违背董仲舒思想的罪人,何况是违背孔子思想的罪人!了解其句读(学习过圣人的典籍),粗略地知晓其大义,那么即使是最卑微的小人,也能够将其视为夜晚空气所形成的雨露(以滋润自己的心田),他们所获得的教益也是够深刻的。
    14.答案: 都看到了人才的重要性;都看到了兴办学校的重要性;都看到儒家思想对国家治理的重要性;都看到了儒家思想作为学校教育内容的重要性。
    解析:
    15.答案: B
    解析: “颜色”指禾苗成熟时的色泽,并非指人的容颜
    16.答案: ①比喻说理,以“丰年”和“甘泽”不在早晚比喻实现抱负的时间不在先后;②直接说理,诗人用“劝”“勿悲”,直接劝告寒门贤士不要因暂未被重用而悲叹;③对比说理,与鹿皮翁的消极避世对比(作比较),表达了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
    解析:
    17.答案: (1)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
    (2)竭诚则胡越为一体,傲物则骨肉为行路
    (3)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泉流冰下难(昆山玉碎凤凰叫芙蓉泣露香兰笑)
    解析:
    18.答案: 示例:梦是高级功能脑区被脑桥不断随机发出的信号刺激、活化并对这些信号进行合成和解释而形成的。
    解析:
    19.答案: 示例:A.忧心忡忡;B.大惊小怪
    解析: A处前是“有些人因自己‘多梦’而”,梦多肯定会影响休息,人自然会忧虑,此处当填含“忧虑”之意的成语。“忧心忡忡”合适;B处前是解释“鬼压床”现象的,现实中人们因不能理解“鬼压床”现象而惊恐,如果明白其中缘由,也就不会恐惧了,因此与“没有必要”衔接比较自然的就是“大惊小怪”了。
    20.答案: (1)语句①;修改为:这是没有参照物的缘故(或这是因为没有参照物)。
    (2)语句③;修改为:可以在几十分钟里看沧海桑田的变化。
    解析: 语句①“这是因为没有参照物的缘故”句式杂糅,“因为”和“的缘故”删其一即可;语句③“在几十分钟里可以看沧海桑田的变化”语序不当“在几十分钟里”与“可以”互换顺序。
    21.答案: 示例:甲:进入他人的梦境是不可能的(或盗取梦中的信息是不可能的)
    乙:为了让自己一夜好梦
    解析: 甲空前先讲“《盗梦空间》中的男主角柯布专门盗取别人梦境中的信息,并通过‘造梦’来修改他人的潜意识”的事例,接着用“从脑科学的角度讲”来解释,下文“无法解读或篡改另一个人的思维”就否定了这个事例中的现象,此空可填“进入他人的梦境是不可能的”或“盗取梦中的信息是不可能的”之类的句子。乙空根据下文“应当营造舒适的睡眠环境,避免接受不良刺激”,可知此处可填“为了让自己一夜好梦”之类的句子。
    22.答案: D
    解析: 原句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A项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B项运用了借代的修辞手法,C项运用了夸张的修辞手法,D项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故选D。
    23.答案: 略
    解析: 这是一道引语式材料作文题。
    材料中“希望创造奇迹”和“创造奇迹的可能性极低”之间构成对比,引发人们的思考。“希望创造奇迹”是人之常情,是人的追求,“创造奇迹的可能性极低”是现实,是事实。那么,在现实中,我们究竟该如何看待“希望创造奇迹”和“创造奇迹的可能性极低”之间的关系呢?
    “希望创造奇迹”是人的追求,是人的主观愿望,而“创造奇迹的可能性极低”是客观现实,是规律。在客观规律面前,人并不是无能为力的,人可以发挥主观能动性,改变和创造条件,从而创造奇迹。比如在东京奥运会上,中国田径运动员苏炳添在男子100米半决赛中以9.83秒刷新亚洲纪录,成为首位闯进奥运男子百米决赛的中国人。这是奇迹,但也是在情理之中的,他为了这次比赛,改变了自己的起跑脚,为了改变起跑脚,又改变了自己的起跑习惯,为了改变起跑习惯,又改变了自己的起跑器,最终创造了奇迹。
    “希望创造奇迹”是人的追求,是人的主观愿望,而“创造奇迹的可能性极低”是客观现实,是规律。在客观规律面前,人并不是无能为力的,人可以发挥主观能动性,改变和创造条件,从而创造奇迹。
    立意:
    1.发挥主观能动性,创造奇迹。
    2.奇迹是汗水和努力的叠加。
    3.奇迹源于不懈的努力。

    相关试卷

    范县希望中学2025届高三上学期10月第一次月考语文试卷(含答案):

    这是一份范县希望中学2025届高三上学期10月第一次月考语文试卷(含答案),共19页。试卷主要包含了现代文阅读,文言文阅读,诗歌鉴赏,默写题,语言表达,材料作文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语文]2024年福建龙岩上杭县上杭县第一中学高三下学期高考模拟语文试卷(原题版+解析版):

    这是一份[语文]2024年福建龙岩上杭县上杭县第一中学高三下学期高考模拟语文试卷(原题版+解析版),文件包含语文2024年福建龙岩上杭县上杭县第一中学高三下学期高考模拟语文试卷解析版pdf、语文2024年福建龙岩上杭县上杭县第一中学高三下学期高考模拟语文试卷原题版pdf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16页, 欢迎下载使用。

    [语文]2024~2025学年福建龙岩上杭县上杭县第一中学高三上学期月考语文试卷(原题版+解析版):

    这是一份[语文]2024~2025学年福建龙岩上杭县上杭县第一中学高三上学期月考语文试卷(原题版+解析版),文件包含语文2024~2025学年福建龙岩上杭县上杭县第一中学高三上学期月考语文试卷解析版pdf、语文2024~2025学年福建龙岩上杭县上杭县第一中学高三上学期月考语文试卷原题版pdf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15页, 欢迎下载使用。

    文档详情页底部广告位
    欢迎来到教习网
    • 900万优选资源,让备课更轻松
    • 600万优选试题,支持自由组卷
    • 高质量可编辑,日均更新2000+
    • 百万教师选择,专业更值得信赖
    微信扫码注册
    qrcode
    二维码已过期
    刷新

    微信扫码,快速注册

    手机号注册
    手机号码

    手机号格式错误

    手机验证码 获取验证码

    手机验证码已经成功发送,5分钟内有效

    设置密码

    6-20个字符,数字、字母或符号

    注册即视为同意教习网「注册协议」「隐私条款」
    QQ注册
    手机号注册
    微信注册

    注册成功

    返回
    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