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终活动
搜索
    上传资料 赚现金
    英语朗读宝

    浙江省宁波市北仑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浙江省宁波市北仑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第1页
    浙江省宁波市北仑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第2页
    浙江省宁波市北仑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第3页
    还剩40页未读, 继续阅读
    下载需要10学贝 1学贝=0.1元
    使用下载券免费下载
    加入资料篮
    立即下载

    浙江省宁波市北仑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展开

    这是一份浙江省宁波市北仑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共43页。试卷主要包含了现代文阅读,文言文阅读,古代诗歌阅读,名篇名句默写,语言文字运用,作文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中国文学重视对意象的创造。对意象的理解出现偏颇,将难以把握作者寄寓在文本中的主观情志,影响对作品的精准诠释。目前对苏轼黄州诗文意象大致可以分为三类。第一类,认为这些意象是孤独寂寞、凄惶难安的精神体现。第二类,认为这些意象是摆脱苦痛、超然世外的精神体现。第三类,认为这些意象是无心自在的精神体现。以上观点从不同方面揭示了苏轼黄州诗文意象的相关内涵,但忽略了苏轼在诗文中表现出来的“自洽有为”的主体人格精神。事实上,苏轼虽人生坎坷,但其生命中却贯注着积极自适以至自洽,在逆境中奋起而积极有为的理想信念。以“自洽有为”为意象研究的切入点,或能更好地诠释。
    苏轼在黄州诗文中,通过“梦”“舟”等意象,营造了一种醉醒之间、梦醒之间、虚实之间的自由广阔、轻松和谐之境。其生命,就是在此残缺压抑的现实中得以舒展成长并有所成就的,这正是苏轼自洽有为精神的具体体现。
    东坡词中,一个主要意象是“梦”。以《念奴娇·赤壁怀古》为例。初读这首词,觉得作者是在怀古伤今,因命与志的不相谋、人情与事理的纷乱交织而感喟光阴虚度、功业无成,抒发了一种人生如梦、消磨壮心殆尽的人生哀叹。实则不然。《念奴娇·赤壁怀古》通过词尾梦境的书写,营造的正是这样一个亦虚亦实的无住、无缚、自在之境。这样的“如梦”之境,不再受到执念的遮蔽和现实的束缚,让人在无所束、无所待的淡然中有距离地审视自己的人生。也唯有在这个时候,作者才能跳出自我和一时一地的局限,从画中人抽身为看画之人:我不再是一时一地的困顿之我,而是人类之大我。周瑜与自己,成功与失败,都是这亘古时空滔滔江水中或翻涌突出或沉没无闻的浪花。这使他不再胶着在现实的无奈之中,从而生出自由旷达之心,这才是“人生如梦”的内涵所在。
    “舟”的意象,也展现着苏轼自洽有为的人生思考。苏轼《临江仙》中“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一句,表达的正是这样的一种无心状态。在这种无心的状态下,通过“行天下之至顺”,可以到达“人之所悦”的人生境界。苏轼通过“舟”的意象,创造了安时处顺、不为世累的人生之境: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以开放自在不拘之心,纵情享受千里快哉之风和浩瀚无垠之景。
    “幽人”也是苏轼自洽有为之的典型意象。身处困境,安之若素,坚守自得的“幽人”意象,是苏轼自洽有为精神的自我表达。他以逐臣的身份来到黄州,朝廷的驱逐和亲友的背离使他倍感凄凉。即便如此,苏轼并没有在现实的打击中自暴自弃,随波逐流。事实上,苏轼在黄州期间,一直未忘记忧国忧民,并总是力所能及地惠及黄州人民,这均说明苏轼在逆境中仍坚守着自己可贵的“许国心犹在”的精神,并积极蓄力,以图有助益于家国。
    《赤壁赋》“客亦知夫水与月乎”一段关于“变”与“不变”的辩证分析,正体现出苏轼看待问题的广阔视角:如果局限于眼前,只看到流水滔滔,逝而不返,月盈月亏,瞬息已变;但如果把眼光放长远一些,则江水长流,明月仍在。苏轼看待人生世事也是如此。苏轼的自恰有为还表现在,他虽把荣辱得失置于无限时空,从而淡化人生得失,但并不因此否定生命的价值。从天地的视角看,生命微小;从生命的角度看,天地却可以尽纳胸中。苏轼通过对“水”“月”等意象,为我们呈现了一个视野无限开阔、广纳世间万物、纵享天地大美的自洽有为的人生境界。
    历朝历代遭遇贬谪的官员不乏其人,但能做到像苏轼这样猝临惊辱而能安、安而能有所作为之人,却寥寥无几。苏轼的处境,与司马迁、陶渊明等人皆有相似之处,但最终的生命取向又大不相同。司马迁在《报任安书》中,充分阐述了他忍辱负重活下来以求文采表于后世的价值选择。司马迁的著书自见无疑给苏轼提供了一条可行之路。对苏轼来讲,他也选择了著书立说以实现自己价值的人生之路。但不同的是,他没有因为屈辱而否定生命的价值。陶渊明因为不堪忍受官场的污浊和束缚而归返田园,可谓穷而独善其身的典型代表。苏轼追慕陶渊明的诗品和人品。与司马迁的自卑、陶渊明的自隐相比,苏轼的选择是不卑、不隐、不殒的生命态度。他敬畏生命,秉持本心,用宽容的胸怀和积极的心态让生命得以和谐安乐并有所作为。
    综上所述,在自洽有为的研究视域下对苏轼黄州诗文意象做诠释,能够深刻且全面地对意象中所内含的苏轼精神内蕴做出更丰富生动且立体通透的解读。黄州诗文意象所体现的,绝不仅仅是苏轼本人孤独寂寞、凄惶难安、摆脱苦痛、超然世外的心理内涵。苏轼是文学史上熠熠生辉的文学大家,不仅仅因为其辉煌的文学成就和独立的仁者情怀,更因为在这背后,隐含着探求大道、仁爱天下、和谐愉悦、踔厉奋发的“自洽有为”的生命智慧。
    (摘编自王燕《从意象角度看苏轼黄州诗文中的“自洽有为”》)
    1.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苏轼看待人生世事也是如此”,这里的“此”指的是看待世事需要视角广阔,眼光长远,不局限于眼前的事物。
    B.苏轼的黄州诗文意象内涵复杂,不只是孤独寂寞、超然世外之类,还应将“自洽有为”纳入“无心自在”的精神体现中,作为补充。
    C.苏轼黄州诗文中的“舟”意象,象征着他安时处顺、不为世累的人生态度,与“梦”等意象共同构成了苏轼自洽有为精神的文学表达。
    D.司马迁“退论书策,以舒其愤,思垂空文以自见”,苏轼借鉴了司马迁著书立说的做法,但以更积极的态度高扬起生命的价值。
    2.下列选项,最适合作为论据来证明苏轼“自洽有为”的主体人格精神”的一项是( )
    A.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
    B.一任刘玄德,相对卧高楼。(《水调歌头·安石在东海》)
    C.时夜将半,四顾寂寥。适有孤鹤,横江东来。(《后赤壁赋》)
    D.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浣溪沙》)
    3.本文在提出“自洽有为”的研究视角后,怎样展开论证?请简要分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半棵树
    牛 汉
    真的,我看见过半棵树
    在一个荒凉的山丘上
    像一个人
    为了避开迎面的风暴
    侧着身子挺立着
    它是被二月的一次雷电
    从树尖到树根
    齐楂楂劈掉了半边
    春天来到的时候
    半棵树仍然直直地挺立着
    长满了青青的枝叶
    半棵树
    还是一整棵树那样高
    还是一整棵那样伟岸
    人们说
    雷电还要来劈它
    因为它还是那么直那么高
    雷电从远远的天边就盯住了它
    1972年,咸宁
    4.下列对《半棵树》思想内容的分析与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作者篇首扣题,“荒凉的山丘”,渲染了一种压抑沉闷的气氛,用简笔勾勒出半棵树的恶劣的生存环境,表达了作者对“半棵树”的怜悯与同情,奠定了全诗的情感基调。
    B.第二小节叙述半棵树的命运遭际,既交代了他对抗风暴的斗争策略,也交代了它被摧残至半棵的原因,突出地表现半棵树的倔强和外在恶势力的凶残。
    C.第三小节三句诗组成了一个特写镜头,刻画出半棵树在春天来临时战斗的姿态与饱满自信的形象,赞美了它的坚韧与顽强。
    D.全诗运用托物言志手法,“半棵树”这一核心意象表现了半棵树坚韧的斗志与顽强的生命力,象征着秉守正道、维护尊严的知识分子的不屈的抗争精神和韧性的战斗传统。
    5.下列对《半棵树》艺术特点的理解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作者以“半棵树”为题,给读者一种残缺感,一种与通常生活经验中作为完整形象的“一棵树”相背离的陌生感,一种视觉的冲击力,同时给读者留下悬念。
    B.第四小节中作者把半棵树与一整棵树的对比,进一步凸现其崇高而伟岸的精神风采,以白描的方式升华了半棵树的人格魅力。
    C.第五小节中作者用一“盯”字,用比拟手法活画出迫害者的狡黠与阴险,真实地反映出处在一个高压恐怖的时代之中的抗争者对自己逼仄艰难的处境和抗争脆弱的清醒认识。
    D.这首诗歌的语言富有张力,作者用“真的”,意在突出虚拟形象的真实感,用“仍然”这个副词强调半棵树的执著,用一“满”字,透露半棵树乐观、昂扬的精神。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树上的男爵(节选)
    [意大利]卡尔维诺
    我的兄弟柯希莫·皮奥瓦斯科·迪·隆多最后一次坐在我们中间的那一天是1767年6月15日。我记得很清楚,事情好像就发生在今天一样。大家坐在翁布罗萨我家别墅的餐室里,几扇窗户都嵌满了花园里那棵高大的圣栎树的繁茂枝条。时间正当中午,我们全家人按照老规矩在这个时候坐到餐桌边,虽然那时从不习惯早起的法国宫廷传来的下午吃正餐的时尚已在贵族之中风行。我记得有风从海上吹来,树叶抖动。柯希莫说:“我说过不要,我就是不要!”他推开那盘蜗牛。他往常可从来没有闹得这么凶。
    在首席上端坐着我们的父亲,阿米尼奥·皮奥瓦斯科·迪·隆多男爵,他头上戴着路易十四式的垂至耳际的假长发,这像他的许多东西一样已经过时了。在我和我的兄弟中间坐着福施拉弗勒尔神父,我们家的食客和我们这些孩子的家庭教师。在我们对面坐着我们的母亲,女修道会会长科拉迪娜·迪·隆多,和我们的姐姐巴蒂斯塔,住家的修女。在桌子的另一头,与我们的父亲面对面坐着的是土耳其式着装的律师埃内阿·西尔维奥·卡雷加骑士,我们家庄园的总管和水利工程师,而且他作为父亲的非婚生兄弟,是我们的亲叔叔。柯希莫满了12岁,我8岁;我们刚被允许上父母的餐桌几个月。也就是说,我沾了我哥哥的光,随他一起提前升级,因为他们不想让我一个人单独在一边吃饭。
    我说沾光只是说说而已。实际上,无论对柯西莫还是对我来说,欢乐的日子结束了,我们怀念在我们自己小房间里的进餐,只有我们两个和福施拉弗勤尔神父。……我们在神父陪伴下的饭餐在长时间的祷告之后才开始,一勺勺规规矩矩,合乎礼仪,一声不响地进行,如果谁从盘子上抬起眼来,或者喝汤时发出了轻微的响声那可不得了。但是,神父在喝完汤时就已经吃腻了,他茫然地呆望着,每啜饮一口酒就啧啧舌头,好像只顾品味这短暂而浅表的感觉。上第二道菜时我们就可以开始用手抓起来吃了,吃完饭时互相掷梨瓢玩,而神父不时懒洋洋地说一声:“够了!安静些!”
    而如今呢,同全家人一起坐在餐桌边,家庭里的积怨显形了,这是童年中不幸的篇章。我们的父亲,我们的母亲,不停地对我们唠叨,要用刀叉吃鸡啦,身体要坐直啦,胳臂肘不要靠在桌子上啦,简直没完没了!还有我们那位讨厌的姐姐巴蒂斯塔,一系列的叫嚷、气恼、处罚、踹腿、踢脚就开始了,直至柯希莫拒绝吃蜗牛并决定把他的命运同我们断开的那天为止。
    后来,第一次重新同家人共餐时,好像什么事情也不曾发生过似的。大家准时到来,这就是那个6月15日的中午。我们的姐姐、膳食的总管,预备了什么东西呀?蜗牛汤和蜗牛做的主菜。柯希莫连蜗牛壳也不愿碰。“要么你们吃下去、要么马上把你们关进小房!”我屈从了,我开始吞咽那些软体动物。①这是我的一次颇为软弱的表现,它使我的哥哥觉得更加孤独了,因此他抛弃我们的行动中也有着对我的抗议,因为我让他失望了。但是我那时只有8岁,何况我的意志力,而且是我儿童时的意志力怎么能够同我哥哥与生俱来的那种超人的顽强相比呢?
    “怎么样?”我们的父亲问柯希莫。
    “不吃,还是不吃!”柯希莫回答,并推开盘子。“从饭桌上滚开!”
    而柯希莫已经转过身去,背向着我们大家,正要走出餐室。“你去哪儿?”
    我们从玻璃门里望见他正在门廊里取他的三角帽和佩剑。“我知道!”他朝花园跑去。
    我们从窗子里看见他很快爬上那棵圣栎树。②他穿戴和打扮得非常整齐,他是按照我们的父亲的要求弄妥贴后来吃饭的,尽管他只有12岁。扑上粉,头发用带子扎起辫子,三角帽,针织领带,绿色开叉燕尾服,浅紫色的短裤,佩剑,白皮长护腿套,护套只包半截,这是唯一的让步措施,使得穿着方式更符合我们的乡间生活。而我,由于只有8岁,免除了在头发上扑粉,如果不是在盛大宴会之时。也免挂佩剑,虽然我喜欢佩戴也不行。他就这副模样往那棵多结的树上爬,手脚并用,以我们在长期一起练就的准确而迅速的动作在树枝上攀登。我已经说过我们在树上度过许多时光,不是像许多孩子那样图实惠,他们爬上去只是为了找果子或掏鸟窝,而我们是为了越过树干上险恶的蜂巢和树杈,爬到人上得去的最高处,找舒适的地方坐下来观看下面的世界,对着从树下走过的人们呼喊或捉弄他们。因此我认为柯希莫面对那种不公正的强逼,首先想到的是爬上我们熟悉的那棵圣栎树是很自然的。圣栎树的树枝,向上伸到与餐室的窗户相同的高度,使得全家人都看见他的委屈和愤慨。
    “小心!小心!会摔下来呀,可怜的孩子!”我们的母亲焦急地喊道,倘若她看见我们在炮火之中冲锋一定满心欢喜,可是,她却为我们的每一种游戏而忧惧交加。
    柯希莫爬至一条粗枝的杈口上,他在那里可以呆得舒适一些。他坐下来,双腿悬垂着,两臂交叉,手掌塞进腋下,脑袋缩进双肩里,三角帽低压在前额上。
    我们的父亲从窗台里探出身对他喊道:“你在那里呆腻了就会改主意的!”“我决不会改变想法。”我的哥哥在树冠上说。“只要你下来,我就叫你好看!”“我决不下树!”他说到做到。
    6.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恰当的一项是( )
    A.小说第一段中“几扇窗户都嵌满了花园里那棵高大的圣栎树的繁茂枝条”的描写,为人物活动提供了背景环境,也为下文情节发展作了铺垫。
    B.第三段写我们在小房间进餐时的肆意玩耍与第二段上父母餐桌时的规规矩矩形成对比,突出以父母为代表的专制、礼教与柯希莫兄弟渴望自由、不愿受到束缚的天性的矛盾。
    C.小说对神父“茫然地呆望着”“啧舌头”“懒洋洋地”等神态动作描写,是为了表现神父的慵懒,对孩子的纵容和不负责任。
    D.标题“树上的男爵”以“树”象征着理想的世界,一种与地面截然不同的自由的生活;“男爵”,象征着专制礼教等束缚,一种刻板的守旧的压抑的世俗生活。“树上”与“男爵”的矛盾,揭示了人类普遍的生存困境。
    7.分别指出划线部分①②所采用的表现手法,并简析其作用。
    8.“叙述腔调”往往流露出叙述人的年龄、性别、身份及感情色彩等个性特征。请分析《树上的男爵》的叙述腔调及其作用。
    二、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王祐,字景叔,大名莘人。祐少笃志词学,性倜傥有俊气。晋天福中,以书见桑维翰,称其藻丽,由是名闻京师。邺帅杜重威辟为观察支使。汉初,重威移镇睢阳,反侧不自安,祐尝劝之,使无反汉,不听。祐坐是贬沁州司户参军,因作书贻乡友以见志,辞气俊迈,人多称之。仕周,历魏县、南乐二令。
    太祖受禅,拜监察御史,由魏县移知光州,迁殿中侍御史。乾德三年,知制诰。六年,转户部员外郎。
    太祖征太原,已济河。诸州馈集上党城中,车乘塞路,上闻之,将以稽留罪转运使。赵普曰:“六师方至,而转运使以获罪闻,敌必谓储峙不充,有以窥我矣,非威远之道也。俾能治剧者,往莅其州足矣。”即命祐知潞州。及至,馈饷无乏,路亦无壅,班师,召还。
    会符彦卿镇大名,颇不治,太祖以祐代之,俾察彦卿动静,祐以百口明彦卿无罪,且曰:“五代之君,多因猜忌杀无辜,故享国不永,愿陛下以为戒。”彦卿由是获免,故世谓祐有阴德。
    继以用兵岭表,徙知襄州。湖湘平,移知潭州。召还,摄判吏部铨。时左司员外郎侯陟自扬州还,复判铨,祐判门下省,陟所注拟,祐多驳正。卢多逊与陟善,陟因诉之,多逊素恶祐不比己,遂出祐为镇国军行军司马。
    太平兴国初,移知河中府。入为左司员外郎,拜中书舍人,充史馆修撰。未几,知开封府,以病请告。太宗谓祐文章、清节兼著,特拜兵部侍郎。月余卒,年六十四。
    初祐掌诰会卢多逊为学士阴倾赵普多逊累讽祐比己祐不从。一日,以宇文融排张说事劝释之,多逊滋不悦。及普再入,多逊果败,与宇文融事颇类,识者服其先见。
    (《宋史·王祐传》有删减)
    9.材料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会卢多逊A为学士B阴倾C赵普D多逊E累F讽祐G比己H祐不从
    10.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路亦无壅 壅:堵塞
    B.有以窥我矣 窥:窥探,暗中察看
    C.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道:规律
    D.郯子之徒 徒:同类的人
    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彦卿由是获免”和“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中“是”的意思一样。
    B.“有以窥我矣”“以病请告”和“作《师说》以贻之”中“以”的意思一样。
    C.“上闻之”“陟因诉之”和“则群聚而笑之”中的“之”用法是相同的。
    D.“愿陛下以为戒”“遂出祐为镇国军行军司马”和“冰,水为之”中“为”的意思不完全一样。
    12.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正确的一项是( )
    A.“观察支使”“转运使”“河中府”“左司员外郎”“中书舍人”“史馆修撰”“兵部侍郎”等都是官职名。
    B.古代纪年方法大致有干支纪年法、王位纪年法、年号纪年法等,文中“乾德三年”与《琵琶行》中的“元和十年”都属于王位纪年法。
    C.古代官职的变动都有特定的表述,“辟、拜、封、除”表授予官职,“迁、转、徙”表调动官职,“罢、黜”表罢免官职。
    D.古代对人“死”的说法不同,“天子死曰崩,诸侯死曰薨,大夫死曰卒,士死曰不禄,庶人曰死”。王祐死称为“卒”,则说明至死他的地位依然很低。
    13.下列对文中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王祐很有才华,文章写得很好。桑维翰赞誉他的书信辞藻华丽,使他闻名京城,就连皇帝对他的文章也很嘉许。
    B.王祐有政治才能,很受皇帝重用。太祖征讨太原时,因运粮车辆堵塞道路而治罪转运使,赵普劝说太祖原谅他,并举荐王祐去治理,果然形势很好。
    C.王祐敢于直言,劝谏皇帝。在为符彦卿一事申辩时,他讽谏太祖不要像五代的国君那样,因为猜忌而斩杀无罪的人。
    D.王祐不依附权贵,有政治远见。卢多逊多次劝他依附自己,但王祐没有听从;王祐用宇文融排挤张说的事劝说卢多逊,结果事情的发展果然与宇文融相似。
    1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祐坐是贬沁州司户参军,因作书贻乡友以见志,辞气俊迈,人多称之。
    (2)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
    三、古代诗歌阅读
    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各题
    东郊①
    唐·韦应物
    吏舍跼②终年,出郊旷清曙。
    杨柳散和风,青山澹吾虑。
    依丛适自憩,缘涧还复去。
    微雨霭芳原,春鸠鸣何处。
    乐幽心屡止,遵事迹犹遽③。
    终罢斯结庐,慕陶真可庶。
    [注]①本诗是韦应物于大历十四年(779)春在鄠县令任上作。②跼 (jú) :拘束。③遽(jù):仓促,匆忙。
    15.下列对诗歌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青山澹吾虑”的“澹”意为“澄净”,“虑”指尘念俗情,杨柳、和风、青山共同营造了雅致宁静的氛围。
    B.“缘涧还复去”一句运用动作描写,通过写作者信步游玩的状态来表现他内心的祥和与闲适。
    C.“春鸠鸣何处”一句以声衬静,与《鸟鸣涧》中的“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有异曲同工之妙。
    D.“结庐”化用陶渊明《饮酒(其五)》中的句子,写自己在东郊结庐而居的闲适,表达了对陶渊明的仰慕之情。
    16.有学者认为,历代山水田园诗人中,韦应物诗风最接近陶渊明。请结合本诗与陶渊明的《归园田居(其一)》的写景特色谈谈你的理解。
    四、名篇名句默写
    17.补写出下列句子的空缺部分
    (1)陶渊明《归园田居》(其一)中“,” 两句使用叠字,增添了乡村远景的平静安详之感。
    (2)苏轼在《念奴娇·赤壁怀古》中,先写“”,以美人衬托周瑜的英姿勃发;再写“”,以曹操军队的惨败衬托周瑜的军事才能。
    (3)《劝学》中强调了学习可以提高自己、改变自己,以“木受绳,金就砺”设喻,引出“,”的观点。
    (4)《插秧歌》中诗人别出心裁地用“,”两句表现出农人在恶劣的天气条件下插秧不辍的艰辛和吃苦耐劳的精神。
    (5)数字入诗隐含着古人的时空观和生命体验,比如杜甫的“,”两句,上下数字对举,成为开拓时间和空间的有效工具。
    五、语言文字运用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随着人工智能的发展,越来越多同学喜欢向AI提问,并进一步开展深度学习。以下是小刚同学向AI提出问题后,AI给出的答案:
    在这个世界上,劳动是最古老而又永恒的旋律。它如同大地的脉搏,推动着人类文明的车轮滚滚向前。劳动改造世界,劳动创造文明。①崇尚劳动、热爱劳动、歌颂劳动,②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③也是古往今来众多诗歌作品尤其是文学作品争相讴歌的重要母题。④从《芣苢》与《插秧歌》中,⑤我们能真切感受到人民的劳动之美、劳动之乐,⑥如《插秧歌》中呈现了一幅其乐融融、其情醇醇的劳动。在紧张的农忙时节,无论男女老少,只要能干活的,都会一齐来到田间地头,田夫抛秧田妇接,小儿拔秧大儿插,大家各司其职, A 。
    晨曦初露,夕阳西下,劳动者 B ,身影无处不在。他们的身影在阳光中拉长,与这片土地紧紧相连,仿佛每一滴汗水都化作了金黄的麦浪,每一份努力都汇聚成了丰收的喜悦。走进工厂,机器的轰鸣声中夹杂着工人们忙碌的脚步声。他们身穿工装,头戴安全帽,在流水线上熟练地操作着机器,将一件件产品从原材料变成精美的成品。在城市的大街小巷,( 甲 )。无论是烈日炎炎下的清扫,还是夜幕低垂下的巡逻,亦或是风雨无阻的送递,劳动者都用辛勤劳动来创造更加美好的物质生活。
    劳动的价值,( 乙 ),更在于它塑造了人的精神世界。在田野上,劳动是土地与生命的对话,是汗水与希望的交融,它让土地充满了旺盛的生机,也让农人的心中充满了对未来的憧憬。在工厂里,劳动让冰冷的机器焕发出生命的光芒,也让工人们感受到了自己作为社会建设者的骄傲与自豪。有一些劳动看似平平无奇,实际上也能在平凡中书写伟大。
    在这个快节奏的时代,人们往往忽视了劳动的真正意义。我们需要重新审视劳动的价值,尊重每一位劳动者的付出。社会中的每一份劳动都是大机器中的一个齿轮,正是因为无数劳动者的共同努力,社会才得以不断进步,文明才得以不断传承。
    18.请在文中画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
    19.文中第二段标序号的部分有两处表述不当,请指出其序号并做修改,使语言准确流畅,逻辑严密,不得改变原意。
    20.请在文中括号内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21.下列各项中,与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所用修辞相同的一项是( )
    A.无限的太平洋提起他全身的力量来要把地球推倒。
    B.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C.主人下马客在船,举酒欲饮无管弦。
    D.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22.根据AI的答案,你认为小刚提出的问题可能是什么?你认为这个问题是否得到了较好的回答?请简要说明理由。
    六、作文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人工智能时代,因“智能”当先,“人工”就退隐了。登山有高山索道,驾车有无人驾驶,写作有“一键成文”……同样因为有“智能”替代,登山就没有挥汗如雨后的酣畅淋漓,驾车就没有人车合一的踌躇满志,创作就没有束篇停笔的“我见犹怜”。
    我们应如何看待“人工智能”对“劳动幸福”的冲击,请谈谈你的思考。题目自拟,不少于800字。
    参考答案:
    1.B 2.D 3.文章通过分析“梦”“舟”“幽人”等意象,具体阐述苏轼在黄州诗文中表现出的“自洽有为”精神。然后,通过与司马迁、陶渊明的对比,进一步强调苏轼“自洽有为”的主体人格精神。最后得出在自洽有为的研究视域下对苏轼黄州诗文意象做诠释的意义。
    【导语】这篇文章探讨了苏轼黄州诗文中的意象及其对“自洽有为”精神的体现。文章首先批评传统解读忽视了苏轼的“自洽有为”人格,提出通过“梦”“舟”“幽人”等意象更全面解读诗文内涵。接着,文章比较苏轼与其他人物如司马迁、陶渊明的不同生命态度,突显苏轼的积极进取与生命热忱。最后,文章总结认为苏轼的精神内蕴包含了人生智慧,超越了单纯的文学成就。整体结构逻辑清晰,论证充分。
    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B.“将‘自洽有为’纳入‘无心自在’的精神体现中,作为补充”错误。原文“第三类,认为这些意象是无心自在的精神体现。以上观点从不同方面揭示了苏轼黄州诗文意象的相关内涵,但忽略了苏轼在诗文中表现出来的‘自洽有为’的主体人格精神。……以‘自洽有为’为意象研究的切入点,或能更好地诠释”可知,“无心自在”是目前对苏轼黄州诗文意象解读的第三类,而“自洽有为”是作者从一个新的角度对苏轼黄州诗文意象内涵的诠释,并不是“无心自在”精神体现的补充。
    故选B。
    2.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
    苏轼“自洽有为”的主体人格精神体现在生命中贯注着的积极自适以至自洽,在逆境中奋起而积极有为的理想信念。
    A.“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更多地体现出孤独寂寞的心境。
    B.“一任刘玄德,相对卧高楼”主要体现出一种退隐的决心,不希望被功名所束缚。
    C.“时夜将半,四顾寂寥。适有孤鹤,横江东来”营造的是一种空灵寂寥的氛围。
    D.“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体现了苏轼积极向上、不向命运低头、在逆境中奋发有为的精神,这与“自洽有为”的主体人格精神相符。
    故选D。
    3.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结构和思路的能力。
    文章开篇提出问题,指出中国文学重视意象创造,而当前对苏轼黄州诗文意象的理解存在偏颇,“目前对苏轼黄州诗文意象大致可以分为三类。第一类,认为这些意象是孤独寂寞、凄惶难安的精神体现。第二类,认为这些意象是摆脱苦痛、超然世外的精神体现。第三类,认为这些意象是无心自在的精神体现”,以上观点忽略了苏轼在诗文中表现出来的“自洽有为”的主体人格精神”,从而提出“自洽有为”的研究视角。
    接着分析问题:“苏轼在黄州诗文中,通过‘梦’‘舟’等意象,营造了一种醉醒之间、梦醒之间、虚实之间的自由广阔、轻松和谐之境”“‘幽人’也是苏轼自洽有为之的典型意象”,分别从“梦”“舟”“幽人”以及“水”“月”等意象入手,分析这些意象如何体现苏轼自洽有为的精神。
    然后从“苏轼追慕陶渊明的诗品和人品。与司马迁的自卑、陶渊明的自隐相比,苏轼的选择是不卑、不隐、不殒的生命态度。他敬畏生命,秉持本心,用宽容的胸怀和积极的心态让生命得以和谐安乐并有所作为”,与司马迁、陶渊明进行对比,突出苏轼自洽有为的独特性。
    最后得出结论:强调以“自洽有为”为研究视域对苏轼黄州诗文意象进行诠释的意义,“能够深刻且全面地对意象中所内含的苏轼精神内蕴做出更丰富生动且立体通透的解读”,总结指出苏轼黄州诗文意象体现出其“自洽有为”的生命智慧。
    4.A 5.B
    【导语】《半棵树》描绘了一棵在雷电中遭受重创、仅剩下半边的树。在恶劣的生存环境中,仍旧高大、伟岸。诗歌以此象征具有坚定信念和顽强精神的知识分子,尽管遭受磨难,但始终不屈不挠,践行正道,维护尊严。
    4.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作品内容的能力。
    A.“表达同情与怜悯”“奠定全诗的情感基调”错误。由原文“为了避开迎面的风暴,侧着身子挺立着”可知,诗中并没有表达对“半棵树”的怜悯与同情,而是表达了对在厄运面前坚强不屈的人的敬仰与赞美之情,全诗的感情基调是敬仰与赞美。
    故选A。
    5.本题考查学生分析鉴赏作品内容和艺术特色的能力。
    B.“白描的方式”错误,应为“议论”。“还是一整棵树那样高,还是一整棵那样伟岸”是议论性的句子,表达对半棵树的赞美之情。
    故选B。
    6.C 7.①运用内心独白(或心理描写),表现“我”对哥哥行为的同情与理解,并自愧不如。
    ②运用对服饰细节的描写(或外貌描写),具有强烈的反讽效果,反衬出柯希莫叛逆的性格。 8.①采用第一人称,使小说的叙述显得真实可信、亲切可感,给人身临其境之感。
    ②作家模仿一个8岁的男孩语气来叙述故事,通过孩子天真单纯的视角来观察,更富有童趣,反衬出与成人世界的格格不入。
    ③通过年幼胆怯的“我”来叙述12岁哥哥的故事,对比突出哥哥倔强执著的性格。
    【导语】这篇文章通过12岁男孩柯希莫拒绝在餐桌上吃蜗牛并爬上树的反叛行为,揭示了他对专制家庭环境的不满和对自由的向往。文章运用对比手法,刻画了与世俗礼教抗衡的柯希莫形象。作者通过细腻的心理描写和场景设置,巧妙展现家庭内部的矛盾冲突,体现出叙述人对自由生活的向往及对压抑环境的反思。整篇小说结合了象征手法,有效表达了个人对抗传统的张力。
    6.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
    C.“表现神父的慵懒,对孩子的纵容和不负责任”错误,表现出人们对这种束缚人性的礼教的厌倦,批判了礼教对人性的压抑。
    故选C。
    7.本题考查学生理解重要句子,鉴赏小说表现手法的能力。
    ①是“我”的内心独白,(或心理描写),当父亲说“要么你们吃下去、要么马上把你们关进小房!”时,“我”屈服了,开始吃那些蜗牛,而哥哥却坚决地进行了反抗。这段内心独白中“它使我的哥哥觉得更加孤独了”“他抛弃我们的行动中也有着对我的抗议,因为我让他失望了”是对哥哥的理解和同情;同时,也知道知道自己“软弱”,自己的意志力“怎么能够同我哥哥与生俱来的那种超人的顽强相比呢?”,感觉自己比不上哥哥,自愧不如。
    ②这段文字是对哥哥服饰的细节描写(或外貌描写),他穿戴打扮得“非常整齐”,这是整体介绍,后面一系列都是细节描写,如“扑上粉,头发用带子扎起辫子,三角帽,针织领带,绿色开叉燕尾服,浅紫色的短裤,佩剑,白皮长护腿套”,这是非常“绅士”的打扮;但此刻哥哥却穿着它们逃离餐桌,正在爬树。整齐的穿戴与哥哥的叛逆行为形成鲜明对比,具有强烈的反讽效果,反衬出柯希莫叛逆的性格。
    8.本题考查学生鉴赏小说叙述手法的能力。
    ①小说以一个八岁男孩“我”的视角来写,采用的是第一人称,这样的叙述人称使小说的叙述显得真实可信、亲切可感,如同随着“我”在经历整个过程一般,给人身临其境之感。
    ②小说开头写全家坐在别墅用餐的情景,其中“我记得有风从海上吹来,树叶抖动”,这样的细节有着孩子独有的敏感;写父亲“在首席上端坐着”,带着过时的“路易十四式的垂至耳际的假长发”,接着介绍其他人的位置等,十分详尽,写出了刚刚被允许上父母餐桌的孩子的好奇;写自己怀念与哥哥在一起吃饭的情景,“无论对柯西莫还是对我来说,欢乐的日子结束了,我们怀念在我们自己小房间里的进餐,只有我们两个和福施拉弗勤尔神父”。总之,作家模仿一个8岁的男孩语气来叙述故事,通过孩子天真单纯的视角来观察,更富有童趣,反衬出与成人世界的格格不入。
    ③我和哥哥都不喜欢姐姐准备的餐食,但在父亲的严厉威胁下,“我”屈服了,“开始吞咽那些软体动物”,但哥哥却勇敢地进行了反抗,“我说过不要,我就是不要!”,他跑到花园里那棵圣栎树旁,开始爬树。而“我”对自己的屈服感到惭愧,对哥哥的行为是很钦佩的,“我儿童时的意志力怎么能够同我哥哥与生俱来的那种超人的顽强相比呢?”。通过年幼胆怯的“我”来叙述12岁哥哥的故事,对比突出哥哥倔强执著的性格。
    9.BDH 10.C 11.B 12.C 13.B 14.(1)王祐因此被贬为沁州司户参军,于是他写信给同乡朋友来表明自己的志向,文辞气概优异卓越,有很多人称颂他。
    (2)蚯蚓没有锋利的爪牙,强健的筋骨,却向上能吃到泥土,向下可喝到泉水,这是由于它用心专一啊。
    【导语】这篇文言文取自《宋史》,通过对王祐生平事迹的叙述,展现了他在政治、文学方面的杰出才华以及人格魅力。王祐以辞学闻名,年轻时即受到钦佩,历经数职展现出卓越的行政能力,尤其在处理复杂政治局势时表现出的智慧和胆识。文章着重描绘其正直不阿、不依附权贵的性格,同时亦不忘以忠言规谏皇帝,从而体现其深远的政治眼光与道德情操,令人钦佩。文中对历史人物王祐的刻画详实生动,具启迪意义。
    9.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断句的能力。
    句意:恰好卢多逊担任学士,暗中排挤赵普,卢多逊多次讽劝王祐依附自己,王祐不听从。
    “卢多逊为学士”是主谓宾俱全的句子,B处断开;
    “阴倾赵普”是动宾结构,后面D处断开;
    “多逊”是主语,“祐比己”是“讽”的内容,不能断开,而“祐不从”也是主谓句,在主语“祐”前H处断开。
    故选BDH。
    10.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A.正确。句意:道路也没有堵塞。
    B.正确。句意:有用来窥探我们的依据了。
    C.错误。道:风尚。句意:从师的风尚不流传已经很久了。
    D.正确。句意:郯子这类人。
    故选C。
    11.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词语中的一词多义现象的理解能力。
    A.正确。都 “此”“这”。句意:符彦卿因此获得免罪。/因此,没有地位高低贵贱,无论年纪大小。
    B.错误。介词,用来/介词,因为;/连词,来。句意:有用来窥探我们的依据了。/因为有病请求告老。/作了一篇《师说》来赠送给他。
    C.代词,这件事/代词,他;/代词,称呼弟子和老师的人。句意:皇上听到这件事。/侯陟因此起诉王祐。/就聚在一起嘲笑他们。
    D.正确。作为/担任;/凝结成为。句意:希望陛下把这作为告诫。/就让王祐出朝任镇国军行军司马。/冰,是水凝结而成的。
    故选B。
    12.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学文化常识的能力。
    A.“河中府”不是官职名,“史馆修撰”严格说也不是官职名,而是岗位名。
    B.“都属于王位纪年法”错,二者都应为“年号纪年法”。
    D.“地位依然很低”的推断不正确。说明他至少是大夫。
    故选C。
    13.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B.“赵普……举荐王祐去治理”错,原文赵普只是说“俾能治剧者,往莅其州足矣”,而后皇帝“即命祐知潞州”,可见王祐去治理并非赵普举荐。
    故选B。
    14.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1)“坐”,因……而判罪;“贻”,送给;“见志”,表明志向;“称”,称颂。
    (2)“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定语后置句,应是“蚓无利爪牙,强筋骨”;“上”“下”名词作状语,向上、向下;“一”,专一。
    参考译文:
    王祐,字景叔,大名莘县人。王祐年少时专心研究词学,性格洒脱有英气。后晋天福年间,通过书信见到桑维翰,桑维翰称赞他词藻华丽,因此闻名京城。邺帅杜重威征召他担任观察支使。后汉初年,杜重威移师镇守睢阳,反复无常内心不安,王祐曾经劝说他,让他不要反叛后汉,杜重威没有听从。王祐因此被贬为沁州司户参军,于是他写信给同乡朋友来表明自己的志向,文辞气概优异卓越,有很多人称颂他。王祐在后周为官,历任魏县、南乐二县的县令。
    太祖接受禅让,任命他为监察御史,由魏县调任光州知州,又提升为殿中侍御史,乾德三年,任制诰。乾德六年,转任户部员外郎。
    太祖征伐太原,已经渡过黄河。各州的军粮聚集上党城中,车辆堵塞道路,皇上听到这件事,将要按照拖延滞留加罪转运使。赵普说:“六军刚刚到达,而转运使因为获罪传闻出去,敌人必定说我们储备不充分,有用来窥探我们的依据了,这不是声威远播(威慑远方敌人)的办法。(如果)让能够处理繁重难办的事务的人,前去此州就足够了。”立即命令王祐为潞州知州。到潞州后,军粮不缺乏了,道路也没有堵塞。军队回来,召王祐回朝。
    适逢符彦卿镇守大名,治理很不当,太祖用王祐代替他,让他观察彦卿动静。王祐用全家来担保明辨符彦卿没有罪,并且说:“五代的国君,大多因为猜忌而斩杀无罪的人,所以他们享有国家的年数不长,希望陛下把这作为告诫。”符彦卿因此获得免罪,所以世人说王祐有暗中做有益于别人的事的品德。
    接着因为朝廷用兵岭表,王祐改任襄州知州。湖湘平定,王祐调任潭州知州。召回朝廷,代理兼管吏部铨。当时左司员外郎侯陟从扬州回来,掌管铨选,王祐掌管门下省,侯陟选用的官员,王祐多有驳回纠正。卢多逊与侯陟友好,侯陟因此起诉王祐,卢多逊平素憎恶王祐不依附自己,就让王祐出朝任镇国军行军司马。
    太平兴国初,王祐改为河中府知府。入朝任左司员外郎,任中书舍人,充任史馆修撰。不久,任开封府知府,因为有病请求告老。太宗说王祐的文章和高洁的节操都著名,特地任命他为兵部侍郎。一个多月后去世,享年六十四岁。
    当初,王祐掌管诰命,卢多逊担任学士,暗中排挤赵普,卢多逊多次讽劝王祐依附自己,王祐不听从。一天,王祐用宇文融排挤张说的事劝说卢多逊,卢多逊更加不高兴。等到赵普再次进入朝廷,卢多逊果然身败,与宇文融的事很相似,有见识的人都佩服王祐的先见之明。
    15.D 16.①从语言风格上看,两首诗都不事雕琢,质朴简洁。《东郊》写杨柳青山,微雨春鸠的春日郊游情景。语言明白清新,几如白话,质朴无华。②从表达技巧上看,两首诗都采用白描手法和视听结合的手法。青山旷远,微雨滋润,斑鸠鸣叫,景色描写语言俭省,又综合视觉听觉感官,把郊游闲适心情融入在幽静美好的春景之中。表达了对官场的厌恶、对自由的渴求、对田园生活的向往。
    【导语】韦应物的《东郊》通过清晨出游的描写,展现了自然的宁静与清新,抒发了诗人厌倦官场生活、向往隐居田园的心情。“杨柳散和风”营造和谐氛围,青山微雨映衬心境的宁静。全诗意境淡远,风格朴实自然,与陶渊明的闲适淡泊相近,体现了作者对隐逸生活的向往和对自然的热爱。诗中融入陶渊明的意象,表达对其生活理想的向往与效仿。
    15.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理解和赏析能力。
    D.“写自己在东郊结庐而居的闲适”错误。尾联写到我终将辞谢官职,去营造茅屋一间,追随陶潜的步履,但愿得到那清雅的风情。所以作者并未在东郊结庐,而是表达自己想要辞官在此地居住的愿望。
    故选D。
    16.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风格的把握能力。
    ①从语言风格上看,两首诗都不事雕琢,质朴简洁。《东郊》写春日郊游情景的诗。“杨柳”两句写嫩绿的杨柳伴着春风荡漾,苍翠的山峰使他的思虑澄净,一个“散”一个“澹”,用语质朴,明白如话;“微雨”两句,以“霭”写微雨过后原野空阔迷蒙,以“鸣”写春天的斑鸠到处欢快地鸣叫,这些语言清新自然,如话家常。《归园田居(其一)》写辞官归隐后的生活,“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描写房前屋后的各种树木,“荫”“罗”同样浅显通俗,质朴无华。所以,两首诗语言都不事雕琢,质朴简洁。
    ②从表达技巧上看,两首诗都采用白描手法和视听结合的手法。《东郊》在写景上运用了白描的手法,以“散”“澹”“霭”“鸣”描写了杨柳、青山、微雨、春鸠等意象,没有晦涩难懂的词语,几乎不做过多修饰,就达到了情景交融的境界,而且既有杨柳、青山等视觉形象,又有春鸠鸣叫的听觉形象,视听结合,写出春郊景色的生机与活力,表达了作者对东郊景色的喜爱之情。
    《归园田居(其一)》描写田园风光时都是粗笔勾勒,不事渲染,采用白描的手法,如如“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毫无粉饰之词,平易如话,但恰到好处地与诗意合拍。还有视听结合,“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是视觉描写,“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是听觉描写,炊烟飘动,狗儿吠叫,鸡在树颠鸣叫,在静止的画面中多了许多的动感,让这幅乡居图顿时生动活跃起来了。并且借田园之景抒发了诗人对官场的厌恶、对自然的热爱。
    17. 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小乔初嫁了樯橹灰飞烟灭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笠是兜鍪蓑是甲雨从头上湿到胛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篇名句的能力。
    注意重点字词的写法,如“暧”“墟”“初”“樯橹”“鍪”“胛”“常”“频烦”等。
    18.A.齐心协力 B.披星戴月 19.③也是古往今来众多文学作品尤其是诗歌作品争相讴歌的重要母题。
    ⑥如《插秧歌》中呈现了一幅其乐融融、其情醇醇的劳动画卷。 20.甲:劳动者的身影同样不可或缺
    乙:不仅仅在于它创造了物质财富 21.B 22.①小刚提出的问题可能是:劳动的价值是什么?
    ②示例一:这一问题得到了很好的解决。因为AI的答案既强调了劳动的重要性,又从物质和精神两个角度,较全面地阐释了“劳动的价值”。
    示例二:这一问题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因为概念不够清晰,分析劳动价值的角度不够多维,论据不够充分。
    【解析】18.本题考查学生正确运用成语的能力。
    A处,根据“无论男女老少,只要能干活的,都会一齐来到田间地头,田夫抛秧田妇接,小儿拔秧大儿插”可知,一家老小全部参与劳动过程,各有分工。故可填“齐心协力”。齐心协力:同心合力。众人一心,共同努力。
    B处,“晨曦初露”指早晨,“夕阳西下”为傍晚,所填成语要与前文“晨曦初露,夕阳西下”相呼应,强调了劳动者工作时间之长,可填“披星戴月”。披星戴月:身披星星,头顶月亮。形容起早贪黑,辛勤劳动或昼夜赶路,旅途辛劳。
    19.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
    ③“众多诗歌作品尤其是文学作品”语序不当,“文学作品”中包含“诗歌作品”,应改为“众多文学作品尤其是诗歌作品”。
    ⑥“呈现了一幅……的劳动”搭配不当,应改为“呈现了一幅……的劳动画卷”。
    20.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情境补写能力。
    甲处,前文写劳动者在工厂的劳动,而“在城市的大街小巷”“无论是烈日炎炎下的清扫,还是夜幕低垂下的巡逻,亦或是风雨无阻的送递,劳动者都用辛勤劳动来创造更加美好的物质生活”,此处依然强调劳动者在城市各个岗位上的重要性,故可填“劳动者的身影同样不可或缺”。
    乙处,根据“更在于”可知,补写处连接词应为“不仅仅在于”,表示递进关系;再根据前文“劳动者都用辛勤劳动来创造更加美好的物质生活”可知,此处强调劳动能创造物质财富,故可填“不仅仅在于它创造了物质财富”。
    21.本题考查学生正确运用修辞手法的能力。
    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的修辞是比喻,把“社会中的每一份劳动”比作“大机器中的一个齿轮”。
    A.拟人,“提起他全身的力量来要把地球推倒”把“太平洋”人格化。
    B.比喻,将官场比作“樊笼”。
    C.借代,用“管弦”代音乐;“主人下马客在船”是互文,主人和客人一起下马,一起上船。
    D.用典,引用“廉颇”的典故。
    故选B。
    22.本题考查学生概括文段信息,谈观点的能力。
    第一问:由“在这个世界上,劳动是最古老而又永恒的旋律”“在这个快节奏的时代,人们往往忽视了劳动的真正意义。我们需要重新审视劳动的价值,尊重每一位劳动者的付出。社会中的每一份劳动都是大机器中的一个齿轮,正是因为无数劳动者的共同努力,社会才得以不断进步,文明才得以不断传承”等可知,文本主要强调劳动的价值,故小刚提出的问题可能是“劳动的价值是什么”。
    解答第二问时,观点要明确。
    如认为可以解决,可以结合“劳动的价值,不仅仅在于它创造了物质财富……也让农人的心中充满了对未来的憧憬”等内容,分析出AI的答案从物质和精神两个角度全面阐释了“劳动的价值”;物质方面,劳动创造了物质财富,改善了人们的生活条件;精神方面,劳动塑造了人的品格和精神,赋予人们成就感和自豪感。文中通过具体的例子(农田、工厂、城市)展示了劳动的多样性和重要性,使问题得到了很好的解决。
    如认为不能解决,可以结合“清晨,当……洒在农田上时,农民们就开始了一天的辛勤”“走进工厂,机器的轰鸣声中夹杂着工人们忙碌的脚步声”“在城市的大街小巷,劳动者的身影同样不可或缺”分析,这种抒情性很强的表述其实是模糊了真正的观点,使得概念不够清晰;
    还可以结合“劳动的价值,不仅仅在于它创造了物质财富……在工厂里,劳动让冰冷的机器焕发出生命的光芒,也让工人们感受到了自己作为社会建设者的骄傲与自豪……实际上也能在平凡中书写伟大”等内容分析,只是从创造财富,丰富精神的角度回答,而且从论据的角度看,不够丰富充分,因此AI的答案分析劳动价值的角度不够多维,较为单一,而且理据不够充分。
    23.略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的写作能力。
    审题:
    这是一道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题。
    材料指出在人工智能时代,“智能”的凸显使得“人工”似乎退居幕后,列举了登山、驾车、写作等诸多场景中智能设备或技术取代人力劳动的现象。从辩证性来看,一方面,人工智能无疑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极大便利,它能高效地处理复杂任务,节省时间与精力,如在大规模数据处理、危险环境作业等方面,其准确性和效率远超人类。但另一方面,它也确实冲击了传统意义上由人力劳动所带来的幸福感。劳动不仅仅是为了获取成果,过程中的体验、情感的投入以及自我能力的锤炼都蕴含着深刻的价值。而人工智能的介入,使得这种过程性价值在一定程度上被削弱。当下社会随处可见人工智能的应用,在工厂里,智能机器人大量取代工人进行重复性生产;在家庭中,智能扫地机器人替代人力打扫卫生。人们在享受便捷的同时,却也发现一些传统的劳动乐趣和成就感逐渐消失。
    文题中说“如何看待‘人工智能’对‘劳动幸福’的冲击”,所涉对象是“劳动幸福”,非“幸福”。“幸福”有很多种,而“劳动幸福”指劳动主体在从事体力、脑力劳动时,历经挥汗如雨或劳神苦思后,面对成果时的获得感、成就感以及自我认同感。不厘清二者区别,将难以自圆其说,我们可以就此角度深入思考。从劳动体验角度而言,传统劳动中的身体力行和精神专注所带来的满足感被削弱。例如手工编织毛衣,编织者需精心设计图案、一针一线操作,过程中能感受到毛线在指尖穿梭、图案逐渐成型的乐趣,且完成后会有强烈的成就感。而智能编织机可快速生产出样式相似的毛衣,虽然高效,但使用者缺失了手工编织时的情感投入与亲身体验。从劳动价值认知方面分析,人工智能的大量应用让人们对劳动价值的判断出现偏差。当许多重复性、规律性工作被智能机器取代,社会舆论往往更关注智能技术的高效,而淡化了人工劳动在其中的基础性与创造性。如在新闻撰写领域,部分新闻稿可由人工智能快速生成,一些人便忽视了记者深入现场、采访调查、精心撰写背后的艰辛与价值。从劳动与社会关系层面探讨,劳动不仅是个人的活动,更是构建社会关系的重要纽带。传统劳动中,人们在合作劳动里相互交流、相互支持,形成社区、团队等紧密的社会关系。例如建筑工人在施工现场协作,彼此建立起深厚的工友情谊。而人工智能主导的生产模式下,更多是人与机器的互动,社会关系可能变得疏离。但我们也应辩证看待,人工智能并非完全否定劳动幸福。它在高危、高强度、高精度的劳动领域,能将人从繁重劳动中解放出来,让人有更多精力投入创造性劳动,从而在更高层次上追求劳动幸福。
    写作时,文章开篇可通过描述人工智能在现代生活中的普及场景,如智能客服、智能物流等,引出其对劳动幸福的冲击这一话题。接着深入分析人工智能带来的便利与对劳动幸福冲击的具体表现。在便利方面,阐述其如何提升生产效率、降低劳动强度等;在冲击方面,着重探讨对劳动者情感体验、职业成就感以及对劳动价值认知的影响。然后进行辩证论述,指出人工智能虽有冲击但也并非全然否定劳动幸福,例如一些新兴职业因人工智能而诞生,人类可从事更具创造性的工作。进而结合现实案例,如传统手工艺人坚守手工制作,在传承技艺中收获独特幸福,与借助人工智能批量生产形成对比。最后提出应对之策,强调人类应在人工智能时代重新定义劳动幸福,在利用人工智能的同时,积极挖掘和传承传统劳动中的宝贵精神内涵,让劳动幸福在新的时代语境下得以延续和升华。
    立意:
    1.正视人工智能冲击,重塑劳动幸福观。
    2.借人工智能之力,拓展劳动幸福的广度。
    3.智能解放人力,却不能取代劳动幸福的精神内核。
    4.智能虽高效,传统劳动中的专注与满足才是幸福根基。

    相关试卷

    浙江省宁波市北仑中学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Word版附解析):

    这是一份浙江省宁波市北仑中学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Word版附解析),文件包含浙江省宁波市北仑中学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Word版含解析docx、浙江省宁波市北仑中学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Word版无答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30页, 欢迎下载使用。

    浙江省宁波市北仑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这是一份浙江省宁波市北仑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文件包含浙江省宁波市北仑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docx、浙江省宁波市北仑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答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11页, 欢迎下载使用。

    浙江省宁波市北仑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这是一份浙江省宁波市北仑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文件包含北仑中学2023学年第二学期高一年级期中考试语文试卷docx、北仑中学2023学年第二学期高一年级期中考试语文试卷答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12页, 欢迎下载使用。

    文档详情页底部广告位
    欢迎来到教习网
    • 900万优选资源,让备课更轻松
    • 600万优选试题,支持自由组卷
    • 高质量可编辑,日均更新2000+
    • 百万教师选择,专业更值得信赖
    微信扫码注册
    qrcode
    二维码已过期
    刷新

    微信扫码,快速注册

    手机号注册
    手机号码

    手机号格式错误

    手机验证码 获取验证码

    手机验证码已经成功发送,5分钟内有效

    设置密码

    6-20个字符,数字、字母或符号

    注册即视为同意教习网「注册协议」「隐私条款」
    QQ注册
    手机号注册
    微信注册

    注册成功

    返回
    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