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上传资料 赚现金
    英语朗读宝

    第三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夜上受降城闻笛》课件-2024-2025学年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

    第三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夜上受降城闻笛》课件-2024-2025学年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1页
    第三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夜上受降城闻笛》课件-2024-2025学年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2页
    第三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夜上受降城闻笛》课件-2024-2025学年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3页
    第三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夜上受降城闻笛》课件-2024-2025学年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4页
    第三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夜上受降城闻笛》课件-2024-2025学年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5页
    第三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夜上受降城闻笛》课件-2024-2025学年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6页
    第三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夜上受降城闻笛》课件-2024-2025学年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7页
    第三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夜上受降城闻笛》课件-2024-2025学年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8页
    还剩16页未读, 继续阅读
    下载需要10学贝 1学贝=0.1元
    使用下载券免费下载
    加入资料篮
    立即下载

    初中语文人教部编版(2024)七年级上册(2024)夜上受降城闻笛/李益示范课课件ppt

    展开

    这是一份初中语文人教部编版(2024)七年级上册(2024)夜上受降城闻笛/李益示范课课件ppt,共24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核心素养目标,导入新课,边塞诗,读懂诗的大意,“不知何处”,吹芦管,知识拓展,写作特色,拓展阅读,寓情于景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1.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诗歌,背诵诗歌。(重点)2. 运用想象和联想描绘诗歌画面,品味诗歌含蓄蕴藉的语言特点,学习借景抒情的写法。(难点)3. 在反复诵读与想象中感受诗歌的意象, 感悟诗的意境,探寻诗歌所表达的诗人的思想感情。(素养)
    同学们,月亮是诗文的宠儿,走进古典诗文的世界,月亮的影子,俯拾皆是。这轮明月曾照亮了春江的流水,曾惊扰了鸟儿的安眠,也曾打湿了怨妇的罗衫。回忆我们所学的古诗文,你想起了那些有关月亮的名句呢?一切景语皆情语,不同的人心目中都有属于自己的一轮明月。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是另外一首首著名的月诗,大家一起来看看,李益笔下的那轮明月又是如何?
    李益(约750—约830), 唐代诗人,字君虞,祖籍凉州姑臧(今甘肃武威市凉州区),后迁河南郑州。大历四年(769)进士,初任郑县尉,多次从军边塞出任幕僚,脱离军府后漫游江淮,入长安历任中书舍人、集贤殿学士、右散骑常侍等职,终于礼部尚书衔。李益擅长绝句,尤工七绝,以边塞诗作名世。他的边塞诗以悲壮婉转、凝练含蓄见长,尤其善于以含蕴深厚、情景交融的手法,表现戍边将士复杂的心理活动。代表作有《江南词》《从军有苦乐行》 《登长城》等。
    体裁:七言绝句。绝句:又称截句、断句、绝诗,是唐朝流行起来的一种诗歌体裁,讲求格律押韵,属于近体诗。每首四句,以五言、七言为主,简称五绝、七绝。
    边塞诗是以边疆地区汉族军民生活和自然风光为题材的诗。一般认为,边塞诗初步发展于汉魏六朝时代,隋代开始兴盛,唐即进入发展的黄金时代。边塞诗是唐代诗歌的主要题材 ,是唐诗中思想性最深刻,想象力最丰富,艺术性最强的一部分。以边塞军旅生活为主要内容,或描写奇异的塞外风光,或反映戍边的艰辛以及表达戍边将士的思乡之情的诗作称之为边塞诗。边塞诗一般出自于出征的将领或随军文官之手。通过对古战场的艰辛生活和自然风光的描写表达思乡之情以及保家卫国的高尚情操。代表人物有高适、岑参、李益、李白等。
    这是一首抒写戍边将士乡情的诗作。建中元年深秋或初冬,李益到灵武,依附朔方节度使崔宁,看到戍边将士听到芦笛声生发了思乡之情,期间写下了《夜上受降城闻笛》。
    唐初名将张仁愿为了防御突厥,在黄河以北筑受降城,分东、中、西三城,都在今内蒙古自治区内。有另一种说法是:公元646年(贞观二十年),唐太宗亲临灵州接受突厥一部的投降。“受降城”之名即由此而来。
    【视频】《夜上受降城闻笛》朗读
    回乐烽( ) 受降城( ) 芦管( )
    自由朗读这首词,读通读顺,注意读准字音、节奏。
    夜上/受降城/闻笛 李益 回乐/烽前/沙/似雪, 受降/城外/月/如霜。 不知/何处/吹/芦管, 一夜/征人/尽/望乡。
    朗读要领1.掌握节奏2.控制语调3.运用停顿4.确定重音
    (1)结合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这首诗的大意并质疑。(2)小组交流并释疑。
    回乐峰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
    回乐烽:旧说在灵州回乐县。故址在今宁夏灵武县西南。一说应在西受降城附近。
    受降城,唐代在西北筑有东、西、中三受降城,此处指西受降城,故址在今内蒙古杭后锦旗乌加河北岸。
    译文:回乐烽前的沙地洁白似雪,受降城外的月色清冷如霜。
    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
    芦管:乐器名,这里指笛。
    译文:不知何处吹起凄凉的芦管,一夜间出征人都眺望故乡。
    前两句:(写景)月下景色,凄凉后两句:(抒情)静夜闻笛,征人思乡。
    1、“回乐烽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作用?
    描绘了一幅边塞月夜的独特景色。(大漠月夜图)
    “沙似雪”“月如霜”两个比喻,形象地描写了边塞月夜的独特景色,寓情于景,营造了边塞的荒凉、凄冷的环境氛围,渲染了自己愁惨凄凉的心境,为写戍边将士的思乡奠定了情感基调。
    2、“不知何处吹芦管”这一句诗有什么写得好的地方?
    写出了诗人月夜闻笛时的迷惘心情,映衬出夜景的空寥寂寞。
    在这个寂静的夜里,不知什么地方传来一阵悠远的笛声,回响着家乡的调子。征人闻此,更动乡愁。然而直言乡愁,则流于抽象。诗人的高明之处,在于巧运回旋跌宕之笔,写“吹芦管”而以“不知何处”领起,自然引出结句:“一夜征人尽望乡。”
    3、“一夜征人尽望乡”从炼字的角度赏析该句。
    “尽”字笼括所有征人,
    道出征人望乡之情的深重和急切。
    一个“望”字,真可谓用到极致了。 “望”字照应“不知何处”。征人原已思乡,今闻悠扬哀怨的笛声从家乡那边飘来,便无不回头“望乡”。虽然什么也看不到,但心中有了着落、有了依靠。表达了包括吹笛人在内的戍边战士浓烈的乡思与心中的孤独、哀愁之意。
    4 、本诗中的写景和抒情是如何融汇在一起的?
    前两句写景(如霜的月光和月下雪一般的沙漠),用以烘托征人心境的孤独、悲惨、凄凉,为后面“尽望乡”作铺垫。后两句抒发了戍边将士思念家乡、怀念亲人的思想感情。
    诗歌写戍边将士听到芦笛声而引起的思乡之情。诗歌前两句通过写如雪的大漠和如霜的月色,交代了环境的凄清与寒苦,为写戍边将士的思乡奠定了情感基调;后两句则通过写 “芦管”声的横空而出,立刻引发了戍边将士的乡思之情。
    雪 霜 芦管 月
    意象,是指诗中写的物或景,可以直接数出来的,寄托着诗人的情感,如日月星辰、湖光山色、田园桑植、大漠孤烟等,只要倾注了诗人的思想感情,均可叫意象。意象有单个的,也有群组的。
    1.这首诗写得有色有声有情。山峰、沙漠、高城、月色,构成了征人思乡的独特环境;凄凉哀怨的笛声更触发起征人无限的乡思。全诗将视觉、听觉与感觉熔于一炉,构成了幽邃的艺术境界。这是一首抒写戍边将士乡情的诗作,从多角度描绘了戍边将士浓烈的乡思和满心的哀愁之情.
    2.这首诗独辟蹊径写得余韵无穷。开头由视觉形象引起绵绵乡情,再由听觉形象把乡思的暗流滔滔感情的洪波。前三句已经蓄势有余,末句一般会直抒情感,但诗人独辟蹊径,让满蕴之情在结尾打个回旋,用拟想中的征人望乡的镜头加以表现,让人感到句绝而意未绝,,在戛然而止处漾开涟漪,令人回味无穷。
    3.巧用比喻。“回乐烽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沙似雪”“月如霜”比喻贴切,描绘出边塞的荒凉、凄寒,借这寒气袭人的景物来渲染人心境的愁苦凄凉,引发思乡情愫。
    【视频】《夜上受降城闻笛》歌曲
    夜上受降城闻笛(唐)李益回乐烽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
    春夜闻笛(唐)李益寒山吹笛唤春归,迁客相看泪满衣。洞庭一夜无穷雁,不待天明尽北飞。
    (1)这两首诗都因笛声而起思归之情,但具体情感又有所不同,不同之处在哪里?(2)两首诗都写了景,但作用却不同,请结合诗句谈谈你的看法。
    前诗抒写了戍边将士思念家乡、怀念亲人的感情,而后诗抒写的是迁客的归怨情感。
    前诗前两句写色(如霜的月光和月下雪一般的沙漠),用以烘托征人心境的孤独、悲惨、凄凉,为后面“尽望乡”作铺垫。后诗借大雁亟待春天一到就急切北飞来反衬诗人不能北归的遗憾和渴望北归愿望。
    这是一首抒写戍边将士乡情的诗作,诗歌通过边塞月夜的独特景色,从多角度表现了戍边将士(包括吹笛人)浓烈的乡思和满心的哀愁之情。
    (望乡之情的沉重和急切)
    1. 下面对诗歌理解和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A.诗歌景色凄冷。大漠似白雪,寒月如冷霜,营造了边塞苍凉旷远的夜景。B.诗歌情感丰富。既有对家乡的热切思念,又有渴望沙场建功立业的豪情。C.诗歌构思巧妙。宁静的夜晚由凄凉幽怨的笛声打破,转而述说征人之思。D.诗歌用词精炼。“尽”字写出了征人思乡人数之多,伫立盼望时间之长。2.下列对本诗内容和情感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第一、二句写诗人登高远眺,看见沙地似雪、月色如霜的景象。B.第三句写在万籁俱寂的夜晚,夜风送来了凄凉幽怨的芦笛声。C.第四句写“征人”听到芦笛声后,不由思念起自己的家乡。D.月色皎洁,笛声悠扬,诗人的哀愁也被这美景冲淡了不少。

    相关课件

    语文七年级上册(2024)第三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岑参课文内容ppt课件:

    这是一份语文七年级上册(2024)第三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岑参课文内容ppt课件,共19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边塞诗家国情,边塞诗,学习任务,初读诗歌感知乡愁,真正的边塞诗人,再读诗歌品读意象,读懂诗人比较情感,过去有酒喝,过去有菊赏,因为过去是大唐盛世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初中语文人教部编版(2024)七年级上册(2024)夜上受降城闻笛/李益教案配套ppt课件:

    这是一份初中语文人教部编版(2024)七年级上册(2024)夜上受降城闻笛/李益教案配套ppt课件,共25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直接抒情,烘托铺垫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人教部编版(2024)七年级上册(2024)夜上受降城闻笛/李益示范课ppt课件:

    这是一份人教部编版(2024)七年级上册(2024)夜上受降城闻笛/李益示范课ppt课件,共28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教学目标,重点难点,边塞诗,读通诗意,欣赏并领悟诗文,总结拓展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欢迎来到教习网
    • 900万优选资源,让备课更轻松
    • 600万优选试题,支持自由组卷
    • 高质量可编辑,日均更新2000+
    • 百万教师选择,专业更值得信赖
    微信扫码注册
    qrcode
    二维码已过期
    刷新

    微信扫码,快速注册

    手机号注册
    手机号码

    手机号格式错误

    手机验证码 获取验证码

    手机验证码已经成功发送,5分钟内有效

    设置密码

    6-20个字符,数字、字母或符号

    注册即视为同意教习网「注册协议」「隐私条款」
    QQ注册
    手机号注册
    微信注册

    注册成功

    返回
    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