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上传资料 赚现金
    英语朗读宝

    专题06:文言文阅读(考点练习)-【中职适用】2025年职教高考语文二轮专项突破(湖北专用)

    资料中包含下列文件,点击文件名可预览资料内容
    • 原卷
      专题06:文言文阅读(原卷版).docx
    • 解析
      专题06:文言文阅读(解析版).docx
    专题06:文言文阅读(原卷版)第1页
    专题06:文言文阅读(原卷版)第2页
    专题06:文言文阅读(原卷版)第3页
    专题06:文言文阅读(解析版)第1页
    专题06:文言文阅读(解析版)第2页
    专题06:文言文阅读(解析版)第3页
    还剩22页未读, 继续阅读
    下载需要30学贝 1学贝=0.1元
    使用下载券免费下载
    加入资料篮
    立即下载

    专题06:文言文阅读(考点练习)-【中职适用】2025年职教高考语文二轮专项突破(湖北专用)

    展开

    这是一份专题06:文言文阅读(考点练习)-【中职适用】2025年职教高考语文二轮专项突破(湖北专用),文件包含专题06文言文阅读原卷版docx、专题06文言文阅读解析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61页, 欢迎下载使用。
    1.阅读下文,完成问题1~4题。
    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臣不胜受恩感激。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事,则有去国怀乡之情,亦自屈臣之私,以先国家之急。臣有此心,故不爱其躯。
    1.下列对文中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卑鄙:地位低微、见识短浅。
    B. 枉屈:屈尊、降低身份。
    C. 驱驰:奔走效力。
    D. 奖率:奖赏。
    2.下列句子中加点虚词的意义和用法,与例句“受任于败军之际”中的“于”相同的一项是( )
    A. 不求闻达于诸侯。
    B. 三顾臣于草庐之中。
    C. 君臣共患难于乱世。
    D. 为陛下讨贼于北地。
    3.下列句子中,句式特点与例句“受任于败军之际”相同的一项是( )
    A. 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
    B. 庶竭驽钝,攘除奸凶。
    C. 三顾臣于草庐之中。
    D. 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事。
    4.请将文中划线部分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

    2.阅读下文,完成问题1~4题。
    苏武,字子卿,汉朝名将。汉武帝时,匈奴屡次侵犯边境,汉使苏武奉命出使匈奴。不料,至匈奴后,苏武被扣留,匈奴单于以高官厚禄诱之,期使归顺,苏武怒斥之曰:“大丈夫岂可贪图富贵而忘国家!”匈奴见劝降不成,遂将苏武流放北海,使其放羊,欲磨其意志。苏武忍饥耐寒,手持节杖,十余年如一日,始终不改忠贞之志。
    后有汉使至匈奴,言汉武帝已崩,新帝即位,匈奴单于乃赦还苏武。归国后,汉人闻之无不感叹其忠义,为之涕泣。苏武不以苦难易节,为后人所敬仰,史书有云:“苏武北海牧羊,节杖不倒,传为千古之风。”
    1.下列对文中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奉命:接受命令。
    B. 诱:引诱、劝降。
    C. 磨:磨损,消耗。
    D. 赦:释放,免罪。
    2.下列句子中加点虚词的意义和用法,与例句“使其放羊”中的“其”相同的一项是( )
    A. 苏武忍饥耐寒,其心不改。
    B. 大丈夫岂可贪图富贵而忘其国?
    C. 匈奴见劝降不成,遂将其囚禁。
    D. 汉使至匈奴,与其交涉。
    3.下列句子中,句式特点与例句“苏武忍饥耐寒”相同的一项是( )
    A. 单于见劝降不成。
    B. 汉使奉命至匈奴。
    C. 苏武归国,汉人闻之。
    D. 苏武手持节杖。
    4.请将文中划线部分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大丈夫岂可贪图富贵而忘国家!

    3.阅读下文,完成问题1~4题。
    屈原既放,游于江潭,行吟泽畔,颜色憔悴,形容枯槁。渔父见而问之曰:“子非三闾大夫与?何故至于斯!”屈原曰:“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是以见放。”渔父曰:“夫圣人不凝滞于物,而能与世推移。世人皆浊,何不随其流而扬其波?众人皆醉,何不哺其糟而啜其醨?何故怀瑾握瑜,而自令见放为?”屈原曰:“吾闻之,新沐者必弹冠,新浴者必振衣。安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宁赴湘流,葬于江鱼之腹中,安能久居乎污泥之中哉?”遂去而不复与言。
    1.下列对文中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吟:歌唱。
    B. 见:被。
    C. 凝滞:停滞。
    D. 哺:饮食。
    2.下列句子中加点虚词的意义和用法,与例句“举世皆浊我独清”中的“独”相同的一项是( )
    A. 江上独见游人至。
    B. 吾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C. 众人皆醉我独醒。
    D. 相如虽驽,独畏廉将军哉?
    3.下列句子中,句式特点与例句“安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相同的一项是( )
    A. 吾何以此爱莲?
    B. 众人皆醉我独醒。
    C. 是以见放。
    D.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4.请将文中划线部分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宁赴湘流,葬于江鱼之腹中,安能久居乎污泥之中哉?

    4.阅读下文,完成问题1~4题。
    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废具兴。乃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制,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属予作文以记之。
    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前人之述备矣。然则北通巫峡,南极潇湘,迁客骚人,多会于此,览物之情,得无异乎?
    若夫霪雨霏霏,连月不开,阴风怒号,浊浪排空;日星隐耀,山岳潜形;商旅不行,樯倾楫摧;薄暮冥冥,虎啸猿啼。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
    1.下列对文中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谪:贬谪。
    B. 属:命令。
    C. 排:推击。
    D. 霏霏:稀疏。
    2.下列句子中加点虚词的意义和用法,与例句“则有去国怀乡”中的“则”相同的一项是( )
    A. 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B. 然则北通巫峡。
    C. 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
    D. 此皆朝廷之使也,则不敢言矣。
    3.下列句子中,句式特点与例句“然则北通巫峡”相同的一项是( )
    A. 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
    B. 薄暮冥冥,虎啸猿啼。
    C. 前人之述备矣。
    D. 商旅不行,樯倾楫摧。
    答案:A
    4.请将文中划线部分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若夫霪雨霏霏,连月不开,阴风怒号,浊浪排空;日星隐耀,山岳潜形。

    5.阅读下文,完成问题1~4题。
    项庄拔剑起舞,项伯亦拔剑起舞。常以身翼蔽沛公,庄不得击。于是张良至军门见樊哙,樊哙曰:“今日之事何如?”良曰:“甚急!今者项庄拔剑舞,其意常在沛公也。”哙曰:“此迫矣,臣请入,与之同命。”
    樊哙覆其盾于地,加彘肩上,拔剑切而啖之。项王按剑而跽曰:“客何为者?”张良曰:“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项王曰:“壮士!赐之卮酒。”哙拜谢,起,立而饮之。项王曰:“赐之彘肩。”樊哙覆其盾于地,加彘肩上,拔剑切而啖之。
    1.下列对文中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舞:舞剑。
    B. 急:危险。
    C. 参乘:随从。
    D. 覆:翻转。
    2.下列句子中加点虚词的意义和用法,与例句“今者项庄拔剑舞,其意常在沛公也”中的“其”相同的一项是( )
    A. 项王曰:“壮士!赐之卮酒。”
    B. 沛公曰:“臣与将军戮力同心。”
    C. 其势愈振。
    D. 今沛公提三万众来。
    3.下列句子中,句式特点与例句“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相同的一项是( )
    A. 良曰:“甚急!”
    B.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C. 项王按剑而跽。
    D. 哙拜谢,起,立而饮之。
    4.请将文中划线部分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良曰:“甚急!今者项庄拔剑舞,其意常在沛公也。”

    6.阅读下文,完成问题1~4题。
    太史公曰:“古者富贵而名摩灭,不可胜记,唯倜傥非常之人称焉。余读《春秋》,观仲尼所为,游於列国之间,世不堪其忧,久而传之千载,诚足以劝矣。余虽不能至,然心向往之。盖尝游乎河山,观百代兴亡之事,常痛古人志士不获其志者,复思著书,述往事,以供后人览焉。然遭李陵之祸,辱于囹圄,余发愤耻之,不自置也。归而著《史记》,以记天下大事。”
    1.下列对文中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著:写作,编写。
    B. 称:称道,称颂。
    C. 堪:忍受。
    D. 自置:安置自己。
    2.下列句子中加点虚词“而”的意义和用法,与例句“归而著《史记》”中的“而”相同的一项是( )
    A.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B. 列叙时人之所高,而身在其下。
    C. 驰惊电而风雨之不迷。
    D. 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而卒获之。
    3.下列句子中,句式特点与例句“归而著《史记》”相同的一项是( )
    A. 学不可以已。
    B. 蛟龙得云雨。
    C. 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
    D. 余嘉其能行古道。
    4.请将文中划线部分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余发愤耻之,不自置也。

    7.阅读下文,完成问题1~4题。
    班超,字仲升,扶风平陵人也。父班彪,以文章显于世。超少时家贫,为县小吏,常为官书写文书,劳苦不能自给。超尝叹曰:“丈夫无他志,终日文案之间,岂足为哉!效周亚夫投笔从戎,乃丈夫事耳。”时东汉边疆多有战事,超遂辞去,西行至敦煌,参与军务,屡立战功,名声显著。汉明帝闻之,遂召超还京,拜为侍中。自是超雄才大略,名动西域,诸国闻其名皆敬之。班超以一介书生而立功沙场,终成就不朽功业,世人敬仰焉。
    1.下列对文中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尝:曾经。
    B. 投:投靠。
    C. 文案:文书档案。
    D. 屡:多次。
    2.下列句子中加点虚词“而”的意义和用法,与例句“班超以一介书生而立功沙场”中的“而”相同的一项是( )
    A. 而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
    B. 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
    C. 中轩敞者为舱,箸四窗而通四面。
    D. 得鱼腹中书,固以怪之而释焉。
    3.下列句子中,句式特点与例句“超少时家贫”相同的一项是( )
    A. 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
    B. 天朗气清,惠风和畅。
    C. 商旅不行,樯倾楫摧。
    D. 岁不寒无以知松柏。
    4.请将文中划线部分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丈夫无他志,终日文案之间,岂足为哉!

    8.阅读下文,完成问题1~4题。
    项王军壁垓下,兵少食尽,汉军及诸侯兵围之数重。夜闻汉军四面皆楚歌,项王乃大惊,曰:“汉皆已得楚乎?是何楚人之多也!”于是项王乃起,夜起帐中,饮帐下美人虞姬,作歌曰:“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歌数阕,美人和之。项王泣数行下,左右皆泣,莫能仰视。
    项王即引兵而起,至乌江,乌江亭长曰:“江东虽小,地方千里,众数十万人,亦足王也。愿大王速渡江东。”项王笑曰:“天之亡我,我何渡为!且籍与江东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今无一人还。纵江东父老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纵彼不言,籍独不愧于心乎?”乃自刎而死。
    1.下列对文中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帐:营帐。
    B. 骓:项王的坐骑。
    C. 和:应和。
    D. 引:引导。
    2.下列句子中加点虚词“乃”的意义和用法,与例句“于是项王乃起”中的“乃”相同的一项是( )
    A. 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乃成。
    B. 臣乃敢上壁,请指示王。
    C. 蒙故业,因遗策,遂拜相乃得之。
    D. 秦爱纷奢,人亦念其家;奈何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
    3.下列句子中,句式特点与例句“虞兮虞兮奈若何”相同的一项是( )
    A. 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
    B. 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
    C. 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
    D. 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
    4.请将文中划线部分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天之亡我,我何渡为!

    9.阅读下文,完成问题1~4题
    苏武者,字子卿,杜陵人也。初,天汉元年,汉使武奉使匈奴,与副使张胜等俱。会武至,单于使虞常谋反,事泄,匈奴怒,乃下张胜与虞常等系,以问武。武不屈,匈奴怒,乃幽武北海上。令牧羊,没绝处。武乃杖汉节牧羊,卧起操持,节旄尽落。居匈奴十九年,始得归汉。
    1.下列对文中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天汉元年,汉使武奉使匈奴——派遣
    B. 令牧羊,没绝处——埋没
    C. 武乃杖汉节牧羊,卧起操持——拿着
    D. 居匈奴十九年,始得归汉——返回
    2.下列句子中加点虚词的意义和用法,与例句“会武至”中的“至”相同的一项是( )
    A. 于是余至于武陵(《桃花源记》)
    B. 不至于此(《前赤壁赋》)
    C. 为之踌躇满志,而至于此(《阿房宫赋》)
    D. 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至再(《张衡传》)
    3.下列句子中,句式特点与例句“苏武者,字子卿”相同的一项是( )
    A. 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出师表》)
    B. 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出师表》)
    C.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师说》)
    D. 夫夷以近,则游者众(《游褒禅山记》)
    4.请将文中划线部分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武乃杖汉节牧羊,卧起操持,节旄尽落。

    10.阅读下文,完成问题1~4题
    韩信者,淮阴人也,少时贫贱,好击剑。居贫无资,士人或辱之,韩信弗之怨也。淮阴有一漂母,尝赐食,信感其恩,后封万户,辄以千金奉之。信既归汉,用为大将,乃平定三秦。然项羽兵威,信恐而愈谋,遂立奇功。上以信为淮阴侯,待之甚厚。后谋反事泄,信乃伏诛。
    1.下列对文中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使贫贱——贫穷低贱
    B. 士人或辱之——侮辱
    C. 漂母尝赐食——食物
    D. 待之甚厚——深厚
    2.下列句子中加点虚词的意义和用法,与例句“乃平定三秦”中的“乃”相同的一项是( )
    A. 家祭无忘告乃翁。(《示儿》)
    B. 而后乃今将图南(《劝学》)
    C. 于是得之,然则一羽之不加焉(《劝学》)
    D. 越乃顿兵于境(《过秦论》)
    3.下列句子中,句式特点与例句“韩信者,淮阴人也”相同的一项是( )
    A. 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出师表》)
    B. 夫夷以近,则游者众(《游褒禅山记》)
    C. 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出师表》)
    D. 此所谓战胜于朝廷(《过秦论》)
    4.请将文中划线部分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然项羽兵威,信恐而愈谋,遂立奇功。

    11.阅读下文,完成问题1~4题。
    陈涉者,阳城人也,字涉。涉少时,耕于田,常怅然叹曰:“苟富贵,无相忘。”其友人笑之。涉怒曰:“嗟乎!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后涉被发遣戍渔阳,道阻且长,积劳成病。涉与吴广谋反,乃定期起事,劫持军中兵卒,遂号称将军,以号令天下。涉言曰:“王侯将相宁有种乎!”乃自称张楚王。陈涉之举,振奋民心,终使天下豪杰响应,秦政为之动摇,功业虽未成,然人心所向,浩浩然不可阻。
    1.下列对文中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怅然叹曰——失意的样子
    B. 被发遣戍——剃发
    C. 遂号称将军——称呼
    D. 宁有种乎——门第出身
    2.下列句子中加点虚词的意义和用法,与例句“其友人笑之”中的“其”相同的一项是( )
    A. 其皆出于此乎?(《师说》)
    B. 吾其还也(《前赤壁赋》)
    C. 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劝学》)
    D. 其后秦击赵者再(《廉颇蔺相如列传》)
    3.下列句子中,句式特点与例句“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相同的一项是( )
    A. 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前赤壁赋》)
    B.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师说》)
    C. 此所谓战胜于朝廷(《过秦论》)
    D. 登泰山而小天下(《登泰山记》)
    4.请将文中划线部分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嗟乎!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

    12.阅读下文,完成问题1~4题。
    班超,字仲升,扶风平陵人也。少有大志,尝叹曰:“大丈夫当效张骞,绝域立功,以取封侯。”时超家贫,佣书为业,日夜劳苦。后举为从事,与兄班固并作史书。永平年间,西域动荡,匈奴屡次侵扰,朝廷欲遣使联络西域。超乃请命,愿往使西域。时人皆讶之,超曰:“不入虎穴,焉得虎子?”其后超以智勇服西域诸国,功勋显赫,终封定远侯。
    1.下列对文中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效张骞——仿效
    B. 佣书为业——受雇
    C. 绝域立功——遥远之地
    D. 从事为官——办事
    2.下列句子中加点虚词的意义和用法,与例句“超以智勇服西域”中的“以”相同的一项是( )
    A. 木直中绳,輮以为轮(《劝学》)
    B. 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劝学》)
    C. 欲勿予,即患秦兵之来(《廉颇蔺相如列传》)
    D. 舍相如,勿复言(《廉颇蔺相如列传》)
    3.下列句子中,句式特点与例句“大丈夫当效张骞”相同的一项是( )
    A. 客何为者(《廉颇蔺相如列传》)
    B. 登泰山而小天下(《登泰山记》)
    C. 志士不饮盗泉之水(《劝学》)
    D. 彼且恶乎待哉(《过秦论》)
    4.请将文中划线部分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不入虎穴,焉得虎子?

    13.阅读下文,完成问题1~4题。
    李广者,陇西成纪人也,身长七尺,善射,有智勇,世称“飞将军”。然其一生征战四方,屡立战功,却始终未封侯。汉文帝时,广初出军,破匈奴,威名远播,匈奴闻广之名,皆惊恐。汉武帝即位后,广奉命西征,屡破敌军,尤在陇西一役,身先士卒,勇不可当。然以军法严峻,多次遭受贬责。尝一日,广率轻骑追敌,不幸迷路而被匈奴包围。数日后突围而归,武帝责之。李广叹曰:“吾数年征战,未尝一日懈怠,奈何天命不济,竟不得封侯!”终以失意终老。
    1.下列对文中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威名远播——威势的声名
    B. 奉命西征——奉行、遵从
    C. 迷路而被围——失去方向
    D. 贬责——降职
    2.下列句子中加点虚词的意义和用法,与例句“然其一生征战四方”中的“其”相同的一项是( )
    A. 其为人也,发愤忘食(《劝学》)
    B. 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廉颇蔺相如列传》)
    C. 其一犬坐于前(《促织》)
    D. 其势若奔雷(《张衡传》)
    3.下列句子中,句式特点与例句“然其一生征战四方”相同的一项是( )
    A. 客何为者(《廉颇蔺相如列传》)
    B. 以光为将,犹不失封侯(《史记》)
    C. 况于将军乎(《廉颇蔺相如列传》)
    D. 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前赤壁赋》)
    4.请将文中划线部分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吾数年征战,未尝一日懈怠,奈何天命不济,竟不得封侯!

    14.阅读下文,完成问题1~4题。
    霍去病者,汉武帝之姊卫子夫之甥也,少而英勇,年十八即随卫青征匈奴,屡建奇功。元狩二年,去病受命率军出征,深入敌境,势如破竹。行至狼居胥山,去病督军而进,攻敌营,焚其辎重,斩首万余。匈奴大惧,远遁漠北,不敢南下。武帝大喜,封其为冠军侯,赐金帛。去病性豪爽,军中事务多亲自督办,事无巨细,皆亲力而为。去病言道:“匈奴未灭,何以家为?”其志可见矣。
    1.下列对文中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年十八即随——岁数
    B. 攻敌营,焚其辎重——辎重,军用物资
    C. 赐金帛——财物
    D. 豪爽,军中事务——豪富
    2.下列句子中加点虚词的意义和用法,与例句“武帝大喜,封其为冠军侯”中的“其”相同的一项是( )
    A. 多闻,择其善者而从之。(《十则》)
    B. 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师说》)
    C. 其真无马邪?(《马说》)
    D. 其身正,不令而行(《师说》)
    3.下列句子中,句式特点与例句“匈奴未灭,何以家为”相同的一项是( )
    A. 臣愿奉璧往使(《廉颇蔺相如列传》)
    B. 君子生非异也(《劝学》)
    C. 则臣立侯之日,固已众矣(《廉颇蔺相如列传》)
    D. 君安与项伯有故(《廉颇蔺相如列传》)
    4.请将文中划线部分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匈奴未灭,何以家为?

    15.阅读下文,完成问题1~4题。
    张骞,字子文,汉中人。武帝即位,闻大月氏为匈奴所迫,迁至西方。欲与之合,挫匈奴之锋,乃募敢士以通西域。张骞应募,受命出使。其行涉五千余里,风沙扑面,饮食断绝。匈奴掠之,拘二十余年,后得脱逃,复行至大月氏。月氏不愿东归,然张骞终不废使命,携汉使之节,历于诸国,观其地势民俗,皆以为信。其后班师归国,上大喜,拜为中郎将。于是,汉朝始得知西域状况,张骞之功,乃著焉。
    1.下列对文中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迁至西方——迁移
    B. 乃募敢士——征召
    C. 掠之,拘二十余年——拘留
    D. 乃著焉——美名流传
    2.下列句子中加点虚词的意义和用法,与例句“乃募敢士以通西域”中的“乃”相同的一项是( )
    A. 乃入见,问其故(《廉颇蔺相如列传》)
    B. 乃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制(《岳阳楼记》)
    C. 乃设九宾礼于廷(《劝学》)
    D. 项王乃复引兵而东(《过秦论》)
    3.下列句子中,句式特点与例句“乃募敢士以通西域”相同的一项是( )
    A. 臣尝有罪,窃计欲亡走燕(《廉颇蔺相如列传》)
    B. 吾尝跂而望矣(《劝学》)
    C. 秦不敢动(《过秦论》)
    D. 骞乃复进至大宛(《张骞传》)
    4.请将文中划线部分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武帝即位,闻大月氏为匈奴所迫,迁至西方。

    16.阅读下文,完成问题1~4题。
    汉王疑齐反,与留侯张良谋之。良曰:“汉王兵少而韩信兵多,宜封信为齐王以安其心。”汉王曰:“诸将皆奋力战斗,所诛不过一敌,而信破赵擒魏,功大于众,何以独封之?”良曰:“信若不封为王,恐其不专心为汉。汉能得天下,唯信能之也。且今封齐王,乃所以安其心,臣故劝之。”汉王乃从良之计,封信为齐王,命使者赐信王印,信拜受,遂定齐地。
    1.下列对文中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谋之——谋划
    B. 宜封信为齐王——适宜
    C. 独封之——单独
    D. 赐信王印——命令
    2.下列句子中加点虚词“乃”的意义和用法,与例句“汉王乃从良之计”相同的一项是( )
    A. 而君乃反顾(《廉颇蔺相如列传》)
    B. 吾才不及卿,乃觉三十里(《张衡传》)
    C. 乃重修岳阳楼(《岳阳楼记》)
    D. 公乃夜驰之沛公军(《廉颇蔺相如列传》)
    3.下列句子中,句式特点与例句“汉王兵少而韩信兵多”相同的一项是( )
    A. 虽有槁暴,不复挺者(《劝学》)
    B. 句读之不知(《师说》)
    C. 若止印三二本(《促织》)
    D. 非独蜀之人士(《登泰山记》)
    4.请将文中划线部分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汉王乃从良之计,封信为齐王

    17.阅读下文,完成问题1~4题。
    汉王元年,汉王初置军中,疑无良将,乃与萧何谋之。何曰:“韩信者,淮阴人,素轻狭,然有谋略。臣尝荐之,不得君察。”王曰:“诸将皆有功,独信未有显绩。何以知其能为将?”何曰:“臣尝闻,信尝为项羽下将,见轻而不怨,尝以其兵以降汉。今韩信身不满百,而勇略过人。臣请试之。”于是,汉王拜信为将,封以重爵,命为将军,遂定三秦。
    1.下列对文中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初置军中——刚开始
    B. 见轻而不怨——看见
    C. 尝闻——曾经
    D. 遂定三秦——于是,接着
    2.下列句子中加点虚词“以”的意义和用法,与例句“以其兵以降汉”中的“以”相同的一项是( )
    A. 故“如或知尔,则何以哉?”(《子路、曾晳、冉有、公西华侍坐》)
    B. 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过秦论》)
    C. 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廉颇蔺相如列传》)
    D.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岳阳楼记》)
    3.下列句子中,句式特点与例句“今韩信身不满百,而勇略过人”相同的一项是( )
    A. 木直中绳,輮以为轮(《劝学》)
    B. 廉颇老矣,尚能饭否(《廉颇蔺相如列传》)
    C. 燕赵之收藏,韩魏之经营(《阿房宫赋》)
    D. 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张衡传》)
    4.请将文中划线部分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汉王拜信为将,封以重爵

    18.阅读下文,完成问题1~4题。
    韩信者,淮阴人也。少时家贫,常乞食于人,人多侮之。后信事汉王,屡立战功。初,汉王见信身材魁梧,勇谋双全,疑其有志大功,然终倚重之。汉王拜信为大将军,命之指挥三军。信受命后,果然谋略深远,屡败敌军,斩项羽于垓下,立下赫赫战功。汉王即位为帝,是为汉高祖,拜信为淮阴侯。
    然韩信性格恃功,屡次不奉朝命,朝臣多忌之。汉高祖亦知其心有不平,后以谋反之名诛之。信死后,高祖怅然叹曰:“功高而不知退,亦自取其祸耳!”此后朝中更无韩信之才,天下皆叹韩信之功亦叹其不得善终。
    1.下列对文中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恃功——依仗
    B. 侮之——侮辱
    C. 诛之——赐予
    D. 拜信为大将军——任命
    2.下列句子中加点虚词“之”的意义和用法,与例句“信受命后,果然谋略深远,屡败敌军,斩项羽于垓下”中的“之”相同的一项是( )
    A. “吾欲之南海。”(《为学》)
    B. 臣之壮也,犹不如人(《廉颇蔺相如列传》)
    C. 使天下之人,常于险远(《张衡传》)
    D. “句读之不知。”(《师说》)
    3.下列句子中,句式与“汉王拜信为大将军”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
    A. 既而得其船,便扶向路(《促织》)
    B. 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过秦论》)
    C. 臣诚知不如徐公美(《廉颇蔺相如列传》)
    D. 于是入朝见威王(《登泰山记》)
    4.请将文中划线部分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信死后,高祖怅然叹曰:“功高而不知退,亦自取其祸耳!”

    19.阅读下文,完成问题1~4题。
    李广字孟起,陇西成纪人,汉武帝时名将。其人性格刚毅,不爱富贵,而乐士卒,常亲与士卒同甘共苦。广年少时,便以勇猛著称,凡与匈奴交战,广皆身先士卒,立下赫赫战功。汉武帝称其“李将军虎威焉”,拜为右北平太守,镇守边疆。李广平素简朴,不喜矜功,虽屡次求取长生,然运数不济,屡被贬谪。后因追敌失道,被贬为平民,竟以剑自刎而终,天下皆叹其忠勇之才而不遇其时。
    李广之死,武帝久感而悼之,谓左右曰:“李将军素有忠义,虽未建奇功,然其勇不减先人。惜哉,不遇良时!”李广忠义而终,为后世将士所敬仰,传其遗德不绝。
    1.下列对文中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立下赫赫战功——显赫,显著
    B. 素有忠义——一向
    C. 遇良时——遭遇
    D. 自刎而终——以刺杀他人
    2.下列句子中加点虚词“而”的意义和用法,与例句“李广之死,武帝久感而悼之”中的“而”相同的一项是( )
    A. 吾尝终日而思矣(《劝学》)
    B.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劝学》)
    C. 坼而弛,隳而毁(《阿房宫赋》)
    D. 蜀之鄙有二僧,其一贫,其一富,而常泊于江上(《前赤壁赋》)
    3.下列句子中,句式与“汉武帝称其‘李将军虎威焉’”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
    A. 于是入朝见威王(《登泰山记》)
    B. 吾属今为之虏矣(《过秦论》)
    C. 臣诚知不如徐公美(《廉颇蔺相如列传》)
    D. 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廉颇蔺相如列传》)
    4.请将文中划线部分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李广平素简朴,不喜矜功,虽屡次求取长生,然运数不济,屡被贬谪。

    20.阅读下文,完成问题1~4题。
    项羽,字籍,下相人,秦末农民起义的著名领袖。少时学书,未成;学剑,又不成,项梁怒之。项羽曰:“书足以记姓名而已,剑一人敌,不足学,学万人敌!”于是项梁乃教以兵法。项羽身长八尺,力能扛鼎,勇猛无敌。秦二世元年,陈胜、吴广起兵反秦,项羽与叔父项梁亦起兵响应,威震楚地,秦人闻之,皆畏惧。项羽于巨鹿之战,大败秦军,威震天下。后项羽自立为西楚霸王,兵锋所向,莫敢当者。然其好勇轻敌,最终兵败乌江,自刎而亡。
    项羽临死前叹曰:“天之亡我,我何渡为!”天下人皆叹项羽勇猛无双,惜哉其未能成大业也。
    1.下列对文中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项梁怒之——对……发怒
    B. 力能扛鼎——举起
    C. 莫敢当者——承担
    D. 自刎而亡——割颈自杀
    2.下列句子中加点虚词“而”的意义和用法,与例句“项羽曰:‘书足以记姓名而已’”中的“而”相同的一项是( )
    A. 学而时习之(《劝学》)
    B. 秦无亡矢遗镞之费,而天下诸侯已困矣(《过秦论》)
    C.“吾攻赵,旦暮且下,而诸侯敢救赵者,已拔赵,必移兵先击之。”(《信陵君窃符救赵》)
    D. “吾尝终日而思矣。”(《劝学》)
    3.下列句子中,句式与“项羽曰:‘书足以记姓名而已’”相同的一项是( )
    A. 余扃牖而居(《张衡传》)
    B. 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登泰山记》)
    C. 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师说》)
    D. 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徒慕君之高义也(《廉颇蔺相如列传》)
    4.请将文中划线部分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然其好勇轻敌,最终兵败乌江,自刎而亡。

    21.阅读下文,完成问题1~4题。。
    东晋大将谢玄年少时即负才名,精通兵法,心怀济世之志。孝武帝即位后,朝政倾颓,北方胡寇频犯南境。谢玄出任前锋,整顿军备,挑选精锐之士,训练之法严明有度,士卒皆愿为之效死。后遇敌于淝水,谢玄以“以少击众”之法御敌,然军心不怯。战时,谢玄临阵亲率,鼓舞士气,士卒奋勇直前,遂大败敌军。时人皆称谢玄之才勇,谓之“江东第一将”。
    1.下列对文中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谢玄“御”敌——抵御
    B. 士卒皆愿“效”死——奉献
    C. 临阵亲“率”——带领
    D. 士卒“奋”勇直前——奋起
    2.下列各项中加点的“之”字,意义和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士卒皆愿为“之”效死。
    A.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劝学》)
    B. 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之”。(《廉颇蔺相如列传》)
    C. 臣所以去“之”,唯恐见辱于执事者。(《张衡传》)
    D. 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阿房宫赋》)
    3.下列句式特点,与“谢玄以‘以少击众’之法御敌”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
    A. 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出师表》)
    B. 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师说》)
    C. 臣具以表闻,辞不就职。(《张衡传》)
    D.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岳阳楼记》)
    4.翻译文中划线句子“谢玄临阵亲率,鼓舞士气,士卒奋勇直前”
    答案:谢玄亲自带领士兵在战场上,激励士气,士兵们奋勇地向前冲锋。

    22.阅读下文,完成后面的题目。
    李广者,陇西成纪人也。少时好射,举弓不虚发。匈奴入塞,朝廷以广为中郎将,使领兵追击匈奴。广曰:“敌骑众而我寡,不若设伏以待。”遂遣别部轻骑百余人伏于山谷,广自将轻骑数十出击,诱敌至伏兵处,众皆发矢,匈奴大败。广以功封侯。后广为右北平太守,匈奴闻之,皆引去。
    岁余,匈奴复犯边。广率精兵千余人击之。贼众至,广坚守不出,俟其困顿,乃出兵一击,斩首数百,敌众奔走。自此匈奴愈惮广,广亦以威名著称塞上。然广为人宽厚,不尚严刑,士卒皆乐为之效死。然终因疾而卒,时人叹曰:“惜哉,广未尝遇明主也!”
    1.下列对文中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广曰:“敌骑众而我寡,不若设“伏”以待。”——埋伏
    B. 广“自”将轻骑数十出击——亲自
    C. 广“以”功封侯——凭借
    D. 士卒皆乐为之“效”死——献出
    2.下列各项中加点的“以”字,意义和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广“以”功封侯。
    A. 愿以十五城请易璧。(《廉颇蔺相如列传》)
    B. 秦亦不以城予赵,赵亦终不予秦璧。(《廉颇蔺相如列传》)
    C. 而吾以捕蛇独存。(《捕蛇者说》)
    D. 作《师说》以贻之。(《师说》)
    3.下列句式特点,与“匈奴闻之,皆引去”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
    A. 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出师表》)
    B. 臣具以表闻,辞不就职。(《张衡传》)
    C. 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出师表》)
    D. 时人皆曰:“此其为击碎之意。”(《前赤壁赋》)
    翻译文中划线句子
    “广自将轻骑数十出击,诱敌至伏兵处,众皆发矢,匈奴大败”

    23.阅读下文,完成后面的题目。
    诸葛亮字孔明,琅邪阳都人也。少有逸才,时人比之管仲、乐毅。亮躬耕于南阳,身处田野,不事权贵。年二十七,刘备三顾茅庐,亮遂见而出,陈三分天下之计,备大悦,即拜为军师中郎将。亮之始出也,率众据荆州,与孙权合盟,共抗曹操。
    先主既定益州,拜亮为丞相,委以国事。亮善用兵,屡出奇谋。每出师皆亲理细务,军中器械甲胄皆自检,士卒亦无不称其廉洁。亮行军谨慎,食少事繁,夜以继日,终年不懈。然北伐未捷,积劳成疾,竟以身殉国。亮卒,蜀国上下莫不哀痛,朝野皆感其遗德。亮事毕即归,衣无百金之资,家无余财,士人莫不感叹。
    1.下列对文中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拜亮为丞相——任命
    B. 亮善用兵,屡出奇谋——奇特
    C. 亮行军谨慎——进行
    D. 亮事毕即归,衣无百金之资——财物
    2.下列各项中加点的“而”字,意义和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亮躬耕于南阳,身处田野,不事权贵。
    A. 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世说新语》)
    B. 赵王岂以一璧之故欺秦邪?(《廉颇蔺相如列传》)
    C. 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劝学》)
    D. 则吾斯役之不幸,未若复吾赋不幸之甚也。(《捕蛇者说》)
    3.下列句式特点,与“亮之始出也,率众据荆州”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
    A. 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出师表》)
    B. 凡人之生也必有死。(《捕蛇者说》)
    C. 余将告于莅事者,更若役,复若赋。(《捕蛇者说》)
    D. 于是入朝见威王曰:“臣诚知不如徐公美。”(《邹忌讽齐王纳谏》)
    翻译文中划线句子
    “亮行军谨慎,食少事繁,夜以继日,终年不懈。”

    24.阅读下文,完成后面的题目。
    孙策,字伯符,少有志气。父孙坚战殁后,策继承父志,依附袁术以图大事。策智勇双全,颇有号召力,数年间便于江东崭露头角,聚集义士,组建兵马。后策自立门户,攻克庐江,收服丹阳,逐步确立江东基业。策待人宽厚,轻财重义,士卒皆愿为之效命。策常谓人曰:“大丈夫当为天下栋梁,岂能久为人下!”虽终年未满三十,然其风采气度,颇有帝王之气。
    策自立后,与刘表交战,屡战屡胜,令江东百姓归心。然而策因疏于防备,为刺客所伤,不久殒命。其弟孙权接掌大权,继承策之遗志,终成江东一方霸主。
    1. 下列对文中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策自立门户——自己
    B. 殒命——死亡
    C. 策轻财重义——看重
    D. 江东百姓归心——返回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虚词“以”的用法,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例句:然而策因疏于防备
    A. 冰,水为之,而寒于水。——《劝学》
    B. 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廉颇蔺相如列传》
    C. 业精于勤,荒于嬉。——《进学解》
    D. 于其身也,则耻师焉。——《师说》
    3. 下列句子属于宾语前置的一项是( )
    A. 策常谓人曰
    B. 大丈夫当为天下栋梁
    C. 策轻财重义
    D. 吾岂能久为人下
    4. 翻译下列句子
    句子:策常谓人曰:“大丈夫当为天下栋梁,岂能久为人下!”

    25.阅读下文,完成后面的题目。
    晋侯与秦师遇于韩,战于河曲。王臣子犯曰:“君命与国命同。命在君,君在殿上;殿下危,则国危。”赵盾曰:“子之言失。国命在社稷,君命在子民,社稷安则国安。社稷所以存,则君以安国。”
    1. 下列对“君命与国命同”中“同”字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A. 共同,协同
    B. 一致,相同
    C. 同时,并行
    D. 一起,同行
    2. 下列句子中“则”字的用法,与“社稷安则国安”中“则”字相同的一项是( )
    A. 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岳阳楼记》
    B. 谨守成皋,则汉欲挑战,慎勿与战。 ——《史记·项羽本纪》
    C. 美则美矣,抑臣亦有惧矣。 ——《国语·晋语》
    D. 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 ——《师说》
    3. 下列句子中,句式与“君命在子民”相同的一项是( )
    A. 无乃尔是过与? ——《张衡传》
    B. 以子之矛,攻子之盾。 ——《廉颇蔺相如列传》
    C. 六王毕,四海一。 ——《阿房宫赋》
    D.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劝学》
    4. 将以下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王臣子犯曰:“君命与国命同。命在君,君在殿上;殿下危,则国危。”

    26.阅读下文,完成问题1~4题。
    项王军壁垓下,兵少食尽,汉军及诸侯兵围之数重。夜闻汉军四面皆楚歌,项王乃大惊曰:“汉皆已得楚乎?是何楚人之多也!”项王则夜起,饮帐中。起舞,慷慨悲歌,曰:“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乃自度不得脱,遂与其骑八百余人渡淮,直夜西走。至东城,所从者百余人耳。项王乃欲东渡乌江,乌江亭长曰:“江东虽小,地方千里,众数十万人,亦足王也。愿大王急渡,今独臣有船。”项王笑曰:“天之亡我,我何渡为!”
    1.下列对文中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军壁垓下——驻扎
    B. 汉军四面皆楚歌——歌唱
    C. 乃自度不得脱——揣度
    D. 欲东渡乌江——想要
    2.下列句子中加点虚词的意义和用法,与例句“项王乃欲东渡乌江”中的“乃”相同的一项是( )
    A. 度我至军中,公乃入(《廉颇蔺相如列传》)
    B. 秦人开关延敌,九国之师乃入(《过秦论》)
    C. 乃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制(《岳阳楼记》)
    D. 公乃夜驰之沛公军(《廉颇蔺相如列传》)
    3.下列句子中,句式特点与例句“汉军及诸侯兵围之数重”相同的一项是( )
    A. 不拘于时(《师说》)
    B. 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廉颇蔺相如列传》)
    C. 塞上长城空自许(《阿房宫赋》)
    D. 挟飞仙以遨游(《前赤壁赋》)
    4.请将文中划线部分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项王乃大惊曰:“汉皆已得楚乎?是何楚人之多也!”

    27.阅读下文,完成后面的题目
    秦二世元年,陈胜吴广起兵反秦,天下大乱。陈胜自立为王,各地群雄蜂起,项羽、刘邦亦起兵响应。楚将项梁据会稽,迎项羽为将。项羽少有力,善战,军威赫赫。后项梁败亡,项羽与刘邦合兵攻秦,将军张良劝刘邦取咸阳。项羽不悦,谓诸将曰:“彼曹皆鼠辈,何足畏!”遂破釜沉舟,大败秦军,直抵函谷关。此役后,项羽威震诸侯,群雄皆畏其勇。
    至项羽攻入关中,诛杀秦王子婴,火烧咸阳宫殿,毁宫庙、焚典籍,咸阳一片废墟。然项羽未得民心,以暴易暴,行事专横,未施德政,故诸侯各自图谋。汉王刘邦乃收残秦之民,实行仁政,众民归心,项羽势渐衰。楚汉对峙,终在垓下决战。项羽兵败,突围至乌江,慨然自刎,楚地失其雄主,刘邦遂一统天下。
    1. 下列对文中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项羽与刘邦合兵攻秦——进攻
    B. 遂破釜沉舟——于是
    C. 群雄皆畏其勇——害怕
    D. 楚地失其雄主——英勇
    2.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虚词“乃”的用法,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 家祭无忘告乃翁——《示儿》
    B. 赵王乃斋戒五日——《廉颇蔺相如列传》
    C. 乃重修岳阳楼——《登泰山记》
    D. 彼乃以此自矜——《师说》
    3. 下列句子属于宾语前置句的一项是( )
    A. 刘邦乃收残秦之民,实行仁政
    B. 群雄皆畏其勇
    C. 火烧咸阳宫殿,毁宫庙
    D. 项羽突围至乌江
    4. 翻译下列句子
    句子:至项羽攻入关中,诛杀秦王子婴,火烧咸阳宫殿。

    28.阅读下文,完成后面的题目
    秦灭六国后,行暴政,苛政厉民。陈胜、吴广乃发陈,起义反秦。二人聚众至大泽乡,陈胜谓众曰:“王侯将相,宁有种乎?”于是与吴广谋划起义。陈胜自称“张楚”,聚兵而行。沿途响应者日众,军势渐盛。至攻城略地,斩将夺旗,秦兵节节败退,声势大振。
    时项羽、刘邦等亦响应,分据一方。陈胜遣部将周文率兵攻咸阳,破秦军数次,至函谷关下。然陈胜自立称王,不修德政,行事独断,众心离散。加之秦将章邯反攻,大败周文。陈胜之将伍籍背叛,军心动摇,陈胜穷困之中,被部下庄贾所杀,起义遂告终。
    然而,陈胜起义点燃了秦末农民战争的烈火,各路义军四起,终使秦灭亡,汉兴于天下。陈胜虽败,然其首倡起义之举,对后世之影响深远。
    1. 下列对文中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陈胜乃发陈,起义反秦——发起
    B. 陈胜自称“张楚”——称呼
    C. 周文率兵攻咸阳——带领
    D. 起义遂告终——结束
    2.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虚词“乃”的用法,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 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劝学》
    B. 秦王乃起,奉璧归赵——《廉颇蔺相如列传》
    C. 大王乃能命以齐——《阿房宫赋》
    D.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促织》
    3. 下列句子属于宾语前置句的一项是( )
    A. 其首倡起义之举,对后世之影响深远
    B. 陈胜穷困之中,被部下庄贾所杀
    C. 宁有种乎
    D. 加之秦将章邯反攻,大败周文
    4. 翻译下列句子
    句子:陈胜虽败,然其首倡起义之举,对后世之影响深远。

    29.阅读下文,完成后面的题目
    吴国大将孙策攻破江东,意图一统东南。策大张旗鼓,以威山越,召集诸将议曰:“吾有志吞并四方,然先需平定山越以安江东。”众将皆以为然,唯张昭进谏:“山越虽不附,然地险民悍,不可贸然攻之。宜先安民心,积蓄实力。”孙策笑曰:“昔日项羽横行天下,亦以武力威慑四方,吾今欲效其法。”众将闻言,皆称善。
    于是,孙策亲率精兵进攻山越,势如破竹,山越部落纷纷降服。惟有一部落名曰乌程,依山为寨,倚险自守,不降不服。策闻之大怒,誓要灭其族,遂围困乌程七日。乌程守将无奈,派使者请降,策允之,尽收其人马,仍命其守城,并安抚其民。江东百姓感其恩德,皆归心于策,江东之地遂安。
    然而,策之弟孙权劝策道:“兄攻占山越虽为一时之利,然当以仁德待之,勿使其复叛。”策思之,乃宽仁治民,得山越之民归顺。自此,江东势力愈加稳固,百姓安居乐业,策志得意满,乃言曰:“江东已定,天下不足为虑矣。”
    1. 下列对文中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策大张旗鼓——旗帜
    B. 吾有志吞并四方——吞并
    C. 策亲率精兵进攻山越,势如破竹——竹子
    D. 策允之——答应
    2.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虚词的用法,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 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师说》
    B. 山峦为晴雪所洗,太白积雪,遥见千里之外——《登泰山记》
    C. 策大张旗鼓,以威山越——《资治通鉴》
    D. 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滕王阁序》
    3. 下列句子属于宾语前置句的一项是( )
    A. 策志得意满
    B. 策宽仁治民
    C. 策何能有大志
    D. 众将皆称善
    4. 翻译下列句子
    句子:策思之,乃宽仁治民,得山越之民归顺。

    30.阅读下文,完成后面的题目
    楚国伐宋,宋告急于晋,晋侯召文武百官,议出兵救宋。韩厥进言道:“昔日,吾等与宋约为盟,若宋有难,不救则失信于天下。然楚之强不可轻敌,故战前宜慎思。”智伯深表赞同,但中军将赵盾则持反对意见,认为楚兵强盛,不宜轻举妄动。众人各执己见,议而未决。
    次日,晋侯命卿士再议,范文子陈道:“守信固为君子之道,然今楚力大而吾兵未备,不如暂遣使臣抚慰宋人,待时机成熟再出师。”而狐偃则以为,若不及时救援,宋国必降楚,而后方腹地更易受敌。晋侯权衡良久,最终决意救宋,遂命韩厥为将,统领大军,命赵盾督战,谨慎迎敌。
    韩厥率军至宋,与楚军对峙。楚军威武整肃,晋军皆感威压。韩厥深知此战关系盟友存亡,激励士兵,示以必胜之志。其后晋楚两军决战,韩厥用计擒获楚将,军心大振,最终获胜,救宋而还。
    1. 下列对文中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晋侯召文武百官,议出兵救宋——救援
    B. 楚之强不可轻敌——轻视
    C. 韩厥用计擒获楚将——俘获
    D. 赵盾持反对意见——保持
    2.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虚词“而”的用法,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然今楚力大而吾兵未备
    A. 黑质而白章——《捕蛇者说》
    B. 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廉颇蔺相如列传》
    C. 韩厥率军至宋,与楚军对峙而不怯——《登泰山记》
    D. 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过秦论》
    3. 下列句子属于倒装句的一项是( )
    A. 晋侯命卿士再议
    B. 晋侯召文武百官
    C. 韩厥用计擒获楚将
    D. 智伯深表赞同
    4. 翻译下列句子
    句子:若宋有难,不救则失信于天下。

    相关试卷

    专题05:句子、句式、语段、语句表达(考点练习)-【中职适用】2025年职教高考语文二轮专项突破(湖北专用):

    这是一份专题05:句子、句式、语段、语句表达(考点练习)-【中职适用】2025年职教高考语文二轮专项突破(湖北专用),文件包含专题05句子句式语段语句表达原卷版docx、专题05句子句式语段语句表达解析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9页, 欢迎下载使用。

    专题04:文学常识(考点练习)-【中职适用】2025年职教高考语文二轮专项突破(湖北专用):

    这是一份专题04:文学常识(考点练习)-【中职适用】2025年职教高考语文二轮专项突破(湖北专用),文件包含专题04文学常识原卷版docx、专题04文学常识解析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14页, 欢迎下载使用。

    专题03:标点符号与修辞手法(考点练习)-【中职适用】2025年职教高考语文二轮专项突破(湖北专用):

    这是一份专题03:标点符号与修辞手法(考点练习)-【中职适用】2025年职教高考语文二轮专项突破(湖北专用),文件包含专题03标点符号与修辞手法原卷版docx、专题03标点符号与修辞手法解析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15页, 欢迎下载使用。

    • 精品推荐
    • 所属专辑
    欢迎来到教习网
    • 900万优选资源,让备课更轻松
    • 600万优选试题,支持自由组卷
    • 高质量可编辑,日均更新2000+
    • 百万教师选择,专业更值得信赖
    微信扫码注册
    qrcode
    二维码已过期
    刷新

    微信扫码,快速注册

    手机号注册
    手机号码

    手机号格式错误

    手机验证码 获取验证码

    手机验证码已经成功发送,5分钟内有效

    设置密码

    6-20个字符,数字、字母或符号

    注册即视为同意教习网「注册协议」「隐私条款」
    QQ注册
    手机号注册
    微信注册

    注册成功

    返回
    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