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高中语文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 下册14 天文学上的旷世之争教案及反思
展开
这是一份高中语文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 下册14 天文学上的旷世之争教案及反思,共10页。教案主要包含了单元知能对标,课文内容分析,学情整体分析,教学活动准备,教学活动设计,多媒体展示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课文内容分析】
一、层次、结构、内容
这篇文章回顾并分析了中国古代天文学研究中最重要的一场论争,纵观中国几千年的天文学发展历史,以各学说出现的时间为序,择要述评相关观点,突出争议要点,并对这场论争进行科学的审视和哲学的思考,肯定了中国古代天文学研究的学术贡献和科学意义。
篇首开宗明义,将浑盖之争放在中西天文学史的大背景下来讨论。中国古代天文学研究涉及方方面面的内容,作者限定了范围,即“对宇宙结构的认识”,使得论述非常集中。
接着大致按照“天圆地方说”“宣夜说”“盖天说”“浑天说”出现的时间顺序进行述评。
阅读这篇文章,我们能感受到作者对颇为流行的“中国古代天文学只是一种礼学”“中国古代没有科学”等观点的回应,体会到作者对中国古代天文学成就的自豪。
二、艺术特色
本文体现出横跨历史和科学两大领域的科学史研究的一些特点:作为科学研究,文章涉及天文学研究的基本概念和天文学研究的方法理论;作为史学研究,本文运用史学研究方法,体现了史学比较、联系,由表象探求规律的方法特征。此外,还表现出和科学、哲学的紧密关联。
本文既对史料进行搜集和梳理,还原历史面貌,又以史料中体现的科学思维和科学方法为评价重点,重在发掘观念、思想的内在联系。
阅读这篇文章,我们能感受到作者对颇为流行的“中国古代天文学只是一种礼学”“中国古代没有科学”等观点的回应,体会到作者对中国古代天文学成就的自豪。
三、教学优势
《天文学上的旷世之争》梳理了我国古代关于宇宙结构模式的论争,并对之进行科学的审视和哲学的思考,肯定中国古代天文学研究的学术贡献和科学意义。
文章主要以各学说出现的时间为线索,爬梳相关史料,力图勾画历史的准确面貌并作出评论。但是作者并未将几千年的史料一一道来进行考据,而是择要述评,详略结合,既清晰勾勒这场争论的脉络,又突出了论争的要点,再作评价和理论总结。这篇文章以天文学专业知识为依托,对相关史料进行梳理、分析,充分体现了科学史研究的“跨学科”特点。
【学情整体分析】
科学是对自然的追问,对真理的探求,是人类认识世界的重要途径。具备一定的科学素养,是新时代对每一个公民的要求。
高中阶段是学生形成和发展科学素养的重要时期。随着逻辑思维能力的不断增强,高中学生开始从感性认知为主向理性思考为主过渡。在这一阶段,引导学生掌握阅读自然科学论著的基本方法,对他们发展科学思维,培养科学精神,都是极为必要的,也体现了语文学科在形成学生科学素养方面的独特作用和价值。
学情补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教学活动准备】
一、任务专题设计
理解基本观点,梳理结构思路。
研习提取关键词,写内容摘要。
研习阅读科技论文的方法,并运用方法进行阅读。
研习如何撰写读书报告。
研习如何修改文章。
二、教学目标设计
1.分析理解文中“宣夜说”“盖天说”“浑天说”等学说的基本观点、历史贡献及其相互关系,理解“浑盖之争”的本质,分析梳理文章的结构思路。
2.学习写作论文提要。
3.总结阅读科技论文的方法,撰写科技论文。
三、教学策略设计
1.抓住关键概念梳理论述思路,把握文章讨论的基本问题和围绕问题提出的主要观点,尝试在科学发展的脉络中了解选文的学术价值和现实意义,掌握阅读自然科学论著的一般方法。
2.结合文本,体会科学论著富于实证精神、有较强的体系性和理论性、逻辑严密、表达严谨等基本特点,熟悉自然科学论著的表达方式。
3.学习科学研究以观察、实验所得的客观事实为基础,通过大胆假设、严密推理、事实验证解决实际问题的研究方法;了解科学研究中对各种逻辑思维方式的综合运用;体会逻辑思维与形象思维、直觉思维的区别,感受不同科学领域研究方法的异同。
4.撰写内容摘要、读书报告,及时记录研究心得,深化理解和认识;学习查找科技文献的基本方法并尝试运用,了解相关领域的研究情况和最新进展;学会用恰当的方式呈现自己的学习成果。
四、教学方法建议
自学赏析教学法、合作探究教学法、讲练结合教学法,还______________。
五、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理解本文的观点,激发学生的探究精神。
难点:梳理课文的行文思路,掌握阅读自然科学论著的一般方法。
六、教学材料准备
多媒体课件
七、课时建议:3课时
【教学活动设计】
教学导入
导入语一:
清平乐·上元①月蚀
纳兰性德
瑶华②映阙,烘散莫墀雪③。比拟寻常清景别,第一团圆时节。
影娥④忽泛初弦⑤,分辉借与宫莲⑥。七宝⑦修成合璧,重轮⑧岁岁中天。
注释 ①上元:俗以农历正月十五日为上元节,也叫元宵节。
②瑶华:此处借指入蚀之月仿佛是光彩照人的美玉一般。
③莫墀雪:生长着瑞草的殿阶上,呈现出洁白一片的景象。
④影娥:影娥池,汉代未央宫中池名。此池本凿以为玩月,后代指清可鉴月的水池。
⑤初弦:上弦月。
⑥宫莲:莲花瓣的美称,这里指宫灯。
⑦七宝:古代民间传说,月由七宝合成。
⑧重轮:月亮周围光线经云层冰晶折射而形成的光圈,古代以为祥瑞之象。
赏析
此篇全用白描,不加雕琢。上片前一句描绘了月全蚀时所见的景象,后二句赞美其景象不比寻常,即更富朦胧感、梦幻感。下片写月出蚀之情景;前二句写月蚀渐出呈现“初弦”之景,后二句写蚀出复圆。前后八句,写了月蚀的全过程及其不同的景象。
导入语二:
地球是浩瀚宇宙中的一颗行星,是一个椭圆形球体,在今天的我们看来,是一个常识性的、毋庸置疑的问题,但在对其认知的演变过程中,却经历了旷日持久的论战。关于天和地的关系及形状的论战,你所知悉的有哪些?
导入语三:
1.科学研究是探索未知,科研人员既要有严肃、严密和严格的学风,又要有敢想、敢干和敢闯的精神。二者不可缺一。
——朱兆良
2.实验是科学研究中最重要最基本的,只有实验才能发现真理,不动手做实验是不能搞出新成就来的。
——黄子卿
3.科学不是为了个人荣誉,不是为了私利,而是为人类谋幸福。
——钱三强
4.科学工作千万不能固执己见。缺乏勇于认错的精神,是会吃大亏的。
——钱学森
5.科学的方法,公正的态度,果断的决心,都应该在小学时代养成和学习的。
——竺可桢
6.科学给予人类最大的礼物是什么?是使人类相信真理的力量。
——昆布顿
教学策略:设置学生喜闻乐见的古诗词,让学生在古典诗词的美感中获得科学技术的知识,并感知古人对于科学知识关注的智慧。
分析概括能力:以古诗词中对于天文现象的描述入手,既符合语文学科的特点,积淀学生的语文素养,又能很好地导入新课学习。以现在和过去进行对比,从学生的常识入手,能自然激发学生的兴趣。
设计意图:以名人名言导入新课,更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此环节可提升学生的领会理解能力,培养学生的积累与语感、交流与语境的素养。
二、教学精讲
(一)概括文章内容,梳理行文结构
1.阅读课文,根据文章内容,为“宣夜说”“盖天说”“浑天说”下定义,分别解释三种学说主张。
点拨
定义:“宣夜说”是一种认为日月星辰天体自由漂浮在虚空之中,彼此没有联系、没有相互作用,彼此运动互相独立、没有共同规律可循的宇宙结构学说。
“盖天说”是一种主张天地由两个中央突起的平行平面构成、天在上地在下、日月星辰围绕着北极依附在天壳上运动的宇宙结构学说。
“浑天说”是一种主张天是圆球、天包着地、天大地小的宇宙结构学说。
作者评价:
①“宣夜说”的描述似乎接近宇宙的实际情形,但是,从对科学发展的作用来说,该学说只是一种初级的宇宙理论,它没有与数学结合,不能用以编制历法,不能预测日月星辰的运行,不能给人们提供有用的信息,这决定了它在天文学界必然要处于被边缘化的状态。更重要的是,它在本质上是反理性的,因为它认为天体的运动彼此独立,互不相关,无规律可循。这种主张,杜绝了人们探寻自然规律的可能性,所以,它不利于科学发展,是一种没有前途的学说。
②“盖天说”突破了人们日常观测中形成的天是个半球的生活经验,提出了平天平地说,并且找到了适合这种模型的数学方法;它能够解释人们日常生活中见到的各种天象,能够预测日月星辰的运行,还能够编制历法;它构思的七衡六间,可以用来准确地预报二十四节气,具有很强的应用价值;它能够接受观测实践的检验,是富有科学意义的宇宙结构理论。然而,它对宇宙结构本身的描述是错误的。
③“浑天说”逐渐成为天文学界对宇宙结构认识的主流,能够解释很多天文现象,依此学说制定的历法与实际天象相符合。但是,浑天主张天在外,表里有水;地在内,漂浮水上。它没有地球观念,没有意识到海洋也是大地的一部分。
2.找出文中的关键词,梳理本文的行文脉络。
点拨
文章首先提出天文学史关于宇宙结构的认识存在着长期的争论,然后依次介绍分析了关于宇宙结构认识的“天圆地方说”“宣夜说”“盖天说”“浑天说”,又重点详细介绍了历史上“盖天说”和“浑天说”的旷世之争,最后总结分析了“浑盖之争”的历史意义。
教学策略:先提出问题,再组织讨论,最后付诸实践。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培育积累与语感、整合与语理的素养。
分析概括能力:本环节中设置问题,旨在考查理解文意,筛选提取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旨在考查和训练分析能力和概括能力。
设计意图:在评价活动中,展开讨论,鼓励学生各抒己见。在实践运用中引导模仿,展开调查活动,促进语言运用能力的提高。
(二)学习用读书摘要的方式研习科学论著
下列任务可根据教学实际适度选用。
1.请分析《自然选择的证明》第2段的内容及说理特点。
点拨 第2段主要阐述自然选择学说是可信的。作者为了阐述这个观点,尽可能答复了一些疑难问题。在说理上,作者采用连续的假设和反问,层层深入,在批评错误观点的过程中阐述自己的观点。
2.阅读下面这段话,回答后面的问题。
由于每个物种都有按照几何级数过度繁殖的趋向,而且各个物种中变异了的后代,可以通过其习性及构造的多样化去占据自然条件下多种多样的生活场所,以满足数量不断增加的需要,所以自然选择的结果就更倾向于保存物种中那些最为歧异的后代。这样,在长期连续的变异过程中,同一物种的不同变种间细微的特征差异趋于增大,并成为同一属内不同物种间较大的特征差异。新的改良变种必将替代旧的、少有改良的中间变种,并使其绝灭;这样,物种在很大程度上就成为确定的、界限分明的自然群体了。
这段话表达的语意明确、周密严谨,有不可辩驳的力量。作者运用了哪些锤炼语言的方法?
点拨 (1)恰当使用限制性词语,使表达的意思趋于准确。(2)恰当使用关联词语,可使语言表达更连贯、更严密,使语意更具层次感,突出说明内容的重点。
3.选择你认为写得精彩的段落,大声朗读,体会其语言特点并作点评。
点拨 优美,生动,严谨,科学。既有文学性文本的想象力和感性,也有科学论文的准确性和严谨性。
4.理解长句之意,赏析长句之美。
以《自然选择的证明》第二、三两段为例,研习如何理解长句,掌握理解长句的方法,了解长句的特点,赏析长句之美
(1)分析理解第二段长句。思考研讨:本段句子句式有何特点?句子间是何关系?
点拨 总共六句话。句式较长,前两个句子是反问句、复句,第三、四个句子是设问句,一问一答。前四句话逐层递进,层层叠加“变异”的一个特点。第五句话总结结论,第六句话过渡,引起下文。
分析第一句话,理清复句关系。
复句的分句间有一定的逻辑事理关系,根据分句间不同的逻辑事理关系,可以把复句分为并列、递进、选择、转折、因果、假设、条件等类型。
①如果动植物确有变异,///(解说关系)不管这一变异是多么微小和缓慢(条件关系)只要其变异或个体差异在某一方面有益于自身发展,/(假设关系)它们为什么不会通过自然选择将其保存和积聚起来,∥即所谓最适者生存呢?
分析第三句话,提炼句子主干。
②那些在漫长的时间长河里起作用的,并严格审视每一个生物的全部体制、构造和生活习性的选择力量——即择优弃劣的力量,会受到什么限制吗?
选择力量——即择优弃劣的力量不会受到限制。
用简洁的语言压缩语段,保留关键信息。
生物通过自然选择将有利于自己的经常发生的变异保留积聚,最适者生存;这种择优弃劣的选择力量不会受到任何东西的限制;自然学说极为可信。
(2)分析理解第三段长句,标划出指代性词语,弄清楚指代性内容。
另外,大属内的物种,为了在某种程度上保留变种的性状,就需要产生大量的变种或初期物种,因为它们之间的相互差别要比小属内的物种小。大属内亲缘关系密切的物种显然在分布上有明显的限制,它们按亲缘关系围绕着其他物种聚集成许多小的群体。这两点都与变种的特征相似。假如承认每一物种都是独立创造出来的,上述关系就显得颇为奇怪而无法理解了。
点拨 ①它们:大属内的物种所产生的变种或初期物种。
②它们:大属内亲缘关系密切的物种。
③这两点:大属内亲缘关系密切的物种在分布上有明显的限制,它们按亲缘关系围绕着其他物种聚集成许多小的群体。
④上述关系:物种和变种的关系。
【多媒体展示】 学习方法 品析语言,学会鉴赏长句之法
(1)抓关键概念。
(2)分析句子结构:厘清主干,揣摩重要修饰词。
(3)抓关联词语,弄清前后句子关系。
(4)抓指代性词语,弄清具体指代内容。
教学策略:学生诵读讨论、口头表达;教师诵读、引导、点评。先让学生自读课文,在初步理解文意的基础上再进行讲解,有利于提高学习效率,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更好地把握作者的行文思路,提高信息提取和分析概括的能力。
整体学习:让学生对课文先有个整体印象,对作者叙写的重点有个基本把握,获得初读体验。
自主学习:通过鉴赏品析长句之美,让学生懂得句式、修辞、语法等知识的灵活运用在科学论著语言中的作用。
设计意图:通过这一环节的设计,能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并联系实际,在学生心中植下一颗科学的种子。
(三)拓展总结、锤炼思维
1.请你谈谈达尔文的科学发现,对同学们培养科学素养有什么启示?
点拨 (1)注重观察。达尔文乘坐贝格尔号环游世界,一路上达尔文做了大量的观察笔记,采集了无数的标本运回英国,为他以后的研究提供了第一手的资料。可以说达尔文进化论的发现与他进行的环球旅行中的细致观察有关。
(2)大胆质疑。在达尔文发现进化论时,神学的特创论还占据统治地位,没有大胆质疑,就没有这个崭新的理论。
2.搜集整理与之相关的图表、视频等,在课堂上展示,用图片、视频和文字向同学介绍关于宇宙的科学知识。练习图文转换。
(1)为文配图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自选课文某段文字,根据课文内容的说明和叙述,从网络、书刊上寻找相关的图片、图表、视频,在课堂上进行展示,以形象化的手段解释说明课文中的文字内容。
(2)为图配文
从网络、书刊上寻找2—3幅与天文、宇宙有关的图片或表格,根据图片或表格进行表述或解说,锻炼图文转换的能力。
设计意图:本环节中设置问题,旨在考查理解文意,筛选提取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旨在考查和训练分析能力和概括能力。必备知识
学科能力
学科素养
高考内容
第13课
自然选择的证明/达尔文
宇宙的边疆/卡尔·萨根
学习理解能力
观察记忆、
信息提取、
分析概括、
领会理解
实践应用能力
应用交际、
解释推断、
解决问题、
策略运用
创新迁移能力
发散创新、
批判赏析、
内化完善
语言建构与运用
思维发展与提升
审美鉴赏与创造
文化传承与理解
1.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
2.根据材料内容进行推断和判断
3.为材料中的观点或内容寻找对应的素材或论据
4.分析文章的各种论证知识
5.对观点及内容的评价、概括和总结提升
6.对行文特色的点评及时代性的应用
第14课
天文学上的旷世之争/关增建
相关教案
这是一份高中语文第四单元14 天文学上的旷世之争教案及反思,共7页。
这是一份高中语文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 下册14 天文学上的旷世之争教案,共2页。教案主要包含了选文意图,选文特点,设计思路,教学目标,导入课题,课堂安排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高中语文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 下册14 天文学上的旷世之争教学设计,共8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文本解读,素养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方法,教学过程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