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11 *种树郭橐驼传教学设计及反思
展开
这是一份语文11 *种树郭橐驼传教学设计及反思,共9页。教案主要包含了单元知能对标,课文内容分析,学情整体分析,教学活动准备,教学活动设计,多媒体展示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课文内容分析】
一、层次、结构、内容
《种树郭橐驼传》是一篇设事明理的散文,虽然文体是“传”,但用意并不全在记述人物的言行,而在于因事明理、针砭时弊。文章从郭橐驼擅长种树写起,很快过渡到他的种树之道——“顺木之天,以致其性”,这与其他植树人过分干预树木生长,“虽曰爱之,其实害之”形成了鲜明对比。作者接着又借郭橐驼之口,以种树类比养民,批评了当时官吏繁政扰民的现象,委婉而又明确地提出了为政者应宽政解缚、与民休养生息的观点。这种传记文中的说理只做类比而不做逻辑推论,但由于种树之术与养民之术确有很多相似之处,所以作者要讲的道理仍然令人信服。
文章第1、2段是第一部分,介绍人物姓名、外貌、住所、技能。人们对于郭橐驼,不能知其原名,可见他是位身份低微的小人物。
文章第3段是第二部分,写郭橐驼种树与他人种树的不同之处。“能顺木之天,以致其性焉尔”是总括种树经验,也暗含了全文的寓意。让根舒展、把土培平、多带旧土、踩紧踩实,这是从理论上说明“顺木之天”;完成了不再去动它,离开了就不再去看它,这是从实践上总结种植方法。
文章第4、5段是第三部分,把话题从种树转移到政事上来。郭橐驼对于“以子之道,移之官理,可乎?”的回答,仍谦逊如故,明确表示“理,非吾业也”,然后以“外行”的身份试探着用他的种树理论衡量官吏的所作所为,比照之下,自然得出繁政扰民犹如勤虑害树的结论。作者表达出“吾问养树,得养人术”的欣喜。“传其事以为官戒”,表明了作者的真正意图是警示上层统治者为政宜简,要顺应百姓的生活习惯和生产规律,让他们休养生息。
二、艺术特色
文章融叙事说理于一体,婉而多讽。以寓言的方式进行讽谏,是中国古代文人向帝王或上层统治者提意见的传统做法,它有着委婉含蓄的特点,也间杂着幽默的成分。柳宗元这篇文章,也是通过故事进行劝诫的。这种风格基本上是通过所传人物的话语表现出来的,如第4段,一个“知种树而已”的驼者,欲止又言,在朴实的简单类比中,揭示出了吏治的弊端,颇具讽刺意味。其中的一些话语,如“理,非吾业也”“若甚怜焉,而卒以祸”“若是,则与吾业者其亦有类乎”,婉转而幽默,含不尽之意于言外。对比和类比的说理方式也是这种寓言风格的需要。本文中的对比,有叙事性也有论述性的。叙事性的对比,有郭橐驼和“乡人”之间的对比,乡人用郭橐驼的身体缺陷开玩笑,给他取外号,而他自己却说“名我固当”,表现郭橐驼的乐观豁达;有郭橐驼和“他植者”的对比,尽管别人暗中效仿,但也种不出郭橐驼那样的树,说明郭橐驼的技艺高明;有两种种树方法的对比,一种“顺性”,一种“动摇根本”,突出“顺性”的重要性。有论述性的对比,即郭橐驼对自己种树方法的归纳和对“他植者”的批评;有通过问者之口所表现的“爱民”与“扰民”的差别,以此表明文章中心。本文先谈“养树”,后论“养人”,这本身是运用了类比的写法。这样写,有关树和人的话题合而为一,互相补充,增强了文章的气势。
三、教学优势
本文题名为“传”,兼有寓言性质,是柳宗元针对当时官吏繁政扰民的现象发而为言的。中唐时期,豪强地主兼并掠夺土地日益严重,“富者兼地数万亩,贫者无容足之居”(陆贽《均节赋税恤百姓六条》)。仅有一点土地的农民,除了交纳正常的绢粟外,还要承受地方军政长官摊派下来的各种杂税。这就是柳宗元写作本文的社会背景。柳宗元通过对郭橐驼种树之道的记述,说明“顺木之天,以致其性”是“养树”的法则,只有“顺天”才是循其根本之道,并由“顺木之天”推论出“顺人之天”,也就是“养人”的道理,指出为官治民不能“好烦其令”,指摘中唐吏治的扰民、伤民,规讽为政者,主张让百姓休养生息,反映出作者同情人民的思想和改革弊政的愿望。这部分内容和今天人民至上的观点是一致的,可以联系当下的时事作为备课素材。
【学情整体分析】
本单元选取魏晋到明代的六篇经典散文,有的以情见长,至情至性,感人肺腑;有的以理取胜,理趣盎然,发人深思。这些作品体裁不一,风格各异,呈现了我国古代散文的多样面貌。集中在一个单元研习,在对比中体会,在联系中思考,可以帮助我们更全面地了解古代散文。
本课篇幅较长,对高二的学生来说,需要掌握和梳理总结的文言文知识比较多,相关文化背景的障碍也比较大,需要学习的精神内涵、审美追求和文化价值也较为复杂。因此教学时要注意学习的有效性,关注学科核心素养,注意落实语言的建构与运用。在教学开始之前,布置一定的预习任务,让学生在课前有尽量多的了解,以便开展自主合作的探究活动。
学情补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教学活动准备】
一、任务专题设计
初读课文,厘清思路;
问题驱动,小组合作;
拓展延伸,联系现实。
二、教学目标设计
1.积累本文一词多义、词类活用的现象,疏通文意。
2.读懂文本,厘清由事到理的论述过程及方法。
3.掌握寓言体传记的特征,学习由事入理的写作方法。
4.联系实际探究顺天致性的道理,理解柳宗元的悲悯情怀,树立尊重生命的意识。
三、教学策略设计
首先组织学生分段朗读课文,教师矫正读音。引导学生借助注释和工具书,自主建构文言知识体系。接着分段归纳,厘清本文的思路。精心设计问题驱动,由学生自主进行小组合作。补充柳宗元当时的社会背景,理解文章的写作意图。最后联系当下,探讨顺天致性的现实意义。
四、教学方法建议
读书指导法、合作教学法、练习教学法,还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1.积累课文中的重点文言字词句。
2.厘清文章由事及理的论述过程。
难点:1.由事入理,联系实际探究顺天致性的道理。
2.理解柳宗元的悲悯情怀,树立起尊重生命的意识。
六、教学材料准备
多媒体课件
七、课时建议:1课时
【教学活动设计】
教学导入
导入语一:
《巴黎圣母院》中卡西莫多的相貌描写:几何形的脸,四面体的鼻子,马蹄形的嘴,参差不齐的牙齿,独眼,耳聋,驼背,难听而忠厚的声音……
卡西莫多是文学史中被塑造得非常丑陋的一个人物形象,但他却具有无私、善良、高尚的心灵,有句俗话说得好:“人不可貌相,海水不可斗量。”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这篇古文中也有这么一位人物,其貌不扬,但却身怀绝技。他到底拥有何种绝技呢?让我们一起到课文中寻找吧。
导入语二:
这篇文章是柳宗元早年在长安任职时期的作品。郭橐驼种树的本事已不可考,后世学者多认为这是设事明理之作,此文是针对当时官吏繁政扰民的现象而为言的。
柳宗元在参加“永贞革新”前两年,曾任监察御史里行,是御史的见习官,可以和御史一样“分察百僚,巡按郡县,纠视刑狱,肃整朝仪”,可以到各地检查工作,民事、军事、财政都可以过问,品秩不高而权限较广。这篇文章,可能就是在此期间写的,是针对当时地方官吏扰民、伤民的现象而作的。这篇文章可以看成是柳宗元参加“永贞革新”的先声。
导入语三:
从柳宗元的《捕蛇者说》中可以看出封建朝廷苛征重税,人民不堪重负,“悍吏之来吾乡,叫嚣乎东西,隳突乎南北,哗然而骇者,虽鸡狗不得宁焉。”作者柳宗元不但揭示了当时官吏繁政扰民的这一社会现象,还指出了解决这一现象的方法。那就是清肃吏治,顺应百姓的生活习惯和生产规律,使他们修养生息,以维持社会秩序。今天我们来学习同属柳宗元的文章《种树郭橐驼传》,看看作者告诉了我们什么道理。
【多媒体展示】
行文梳理 文章写法
这篇文章题目虽称为“传”,但并非是一般的人物传记。文章以老庄学派的无为而治,顺乎自然的思想为出发点,借郭橐驼之口,由种树的经验说到为官治民的道理,说明封建统治阶级有时打着爱民、忧民或恤民的幌子,却收到适得其反的效果,仍旧民不聊生。这种思想实际上就是“圣人不死,大盗不止”“剖斗折衡,而民不争”的老庄思想的具体反映。唐代从安史之乱以后,老百姓处于水深火热之中,苦不堪言。只有休养生息,才能恢复元气。如果封建统治者仍借行政命令瞎指挥,使老百姓疲于奔命,或者以行“惠政”为名,广大人民既要送往迎来,应酬官吏;又不得不劳神伤财以应付统治者摊派的任务,这只能使人民增加财物负担和精神痛苦。
文章先写郭橐驼的命名,其种树专长和种树之道,然后陡然转入“官理”,说出一番居官治民的大道理。上半篇为橐驼之传,目的是为下半篇的论述张本;下半篇的治民之理是上半篇种树之道的类比和引申,前宾后主,上下相应,事理相生,发挥了寓言体杂文笔法的艺术表现力。
教学策略:导入语一从与郭橐驼相似的卡西莫多切入;导入语二从种树的话题切入;导入语三从《捕蛇者说》导入,引导学生思考寓言背后的道理。
二、教学精讲
(一)初读课文——厘清思路
1.初读课文,落实基础知识。
(1)学生分段朗读,教师矫正读音。在课件上展示易读错的字音,学生订正后齐读一遍。
(2)借助注释和工具书认真批注,读懂能读懂的内容,圈画出弄不懂的词句。
活动步骤:
= 1 \* GB3 ①小组讨论弄不懂的词句,通过小组讨论仍弄不懂的,小组派一个代表写在黑板上。
②全班共同讨论、解答黑板上的疑难词句。
③学生弄不懂的,教师引导、点拨、精讲。
④学生复习、理解、背记。
2.分段归纳,厘清文章思路。
请学生分别用一句话归纳各段大意,并概括本文思想内容。
活动步骤:
(1)学生速读课文,归纳各段大意和全文思想内容。
(2)小组讨论、完善归纳的大意和全文思想内容,请一组学生上台写出。
(3)师生评价、修改各段大意和全文思想内容。
明确:
①仿史传体例,介绍人物身世。
②转入正题,道出郭橐驼是一个种树的行家。
③郭橐驼谈种树经验。
④在问答中将话题“移植”到政事上来。
⑤问者的意外收获及做传目的。
本文思想内容:本文以郭橐驼用“顺木之天,以致其性”的方法讲了养树的故事,说明顺民之性以养民的深刻道理。
教学策略:学生初读课文,读准字音和停顿,培养学生的文言语感。借助注释,圈画不懂的词句,小组讨论仍无法解决的,教师进行点拨。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和能力。部分内容可以放到课前预习中去,这样可以节省课堂时间,提高课堂效率。
(二)问题驱动——小组合作
1.郭橐驼是个什么样的人?
2.郭橐驼总结的种树方法是什么?他认为种完后应该采取什么态度?
3.其他种树的人往往怎样做?结果如何?
4.“问者”问“养树”后,提出了怎样的建议?
5.郭橐驼是怎样评价、描述官吏烦令扰民的?
6.本文主要运用了哪两种手法,请结合本文内容简析之。
活动步骤:
(1)学生带着以上问题精读课文,寻找答题依据,思考答题。
(2)小组讨论,完善答案。
(3)分组交流,教师引导、点拨。
(4)补充材料:中唐时期,豪强地主兼并土地日益严重,“富者兼地数万亩,贫者无容足之居”,社会生产破坏严重,政令烦出,民不聊生。作者的名篇《捕蛇者说》里关于繁政扰民有生动的表述:“悍吏之来吾乡,叫嚣乎东西,隳突乎南北;哗然而骇者,虽鸡狗不得宁焉。”本文作于永贞元年,作者当时在长安积极参与革除弊政的政治革新运动。作者针对中唐时期政苛令烦、民不聊生的现实,在文章中形象地表明了重要政治观点:与民休息,不可生事扰民。
明确
1.郭橐驼是一个平凡、朴实、具有丰富经验的植树能手。
2.郭橐驼总结的种树方法是:“凡植木之性,其本欲舒,其培欲平,其土如故,其筑欲密。”他认为种完后应该采取的态度是“勿动勿虑,去不复顾。”“其置也若弃。”郭橐驼正是顺着树木的自然性格栽种,从而保护了它的生机,因而收到“天者全而其性得”的理想效果。正如他自己说的,“吾不害其长而已,非有能硕茂之也;不抑耗其实而已,非有能早而蕃之也。”
3.其他种树的人违背树木的本性,种树时“根拳而土易,其培之也,若不过焉则不及”。因此遭致“木之性日以离”的恶果。
4.“问者”问“养树”后,提出了“以子之道,移之官理”的建议。即建议把种树管树之理引申到吏治上去。
5.文章先简要地用几句加以概括:“好烦其令,若甚怜焉,而卒以祸”。接着用铺陈的手法,把“吏治不善”的种种表现加以集中,加以典型化,且有言有行,刻画细致入微,入木三分。如写官吏们大声吆喝,驱使人民劳作,一连用了两个“尔”,五个“而”和七个动词,把俗吏来乡,鸡犬不宁的景象描绘得淋漓尽致。
6.本文运用了对比和映衬的写法。对比可以突出事物的特点,显现事物的差别,加强说理的力度,甚至收到不言自明的功效。本文中的对比,有叙事性的,如两种种树方法的对比;有论述性的,如郭橐驼对自己种树方法的归纳和对“他植者”的批评。映衬就是互相照应的写法,通过上下文内容或语意的遥相呼应,来强化表达效果。本文先谈“养树”,后论“养人”,这本身就是运用了映衬的写法。这样写,有关树和人的话题合而为一,互相补充,增强了文章的气势。在语意上相互映衬的例子,如郭橐驼谈“养树”一段,开头说“橐非能使木寿且孳也”,最后则以“吾又何能为哉”回应,在自谦之中,起到了强化观点的作用;论“养人”一段的首尾也是这样呼应的。
教学策略:小组分析理解文章内容,在各种发言活动中,围绕问题展开讨论,鼓励学生在小组之间,各抒己见,代表发言,展示成果。
精读课文,文章先写橐驼的命名、橐驼种树的专长和种树之道,然后陡然转入“官理”,说出一番居官治民的大道理。上半篇为橐驼之传,目的是为下半篇的论述张本;下半篇的治民之理是上半篇种树之道的类比和引申。在讨论中深度理解文章内容。
设计意图:连续的六个问题难度系数都不大,通过学生自学和小组合两种形式可以寻找到答案。在交流展示的过程中,教师引导点拨即可。此环节可提高学生信息提取、分析概括的能力,培养批判与发现、欣赏与评价的学科素养。
学习本文后可知,无论种树或治民,都要“顺天致性”,不宜违逆其道;想要顺天致性,必先掌握树木或人民究竟怎样才能“硕茂以蕃”,亦即摸清事物发展规律;动机效果必须统一,不允许好心办坏事,或只把好心停留在表面上和口头上。把这三点做好,才算懂得真正的“养人术”。将课堂所学与生活实际联系起来,体会古代文学的现实意义。
(三)拓展延伸——联系现实
结合中小学教育谈谈“顺木之天性,以致其性”的现实意义。
活动步骤:
1.学生独立思考,小组讨论。
2.班上交流,教师引导。
参考:树木与树人的道理也是相通的。教育儿童的根本方法应是“不害其长”“不抑耗其实”,应按照教育规律实施教育。然而当前对儿童过度关注或放任自流,不管不教,或恨铁不成钢,动辄体罚等现象严重存在。因此,作者提出的“顺天致性”的观念有深刻的现实意义。它引导我们自觉抵制束缚或戕害儿童身心发展的错误做法,它提示我们按照儿童身心发展的年龄特征和心理特征,即“顺木之天性以致其性”的教育规律办事,以确保儿童的健康成长。
课堂小结:
本文通过给郭橐驼立传,先写其“顺木之天,以致其性”的种树经验,再把种树之道“移之官理”,巧妙地把“养树”与“养民”联系起来,以寓言的方式揭露并讽刺了统治者繁政扰民的危害,委婉含蓄地说明顺民之性以养民的道理。
设计意图:该部分设计主要是解释了作者因何而悲的问题。经过本步骤的学习,促使学生细读文本和引导学生思考。此环节可以提高学生分析概括、领会理解的能力,培养学生联想与想象、体验与感悟的学科素养。必备知识
学科能力
学科素养
高考内容
第9课
陈情表/李密
项脊轩志/归有光
学习理解能力
观察记忆、
信息提取、
分析概括、
领会理解
实践应用能力
应用交际、
解释推断、
解决问题、
策略运用
创新迁移能力
发散创新、
批判赏析、
内化完善
语言建构与运用
思维发展与提升
审美鉴赏与创造
文化传承与理解
1.相关文化知识、作家作品
2.文言现象(实词、虚词、特殊句
式等)
3.断句的方法和技巧
4.文意概括与分析
5.翻译以及情景默写
第10课
兰亭集序/王羲之
归去来兮辞并序/陶渊明
第11课
种树郭橐驼传/柳宗元
第12课
石钟山记/苏轼
相关教案
这是一份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 下册11 *种树郭橐驼传教学设计,共3页。教案主要包含了导入,文体介绍,了解作者,朗读课文,整体感知,合作探究,研习课文,布置作业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选择性必修 下册9.2 *项脊轩志教案,共11页。教案主要包含了单元知能对标,课文内容分析,学情整体分析,教学活动准备,教学活动设计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高中语文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 下册7.2 *秦腔教案,共8页。教案主要包含了单元知能对标,课文内容分析,学情整体分析,教学活动准备,教学活动设计,多媒体展示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