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下册 第三单元《石钟山记》名师课件第1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2/16582690/0-1735826422885/0.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sharpen,100)
![高中语文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下册 第三单元《石钟山记》名师课件第2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2/16582690/0-1735826422907/1.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sharpen,100)
![高中语文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下册 第三单元《石钟山记》名师课件第3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2/16582690/0-1735826422922/2.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sharpen,100)
![高中语文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下册 第三单元《石钟山记》名师课件第4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2/16582690/0-1735826422934/3.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sharpen,100)
![高中语文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下册 第三单元《石钟山记》名师课件第5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2/16582690/0-1735826422943/4.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sharpen,100)
![高中语文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下册 第三单元《石钟山记》名师课件第6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2/16582690/0-1735826422953/5.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sharpen,100)
![高中语文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下册 第三单元《石钟山记》名师课件第7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2/16582690/0-1735826422964/6.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sharpen,100)
![高中语文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下册 第三单元《石钟山记》名师课件第8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2/16582690/0-1735826422988/7.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sharpen,100)
高中12 *石钟山记授课ppt课件
展开
这是一份高中12 *石钟山记授课ppt课件,共46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石钟山记,学习目标,石钟山,文人骚客和石钟山,任务六高考链接,答题思路,任务七布置作业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1.通过预习,借助字词典、资料书翻译全文,归纳总结并掌握文中的文言知识点。2.通过小组合作探究对重点文段的分析,总结并学习作者要阐明的道理。3.通过高考链接,掌握文言实词“当”的相关知识点。
(一)作者简介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谥号文忠,北宋眉山人。北宋文学家。诗——与黄庭坚并称“苏黄” ;词——与辛弃疾齐名称“苏辛”,开创豪放派词风;文——“唐宋八大家”之一,“三苏”之一。书画——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宋四家”。作品有《苏东坡全集》。
唐宋八大家是唐宋时期八大散文作家的合称,即唐代的韩愈、柳宗元和宋代的苏轼、苏洵、苏辙 (苏轼,苏洵,苏辙三人称为三苏)、欧阳修、王安石、曾巩(曾拜欧阳修为师)。韩愈、柳宗元是唐代古文运动的领袖,欧阳修是宋代古文运动的领袖,三苏等五人是宋代古文运动的核心人物。
1.水光艳潋晴方好,山色空濛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湖上初雨》
2.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念奴娇·赤壁怀古》
3.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
4.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回首向來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定风波》
5.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江城子》
石钟山 石钟山,中国千古奇音第一山,被联合国列为世界文化景观。它像一座玲珑剔透的石钟耸立在鄱阳湖与长江交汇的江西九江市湖口县双钟镇。
自古有上下石钟山之分,其南临匡庐,北镇长江,俯瞰鄱阳湖,烟波浩淼;眺望长江,白浪滔滔,江湖交汇,水分两色,天然汇成了一幅壮观奇妙的〈泾渭图〉,天工造化,叹为观止。
现开放的下石钟山,海拔57米,全山面积为九万平方米,是喀斯特岩溶地形,第四纪冰川遗迹。控江扼湖,为“八省通衢”之地。集亭、台、楼、阁、塔、榭、舫、廊等20多种古典建筑为一体,是典型的江南园林。联合国专家称石钟山集风光、古迹、名胜、园林于一身,堪称世界之最。
石钟山在历史上是儒家的圣地,是佛家的道场。早在唐代就有高僧在此建寺住持,宋代高僧佛印在石钟山 宝钟寺修持多年,直至清朝,香火鼎盛。古代儒学名流陶渊明、孟浩然、李白、白居易、王安石、苏轼、苏辙、黄庭坚、陆游、朱熹、文天祥、王守仁等曾登临览胜,或题诗、撰文,以记胜抒怀。
彭蠡( ) 郦( ) 桴( )止响腾 铿( ) 莫( ) 栖鹘( ) 磔磔( ) 噌吰( ) 罅( ) 识( ) 无射( )窾坎( ) 镗鞳( )穴( )罅 ( ) 如乐( )作焉
1.朗读课文,疏通生字词:
任务二 诵读课文 体会情感
2.根据诵读提示,自由诵读,体会情感。
(1)咏读文章的要领:读好文言文,要做到读准字音、读清句读、读出语气。语速缓慢,以显古诗文的雍容之风;语调悠长,以彰古诗文的典雅之气。(2)朗读人物语言时,不妨通过文字,在头脑中想象人物说话时的语调、情态和节奏。
⑴南声函胡,北音清越: “函胡”通“含糊”,重浊而模糊。⑵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 “扣”通“叩”,敲击。 ⑶至莫夜月明: “莫”通“暮”,晚上。 ⑷汝识之乎: “识”通“志”,知道。
任务三 检查预习 积累字词
(1)空中而多窍(2)自以为得其实
古:中间是空的。今:天空中。
古:两个词连用。其,那,指示代词。实,事情真相,名词。今:一个词。义为“实质上”。
大石侧立千尺。虽大风浪不能鸣也。而此独以钟名。余自齐安舟行适临汝。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士大夫终不肯以小舟夜泊绝壁下。郦元以为下临深潭,微风鼓浪。
古汉语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时,宾语需要前置。规律总结: 否定词 + 代词(宾语)+ 动词
古汉语中代词作宾语时,宾语需要前置。规律总结: 代词(宾语)+ 介词 + 动词
石之铿然有声者又有若老人咳且笑于山谷中者而大声发于水上噌吰者,周景王之无射也窾坎镗鞳者,魏庄子之歌钟也此世所以不传也
5.一词多义
(1)自 自以为得之矣 余自齐安舟行适临汝
(2)焉 崆崆焉 微波入焉
(相当于“然”。形容词词尾)
(兼词,相当于“于是”即“到那里”)
(3)鼓 如钟鼓不绝 微风鼓浪
(4)搏 水石相搏 森然欲搏人(5)莫 至莫夜月明 故莫能知
(6)得 得双石于潭上 因得观所谓石钟者
(通“暮”,日落的时候。名词)
(7)始至唐李渤始访其遗踪始舍于其址(8)是是说也,人常疑之所在皆是也
(9)遗至唐李渤始访其遗踪使人遗赵王书
速读课文,梳理行文思路
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每个段落的内容。
第一段:提出并质疑石钟山得名由来的两种说法。
第二段:记叙实地考察石钟山,得以探明其名由来的经过。
第三段:写探明石钟山得名由来的感想,表明写作意图。
1.郦道元、李渤对石钟山得名由来各有什么说法?作者为什么对二人的说法提出质疑?
先独立思考,然后小组合作讨论,小组代表呈现交流成果。
下临深潭,微风鼓浪,水石相搏,声如洪钟。
今以钟磬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而况石乎!
得双石于潭上,扣而聆之,南声函胡,北音清越,桴止响腾,余韵徐歇。
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而此独以钟名,何哉?
2.作者对前人不同做法各持什么态度?
3.第二段中的月夜绝壁之景有何特点?你最欣赏哪个词(句)?作者为什么要着力描写绝壁之景?
至莫夜月明,独与迈乘小舟,至绝壁下。大石侧立千尺,如猛兽奇鬼,森然欲搏人;而山上栖鹘,闻人声亦惊起,磔磔云霄间;又有若老人咳且笑于山谷中者,或曰此鹳鹤也。
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状形、摹声、绘态。观察的角度:由上(视觉)到下(听觉)。
烘托亲身探访的艰难,表现作者镇静而坚定的探索精神;为下文批评“士大夫终不肯以小舟夜泊绝壁之下”埋下伏笔,也为写水声的惊心动魄作渲染。
4.在第二段中,苏轼对两人的观点都持“疑”,那么,“中华千古奇音第一山”的石钟山到底是因为什么命名的呢?苏轼是用什么手段来解“疑”的呢? 明确:水石相搏说 微波-山下石穴罅 噌吰如钟鼓不绝 风水-中流之大石 有窽坎镗鞳之声 用实地考察的手段来解“疑”。5.苏轼的实地考察分几个阶段? 明确:两个阶段:白天:寺僧演示;暮夜:夜泊绝壁。
6.这一段有两处写到作者的“笑”,这两次“笑”表达了作者怎样不同的思想感情? 明确:①“余固笑而不信也”,这是因李渤的“击石得声”之说本不可信,而一般人却盲目相信,因此觉得可笑。 ②“因笑谓迈曰”,这是经过惊心动魄的夜探而弄清石钟山命名由来之后的自得的笑。
7.作者在探明石钟山得名的由来后,悟出什么道理? 明确:“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可乎?” 点明主旨:认识事物贵在“目见耳闻”,切忌主观臆断。
8.李渤真的可笑吗? 明确:不可笑,因为他能对郦说指出质疑,并且实地考证,得出新的结论,所以苏轼嘲笑他不对。如果这样,后人同样也可嘲笑苏轼,因为他的观点也是错误的。
一、(议论) 质疑
二、(记叙) 解疑
三、(议论) 事必耳闻目见, 结论 不可臆断有无
郦:水石相搏声 人常疑之
李:击石之声 余尤疑之
1. 访问时间,同伴和机缘2. 访问寺僧3. 亲访之见闻4. 访之所得
苏轼通过记述游踪,实地考察,用事实反驳了两种关于石钟山取名的说法,并在第三自然段得出主旨--不要凭主观臆断事物的有无。清•方苞评:“坡公第一首记文”。
使 【词义推导】“使”有两个基本义:一是连词,假使;一是叫,让。由“叫,让”引申出“奉使命”(奉使命不就是被“叫”去做事吗?),进一步引申出奉使命的人“使臣”。【词义例释】(1)动词 ①命令,派遣: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过秦论》) 于是(又)派蒙恬到北方去修筑长城,守卫边境。 ②叫,让:试使斗而才。(《促织》) 试着让它(同别的蟋蟀)咬斗,结果获胜。
③主使:是时以大中丞抚吴者为魏之私人,周公之逮所由使也。(《五人墓碑记》)(这时凭着大中丞的身分作苏州巡抚的是魏忠贤的心腹,逮捕周顺昌先生的事就是由他主使的。)④使唤:人皆得以隶使之。(《五人墓碑记》) 人人都能够像使唤奴仆一样使唤他。⑤致使:使天下之人,不敢言而敢怒。(《阿房宫赋》) 致使天下的人,口里不敢说,心中却充满了愤怒。⑥出使:王必无人,臣愿奉璧往使。(《廉颇商相如列传》) 您实在找不到人的话,我愿意捧着宝玉前去出使。
(2)名词①使命:愿大王少假借之,使毕使于前。(《荆轲刺秦王》) 希望您稍微宽容他一下,让他在您的面前完成他的使命。②古代官名:予除右丞相兼枢密使。(《〈指南录〉后序》) 我被任命为右丞相兼枢密使。③使者:大王遣一介之使至赵,赵立奉璧来。(《廉颇蔺相如列传》) 您派一个使臣到赵国,赵国立刻(派人)捧着宝玉来了。(3)连词,假使,如果:使人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避患者何不为也?(《鱼我所欲也》) 假使人们所憎恶的没有比死亡更可怕的,那么,一切能够用来逃避祸患的手段还有什么不能采用的呢?
【成语助记】颐指气使:颐指:动下巴示意,指挥别人;气使:用神情气色支使人。不说话而用面部表示表情示意。形容有权势的人指挥别人的傲慢态度。作谓语、宾语、定语,含贬义。鬼使神差:使、差:指使。好像有鬼神在支使着一样,不自觉地做了原先没想到要做的事。其他如:不辱使命 以其昏昏,使人昭昭
迁移练习 燕太子丹使( )荆轲刺秦王。荆轲使( )于秦,见秦王,献图而图穷匕首见。荆轲持匕首刺王,后为王所擒。王曰:“此事由何人使( )?”荆轲不答,死。杜牧论曰:“使( )六国各爱其人,则足以拒秦。”
第一步,先回顾所考查的实词的常见的几个意思;第二步,结合文章内容前后语境确定适合的意思进行翻译;第三步,根据句意需要适当的调整词汇。
(2017•新课标Ⅲ)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题目。 许将字冲元,福州闽人。举进士第一。神宗召对,除集贤校理、同知礼院,编修中书条例。初,选人调拟,先南曹次考功综核无法吏得缘文为奸选者又不得诉长吏将奏罢南曹辟公舍以待来诉者士无留难。契丹以兵二十万压代州境,遣使请代地,岁聘之使不敢行,以命将。
翻译画线句子。契丹以兵二十万压代州境,遣使请代地,岁聘之使不敢行,以命将。译文:契丹以二十万的兵力逼近代州地界,派遣使者要求代州的土地,每年宋方的使者不敢去,就任命许将去。
学习了这篇课文,你有什么收获?
明确:学习《石钟山记》的目的并在于评判谁是谁非,而在于学习苏轼这种不迷信旧说,大胆质疑,而且敢于探索,通过实践得出结论的精神。世界上万事万物都是千变万化的,而且在不断地发展变化着,在已知事物中可以找出未知的因素,对于已知事物的描述也不是尽善尽美的。所以,对于书本上的东西,对于名人的观点,我们都不能看成一成不变的真理,要敢于质疑,并且去小心地求证,这就是《石钟山记》给我们的启示。
相关课件
这是一份高中语文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 下册12 *石钟山记教学ppt课件,共27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知人论世预习检测,初读课文厘清思路,深入文本品读课文,拓展延伸交流探讨,教学目标,文学成就,写作背景,石钟山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高中人教统编版10.1 兰亭集序教案配套ppt课件,共60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父子碑,祖孙碑,岂不痛哉,这种痛是痛什么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语文10.1 兰亭集序教学ppt课件,共54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知人论世激发兴趣,初读课文厘清思路,细读文本思考启迪,聚焦难点深入研讨,拓展延伸趣味实验,教学目标,《兰亭集序》,1重点实词和虚词,难点讨论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文档详情页底部广告位](http://img.51jiaoxi.com/images/257d7bc79dd514896def3dc0b2e3f598.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