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 下册4.1 *望海潮(东南形胜)教案设计
展开
这是一份高中语文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 下册4.1 *望海潮(东南形胜)教案设计,共5页。教案主要包含了单元知能对标,课文内容分析,学情整体分析,教学活动准备,教学活动设计,多媒体展示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课文内容分析】
一、层次、内容
《望海潮》(东南形胜)运用铺叙的手法着力描写杭州城内外的美丽景象,表现了钱塘(杭州)的繁华,展现了一派物阜民康、和谐安定的社会风貌。这首词一方面表达了词人对杭州的喜爱与赞美,一方面借以歌颂此地的地方长官治理有方,政绩卓著。
二、艺术特色
虚实结合。柳永《望海潮》(东南形胜)这首词描写杭州的繁华,虚实结合,写景壮伟,声调激越。如“三吴都会”“十万人家”“三秋桂子”“十里荷花”“千骑拥高牙”等,或为实写,或为虚指,将这一大都市的兴盛繁华描绘得淋漓尽致。
三、教学优势
《望海潮》(东南形胜)是自读课文,前面对诗歌的学习为这首诗的解读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学生们通过学习古代诗歌,具备了一定的诗歌鉴赏能力,这首诗描写的都是文化名城,同学们能够比较直观的通过意象感悟诗情。
【学情整体分析】
学生通过前面几首诗词的学习,鉴赏诗歌的能力有所提高。通过诵读,把握意象特点及组合方式,大多数学生都应该能认识到这两首诗歌都是通过古代名城的描写折射作者对历史的感叹和爱国情怀的,但要想进一步提高学生鉴赏诗歌的能力,还得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让学生在对比城市繁华和衰败中品味词人们的家国情怀,这样效果会更理想。
学情补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教学活动准备】
一、任务专题设计
初读诗歌,整体把握;合作探究,把握文意
二、教学目标设计
1.比较赏析词,体会独特的意境。
2.明确城市荣衰兴败折射历史的兴亡悲情和词人的爱国情怀。
3.培养学生对诗意的探寻,培育家国情怀。
三、教学策略设计
在《望海潮》(东南形胜)的教学中,因学情不同,有两种“主问题式”教学模式可供选择。其一,“诗眼”模式。教师先要求学生在诵读的基础上找出该词的词眼,“形胜”“繁华”。再点拨学生从铺叙和点染的技法赏析词中之景和景中之情,师生在共同讨论中逐渐打开这一幅宏伟壮丽的画卷,完成鉴赏任务。该模式秉承传统,知识点的讲析和学生鉴赏力的提升都能稳扎稳打地进行,较为适合古诗词鉴赏力一般的班级。其二,“点金”模式。取“点铁成金”之意,课文最后那一番进献孙何的阿谀之词,确是一条略显庸俗功利的尾巴,教师可在对背景略加说明的情况下,要求学生结合自己对全词的领悟,改写最后两句话,使全词的主旨或格调为之一变,另出己意。该模式探究性质强,对师生的要求都很高,较为适合古诗词鉴赏力较强的班级。教师可把主要问题定位为“改写尾句,因词中之景生发己之情志”,引导学生通过“卒章显志”,了解词之主旨后开始指名选读部分学生的改写,并结合词的主体部分师生共同进行分析、点评,这样,投赠词的格调被改变或升华了,学生也在更高的参与度中完成了对词的鉴赏和审美。
四、教学方法建议
自学辅导教学法、合作教学法、练习教学法,还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把握意象特点及组合方式,体察意境不同。
难点:关照城市繁华和衰败,反映士大夫的家国情怀。
六、教学材料准备
多媒体课件
七、课时建议:1课时
【教学活动设计】
教学导入
导入语一:
意象,是用来寄托主观情思的客观物象,它是诗歌的载体。通过对意象的揣摩和对意境的体察,把握诗歌的主旨,是鉴赏古典诗歌的重要方法。今天我们就一起来从意象角度探究《望海潮》(东南形胜)这首宋词。
导入语二:
谈及宋朝,现代人的态度很明显地分为两类。一类人认为,宋朝积贫积弱;另一类人则大爱宋朝,最想穿越回去的朝代就是宋朝。原因很简单,你可以在通宵达旦的夜市里走进美食一条街、在勾栏瓦肆里风花雪月,你也可以有“琴棋书画诗酒茶”的生活美学。从唐到宋,是“平民化、世俗化、人文化”的趋势。投射到文学上,文学重心逐渐下移,市井文化勃兴,表现城市文化的诗词不绝如缕,柳永的《望海潮》(东南形胜)更是成为文学史上第一篇直接以城市为写作对象的词。
教学策略:导入语一从“意象”的角度切入,引导学生从意象角度探究本词;导入语二从宋朝的历史切入,谈及文学的世俗化,引出课文。
二、教学精讲
(一)初读诗歌——整体把握
1.全班齐读,初读谈感受
提问:说说你读完两首词的心情感受是什么?
2.明确情感基调
《望海潮》(东南形胜):写了杭州的繁华热闹,读起来喜气洋洋。
【多媒体展示】
重点内容 情感基调
《望海潮》(东南形胜)——喜
教学策略:引导学生初步阅读诗歌,读完之后向学生提问,问题应是教师提前准备好的,问题的设置应立足于对词作的整体把握,根据学生的答案,及时调整教学重点。
设计意图:巧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主动去把握作品的情感基调、词眼,这些都是从整体上把握作品的关键点。通过这个环节,提升学生信息提取、分析概括和领会理解能力,培育整合与语理、交流与语境的素养。
(二)合作探究——把握文意
1.作者在词中给我们描绘了哪些图景?请为这几幅图景命名。学生先自主思考,然后小组讨论。
明确
【多媒体展示】
行文梳理 图景
自然风光图 都市繁华图 民生安乐图
2.找出你喜欢的词句并进行赏析。(进行方法指导:引导学生从意象、炼字、手法、意境等方面进行赏析)
示例:云树绕堤沙,怒涛卷霜雪,天堑无涯。
【多媒体展示】
重点内容 赏析案例
1.描绘画面:郁郁葱葱的树木环绕着整个江堤,汹涌的江涛发怒似的奔腾而来,激起如霜如雪的巨浪,壮阔的钱塘江像一道天然的壕沟阻挡着北方敌人的进犯。
2.赏析意象、字词:该句意象鲜明,“云树”以云来修饰树,既表现了树的浓密,又与前文“烟柳”应,一份清新朦胧之美。一“绕”字表现了绿树成行,长堤迤逦的情态。“怒涛”表现出波涛怀怒意奔涌而来的澎湃汹涌之态,一“卷”字,极富形象性和动感,再现了钱塘江白浪滔天、浪花飞溅的景象。
3.分析手法:“霜雪”以比喻的手法表现了波涛的颜色和寒冷。
4.概括意境:“天堑”暗指钱塘江,以“无涯”表现其雄伟壮阔,使词的意境变得雄浑壮阔。
教学策略:首先,对于《望海潮》(东南形胜),以小组分工协作的形式完成两个任务,一个从宏观上把握《望海潮》(东南形胜),另一个培养学生规范化的鉴赏思路。这样的学习富有深度。
设计意图:巧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主动去探究作品,引导学生积极关注文本,树立文本意识。通过这个环节,提升学生领会理解、批判赏析能力,培育整合与语理、交流与语境和欣赏与评价的素养。
必备知识
学科能力
学科素养
高考内容
第1课
氓/《诗经·卫风》
离骚(节选)/屈原
学习理解能力
观察记忆、
信息提取、
分析概括、
领会理解
实践应用能力
应用交际、
解释推断、
解决问题、
策略运用
创新迁移能力
发散创新、
批判赏析、
内化完善
语言建构与运用
思维发展与提升
审美鉴赏与创造
文化传承与理解
1.相关文化知识、作家作品
2.古代诗歌鉴赏
注:从考点看,古代诗歌鉴赏是必考考点,其中古代诗歌的语言、形象、思想情感和表现手法是高频考点
第2课
孔雀东南飞并序
第3课
蜀道难/李白
蜀相/杜甫
第4课
望海潮(东南形胜)/柳永
扬州慢(淮左名都)/姜夔
相关教案
这是一份高中语文4.1 *望海潮(东南形胜)教案及反思,共7页。教案主要包含了设置情境,导入新课,回顾文学常识,了解作者,朗读诗歌,整体感知,反复吟咏,赏析上片,赏析下片,重点突破,课堂小结,布置作业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高中语文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 下册4.1 *望海潮(东南形胜)教案设计,共10页。教案主要包含了导入,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整体感知,深入研读,拓展延伸,课堂小结,作业布置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 下册4.1 *望海潮(东南形胜)教学设计,共3页。教案主要包含了课堂小结,布置作业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