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省民勤县第一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11月期中考试历史试题(解析版)
展开
这是一份甘肃省民勤县第一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11月期中考试历史试题(解析版),共12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单选题,非选择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一、单选题(每题3分,共45分)
1.20世纪60年代与70年代前期,发展中国家实现了经济高速发展。下列关于二战后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的说法正确的是
①经济发展的首要目标是经济独立②取得民族独立是经济发展的前提条件
③经济发展受到西方发达国家贸易保护主义的阻碍④大力发展市场经济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答案】A
【解析】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发展中国家通过发展国有经济与制订经济计划加速自身的工业化进程,④说法错误,因此BCD排除;①②③均符合二战后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的史实,A正确。故选A。
2.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原先的殖民地与半殖民地国家纷纷独立,并将经济独立作为首要目标,通过发展国有经济与制定经济计划加速自身的工业化进程。20世纪60年代与70年代前期,一些国家的经济实现了高速发展。据此可知,这些国家()
A.借助非洲已有的良好工业化基础 B.接受了美苏两国的经济援助
C.充分利用了现代科学技术发展的成果 D.借鉴了先进国家的建设经验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所学可知,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借鉴他国发展经验发展本国经济,20世纪60年代与70年代前期,这些国家的经济实现了高速发展,故D项正确;A项不符合史实,排除;这些国家多参加不结盟运动,不会接受美苏两国的经济援助,故B项错误;“充分利用”的表述过于绝对,不符合史实,故C项错误。
3.钱穆在《中国历史研究法》中说:“自秦汉以来的郡县政治,到今天民国时代还存在,中国之永为一统一国,此项政治制度实贡献过其甚大之绩效。”“甚大之绩效”指郡县制()
A.导致官僚政治取代了贵族政治
B.形成中央垂直管理地方形式
C.促进统一多民族国家巩固发展
D.标志中央集权制度最终形成
【答案】C
【解析】
【详解】依据材料自秦汉以来 郡县政治,到今天民国时代还存在,中国之永为一统一国,可以看出郡县制促进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C项正确;材料未涉及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排除A项;材料体现的是对于统一国家的发展,排除B项;中央集权制度在秦朝建立,之后在不断的完善和发展,排除D项。故选C项。
4.传说古代先王在阴历一月决定一年的政事,所以阴历一月又叫“政月”。到了秦朝,由于嬴政出生于一月,就把政月改为“正月”;又因“正”字的读音与他的名字同音,就下令把“正月”读作“征月”。这实质体现了
A.中央集权的建立和加强 B.历法为封建政府服务
C.向社会宣扬君权神授观 D.封建皇权的至高无上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题干可知,由“政月”到“正月”再到“征月”的演变,皆与秦始皇有关.体现的是中国古代君主专制下的避讳制度.故D项正确。中央集权反映的是中央与地方的关系,与材料不符.故A项排除;题干不能说明历法的政治意义,排除B项;君权神授意思是君主受命于天,与材料不符.故C项错排除。
5.据统计,到1600年,全西欧的总价格水平比1500年高出200-300%,其中西班牙上涨幅度最高,平均达到4倍。法国、英国、德国、荷兰则平均上涨两倍到两倍半。这一现象
A.使世界市场的雏形出现
B.使法国走上殖民扩张的道路
C.推动了商业中心的转移
D.加速西欧封建制度的解体
【答案】D
【解析】
【详解】材料反映的物价上涨现象属于新航路开辟后的“价格革命”,依靠固定地租为生的封建地主地位下降,从事商品生产的资产阶级实力上升,加速了西欧封建制度的解体,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故答案为D项。A、B项是新航路开辟的影响,不是“价格革命”的影响,排除;C项属于商业革命的表现,排除。
【点睛】新航路开辟引起欧洲的“价格革命”。由于价格革命的影响,受到严重损害的有两部分人。一部分是按传统方式收取定额货币地租的封建地主,他们的实际收入因货币贬值而减少。另一部分是城乡的雇佣工人,他们的工资增长幅度远远赶不上物价的上涨幅度。在价格革命中获利最大的是商品生产者,即手工工场主、资本主义农场主、按资本主义方式经营农牧场的新贵族。
6.某历史网站上讲述新航路开辟的决定因素,在以下的四个观点中,你认为正确的是()
A.航海和造船技术的进步 B.商品经济的发展
C.大批冒险家的涌现 D.天文、地理学的进步
【答案】B
【解析】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新航路开辟 决定因素是商品经济和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B项正确;航海和造船技术的进步为新航路的开辟提供了可能,但并非其决定因素,排除A项;大批冒险家的涌现只是具体条件,并非决定因素,排除C项;新航路开辟的决定因素并非天文、地理学知识的进步,排除D项。故选B项。
7.哥伦布到达美洲时,新旧大陆唯一相同的作物是棉花,唯一共有的家畜是狗。欧洲人给美洲带来了马、牛羊、猪等牲畜和一些禽类,以及各种麦类、甘蔗、咖啡等。美洲则向世界贡献了玉米、马铃薯、西红柿、菠萝等。材料表明,早期殖民扩张
A.扩大了洲际贸易的范围 B.形成了以欧洲为中心的世界市场
C.推动了洲际物种的交流 D.促进了种族交流及其重新分布
【答案】C
【解析】
【详解】依据“欧洲人给美洲带来了马、牛羊、猪等牲畜和一些禽类,以及各种麦类、甘蔗、咖啡等。美洲则向世界贡献了玉米、马铃薯、西红柿、菠萝等”可知新航路开辟后早期殖民扩张推动了洲际物种的交流,丰富了新旧大陆人民的生活,C项正确;题干的主旨是说明美洲和欧洲之间的物种交流,并没有强调扩大洲际贸易的范围,也没有体现形成了以欧洲为中心的世界市场,排除AB项;题干的主旨是物种交流,而非种族交流,排除D项。故选C项。
8.莎士比亚在《哈姆雷特》中写道:“人是件多么了不起的杰作!多么高贵的理性!多么伟大的力量!宇浦的精华!万物的灵长!”这表述体现的思想是
A.民族主义
B.禁欲主义
C.拜金主义
D.人文主义
【答案】D
【解析】
【详解】概括材料可知,重视人的力量,结合所学知识,莎士比亚是欧洲文艺复兴时期戏剧家,体现了人文主义的思想,故D项正确。民族主义是指以自我民族的利益为基础而进行的思想或运动,材料没有体现,故A项错误。禁欲主义是要求人们严酷节制肉体欲望的一种道德理论,材料没有体现,故B项错误。拜金主义是指把金钱视为具有魔力或法力无边的神予以崇拜的观念和思想体系,材料没有体现,故C项错误。
9.汉武帝时任用外戚和功臣作为自己的侍中,如任命外戚身份的卫青为大将军、霍去病为骠骑将军,任命功臣金日磾为光禄大夫,任命重臣霍光为奉都大将军、大司马等。据此可知,汉武帝时期:
A.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
B.实现了军政权力的制衡
C.君主专制的进一步强化
D.中央集权水平不断提高
【答案】C
【解析】
【详解】考查汉代的政治。材料中汉武帝的侍中(汉武帝身边的亲信)多是外戚、重臣和功臣,并担任要职,说明汉武帝将权力向自身集中,君主专制得到进一步的强化,故选C项。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主要表现的是血缘分封制度被郡县制度所取代,这是秦朝的制度变化,故A项错误;材料不能体现军政权力实现了制衡,故B项错误;材料内容主要体现的是皇权的加强,没有体现中央集权的问题,故D项在材料中并未体现。
10.“邓小平......最大的功绩就是提出了新的理论。这是一种全新的世界观,是对中国现实条件的全新理解,是对历史经验的有效借鉴。”这种“新的理论”主要是指()
A.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 B.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
C 坚持四项基本原则思想 D.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理论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现代(中国)。据本题材料概括得出主要结论是:邓小平提出的新的理论,既是一种全新的世界观,也是对中国现实条件的全新理解,又是对历史经验的有效借鉴,可判断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B 项正确;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只是对中国现实条件的全新理解,只是邓小平新理论的一部分,排除A项;坚持四项基本原则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党的基本路线的两个基本点之一,也是邓小平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只是片面反映材料的意思,排除C项;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理论,是国家的一项基本国策,排除D项。故选B项。
11.新航路开辟后,美洲的烟叶、玉米和马铃薯等作物由西班牙人带回欧洲,传遍世界;水稻、甘蔗、葡萄等植物,马、牛、驴等动物,以及先进的生产方式,则随着欧洲移民一起进入美洲。这说明
A.殖民活动客观上推动文明交流
B.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形成
C.新航路开辟带来经济繁荣
D.农作物种植不受地域影响
【答案】A
【解析】
【详解】材料表明新航路开辟后,烟叶、马铃薯等物种传入欧洲,而水稻等作物和先进的生产方式,传入美洲,由此可见殖民活动客观上推动文明交流,答案为A。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形成于第二次工业革命后,与材料时间矛盾,排除B。材料没有反映经济繁荣问题,C排除。根据常识农作物种植不受地域影响显然是错误的,排除D。
12.玉米和马铃薯传入欧洲后,最初只是种植在庭院中作为观赏植物;16世纪末,马铃薯作为粮食作物开始在欧洲推广;17世纪,玉米成为仅次于小麦的粮食作物。这表明当时
A.新航路开辟加强了各地之间的联系 B.欧洲人追求闲情舒适的田园生活
C.物种传播改变了欧洲经济作物种植 D.物种传入丰富了欧洲人的饮食结构
【答案】D
【解析】
【详解】从材料可以看出,玉米和马铃薯传到欧洲以后,改变了欧洲人的食物结构,故选D;材料并不是强调世界各地之间的联系,而是强调农作物在欧洲的传播对欧洲饮食结构的影响,排除A;B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材料反映的都是粮食作物,而不是经济作物,排除C。
13.有学者指出:作为对人类最重要献礼之一的马铃薯,最初其实是颇低贱的食物,根本不受投资者青睐。一系列的战争、饥荒替马铃薯打入欧洲,打开了一个更大更长久的开口。下列表述正确的是
①马铃薯原产于美洲
②马铃薯由葡萄牙人带回欧洲
③马铃薯的“发现”得益于新航路的开辟
④马铃薯等作物的传播一定意义上也是一次文明的链接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答案】C
【解析】
【详解】马铃薯原产于美洲,是在新航路开辟后由西班牙殖民者带到欧洲的,这种作物的交流本身也是文明链接的方式,所以②错误,排除所有含②的选项。故C项正确。
点睛:排除法是做选择题的一个重要技巧。有些题目不是很容易直接得出正确选项,就比较适合用排除法,一般是排除:不符合史实的选项(比如时间、空间等);不符合逻辑的选项(比如,让选择“原因”,那就需要排除掉属于结果的选项);明显和题目所给的信息不一致或者相反的选项;说法过于绝对的选项需要慎重对待,很多时候也是该排除掉的选项。这一题的选项都是其中的三项,所以只要是排除到其中的一项就可以得出正确答案了。
14.到了18世纪,在亚欧人的饮食中,玉米和马铃薯的比重大大提高。从西欧到中国的土地上,美洲的豆类提供了蛋白质,番茄和辣椒提供了维生素,并使饮食有滋有味。花生和番茄在东南亚热带的土地上疯长,以丰厚的产出支撑着众多的人口。这一现象从根本上反映了
A.新航路开辟后“商业革命”方兴未艾
B 世界市场最终形成
C.经济交流改变了亚欧的社会生活
D.经济全球化进入高潮
【答案】C
【解析】
【详解】试题解析:本题主要考查新航路开辟的影响,旨在考查分析比较相关所学的能力。题干中反映的是18世纪欧亚人们物质生活的丰富和商品交流的广泛,逐渐在改变着欧亚人民的生活,所以符合题意的是C项,A项不是“根本上”的体现,世界市场最终形成是在20世纪初,排除B项,D项中的“经济全球化高潮”出现在20世纪90年代。
15.有学者认为,明末以来,美洲的豆类、番茄、玉米、甘薯、辣椒、花生等作物向中国、东南亚的广大亚洲地区传播,以其丰厚的产出和充足的营养支撑着众多的人口,打破了传统的粮食结构。这一现象被称为“餐桌革命”。“餐桌革命”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A.新航路开辟的影响 B.工业革命的开展
C.世界市场最终形成 D.亚洲人口的膨胀
【答案】A
【解析】
【详解】结合所学可知,新航路的开辟以及随之而来的贸易使得美洲大量的高产作物流入中国,产生的“餐桌革命”,A项正确;工业革命与材料中“明朝末年”不符,排除B项;世界市场最终形成是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这与材料的时间不符,排除C项;人口膨胀是“餐桌革命”的结果,而非原因,排除D项。故选A 项。
二、非选择题:共55分。
1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5世纪末至16世纪初,原产于美洲的粮食作物玉米、马铃薯和甘薯,蔬菜作物番茄、辣椒、南瓜等,由西班牙人和葡萄牙人带到欧洲,之后传播到亚洲、非洲等其他各洲。美洲作物外传的同时,也有很多欧亚作物传入美洲,主要有:粮食类的小麦、大麦、水稻;水果类的苹果、葡萄、甜橙、柠檬;蔬菜类的黄瓜、甜瓜、豌豆;经济类的甘蔗等。除农作物外,欧洲移民还把牛、驴、骡、马、猪、羊、鸡等畜禽传入了美洲,或用作役畜,或用于食用。
-摘编自《普通高中历史教科书·经济与社会生活》
材料二明代的疆域,大于宋代,至少增加了西南、河北大部分与东北地区。但是,仅以这些地区生产的食粮,犹不足维持明代中叶以后增加的人口。明代开始,有许多新的食粮作物引进中国,最为重要者为甘薯与玉米。甘薯“亩可得数千斤,胜五谷几倍”,初入中国时,地方官员当作歉收时的救荒粮,玉米“种一收干,其利甚大”。两者皆富于淀粉,可充主食,以补稻米与麦类之不足。且不拘土壤与地形,或可在山地种植,或可在沙地栽培,将过去认为无法使用的土地,一变为农田。因为土地使用的方式改变,边缘土地的植被改变,也严重地改变了地貌与生态。
-摘编自许倬云著《万古江河:中国历史文化的转折与开展》
材料三考古材料证明,玉米最早是在美洲培育出的。哥伦布将这种“奇异的谷物”带回欧洲后,在全世界得到迅速传播,成为世界三大谷物之一。到16世纪中叶,玉米被引入佛得角和西非,17世纪80年代在黄金海岸和达荷美之间的地区得到广泛种植,17世纪末18世纪初传入南欧地区。16世纪中叶玉米传入中国,清嘉庆年间大面积种植,到鸦片战争前已在中国大部分地区引种而居杂粮之首。玉米等作物的引进与大面积种植,大大缓解了18世纪中叶到19世纪中叶中国因人口大幅度增长而带来的巨大粮食压力。历史学家评述玉米在世界传播的意义时说,“其价值超过了所有的黄金”。
-摘编自《通向现代世界的500年-哥伦布以来东西两半球汇合的世界影响》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并说明16世纪以来物种传播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玉米、甘薯在明代传入中国并得以广泛种植的原因,简析其对明清社会经济的影响。
(3)概括玉米在200年内传播到世界各地的历史背景;历史学家为什么说玉米在世界的传播“其价值超过了所有的黄金”。
【答案】(1)特点:种类多,分为粮食类、果蔬类、经济作物类、畜禽类;范围广,涉及欧亚非美;双向交流:既有美洲物种的外传,也有其他地区物种在美洲的推广。
(2)原因:新航路的开辟;早期殖民扩张;中国人地矛盾突出;高产且不拘土壤与地形。
影响:积极:扩大了耕地面积,缓解了人地矛盾;丰富了食品资源,增加了粮食供应总量;提高了抗饥荒能力,加速了人口的增长;促进了商品经济的发展;密切了中国与世界的联系。消极:过度的垦荒造田,导致水土流失。
(3)历史背景:新航路开辟;殖民扩张与移民;世界不同地区联系加强。
原因:改变了欧亚非大陆的粮食生产结构,缓解了粮食供应的压力,促进了社会经济发展。
【解析】
【小问1详解】
本题是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16世纪以来(世界)。特点:据材料一“主要有:粮食类的小麦、大麦、水稻;水果类的苹果、葡萄、甜橙、柠檬;蔬菜类的黄瓜、甜瓜、豌豆;经济类的甘蔗等。除农作物外,欧洲移民还把牛、驴、骡、马、猪、羊、鸡等畜禽传入了美洲,或用作役畜,或用于食用”可得出,种类多,具体有粮食类、果蔬类、经济作物类、畜禽类;据材料一“15世纪末至16世纪初,原产于美洲的粮食作物玉米、马铃薯和甘薯,蔬菜作物番茄、辣椒、南瓜等,由西班牙人和葡萄牙人带到欧洲,之后传播到亚洲、非洲等其他各洲。美洲作物外传的同时,也有很多欧亚作物传入美洲”可得出,范围广,涉及欧亚非美,以及双向交流,既有美洲物种的外传,也有其他地区物种在美洲的推广。
【小问2详解】
本题是背景类、影响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明清时期(中国)。原因:据材料二明代开始,有许多新的食粮作物引进中国,最为重要者为甘薯与玉米”可得出,新航路的开辟和早期殖民扩张;据材料二“仅以这些地区生产的食粮,犹不足维持明代中叶以后增加的人口”可得出,中国人地矛盾突出;据材料二“甘薯”亩可得数千斤,胜五谷几倍',初入中国时,地方官员当作歉收时的救荒粮,玉米“种一收干,其利甚大'。两者皆富于淀粉,可充主食,以补稻米与麦类之不足。且不拘土壤与地形,或可在山地种植,或可在沙地栽培,将过去认为无法使用的土地,一变为农田”可得出,高产且不拘土壤与地形。
影响:可一分为二的进行分析。积极方面,据材料三“清嘉庆年间大面积种植,到鸦片战争前已在中国大部分地区引种而居杂粮之首。玉米等作物的引进与大面积种植,大大缓解了18世纪中叶到19世纪中叶中国因人口大幅度增长而带来的巨大粮食压力”可得出,扩大了耕地面积,缓解了人地矛盾及丰富了食品资源,增加了粮食供应总量、提高了抗饥荒能力,加速了人口的增长;结合所学知识,农业的发展又会促进商品经济的发展;结合所学知识,新航路开辟后的物种交流密切了中国与世界的联系。消极方面,据材料二“因为土地使用的方式改变,边缘土地的植被改变,也严重地改变了地貌与生态”可得出,过度的垦荒造田,导致水土流失。
【小问3详解】
本题是原因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近代(世界)。历史背景:据材料三哥伦布将这种“奇异的谷物带回欧洲后,在全世界得到迅速传播,成为世界三大谷物之一。到16世纪中叶,玉米被引入佛得角和西非,17世纪80年代在黄金海岸和达荷美之间的地区得到广泛种植,17世纪末18世纪初传入南欧地区。16世纪中叶玉米传入中国”可得出,新航路的开辟;世界不同地区联系的加强;结合所学可知,殖民扩张与移民也是玉米的传播的方式。
原因:据材料三“哥伦布将这种'奇异 谷物'带回欧洲后,在全世界得到迅速传播,成为世界三大谷物之一。”“玉米等作物的引进与大面积种植,大大缓解了18世纪中叶到19世纪中叶中国因人口大幅度增长而带来的巨大粮食压力。”及所学知识可从改变粮食生产结构、缓解粮食供应压力、社会经济的发展等角度进行分析。
17.随着二战的结束美苏之间战时同盟关系破裂,世界政治格局随着不同力量的崛起发生着改变。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美国驻苏大使馆代办凯南向美国政府提交了8000字的“长电报”。电文中认为,克里姆林宫对世界事务的认知根源于苏联传统的不安全感。为了求得安全,他们从未考虑与对手达成妥协,而是要将对手置于死地。凯南还将苏联描绘为一个专制传统早已与意识形态强制相整合的国家,因而它认为外部世界是敌对的。美国必须把对付苏联放在美国对外政策的首位。
-摘编自周建明《美国国家安全战略的基本逻辑》等材料二1971年,美国总统尼克松说:“在经济领导的问题上,他们在全世界同我们竞争得非常激烈同我们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的时候相比,美国遇到了我们甚至连做梦也没有想到的那种挑战”。
材料三20世纪八、九十年代,两极格局解体,世界向多极化发展。中国不但经受住严峻的考验,而且始终抓住发展经济、社会进步的根本不动摇,中国已成为在世界事务中具有广泛影响的世界性大国。请回答:
(1)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长电报”中提到的美苏已由战时盟友变为“对手”这一变化产生的原因。
(2)据材料二,概括尼克松所处时代美国遇到的那种挑战来自于哪些力量的崛起。这些力量的崛起对世界格局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两极格局结束后,当今国际格局的特点是什么?
【答案】(1)原因:意识形态(社会制度)的对立;国家利益的冲突;美苏成为最强大的国家。
(2)力量:欧共体的建立、日本的崛起、不结盟运动的兴起、中国的崛起影响:冲击了两极格局,世界向多极化趋势发展。
(3)一超多强;多极化趋势加强。
【解析】
【详解】(1)原因:考生可从政治、思想文化和国家利益角度作答,如根据材料“了求得安全,他们从未考虑与对手达成妥协,而是要将对手置于死地“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美国和苏联成为二战后的强国,在世界范围内形成竞争关系;根据材料凯南还将苏联描绘为一个专制传统早已与意识形态强制相整合的国家”,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美国是资本主义国家,苏联社会主义国家,意识形态的对立;以及国家利益是外交政策的出发点和归宿点,故美苏两国国家利益的冲突。
(2)力量:概括材料时间“1971年”,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67年欧洲共同体的成立;日本的崛起;亚非拉不结盟运动的兴起,以及改革开放的中国不断强大;影响:资本主义形成美日欧三足鼎立”的局面;不结盟运动冲击着两极格局中;中国的崛起等使世界多极化趋势更加明显。
(3)特点:概括材料“20世纪八、九十年代,两极格局解体,世界向多极化发展”,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91年苏联解体后,只剩下美国一个超级大国,世界格局呈现出“一超多强”的局面,欧洲、日本、中国、不结盟运动、印度、巴西等国的崛起,使世界多极化趋势进一步发展。
18.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二战后,为避免各国推行贸易保护主义,实现贸易自由化,关贸总协定(GATT)于1947年建立。关贸总协定是调整缔约国对外贸易和国际经济贸易关系方面的相互权利、义务的国际多边协定。但由于“组织宪章”未通过,所以该协定并不是正式的国际组织。1995年,GATT被世界贸易组织(WTO)所取代。
-摘自齐世荣《世界史·现代史》等
材料二如图所示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进程中国有企业的一种治理模式
-引自《中国国有企业改革30年研究》(1)结合材料一和所学知识,简述GATT的宗旨。
(2)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指出上述模式所体现的企业制度,这一制度的建立适应了什么经济体制的要求?概括指出该经济体制的的初步建立对我国现阶段所有制结构产生的重要影响。
【答案】(1)宗旨:减少关税与贸易障碍,取消歧视性待遇,促进自由贸易。
(2)制度:现代企业制度。
体制: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影响:确立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格局。
【解析】
【小问1详解】
本题是特点题。时空是1947年(世界)。据材料一“关贸总协定是调整缔约国对外贸易和国际经济贸易关系方面的相互权利、义务的国际多边协定”,可得出减少关税与贸易障碍,取消歧视性待遇,促进自由贸易。
【小问2详解】
本题是特点题。时空是现代(中国)。据材料模式中股东大会、董事会和经理层等见该模式管理科学、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是现代企业制度。
本题是特点题。时空是现代(中国)。结合所学知识,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是适应市场经济要求的。
本题是影响题。时空是现代(中国)。结合所学知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就是要使市场在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作用,所以我们的所有制结构必须随之变革,即有利于建立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格局。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2024-2025学年度甘肃省陇南市第一中学高三上学期期中检测历史试题(解析版),共11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单选题,非选择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甘肃省民勤县第一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11月期中考试历史试题,文件包含原卷民勤高三历史docx、民勤高三历史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11页, 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甘肃省靖远县第一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含解析),共12页。试卷主要包含了本卷侧重,本卷怎么考,本卷典型情境题,本卷测试范围,张剑珍,才思敏捷,善唱山歌,阅读材料,回答问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