邹城市兖矿第一中学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12月期末阶段性测试语文试卷(含答案)
展开
这是一份邹城市兖矿第一中学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12月期末阶段性测试语文试卷(含答案),共18页。试卷主要包含了现代文阅读,文言文阅读,诗歌鉴赏,默写题,语言表达,材料作文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一、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①亲戚关系,过去被认为是重要的社会联结,如今正在青年之中式微,他们以一种逃离的心态远离传统的亲戚关系甚至“断亲”。这里所说的“断亲”一般理解为跟直系亲属、同辈之间乃至与长辈之间日常的互动频率降低,或者没有交往,不是法律上所指的绝对的割断亲戚关系。
②传统社会中,不管是农村还是城市,因为生产力、收入和生活水平低下,人们总是要互助才能活下去。我们从传统社会走向现代社会,更多以市场经济为主。我们现在越来越处在逐渐富足的状态,导致了每家每户都有一种比较典型的“家庭独立”的生存方式。包括发达的市场经济、良好的政策和社会保障体系,使得我们不需要依赖传统的亲缘关系,来获取我们的生存机会。
③另外,新世纪以来,中国社会的快速变化导致了各种内卷。尤其是教育的内卷,使孩子的大量时间都被各种辅导班和作业消耗掉了,他们从小到大都在“内卷化”的教育体系内生长生活,基本独立于扩大化的家庭。这种内卷化的社会生长环境,对于青少年而言,休闲生活被极大地压缩,社会交往特别是走亲戚形态的交往更少。与此同时,青少年从小就以学习为主,从小就与学校朋辈同学的见面、交流、互动显著增加,使得他们有了情感替代,用同学、朋友关系替换了亲缘关系。而且,围绕着孩子的教育,家长们形成了一个圈子,造成“朋友圈”的替代,也就把原来的那些亲戚关系逐渐拉远。
④作为中国典型的互联网“元世代”,00后在现实中越来越个体化、原子化和生活半径的紧缩化。互联网让00后青年群体更加享受“人与网”的日常生活方式,而不是现实中的“人与人”的生活方式,互联网抢占了青年的时间、空间和心理,造成了青年世代的交往惰性,“断亲”因沉溺网络生活方式而堂而皇之地上演。
⑤最近几十年,中国产生了大规模的城市化和社会流动。这种社会流动造成人们可以在不同的城市乃至国外选择工作和成家立业。这种居住地的远距离分化,导致了表兄弟妹甚至亲兄弟妹之间也没法频繁交往。
⑥尽管互联网世代的青年呈现了比以往世代更加独立的个性和独自生活的适应能力,“断亲”的社会环境、时代条件和家庭结构,在短期内不会发生显著变化,但随着00后世代的年龄增长,他们将成家生子,之后形成自己的核心家庭,而结婚带来新的亲戚关系,他们要不断适应成年人的亲戚网络,也将唤起新的亲缘。我把这个称为“亲缘唤醒”效应,只有亲自体验才能唤醒。这种心理也可以扩展到亲缘关系或朋友关系认知层面,即有的年轻人只有自己做了父母,才知道血缘、亲缘与学缘、地缘同样重要,或许更重要。
⑦还有一个变化是,由于国家推行二孩三孩政策,未来很多年轻人会有二孩、三孩,独生子女的现状会有很大变化。那么他们又有了兄弟姐妹了,下一代就会有二代的表兄弟姐妹。这种回归,当然不一定是完全复原,但某种亲情唤醒的回归效应应该是会出现的。
(选自何国盛的《“断亲”青年:谁还在走亲戚?》)
材料二:
①我们社会中最重要的亲属关系就是这种丢石头形成同心圆波纹的性质。亲属关系是根据生育和婚姻事实所发生的社会关系。从生育和婚姻所结成的网络,可以一直推出去包括无穷的人,过去的、现在的和未来的人物。……这个网络像个蜘蛛的网,有一个中心,就是自己。
②以“己”为中心,像石子一般投入水中,和别人所联系成的社会关系,不像团体中的分子一般大家立在一个平面上的,而是像水的波纹一般,一圈圈推出去,愈推愈远,也愈推愈薄。在这里我们遇到了中国社会结构的基本特性了。
(选自费孝通的《乡土中国·差序格局》,有删节)
材料三:
①缺乏变动的文化里,长幼之间发生了社会的差次,年长的对年幼的具有强制的权力。这是血缘社会的基础。血缘的意思是人和人的权利和义务根据亲属关系来决定。
②大体上说来,血缘社会是稳定的,缺乏变动;变动得大的社会,也就不易成为血缘社会。
(选自费孝通的《乡土中国·血缘与地缘》,有删节)
1.材料一第①段中加粗词“式微”在文中具体是指( )
A.原为《诗经》篇名,借指国家或世族衰落,也泛指事物衰落。
B.指法律上的绝对的割断亲戚关系。
C.青年远离传统的亲戚关系。
D.指亲戚之间日常的交往、互动或互助。
2.以下对“断亲”的理解符合材料一的文意的一项是( )
A.“断亲”是指跟直系亲属、同辈之间乃至长辈之间彻底脱离亲戚关系。
B.“断亲”现象更多的是一种情感心理意义上的,而不是法律意义上的。
C.“断亲”现象是现代社会暂时出现的,而“亲缘唤醒”在以后必然出现。
D.教育内卷严重压榨年轻人亲缘交往时间是年轻人“断亲”的最重要原因。
3.不能依据三则材料做出的一项推断是( )
A.互联网在年轻人的日常生活中日渐重要,其越发达普及,“断亲”现象就会越严重。
B.现代社会出现的“断亲”现象会影响到材料二所说的中国社会结构的基本特性。
C.传统社会未产生大规模“断亲”现象,与社会流动性差、城市欠发达有直接关联。
D.未来以血缘维系的社会关系不一定能完全复原,但血缘对维系社会稳定有重要作用。
4.小金在微信中把“工作群”置顶,然后是几个“朋友群”,其后是“家族群”。小田认为这体现了材料二中传统中国社会结构的基本特性。对此,你怎么看?请简述你的理由。
5.“亲缘唤醒”是解决当前“断亲”问题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请结合材料和现实生活,谈谈有哪些方法可以“唤醒”逐渐疏远的亲缘关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踏雾寻红袍
郭雪波
红袍,非袍,茶也。
武夷岩茶之首,名曰“大红袍”,天下茶人皆知。
那日,当我们步入武夷山九龙窠峡谷时,已是午后。
天色阴,淡淡的白色雾气在狭长的谷壑里飘荡、游移。两边耸立的山峰挡住了太阳,也挡住了我们的视线,唯有头上的一线天可观。潮湿的雾气一阵阵扑面而来,阴冷砭骨,让我这来自北方草原大漠的旱地客颇不适应。路两旁狭长的池埂上,种植着一垄一垄单丛茶树,有水仙、肉桂等。茶树上开着白的红的茶花,错落有致。时值深秋,不少花朵已经凋谢,漂在潺潺溪流上。
这是我第三次走进九龙窠拜访大红袍母树。
上世纪90年代末,首届世界华人作家联谊会在泉州召开,会后我们移步武夷山。那是我第一次领略武夷山的秀丽风景,品尝岩茶大红袍的绝美风味。那会儿,九龙窠的这条狭长石径极难行,全是裸露着石子的土路,七拐八绕,崎岖不平,不像现在铺着平整的石板,过小溪时还有石墩可踩踏。
九龙窠峡谷中,一面高高的岩壁上留有古人的摩崖石刻,上书“岩韵”。旁边密密麻麻地镌刻着名人的题字和各种历史传说,如唐人孙樵把武夷茶称为“晚甘侯”、汉代武夷老人献茶等等。
其实,我们还应感谢尝百草时以茶解毒的神农老人。
古籍中记载:“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茶而解之。”
陆羽的《茶经》也有记录:“茶之为饮,发乎神农氏。”
茶,从本质上说应属于一种草药。那么,神农氏以茶去解的“七十二毒”,究竟是什么“毒”呢?依我拙见,在生产力落后、生活环境恶劣的上古社会,能以茶解的“毒”,无非是肝胃之火、心肺浊气、瘴气之毒等。全发酵的红茶或半发酵的岩茶,除了色香味出众,很重要的是饮用之后有助于胃肠消化、去毒清火、打通身体淤塞。武夷岩茶到了元代才被认作御用贡茶,我想,原因之一或许是那时的王公贵族皆来自草原大漠,以食牛羊肉为主,这容易造成胃肠积火、中焦堵塞,而武夷岩茶正好能去火助消化除油腻。数百年来,西方国家从贵族到平民,也都离不开茶叶。神农发明以茶解毒,着实为国人乃至全人类造福。
离开“岩韵”石壁,过石墩桥,我们一行沿着一条更狭窄的登山小径拾级而上。一路上,树枝藤蔓缠绕,对面来人需侧身交错。几经艰辛,终于抵达令人仰慕的大红袍母树下的山根。
那面峭壁约有百米之高,半山腰上葱茏着六株茶树,绿油油的,枝叶茂密,看起来就像是一丛野树。当地朋友说,现在它们确实是被放生的野茶树。为保护这丛岩茶祖树,政府已经对它们停止采撷,进行全面保护,宠爱无比,人们只能从山下远远观赏膜拜。早先只有三株,现在已增至六株,十分珍贵。
那一刻,我伫立在茶祖大红袍母树下,仰望那白雾缭绕的峭壁,巨大的摩崖石刻“大红袍”三个字在云雾中若隐若现。
我想起了早先读到的一则传说。远古时期,武夷山中的一位老茶农捡到一只受伤的小猴子。善良的老人将它医治好,带在身边相依为命,一同在深山老林里采茶采果。一次,老茶农发现九龙窠深处一座峭壁半腰的岩缝中生长着三株老茶树,从山根便能闻到它们散发出来的香气,沁人心脾。他脱下自己身上披着的红袍给小猴子套上,让它爬到岩茶树旁采撷嫩叶,往红袍兜里装。此后,每年清明前,老茶农都会带着小猴子进九龙窠采茶,他制的岩茶开始走俏。他人询问茶名时,老茶农便拍拍披红袍的猴子,随口道:“大红袍。”后来,老人病故在大红袍茶树下,猴子披着红袍,在那里守了三年,最后也随着主人而去。
我一直觉得,这段人与动物之间凄婉而温情的故事,比起状元郎为感恩将皇帝所赐红袍披在老茶树上,或是才子佳人一类的段子更感人,也朴实了许多。
记得大红袍树下的山根,二十多年前来访时有个草亭可供游人饮茶、歇息,颇具古味。
如今那座草亭已然不见,边上建起了一家装饰一新的商业茶馆,然而无人问津。当年,我曾陪着武侠小说大家萧逸先生在草亭里品大红袍。谈论起老茶农和披红袍的猴子采茶的故事,萧逸豪情大发,欣然允诺,说要以此写一篇武侠小说。往事如烟,十多年前访美时,萧逸先生说自己身体不大好,写作计划搁置。前几年,听闻萧逸兄仙逝,慨然落泪。此刻,徘徊在已无草亭只立有“大红袍”三字石碑的土坪上,回想起这些往事,不禁喟然长叹,生出陈子昂“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的感慨。
回去的路变得轻松,隐隐可闻天心寺的暮鼓声。
出峡谷时,外边的世界已是万家灯火。
衣襟上,留下了几缕深山茶香,久久不散。
6.下列对文本的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开头通过雾气潮湿“阴冷砭骨”、茶花凋谢随水飘零的描写,为全文奠定了感伤凄凉的情感基调。
B.从文本中多次引用古籍和对茶的历史介绍来看,作者的写作对象不仅仅是茶,更是茶承载的传统文化。
C.文章在叙述过程中插入多则与茶有关的故事,看似散漫,实则内有线索,体现了散文形散神聚的特点。
D.文章首尾都以短句成段,不仅结构上形成呼应,而且内容上跟中间主体部分形成对照,使文章详略有致。
7.关于文中作者写到大红袍传说的段落,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作者之所以能够“想起”,一是因为触景生情,二是因为这个传说本身朴实凄婉温情,让作者感动,所以记忆深刻。
B.结合下文来看,作者更喜欢这个传说,而不是“才子佳人”的段子,因为故事中的感情更为真挚,更具平民色彩。
C.文章题目为“踏雾寻红袍”,全文都笼罩在一种如仙似幻的迷雾之中,此处再插入一段传说,更增加了神秘色彩。
D.作者在此处插入关于大红袍名字的传说,也为后文写“我”陪着武侠小说大家萧逸先生来此游玩的往事,埋下了伏笔。
8.文章画横线处写到“回想起这些往事,不禁喟然长叹”,其中包含了作者的多种感情,请结合文本分析。
9.“红袍”在文章中多次出现,它是理解本文的钥匙,请简要分析。
二、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夫子适齐,晏子就其馆,既宴而私焉,曰:“齐其危矣!譬若载无辖之车以临千仞之谷,其不颠覆亦难冀也。子,吾心也。子以齐为游息之馆,当或可救,子幸不吾隐也。”夫子曰:“夫死病不可为医。夫政令者,人君之衔辔,所以制下也,今齐君失之已久矣。子虽欲挟其辀而扶其轮,良弗及也。抑犹可以终齐君及子之身。过此以往,齐其田氏矣。”
(节选自《孔丛子·嘉言第一》)
材料二:
墨子曰:“孔子见景公,公曰:‘先生素不见晏子乎?’对曰:‘晏子事三君而得顺焉,是为三心,所以不见也。’公告晏子。晏子曰:‘三君皆欲其国安,是以婴得顺也。闻君子独立不惭于影,今孔子伐树削迹,不自以为辱;身穷陈蔡,不自以为约。始吾望儒贵之,今则疑之。’”孔鲋①诘之曰:“若是乎?孔子、晏子交相毁也。小人有之,君子则否。孔子曰:‘灵公污而晏子事之以整,庄公怯而晏子事之以勇,景公侈而晏子事之以俭。晏子,君子也。’梁丘据问晏子曰事三君而不同心而俱顺焉仁人固多心乎?晏子曰:‘一心可以事百君,百心不可以事一君。故三君之心非一也,而婴之心非三也。’孔子闻之曰:‘小子记之,晏子以一心事三君,君子也。’如此,则孔子誉晏子,非所谓毁而不见也。景公问晏子曰:‘若人之众,则有孔子贤乎?’对曰:‘孔子者,君子行有节者也。’晏子又曰:‘盈成匡,父之孝子,兄之悌弟也。其父尚为孔子门人,门人且以为贵,则其师亦不贱矣。’是则晏子亦誉孔子可知也。夫德之不修,己之罪也。不幸而屈于人,己之命也。伐树削迹,绝粮七日,何约乎哉?若晏子以此而疑儒,则晏子亦不足贤矣。”
(节选自《孔丛子·诘墨第十八》)
[注]①孔鲋:字子鱼,孔子八世孙。
10.材料二画框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梁丘A据问B晏子曰C事三君D而不同E心F而俱顺焉G仁人固多心乎?
11.下列对材料中加粗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就,意为赴、前往,与《论语》十二章中“就有道而正焉”中的“就”词义相同。
B.良,意为的确、确实,与《琵琶行》中“感我此言良久立”中的“良”词义不同。
C.相,意为互相,与《兼爱》中“诸侯之相攻国者乎”中的“相”字义相同。
D.小子,意为孔子对孔鲋的称呼,与现在所说的“青年小子”不同。
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晏婴曾在国宾馆接待孔子,向他表达自己对当时齐国形势的担忧,并极力地劝说孔子留在齐国,认为这是帮助齐国摆脱困境的唯一希望。
B.面对晏婴的游说,孔子用生动形象的比喻,指出齐国已经病入膏肓,难以挽救,同时预言其政权将被田氏家族夺取,表现出他的远见卓识。
C.在墨子的言论中,孔子认为晏婴在三个国君手下都能平安无事,说明其并非忠心侍主,晏婴进行了有力回击,而孔鲋反驳了墨子的观点。
D.孔鲋对墨子进行了反驳,认为孔子没有丧失尊严,晏婴实属忠臣,二者都是君子,不会相互诋毁攻击,恰恰相反,他们对对方都赞赏有加。
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子以齐为游息之馆,当或可救,子幸不吾隐也。
(2)盈成匡,父之孝子,兄之悌弟也。
14.
孔鲋的论说看似具有一定的逻辑性,实则违反了下表中的逻辑规律,请根据材料二列举一例,指出其中的逻辑错误。
逻辑规律简表
三、诗歌鉴赏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小寒食舟中作①
杜甫
佳辰强饮食犹寒,隐几萧条戴鹖冠②。
春水船如天上坐,老年花似雾中看。
娟娟戏蝶过闲幔,片片轻鸥下急湍。
云白山青万余里,愁看直北是长安。
【注】①这首诗写于大历五年春诗人淹留潭州时,即诗人去世前半年多。小寒食是指寒食的次日,清明的前一天。②鹖(hé)冠:传为楚隐者鹖冠子所戴的帽子。
15.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紧承题目,写诗人强打精神,饮酒过节。“强饮”两字意蕴丰富,折射出诗人不欲饮酒、应节当饮、以饮浇愁的复杂心绪,为下文奠定基调。
B.颔联中“天上坐”写在舟中飘荡起伏犹如坐在天上云间,“雾中看”指看岸边的花草犹如隔着一层薄雾,切合诗人此时观景的实际,读来倍觉真切。
C.颈联写景由近及远,由蝴蝶而鸥鸟,层次分明地写出蝶鸥轻快自在、往来自如的景象,“过闲幔”的“闲”字暗含诗人此时舟中观景的闲适自在。
D.尾联中“云白”,“山青”,描写的正是寒食佳节江上的自然景色,“万余里”写出了诗人的思绪随着层叠不断的青山白云蔓延开去,为结句作铺垫。
16.尾联中“愁看直北是长安”中的“愁”具体有哪些内涵?请结合全诗分析。
四、默写题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要营造和谐的社会氛围,人们就应该按照《论语·卫灵公》中“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的教导去做,以己度人,不能强人所难。
(2)张若虚《春江花月夜》中“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写女子见月怀人,想驱赶月光却不能做到。
(3)高适的《燕歌行》中“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写出了战争的残酷和战士勇于为国牺牲的高尚情怀。
五、语言表达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题。
门多萨(以下简称“门”):你说过,(甲),究竟应该怎么看?
加西亚·马尔克斯(以下简称“加”):两种说法都对。我在开始的时候,刚刚着手探索写作的奥秘,心情欣喜愉快,曾经一口气写完一个短篇小说。可现在一天能写完一个大段落就算万幸了。随着时间的推移,写作已经变成一件苦差。
门:为什么呢?你已经娴熟地掌握了驾驭文字的技巧,写起来应该A______了。
加:原因很简单,就是责任心越来越强了。现在我觉得,每写一个字母,都会引起更大的反响,对更多的人产生影响。
门:对你来说,(乙)?
加:我认为,别的作家有了一个想法、一种观念,就能写出一本书来,而我总是得先有一个视觉形象才可动手写作。比如《百年孤独》就是基于这样一个视觉形象:一个老头儿带着一个小男孩去见识冰块,他让香蕉公司的人打开一箱冰冻鲷鱼,把小男孩的手按在冰块里。
门:老头儿是你的外祖父马尔克斯上校吧?
加:是的。
门:那就是说,你是从现实中撷取素材的了。
加:在我的小说里,可没有一行字不是建立在现实的基础上的。
门:《百年孤独》里可爱的美人儿蕾梅黛丝呢?你曾经说过,美人儿蕾梅黛丝飞上天空可不容易。
加:我当时实在想不出办法打发她飞上天空,很着急。①有一天,一个来我们家洗衣服的高大漂亮的黑女人在绳子上晾床单。②当时风很大,她怎么也晾不好,却让风给刮跑了。这时,我B______,美人儿蕾梅黛丝有了床单就可飞上天空了。
门:这就是所谓的灵感吧!
加:③我认为,灵感既不是一种才能,也不是一种天赋。④它是作家坚韧不拔的精神和精湛的技巧同他们要表达的主题达成一种和解。因为写作的人要设法探究主题,但主题则力图设置种种障碍。有时候,因为某种契机所有的障碍一扫而光,这时你会感到,写作是人生最美好的事情。这就是我所认为的灵感。
(摘编自加西亚·马尔克斯、门多撒合著《番石榴飘香》)
18.请在文中画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
19.请在文中括号内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20.文中标序号的句子有两处表述不当,请指出其序号并做修改,使语言准确流畅,逻辑严密,不得改变原意。
21.
本学期你所在班级研究性学习的课题是汇编一本《多义词小词典》,你的任务是整理“可”字的用法,请结合文中加粗的“可”字,完成下面的表格。
22.画线句中加粗的三种人所指的都是“作者”,请问这三种称呼方式各有何效果?
六、材料作文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明清之际一批思想家提出“经世致用”的主张,认为学问必须有益于解决社会问题;庄子却说“无用之用,方为大用”;有现代学者认为:读一些无用的书,做一些无用的事,花一些无用的时间,都是为了在一切已知之外,保留一个超越自己的机会。
对于“有用”与“无用”的内涵与关系,你有怎样的思考?请自定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议论文。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参考答案
1.答案: C
解析: 式微,指事物由兴盛而衰落,出自《诗经·邶风·式微》“式微,式微,胡不归?”。具体语境中,“亲戚关系,过去被认为是重要的社会联结,如今正在青年之中式微”,这里的“式微”指如今的青少年的做法与前面“亲戚关系,过去被认为是重要的社会联结”相反的情况:青年人与传统相反,“他们以一种逃离的心态远离传统的亲戚关系甚至‘断亲’”。可见“式微”指的是青年远离传统的亲戚关系。
故选C。
2.答案: B
解析: A.“彻底脱离亲戚关系”错误,由材料一第一段“一般理解为跟直系亲属、同辈之间乃至与长辈之间日常的互动频率降低,或者没有交往”可知,“断亲”只是关系疏远,而不是“彻底”断绝关系。
C.“必然出现”错误,由材料一第六段“结婚带来新的亲戚关系,他们要不断适应成年人的亲戚网络,也将唤起新的亲缘”及第七段“但某种亲情唤醒的回归效应应该是会出现的”可知,“亲缘唤醒”是一种可能,而非“必然”。
D.“最重要原因”错误,由材料一第二段“包括发达的市场经济、良好的政策和社会保障体系,使得我们不需要依赖传统的亲缘关系,来获取我们的生存机会”,第三段“另外,新世纪以来,中国社会的快速变化导致了各种内卷……”可知,文中谈了几个原因,但没有谈到“主要原因”是什么。
故选B。
3.答案: A
解析: A.“其越发达普及,‘断亲’现象就会越严重”错误,由原文第四段“互联网抢占了青年的时间、空间和心理,造成了青年世代的交往惰性,‘断亲’因沉溺网络生活方式而堂而皇之地上演”可知,互联网带来的“断亲”影响,根本原因还是年轻人的“交往惰性”,第六段也强调了“尽管互联网世代的青年呈现了比以往世代更加独立的个性和独自生活的适应能力,‘断亲’的社会环境、时代条件和家庭结构,在短期内不会发生显著变化,但随着00后世代的年龄增长,……,也将唤起新的亲缘”可知,“越发达”“越严重”的推断不成立。
故选A。
4.答案: 不能体现。材料二中所说的传统中国社会结构的基本特性,是以“己”为中心的“差序格局”。而小金的三个微信群“工作群”“朋友群”“家族群”之间形成不了这种“以‘己’为中心”的“差序格局”。
解析:
5.答案: ①有关部门认真落实“双减”政策,使广大青少年有更多的时间与亲戚交往。
②年轻人应该从网络的虚拟世界中走出来,改掉自己的交往惰性,多与亲戚交流。
③珍视春节、清明等传统节假日,利用这些节假日进行走亲访友、祭祀祖先等活动,增进亲戚间感情。
④社会、学校等各团体加大宣传力度,大力宣扬有关家族、亲缘交往方面的优秀传统文化,营造亲人之间和谐相处的良好氛围。
解析:
6.答案: A
解析: A.“感伤凄凉”错误。原文“回去的路变得轻松,隐隐可闻天心寺的暮鼓声”可知文章基调阳光健康,积极向上,并非感伤凄凉。
故选A。
7.答案: C
解析: C.“全文都笼罩在一种如仙似幻的迷雾之中,此处再插入一段传说,更增加了神秘色彩”错误。作品虽然以“踏雾寻红袍”为题,但是文本内容以写实为主,并未笼罩在一种如仙似幻的迷雾之中,插入传说也是为了深化主题,而非给文本增加神秘色彩。
故选C
8.答案: ①故地重游,想到之前与好友一起游览喝茶聊天等往事,顿生对好友的思念之情。
②想起好友要写的武侠小说却因为身体不好而计划搁浅、宏愿未了,心生遗憾之情。
③想到好友已离世,“大红袍”三字石碑还在,物是人非,产生对世事沧桑、天地悠悠的生命感悟。
解析:
9.答案: ①文章以“踏雾寻红袍”作为标题,寻找红袍是文章的写作线索,可见“红袍”一词串联全文。
②“红袍”凝结着作者的多种情感,作者对历史的思考、对友人的怀念、对人生的感悟,都凝结在红袍这一核心意象之上。
解析:
10.答案: CFG
解析: 句意:梁丘据问晏子说:“您服侍过三个君主,君主的心志是不一样的,而您全都顺从他们,仁人难道有许多忠心吗?”
“曰”,是说的意思,后面是说的内容,为断句标志,故C处断开。
“而”连词,表转折,连接“事三君”和“不同心”,中间不断开,其后F处断开;
“仁人”是主语,“多”是谓语,“心”是宾语,句子结构完整,主语“仁人”前G处断开。
故选CFG。
11.答案: D
解析: A.正确。句意:晏子到他住的地方拜访。/到有道的人那里去匡正自己。
B.正确。的确、确实/很。句意:确实来不及了。/被我的话所感动,她站立了好久。
C.正确。句意:孔子、晏子互相诋毁。/诸侯互相攻打其他国家的现象还存在吗?
D.错误。不是孔子对孔鲋的称呼,与现在所说的“青年小子”意思相同。孔鲋是孔子的八世孙,两人不可能有面对面交谈的机会。文中“小子”指孔子的弟子,是孔子对弟子的称呼,相当于“青年小子”。
故选D。
12.答案: A
解析: A.“认为这是帮助齐国摆脱困境的唯一希望”错误。“齐其危矣……子以齐为游息之馆,当或可救,子幸不吾隐也”,意思是齐国现在已经很危险了……你把齐国作为游学休憩的地方,应该还有补救的办法吧。希望你不要对我有所隐瞒。是说孔子应该有帮助齐国的方法,而不是齐国摆脱困境的唯一希望。
故选A。
13.答案: (1)你把齐国作为游学休憩的地方,应该还有补救的办法吧。希望你不要对我有所隐瞒。
(2)盈成匡,是孝顺父亲的儿子,敬爱兄长的弟弟。
解析: 参考译文:
材料一:
孔子刚刚到齐国,晏子到他住的地方拜访,说:“齐国现在已经很危险了。就好像乘没有缰绳的车到了千丈的悬崖边,想不掉下去是不可能的!这是我心里的话。你把齐国作为游学休憩的地方,应该还有补救的办法吧。希望你不要对我有所隐瞒。”孔子说:生老病死是没有办法救治的。国家政令,是君王的马嚼子和缰绳,是用来制约臣下的。现在齐国国君失去它已经很久了。你虽然想拉住车子,阻住车轮,确实来不及了。或许还可以通过一生的辅佐齐国君主和他的子孙,经过努力改变过去,齐国还是田氏的。
材料二:
墨子说:“孔子拜见齐景公,景公说:‘您向来不会见晏子吗?’”孔子回答说:“我听说晏子侍奉三位君主而且能够顺利,这是三种不同的心思,这是我不见他的原因。景公把这些话告诉晏子。晏子说:‘三位君主都想要使国家安定,因此我才能够顺利。听说君子独自站立,不会对着影子惭愧。如今孔子遭受伐树削迹的驱逐,却不自认为是耻辱;自己在陈国、楚国之间处于困境,并不自认为穷困。当初我看见儒者很尊重他们,现在我看见儒者开始怀疑他们了。’”(孔鲋)诘问他说:“像这样吗?孔子、晏子互相诋毁。小人有这样的事,君子不这样做。孔子说:‘灵公品行不好但是晏子用使国家整顿来侍奉他,庄公胆怯晏子用勇敢的品行来侍奉他,景公奢侈晏子用节俭的品行来侍奉他。晏子,是君子啊。’梁丘据问晏子说:‘您服侍过三个君主,君主的心志是不一样的,而您全都顺从他们,仁人难道有许多忠心吗?’晏子回答说:‘一种忠心能够事奉百个君王,多种忠心不能事奉一个君主。所以三位君主的心不是一致,我的心不是三种心思。”孔子听说了这件事,说:“你们记住这些话!晏子是用一种忠心来服事三个君主,是君子啊。’像这样,孔子赞誉晏子,不是所说的毁谤他,看不见他的优点。景公问晏子说:‘像这么多的人,有比孔子贤能的吗?’晏子回答说:‘孔子,是君子,是行为有节操的人。’晏子又说:‘盈成匡,是孝顺父亲的儿子,敬爱兄长的弟弟。他的父亲是孔子的弟子,弟子尚且认为值得尊敬,那么他的老师也不会轻贱。’这样晏子也是赞誉孔子是可以知道的。德行不修饰,是自己的罪过。不幸屈于人之下,是自己的命运。被人拔掉大树,(吓得)销声匿迹,断绝七天的粮食,有什么穷困的?如果晏子因为这些怀疑儒家,那么晏子也不值得被认为贤能了。”
14.答案: 由儿子孝悌(B真)推断出父亲品德高尚(A真),由弟子品德高尚(B真)推断出老师高贵贤能(A真)。此处推断错误:B真无法推断出A真,违反了充分理由律。理由真实,但与结论无必然联系,属于强加因果。
解析:
15.答案: C
解析: C.“暗含诗人此时舟中观景的闲适自在”错,“闲幔”的“闲”字回应首联第二句的“萧条”,布幔闲卷,舟中寂寥,所以蝴蝶翩跹,穿空而过。写出的是诗人此刻的孤独寂寞。
故选C。
16.答案: ①飘泊江湖的羁旅之愁。节日佳辰,作者却身在舟中,淹留潭州,倍觉孤寂无聊。
②年迈多病、穷愁潦倒的老病之愁。“隐几”“天上坐”“雾中看”等,可见诗人身体衰迈、老眼昏蒙,暗自伤老。
③不为朝廷所用的失意之愁。“鹖冠”突出作者失去官职、不为朝廷所用的身份,身不在官而依然心系国事,这是无能为力的杜甫最为伤情之处。
④感叹时局多难的忧国伤时之愁。时局的动荡不安、变乱无常,如同雾里看花,真相难明,而作者心系国家,长安空望,只能徒自伤怀。
解析:
17.答案: (1)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2)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上拂还来
(3)相看白刃血纷纷,死节从来岂顾勋
解析:
18.答案: A.得心应手(或:如鱼得水/驾轻就熟)
B.茅塞顿开(或:恍然大悟/灵机一动)
解析:
19.答案: 甲:写作是乐事也是苦差
乙:具备什么条件才能动手写作(或:什么情况下才能开始写作)
解析:
20.答案: 语句②,“却让风给刮跑了”前加“床单”;语句④,“达成一种和解”改为“达成的一种和解”。
解析:
21.答案: ②义项:表示值得
③文中例句:美人儿蕾梅黛丝飞上天空可不容易。(或:在我的小说里,可没有一行字不是建立在现实的基础上的。)
义项:表示强调。
解析:
22.答案: ①“写作的人”突出作者的写作行为;②“你”用第二人称,激发读者共鸣;③“我”强调这是作者(马尔克斯)的独特见解。
解析:
23.答案: 略
解析: 【审题指导】
(1)理解有用和无用的内涵和关系。长期以来,我们国人喜欢从功利角度判断是有用抑或是无用,习惯于排斥无形的精神世界。对国人来说,无用很大程度上是指精神世界的一切。可是却不知,它们能丰富我们的生活,涵养我们的人格。它们能给我们提供人生的意义,提供精神的支撑,它们使我们情感有所寄托。恰如莫言在诺贝尔颁奖典礼晚宴致答谢词的时候提及到:“文学和科学相比较的确是没有什么用处,但文学的最大用处,也许就是它没有用处。”
(2)具体行文时,考生可以分析“有用”与“无用”的辩证关系,比如面对同一件事物或一个人,有些人看来有用,有些人看来无用,或者在此时无用,而在其他时候有用。世俗之士所谓的“有用”,不一定是真有用,而他们所说的“无用”,可能恰恰却有着莫大之用。
【写作思路】
第①②段:开篇引论、中心论点。
第③④段:分析问题“有用”意味着经世致用,意味着能迅速转化为生产力的知识,他们是推动人类文明前行的力量。
第⑤⑥段:分析问题但是那些所谓“无用”的知识也有其大用。
第⑦段:分析问题“有用”知识与“无用”知识相辅相成。
第⑧段:批判现实急功近利、摒弃“无用”知识的社会现象。
第⑨段:解决问题同时探寻“有用”与“无用”学问。
第⑩段:结尾。
规律
同一律
矛盾律(不矛盾律)
排中律
充足理由律
符号
A是A
A不是非A,
A和非A必有一假
A和非A必有一真
A真,是因为B真,B也能推出A
例子
喜马拉雅山是世界上最高的山
任意一个负数都不是非负数
这个数要么是0,要么不是0
三角形,内角度数之和为180度
例句
义项
①
例1:国产游戏《黑神话:悟空》融合实景3D技术,玩家可沉浸式体验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
可以、能够
文中例句:而我总是得先有一个视觉形象才可动手写作。
②
例2:电影《志愿军:存亡之战》中志愿军战士可贵的牺牲精神戳中无数观众“泪点”。
文中例句:《百年孤独》里可爱的美人儿蕾梅黛丝呢?
③
例3:对于今年9月在武汉开幕的长江文化艺术季,游客们可是带着满满期待来的。
文中例句: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2024~2025学年山东省邹城市兖矿第一中学高一(上)期末模拟测试语文试卷(三)(含答案),共13页。
这是一份2024~2025学年山东省济宁市邹城市兖矿第一中学高三(上)期末模拟测试语文试卷三(含答案),共24页。
这是一份2024~2025学年山东省济宁市邹城市兖矿第一中学高二(上)期末模拟测试语文试卷(一)(含答案),共1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