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 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下册诗意的探寻 第一单元大单元教学设计
展开
这是一份高中语文 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下册诗意的探寻 第一单元大单元教学设计,共10页。
第一单元 诗意的探寻 单元分析 本单元所选课文属“中华传统文化经典研习——古典诗歌”学习任务群,几篇课文都是围绕“诗意的探寻”这一主题展开研习的,旨在更好地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本单元选编了7首诗,按照文学发展史次序编排,总共7首诗歌。单元学习目标1.语言建构与运用:梳理和积累作品中的文言知识点。2.思维发展与提升:了解古典诗歌的发展脉络,比较诗歌的异同。3.审美鉴赏与创造:品味诗歌之美,感受古人的情感,体会作品的精神内涵、审美追求和文化价值。4.文化传承与理解:结合社会历史背景及作者的生平经历、创作背景,理解古代诗歌的精神追求和思想意义,弘扬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实现文化的理解与传承。单元核心任务围绕“诗意的探寻”这一主题,先从怎么探寻入手,分别从知人论世、以意逆志、因声求气、吟咏诗韵、置身诗境、缘景明情等角度探寻诗意;然后从为什么要探寻入手,理解古诗词在当今社会的意义和文化的传承。教学流程课前知识储备:1.结合单元说明、教材中的注释、学习提示等,查阅网络或相关图书资料,逐一默读、理解7首古诗。2.积累梳理,制作手册给本单元的7首古诗词制作手册。包括创作时代、作者、诗体、词语积累(有助于理解诗意的生僻词语,如“蚩蚩”“愆期”;蕴含古代文化常识或典故的词语,如“总角”“出师未捷”;偏义复词,如“公姥”“作息”)及思想情感概述,其中对思想感情的概述可以在后续的学习过程中不断修正。 《诗经·氓》《孔雀东南飞》学习目标1.了解《诗经》的有关常识,理解诗歌内容;理解诗歌中赋比兴手法的运用。了解我国第一首长篇叙事诗的艺术成就;了解“乐府”及“乐府诗”;掌握文中的通假字,偏义副词,古今异义词。2.培养结合注释理解诗歌的能力;提高古代诗歌鉴赏能力。。3.情感交流,比较分析主人公性格变化,理解诗歌的情感美。理解悲剧美及其意义。4.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爱情观。通过对文本个性化的解读,唤起学生对焦仲卿、刘兰芝命运的同情,同时引发学生对爱情、对社会、对人生的思考。 一、知人论世1.了解《诗经》、乐府诗2.相关背景二、因声求气,吟诵诗韵三、以意逆志,疏通诗义1.翻译重点句子,检查课前预习。针对疑难字词,进行指导。2.梳理情节,整体把握。《氓》:相恋—婚变—决绝。《孔雀东南飞》:开端:兰芝请归发展:仲卿求情,兰芝赠物,兰芝严妆,兰芝辞归,夫妻誓别进一步发展:兰芝伤归,兰芝拒婚,刘兄逼嫁,郡府迎娶高潮、结局:兰芝备嫁,仲卿生怨,生人死别,双双殉情尾声:合葬化鸟,告诫后人四、比较鉴赏,求同存异 比较异同的思路:①人物形象从社会背景、身份地位、年龄职业、经历遭遇、命运结局等外在属性,肖像、性格、品质等个体属性,以及作者所赋予形象的意义及其创作意图等角度比较。②语言风格可以从语言的整体风格和具体特点(语体色彩、音乐节奏、旋律节拍、叠词炼字、语言运用等)两个方面进行比较。③表现手法 = 4 \* GB3 \* MERGEFORMAT ④主题角度(联系背景)人物形象 相同点:①身份地位②性格特征③婚姻结局不同点:①人物数量不同。②扁平人物与圆形人物。③婚姻方式不同。④人生结局不同。⑤形象意义不同。语言风格 相同点:①叠词。②民歌,语言都质朴、通俗,朗朗上口。③文人加工创作。不同点:①《氓》是四言诗,简洁古朴;《孔》是五言诗,生动活泼。②《氓》中常用“也”等语气词,加强了抒情和议论。《孔》则运用了“公佬”等偏义副词,使节奏舒缓。③人物语言、叙述语言有很大不同。《氓》的人物语言都是自白,《孔雀东南飞》的人物语言以对话为主。《氓》的叙述语言精练,《孔雀东南飞》的叙述语言流转明快。表现手法 相同点:①赋、比、兴②细节描写③虚实结合不同点:①《氓》用第一人称叙述,《孔雀东南飞》用第三人称叙述。②《氓》主要采用对比手法,融抒情议论叙事为一体。《孔雀东南飞》多用排比铺陈,少有议论。③《氓》属现实主义,《孔雀东南飞》是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的结合(如夫妻化鸟相向而鸣)。④《氓》兼用三种表现手法,兴兼比的特点更突出。《孔雀东南飞》全篇以赋和比为主,其中赋的诗句较为华丽,比的诗句较为精警。主题角度:相同点:爱情婚姻悲剧不同点:《氓》侧重于反映当时社会环境下男女在社会地位、经济地位上的不平等;《孔雀东南飞》更多体现出反封建礼教的思想。五、迁移探究,联系现实1.《氓》中的女主人公为什么被遗弃呢?女子年老色衰;士之变心;社会制度,一夫多妻、男尊女卑的社会制度决定了女性在婚姻家庭中的不平等地位。2. 联系现实:了解当下女性应该持有的正确爱情婚姻观。(拓展阅读:秦观《鹊桥仙》舒婷《致橡树》《神女峰》)3.比较《氓》《孔雀东南飞》《祝福》三篇课文的女性主人公的不同命运以及三位女性的悲剧根源。六、改编诗剧 依据对《氓》和《孔雀东南飞》的深入理解,借助联想与想象,以“跨时空的相遇”为主题,想象刘兰芝遇到淇水边走来的被弃女或者“氓”遇到焦仲卿后,人物之间会有怎样的对话与行为,自拟题目,改编诗剧,小组展演,并在演出后分享自己的感受和认识。 《离骚》《诗经》 学习目标:1.了解屈原的生平思想,了解“楚辞体”的特征和《离骚》的历史地位;反复诵读,背诵诗歌。2.把握节选部分表现的诗人洁身自好、坚持正道的高尚节操;理解诗歌的艺术技巧。3.反复诵读,通过鉴赏重点句子,让学生理解并感受屈原高尚的人格美。4.感受屈原热爱祖国,忧国忧民的高尚情操,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5.比较《离骚》与《诗经》的异同。一、知人论世1.了解屈原及相关背景“美政”思想2.《楚辞》楚辞带有鲜明的楚文化色彩。楚地“巫风盛行”,诗乐舞三位一体,上天入地的浪漫想象,为课文讲解(如以意逆志,如比较异同)作重要支撑。二、因声求气,反复吟咏三、以意逆志,疏通诗义1.合作探究,翻译全文:全班分为8个小组,每组6人(1人为组长,5名成员)。要求:利用课外时间进行探究,课堂上小组集体上讲台展示。展示环节为:小组集体朗诵;1-2人指出该段中的重要字词;1-2人翻译;1-2人评点本段主要情感和内容。分工:第一、二组:第一段;第三、四组:第二段;第五、六组:第三段;第七、八组:第四段。2.梳理内容,整体把握第一段:述身世。第二段:绘品质。第三段:述情怀。第四段:省自身。四、质疑讨论,深研文本任务一 鉴赏诗歌形象1.诗中写到的“江离”“辟芷”“秋兰”“宿莽”等有什么象征意义?这些事物在诗中有什么表达效果?香草象征了诗人美好的品德和高尚的情操。一方面使诗歌的表达更含蓄,另一方面增加了诗歌的浪漫主义色彩。2.为什么以“美人”自喻? 思夫——渴望报效;受宠幸——君主重用;受冷落——怀才不遇。美人迟暮——烈士暮年;薄情——君主疏远;弃妇——排挤打击。示例分析:《宫词》(白居易)任务二:鉴赏思想情感 ①主张美政②追求真理,坚强不屈五、比较鉴赏,求同存异联系《氓》《孔雀东南飞》比较异同的思路,比较《诗经》与《离骚》的异同。写作主体 不同点:《诗经》是采诗献诗,《离骚》是文人创作。文学流派 不同点:《诗经》是古典诗歌现实主义传统的源头,《离骚》开创了古典诗歌浪漫主义先河。诗歌体裁 不同点:《诗经》是叙事诗,《离骚》政治抒情诗。语言风格 不同点:1.《诗经》大多数是四言;《离骚》是楚辞体,使用长短句,多用“兮”字。2.《诗经》整体语言风格质朴、通俗、简洁;《离骚》语言华丽、典雅,运用典故和对偶。表现手法 相同点:两诗都运用比兴的手法。 不同点:《诗经》赋比兴、对比手法的运用,《离骚》采取铺陈描叙的写法,运用丰富的想象和联想。六、迁移拓展,提升能力 赋比兴传统的比兴与香草美人的传统对后世诗歌的影响,如《诗经》中“桑之未落”“桃之夭夭”等对楚辞的一脉相承的影响。这种影响一直拓展至今。如汉乐府(如乐府双璧、古诗十九首等),盛唐诗歌(如感遇诗),甚至对山歌民歌(如竹枝词等)的影响。学生借此梳理诗歌发展的脉络。 《蜀道难》《蜀相》教学目标1.了解李白、杜甫的生平、作品风格,了解两首诗的创作背景和创作目的;把握诗人的思想感情。2.通过比较阅读提高鉴赏古代诗歌的能力。3.品味两首诗歌的艺术特色,感受诗歌的意境美和声韵美,体会不同的诗歌风格。4.了解诗歌所表现出的诗人情怀,领会两首诗歌深远的文化影响和意义。一、如何读懂李杜诗歌思考角度:1.知人论世(生平经历、写作背景、主要风格) 2.诗歌体裁(杂言古体诗、律诗) 3.诗歌文本(题目、注释、关键字、景物描写、诗眼、艺术手法、尾句、结构等)二、因声求气,吟咏诗韵 活动设计一:为央视综合频道,开办一场以“《蜀道难》《蜀相》”为内容的《唐诗咏流传》的电视栏目。(通过朗诵比赛,选拔出经典吟诵人) 活动设计二:学生撰写《唐诗咏流传》的开场白(不少于100字)。 活动设计三:学生点评环节。提示:1 .从朗诵的角度点评,关注节奏、轻重缓急、语调、语气、情感等方面。2.从两诗的语言、声韵角度点评,关注句式、格律、体裁等方面。 三、品读鉴赏,比较不同活动设计:《中华百年经典诗刊》要收录经典诗词,因为篇幅限制,《蜀道难》《蜀相》这两首经典诗词只能精选一首,主编犹豫不决,请你为他选一首,并说明推选理由。(小组合作探究,并选出代表进行交流)提示:可以从以下方面进行推选1.从意象的选择和意境的营造《蜀道难》 意象或实或虚 意境迷离倘恍、奇丽峭拔 《蜀相》 意象以实为主 意境深沉悲凉2.从艺术手法的运用《蜀道难》:想象、夸张、使用神话传说、以虚写实、写景抒情。《蜀相》:以实写虚,情景交融,反衬、用典抒情。3.不同诗歌体裁的语言特点《蜀道难》采用律体与散文间杂,形成极为奔放的语言风格。 《蜀相》采取律体,对仗工整、炼字酌句,“实”字居多,而“自”“空”“长”等相对较“虚”的字眼,使诗作表达更富有情韵,形成“沉郁顿挫”的语言风格。4.从诗人创作风格 《蜀道难》:传承浪漫主义诗歌风格。 《蜀相》:传承现实主义诗歌风格。四、品读鉴赏,探寻相同寻找诗心——用悟读传承经典。你能否透过这两首风格鲜明的诗歌找到一些相似之处呢?(学生畅言)教师总结:他们都有一颗共同的报国壮心。诗风迥异,但诗人情志归结一处。五、为什么要读李杜诗歌设计研习活动:当代价值研讨——文化的传承研习要求:从李杜诗歌文化价值,对我们的精神启示等方面谈谈收获和反思。思考角度:1.两人的文化价值,诗歌本身的价值 2.诗人身上体现的品质对我们的启示或影响 3.发现美,鉴赏美,创造美归纳总结:读古诗词传承的是我们中国人的情感、风骨、气度,可以让我们每一个中国人获得文化的归属感和自豪感,让我们成为一个又一个大写的中国人(立德树人)。 《望海潮》《扬州慢》【学习目标】1.比较赏析两首词的意象,体会独特的意境。2.明确城市荣衰兴败折射历史的兴亡悲情和词人的爱国情怀。3.培养学生对诗意的探寻,培养家国情怀。一、知人论世二、诗歌朗诵会给大家一张朗诵评价表,请同学们按照表格要求,先自由朗读两首词,随后在全班展示。三、比较鉴赏,合作展示《望海潮》和《扬州慢》两首词在意象选取和意境营造上的不同之处:《望海潮》①意象选取:词人选取了“烟柳”“画桥”“风帘”“翠幕”等意象,色彩或明丽或浓艳,或芬芳或富贵,或优美或繁华。意象的组合:词人以钱塘的自然景观为背景,以人文景观为主体,动静结合,以静衬动②意境营造:词人选取具有相近特点的意象,通过组合,营造出浓艳瑰丽、秀美繁华、富庶奢华的意境,以乐景抒乐情,充分表达了对杭州风物的惊叹、赞美与艳羡之情。《扬州慢》①意象选取:选取的意象色彩昏暗,色调阴冷,声音悲凉。意象组合:该词以寥落、空寂的扬州城为背景,主体为具有自然属性的意向,以在凄凉戍角悲鸣背景下的夜雪、荠麦、寒水、乔木等意象,烘托出战后扬州城人际杳然、街巷空寂的凄凉景象。②意境营造:与《望海潮》相比,有两点不同。一是营造的主体意境不同,该词用清冷意象营造出的是萧条、荒凉、空寂,令人伤感的意境。二是词人在主体意境之外,还运用了移情入景、以乐景抒哀情的写法:词人以往昔的乐景如“名都”“佳处”、二十四桥等,衬托哀情。四、吟咏诗韵,迁移探究1.这两首词意境特点、情感色彩截然不同,造成这种不同的原因是什么?明确:“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白居易2.《望海潮》《扬州慢》,一欢歌一悲吟,你更喜欢哪种情感表达?说明理由。(一)历史的真实:繁华和灾难是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的花开花落,城市、国家就是在这样的起起伏伏中向前发展的。(二)文学的审美表达:讴歌盛世和反映灾难都是文学家的责任。五、巩固提升1.城市不会泄露自己的过去,只会把它像手纹一样藏起来,它被写在街巷的角落、窗格的护栏、楼梯的扶手、避雷的天线和旗杆上,每一道印记都是抓挠、锯锉、刻凿、猛击留下的痕迹。——[意大利]伊塔洛·卡尔维诺《看不见的城市》城市是我们望得见的山、看得见的水、看得见的记忆,请结合今天的学习,写一段你的“城市记忆”。2.试着以今昔对比的形式写一段自己熟悉的胜地胜景的解说词。 “单元研习任务”教学设计活动目的1.认识学习古诗词在当今社会的意义。2.学会分析古诗词虚实相生的艺术手法。3.分享阅读欣赏古诗词获得的审美体验。活动时间 适当穿插在课文教学中或利用班会时间开展专题活动。活动一:“今天,我们为什么读古诗词”班级研讨会设计问题:1.关于对待学习古诗词的态度 2.关于古诗词对语文素养的提升 3.对《中国诗词大会》《中国好诗词》等电视栏目备受观众喜爱的现象,及古诗词在当今一些流行文化形式(如电影、电视剧、网络文学、博文、短视频等)中的体现等进行分析。活动二:探究虚实相生的艺术手法 设计问题:结合资料,梳理古诗词中“虚”的类别活动三:分享阅读欣赏古诗词获得的审美体验 提供诗歌鉴赏文章的写作思路 以《青玉案·元夕》为例 评价要素等级水平评价C级B级A级情感跟原始表达的情感差别较大跟原始表达的情感基本一致跟原始表达的情感高度符合创意创编的内容跟原诗不吻合创编的内容跟原诗基本吻合创编的内容跟原诗高度吻合,有吸引力表现没有借助技巧表现诗情能有1-2处借助节奏、语调、重音、停顿、表情、动作表现诗歌能有多处借助节奏、语调、重音、停顿、表情、动作表现诗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