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终活动
搜索
    上传资料 赚现金
    英语朗读宝

    专题08:现代文阅读(考点练习)-【中职适用】2025年职教高考语文二轮专项突破(湖北专用)

    资料中包含下列文件,点击文件名可预览资料内容
    • 原卷
      专题08:现代文阅读(原卷版).docx
    • 解析
      专题08:现代文阅读(解析版).docx
    专题08:现代文阅读(原卷版)第1页
    专题08:现代文阅读(原卷版)第2页
    专题08:现代文阅读(原卷版)第3页
    专题08:现代文阅读(解析版)第1页
    专题08:现代文阅读(解析版)第2页
    专题08:现代文阅读(解析版)第3页
    还剩23页未读, 继续阅读
    下载需要30学贝 1学贝=0.1元
    使用下载券免费下载
    加入资料篮
    立即下载

    专题08:现代文阅读(考点练习)-【中职适用】2025年职教高考语文二轮专项突破(湖北专用)

    展开

    这是一份专题08:现代文阅读(考点练习)-【中职适用】2025年职教高考语文二轮专项突破(湖北专用),文件包含专题08现代文阅读原卷版docx、专题08现代文阅读解析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59页, 欢迎下载使用。
    1.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问题。
    父亲的承诺
    李然
    寒冬的早晨,天蒙蒙亮,老周就起身穿上那件洗得发白的外套,准备出门。儿子小周在床上翻了个身,迷迷糊糊地问道:“爸,今天这么早?”老周轻轻应了一声,“是啊,今天村里分配给我多一些活儿,要赶早做完。”他走到门口,又折返回来,将那顶破旧的帽子放在桌上,转身对着小周笑了笑,便迈出门去。
    老周是村里远近闻名的泥瓦匠,手艺出色,干活利落。尽管年近六十,他仍旧挑着重活,不愿退让。他总说:“要让小周读书,将来有个好出路。”小周也知道,父亲为了他,几乎把家里的田地都抵押出去,又没日没夜地干活,每日回家时身上总是布满尘土。
    小周十七岁那年,父亲咬牙借了一笔钱,送他去县里的中学读书。小周深知这来之不易的机会,学习十分刻苦,成绩也一直名列前茅。每次放假回家,老周总是拍着他的肩膀,欣慰地笑道:“好好读书,别辜负了这份心意。”
    然而,高考那年,小周却意外落榜了。成绩公布的那一天,老周的眼神中闪过一丝失望,但他立刻收起情绪,拍拍小周的肩膀,安慰道:“别灰心,咱还有机会,继续努力,总能考上。”小周点点头,心中充满了愧疚,暗下决心要不负父亲的期望。
    第二年,小周发奋复读,终于考上了省城的一所大学。当他拿到录取通知书的那一刻,激动地跑回家,将喜讯告诉了父亲。老周听闻后,眼眶微微泛红,长舒了一口气,笑道:“这回,老周这辈子的愿望总算完成了。”小周深情地望着父亲,知道他这些年为家所承受的艰辛,也明白父亲这个承诺背后的重量。
    大学的学费和生活费成了新的难题。老周再次挑起担子,到镇上工地干起更重的活儿,打零工,修路,搬砖,只要能挣点钱的活儿,他从不推辞。每次放假回家,看到父亲日渐消瘦的身影,小周心中百感交集,发誓要努力学习,尽早承担起家庭的责任。
    大学四年,父亲从未缺席过小周的生活费。小周也不负众望,以优异的成绩毕业,找到了一份稳定的工作。第一次拿到薪水时,小周第一时间寄回家,父亲在电话那头沉默了很久,才开口说道:“孩子,爸不图别的,只要你过得好,我就放心了。”
    一年后,小周在城里站稳了脚跟,打算把父亲接过来一起生活。然而,老周却执意留在村里,说:“这里是我生长的地方,我习惯了,你自己在城里好好干,别惦记我。”小周无奈,只得定期回家探望。
    某个夏天,村里突然传来噩耗,老周在一次修房过程中不慎受伤,情况危急。小周赶回村子时,父亲已昏迷不醒。医生告诉他,由于长期劳作和高强度的工作,老周的身体早已透支,只是硬撑着不让家人担心。
    那一刻,小周泪流满面。他握着父亲的手,喃喃说道:“爸,我不会让您失望的。”他终于明白,父亲一生的辛劳,都是为了这个承诺,而他自己也将在这承诺中,走向属于他的未来。
    问题:
    1.文章的主题是什么?结合文章内容简要分析。
    2.文中老周的形象通过哪些描写手法展现出来?请举例说明。
    3.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老周对儿子小周的教育充满期望,即使面对挫折也不轻言放弃。
    B. 文章通过父亲的坚守和付出,表现出父爱的深沉与无私。
    C. 小周因愧疚而努力学习,以报答父亲的期望,这种亲情成为他奋斗的动力。
    D. 文章最后通过小周的告白,暗示了他对父亲的不满和不理解。
    2.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问题。
    爷爷的旧手表
    陈悦
    在我记忆的深处,爷爷一直是个不苟言笑的人。他总是早出晚归,偶尔会在院子里坐下,掏出一只老旧的手表看上几眼。这块手表是他年轻时从镇上买的,据说那时它是村里最精致的物件。随着时光的流逝,手表的表盘上出现了划痕,表带也变得褪色,但爷爷始终视它如珍宝,甚至比任何东西都重要。
    爷爷一辈子勤勤恳恳,早年家里穷,他在地里劳作,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从未停歇。后来,父亲和叔叔们长大了,成家立业,爷爷才稍微闲了些,开始在村里打些零工补贴家用。每次去镇上,爷爷都会带上那只手表,时不时掏出来看一眼,仿佛那不仅仅是看时间,更是一种他与过去岁月的沟通。
    有一年春节,父亲为爷爷买了一块新的手表,希望能代替那块已经显得陈旧的老表。爷爷接过新表,却只微微一笑,便将它放进了抽屉里。从那天起,新的手表再也没有出现过,而旧表依然每天都挂在爷爷的手腕上。父亲感到不解,有次问爷爷:“您为什么不戴新表?”爷爷沉默片刻,轻轻叹道:“这块表陪了我一辈子,扔不下啊。”
    我上大学那年,爷爷病倒了,家人轮流去医院照顾。每当我去看望爷爷时,总会发现他依旧带着那只旧手表。那时的爷爷瘦了很多,但手表还在,他时常会抬手看看,嘴角浮现出一丝浅浅的微笑。一天夜里,我忍不住问他:“爷爷,这块表对您来说真的那么重要吗?”他沉思片刻,缓缓说道:“这不仅是一块表,它是我一生的见证。”
    听完爷爷的话,我似乎明白了什么。这块旧手表不仅仅是一个计时工具,它承载着爷爷的青春和他的奋斗岁月,记录了他从年轻到年老的点点滴滴。它见证了他的人生,也成了他生活的一部分。他说过,自己年轻时家里穷,这块手表是他努力工作后的第一个“奖励”,那种自豪感,至今仍在他心中。
    不久之后,爷爷病情加重,终于在一个雨夜安静地离开了。料理爷爷后事时,我们在他的遗物中发现了那块旧手表,表盘上的划痕依旧,表带已经磨损得不成样子,但时间还在走动。这一刻,我才真正理解爷爷对手表的感情。父亲拿起手表,轻轻擦拭着,眼角悄然湿润了。他把表戴在自己手腕上,仿佛这样就能和爷爷继续在一起。
    多年以后,每当我看到父亲戴着那块旧手表时,仿佛看到了爷爷的影子。那块手表不仅是爷爷的“珍宝”,也是我们这一家人共同的记忆与牵挂。
    问题:
    1.文章主题是什么?请结合文章内容简要分析。
    2.文中的“旧手表”在文章中象征了什么?请结合具体内容说明。
    3.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旧手表象征了爷爷一生的奋斗和艰辛岁月,是他与过去的情感纽带。
    B. 爷爷对旧手表的执着表明他珍惜回忆,无法轻易割舍过去。
    C. 父亲理解了爷爷的情感,将旧手表视为家庭的珍贵传承。
    D. 爷爷对旧手表的态度表明他拒绝接受新的事物,生活态度保守。
    3.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问题。
    默默的承诺
    佚名
    初春的一个早晨,李明站在家门口,目送父亲远去。父亲要去山那头的村子干活,这条小路他走了无数遍,却总是喜欢在出发前停下片刻,微笑着和家人道别。李明从小就在这种目送中长大,每次都觉得有些平常,却又在某种细节上多了几分沉重。
    李明从小就敬佩父亲。父亲为人朴实,做事踏实,总是说:“不怕苦,不怕累。”可是这次,父亲回来的脚步却没有像往常一样准时。一天、两天、三天过去了,村子里也渐渐传出一些不安的声音。
    李明整夜难眠,脑海中浮现出父亲离开的那一幕。他记得父亲的笑容中夹杂着一丝不易察觉的疲惫,那种深埋在眼角的皱纹,他直到现在才细细想起。
    终于,在一个寒冷的夜晚,李明的父亲回来了。他满脸风霜,眼神却坚定如昔。李明心头的石头终于落地,可是父亲带来的消息却让他愣住了——父亲在山上找到了一份更重的活,为了多挣点钱,今后每月只能回来一次。
    李明默默地看着父亲,那一刻,他似乎明白了父亲每次微笑着道别的原因。那些道别,或许就是一种默默的铺垫,一种无声的承诺。他突然觉得,父亲的背影如此高大而坚毅。问题:
    1.文章中通过哪些描写展现了父亲的形象?请结合文中具体内容说明。
    2.父亲出发前的微笑和道别在文中起到了什么作用?
    3.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文章通过李明的回忆和观察,刻画了父亲的勤劳、坚毅形象。
    B. 父亲的微笑和道别是情节的铺垫,暗示他对生活的坚持与责任。
    C. 李明对父亲的理解逐渐加深,体会到父亲背后的辛酸和无奈。
    D. 文章强调了生活的艰难,暗示李明对父亲的做法感到不满。
    4.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问题。
    最后的送别
    王凯
    深秋时节,村里的老杨终于决定要搬到城里儿子家养老了。这个决定其实是儿子早就想好的,但老杨总是犹豫,舍不得离开这片他生活了一辈子的土地。村里的老邻居们都来送他,老杨站在门口,看着一张张熟悉的面孔,心里百感交集。
    临走前,老杨走到屋后的枣树下。这棵树是他年轻时亲手栽的,如今已枝繁叶茂,年年结果。老杨摸着树干,低声道:“你可要好好长啊,等我回来,还能尝到你结的枣。”
    村头的路口,人群渐渐散去。老杨最后望了一眼村子,深吸了一口气,转身上了儿子的车。一路上,他望着车窗外的田野,仿佛在跟过去的自己告别。车子开得很慢,老杨的心却像被什么牵着,一步一步地往回走。
    到达城里后,老杨虽然住进了宽敞的房子,却总觉得心里少了点什么。每天清晨,他习惯性地早起,独自坐在阳台上,看着远方的天空,思绪却回到了那棵枣树下。他盼着,某天还能回到那片熟悉的土地,走在那条熟悉的小路上。
    问题:
    1.文中的老杨是一个怎样的人物形象?请结合文章内容简要分析。
    2.“老杨摸着树干,低声道:‘你可要好好长啊,等我回来,还能尝到你结的枣。’”这句话在文中起到了什么作用?
    3.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老杨对故乡有深厚的感情,不愿轻易离开自己熟悉的土地。
    B. 枣树象征了老杨对过去生活的眷恋和对故乡的依恋。
    C. 城市的生活让老杨感到舒适,因此他很快适应了新环境。
    D. 文章通过老杨的离别,表现了老人对故乡深深的牵挂和依恋。
    5.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问题。
    山路上的父爱
    张晓云
    我的家乡在偏远的山村,那里四季分明,风景宜人,但生活却并不容易。村里的人大多靠种地为生,过着清贫却安稳的生活。在我的记忆里,父亲总是沉默寡言,不善表达情感,但他无微不至的关爱却一直伴随着我。
    小时候,家里穷,母亲身体不好,父亲是家里唯一的劳动力。为了供我和姐姐上学,他不仅要耕田种地,还得出去做些零工。每年到了春天,父亲都会背着沉重的担子,沿着那条蜿蜒的山路,步行几公里到镇上卖菜,换取我们一家的生活费。那条山路坑坑洼洼,布满碎石,一到雨天就泥泞不堪,稍不小心就可能滑倒。但父亲从来不抱怨,每次回来时,他总是满脸笑容。
    有一次,我正好放假在家,父亲提出带我一起去镇上卖菜。我很兴奋,一大早就跟着父亲出发了。刚开始走得还算轻松,但没多久我就感到双腿酸痛,脚底也开始发麻。眼看父亲背着大筐稳步向前,步伐沉稳,我却有些吃不消了。父亲看我累得喘不过气来,便停下来,把我的背篓接过来,自己一手提一只,继续向前走去。我愧疚地低着头,感到父亲的背影愈发高大。
    到达镇上后,父亲在集市上支起小摊,将菜一一摆好,开始吆喝卖菜。那天的生意并不算好,几个小时过去了,我们只卖出去了一小部分。眼看天色渐晚,我忍不住劝父亲收摊回家。父亲却摇摇头,坚定地说:“再等一会儿吧,卖完了才回去,今天你母亲和姐姐还在家等着呢。”就这样,父亲一直守在摊位前,直到最后一把青菜也卖完才收拾回家。一路上,我看着他疲惫的脸庞,内心既心疼又敬佩。
    岁月如梭,转眼我上了高中,学校在县城,每个月只能回一次家。每到月末放假,父亲总会提前一天来到县城,等待我一起回家。他依旧背着那个沉重的背包,里面装满了我爱吃的干粮和土特产。每次见到我,他都会用粗糙的大手摸摸我的头,笑着说:“这段时间学习辛苦了,放松一下。”尽管他的话不多,但我知道,那是他深沉的关爱。
    记得有一次冬天,天气特别冷,大雪封山,县城通往村子的路也被积雪覆盖。学校通知提前放假,我兴奋地打电话告诉父亲,但心里也有些担忧,不知道山路是否安全。没想到,第二天一早,我在校门口就看见了父亲的身影。他穿着一件破旧的棉袄,脚上绑着草绳防滑,正用力拍掉身上的雪。我跑过去,父亲拍拍我的肩膀,平静地说:“走吧,早点回家,省得你妈担心。”
    一路上,雪厚路滑,父亲始终走在我前面,不时回头看看我有没有跟上。他一步一步踏出深深的脚印,留下了一条清晰的小路。我们在雪地里走了将近三个小时,终于看到了村子的影子。到家时,父亲的脚已经冻得僵硬,但他只是轻轻笑了笑,说道:“回家就好,回家就好。”那一刻,我的眼眶湿润了,感到一股温暖涌上心头。
    高考结束后,我考上了省城的一所大学。临行前,父亲在村口送我。他叮嘱我在外好好照顾自己,不要辜负家里的期望。我点头答应,但内心却隐隐有些不安,总觉得离开家乡,离开父亲,是一种巨大的变化。父亲看出了我的犹豫,轻轻拍拍我的肩膀,微笑道:“去吧,外面的世界大着呢,你要记得,家永远在这里。”
    在大学的四年里,我每次放假回家,父亲依旧会到车站接我。他的头发越来越白,背也更弯了,但他见到我的笑容依旧温暖而坚定。即使不说话,父亲的陪伴也让我感到无比踏实。
    后来,我在省城找到了工作,渐渐适应了城市生活,回家的次数却越来越少。某一天,我接到了姐姐的电话,她说父亲病倒了。我连夜赶回家,看到病床上的父亲,消瘦了许多,脸色苍白。我握着他的手,哽咽着说:“爸,我回来了。”父亲微微睁开眼,虚弱地笑了笑:“回来就好,回来就好。”他缓缓抬手,想摸摸我的头,却因为没有力气而落了下去。
    那一刻,我忽然明白,父亲的爱一直在,无论我走得多远,家始终是我心灵的港湾。他无言的付出和坚韧,让我在成长中学会了责任和担当,也让我懂得了家的意义。
    问题:
    1.文章的主题是什么?结合文章内容简要分析。
    2.文中的“山路”象征了什么?请结合具体内容说明。
    3.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父亲在大雪天坚持接儿子回家,表现了他对儿子的关爱和责任。
    B. 父亲的沉默寡言却无微不至的爱,深深影响了“我”对家的理解。
    C. 父亲送“我”去大学时的叮嘱,表明他对孩子独立生活的期待。
    D. 父亲病重在床时表现出的虚弱,暗示他对家庭的爱逐渐减少。
    6.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问题。
    外婆的菜园
    李静
    我的童年是在外婆的菜园里度过的。外婆的菜园不大,位于小村庄的边缘,靠着一条清澈的小溪。每当春天来临,小溪两岸的柳树抽出了嫩绿的枝条,微风拂过,枝条轻轻地摇曳。菜园里的泥土松软湿润,外婆便开始忙碌起来,种下各式各样的蔬菜,期待着丰收的季节。
    外婆年纪大了,背有些驼,却依然每日都要到菜园去忙活。她常穿着一件洗得发白的旧蓝布衣,戴着一顶破旧的草帽,挽着袖子,手里拿着锄头,弯腰在地里干活。她的身影在菜园里穿梭,细心地拔草、松土、浇水。每当我放学回到家,都会跑到菜园找外婆,帮她搬水、拔草。外婆看着我笑得慈祥,抚摸着我的头,轻声说:“丫头,累了就去歇歇,外婆干得动。”
    记得有一年秋天,家乡遭遇了罕见的干旱,连续几个月没有一滴雨水。村里的庄稼一片枯黄,田地裂开了大缝隙。外婆的菜园也受到影响,地里的菜苗被晒得无精打采,叶片枯萎、卷曲。我望着干旱的土地,心里十分难过,觉得今年可能无望收成了。
    可外婆并没有放弃。她每天一大早就去村头的井边挑水,把水倒进水桶,然后挑着沉重的水桶一步步走向菜园。那时的我年幼,无法帮忙挑水,只能看着外婆在烈日下汗流浃背地来回奔波。我试图劝她放弃,可外婆只是笑着摇摇头:“丫头,菜也有生命的,它们等着我们救它们哩!”
    外婆的话让我动容,看到她不辞辛劳地为那些蔬菜送水,我心里既敬佩又心疼。从那天起,我决定帮外婆挑水。虽然挑不动一整桶水,但我也拿起了一个小桶,一趟一趟地往返于井边和菜园之间。那段日子,外婆和我每天都会挑几桶水,勉强让菜园里的蔬菜坚持了下来。干旱持续了整整一个月,最后我们还是迎来了秋天的丰收。菜园里的白菜、萝卜、黄瓜和西红柿都成熟了,虽然比往年少了一些,但我们付出的汗水让这次收获格外珍贵。
    外婆的菜园不仅是种菜的地方,更是我童年中的乐园。那里有我和外婆一起劳作的回忆,也有我们一起分享的收获。每当菜园里的蔬菜成熟,外婆就会挑选最大最好的菜送给村里的邻居。她总是笑着说:“大家帮衬帮衬,才有日子过。”村里人都称赞外婆心肠好,愿意和大家分享她的劳动成果。
    随着年龄的增长,我离家求学,回到家乡的次数越来越少。每次放假回家,外婆都会早早在菜园里忙碌,等我回家时,总会看到她带着满满的一篮子蔬菜,微笑着站在门口。她说:“丫头,自己种的菜干净无污染,你多带些回去吃。”那些菜都是她一颗一颗亲手种下的,充满了她对我的关爱。
    有一年冬天,外婆生病住进了医院。我请了假回去照顾她。她躺在病床上,身体虚弱,却还不忘嘱咐我:“丫头,菜园的菜快熟了,记得去看看,别让草长多了。”我眼眶湿润,轻轻握住她的手,点头答应。那一刻,我突然意识到,菜园不仅是外婆生活的一部分,更是她对生活的热爱和坚持。
    外婆去世后,菜园荒废了。我工作在外地,很少回去。一次偶然的机会,我回到了家乡,走到那片菜园前。菜园里的杂草已经长得很高,昔日的菜苗早已不见踪影,但我仿佛依然能看到外婆穿着旧蓝布衣,在阳光下微笑的身影。我在心里对自己说,我要把这片菜园重新整理出来,种下新鲜的蔬菜,就像外婆当年那样。
    从那天起,我开始定期回家,打理外婆的菜园。每当看着新鲜的蔬菜茁壮成长,我都仿佛看到了外婆的微笑,听到了她轻声的叮嘱:“丫头,累了就歇歇。”我知道,这片小小的菜园,承载了我对外婆的思念和回忆。无论我走多远,那里始终是我心灵的归宿。
    问题:
    1.文章的主题是什么?请结合文章内容简要分析。
    2.文中的“菜园”象征了什么?请结合具体内容说明。
    3.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外婆在干旱期间坚持给菜园浇水,表现了她对生命的珍爱与执着。
    B. 菜园在文章中不仅是种菜的地方,更是“我”与外婆情感的纽带。
    C. 外婆去世后,“我”决定将菜园重新整理,延续了外婆的生活方式。
    D. 外婆的菜园荒废后,“我”感到菜园不再有意义,最终选择了放弃。
    7.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问题。
    雾中的小站
    陈昊
    暮秋的傍晚,小镇被一层浓厚的雾笼罩着,视线迷蒙,灯光昏暗。陈刚坐在小站的候车室里,默默地望着窗外。他低头看看手表,距离下一班火车到站还有一个小时。候车室里空荡荡的,除了陈刚,再也没有其他人。他身边的包里装着几件简单的行李,显得孤单而沉重。
    陈刚并不是真的要乘车。他只是习惯性地在这座小站等候,像是在等待什么,又像是在逃避什么。这座小站,是他和妻子李梅相识的地方。多年前的那个夏天,他还是一个刚毕业的大学生,满怀理想来到这个偏僻的小镇工作。初来乍到,他迷失了方向,正巧遇见了同样前来探亲的李梅。那一刻,她的微笑仿佛穿透了重重雾霭,温暖了他的心。
    两人相识后很快相爱,婚后便一起留在了小镇。陈刚曾经想带着李梅去更大的城市闯荡,但她却喜欢这座小镇的宁静,说这里有属于他们的生活。他渐渐被她的温柔感染,心甘情愿地留在了这里。日复一日,朝霞与夕阳,春花与秋叶,他们在小镇里过着平凡而幸福的生活。小站成了他们共同的约定,每周日晚上,他们都会来这里散步,等待从远方驶来的火车,看着旅客来来去去。
    然而,幸福总是短暂的。去年冬天,李梅突发重病离世,留下了陈刚一人。她走后,陈刚仿佛失去了生活的重心,内心空荡荡的,无法填满。每天傍晚,他仍旧会来小站坐一会儿,像是在等待一辆永远不会再来的火车,也像是在等待她的归来。夜色逐渐加深,寒风带着丝丝凉意从窗缝钻进来,陈刚缩了缩身子,把外套裹得更紧。
    远处传来了列车的鸣笛声,悠长而苍凉。陈刚抬起头,透过窗户,隐约看到一列火车在雾中缓缓驶来。他的心猛然一颤,仿佛看到了多年前那个微笑着向他挥手的李梅。他知道这不过是自己的幻觉,却仍不由自主地站起身,向站台走去。他看着火车停下,乘客们鱼贯而出,匆忙走向出口,最后,站台上只剩下陈刚一人。
    列车员走下车,看了看陈刚,微笑着点头致意。陈刚点了点头,心中充满了复杂的情感。他没有登上这班列车,因为他知道,自己并不是来乘车的,他只是在等待,等待一种难以言说的慰藉。
    列车启动,渐渐消失在浓雾中,陈刚呆呆地望着远去的方向,仿佛还能听见李梅的笑声。他想起李梅生前常说的一句话:“小刚啊,你要学会向前看,不管生活多难,终究会有出口。”他苦笑了一下,心里默默地说:“李梅,我还是放不下你。”
    这一夜,雾渐渐散去,月光洒在小站上,陈刚在寒冷中站了很久,直到夜深人静。他的心中有了微妙的变化,也许他无法完全释怀,但他决定试着面对生活。因为他知道,这正是李梅想要看到的。
    问题:
    1.这篇小说的主题是什么?请结合文章内容简要分析。
    2.文中“雾”有什么象征意义?请结合具体内容说明。
    3.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陈刚在妻子去世后无法释怀,反复来到小站,试图在过去的记忆中找到安慰。
    B. 火车的出现象征着新生活的开始,陈刚意识到自己需要走出过去。
    C. 小说通过陈刚的心理描写,表现出对逝去亲人的思念和无法摆脱的痛苦。
    D. 雾的散去象征陈刚内心的逐渐释怀,他决定试着向前看,接受生活的变化。
    8.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问题。
    风筝
    张秋月
    初春的天空,浮着一层淡淡的云,似乎还带着冬天的寒意。小镇上,几乎每户人家的孩子都在广场上放风筝。风筝的种类五花八门,有形似老鹰的、蝴蝶的,还有一些特别的龙形风筝,每一个都寄托着孩子们的期盼与欢乐。而在人群之外,一个穿着灰色风衣、略显憔悴的男子静静地站着,他手里也攥着一只风筝线轮,目光随着风筝线延伸,望向天边的一只风筝。
    这个男子叫李远,是土生土长的小镇人。去年,他年仅九岁的儿子小宇因病去世,给他留下了无尽的悲痛。自从那以后,李远便不再与人交流,整日沉浸在失去孩子的痛苦中。每当他看到别的孩子放风筝时,便会想起小宇小时候拉着他一起放风筝的情景。小宇曾经许愿,希望能让风筝飞得高一点,再高一点,去看看天上的风景。然而,这个愿望再也无法实现了。
    今天,李远再次来到广场,手里拿着那只曾经属于小宇的风筝。风筝的颜色有些褪色,线轮上也有些旧了,但他仍然小心翼翼地握着,仿佛那是儿子留给他唯一的依靠。他站在广场边,默默地放开风筝,让它在风中慢慢上升。风筝越飞越高,他仿佛看到小宇在天边向他微笑,兴奋地叫喊着“爸爸,快看!风筝飞得好高!”
    忽然,一个小男孩走过来,好奇地望着李远手中的风筝,轻声问:“叔叔,你的风筝能飞多高啊?”李远回过神来,低头看着眼前这个陌生的小男孩,愣了一下。小男孩有着与小宇相似的眼睛,充满了好奇和天真。李远沉默片刻,微微一笑,“很高,能飞到天上去。”
    小男孩兴奋地跑开了,不一会儿带着他的父亲一同走来。那位父亲与李远年纪相仿,脸上带着温暖的笑容,他拍了拍李远的肩膀,说:“兄弟,好久没见了,你也来放风筝啊?”李远点点头,却没有多言。他不太想与人交流,但那个小男孩的出现让他心里涌出一股温暖的情感,仿佛小宇还在他身边。
    就在这时,李远的风筝线突然断了,风筝被风吹得摇摇晃晃,最终在空中划过一道弧线,坠向远方。他呆呆地站在原地,看着风筝逐渐远去,眼眶渐渐湿润。他想追过去,却发现双腿如同灌了铅,无法移动。
    “叔叔,你的风筝要飞走了!”小男孩急切地喊着,转身要去帮忙追风筝。李远下意识地伸手拦住了他,轻轻摇了摇头,声音低沉地说:“让它飞吧,让它飞到更远的地方。”他知道,那只风筝带走了他所有的思念和未了的心愿,或许飞得越远,就越能靠近天堂的小宇。
    小男孩的父亲拍了拍李远的肩膀,轻声安慰道:“风筝放得高,也意味着我们心里那些重要的人会更幸福吧。”李远怔怔地望着空中渐行渐远的风筝,仿佛心中封闭已久的伤口在慢慢愈合。
    天色渐暗,人群逐渐散去,广场上空荡荡的。李远独自站在那里,久久未动。他望着天空中最后一丝风筝的影子,感到心头那份沉重的悲伤似乎变得轻盈了些。他轻轻地叹了一口气,擦去眼角的泪水,喃喃道:“小宇,希望你在那边也能放风筝,飞得高高的。”
    问题:
    1.这篇小说的主题是什么?请结合文章内容简要分析。
    2.文中“风筝”象征了什么?请结合具体内容说明。
    3.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李远带着儿子的风筝来到广场,是为了寄托对亡子的思念。
    B. 小男孩的出现让李远感受到一丝温暖,仿佛儿子仍然在身边。
    C. 风筝断线象征了李远内心的彻底放下,他决定从此不再怀念儿子。
    D. 故事通过风筝的象征,表现出李远逐渐走出痛苦,重新面对生活的勇气。
    9.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问题。
    海边的白色贝壳
    苏航
    午后的阳光洒在沙滩上,空气中弥漫着海水的咸腥味。岸边,叶子弯腰捡起一个白色的贝壳,轻轻地抚摸着它的纹理,似乎想从中找到些许慰藉。海浪一次次拍打着沙滩,潮水将她的脚踝打湿,但她毫不在意,专注地盯着手中的贝壳。叶子在海边已站了许久,身影孤寂而落寞,仿佛时间已经停止。
    叶子每年都会来到这个海滩,独自一人,带着一丝苦涩与不甘。这里曾经是她与恋人阿涛常来的地方,两人曾在这里许下相守一生的诺言。她还记得那一年,阿涛送给她一个精美的白色贝壳,告诉她:“如果我们分开了,你就来这里,捡起一个白色贝壳,它会把我带回你身边。”
    他们在一起的时光温馨而短暂。后来阿涛因工作调动去了遥远的北方,联系渐少,渐渐地,两人便失去了音讯。叶子无法忘怀那个承诺,始终不相信这段感情就此终结。她每年都会来海滩,希望捡到一个“属于阿涛”的白色贝壳,仿佛这能让她重新找到他。一次次拾起贝壳,一次次带着失落离开,仿佛这片沙滩承载了她无尽的思念与等待。
    这一天,海滩上显得格外安静。叶子捡起的贝壳带着淡淡的纹路,她用指尖轻轻触碰,像是在与过去的时光对话。突然,耳边传来一个温暖的声音:“这么多年了,你还是喜欢捡贝壳吗?”她猛地回头,看到一个熟悉的身影站在不远处,正微笑地注视着她。那是阿涛,岁月在他脸上刻下些许痕迹,但眼神依旧温柔如昔。
    叶子愣在原地,眼眶瞬间湿润了。她哽咽地问:“你怎么会在这里?”阿涛走上前,轻轻握住她的手,将一个精致的白色贝壳放到她掌心,说:“每年我都会来这里,希望有一天能再见到你。没想到,你比我还执着。”叶子怔怔地看着手中的贝壳,眼泪无声地滑落。
    他们并肩坐在沙滩上,望着辽阔的大海,彼此都沉默着,不愿打破这份重逢的宁静。许久,阿涛轻声说道:“我曾经想给你写信,但总觉得无从开口,不知道该怎么面对你。这些年,我一直在想你。”叶子低头看着手中的贝壳,轻轻问:“既然想我,为什么不联系?”阿涛叹了口气,低声说:“那时的我一心想着事业,总觉得以后还有时间,却不知不觉把你弄丢了。”
    叶子握紧贝壳,望着海面,眼中流露出复杂的情绪。过去的种种在心头涌现,甜蜜与苦涩交织在一起,让她无法言说。她缓缓开口:“这些年我一直在等你,等着你回来。”阿涛垂下眼眸,带着一丝歉意:“对不起,叶子,我没有意识到你对我有多重要,直到我失去了你。”
    夕阳渐渐西沉,海面染上了一层橙红色的光芒。阿涛起身,轻轻拉起叶子的手,说:“叶子,我知道自己错过了太多,也许没有资格再打扰你的生活,但我希望能陪你一起捡贝壳,陪你走过这片海滩。”叶子看着他,心中百感交集,最终微微一笑,轻声道:“好,陪我一起捡贝壳。”
    他们并肩行走在沙滩上,静静地捡起一只又一只贝壳,像是在重温那些逝去的时光。阿涛将贝壳一个个装进叶子的包中,仿佛这些贝壳能装下他们所有的记忆与遗憾。黄昏时分,他们走到沙滩尽头,夕阳洒在他们的背影上,拉得长长的,宛如一对多年未见的恋人,终于走上了一条通往未来的路。
    问题:
    1.这篇小说的主题是什么?请结合文章内容简要分析。
    2.文中“白色贝壳”有什么象征意义?请结合具体内容说明。
    3.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叶子每年捡白色贝壳,是在坚守与阿涛的约定,寄托她的思念。
    B. 阿涛每年也来到海滩,是希望能够重新见到叶子并弥补过错。
    C. 叶子最终选择原谅阿涛,意味着她决定抛弃过去,重新开始新生活。
    D. 小说通过叶子和阿涛的重逢,表现了真挚爱情中执着的等待与和解。
    10.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问题。
    冰川的前世今生
    李安然
    在地球的寒冷地带,覆盖着大量的冰川,它们是地球上最庞大的淡水储备之一,占全球淡水资源的68%以上。冰川的形成需要漫长的时间,经过数万年甚至更长时间的积累、压缩与冻结,才会形成我们今天所看到的巨大冰体。随着气候变化的影响,全球冰川的消融速度加快,冰川生态系统和地球环境面临着严峻挑战。
    冰川的形成可以追溯到数百万年前的冰河时期。冰川的形成条件非常苛刻,只有在气候寒冷且降雪量丰富的地区,积雪才不会在短时间内融化。每年新积雪覆盖在旧积雪之上,经过多年的反复压缩与冻结,最终形成密度更高的冰层,这就是冰川的前身。随着时间的推移,冰川逐渐增厚、扩展,形成庞大的冰体,这一过程称为冰川的“积累阶段”。
    在冰川的“运动阶段”,冰体逐渐在自身重力作用下沿着山谷或倾斜的地形缓慢流动,像一条缓缓前进的“冰河”。这种流动带动了冰川底部的砂石和土壤,从而形成了独特的冰蚀地貌,比如冰斗、冰川谷、角峰等。这些地貌的形成不仅记录了冰川的运动轨迹,还对地质研究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随着气候逐渐转暖,冰川进入“消融阶段”。当气温上升到冰点以上,冰川开始以肉眼可见的速度融化。这一过程不仅影响了当地生态环境,还会对全球海平面产生深远影响。根据科学家的研究,自工业革命以来,全球温度升高导致冰川面积显著减少,大量冰川已消失或面临消融的威胁。尤其是南极洲和格陵兰岛的冰川,其消融将对全球海平面上升产生直接影响。据估计,如果格陵兰岛的冰川完全融化,全球海平面将上升约7米,这对沿海城市和低洼地区将是灾难性的。
    冰川的存在对地球生态系统也有着深远影响。在寒冷的冰川地带,孕育着一些独特的生物群落,形成了适应严寒环境的独特生态系统。例如,冰川附近的冷水鱼类和微生物群落通过复杂的生态链维系着冰川生态圈的平衡。然而,冰川消融导致栖息环境逐渐改变,许多冰川生物正面临生存危机。
    面对冰川的消融,科学家们采取了多种方法对冰川进行保护和研究。首先,卫星遥感技术使得科学家能够实时监测冰川的面积、厚度变化以及运动轨迹,为全球冰川变化的研究提供了准确的数据支持。此外,冰川钻探技术也在不断发展,科学家可以通过钻取的冰芯研究古气候和大气成分,揭示过去气候变化的历史。这些冰芯保存了数万年甚至数百万年前的空气样本,为人类研究气候变化的成因和趋势提供了宝贵的参考。
    然而,仅靠研究和监测并不足以阻止冰川的消融。全球气候变暖是导致冰川消融的根本原因,而减缓气候变暖需要人类的共同努力。减少温室气体排放、保护森林、推广绿色能源等都是有效的减缓气候变暖的措施。此外,各国政府和环保组织还积极推广环保教育,提高人们的环保意识,以期在全球范围内减少对环境的破坏。
    冰川的存在,犹如地球的一道“温度调节器”。它们能够反射太阳辐射,保持地球表面的温度稳定,对全球气候平衡至关重要。然而,冰川消融所引发的一系列环境问题,已经不仅仅是寒冷地区的事,而是全球共同面临的挑战。我们无法阻止冰川的自然演变,但我们能够通过自身的努力减缓气候变化的脚步,为冰川留下一丝“喘息”的机会。
    保护冰川不仅是为了挽救珍贵的自然资源,也是为了维护地球的生态平衡。冰川的前世今生,让我们更加深刻地理解了自然的脆弱与珍贵。在未来的岁月里,人类与冰川将如何共存,是我们需要思考和解决的问题。
    问题:
    1.请简要分析文章使用的说明顺序,并指出其作用。
    2.文中使用了哪些说明方法?请举例说明其中两种,并分析其作用。
    3.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冰川形成过程缓慢而复杂,需要数万年的积累和压缩。
    B. 冰川的消融会使海平面上升,对沿海城市造成威胁。
    C. 冰川的存在对地球温度调节起到了重要作用。
    D. 全球变暖主要是由于冰川的自然消融导致的。
    11.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问题。
    在冬日的阳光下
    在一个寂静的山村里,冬日的阳光透过稀疏的云层洒下,照在老屋前的石板路上。67岁的老王正在门前清理着昨夜堆积的雪。他的背影略显佝偻,但步伐依旧稳健。
    “爷爷,我来帮你吧!”一个清脆的声音传来,小小的身影穿过院门,扑向老王怀中。这是老王的小孙子,小刚,一个八岁的男孩,活泼好动,总是给老王带来无尽的欢笑。
    老王摸了摸小刚的头,笑道:“好,好!有小刚帮忙,爷爷可轻松多了。”他们一起铲雪,笑声在寒冷的空气中飘散开来,仿佛冬日里的一抹温暖。
    铲完雪,老王带着小刚坐在门前的长凳上,掏出一只苹果,用小刀削皮,细心地一片片递给小刚。小刚边吃边听着爷爷讲起年轻时的故事。老王曾是一位木匠,年轻时走南闯北,手艺精湛,但随着年岁增长,渐渐放下了锯子和刨子,回到了家乡。
    “爷爷,你为什么不继续做木匠了呢?”小刚好奇地问。
    老王笑了笑,望向远方,似乎在回忆往事:“因为啊,爷爷想多陪陪家人,像现在这样,陪着你就是爷爷最幸福的事。”
    小刚点点头,似懂非懂。他环顾四周,看到院子里那棵老槐树,粗大的树干上刻着一道道斑驳的痕迹,那是爷爷年轻时留下的。他忽然跳下长凳,跑到树下,抱住树干大喊:“爷爷,你看,这棵树就像你,守护着我们家!”
    老王哈哈大笑,眼中闪烁着温暖的光芒。他走过去,将小刚揽入怀中,轻轻地说:“对啊,这棵树啊,就像爷爷,守在这里,看着你们长大。”
    就在这时,村里的大喇叭响起了村长的声音:“各位村民请注意,乡里要组织大家去市区过春节了,有意参加的可以报名!”村长的声音传遍村里,老王的脸上闪过一丝犹豫。小刚看着爷爷,眼中充满期待。
    “爷爷,我们也去吧!我还没去过市区过春节呢!”小刚拉着老王的手,不停地摇晃。
    老王沉默了一会儿,低头看着小刚的期待眼神,最终点了点头。第二天早晨,他们早早地坐上了村里开来的大巴车,驶向市区。
    到了市区,小刚看到了高楼大厦、五光十色的霓虹灯,眼里充满了惊奇。他拉着爷爷的手,东看看西瞧瞧,兴奋得停不下来。而老王则默默跟在他身后,脸上带着淡淡的笑意。虽然人群熙熙攘攘,但他始终牵着小刚的手,不让他离开自己半步。
    这时,小刚突然停下来,指着一条小巷子里的老式木匠铺,激动地说:“爷爷,那是你以前的工作吧?”
    老王愣了愣,随后笑着点点头。他走进那间木匠铺,熟悉的工具映入眼帘,手不由自主地触摸着那些工具,仿佛回到了过去。老板见老王对木工如此熟悉,便请他帮忙修理一张椅子。老王欣然应允,手艺精湛的他很快便修好了椅子。
    小刚看着爷爷娴熟的手法,眼中充满了崇拜。老王将修好的椅子交给老板,老板感激地递给他一些酬劳。老王却摆摆手,婉拒道:“不用了,能重温一下木匠的感觉,已经够了。”
    夕阳西下,老王牵着小刚,缓缓地走出小巷。他感到自己年轻时的热情又回来了,心中满是满足与宁静。冬日的阳光照在他们身上,温暖而明亮,仿佛时间在这一刻静止了。
    试题
    1.文章通过哪些情节表现了老王的性格特点?请简要分析。
    2.文中提到“老王望向远方,似乎在回忆往事”,这句在情节发展中起到了什么作用?
    3.下列对文章主题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章主题在于家庭温情,体现了祖孙间的亲情。
    B. 文章借老王对木匠的怀念,反映出劳动者对生活的热爱。
    C. 文章通过小刚的视角,表现了乡村与城市的差异。
    D. 文章主要刻画了老王对家乡的深厚感情。
    12.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问题。
    论内心的宁静
    张华
    现代社会节奏飞快,生活压力巨大,人们在追求成功的同时,往往忽视了内心的宁静。内心的宁静,不仅是应对压力的重要力量,更是获得幸福感的关键。真正的宁静来自内心的安宁与满足,而不是外界的喧嚣和物质的堆积。在这个纷繁复杂的世界里,如何保持内心的宁静,成为每个人的共同追求。
    首先,内心的宁静源于对生活的适度要求。很多人觉得只要获得财富和地位,生活就会幸福,但事实往往并非如此。内心的宁静是一种自我满足的状态,而这种状态并不完全依赖外在的条件,而是取决于我们对生活的态度。适度的物质追求可以满足生活所需,但过度的贪求却容易让人产生焦虑,陷入无尽的比较与竞争中。正如古人所说:“知足常乐。”这种知足的生活态度,让人不被贪婪驱使,从而更容易获得内心的宁静。
    其次,内心的宁静来自对自我的接纳。很多时候,人们之所以感到焦虑,是因为无法接受自己的不足,甚至将他人的标准作为衡量自身的标尺。这种不断否定自我的方式,导致了内心的不安。只有学会接纳自己、肯定自己,才能真正感受到内心的平和。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优点和缺点,重要的是能坦然面对,接受现实,学会在不足中寻找进步的动力。这种自我接纳的心态,能让人摆脱对外界的过度依赖,找到属于自己的平静。
    第三,内心的宁静也来自对生活本质的思考和对意义的追寻。物质生活的富足并不等同于精神的满足。当我们沉溺于追求物质财富时,往往忽视了内心的成长和精神的充实。古往今来,很多哲人都强调精神世界的重要性,因为真正的幸福来源于内心对生活的理解和体悟。通过阅读、冥想或其他心灵修行的方式,人们可以获得精神上的力量,从而在纷扰的世界中找到属于自己的宁静之地。
    此外,内心的宁静也需要在日常生活中去刻意培养。现代人普遍面临信息过载的困扰,手机、电脑、社交媒体无时无刻不在影响着我们的情绪和思维。要想保持内心的宁静,就需要有意识地减少这些干扰,学会独处,与自己对话。每天抽出一点时间,放下手机,关掉电脑,给自己一个沉思的机会,这样可以更好地认识自己,感受当下的宁静。这种宁静并不是逃避现实,而是重新发现生活的意义。
    总之,内心的宁静是一种生活智慧,它既是一种态度,也是一种生活方式。我们需要适度地降低对物质的依赖,学会接纳自我,追寻生活的本质和意义,同时在日常生活中刻意培养这种宁静的力量。只有这样,才能在这个喧嚣的世界中找到真正的自我。内心的宁静,让我们能够从容地面对生活中的风雨,也让我们更有勇气去追求真正的幸福。
    试题
    1.结合文章内容,简述作者认为内心宁静的来源有哪些。
    2.作者提到“内心的宁静是一种生活智慧”,你如何理解这一观点?
    3.下列对文章主题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内心的宁静与对生活的适度要求有关。
    B. 接纳自我有助于获得内心的宁静。
    C. 追求物质财富是获得内心宁静的关键。
    D. 减少外界干扰有助于培养内心的宁静。
    13.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问题。
    论时间的价值
    刘宇
    时间是一种极其珍贵的资源,它无声无息地流逝,却不可逆转。许多人在追求生活目标的过程中,常常忽视了对时间的有效利用,直到它悄然逝去才感到后悔莫及。真正懂得时间价值的人,懂得珍惜每分每秒,将其投入到有意义的事情中。时间的价值不仅在于数量的多少,更在于我们如何利用它。
    首先,时间的价值体现在它的不可再生性。与金钱或物质资源不同,时间一旦过去,就无法再追回。许多人在年轻时挥霍时间,认为未来有无数机会来实现自己的梦想。然而,随着时间的流逝,我们的体力、精力、学习能力等都会逐渐减弱。珍惜时间,就是珍惜我们的生命和可能的成就。
    其次,时间的价值还在于它能赋予我们成长的机会。每一段时间,都是我们积累知识、提升技能的过程。那些在时间管理上有规划的人,往往能够更快地实现个人目标,获得成长和成功。而缺乏对时间管理意识的人,可能会在漫无目的的消磨中丧失机遇和潜力。通过合理利用时间,我们可以让自己不断进步,变得更有能力和自信。
    最后,时间的价值还体现在它带来的影响力。那些懂得时间价值的人,往往会选择将时间花在对他人和社会有意义的事情上。他们通过努力工作、帮助他人、参与公益等方式,利用时间创造了积极的影响。这种利用时间的方式不仅丰富了他们的人生,也让他们在他人眼中更有价值。相反,如果我们浪费时间,只追求一时的享乐,就会错失许多实现自我价值的机会。
    总之,时间的价值是巨大的,我们应当珍惜它,合理安排时间,让它成为推动我们成长、实现自我价值的助力。每个人的时间都是有限的,只有那些真正懂得时间价值的人,才能在人生的旅途中走得更远。请记住,时间流逝如白驹过隙,让我们珍惜它,去创造一个有意义的未来。
    试题
    1.文章中作者认为“时间的价值不仅在于数量的多少,更在于我们如何利用它”。请结合文章内容简述作者对时间价值的理解。
    2.结合文章内容,分析作者为何认为“时间的价值体现在它的不可再生性”。
    3.下列对文章主题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时间的不可再生性让它变得极其珍贵。
    B. 时间的利用方式决定了我们能否实现个人成长。
    C. 追求个人享乐是时间最有意义的使用方式。
    D. 合理安排时间可以帮助我们实现自我价值。
    14.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问题。
    记忆中的老屋
    李明
    小时候,我家住在一个小山村里,村口有一条清澈的小溪,溪水潺潺,时不时能看见小鱼在水中嬉戏。村子的中央,是一座古老的木屋——那是我和家人共同生活的地方。老屋建于上世纪初,青砖灰瓦,屋顶上长满了青苔。每当下雨,屋檐下的青苔便吸足了水分,变得更加翠绿。雨点敲打在瓦片上,发出轻轻的声响,仿佛是一曲悠扬的歌谣。
    屋子的正中央是一座木制的老灶台,外婆常常在那里忙碌,为家人准备饭菜。灶台旁堆放着柴火,每次做饭前,总要挑选一些干燥的木头放进去,然后点燃。木柴燃烧时,火焰跳动着,将老屋映照得温暖而明亮。烟雾缓缓上升,穿过屋顶的烟囱,消失在空气中。儿时的我最喜欢围坐在灶台旁,静静地看着外婆的一举一动,感受着家的温暖。
    老屋的后院有一片小菜园,外公喜欢在那里种菜。他常常弯着腰,用锄头细细地翻土,种下几棵青菜或萝卜。每到夏天,菜园里便是一片生机勃勃的景象,绿色的叶子在阳光下微微闪光。外公总是骄傲地向我展示他亲手种下的蔬菜,说道:“这些都是自己种的,吃起来才有味道。”我记得有一次,外公带我去采摘刚成熟的西红柿,他让我咬上一口,满嘴的汁水和香甜的味道瞬间让我感到无比幸福。
    时光荏苒,岁月如梭,老屋渐渐失去了往日的生机。墙壁上的泥土脱落了一块又一块,窗户的木框也开始松动,每到风起时,总会发出“吱吱呀呀”的声音。然而,老屋在我心中的位置却从未改变。每次回到村里,站在老屋前,我仿佛还能听见儿时的欢笑声,闻到外婆做饭时飘散的香味。老屋成了我记忆中的一部分,成了我心中的家。
    如今,外婆和外公都已不在,老屋也随着他们的离去慢慢地老去。每当我闭上眼睛,脑海中总会浮现出那个小小的灶台、那片菜园,以及那满屋的温暖。那些回忆仿佛刻在了心里,永不褪色。我明白,老屋不仅仅是一座房子,它承载着我的童年,是我情感的寄托,是我心灵的归宿。即使它终将消失在岁月的长河中,它带给我的温暖却永远不会被遗忘。
    试题
    1.作者通过哪些具体场景描写表现了“老屋”在自己心中的特殊地位?请结合文中内容简要概述。
    2.本文的线索是什么?结合文章内容简要分析其作用。
    3.下列对文章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作者通过多种描写手法,生动地表现了“老屋”在自己心中的重要性。
    B. 文章通过记忆的串联,使“老屋”不仅成为一个物理空间,更成为情感的寄托。
    C. “老屋”是文章的文眼,集中体现了作者对故乡生活的眷恋。
    D. 文章采用了第一人称和第三人称交替的表达方式,使叙述更具层次感。
    15.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问题。
    故乡的冬天
    刘云
    故乡的冬天,是我心中永远的怀念。那片土地总是在冬季变得格外安静,仿佛整个村庄都被一层淡淡的薄雾笼罩着,静谧而安详。记忆中的冬天并不寒冷,反而带着一种温柔的气息,让人忍不住想要深深吸一口气,把那冬天特有的味道记在心里。
    清晨,村庄被一层轻薄的霜覆盖,阳光洒在大地上,细细的霜花在微风中闪烁,像是大自然的赠礼。每当这时候,孩子们便会从家里跑出来,呼喊着互相追逐。脚踩在枯黄的草地上,发出“咔嚓咔嚓”的声音,声音轻轻脆脆,伴随着孩子们的笑声回荡在空气中,仿佛给冬天增添了一丝活力。
    在冬日的午后,阳光变得柔和,温暖洒在村头的石阶上,老人们搬着小凳子,围坐在一起,享受着冬日的阳光。他们拉着家长里短,说着那一年丰收的景象,或者聊起远在外地的儿孙们。那个时候,我总是喜欢坐在奶奶的膝边,静静地听着这些朴实的故事,看着他们脸上被岁月雕刻出的皱纹,心中满是温暖和安慰。
    故乡的冬夜是最静谧的。天黑得早,家家户户的炊烟在傍晚时分就缓缓升起,弥漫在村庄的上空,空气中带着木柴燃烧的味道。夜幕降临后,整个村子陷入一种温柔的宁静之中,偶尔能听到犬吠声,但很快又归于平静。冬夜的寒冷让人们早早地围坐在火炉旁,烤着手,聊着过去的趣事。火光映照在每个人的脸上,那一刻,我总觉得冬天其实并不寒冷,反而透着一丝温暖。
    随着岁月流逝,我渐渐离开了故乡,来到城市生活。城市的冬天缺少了那份宁静和温柔,取而代之的是匆忙和喧嚣。在繁华的街头,在闪烁的霓虹灯下,我常常想起故乡的冬天,想起那片静谧的土地,想起那些温暖的片段。无论走到哪里,故乡的冬天总在我心中留下一席之地,它不仅仅是一个季节,更是我对故乡的依恋,对家人和亲情的眷恋。
    试题
    1.本文运用了哪些表达方式来表现故乡冬天的特点?请结合文中具体内容简要分析。
    2.文章的文眼是什么?文眼在文章中起到了怎样的作用?
    3.下列对文章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作者通过细腻的描写展现了故乡冬天的宁静和温暖。
    B. “故乡的冬天”是文章的线索,串联起作者对故乡的回忆与依恋。
    C. 作者通过多次描写儿童的嬉戏活动,使文章充满了童趣。
    D. 文章借故乡的冬天表达了对家人和故土的深情怀念。
    16.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问题。
    论科技与人文的平衡
    陈光明
    在当今社会,科技的迅猛发展深刻地改变了我们的生活,影响了人们的交流方式、学习方式以及获取知识的方式。从互联网的普及到人工智能的应用,科技给人们带来了便捷和高效。然而,伴随着科技的进步,人类社会也出现了一些问题,如个体之间情感的疏离、对自然的过度开发等。这些问题促使我们思考:科技发展应如何与人文关怀相平衡?在追求进步的过程中,我们是否忽略了人类精神的需求?本文将探讨科技与人文平衡的重要性,并提出相应的观点。
    首先,科技的发展带来了物质生活的极大提升。举例来说,医疗技术的进步让许多曾经无法治愈的疾病得到了控制,交通工具的发展也大大缩短了人们在空间上的距离。可以说,科技为人类创造了更为便捷、舒适的生活。然而,随着科技逐渐渗透到生活的方方面面,一些人开始忽视人文精神的重要性。现代社会中,人们往往更关注效率和结果,而忽略了人与人之间的情感交流。手机、社交媒体等科技产品虽然拉近了人们在物理距离上的联系,但却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面对面的沟通,导致情感的疏离。
    其次,科技的发展对自然环境造成了巨大的影响,进而影响到人类的生存与发展。我们可以从工业化的例子中看到这一点。工业革命带来了科技的快速发展,使得生产力显著提升,但随之而来的环境污染问题却成为了困扰人类的一大难题。空气污染、水污染、温室效应等问题都是科技发展所带来的副作用。而这些问题的解决往往需要人类在科技之外的意识觉醒,认识到人类作为自然的一部分,必须承担起对自然环境的责任。这种人文意识的提升,有助于我们在科技的使用上更加谨慎,以求在发展科技的同时不破坏生态平衡。
    再次,科技的进步使得人类获取知识的方式发生了改变,但也带来了一些负面影响。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人们可以随时随地通过网络获取信息,学习新知识。这种信息获取方式虽然快捷,但也容易导致人们的思维浅薄化。网络上的信息大多零碎化、片面化,容易让人们忽略深入的思考,形成“碎片化思维”。此外,信息过载也使得人们容易迷失在大量的信息中,难以分辨信息的真伪。这时,人文学科的培养就显得尤为重要。人文学科的学习可以帮助人们形成批判性思维,具备分析和判断信息的能力,从而在信息化社会中不迷失方向。
    因此,科技与人文并不是对立的两个方面,而是可以相互融合、相辅相成的两个部分。科技的发展可以推动人类文明的进步,而人文的关怀可以帮助人类在科技的应用中找到平衡。为了实现这一平衡,我们应当注重人文素养的培养,加强人文教育。例如,可以在教育体系中增加哲学、文学、伦理学等学科的比重,以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道德意识。同时,也可以通过加强传统文化的学习,使学生在接受现代科技教育的同时,拥有对人类精神需求的理解与共鸣。
    最后,我们可以从一些成功的科技应用中看到科技与人文结合的案例。比如,在建筑设计中,越来越多的设计师开始注重建筑与自然环境的和谐,将生态理念融入建筑设计中,使建筑既满足现代科技的需求,又能与自然环境相融合。这种设计不仅考虑了建筑的实用性,也考虑到了人类与自然的共存关系。此外,一些科技产品的设计也越来越关注人文需求。例如,手机的“护眼模式”设计,既考虑了科技产品的功能性,也关注了人类的健康需求。这些都是科技与人文结合的典型例子。
    总之,科技与人文的平衡是一个复杂但重要的问题。科技的发展不可避免地会对人类生活产生影响,但如果忽视了人文关怀,科技的进步可能会对社会产生负面影响。只有在科技发展中融入人文关怀,才能实现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人类应当意识到科技只是工具,而人文精神才是我们追求幸福和进步的终极目标。
    试题
    1.本文的论点是什么?结合全文内容,简要概括论据并分析论证方法。
    2.文中提出的“人文素养的培养”在科技发展中的作用是什么?结合文章内容分析。
    3.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科技发展给人类带来了便捷,但也带来情感疏离和环境问题。
    B. 人文学科的学习能帮助人们批判性思维,避免信息化社会带来的思维浅薄化。
    C. 人文关怀在科技的应用中可以帮助人们实现更高效率和更快的创新。
    D. 科技与人文需要结合,才能实现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17.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问题。
    论幸福的真正含义
    作者:李晓然
    在现代社会中,人们对“幸福”的追求从未停止过。幸福似乎成了一种流行的生活目标,但很多人却发现,在物质生活日益丰富的今天,自己并未变得更幸福。于是,有人开始反思,究竟什么是真正的幸福?幸福只是对物质的追求吗?还是一种内在的满足?本文将从几个角度探讨幸福的本质,并试图揭示幸福的真正含义。
    首先,幸福并非简单的物质满足。现代社会给了人们更多的消费选择,从衣食住行到娱乐消费,应有尽有。很多人通过购买昂贵的物品、享受高档的服务,来获得一时的满足感。然而,这种依赖物质消费的幸福感往往是短暂的。心理学研究表明,物质欲望的满足只能带来短暂的快感,而长期的幸福感往往源于内在的精神满足。因此,幸福并不在于拥有多少物质财富,而在于对生活的态度和精神追求。
    其次,幸福是一种内心的宁静与满足。法国哲学家卢梭曾提出,幸福是一种精神状态,它不依赖于外在的条件,而是由内心的满足所决定。我们可以发现,有些人虽然拥有丰厚的物质条件,却因为内心不安,常常感到不幸福;而有些人即便生活简朴,却能保持乐观和满足。正如禅宗所言,幸福是一种“内观”,是一种对生活的豁达态度。这种内在的满足感并不依赖于外界的成就,而是源于对自我、对生活的深层理解。
    此外,幸福源于对社会的关怀与奉献。心理学家马斯洛在其“需求层次理论”中提出,人类的需求从生理需求到自我实现需求逐步递进。而在自我实现的过程中,很多人发现,帮助他人、关心社会,往往带来更高层次的满足感和幸福感。例如,很多志愿者在帮助他人的过程中,体验到了一种深层的幸福。这种幸福不是基于个人利益,而是基于利他精神。通过帮助他人,我们的内心获得了一种成就感和满足感,而这种感受往往比物质带来的幸福感更加持久。
    幸福的关键在于心态的调整和生活的取舍。很多人因为过度追求“完美的生活”而不断地自我否定,导致内心的不安和焦虑。其实,幸福并不是无条件的快乐,而是一种与自我和解的过程。心理学研究表明,那些懂得珍惜当下、接受不完美的人往往更容易感到幸福。接受生活的起伏、接纳自己的不完美,这才是获得幸福的关键。幸福是一种生活智慧,是一种对自我与生活的宽容。
    在幸福的追求中,我们应该认识到,幸福不是一种可以“拥有”的状态,而是一种持续的“体验”。很多人追求幸福,实际上是追求一种稳定而长久的状态,渴望一劳永逸地获得幸福。然而,生活本身就是不断变化的,我们不能指望通过某种成就或物质的获得,永久地保持幸福。幸福是一种体验,需要我们用心去感受每一刻的美好,去欣赏生活中的小确幸。
    总之,幸福的真正含义在于内在的满足、对生活的豁达态度以及对社会的关怀。幸福并非外界的成就,也不是物质的丰厚,而是一种生活的智慧。追求幸福的道路上,我们需要学会与自我和解,找到内心的宁静,才能在日常生活中体会到真正的幸福。
    试题
    1.本文的论点是什么?作者是如何通过论据和论证方法来支持这一论点的?请简要分析。
    2.文中提到“幸福的真正含义在于内在的满足、对生活的豁达态度以及对社会的关怀”。请结合文章内容分析这三个要素是如何解释幸福的本质的。
    3.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作者认为幸福不等同于物质财富,而是一种精神层面的满足。
    B. 幸福需要我们不断追求完美,以达到内心的宁静。
    C. 马斯洛的需求理论中,人们在满足了基础需求后,更容易在奉献中获得幸福。
    D. 真正的幸福是一种生活智慧,需要与自我和解,找到内在的宁静。
    18.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问题。
    幸福源于知足
    李阳
    在物质和信息高度丰富的现代社会,许多人把幸福与财富、成就、地位等外在因素挂钩,认为只有获得了这些,才能感到幸福。然而,幸福真的等同于外在的拥有吗?其实,幸福更多的是一种内在的心境,它源于对现有生活的珍惜与知足,而非对未来欲望的不断追逐。本文将探讨幸福与知足的关系,论述为何知足是实现幸福的关键。
    首先,知足让人更加珍惜当下,减少不必要的烦恼。在快节奏的生活中,许多人一心追求更高的目标,渴望更多的财富、更高的地位,却忽略了身边已有的美好。例如,一些人拥有稳定的工作、和睦的家庭,却因为追求更高的物质条件而感到焦虑和不满。这种心态带来的往往是压力和疲惫,反而让他们失去了对生活的幸福感。心理学家曾指出,人们在满足基本需求后,过度追求更多的外在东西,反而容易引发负面情绪。相反,懂得知足的人会珍惜眼前的美好,体会到平凡生活中的幸福。
    其次,知足让人避免攀比,保持内心的平和与安宁。现代社会充满了攀比的氛围,尤其是在社交媒体的影响下,人们容易将自己的生活与他人进行对比。看到他人拥有更好的房子、更奢华的生活,很多人会不自觉地产生心理上的落差,进而产生不满情绪。然而,幸福从来不是通过攀比获得的。幸福是一种个人的感受,和他人无关。知足能让人摆脱对他人生活的羡慕,学会欣赏自己拥有的一切,进而保持内心的平静。正如古人所说,“知足常乐”,知足带来的不仅是物质上的满足,更是一种精神上的安宁。
    再次,知足能让人从容面对生活的起伏,不再被挫折所打倒。生活中,难免会遇到困难和挫折,如果总是将幸福建立在特定的成就或目标之上,那么在面对失败时,往往会失去对生活的信心。知足的人能够更豁达地看待这些起伏,明白幸福不是绝对的成功,而是对过程的欣赏。他们懂得在失败中寻找成长的机会,在困难中发现生活的韧性。知足是一种心态,使人们拥有更强的抗压能力,不会轻易因外界的变化而动摇内心的幸福感。
    此外,知足是一种生活智慧。它让人懂得适可而止,不为无止境的欲望所驱使。人们常常受到消费主义的诱惑,认为只有拥有更多、更好,才能获得幸福。然而,盲目的追求只会带来一时的满足,随之而来的却是更多的需求和更大的压力。懂得知足的人能够在欲望面前保持理智,知道自己真正需要的是什么,从而在简单的生活中找到幸福。知足并非要求人们放弃追求,而是要在追求的过程中保持内心的满足,懂得适时停步,让幸福成为一种持久的感受。
    最后,知足的幸福观并不等同于满足现状、停滞不前,而是指在生活的过程中拥有积极而平和的心态。知足并不排斥努力,而是在努力中学会享受过程,体会生活的美好。一个知足的人,并非不追求进步,而是能够在追求中找到快乐,而不是一味地等待最终的“成功”。知足让人懂得幸福不是遥不可及的目标,而是每日生活中的点滴积累。
    总之,知足是实现幸福的重要途径。幸福不在于外在的条件,而在于内心的富足与满足。知足让人感到平静,避免攀比,坦然面对生活的起伏,也能让人享受生活中的小美好。只有懂得知足,才能在日常生活中体会到真正的幸福。
    试题
    1.本文的论点是什么?作者是如何运用论据和论证方法来支持论点的?请结合文章内容简要分析。
    2.文中提到“知足的幸福观并不等同于满足现状、停滞不前”,请结合全文分析这一观点的含义。
    3.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知足的人会珍惜当下的生活,减少对未来过度的欲望。
    B. 知足能够帮助人们避免攀比,保持内心的平和与安宁。
    C. 知足等同于放弃进步,因此知足的人不会追求更高的目标。
    D. 幸福的关键在于知足与平和,而非外在的物质条件。
    19.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问题。
    望月村的秘密
    赵海生
    在群山环绕的望月村,流传着一个古老的传说。据说,每当夜空中满月之时,村里就会出现一些奇异的现象:溪水会泛出淡淡的蓝光,林中会传来隐约的琴声。村民们对此习以为常,却从不多提。这里的生活简单而宁静,日复一日,人们相安无事,直到那一年,年轻的城里人苏羽来到村里。
    苏羽是一个大学生,他选择望月村作为毕业论文的研究地,打算记录这里的风土人情。他刚来到村里,便被深深吸引。不同于城市的喧嚣,望月村的一切都显得古老而神秘。这里的房屋依山而建,四周是茂密的森林,而村中央则有一口青石砌成的古井,村民们每天都从井里打水。苏羽注意到,每当他提到传说中的满月夜,村民们都会变得沉默,不愿多言。
    一天晚上,苏羽正在村边的林中散步,突然听到不远处传来一阵低沉的琴声。他循着声音前行,眼前出现了一位年长的村民。老村民坐在树下,双眼微闭,双手轻抚琴弦,琴声悠扬而悲怆。苏羽走上前,轻轻问道:“老人家,您这琴声听起来好像在诉说着什么故事?”
    老人睁开眼,眼神中带着一丝复杂的情绪。“年轻人,这琴声讲的是村子的过去。望月村的历史并不像表面上看上去那样平静。”老人叹了口气,停顿片刻,似乎在犹豫该不该继续说下去。最后,他低声说:“每到满月之夜,村中便会出现奇怪的现象,这与一位名叫阿月的少女有关。”
    苏羽对这个名字感到好奇,便请老人讲下去。老人缓缓说道:“阿月是村里百年前的一个少女,美丽善良,大家都喜欢她。可是,有一年冬天,村子遭遇了大旱,井水干涸,庄稼枯萎,村民们饥寒交迫。为了村子,阿月自愿牺牲自己,跳入了古井中,据说是为了唤醒井水。奇怪的是,她消失后,井水真的重新涌出,从那以后,村里的井水从未干涸,而阿月也成了传说。”
    听完老人讲述,苏羽内心久久不能平静。他决定探寻这个故事的真相,于是找村民们打听,然而大多数人都避而不谈,仿佛这个传说只是虚幻的回忆。苏羽并未放弃,夜深人静时,他常常一个人来到古井旁,希望能找到一丝蛛丝马迹。
    几天后的满月夜,村中果然发生了奇特的现象。溪水泛着淡淡的蓝光,树林中回荡着模糊的琴声。苏羽按耐不住好奇,独自来到古井旁。他透过井口往下看,只见水面上似乎映出一张模糊的面孔,微笑中透着一丝神秘。就在这时,一阵清风拂过,井水微微荡漾,那张面孔逐渐消失不见。
    苏羽惊愕之余,开始深信阿月的传说是真实的。次日清晨,他去拜访了村长。村长年纪很大,面对苏羽的疑问,他终于开口:“阿月的确存在,她是为了村子才牺牲自己。我们望月村世代人心存感激。每个满月夜,我们都会奏琴,是为了纪念她。可这个秘密不愿外人知晓,所以我们村里人从不多言。”
    经过这一夜的经历,苏羽感悟良多。他终于明白,幸福宁静的生活背后,或许总有人默默牺牲,正如阿月为村子留下了井水,村民们对她的纪念是一种无声的感恩。几天后,他带着满满的资料和一颗感动的心离开了望月村。苏羽决定将这个故事写进论文,用他的笔记录这段传奇。
    望月村恢复了往日的宁静,而苏羽的心中却多了一份敬意与感动。他知道,不管多少年后,这个古老的传说依然会在村子中流传,而他有幸成为了这个故事的见证人。
    试题
    1.请简要概括本文的主题。
    2.文中苏羽的性格特征是如何展现的?结合具体情节分析。
    3.下列对本文的分析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 阿月为村民所作的牺牲是出于宗教信仰的原因。
    B. 村民在满月夜的琴声是一种迷信活动,毫无实际意义。
    C. 望月村的古井象征了村子的传承与牺牲精神。
    D. 苏羽认为阿月的传说不过是虚构的故事,没有任何价值。
    20.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问题。
    风中的纸鸢
    吴昊
    在南方的小城,有一片古老的街区,这里充满了岁月的痕迹,承载着无数人的回忆。在街区的尽头,有一座老旧的木屋,屋顶上缠绕着青藤,门口摆着几盆开得正艳的杜鹃花。住在这里的是一对年过花甲的老夫妻,老人们有一个心爱的外孙,叫阿成。阿成七岁时父母去世,他便由外公外婆抚养长大。
    阿成自小性格腼腆,但特别喜欢放风筝。每到春日,他都会缠着外公带他到郊外放风筝。外公亲手为他制作了一只纸鸢,形似一只展翅欲飞的大鸟,翅膀上画满了色彩斑斓的花纹。那是阿成最珍爱的玩具,也是他与外公之间特殊的情感纽带。
    光阴荏苒,阿成逐渐长大,风筝却被他遗忘在角落里。他读书、工作、成家,慢慢地离开了老街、老屋和那对日渐苍老的外公外婆。然而,外婆始终盼望着他能常回家看看,每当有人提起阿成,她总是满脸自豪,但每次电话接通后,她却不敢多说话,生怕耽误了阿成的工作。外公虽不说什么,但每到放风筝的季节,他都会默默地拿出那只旧纸鸢,修补着风筝的羽翼,仿佛阿成还会回来一起放飞它。
    直到有一天,外婆病重,躺在床上久久未醒。阿成接到消息,匆匆从城市赶回来。当他回到那个熟悉的木屋时,见到的已是一片萧条。外婆躺在床上,脸色苍白,却依然面带微笑,似乎在等待着什么。阿成握着外婆的手,低声道歉:“奶奶,我回来了,对不起,回来晚了……”
    外婆缓缓睁开眼睛,眼中闪烁着泪光,她轻轻拍了拍阿成的手,喃喃地说:“回来就好,回来就好……”然后,她的目光停在角落那只旧纸鸢上,嘴角微微上扬:“记得小时候你总爱缠着外公带你放风筝,那只纸鸢还在呢。”说完,她闭上了眼睛,嘴角依旧带着微笑。
    葬礼结束后,阿成独自一人坐在老屋里,望着那只旧纸鸢,心中充满了悔恨和愧疚。他突然想起外婆临终时的微笑,仿佛还在鼓励他要好好生活。第二天,阿成带着那只纸鸢来到郊外的草地上,仰头望着蓝天,将纸鸢放飞。他似乎看到纸鸢在风中摇曳着,像是外公外婆在微笑着与他告别。纸鸢在空中飞得越来越高,阿成的心也逐渐平静下来,仿佛找回了童年那份久违的温暖。
    从此,阿成每年春天都会带着那只旧纸鸢来到草地上,仰望着它在蓝天中飞翔,心中默默地与外公外婆对话。他知道,自己没有做到常回家看看,但那份亲情和温暖的回忆,将永远陪伴着他,成为他一生中最宝贵的财富。
    试题
    1.请简要概括小说的主题,并分析作者通过哪些描写手法表现了这一主题。
    2.文中阿成的人物形象是如何刻画的?结合具体情节分析。
    3.下列对小说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 阿成回到老屋时外婆已经去世,无法再见到她最后一面。
    B. 外婆病重期间,阿成多次探望,但一直未能放下工作。
    C. 外公将放风筝视作一种家庭传统,希望阿成能够继续传承。
    D. 外婆提到旧纸鸢,意在唤起阿成对童年和家庭的记忆。

    相关试卷

    专题05:句子、句式、语段、语句表达(考点练习)-【中职适用】2025年职教高考语文二轮专项突破(湖北专用):

    这是一份专题05:句子、句式、语段、语句表达(考点练习)-【中职适用】2025年职教高考语文二轮专项突破(湖北专用),文件包含专题05句子句式语段语句表达原卷版docx、专题05句子句式语段语句表达解析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9页, 欢迎下载使用。

    专题04:文学常识(考点练习)-【中职适用】2025年职教高考语文二轮专项突破(湖北专用):

    这是一份专题04:文学常识(考点练习)-【中职适用】2025年职教高考语文二轮专项突破(湖北专用),文件包含专题04文学常识原卷版docx、专题04文学常识解析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14页, 欢迎下载使用。

    专题03:标点符号与修辞手法(考点练习)-【中职适用】2025年职教高考语文二轮专项突破(湖北专用):

    这是一份专题03:标点符号与修辞手法(考点练习)-【中职适用】2025年职教高考语文二轮专项突破(湖北专用),文件包含专题03标点符号与修辞手法原卷版docx、专题03标点符号与修辞手法解析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15页, 欢迎下载使用。

    • 精品推荐
    • 所属专辑
    欢迎来到教习网
    • 900万优选资源,让备课更轻松
    • 600万优选试题,支持自由组卷
    • 高质量可编辑,日均更新2000+
    • 百万教师选择,专业更值得信赖
    微信扫码注册
    qrcode
    二维码已过期
    刷新

    微信扫码,快速注册

    手机号注册
    手机号码

    手机号格式错误

    手机验证码 获取验证码

    手机验证码已经成功发送,5分钟内有效

    设置密码

    6-20个字符,数字、字母或符号

    注册即视为同意教习网「注册协议」「隐私条款」
    QQ注册
    手机号注册
    微信注册

    注册成功

    返回
    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