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04 文言文阅读题型(原卷版)第1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4/2/16582285/0-1735823079656/0.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专题04 文言文阅读题型(原卷版)第2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4/2/16582285/0-1735823079693/1.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专题04 文言文阅读题型(原卷版)第3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4/2/16582285/0-1735823079712/2.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专题04 文言文阅读题型(解析版)第1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4/2/16582285/1-1735823082823/0.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专题04 文言文阅读题型(解析版)第2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4/2/16582285/1-1735823082844/1.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专题04 文言文阅读题型(解析版)第3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4/2/16582285/1-1735823082883/2.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所属成套资源:【中职专用】2025年单招单考语文二轮重点题型复习(浙江适用)
专题练习04 文言文阅读-【中职专用】2025年单招单考语文二轮重点题型复习(浙江适用)
展开
这是一份专题练习04 文言文阅读-【中职专用】2025年单招单考语文二轮重点题型复习(浙江适用),文件包含专题04文言文阅读题型原卷版docx、专题04文言文阅读题型解析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32页, 欢迎下载使用。
一、题型综述
近两年浙江省单独招生考试文言文阅读选文范围较广,不局限于某一类典籍。例如 2023 年涉及《孔丛子》和《资治通鉴》等不同典籍内容,2024 年选取了《左传》和《容斋随笔》的内容。选文体裁包括论说类和传记类。像 2023 年子思与卫君的对话体现论说类特点,重点在阐述用人观点;2024 年关于楚昭王的内容具有传记类特征,着重展现其品行特点。选文难度适中,较为浅易,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同时又能从不同角度充分体现中华民族的文化精神和民族心理。选材所述史实清晰晓畅,所议事理简易明了,语言典雅规范,知识点全面、准确。无论是单篇文本还是复合文本(如2024年关于楚昭王的材料,不同出处内容紧密关联,聚焦于楚昭王相关主题,史实与议论交织严密),都有助于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理解和传承。
二、解题攻略
建立模板意识采用分步骤、分层次的阅读方法
第一步:粗略读,勾画人物、时间和地点,以“事”串联
第二步:借题读,巧借概述或概括分析题,以“题”悟意
第三步:圈点读,勾画关键信息把握内容,以“文”会意
模板意识
1.纪事类文言文以历史事件为主体,就具体事件君臣展开讨论,因此,圈点勾画关键信息——事件、人物和观点等词语,从整体上梳理事件梗概。
2.说理类文言文要抓住议论的中心,寻找文章观点要重视文章的开头、结尾和文中议论的语句,并把这些语句勾画出来。
3.写景游记类文言文一般按照写景的顺序或作者的游踪来构思,因此,圈点勾画游览的地点、写景的语句、游览后的心得和感想。
4.人物传记类文言文的行文多以时间为顺序来记述人物在某地所任官职,所做事情,因此,圈点勾画关键信息——时间、地点和官职等词语,从整体上梳理人物经历及事件梗概。在梳理内容时,要特别关注三类表示时间节点的词语:
(1)表示官职变动的词语。这是正史人物传记的主要叙述线索,考生应当知道一些表示官职变迁的动词,大致了解一些古代官职的地位和职责。
(2)年号及皇帝变动情况。正史一般不用干支纪年,而以年号纪年,如《岳阳楼记》中“庆历四年春”、《琵琶行并序》中“元和十年”,故传记中的“三年”“五年”等往往指某年号的“三年”“五年”。而皇帝的即位或驾崩,也往往是重要的时间节点,传记中特意交代,往往表明传主在旧朝和新朝的地位有所变化。
(3)表示时间变动的词语。文中表示时间变化的词语,如“数日”“累年”“既而”“曩”“向”“旋”等。此外,正史以顺叙为主,但不排除有些传记插叙相关事迹。这些插叙往往通过“初”“先是”等词引出,需要格外留心。
分步骤、分层次的阅读示例
一、初读,整体感知,以“文”会意
1.看内容是什么
整体感知包括:文章的体裁是什么,写了哪些人、哪些事,表现了人物怎样的性格品质。
2.看题注有什么
标题、尾注、出处这些内容是整体把握文意、解决疑难的重要辅助内容。
二、再读,圈点勾画,以“词”疏意
1.知人。
传记文的写作对象就是人。文章主要人物是谁,这个人有哪些性格特征;次要人物有哪些,和主人公之间有什么关系。第一步先圈画出人物的姓名和人物的性格特征,对人物有一个初步的印象。
2.明事。
事件是史传文的主体。明事,就是要弄清楚作者围绕主要人物写了几件事。如果只写一件事,就要分析事件的起因、经过和结果。如果是写几件事,就要了解事件的先后顺序,事件之间是什么关系。
3.辨理。
所谓辨理,就是要分析作者借助所叙之事,对人物作出怎样的评价,说明了什么道理。这其实就是分析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所谓“理”,有的是作者明说的,即作者通过议论表现自己的观点态度;有的是借人物之口表达作者的看法,更多的却是在叙事之中透露的,这就需要“辨理”。
借助题目,三读以“题”悟意。文言文阅读的客观分析题,往往是对文章有关内容的分析概括。
热门体裁——纪传体文本阅读
(一)快速通读,理清层次:快速通读为初读,初读后,应大致上理清文本的层次。文言文人物传记,其行文大多按传主的基本情况和主要事迹展开,我们可以据此理清文章脉络层次。
(二)逐层细读,获取信息:这一步是在快速通读基础上的精读。
1.着眼开头,掌握传主的基本信息。
主要包括:①姓名、字号;②籍贯;③家庭背景;④学识;⑤性情;⑥举荐或科举功名情况;⑦最初任职情况等。
2.着眼主体,清晰掌握传主的各项信息。以事件为核心,每件事情要注意以下内容:
①时间。要特别注意年号及相关的具体年份。②地点。要特别注意人物的官籍,即他的每一个任职地。③官职。要特别注意人物担任什么官职,拥有什么爵位,握有什么具体权力,具体管理哪方面的工作。④人物。要特别注意人物与人物之间的关系。⑤因果。要特别注意事件发生的原因、经过、结果,以及人物处理事件的方式、方法、态度、观点,处理后的反应与效果,得到的评价等。
我们可用圈点勾画的方法,对这些事迹及与事迹有关的内容做记号,加深印象。在勾画传主的事迹时,我们可以将概括分析题各选项看一看,相互比对,思考各选项分别是针对什么事迹设置的,从事迹中解读出的功德品格与自己的认知是否一致。这种方法叫作“借题读文”。
3.标示文化知识,力争清楚明白。
文言文人物传记中,凡是涉及到古代文化知识。主要包括称谓字号、官职制度、科举教育、礼仪文化、纪时纪年、民风民俗、地理地名等。我们在阅读时应该一一标示,逐一弄清楚、弄明白,在此基础上与文化知识题的选项作比对。
4.结合语境,正确断句。
5.边读边想,初步翻译。
(三)把握性格,确定定位:在掌握主人公事迹之后,还应该把握人物性格,确定人物定位。人物的性格有两种呈现方式:一是作者直接介绍;二是旁人相关评价,我们要注意发现。作者对人物的定位,即作者把人物归为某一类人,这种信息一般在开头或结尾。
热门体裁——说理类文本阅读
(一)审视标题,统揽全文:试卷所选论说类文本一般都保留了标题。标题一般含有以下信息:①体裁、题材属性;②论说对象或话题。审视标题,可以统揽全文。
(二)快速通读,理清层次:快速通读为初读,初读后,应大致理清文本的层次。论说文的层次就是论说的思路、顺序,理清层次也就是梳理思路。
(三)逐层细读,获取信息:这一步是在快速通读基础上的精读。
1.依文体,揽内容。
比如:“说”,相当于现代的杂文,就生活中的某种现象发表见解,一般不涉及国政。“论”,相当于现代政论文,议论古今时世人物或评经史之言,正其谬误。“辩”,相当于现代驳论文,批驳一个错误观点,或辨析某些事实。“书”,书信体论说文,写给一个具体对象,表达自己的某种观点。
2.依思路,明层次。
不同的文体会有不同的思路,但都有以下几个要素:①话题提起的缘由;②自己的基本观点;③支撑自己观点的理由。在驳论类文本中,还有反驳的对象。这些要素的组合顺序各不相同,就构成了不同的思路,不同的思路就有不同的层次。理清了层次,就把握了文本的基本内容。
3.依观点,找论据。
论说类文本最核心的内容就是观点,这是全文的“牛鼻子”。观点也叫论点,有中心论点,也可能有分论点。有论点就会有论据,把论点和论据一一对应,是理解论说类文本的基本方法。
4.标示文化知识,力争清楚明白。
5.结合语境,正确断句。
6.边读边想,初步翻译。
(四)体会特点,欣赏艺术:论说类文本的概述题或分析题,可能会涉及文本的特点或论说艺术,我们在阅读时要加以体会和欣赏。
三、考查走向
(一)实词虚词理解
一词多义与古今异义:常考查实词虚词在具体语境中的含义。例如 2023年第9题对“称”“屈”“将”“赋” 等实词含义的推断,需要结合上下文准确理解;2024 年第9题对“志”“亡”“股肱”“夭”等实词的理解也是如此。同时,部分题目涉及古今异义词的考查,如在翻译句子或理解文意时需准确区分古义与今义。
(二)文化常识与语法结构
虽然没有单独设题考查文化常识,但在理解词语和文意过程中需要考生具备相关知识。在判断实词虚词用法时,也会涉及语法结构知识,如根据词性、句子成分等来确定词语的准确含义。
(二)句子理解与句式判断
句子翻译准确性:要求考生准确翻译文中句子,注重对关键词语和特殊句式的处理。例如 2023 年第 12 题和 2024 年第 14 题都有句子翻译题目,考生需要遵循字字落实、直译为主、意译为辅的原则,准确传达原文意义,注意调整特殊句式的语序。
句式判断与分析:考查对文中句子句式的判断和分析能力。如 2023 年第 11 题判断句子是否为特殊句式(如被动句、状语后置句等),2024 年第 11 题对句子是否为定语后置句等特殊句式进行判断,需要考生熟悉不同句式的特点和标志。
(三)文本内容概述
信息筛选与整合:要求考生对文本内容进行概述,筛选并整合关键信息。例如 2024 年第 13 题要求概括楚昭王的品行特点并说明理由,考生需从文中提取相关信息进行准确概括和合理分析。这类题目注重考查考生对文本整体内容的理解和把握能力,避免出现信息遗漏、误解或错误整合的情况。
设误方式多样:在内容概述的客观题中,设误方式包括曲解文意(如对关键词语理解错误)、张冠李戴(把不同人物的事情混淆)、时序颠倒(弄错事件发生的顺序)、无中生有(添加原文没有的内容)、强加因果(错误认定事件之间的因果关系)等。考生需要仔细比对选项与原文,辨别其中的错误。
(四)断句能力考查
断句依据与方法:断句题注重考查考生对句子结构和文意的理解,以及对断句标志的把握。考生需要依据语境(文意),运用语法知识进行断句,同时注意虚词(句首或句末语气词等)、特殊句式(判断句、被动句等)、修辞(对偶、排比等)、对话标志等断句标志。例如 2023 年第 12 题和 2024 年第 12 题都有断句题目,考生要综合运用这些方法准确断句。
还需注意一些特殊的断句要点,如扣名词代词(其前后可能断句)、扣动词和形容词(确定谓语动词后判断断句位置)、扣文言虚词(虚词前后常需断句)、扣特殊句式(以特殊句式为切入点断句)、扣句式对称(根据句子对称特点断句)等。
(五)综合分析与应用
结合材料探究:要求考生结合材料内容进行综合分析和应用。例如 2023 年第 13 题要求考生根据材料,结合实际谈谈作为一家公司管理者在人才任用上应注意的问题,需要考生从文中提炼出用人观点,并联系实际情况进行阐述。这类题目考查考生的综合素养,包括对文本的理解能力、知识迁移能力和实际应用能力等,鼓励考生从文本中获取启示并应用于实际生活场景。
四、提分秘籍
五、典例剖析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甲】初,伍员与申包胥友。其亡也,谓申包胥曰:“我必复楚国。” 申包胥曰:“勉之!子能复之,我必能兴之。”及昭王在随;申包胥如秦乞师,曰:“吴为封豕长蛇,以荐食上国,虐始于边楚。寡君失守社稷,越在草莽,使下臣告急曰:‘夷德无厌,若邻于君,疆场之患也。逮吴之未定,君其取分焉。若楚之遂亡,君之土也。若以君灵抚之,世以事君。’”秦伯使辞焉,曰:“寡人闻命矣。子姑就馆,将图而告。”对曰:“寡君越在草莽未获所伏下臣何敢即安”立,依于庭墙而哭,日夜不绝声,勺饮不入口七日。秦哀公为之赋《无衣》。九顿首而坐。秦师乃出。
(选自《左传·定公四年》)
【乙】顾悦与简文同年,而发蚤白。简文曰:“卿何以先白?”对曰:“蒲柳之姿,望秋而落①;松柏之质,经霜弥茂。”
(选自《世说新语·言语第二》)
注释:①蒲柳:植物名,即水杨。因为它早凋,常用来比喻早衰的体质。姿:通“资”,资质。
1.下列对加点词含义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伍员与申包胥友——同《赤壁赋》“侣鱼虾而友麋鹿”的“友”,意为“以……为友”。
B.其亡也——同“亡羊补牢”的“亡”,意为“逃跑”。
C.夷德无厌——由“夫晋,何厌之有”可推定“厌”为“满足”之义。
D.而发蚤白——由“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可推定“蚤”通“早”,意为“早早地”。
2.下列加点虚词的用法和意义不相同的一项是( )
A.望秋而落 登高而招
B.若以君灵抚之 愿以十五城请易璧
C.君其取分焉 吾其还也
D.疆场之患也 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
3.下列对文中句子的判断与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吴为封豕长蛇——判断句,意为“吴国是大野猪、长蛇”。
B.蒲柳之姿——定语后置句,意为“有资质的蒲柳”。
C.秦伯使辞焉——省略句,意为“秦伯派(人)婉言谢绝”。
D.卿何以先白?——宾语前置句,意为“您因为什么头发先变白了?”。
4.对文中画线句子的断句或翻译,正确的一项是( )
寡君越在草莽未获所伏下臣何敢即安
①寡君/越在草莽/未获所伏下臣/何敢即安
②寡君越在草莽/未获所伏/下臣何敢即安
勉之!子能复之,我必能兴之。
③努力吧!您能颠覆它,我就一定能使它复兴。
④为你加油!您能向它复仇,我也能复兴它。
A.①③B.②④C.①④D.②③
5.我们在与人交流时要注意对话技巧,从【甲】【乙】两文中的申包胥和顾悦身上我们能得到哪些启示,请简要概括。
【答案】1.A 2.D 3.B 4.D 5.两文中的申包胥和顾悦都是语言艺术大师。前者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加上日夜痛哭和绝食七日的行为,最终感动了秦哀公。后者答语,文辞整齐工丽,以“蒲柳”自譬,“松柏”譬人,巧妙生动,让简文帝内心感到了极大的满足。
【导语】两文取材不同,皆具哲理。【甲】文述伍员与申包胥志在复兴楚国,展现了坚韧不拔、忠诚如一的精神面貌。申包胥通过不懈求助于秦,最终取得帮助,表现了外交活动中的执着与智慧。【乙】文用顾悦白发早遭调侃之事,以谦辞回应,展现了个人基因与气质的比喻,蕴含自然的变迁与个体独特性的哲理,言简意赅,引人思索。两文皆透过人物对话,展现了个体与集体的坚韧之美。
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A.“……意为‘以……为友’”错误。“友”,友好。/以……为友。句意:伍员和申包胥是朋友。/以鱼虾为侣,以麋鹿为友。
B.正确。句意:伍员出逃吴国的时候。/羊逃跑了再去修补羊圈。
C.正确。句意:吴国人的贪心是无法满足的。/晋国,怎么会有满足的时候呢?
D.正确。句意:可是头发早已白了。/明天你不能不早些来亲自向项王谢罪。
故选A。
2.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A.“而”,都是连词,表示承接关系。句意:一到秋天就凋零了。/登到高处招手。
B.“以”,都是介词,用。句意:如果凭借(用)君王的威灵来安抚楚国。/愿意用十五座城池交换和氏璧。
C.“其”,都是副词,表商量或希望的语气,还是。句意:您还是去夺取一部分楚国的土地吧。/我们还是回去吧!
D.“之”,结构助词,的;/结构助词,用在主谓语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句意:那就会对您的边界造成危害。/古人观察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
故选D。
3.本题考查学生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的能力。
A.正确。判断句,动词“为”表判断。句意:吴国是头大野猪,是条长蛇。
B.“定语后置句,意为‘有资质的蒲柳’”错误。“蒲柳之姿”为一般句式。句意:蒲柳的资质差。
C.正确。省略句,完整句子为“秦伯使(人)辞焉”。句意:秦伯派(人)婉言谢绝。
D.正确。宾语前置句,正常语序为“卿以何先白”。句意:你为什么头发比我先白呢?
故选B。
4.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和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寡君越在草莽未获所伏下臣何敢即安”句意:我们国君还流落在荒草野林之中,没有得到安身之所,臣下哪里敢就这样去客馆休息呢?“寡君”为“越在草莽”的主语,中间不宜断开;“下臣”为“何敢即安”的主语,中间不宜断开。排除①。
“勉之!子能复之,我必能兴之”句意:努力吧!您能颠覆它,我就一定能使它复兴。“勉”,勉励,鼓励;“复”,颠覆;“兴”,复兴。
故选D。
5.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中的信息,归纳概括内容要点的能力,以及学生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的能力。
①申包胥与伍子胥是朋友,伍子胥对申包胥说“我必复楚国”,申包胥说“子能复之,我必能兴之”,申包胥用“必”字,语气坚定,表达了自己对楚国复兴的坚定信念和决心,这种坚定的信念和决心是打动秦伯的重要因素。同时,申包胥用“若楚之遂亡,君之土也”来晓之以理,用“日夜不绝声,勺饮不入口七日”来动之以情,最终打动了秦伯,使秦伯出兵救楚。
②顾悦与简文帝同年,但头发早早地白了,简文帝问原因,顾悦说“蒲柳之姿,望秋而落;松柏之质,经霜弥茂”,顾悦以“蒲柳”自譬,“松柏”譬人,巧妙生动,让简文帝内心感到了极大的满足。
因此,从【甲】【乙】两文中的申包胥和顾悦身上我们能得到的启示是:在与人交流时,要注意表达技巧,既要坚定自己的信念和立场,又要尊重他人,避免直接冲突和尴尬,同时,要善于运用比喻等修辞手法,使语言更加生动形象,增强说服力。
参考译文:
【甲】当初,伍员和申包胥是朋友。伍员出逃吴国的时候,对申包胥说;“我一定要颠覆楚国。”申包晋说:“努力吧!您能颠覆它,我就一定能使它复兴。”到了楚昭王在随国避难的时候,申包胥到秦国去请求出兵,他说:“吴国是头大野猪,是条长蛇,它多次侵害中原各国,最先受到侵害的是楚国。我们国君守不住自己的国家,流落在荒草野林之中,派遣臣下前来告急求救说:‘吴国人的贪心是无法满足的,要是吴国成为您的邻国,那就会对您的边界造成危害。趁吴国人还没有把楚国平定,您还是去夺取一部分楚国的土地吧。如果楚国就此灭亡了,另一部分就是君王的土地了。如果凭借君王的威灵来安抚楚国,楚国将世世代代事奉君王。’”秦哀公派人婉言谢绝说:“我听说了你们的请求。您暂且住进客馆休息,我们考虑好了再告诉您。”申包胥回答说:“我们国君还流落在荒草野林之中,没有得到安身之所,臣下哪里敢就这样去客馆休息呢?”申包胥站起来,靠着院墙痛哭,哭声日夜不停,连续七天没有喝一口水。秦哀公为申包胥作了《无衣》这首诗。申包胥连著叩了九个头,然后才坐下。于是秦国出兵了。
(选自《左传·定公四年》)
顾悦和简文帝同岁,可是头发早已白了。简文帝问他:“你为什么头发比我先白呢?”顾悦回答说:“蒲柳的资质差,一到秋天就凋零了;松柏质地坚实,经历过秋霜反而更加茂盛。”
(选自《世说新语·言语第二》)
六、变式演练
一、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一)
江汉①
(唐)杜甫
江汉思归客,乾坤②一腐儒。
片云天共远,永夜③月同孤。
落日心犹壮,秋风病欲苏。
古来存老马④,不必取长途。
【注释】①江汉,指长江、汉水之间。杜甫晚年客滞于此。②乾坤:代指天地。③永夜:长夜。④老马:出自《韩非子•说林上》中“老马识途”的故事,齐桓公讨伐孤竹国后,返回时迷路了,他接受管仲“老马之智可用”的建议,放老马而随之,果然找到了正确的路。
(二)
初,范仲淹之贬饶州也,自是,朋党之论起,修乃为《朋党论》以进。其略曰:“君子以同道为朋,小人以同利为朋,此自然之理也。臣谓小人无朋,惟君子则有之。小人所好者利禄,所贪者财货,当其同利之时,暂相党引以为朋者,伪也。及其见利而争先,或利尽而反相贼害,虽兄弟亲戚,不能相保,故曰小人无朋。君子则不然,所守者道义,所行者忠信,所惜者名节。以之修身,则同道而相益,以之事国,则同心而共济,终始如一,故曰惟君子则有朋。故为君但当退小人之伪朋,用君子之真朋,则天下治矣。”
修始在滁州,号醉翁,晚更号六一居士。天资刚劲见义勇为虽机阱①在前触发之不顾。放逐流离,至于再三,志气自若也。方贬夷陵时,取旧案反覆观之,见其枉直乖错不可胜数,于是仰天叹曰:“以荒远小邑,且如此,天下固可知。”自尔,遇事不敢忽也。学者求见,所与言,未尝及文章,惟谈吏事,谓文章止于润身,政事可以及物。凡历数郡,不见治迹,不求声誉,宽简而不扰,故所至民便之。
(节选自《宋史•欧阳修传》,有删改)
【注释】①机阱:危险,陷阱。
杜甫和欧阳修是否具有下面材料中所提及的君子品性?请结合材料一和材料二阐述理由。
子曰:“君子谋道不谋食。”
——《论语•卫灵公》
子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论语•里仁》
博闻强识而让,敦善行而不怠,谓之君子。
——《礼记•曲礼上》
【答案】材料一中,杜甫以“腐儒”自称,表明自己虽然身处困境,但仍然坚守道义,关心国家大事。材料二中,欧阳修在《朋党论》中明确指出了君子与小人的区别,彰显君子的傲岸人格。即使被贬官期间,他仍然勤政爱民。杜甫和欧阳修都具备材料三中所提及的君子品性。他们不仅在言行上遵循道义,而且在面对困难时能够保持乐观的心态,关心国家大事和人民生活。这些都是君子应有的品质。
【解析】本题考查内容理解和分析。
材料一杜甫在《江汉》一诗中提到“落日心犹壮,秋风病欲苏”,表明自己虽然身处困境,但仍然坚守道义,保持乐观的心态,表达了他对国家的深深忧虑和对人民的关爱之情,这种忧国忧民的精神正是君子所追求的,这也是君子应有的品质;又通过诗句“江汉思归客,乾坤一腐儒”表明尽管自己是一个漂泊的 “腐儒”,但依然心系乾坤天地间的大事,这种对精神追求的注重,体现了材料三“谋道不谋食”的君子品性;
材料二中欧阳修在《朋党论》中明确指出“君子以同道为朋,小人以同利为朋……用君子之真朋,则天下治矣”,明确了君子与小人的区别。他认为君子以同道为朋,而小人以同利为朋。他还强调了君子所守者道义,所行者忠信,所惜者名节。这些都是君子应有的品质,体现了材料三“谋道不谋食”“君子喻于义”的君子品行;
此外,材料二“修始在滁州,号醉翁,晚更号六一居士。天资刚劲见义勇为虽机阱在前触发之不顾。放逐流离,至于再三,志气自若也”“自尔,遇事不敢忽也。学者求见,所与言,未尝及文章,惟谈吏事,谓文章止于润身,政事可以及物。凡历数郡,不见治迹,不求声誉,宽简而不扰,故所至民便之”,表明欧阳修在滁州任职期间,虽然遭遇流放,但他始终坚守道义,关心民生,不求声誉,宽简而不扰,使得所至之处的百姓都感到便利。这也体现了材料三“君子谋道不谋食”“君子喻于义”“博闻强识而让,敦善行而不怠”的君子之风。
综上所述,杜甫和欧阳修都具备材料三中所提及的君子品性。他们遵循道义,不因自己的艰难处境而悲,而是保持乐观的心态,关心国家大事和人民生活,忧国忧民。
二、【材料一】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论语·学而》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论语·述而》
“二又,二人也。善兄弟曰友,亦取二人而如左右手也。”
——《说文解字注》
【材料二】
范式字巨卿,山阳金乡人也。少游太学①,与汝南张劭为友。劭字元伯。二人并告归乡里。式谓元伯曰:“后二年当还,过拜尊亲,见孺子②焉。”乃共期日。后期方至,元伯其③以白母,请设馔④以候之。母曰:“二年之别千里结言尔何信之邪?”对曰:“巨卿信士,必不乖违⑤。”母曰:“若然,当为尔酝酒。”是日,巨卿果至,升堂拜饮,尽欢而别。
——《后汉书·独行列传》
注释:①太学:位于京城的最高学府。②孺子:孩子。③具:详细。④馔(zhuàn):酒食。⑤乖违:违反。
【材料三】
送别
王维
下马饮君酒,问君何所之?
君言不得意,归卧南山陲。
但去莫复问,白云无尽时。
材料三中,而对送别,王维说“但去莫复问”。此时,他的表情是怎样的?请从下列选项中选择一个最符合王维心境的表情,并结合内容阐述理由。
A.大笑 B.微笑 C.平和 D.哭泣
【答案】王维此时的表情应该是平静而淡然的,因为他已经接受了朋友不得意的事实,并劝慰朋友不要过于纠结于过去的事情,而是要向前看,继续自己的生活。
【解析】首先选择表情:平和,再阐述理由,王维说“但去莫复问,白云无尽时”时表情为淡然、洒脱的,从诗句内容上看,友人说不得意要归卧南山陲,王维没有过多追问,而是说“但去莫复问”,表现出他对友人选择的理解和尊重。这种不追问的态度体现了一种淡然,不强求友人解释更多,也不试图改变友人的决定。“白云无尽时”这句诗暗示了一种对人生的豁达和超脱。白云无穷无尽,象征着人生的广阔和无常,王维以白云为喻,表达了对人生的一种豁达看法。这种豁达也反映在他对友人选择的态度上,所以此时王维的表情是淡然、洒脱的。
三、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李白传
[元]辛文房
白,字太白,山东人。母梦长庚星而诞,因以命之。
天宝初,自蜀至长安,道未振,以所业投贺知章,读至《蜀道难》,叹曰:“子,谪仙人也!”乃解金龟换酒终日相乐遂荐于玄宗。召见金銮殿,论时事。因奏颂一篇。帝喜,赐食,亲为调羹,诏供奉①翰林。尝大醉上前,草诏,使高力士②脱靴。力士耻之,摘其《清平调》③中飞燕事,以激怒贵妃。帝每欲与官,妃辄沮之。白益傲放,与贺知章、李适之、汝阳王进、崔宗之、苏晋、张旭、焦遂为“饮酒八仙人”。恳求还山。赐黄金,诏放归。
白浮游四方,欲登华山,乘醉跨驴,经县治,宰不知,怒,引至庭下曰:“汝何人,敢无礼?”白供状不书姓名,曰:“曾令龙巾拭吐,御手调羹,贵妃捧砚,力士脱靴。天子门前,尚容走马;华阴县里,不得骑驴?”宰惊愧,拜谢曰:“不知翰林至此。”白长笑而去。禄山反,明皇在蜀,永王瑞节度东南。白时卧庐山,辟为僚佐。瑞起兵反,白逃还彭泽。瑞败,累系浔阳狱。初,白游并州,见郭子仪,奇之,曾救其死罪。至是,郭子仪请官以赎,诏长流夜郎。
(选自《唐才子传》,有删节)
[注]①供奉:官名,在皇帝左右供职的人。如供奉翰林。②高力士:唐玄宗时极为得宠的宦官。③清平调:李白所作,共三首。
请阅读[链接材料],根据上下文,推测“白时卧庐山”中“卧”的意思,并给出理由。
[链接材料]
《说文解字》:“卧,休也。从人、臣,取其伏也。”人伏而休息是卧之范式。本义:睡倒、躺或趴。如:卧倒、卧铺、卧室、卧底(潜伏下来做内应)、卧龙(喻隐居或尚未露头角的杰出人才)、卧薪尝胆(形容人刻苦自励,立志雪耻图强)、藏龙卧虎(比喻潜藏着杰出的人才)。
【答案】句中的“卧”是“隐居”的意思。因为李白有大才且被玄宗“赐金放还”而到庐山,下文又交代永王李瑞请他出山做其幕僚,可知李白在庐山是隐居。
【解析】从李白经历角度分析,根据文章前文所述,李白先是在长安得到唐玄宗赏识,进入翰林院,但因他生性傲放,让高力士脱靴等事得罪了权贵,最终“恳求还山,赐黄金,诏放归”,也就是被皇帝赐金放还,离开了朝堂。像李白这般有着出众才华却又不被朝堂所容的情况,选择到庐山这样的地方,很有可能是远离尘世喧嚣、过一种隐居的生活。
从后文事件逻辑角度分析,后文提到“永王璘节度东南。白时卧庐山,辟为僚佐”,意思是永王李璘在节度东南地区的时候,把当时在庐山的李白征召为自己的僚佐。从这里可以看出,李白原本是处于一种相对隐居的状态,后来才被永王请出山去参与相关事务。如果不是隐居在庐山,就不存在被永王邀请出山这一情节逻辑了。综合以上李白之前的经历以及后文与之相关的事件发展逻辑,可以推测出“白时卧庐山”中“卧”是“隐居”的意思,符合当时李白的生活状态与整个故事的行文逻辑。
四、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修之来此,乐其地僻而事简,又爱其俗之安闲。既得斯泉于山谷之间,乃日与滁人仰而望山,俯而听泉。掇幽芳而荫乔木,风霜冰雪,刻露清秀,四时之景,无不可爱。又幸其民乐其岁物之丰成,而喜与予游也。因为本其山川道其风俗之美使民知所以安此丰年之乐者幸生无事之时也。
夫宣上恩德,以与民共乐,刺史之事也。遂书以名其亭焉。
(选自欧阳修《丰乐亭记》)
材料二
宋兴七十余年,民不知其兵,富而教之。至天圣、景祐极矣,而斯文终有愧于古,士亦因陋守旧,论卑而气弱①。自欧阳子出,天下争自濯磨,以通经学古②为高,以救时行道③为贤,以犯颜纳谏为忠。长育成就,至嘉祐末,号称多士,欧阳子之功为多。呜呼!此岂人力也哉?非天其孰能使之?
(选自苏轼《〈六一居士集〉叙》)
【注释】①论卑而气弱:论著卑微,没有气势。②通经学古:精通经学,学习古文。③救时行道:挽救时弊,推行正道。
虚词在语句中可起衔接作用,还可以突显作者的情感。材料一和材料二中的“也”字,你觉得应该用怎样的语气朗读?请任选一处简要分析。
【答案】示例一:材料一中的“也”应读出感叹语气,作者为百姓的丰收而喜悦自豪、又为生于这太平无事的时代而庆幸,体现他与民同乐的思想。
示例二:材料二中的“也”应读出反问的语气,到嘉祐末年,人才济济,而当时这种情况归功于欧阳修,因此“也”字表达了对欧阳修文学造诣高的赞叹。
【解析】例如材料一中的“又幸其民乐其岁物之丰成,而喜与予游也”这句话中的“也”可读作舒缓、欣慰的语气。该句意思是又庆幸那里的百姓为谷物的丰收而高兴,因而乐意和我同游。“也”在这里有肯定、感叹的意味,带着一种因为百姓生活安乐而感到欣慰、满足的情感来朗读比较合适。材料一中“夫宣上恩德,以与民共乐,刺史之事也”,这里的“也”可读作陈述语气。因为这句话是在陈述刺史的职责是宣扬皇上的恩德,和百姓共享欢乐,体现出一种客观、郑重的态度。
又如材料二中的“此岂人力也哉”中“也”与“哉”连用,应该用反问、感叹的语气来读。这句话意思是“这难道是人力能做到的吗”,作者通过这种语气强烈地表达出对欧阳修功绩的赞叹,认为他对宋朝文风、士风的改变不是人力所能达到的,像是上天的安排,强调了欧阳修功绩的伟大。朗读时语调可以上扬,从而通过“也”字来凸显对不是人力所能为的感慨和惊叹。(一)文言断句思路
顾语境 依语法
首先要把握语境(文意),其次要善于运用语法知识来分析。同现代汉语一样,文言文中主语和宾 语一般由名词或代词充当,谓语大多由动词充当。学生要善于抓谓语动词,依照动词与其前后词 语的陈述与被陈述关系来确定句子结构,这样就能提高断句的准确率。
看标志 准断句
为了明辨句读,要注意一些断句标志,如虚词,尤其是句首或句末语气词;特殊句式,如判断句、被动句、宾语前置句、状语后置句以及一些固定结构;修辞,如对偶、排比、顶真;对话标志;等等。
入语境 定答案
为了答案的准确性,根据前面的判断情况,代入语境,通读语句,揣摩语意是否完整、语气是否顺畅。
文言断句注意事项
扣名词代词
名词和代词常用来作主语和宾语。如果作主语,那么它的前面就可能断句;如果作宾语,那么它的后面也可能断句。
扣动词和
形容词
断句时可以先找到语句中的动词、形容词,确定作为谓语的动词、形容词;可借助“曰”“云”“言 “谓”“道”等动词来判断人物的对话,进行断句。
扣文言
虚词
虚词是明辨句读的重要标志,尤其是介词、语气词和一些连词,它们的前后往往是该断句的 地方。
扣特殊
句式
文言文中的一些特殊句式,如判断句、省略句、倒装句(宾语前置、定语后置、状语后置、主谓倒装 等)、被动句,可以作为断句的切入点。
扣句式
对称
句子的整齐对称,或者两句之间讲究意思的正反对比,我们可以根据对称特点断句。
(二)文言词语解说考查
知识要点
多义词的语境义、成语义项、古今异义比较、古代文化常识、词语用法、词类活用……
常见考法
多义词放在特定语境中辨析、词语的特殊用法(如被动、活用)、文化常识考得灵活、注重文化传承、单双音节词比重相当
应对方法
①成分判定法:看它在句子中充当什么成分,进而判定其用法。②前后关联法:看它和前面或后面的哪个词发生关联,是怎样的逻辑或对应关系,进而判定其意思。③字形构造法:结合字的构成或造字方法,分析其原始意义,关联所考语境,看是否讲得通。④句意推断法:从句子的整体意思出发,进行逻辑推理,判断个别词的意思。⑤调动积累法:回忆积累的课本上的例句,或者用课文或成语中的熟悉义项去印证。
(三)文言文内容概述客观题之比对关键词语
设误 方式
曲解文意
故意曲解文中某一关键词语的意义,从而制造干扰项,这种方式是命题的主要陷阱。
归纳不全
概括主要信息不完整,故意遗漏关于人物、事件、观点等方面的内容。
比对 方法
要细心辨析选项中对人物的分析、文本道理的阐述等有无夸大、歪曲或偷换概念的现象,要注意比对 选项转述时是否漏掉了某个起关键作用的词语。
文言文内容概述客观题之比对人物
设误 方式
误解形象
把人物的言行所揭示出来的性格特点故意说错,造成对人物形象的错误理解。
张冠李戴
把甲人物所为说成是乙人物所为,或者把甲事件的结果说成是乙事件的结果。
比对 方法
要围绕“是谁,在何时何地,说过什么话,做过什么事,有什么样的品质”比对,要着重比对选项在这几 方面的表述与原文是否一致。
文言文内容概述客观题之比对时间、地点
设误 方式
时序颠倒
概括人物的典型事件时,命题者故意将事情发生的时间顺序颠倒。
空间错位
把不同地点的事件糅合起来表述,故意颠倒地点的位置关系。
比对 方法
分析时要特别注意选项中表示人物行为,事件发生的时间、地点的词语,并与原文比对,理清人物在 何时、何地做了何事。
文言文内容概述客观题之比对添加或删减内容
设误 方式
无中生有
故意添加原文中未涉及的人物、事件或观点等内容,致使选项的分析概括于文无据。
以偏概全
将原文对某一方面的判断通过增加或删减表范围或程度及其他类型的词语,故意扩大或 缩小判断对象的范围。
比对 方法
辨析时应将选项的内容与原文仔细比对,检查是否有故意添加的而原文中未涉及的内容或词语,或 者筛查选项中有无漏掉原文关键词(尤其是表范围或程度的副词)的情况。
(四)文言文翻译“四点意识”
得分点意识
重要的文言实词、虚词翻译时要谨慎下笔,力求精准;省略的地方要补出;特殊句式要对应作 出准确的翻译;句子的顺序该调整的要调整,如状语后置、定语后置、宾语前置。如果有通假 字,那一定是一个得分点。
语境意识
用于文言文翻译的句子,多有一些难度,但要记住,“字不离句,句不离段”。一个字的意思是得服从于一句话的表达需要的;一句话的意思,又脱离不了一段话的语言环境。字,从一句话 的前后文推断;句,从一句话的上下文推断。
规范意识
连字成句时注意尽量“多就少改”,该补的一定要补出来,该调整顺序的也要落实,使一句话完 整通顺;译完后的一句话,要符合现代汉语表达的规范要求,不能是病句。
(五)文言文中“探寻事件原因”类问答题解题要领
(1)
准确理解题干中表示结果的词语的含义,有些“果”是直接从原文中摘用的,本身就是一个文言词语,如 不准确理解,几乎无法找到原因。
(2)
表示原因的词句有时集中在某一段中,这时只要提取出来即可;有时分散在全文中,就需要认真、全面、 仔细地筛选。
(3)
据果索因,其“因”肯定不止一个,有主观、客观原因,有主要、次要原因等,注意多方面、多角度思考,筛 选排查,找足、找全原因。
(4)
对文中带“原因”的词句,在转述概括时一定要忠实于原文,尤其是对于表示原因的相对委婉、间接的词 句,应注意转换说法,以求既符合原意,又符合题干要求。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专题练习05 诗歌阅读与鉴赏-【中职专用】2025年单招单考语文二轮重点题型复习(浙江适用),文件包含专题05诗歌阅读与鉴赏题型归纳原卷版docx、专题05诗歌阅读与鉴赏题型归纳解析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21页, 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专题练习03 散文文本阅读-【中职专用】2025年单招单考语文二轮重点题型复习(浙江适用),文件包含专题03散文文本阅读题型原卷版docx、专题03散文文本阅读题型解析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30页, 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专题练习02 小说文本阅读-【中职专用】2025年单招单考语文二轮重点题型复习(浙江适用),文件包含专题02小说文本阅读题型原卷版docx、专题02小说文本阅读题型解析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42页, 欢迎下载使用。
![文档详情页底部广告位](http://img.51jiaoxi.com/images/257d7bc79dd514896def3dc0b2e3f598.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