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市第十八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12月月考语文试卷(含答案)
展开
这是一份重庆市第十八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12月月考语文试卷(含答案),共20页。试卷主要包含了现代文阅读,文言文阅读,诗歌鉴赏,默写题,语言表达,材料作文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一、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许多人家的中堂里,供奉着“天地君亲师”的大牌位。天地代表生命的本源。亲是祖先的意思,祖先是家族的本源。君师是政教的本源。人情不能忘本,所以供奉着这些。荀子称这些为礼的三本。儒家所称道的礼,包括政治制度、宗教仪式、社会风俗习惯等等。儒家有拿礼来包罗万象的野心,他们认为礼是治乱的根本,即礼治主义。
怎样叫做礼治呢?儒家说初有人的时候,各人有各人的欲望,各人都要满足自己的欲望,没有界限,没有分际,大家就争起来了。于是渐渐就定出礼来,大家按着贵贱的等级,长幼的次序,各人得着自己该得的一份儿,各人也做着自己该做的一份儿。这种礼,建立起社会的秩序,可以说是政治制度。
天生万物,是个很古的信仰。这个天是上帝,管生杀,管赏罚。在地上的代表,便是天子。天子祭天,和子孙祭祖先一样。地生万物是个事实。人都靠着地里长的活着,地里长的不够了,便闹饥荒:地的力量自然也引起了信仰。天子诸侯祭社稷,祭山川,都是这个来由。最普遍的还是祖先的信仰。按儒家说,这些信仰都是“报本返始”的意思,庆幸生命的延续,追念本源,感恩怀德。但是这里面怕不单是怀德,还有畏威的成分。这种礼,大部分可以说是宗教仪式。
日常生活都需要秩序和规矩。居丧、婚姻、宴会等大事,各有一套程序,不能随便马虎过去,这样是表示郑重,也便是表示敬意和诚心。至于对人、事君、事父母、待兄弟姊妹、待子女,以及夫妇、朋友之间,也都自有一番道理。这些个规矩也是礼的一部分,有些固然含着宗教意味,但大部分可以说是风俗习惯。这些风俗习惯有一些也可以说是生活的艺术。
王道不外乎人情,礼是王道的一部分,按儒家说是通乎人情的。既通乎人情,自然该诚而不伪了。但儒家所称道的礼,并不全是实际施行的。有许多只是他们的理想,这种就不一定通乎人情了。就按那些实际施行的说,每一个制度、仪式或规矩,固然都有它的需要和意义。但是社会情形变了,人的生活跟着变。那些礼的惰性却很大,并不跟着变。这就留下了许许多多遗形物,没有了需要,没有了意义;不近人情的伪礼,只会束缚人。
从来礼乐并称,但乐实在是礼的一部分;乐附属于礼,用来补助仪文的不足。乐教人平心静气,互相和爱,教人联合起来,成为一整个儿。人人能够平心静气,互相和爱,自然没有贪欲、捣乱、欺诈等事,天下就治了。乐有改善人心、移风易俗的功用,所以与政治是相通的。按儒家说,礼、乐、刑、政,到头来只是一个道理;这四件都顺理成章了,便是王道。礼坏乐崩,政治一定不成,所以审乐可以知政。《礼记·乐记》有言:“治世之音安以乐,其政和;乱世之音怨以怒,其政乖;亡国之音哀以思,其民困。”到了战国,新声兴起,古乐衰废,听者只求悦耳,就无所谓这一套乐意。
(摘编自朱自清《经典常谈》)
材料二:
乡土社会是“礼治”的社会。礼是社会公认合式的行为规范。礼和法不相同的地方是维持规范的力量。法律是靠国家的权力来推行的。而礼却不需要这有形的权力机构来维持。维持礼这种规范的是传统。
传统是社会所累积的经验。行为规范的目的是在配合人们的行为以完成社会的任务,社会的任务是在满足社会中各分子的生活需要。人们要满足需要必须相互合作,并且采取有效技术,向环境获取资源。这套方法并不是由每个人自行设计,或临时聚集了若干人加以规划的。人们有学习的能力,上一代所试验出来有效的结果,可以教给下一代。这样一代一代地累积出一套帮助人们生活的方法。
乡土社会是安土重迁的,生于斯、长于斯、死于斯的社会。在这种不分秦汉,代代如是的环境里,个人不但可以信任自己的经验,而且同样可以信任若祖若父的经验。愈是经过前代生活中证明有效的,也愈值得保守。
如果我们对行为和目的之间的关系不加推究,只按着规定的方法做,依照着做就有福,不依照了就会出毛病。于是人们对于传统也就渐渐有了敬畏之感了。这套行为也就成了我们普通所谓“仪式”了。
礼并不是靠一个外在的权力来推行的,而是从教化中养成了个人的敬畏之感,使人服膺;人服礼是主动的。礼是可以为人所好的,所谓“富于好礼”。
这显然是和法律不同了,甚至不同于普通的所谓道德。法律是从外限制人的,不守法所得到的罚是由特定的权力所加之于个人的。道德是社会舆论所维持的,做了不道德的事,见不得人,那是不好;受人唾弃,是耻。礼则有甚于道德:如果失礼,不但不好,而且不对、不合、不成。
礼治的可能必须以传统可以有效地应付生活问题为前提。在一个变迁很快的社会,传统的效力是无法保证的。不管一种生活的方法在过去是怎样有效,如果环境一改变,谁也不能再依着法子去应付新的问题了。要保证大家在规定的办法下合作应付共同问题,就得有个力量来控制各个人了。这其实就是法律,也就是所谓的“法治”。
(摘编自费孝通《乡土中国》)
1.下列图示对材料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B.
C.
D.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社会风俗习惯表现为居丧、婚姻、宴会、人际交往等日常生活中的秩序和规矩,这都可说是生活的艺术。
B.礼是否通乎人情,在于其是否实际施行,那些落后于时代、失去了需要、丧失了意义的礼自然成了伪礼。
C.规矩教人诚意正心,乐教人平心静气,它们都是礼的一部分,作为礼的补充性存在,共同推动礼治实现。
D.人们合作获取资源以满足生活需要,完成社会任务,该方法由上一代试验得出,并非设计或规划的结果。
3.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战国时期礼崩乐坏,新乐虽然悦耳动听,却不像古乐有“安民”之效,其对知政更是毫无裨益。
B.经前人证明有效的问题解决方案,尽可直接挪用来作当代生活的指南,“好古”是生活的保障。
C.孔子称“为仁由己”,表明孔子非常重视服礼的主动性,并印证了“礼可以为人所好”的观点。
D.礼治难以在变迁很快的时代中实现,这是乡土社会的特色。因此社会变迁促使礼治向法治转变。
4.下列对材料论证的相关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两则材料中关联词的运用,如“所以”“但是”等,使语义关系更明确,体现了逻辑的严密性。
B.材料一用了不少内容讨论祭祀的方式、信仰的内涵等问题,凸显出宗教仪式在礼治中的优先性。
C.材料一引用《礼记·乐记》,是为了证明“礼乐刑政相通相融、互为因果方为王道”这一观点。
D.材料二运用对比论证,说明“礼”不同于法律和道德,它是经教化而自动地服膺于传统的习惯。
5.材料一和材料二都谈到礼因无法应对时代变化而带来新问题的现象,二者的表达意图有什么不同?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仲尼之将丧
冯至
今天早晨,仲尼起得分外的早,这是因为他近日神魂不安,时有噩梦萦绕的缘故。扶着杖,立在门前,仿佛有什么期待似的,向着远方发呆。鸟儿们的晨歌将罢,草地上的露珠,一颗颗地映着旭日的光;遍地的野花,昂然向着这皤白老叟微笑,含着几分嘲讽的意味,但是他对于这些自然的景象,此时毫不注意;他只是想着,或者有一个弟子能够来吧,或者有什么人带来些外边的消息吧!等到了绝望的时候,便这般说:咳,他们也有他们自己的事,哪能影子一般地随我一生呢!——衰弱的目光,无力地望着——北方的云雾已散,蔚蓝的泰山余脉,远远起伏地,展开在他的面前了。
他远远地望见一个衣冠楚楚的人,渐渐辨别了知道是子贡以后,慈母见了远方归来的游子一般,两目射出来消逝了的旧日的光芒,迎上去,紧紧地握着子贡的手。——赐呀,你来得怎么这么晚呢?
子贡见他先生的神色、言语,都与往日不同,木鸡般愕然地立着了!使他忘记了种种的繁文,善于辞令的子贡,一个字,都不知怎样说才好。——先生……
——赐呀,你看这座泰山呀——方才的兴奋,立刻又归于消歇;手扶着子贡的肩,师生两个缓缓地走了几步。你说它有时要崩堕吗?
——先生……
——寂寞呀……赐,你日日锱铢为利,你好久不到这里来了……
子贡本来是因为货殖的事,由这里过,顺便看看先生,并且想问一问他近来对于政治的意见。哪知出乎意外,先生说出这样悲痛的话,是他从来没有听过的。——先生,可是病……
——我哪里有什么病,只是昨夜做了一个梦——咳,这样的梦,也不只一次了。你说,前面的泰山,有崩颓的那一天吗?
——先生,梦是无凭的;泰山是不会崩堕的,如同哲人没有亡一样……
——赐呀……仲尼皱纹消瘦的颊上,缀了两颗绿豆大的泪珠了。
子贡慢慢地,扶着先生又坐在石阶上,这时候太阳转到南方,被几片浮云遮护着。子贡站立在身旁。——等到浮云散开了以后,一只雄鸡高踞在树之巅,叫了起来了。
——赐呀,这是什么在叫?仲尼俯着头,一切都在白昼的梦里迷迷濛濛地。
——先生,是一只雄鸡。
啊,一只羽毛灿丽的雄鸡呀!他抬起头,对着那只鸡望了许久。假如仲由还在,恐怕又要把它射了下来,把它的羽毛插在他的冠上;把它的血肉来供我的馐馔。可怜他金星随着太阳一般,傍着我车尘劳劳于卫楚陈蔡的路上,一日不曾离开过我;同着我一块儿受着隐士们的嘲笑,路人们的冷遇,——我又何益于他呢?他终于很惨怛地死了!
我是自己打算定了的,终身作一个东西南北的流浪人;郑人为我编成歌谣,说我茫茫如丧家之狗,这四字,真是恰当啊!流浪的人,是没有家室的,我也是从没有一日以家室为怀。我的家室,早已任着它的自然而消灭了,家室啊,是我行为的障碍,是我思想之潮的堤防,我早已把它抛弃在比云还缥缈的虚无之乡了!死的,死了;散的,散了!
我抱着我的理想,流离颠沛,一十四年——卫呀,楚呀,陈呀,……没有一个地方,能够用我一天,种种魔鬼的力,恐吓着我,讽刺着我、压迫着我,四海之大,没有一个地方,容我的身躯;终于不能不怀着惆怅,回到我这儿时的故乡——故乡真是荒凉呵,乡音入在耳里,泪便落在襟前了!没有一个人不说我是陌生人,没有一个人对我不怀着一些异殊的意味。
我悔不该回到故乡,故乡于我,失尽了它的意味了。赐呀,我还有几天的生命呢,天也无边,地也无涯,悠悠荡荡,我种种的理想,已化作一片残骸,由残骸化成了灰烬了!后世呀,不可知的后世呀……
——后世,一定有认识先生的人……子贡寻不出另外可以安慰先生的话了,这淡如白水的慰语,丝毫没引起仲尼的注意——
——我为什么回到这个故乡来呢?我早就应该……我为什么不死在匡人的手里!为什么不死在陈蔡人的手里?那时候的死,是怎样的光荣!怎样的可以自傲!那个时候,有颜回在我的身边,仲由在我的身边,百十个弟子在我的面前!在弦诵声中死去,韵调是怎样的幽扬!怎样的美丽呀!现在,善良的颜回也死了,勇健的仲由也死了,百十个弟子,都个人走上个人的路了!……死也要有死的时候!……天呀,天呀,……
仲尼一气说尽了多少天积蓄着的郁抑,两目像着了疯狂,两手按胸,不住地咳喘,再也说不下去了。子贡终于不大了解先生的这种心情上的骤然的改变,想用旁的话把先生的话路岔开,却寻不着适当的话。
——先生,该是午餐的时候了吧?
——啊,——似乎仲尼没有听清。——午餐?
——先生的精神太疲劳了!
——咳,疲劳啊——
——先生到房子里休息休息——
——休息?
——我到菜圃里去剪一些菜,为先生煮汤吧!
——你去吧,我到房子里……
子贡一步三回顾地,怀里怀着鬼胎,不知将来究竟要发生什么变故,走到房后的菜园里去了。仲尼依然坐在门前,他怕走进房内,同怕阴森的坟墓一样。远远近近,静悄得使人听着了万籁的极细微的呼吸……
正是傍午的时分。泰山的余脉,又蒙上一层薄薄的云霭了!
一九二五年七月作
(原刊于一九二六年十月《沉钟》第二期,有删改)
[注]子贡,复姓端木,名赐、字子贡。仲由,姓仲,名由,字子路。颜回,姓颜,名回,字子渊。三人都是孔子弟子。
6.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近日神魂不安”“时有噩梦萦绕”,既交代了仲尼起床分外早的原因,也暗示了他身体的衰弱状况。
B.仲尼看到雄鸡便想到了仲由的一生,想到仲由像金星随太阳般的追随自己,这表现出他对仲由的思念和歉意。
C.仲尼慨叹“没有一个人不说我是陌生人”,面对已失尽了意味的故乡,他早就发出了“故乡真是荒凉”的悲鸣。
D.“他怕走进房内,同怕阴森的坟墓一样”,表明作为圣人的仲尼也像凡人一样对死亡充满了恐惧。
7.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第一段中渴望“弟子能够来”“有什么人带来些外边的消息”等心理描写,突出了仲尼对弟子的思念和向往热闹的心情。
B.“衰弱的目光”“两颗绿豆大的泪珠”“对着那只鸡望了许久”等细节描写,包含着作者的想象,给人留下深刻印象。
C.小说中的对话描写没有运用引号,而大量使用破折号,不仅使行文简洁生动,而且蕴含良多,体现了作者独特的语言风格。
D.作者结合《史记・孔子世家》《论语》等相关记述进行二度创作,使小说达到了历史真实与艺术真实的有机融合。
8.小说中有多处景物描写,请简要分析其作用。
9.文中仲尼具有怎样的形象特点?子贡这一人物对仲尼形象的塑造有何作用?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二、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十五年春,正月,滁兵乏粮,诸将议所向,太祖曰:“困守孤城,诚知非计。今唯和阳可图,然城小而坚,可以计取,不可以力攻也。向所得庐州寨兵三千,使为前导,令皆衣青衣,佯为北军,声言庐州兵送使者入和阳赏赉将士,和人必开门纳之。因别以兵万人,皆衣绛衣继其后。候青衣兵薄城,举火为应,绛衣兵即鼓行而前,破之必矣。”郭子兴从其计,使张天祐将青衣兵,赵继祖为使者前行,耿再成将绛衣兵继其后。
天祐,子兴妻弟也。行至陡阳关和阳父老以牛酒出迎天祐兵从他道就食举火稍迟。再成意其已入城中,遂率众直抵城下,元兵亟闭门,缒将士出战。再成败,中矢走。而天祐适至,与元兵遇,亟击败之。追至小西门,缒梯尚在,汤和乘之而登,将士继之,遂克和州。太祖既得和州,子兴檄之总军事。时诸将皆子兴部曲,不相下。太祖欲以计服诸将,秘其檄,期旦日会听事。时席尚右,诸将先入,皆踞右。大祖故后至,就左,比视事,剖决如流,诸将多瞠目不能发一语,始稍稍诎。乃议分工甓城,期三日。太祖先成,诸将皆后,于是太祖始出檄,南向坐,语诸将曰:“奉主帅命总诸公兵。今甓城皆后期,如军法何!”诸将皆皇恐谢。所部兵多不戢①,范常言于太祖曰:“得一城而使人肝脑涂地,何以成大事!”太祖乃切责诸将,悉搜军民所掠妇女还其家,民大悦。三月,元兵十万攻和州,太祖以万人拒守,间出奇兵击之,元兵数败,多死者,乃解去。
濠州旧帅孙德崖乏粮,率所部就食和州,太祖纳之。子兴故与德崖隙,闻之怒,德崖亦不自安,谋引去。前军已发,而德崖留视后军。太祖送其先发者。滁军与德崖斗,德崖为子兴所执。太祖大惊,而先发之众逮拥太祖行,遇德崖弟,欲加害。子兴闻之,如失左右手。徐达请挺身往代,太祖得脱归。
(节选自《明通鉴》)
【注】①不戢:不检束,放纵。
10.文中画框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句读正确的一项是( )
A.行至陡阳关和阳父老/以牛酒出迎天祐/兵从他道就食/举火稍迟。
B.行至陡阳关和阳父老/以牛酒出迎/天祐兵从他道就食/举火稍迟。
C.行至陡阳关/和阳父老以牛酒出/迎天祐兵/从他道就食/举火稍迟。
D.行至陡阳关/和阳父老以牛酒出迎/天祐兵从他道就食/举火稍迟。
11.下列对文中加粗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诚,实在、的确,与《邹忌讽齐王纳谏》中“臣诚知不如徐公美”的“诚”意思相同。
B.唯,只,与《琵琶行》中“唯见江心秋月白”的“唯”意思不同。
C.悉,全、都,与《出师表》中“悉以咨之”的“悉”意思相同。
D.数,多次,与《登泰山记》“稍见云中白若樗蒲数十立者,山也”的“数”意思不同。
12.下列对文中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明太祖认为和阳虽小却很坚固,只能智取,于是建议让三千名庐州寨兵装扮成元军的模样,并以犒赏将士为名,骗取元兵打开城门。
B.张天祐虽因故贻误了战机,但在耿再成战败逃走后与元兵相遇,急忙出战打败了元兵,并利用耿再成出城的绳梯登城,攻克了和阳。
C.约定修缮城墙的期限为三天,明太祖率先完成后才拿出郭子兴委任他统领军事的文书,并表示要处置延期的将领,众将领都惶恐谢罪。
D.明太祖为孙德崖先走的队伍送行,却不料滁州军队与孙德崖的军队发生争斗并拘捕了孙德崖,导致自己也落入险境,幸得徐达挺身而出才得以脱险。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候青衣兵薄城,举火为应,绛衣兵即鼓行而前,破之必矣。
(2)子兴故与德崖隙,闻之怒,德崖亦不自安,谋引去。
14.听闻孙德崖的弟弟要加害明太祖,郭子兴为何感觉“如失左右手”?根据文本简要概括。
三、诗歌鉴赏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客至①
杜甫
舍南舍北皆春水,但见群鸥日日来。花径不曾缘客扫,蓬门今始为君开。
盘飧②市远无兼味,樽酒家贫只旧醅。肯与邻翁相对饮,隔篱呼取尽余杯。
【注】①上元二年(公元761年)春天,杜甫结束了长期漂泊的生涯在成都西郊浣花溪头盖了草堂,客人来访时作了这首诗。②盘飧:盘盛食物的统称
15.下列对这首唐诗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诗歌以“群鸥”起兴,以问可否邀邻陪酒作结,兼顾了空间与时间顺序,写了迎客待客的全过程。
B.首联写“春水”“群鸥”等意象,渲染居处之景的秀丽幽静,“但见”透露出诗人些许寂寞之情。
C.颈联选取彰显宾主情谊的场景着意描画,主人盛情招待,频频劝饮,有勉励客人安贫乐道之意。
D.诗人把门前情景、家常话语、身边人情编织成有情趣的生活场景,富有浓郁的生活气息和人情味。
16.《客至》《登高》都写到了酒,各表达怎样的情感?请简要分析。
四、默写题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数字入诗隐含着古人的时空观和生命体验,比如杜甫的“______,______”两句,上下数字对举,成为开拓时间和空间的有效工具。
(2)白居易在《琵琶行》中,写自己在浔阳城终年不能欣赏到美妙的音乐,之后用“______,______”两句突出琵琶女的演奏带来的与乡间音乐不同的艺术感受。
(3)小明同学学习上不够专注,他的老师引用荀子《劝学》里所举的反面事例“______,______”来劝诫他不可浮躁。
(4)《师说》中强调了从师是为了学道,和他人的年龄大小无关的两句是“______,______”。
五、语言表达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弹窗广告乱象由来已久,网民①______。前几年,国家通过专项行动等方式加大网络弹窗整治力度,但相关乱象依然是②______。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等三部门联合发布了《互联网弹窗信息推送服务管理规定》(以下简称《规定》)。弹窗广告涉及广告主、提供弹窗服务者等多主体,厘清责任源头很有必要。
此次新施行的《规定》对症下药,明确了责任主体为互联网弹窗信息推送服务提供者,并将操作系统、应用软件、网站涵盖其中,倒逼相关平台承担起内容筛选与审核的责任。
但也要看到,现实情况③______,弹窗规范尚有细化空间。比如中国广告协会牵头起草的《移动互联网应用程序广告行为规范(征求意见稿)》,仅针对弹窗广告应一键关闭,便延伸提出了关闭标志虚假、需要倒计时才能关闭、关闭后继续弹出广告等多种违规情形。行业越规范,才能走得越长远。不仅治理违规弹窗广告要增强管理措施,制定统一、可操作的行业自律标准,还应让用户提供更加明确有效的监督投诉渠道,推进社会共治,让弹窗广告不再“想弹就弹”。
18.依次在文中横线上填入恰当的成语。
19.画框句子修改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不仅治理违规弹窗广告要完善管理措施,制定统一、可操作的行业自律标准,还应让用户提供更加明确有效的监督投诉渠道。
B.治理违规弹窗广告,不仅要完善管理措施,制定统一、可操作的行业自律标准,还应为用户提供更加明确有效的监督投诉渠道。
C.治理违规弹窗广告,不仅要增强管理措施,制定统一、可操作的行业自律标准,还应为用户提供更加明确有效的监督投诉渠道。
D.治理违规弹窗广告,不仅要完善管理措施,制定统一、可操作的行业自律标准,还应让用户提供更加明确有效的监督投诉渠道。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小时候,每年秋收后,生产队里总有一万几千亩的地块,翻耕后就闲在那里,而且一直“晾”到开春。农人说这是让地歇歇。几千年来的农耕实践,让一代代农人懂得,种庄稼不仅消耗人力、畜力,还消耗地力。①______,农业生产才能驰而不息。地力一旦衰竭,我们赖以生存的命根子就危在旦夕了。祖先正是通过这种方式,保住了地力,养活了一代代人——这就是我们的农耕文明。
对于土地,②______,还要养。正如《吕氏春秋》中《任地》篇所云:“凡耕之大方,力者欲柔,柔者欲力;息者欲劳,劳者欲息。”今天,对于我们这样一个有着14亿多人口的发展中大国,保住18亿亩的耕地红线,不仅是要保住面积,③______。我们再也不能以所谓的“现代化”农业增产增收手段,透支地力,否则,就是竭泽而渔。
让早已疲惫不堪的耕地喘口气,为她卸载减负,使她养精蓄锐,让她休养生息,实现农业生产的可持续发展——如今,这样的道理不言而喻,不过,“让地歇歇”,唤起了我对先辈农耕智慧的钦佩,让我为国家作出耕地休耕轮作的重大决策部署备感欣喜。
20.下列各句中的破折号,和文中第一处的破折号作用相同的一项是( )
A.“卖——西瓜——啦!”夏天的大街小巷总会传来这样的吆喝声。
B.“画得真好。——你为什么这样勇敢,不怕他?”
C.一个矮小而结实的日本中年人——内山老板走了过来。
D.自然是读着,读着,强记着——而且要背出来。
21.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
22.文中画框的句子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并结合材料分析其表达效果。
六、材料作文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阴雨天气,我们看不见太阳,但是不管阴天还是雨天,太阳都在天上。
这句话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参考答案
1.答案: D
解析: D.由材料二第三段可知,“不分秦汉,代代如是的环境”是个人信任经验的前提,“安土重迁”是形成这种环境特点的原因。因此“安土重迁”并非是形成“信任经验/不信经验”两种情形的原因。
故选D。
2.答案: D
解析: A.“这都可说是生活的艺术”错,据材料一“这些风俗习惯有一些也可以说是生活的艺术”可知,“都”范围扩大。
B.“礼是否通乎人情,在于其是否实际施行”错,据材料一第五段可知,实际施行的礼若没有紧随时代的变化也会变得不近人情,因此说“礼是否通乎人情”,不“在于其是否实际施行”而在于它有没有“紧随时代”。
C.“规矩作为礼的补充性存在”错,据材料一可知,作者并未提及规矩是礼的补充。
D.正确。
故选D。
3.答案: B
解析: B.“当代”有误,“好古是生活的保障”此说法成立有一个前提,即在乡土社会中。
故选B。
4.答案: A
解析: A.正确。
B.“凸显出宗教仪式在礼治中的优先性”错,无中生有。材料一用在讨论祭祀的方式、信仰的内涵等问题了,并不是为了凸显出宗教仪式在礼治中的优先性。
C.“是为了证明‘礼乐刑政相通相融、互为因果方为王道’这一观点”错,材料一引用《礼记·乐
记》是为了证明乐与政治相通。
D.“它是经教化而自动地服膺于传统的习惯”错,材料二中说“礼并不是靠一个外在的权力来推行的,而是从教化中养成了个人的敬畏之感,使人服膺;人服礼是主动”。可见,不是自动,应为主动。
故选A。
5.答案: ①材料一是就礼是否合乎人情而言,材料二是就礼治和法治所产生的两种不同社会情态而言。
②材料一谈到部分礼因不随社会情形发生变化而失去了需要与意义,成了不近人情的伪礼,以此来说明礼应当紧随社会的变化,满足人们的需求,这样才能通乎人情,做到诚而不伪。
③材料二谈到如果环境发生改变,原本的礼便难以应付新的问题,从而需要“法治”,以此来说明礼治是如何向法治转变的。
解析: 先总体分析两则材料的表达意图根据材料一中“王道不外乎人情,礼是王道的一部分,按儒家说是通乎人情的”可知,材料一是就礼是否合乎人情而言:根据材料二中“乡土社会是‘礼治’的社会”和“礼治的可能必须以传统可以有效地应付生活问题为前提……得有个力量来控制各个人了。这其实就是法律,也就是所谓的‘法治’”可知,材料二是就礼治和法治所产生的两种不同社会情态而言。再分别分析两则材料谈及的现象。根据材料一中“礼是王道的一部分,按儒家说是通乎人情的。既通乎人情,自然该诚而不伪了……社会情形变了,人的生活跟着变。那些礼的惰性却很大,并不跟着变。这就留下了许许多多遗形物,没有了需要,没有了意义:不近人情的伪礼,只会束缚人”分析,材料一谈到部分礼因不随社会情形发生变化而失去了需要与意义,成了不近人情的伪礼,以此来说明礼应当紧随社会的变化,满足人们的需求,这样才能通乎人情,做到诚而不伪。根据材料二中“如果环境一改变,谁也不能再依着法子去应付新的问题了。要保证大家在规定的办法下合作应付共同问题,就得有个力量来控制各个人了。这其实就是法律,也就是所谓的‘法治’”分析,材料二谈到如果环境发生改变,原本的礼便难以应付新的问题,从而需要“法治”,以此来说明礼治是如何向法治转变的。
6.答案: D
解析:
7.答案: A
解析:
8.答案: (1)早晨景物描写和泰山余脉的描写,为故事开展提供背景或以乐景衬哀情;(2)以景物描写的插入来配合氛围的变化以及仲尼和子贡二人的心理变化;(3)景物描写烘托了人物形象,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4)结尾用泰山余脉象征孔子,用薄暮笼罩暗示孔子死亡的结局。
解析:
9.答案: 第一问:仲尼是一个头发皤白,身体衰老的哲人;曾经怀抱理想,四处奔波,宣传政治主张;晚年寂寞孤独,面对嘲讽,仍然不改初衷。
第二问:子贡是一个锱铢为利、整日忙碌的商人;他不能完全理解老师仲尼的思想;他的形象反衬、衬托、对比了仲尼追求理想的执着与坚守。
解析:
10.答案: D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句意:青衣兵行到陡阳关,和阳父老用牛和酒出来迎接。张天祐的部下跟着他在其它路上吃了起来,点火稍微晚了。
“行至”作谓语,“陡阳关”作宾语,故应在“关”后断开,排除AB;
“出迎”是两个连续的动作,不能断开,“天祐兵”是下句主语,其前要停顿,应在“迎”后断句,排除C。
故选D。
11.答案: B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词语一词多义现象的能力。
A.正确。句意:的确知道这不是办法。/我确实知道自己不如徐公美丽。
B.错误。意思相同,均为“只”的意思。句意:现在只有和阳可以考虑。/只看见江中心映着的秋月泛着白光。
C.正确。句意:将兵士们掠夺的妇女全数让她们回家。/都拿来跟他们商量。
D.正确。多次/几。句意:元兵屡败。/逐渐看见云中几十个白色的像掷具一样的立着的东西,那是山峰。
故选B。
12.答案: B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和概括文章内容的能力。
B.“并利用耿再成出城的绳梯登城”错,原文“再成意其已入城中,遂率众直抵城下,元兵亟闭门,缒将士出战。再成败,中矢走。而天祐适至,与元兵遇,亟击败之。追至小西门,缒梯尚在”可见,并非耿再成出城的绳梯,而是元兵追击耿再成时所用的绳梯。
故选B。
13.答案: (1)等到青衣兵迫近和阳城,点火为号,绛衣兵立刻击鼓疾行前进,必定能攻破和阳。
(2)郭子兴过去与孙德崖有嫌隙,听到这个消息后非常生气,孙德崖也感到不自在,谋划带领部队离去。
解析: 参考译文:
十五年春季,正月,滁阳兵马粮草短缺,众将领商议下一步要攻占的地方,明太祖说:“困守孤城,的确知道这不是办法。现在只有和阳可以考虑,然而此城小却很坚固,只能智取不可强攻。过去我们曾得到三千名庐州寨兵,让他们作为前导,命令他们都穿上青色衣服,装扮成元军的模样,宣称庐州中军护送使者到和阳来犒赏将士们,和阳人必定打开城门迎接他们。我们趁机另外派一万人马,都穿上绛色的衣服紧跟在他们的后面。等到青衣兵迫近和阳城,点火为号,绛衣兵立刻击鼓疾行前进,必定能攻破和阳。”郭子兴听从了明太祖的计谋,派张天祜率领青衣兵,赵继祖乔装成使者在前边走,耿再成率领绛衣兵紧随在他后面。
张天祐是郭子兴的妻弟。青衣兵行到陡阳关,和阳父老用牛和酒出来迎接。张天祐的部下跟着他在其它路上吃了起来,点火稍微晚了。耿再成猜想他们早已进入了和阳城,于是就率领大军直接抵达城下,元兵赶紧关闭城门,把将士系上绳子放出城去迎战。耿再成战败,被箭射中逃走。张天祐恰巧赶到,与元兵相遇,急忙出战打败了元兵。追到小西门,刚才元兵放将士出城的绳梯还在,汤和乘机登梯而上,众将士紧跟在他后面,于是攻克了和阳。明太祖夺取和州以后,郭子兴发布文书委任他统领军事。当时众将领都是郭子兴的旧部,不甘居于明太祖之下。明太祖想用计谋制服众将领,先把委任文书隐匿起来,约定第二天会集议事厅。当时座次崇尚右边,众将领先到,都坐在右边。明太祖故意迟到,坐在左边,等到就职办公,明太祖分析处理公务果断利落,众将倾都惊讶得目瞪口呆,一句话也说不出来,才开始有点佩服。于是商议分工修缮城墙,约定期限为三天。明太祖先完成,众将领都落在后面,于是明太祖方才取出委任文书,朝南坐在正位上,对众将领说:“我奉主帅的命令统领诸公的兵马。今天修缮城墙各位都延误了限期,按照军法该如何处置!”众将领都惶恐不安,表示谢罪。郭子兴旧部的兵士多数军纪松弛败坏,范常对明太祖说:“夺取一座城池却使老百姓惨遭涂炭,怎么能成就大事呢!”明太祖于是严词责备众将领,将兵士们掠夺的妇女全数让她们回家,百姓们欣喜万分。三月,元兵十万大军来攻打和州,明太祖用一万多人守城抵抗,不断出奇兵袭击他们,元兵屡败,死伤众多,于是就撤退而去。
濠州旧帅孙德崖粮草匮乏,他率领部队到和州吃饭,明太祖接纳了他们。郭子兴过去与孙德崖有嫌隙,听到这个消息后非常生气,孙德崖也感到不自在,谋划带领部队离去。前面的军队已经出发,孙德崖留下察看后面的军队。明太祖为先走的队伍送行。滁州军队与孙德崖的军队发生火并,孙德崖被郭子兴拘捕。明太祖大吃一惊,先行的孙德崖的部属逮捕、簇拥着明太祖一起返回,遇见孙德崖的弟弟,他想加害明太祖。郭子兴听到消息,好像失去左膀右臂。徐达挺身而出请求代替,明太祖得以脱险而归。
14.答案: ①明太祖运筹帷幄、足智多谋,成功攻下并守住和州,有大将之才
②明太祖治理政务果断利落。
③明太祖治军严谨、领导有方,能得民心。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和概括文章相关内容的能力。
①根据“太祖曰:……然城小而坚,可以计取,不可以力攻也。向所得庐州寨兵三千,使为前导,令皆衣青衣,佯为北军,声言庐州兵送使者入和阳赏赉将士,和人必开门纳之。因别以兵万人,皆衣绛衣继其后。候青衣兵薄城,举火为应,绛衣兵即鼓行而前,破之必矣。”郭子兴从其计“元兵十万攻和州,太祖以万人拒守,间出奇兵击之,元兵数败,多死者,乃解去”,太祖制定诱敌之计,通过让庐州寨兵装扮成北军,并声称是送使者入和阳赏赉将士,从而诱使敌人开门,成功攻下并守住和州。由此可见其运筹帷幄、足智多谋,有大将之才。
②太祖在接管和州后,召集各将领议事,通过迅速果断的决策,展现出治理政务的才能,如文中所述:“比视事,剖决如流,诸将多瞠目不能发一语”。从这一描写可以看出,明太祖处理政务时果断迅捷,让众将领无从质疑或反对。据此可概括为:明太祖治理政务果断利落。
③“太祖乃切责诸将,悉搜军民所掠妇女还其家,民大悦”,面对军中不检束行为,他接受范常的建议,严厉责备将领,并命令搜集被掠夺的妇女归还百姓,使得“民大悦”。这一行动不仅展现了他的治军严明,同时也赢得了民众的支持,增强了对他领导的认可。据此可概括为:明太祖治军严谨、领导有方,能得民心。
15.答案: C
解析: C.“勉励客人安贫乐道之意”错误,无中生有,原句有因力不从心、酒菜欠丰而不免歉之意。
故选C。
16.答案: 《客至》:①“樽酒”“旧醅”,表现主客之间真诚相待的深情厚谊。诗人家境贫穷,没有好酒,但是竭诚待客,主客融洽相得。
②“余杯”,表现诗人、客人、邻翁性格的真率及会客场面的兴致盎然。诗人请邻翁共饮作陪,饮未饮完的残酒,足见率真自然和平日关系的和谐。
《登高》:新停“浊酒”更深一层表现诗人的悲怆之情。诗人因身体多病而停杯断酒,潦倒之情就只能郁积心中,更加无法排遣。
解析: 《客至》:“盘飧市远无兼味,樽酒家贫只旧醅”,仿佛看到作者迎客就餐、频频劝饮的情景,听到作者抱歉酒菜欠丰盛的话语:远离街市买东西真不方便,菜肴很简单,买不起高贵的酒,只好用家酿的陈酒,请随便饮用吧!家常话语听来十分亲切。很容易从中感受到主人竭诚尽意的盛情和力不从心的歉疚,也可以体会到主客之间真诚相待的深厚情谊。字里行间充满了款曲相通的融洽气氛。
“肯与邻翁相对饮,隔篱呼取尽余杯”把席间的气氛推向更热烈的高潮。诗人高声呼喊着,请邻翁共饮作陪。可以想见,两位挚友真是越喝酒意越浓,越喝兴致越高,兴奋、欢快,气氛相当热烈。
《登高》:“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历尽了艰难苦恨白发长满了双鬓,衰颓满心偏又暂停了消愁的酒杯。诗人因身体多病而停杯断酒,潦倒之情就只能郁积心中,更加无法排遣。新停“浊酒”更深一层表现诗人的悲怆之情。
17.答案: (1)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2)今夜闻君琵琶语,如听仙乐耳暂明
(3)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
(4)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解析:
18.答案: ①不胜其烦(不堪其扰)
②屡禁不止(层出不穷、数见不鲜、屡见不鲜)
③纷繁复杂(不容乐观、错综复杂)
解析:
19.答案: B
解析:
20.答案: C
解析:
21.答案: ①只有地力得到了恢复
②不仅要耕
③更要保住地力
解析:
22.答案: ①拟人,将耕地人格化,形象而亲切地表达了耕地疲惫不堪的状态,和需要休养生息的必要性。
②排比,“为她”“使她”“让她”形成整齐的排比句式,增强了语势,突出让耕地休养生息的迫切性。
解析:
23.答案:
心怀暖阳,何惧风雨
阴雨天里,我们不见太阳,但太阳始终在天,未曾离去。这告诉我们,困境中希望仍存,我们需心怀暖阳,勇往直前。心怀暖阳,何惧风雨?
心怀暖阳,是一种乐观积极的心态。苏轼一生坎坷,仕途不顺,屡遭贬谪。“乌台诗案”后,他从朝堂跌入谷底,却未被黑暗吞噬。在黄州,他笑对风雨,“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心中的暖阳驱散了阴霾;在岭南,他怡然自得,“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阳光穿透乌云,洒落温暖。苏轼以乐观为笔,书写出灿烂的人生华章,只要心怀希望,人生的风雨不过增添几分诗意。
心怀暖阳,是对事物本质的洞察与坚守。哥白尼生活在“地心说”盛行的时代,然而哥白尼并未被表象迷惑,他坚信太阳才是宇宙的中心,即使遭受迫害,也无惧风雨险阻,坚持对真理的执着。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只有坚守内心对真理的追求,像坚信太阳的存在一样,才能在迷雾中找到方向。
心怀暖阳,更是对信念的矢志不渝。袁隆平院士一生致力于解决全球粮食问题。研究初期,质疑与困难如狂风暴雨,一次次冲击着他的梦想。但他心中始终燃烧着信念之光,那是让天下人都能吃饱饭的伟大理想。他如一位虔诚的信徒,在田间地头默默耕耘,风雨无阻。最终,他培育出的杂交水稻,像金色的阳光,洒遍全球,为无数人带来了希望。他的故事告诉我们,信念的力量是无穷的,只要心怀信念,就能战胜一切困难。
心怀暖阳,让更多人看到希望的曙光。黄文秀,一位年轻的扶贫干部,放弃城市的繁华,选择回到家乡,投身于艰苦的扶贫事业。脱贫之路荆棘密布,困难重重,犹如那遮天蔽日的阴云。但黄文秀心怀暖阳,她的信念是让家乡人民过上好日子。“有些事情总得有人去做,有些青春总得在遥远的乡村秀一秀。”她用行动诠释着对信念的坚守,直至生命的最后一刻,她如一道光照亮了脱贫攻坚的道路,让更多人看到希望的曙光。
疫情期间逆行而上的钟南山院士,耄耋之年临危受命。新冠疫情如汹涌的暴风雨席卷而来,未知的恐惧、严峻的形势如重重阴霾笼罩着人们。钟南山院士心怀暖阳,那是对生命的敬畏和守护人民健康的坚定信念。他凭借丰富的经验和无畏的勇气,深入一线,为抗疫斗争指引方向,成为中华民族在疫情黑暗时刻的中流砥柱,让人们在风雨中看到希望,坚定信心。
人生之路风雨交加是常态,但太阳永远在天上,希望与美好从未缺席。让我们心怀暖阳,以乐观为裳,以洞察为眼,以信念为杖,勇敢地穿越风雨。当我们回首往事,那一路的风雨都将成为点缀生命画卷的绚丽色彩,而心中的暖阳,将永远闪耀,照亮我们前行的方向。
解析: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重庆市第十八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共17页。试卷主要包含了现代文阅读,文言文阅读,古代诗歌阅读,名篇名句默写,语言文字运用,作文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重庆市万州第三中学等多校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12月月考语文试卷(含答案),共21页。试卷主要包含了现代文阅读,文言文阅读,诗歌鉴赏,默写题,语言表达,材料作文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重庆市渝西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12月月考语文试题,文件包含重庆市渝西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12月月考语文试题docx、重庆市渝西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12月月考语文答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13页, 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