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 下册3.1 蜀道难教案设计
展开
这是一份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 下册3.1 蜀道难教案设计,共9页。教案主要包含了引用诗文,导入新课,任务一,任务二,任务三,任务四,任务五,任务六,诗文小结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1. 通过反复诵读,用心感受诗歌的意境美和声韵美,整体感知诗文内容。
2. 通过小组合作,归纳并掌握本文的重点文言知识点。
3. 通过对重点诗句的分析,总结并学习文中描写蜀道雄奇险峻的手法。
4. 通过高考链接,掌握多义文言实词“当”。
重点难点
重点:通过小组合作交流,归纳并掌握本文的重点文言知识点。
难点:通过对重点诗句的分析,总结并学习文中描写蜀道雄奇险峻的手法。
教学设计
一、引用诗文,导入新课
提起李白,我们熟悉的诗句有“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纶送我情”、“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风拂槛露体浓”……也许从这里我们开始惊诧于他才思的绮丽,那些打破常规而有无比妥帖的形容譬喻,他是如何想出来的?他的字里行间,果然带有一股飘忽飞逸的神仙气息。今天让我们再次追随诗仙,一起神游《蜀道难》。
(设计意图:用诗文导入,由熟悉的知识引出将要学习的诗文,能让学生更快地进入课堂情境中。)
二、任务一:检查预习,知人论世
(一)有关作者
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天宝初,因吴均及贺知章推荐,曾供奉翰林,但不久即遭谗去职。晚年漂泊东南一带,最后病殁当涂。李白性格豪迈,其诗多强烈抨击当时的黑暗政治,深切关怀时局安危,热爱祖国山川,同情下层人民,鄙夷世俗,蔑视权贵;但也往往流露出一些饮酒求仙、放纵享乐的消极思想。他善于从民间文学吸取营养,想象丰富奇特,风格雄健奔放,色调瑰玮绚丽,语言清新自然,为继屈原之后,出现在我国诗坛的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他和杜甫齐名,人称“李杜”。杜甫曾说他“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
(二)关于文体
乐府诗有广狭两种意义:
1. 狭义的指汉以来可以入乐的诗,具体包括文人创作的和采自民间的两种;
2. 广义的乐府还包括词曲和没有入乐而袭用乐府旧题、或摹仿乐府诗体裁的作品。例如《蜀道难》等。
(三)写作背景
唐代蜀中商业经济极为发达,入蜀的人乐不思返,而没有认识到这一地区形势险要,自古为封建割据之地,随时有发生叛乱的可能。
这首诗大约是开元十九年(731)李白初入长安之作。《蜀道难》是乐府古题,古辞都以蜀道险阻为内容,寓有功业难成之意。正是这一点,触动了李白初入长安追求功名未成的心事。当友人入蜀时,,他便用这一古题写诗送别友人。诗中极力描绘入蜀道路的艰难险阻,表达对蜀中军阀割据作乱和友人旅蜀安危的担忧,更借此抒发世道艰难,志士功业难成的悲愤。
(设计意图:通过课下预习,了解李白和乐府诗的相关知识点以及写作背景,能够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加强其对这些知识点的印象,以便更好地积累这些知识点。同时知人论世,更好地理解诗文意思。)
三、任务二:诵读课文,整体感知
(一)明确字音
噫吁嚱(yī xū xī) 秦塞(sài)
鱼凫(yú fú) 猿猱(ná)
扪(mén)参(shēn)历井 膺(yīng) 巉(chán)岩 飞湍(tuān) 喧豗(huī) 砯(pīng)崖 万壑(hè) 峥嵘(zhēngróng) 崔嵬(cuīwéi) 萦岩峦(yíng luán) 吮(shǔn)血 咨嗟(zījiē)
(二)诵读课文
1.听范读录音,注意字音、节奏、语气和情感。
2.自由诵读。
诵读提示:乐府诗大多具有咏叹的意味。这首诗言蜀道之险,咏叹的意味很浓。诵读时必须把握这个基调,才能再现诗中的意境。
3.学生代表诵读。
(三)整体感知,梳理思路
迅速浏览诗文内容,找出线索,梳理思路。
明确:线索:这首诗是按由古及今的思路,由秦入蜀的线索,抓住各处山水特点来描写,以展示蜀道之难。
结构思路
第一段自然段:
一层:总写蜀道之难;
二层:蜀道的历史、地貌、来由;三层:蜀道的高危。
第二自然段:蜀道之险。
第三自然段:蜀中战祸之烈。
(设计意图:通过反复诵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理清思路,从而更好地把握诗人要表达的情感。)
四、任务三:合作交流,总结知识点
小组合作,翻译文段,总结重要的文言知识点,小组代表呈现交流成果。
虚词
1. 于
(1)用在形容词后表比较。 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
(2)表处所。 得复见将军于此。
(3)表对象。 故燕王欲结于君。
2. 何
(1)副词,表示程度深,“多么”、“怎么”、“怎么这样”。
蚕丛及鱼凫,开国何茫然。 青泥何盘盘,百步九折萦岩峦。
(2)表反问“为什么”“怎么” 徐公何能及君也?
(3)用作疑问代词。 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
(4)作宾语,“哪里”“什么”。 大王来何操?
(二)古今异义
1.危乎高哉 古:高;现:危险
2.但见悲鸟号古木 古:只;现:表转折 但是
3.尔来四万八千岁 古:那;现:你,如此
4.连峰去天不盈尺 古:相隔;现:到
(三)通假字
所守或匪亲 “匪”通“非” 不是
词类活用
1.调朱颜。
调,使动用法,使……凋谢,这里指脸色由红润变成铁青。
2.砯崖转石万壑雷
砯,名词用作动词,原指水冲击石壁发出的响声,这里作动词用,冲击的意思。 转,使动用法,使……滚动。
3.猿猱欲度愁攀援
愁,为动用法,为……发愁。
4.侧身西望长咨嗟
西,名作状,向西。
5.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
回,使动用法,使……回转;回旋。
(五)特殊句式
宾短语后置句
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
省略句
不与秦塞通人烟。(主)
(设计意图:通过小组合作交流,疏通文意,并总结归纳文中的各类文言知识点,既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参与课堂,同时又能够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五、任务四:合作探究,分析诗文
小组合作,结合诗文分析下面问题,小组代表呈现交流成果。
1. 诗人怎样表现蜀道的雄奇险峻?
(1)从历史的角度极言蜀道之难。
①诗的开头分三层叙述蜀道的来历。
不与秦塞通人烟
鸟道
地崩山摧壮士死
②引用五丁开山的传说点染神话色彩,引人入胜。
从开山时作出的重大牺牲的角度言开辟蜀道的艰难
(2)从山势高危的角度写
蜀道之难。
六龙回日 冲波逆折
黄鹤飞不过 猿猱愁攀援
(3)从行人的角度写蜀道之难。
青泥河盘盘,
百步九折萦岩峦
2. 诗歌写蜀道险要的背后是否有言外之意?
突出剑阁的险要,易守难攻,历史上在此割据称王不乏其人。别人都说此段有劝人引以为戒,警惕战乱发生的意图,“磨牙吮血,杀人如麻”,既写猛兽,又影射政治凶煞,一语双关。这样理解可能有些道理,唐宝初年,太平景象的背后正潜伏着危机,作者这样写是要提醒人们注意世事、时局,表明国事的忧虑与关切。但我以为如果诗人真有此意的话他绝对不会如此小气,所以我认为诗人的重点就是为了表现蜀道之难的。
3. 主旨句三次出现,所在位置和具体内容都有变化,体会这三句话的具体作用。
开头一句,领起全文,叹蜀道之高,为全文奠定雄放的感情基调。
中间一句,叹蜀道 之险,再次强调蜀道之难行,把诗歌推向高峰。
结尾一句,叹蜀中战祸之烈,照应题目、开头,给人强烈的感叹。
六、任务五:再读诗文,探究主旨
主旨探究
①送友人入蜀说
阴铿《蜀道难》云:”蜀道难如此,功名讵可要。“认为《蜀道难》是李白在长安送友人入蜀之作,采用乐府旧题,描绘蜀地道途艰险和环境险恶,希望友人不要久留蜀地。
②咏祖国山川的奇险和壮丽说
王启兴的《〈蜀道难〉新探质疑》认为《蜀道难》是借乐府旧题极写雄峻奇险的蜀中山川,咏叹蜀道难者,远不及歌颂锦城乐者更为热烈;而蜀道,在蜀人的眼中,又是一条充满传奇色彩的历史道路,李白作此诗就是对这条奇光异彩道路的描述。
③仕途坎坷说
郁贤皓在其《李白两入长安及有关交游考辨》中认为 当在天宝初间,时太白方在长安未久,尚未得志。开元十八年,李白初入长安见贺知章,写《蜀道难》寓功业难成之意。是李白首次入长安困顿蹭蹬失意之作,是作者经历一番大幻灭以后谱出的血泪交织的乐章。
④隐喻黑暗现实说
姜光斗、顾启的《〈蜀道难〉作年与主题思想质疑》一文,认为该诗的主题应是隐喻玄宗后期李林甫专权时政治黑暗、仕途艰险的社会现实。它正是唐帝国由盛转衰的前夜,通过极力描写蜀道的艰险,深刻地揭示出盛唐时代的社会矛盾,表达自己的远见卓识和雄才大略。
⑤多重寓意说
袁宗一的《略论〈蜀道难〉之有无寄托》则认为《蜀道难》作于天宝三载春,李白"济苍生、安社稷"的仕宦之途失败后,借友人入蜀之机,描写入蜀途中的险阻,抒发理想幻灭的痛苦,怀才不遇的悲哀,备受屈辱的愤懑,以及当时社会阴暗面所引起的种种思想感情。
七、任务六:探究艺术特色
艺术特色
1. 大胆的夸张(雄伟奇险、强烈深刻)
写蜀道难、写山高峻 、写激流瀑布、写蜀地历史、写人的惊恐
2. 奇特的想象(心游万仞、思接千载)
写历史传说、写人惊魂未定、写山高阻日(神话故事—六龙回日)、写黄鹤之飞、写连绵高峰
3. 强烈的感情(赞叹惊异、震撼人心)
反复出现的惊叹、磅礴的气势、深刻的感受、强烈充沛起伏动荡变化多端的情绪。
4. 变幻的语言(长短不齐、纵横崛崎)
全诗句子有三字、四字、五字、七字、九字,前半部分多用长句,气势畅达夸张表现蜀道的高山险川;后半部分写剑阁险恶,多用四字句,跳荡有力,表现惊恐情绪。
八、诗文小结
全诗从高、险、要是三个方面来写蜀道之难。
九、任务七:高考链接
(一)知识点
文言虚词“以”
当(10年6考)
(1)对酒当歌,人生几何(《短歌行》)________
(2)料大王士卒足以当项王乎(《鸿门宴》)________
(3)臣知欺大王之罪当诛,臣请就汤镬(《廉颇蔺相如列传》)__
(4)猥以微贱,当侍东宫(《陈情表》)________
(5)汉使张胜谋杀单于近臣,当死(《苏武传》)________
(二)答题思路
第一步,先回顾所考查的实词的常见的几个意思;
第二步,结合文章内容前后语境确定适合的意思进行翻译;
第三步,根据句意需要适当的调整词汇。
(三)真题研习
(2014•新课标Ⅱ)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韩文,字贯道,成化二年举进士,除工科给事中,出为湖广右参议。中贵督太和山,干没公费。文力遏之,以其羡易粟万石,备振贷。九溪土酋与邻境争地相攻,文往谕,皆服。弘治十六年拜南京兵部尚书。岁侵,米价翔踊。文请预发军饷三月,户部难之。文曰:“救荒如救焚,有罪,吾自当之。”乃发廪十六万石,米价为平。节选自《明史•韩文传》
(1)对下列句子中加横线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以其羡易粟万石,备振贷 振:救济。
B.救荒如救焚,有罪,吾自当之 当:承担。
C.至临大事,刚断无所挠 临:面对。
D.核所积金银,著之籍 著:彰显。
十、任务八:布置作业
阅读下面《送友人入蜀》,完成练习。
送友人入蜀
李白
见说蚕丛路,崎岖不易行。
山从人面起,云傍马头生。
芳树笼秦栈,春流绕蜀城。
升沉应已定,不必问君平。
【注释】这首诗作于天宝二年(743年),诗人当时在长安受到权贵的排挤。①见说:听说。蚕丛:传说中古代蜀王之名,此处代指蜀地。 ②秦栈:从秦入蜀的栈道。③蜀城:成都。 ④升沉:指功名得失。⑤君平:西汉严遵的字,他不愿做官,过着隐居生活,曾经在成都市上以卖卜为生。
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 首联平静点出蜀道“崎岖不易行”的题旨。
B . 颔联则化虚说为“实感”,紧承“崎岖”二字。“山从人面起,云傍马头生”,尽显蜀道的狭窄、险峻、高危、诡异。
C.颈联“芳树笼秦栈,春流绕蜀城”则灵笔一转,由险峻奇诡而优美瑰丽,清丽明畅。
D.尾联则以旷达顺适之情,劝慰友人进入蜀地当积极追求功名。
2、古人评诗时常用“诗眼”的说法,所谓“诗眼”往往是指一句诗中最精炼传神的一个字。你认为第三联两句中的“诗眼”分别是哪一个字?请作简要赏析。(6分)
诗歌阅读参考答案:
1.D
2. 此联中的“笼”和“绕”字是评家所称道的“诗眼”,“笼”:笼罩,写山上蜀道景致,表现了树木繁茂幽深、峰壑起伏陡峭的景象;“绕”:围绕,写山下春江环绕成都而奔流的美景。远景、近景上下配合,相互映衬,风光旖旎,有如一幅瑰玮的蜀道山水画。诗人以浓彩描绘蜀道胜景,这对入蜀的友人来说,无疑是一种抚慰与鼓舞。
相关教案
这是一份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 下册3.1 蜀道难教案,共6页。教案主要包含了单元知能对标,课文内容分析,学情整体分析,教学活动准备,教学活动设计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 下册第一单元3(蜀道难 *蜀相)3.1 蜀道难教案设计,共7页。教案主要包含了导语,作者,解题,课文感知,朗读课文,深入体会,布置作业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 下册1.1 氓教案及反思,共5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核心素养,教学参考,细读文本,注意关键词的变化,拓展延伸,升华理解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