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终活动
搜索
    上传资料 赚现金
    英语朗读宝

    专题17 文言文对比阅读-2024-2025学年七年级语文上学期期末专项练习(统编版2024)

    资料中包含下列文件,点击文件名可预览资料内容
    • 原卷
      专题17 文言文对比阅读(原卷版).docx
    • 解析
      专题17 文言文对比阅读(解析版).docx
    专题17  文言文对比阅读(原卷版)第1页
    专题17  文言文对比阅读(原卷版)第2页
    专题17  文言文对比阅读(原卷版)第3页
    专题17  文言文对比阅读(解析版)第1页
    专题17  文言文对比阅读(解析版)第2页
    专题17  文言文对比阅读(解析版)第3页
    还剩6页未读, 继续阅读
    下载需要15学贝 1学贝=0.1元
    使用下载券免费下载
    加入资料篮
    立即下载

    专题17 文言文对比阅读-2024-2025学年七年级语文上学期期末专项练习(统编版2024)

    展开

    这是一份专题17 文言文对比阅读-2024-2025学年七年级语文上学期期末专项练习(统编版2024),文件包含专题17文言文对比阅读原卷版docx、专题17文言文对比阅读解析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30页, 欢迎下载使用。

    读下面两则文言文,回答后面的问题。
    【甲】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为政》)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雍也》)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述而》)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子罕》)
    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子罕》)
    (节选自《〈论语〉十二章》)
    【乙】
    普①少习吏事,寡学术,及为相,太祖②常劝以读书。晚年手不释卷,每归私第,阖③户启箧④取书,读之竟日。及次日临政,处决如流。既薨⑤,家人发箧视之,则《论语》二十篇也。
    【注释】①普:赵普,北宋初年丞相。②太祖:指宋太祖赵匡胤。③阖(hé):关。④箧(qiè):小箱子。⑤薨(hōng):古代指诸侯、丞相等去世。
    1.根据表格提示的方法,解释下列加点词语。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1)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2)普少习吏事,寡学术,及为相,太祖常劝以读书。
    3.仿照示例,给下面句子进行批注。
    【示例】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修身做人)
    (1)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
    (2)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
    4.赵普晚年对《论语》“手不释卷”,其“半部《论语》治天下”也已流行多年。请你结合【甲】【乙】两文,说说赵普为什么乐于读《论语》。
    【答案】1. 喜爱,爱好 ② 像,如同 2.(1)选取他们的优点而学习,如果也有他们的缺点就加以改正。
    (2)赵普年轻时熟悉官吏应处理的事务,学问不多,等到做了宰相,太祖常劝说他要读书。 3. 学习态度 珍惜时间 4.《论语》中有许多关于个人修养、学习方法和学习态度的论述,对他处理政务帮助很大。
    【解析】这两篇文言文展示了《论语》中孔子的言论和影响,以及赵普对《论语》的高度重视。[甲]文是《论语》中的论述,孔子强调学习过程中的温故知新、他人互为师的态度,及对志趣和时光流逝的思考。[乙]文则描述了赵普在晚年时因深受宋太祖劝导而刻苦研读《论语》,展示其在治政时效仿和实践《论语》智慧的成果。这反映了《论语》在古代政界对提高个人修养、决策能力的重要性,解释了赵普为何乐于研读本书。
    1.本题考查文言实词。
    (1)成语推断法:叶公好龙:比喻口头上说爱好某事物,实际上并不真爱好它,甚至畏惧它。好:喜爱,爱好。据此,“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中“好”可理解为:喜爱,爱好。句意:爱好学习的人比不上以学习为乐趣的人。
    (2)查阅词典法:确定选②统治,治理;句意:等到第二天处理政务。
    (3)课内迁移法:逝者如斯夫:逝去的时光就像这河水一样啊。如:像,如同。据此,“处决如流”中“如”可理解为“像,如同”,句意:(他)像流水一样(快速)处理完了。
    2.本题考查文言文翻译的能力。解答时,注意重点词语的含义及句式理解,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的调整,达到词达意顺即可。
    (1)句重点词语:择:选择。善者:好的方面,优点。善,好。者,……的人
    (2)句重点词语:少:年轻时。习:熟悉。寡:少。及:等到。为相:担任宰相。
    3.本题考查内容理解。
    (1)句意:孔子说:“知道学习的人比不上爱好学习的人;爱好学习的人比不上以学习为乐趣的人。”体现了兴趣对学习的重要性。可概括为:学习态度。
    (2)句意:孔子在河边说:“逝去的时光就像这河水一样啊,不分昼夜地向前流去。”这句话是孔子对于时间流逝,生命短暂的感叹。告诫人们要珍惜时光。可概括为:珍惜时间。
    4.本题考查内容理解。
    首先结合甲文内容可知,《论语》中“‘学而时习之’”“‘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是说学习方法;“‘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是说品德修养。可知,《论语》思想深刻,富有哲理。然后结合乙文中赵普“及次日临政,处决如流”可知,《论语》中的关于个人修养、学习方法和学习态度的论述,对他处理政务帮助很大。
    【点睛】参考译文:
    【甲】
    孔子说:“温习学过的知识,可以从中获得新的理解与体会,那么就可以凭借这一点去做老师了。”
    孔子说:“知道学习的人比不上爱好学习的人;爱好学习的人比不上以学习为乐趣的人。”
    孔子说:“多人同行,其中必定有人可以做我老师的人。我选择他好的方面向他学习,看到他不好的方面就对照自己,改正自己的缺点。”
    孔子在河边说:“逝去的时光就像这河水一样啊,不分昼夜地向前流去。”
    孔子说:“军队的主帅可以改变,普通人的志气却不可改变。”
    【乙】赵普年轻时熟悉官吏(应处理)的事务,学问不多,等到做了宰相,太祖常劝说他要读书。赵普晚年书本不离手,每次(退朝后)回到自己的住宅,关上门打开书箱拿出书,整天读书。等到第二天处理政务,(他)像流水一样(快速)处理完了。他死后,家里的人打开书箱看到里面的书籍,原来是《论语》二十篇。
    5.阅读回答问题。
    【甲】
    狼(节选)
    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久之,目似瞑,意暇甚。屠暴起,以刀劈狼首,又数刀毙之。方欲行,转视积薪后,一狼洞其中,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身已半入,止露尻尾。屠自后断其股,亦毙之。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
    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
    【乙】
    ______
    乐广①尝有亲客,久阔不复来,广问其故,答曰:“前在坐,方欲饮,视有一蛇杯中,既饮而疾。”于时河南听事壁上有角,漆画作蛇。广意杯中之蛇即角影也。复置酒前处,谓客曰:“酒中复有所见不?”答曰:“所见如初。”广乃告其所以,客舍然,沉疴②顿愈。
    (选自《晋书》,有改动)
    【注释】①乐(yuè)广:宇彦辅,河南阳淯(yù)(今河南南阳附近)。②疴(kē):病。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①犬坐于前
    ②盖以诱敌
    ③方欲饮
    ④复有所见不
    (2)翻译【甲】【乙】两文中划线的句子。
    ①一狼洞其中,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
    ②客舍然,沉疴顿愈。
    (3)【甲】文中,屠户悟出狼“黠”在 , 。(用文中原句回答)【乙】文的故事可以用 这个成语来概括。
    (4)寓言总是能给人启示的,请说说你从【甲】【乙】两文中各获得怎样的启示?
    【答案】(1) 像狗一样。 表推测,大概,原来是。 刚要,正要。 同“否”。
    (2)①一只狼正在柴草堆里打洞,意图要从通道进入来攻击屠夫的背后。
    ②客人消除了疑虑,积久难治的病立刻就好了。
    (3) 前狼假寐 盖以诱敌 杯弓蛇影
    (4)从甲文中获得的启示:对待像狼一样的恶势力,不能心存幻想、妥协退让,要敢于斗争、善于斗争,才能取得胜利。从乙文中获得的启示:遇到问题不要盲目猜忌、疑神疑鬼,要通过调查研究去弄清楚事情的真相,这样才能消除不必要的恐惧和烦恼。
    【解析】《狼》和《乐广》分别借用狼和蛇影两个故事传递智慧的思考。《狼》展现了以少制胜、以智取胜的谋略;屠户凭借机警和果敢,解决了看似狡黠的狼问题,指出兽类的狡诈有限。《乐广》则通过“画蛇成杯”乌龙引出了心理作用的重要性,乐广的机智帮助了朋友治愈心病,两篇文章展现了“智者”在不同情境下的智慧运用,带来对保持清醒和理性思考的反思。
    (1)本题考查文言词语解释。
    (1)句意:像狗一样蹲坐在前面。犬:像狗一样。
    (2)句意:原来是用来诱惑敌人的。盖:表推测,大概,原来是。
    (3)句意:正想要喝酒。方:刚要,正要。
    (4)句意:又看到了什么东西没有?不:同“否”。
    (2)本题考查文言字词理解。翻译时需准确把握重点字词含义,才能正确理解句子意思。重点字词有:
    (1)洞,名词作动词,挖洞;意,意图,打算;隧,名词作状语,从通道;攻,攻击。
    (2)舍,房屋;翕然,和顺、安宁的样子;沉疴,积久难治的病;顿,立刻;愈,痊愈。
    (3)本题考查对内容的理解与概括。
    第一、二空,根据甲文“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可知,狼的“黠”体现在前狼假装睡觉,原来是用来诱惑屠户,以此趁机攻击屠户的后方,所以屠户悟出狼“黠”在前狼假寐,盖以诱敌。
    第三空,根据乙文“尝有亲客,久阔不复来,广问其故,答曰:‘前在坐,蒙赐酒,方欲饮,见杯中有蛇,意甚恶之,既饮而疾。’”以及“广意杯中之蛇即角影也”可知,故事讲的是客人因看到杯子里好像有蛇而生病,后得知是误会一场,病就好了,所以可以用“杯弓蛇影”这个成语来概括。“杯弓蛇影”原义是将映在酒杯里的弓影误认为蛇,后比喻因疑神疑鬼而引起恐惧。
    (4)本题考查对内容的理解与启示。
    根据甲文“屠暴起,以刀劈狼首,又数刀毙之。方欲行,转视积薪后,一狼洞其中,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可知,屠户在面对狼的攻击时,果断奋起反抗,最终杀死了狼。这启示我们对待像狼一样的恶势力,不能心存幻想、妥协退让,要敢于斗争、善于斗争,才能取得胜利。
    根据乙文“客豁然意解,沉疴顿愈”可知,客人在得知杯中的“蛇”其实是墙上弓弩的影子后,心中的疑虑消除,病也立刻好了。这启示我们遇到问题不要盲目猜忌、疑神疑鬼,要通过调查研究去弄清楚事情的真相,这样才能消除不必要的恐惧和烦恼。
    【点睛】参考译文:
    【甲】过了一会儿,一只狼径直走开了,另一只狼像狗一样蹲坐在前面。时间长了,那只狼的眼睛好像闭上了,神情悠闲得很。屠户突然跳起来,用刀砍狼的头,又连砍了几刀把狼杀死。他刚刚想离开上路,转身看柴草堆后面,一只狼正在柴草堆里打洞,意图要从通道进入来攻击屠夫的背后。狼的身体已经钻进去一半,只露出屁股和尾巴。屠户从后面砍掉了狼的后腿,这只狼也被杀死了。他才领悟到前面的狼假装睡觉,原来是用来诱引敌人的。
    狼也是狡猾的,而眨眼间两只狼都被杀死了,禽兽的欺骗手段能有多少啊!只是增加笑料罢了。
    【乙】乐广曾经有一个亲密的朋友,分别很久不见再来,乐广问朋友不来的原因,友人回答说:“前些日子来你家做客,承蒙你给我酒喝,正端起酒杯要喝酒的时候,看见杯中有一条蛇,心里十分厌恶它,喝了那杯酒后,就得了重病。”当时,河南官府办理政事的厅堂墙壁上挂着一张角弓,弓上用漆画了蛇。乐广猜想杯中的蛇就是角弓的影子了。他在原来的地方再次请那位朋友饮酒,对朋友说道:“酒杯中是否又看见了什么东西?”朋友回答说:“所看到的跟上次一样。”于是乐广就告诉他其中的原因,客人消除了疑虑,积久难治的病立刻就好了。
    阅读选文,完成小题。
    [甲]
    咏雪
    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可拟。”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风起。”公大笑乐。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乙]
    文姬辨琴
    琰,字文姬,汉左中郎将蔡邕之女。少聪慧秀异年六岁邕夜鼓琴弦断。琰曰:“第二弦。”邕故断一弦而问之,琰曰:“第四弦。”邕曰:“偶得之矣。”琰曰:“吴札观化,知兴亡之国;师旷吹律,识南风①之不竞②。由此观之,何足不知?”
    (选自《蔡琰别传》)
    [注释]①南风:南方的音乐。②不竞:指乐音微弱,后比喻对手力量不强。
    6.下列“之”的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偶得之矣
    A.知兴亡之国B.友人惭,下车引之
    C.汉左中郎将蔡邕之女D.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7.请用“/”给下面的句子断句。(断三处)
    少 聪 慧 秀 异 年 六 岁 邕 夜 鼓 琴 弦 断
    8.把文中划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未若柳絮因风起。
    (2)由此观之,何足不知?
    9.《三字经》有云:“蔡文姬,能辨琴;谢道韫,能吟咏”。结合甲乙两文具体阐述二人的过人之处。
    【答案】6.B 7.少 聪 慧 秀 异/ 年 六 岁/ 邕 夜 鼓 琴/ 弦 断 8.(1)不如比作柳絮因风而起。(2)根据这样来看,我为何不能知道呢? 9.过人之处:谢道韫以一句“未若柳絮因风起”,才思奇绝,比喻精妙而且形神兼备。蔡文姬在音乐方面天赋极高,父亲弹琴断了一根,她听声音就能辨别出断的是哪一根琴弦。
    【解析】这两篇选文分别介绍了谢道韫咏雪和蔡文姬辨琴的故事,展现了两个才女在文学和音乐上的才华。甲文通过谢道韫机敏的比喻,表现了她的文采和聪慧;乙文则通过蔡文姬准确识别琴弦之断展示其音乐天赋和智敏。两篇文章均体现了中华文化对才女的欣赏和赞美,让读者领会到古代女性在文化造诣上的卓越表现和独立风采。
    6.本题考查“之”字的用法。
    “偶得之矣”中的“之”是代词,指女儿知道断了哪根弦这件事。
    A.助词,的;
    B.代词,指元方;
    C.助词,的;
    D.王凝之,人名;
    故选B。
    7.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要根据句意及结构来分析划分停顿。
    句意:小时候就聪明异常,六岁的时候。父亲蔡邕夜间弹琴,突然断了一根弦。
    “少聪慧秀异”写蔡琰的特点,“年六岁”写她的年龄,“邕夜鼓琴”写蔡邕的动作,“弦断”这琴弦断掉了。
    故断为:少聪慧秀异/年六岁/邕夜鼓琴/弦断。
    8.本题考查文言翻译。要求:完整,流畅,准确。注意:
    (1)未若,不如、不及;因,趁、乘。
    (2)由,根据;观,看;何足,为何、怎么能。
    9.本题考查分析人物形象。
    根据甲文中的“未若柳絮因风起”可知,谢道韫以柳絮比雪花,不仅生动形象地表现了雪花轻盈飞舞的情态,而且带有春天的意味。可见她才思敏捷,比喻精妙,形神兼备,显示出过人的文才。
    根据乙文中的“少聪慧秀异”以及文中提到的蔡文姬两次听出父亲是断了哪根弦可知,她在音乐方面具有极高的天赋。根据“吴札观化,知兴亡之国;师旷吹律,识南风之不竞。由此观之,何足不知”可知,她运用对比,巧妙地回答了父亲的质疑,显示出她能言善辩的特点。
    【点睛】参考译文:
    [甲]
    谢安在寒冷的雪天举行家庭聚会,给子侄辈们讲解文章的义理。不久,雪下得大了,太傅高兴地说:“这纷纷扬扬的白雪像什么呢?”他哥哥的长子谢朗说:“在空中撒盐差不多可以相比。”另一个哥哥的女儿说:“不如比作柳絮乘风飞舞。”太傅大笑起来。她就是谢无奕的女儿谢道韫,左将军王凝之的妻子。[乙]
    蔡琰,字文姬,是汉代左中郞将蔡邕的女儿。小时候就聪明异常,六岁的时候。父亲蔡邕夜间弹琴,突然断了一根弦。蔡琰说:“是第二根弦断了。”蔡邕故意又断了一根弦问她,蔡琰说:“是第四根弦断了。”蔡邕说:“你这不过是偶然说中罢了。”蔡琰说:“古人季札听了琴声,能判断一个国家的兴亡。师旷听琴声,能判断出楚国要打败仗。由此来看,我怎么会不知道呢?”
    【材料一】
    诫子书(诸葛亮)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材料二】
    示儿燕(孙枝蔚①)
    初读古书,切莫惜书;惜书之甚,必至高阁。便须动圈点为是②,看坏一本,不妨更买一本。盖惜书是有力之家藏书者所为,吾贫人未遑③效此也。警如茶杯饭碗,明知是旧窑④,当珍惜;然贫家止有此器,将忍渴忍饥作珍藏计乎?儿当知之。
    【材料三】
    诸弟总须力图专业,如九弟志在习字,亦不必尽废他业;但每日习字工夫,断不可不提起精神,随时随事,皆可触悟。四弟六弟,吾不知其心有专嗜否?若志在穷经⑤,则须专守一经;志在作制义⑥,则须专看一家文稿;志在作古文,则须专看一家文集。作各体诗亦然作试帖亦然万不可以兼营并骛⑦,兼营则必一无所能矣。切嘱切嘱!千万千万!
    (《曾国藩家书•致诸弟》节选)
    【注】①孙枝蔚:清初诗人。②是:正确的。③遑(huáng):闲暇,空闲。④旧窑:指年代久远的珍贵古瓷。⑤穷经:极力钻研经学。⑥制义:明清时代科举考试的文字程式,又称制艺,即八股文。⑦骛:追求。
    10.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字。
    (1)非学无以广才 ( ) (2)淫慢则不能励精 ( )
    (3)然贫家止有此器 ( ) (4)若志在穷经 ( )
    11.用“/”标出下面句子的两处停顿。
    作 各 体 诗 亦 然 作 试 帖 亦 然 万 不 可 以 兼 营 并 骛
    12.翻译句子。
    (1)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2)吾贫人未遑效此也。
    13.【文章•联读】阅读以上三则材料,完成下面表格。
    【答案】10. 增长 振奋 仅,只 立志 11.作各体诗亦然/作试帖亦然/万不可以兼营并骛 12.(1)不恬静寡欲就无法明确志向,不保持内心宁静就无法达到远大目标。
    (2)我们贫穷人家没有空闲(余力)效仿这种做法。 13. 都通过家书寄寓了对子弟们在学习(读书)方面的关心与期望。 告诫儿子不要过分爱惜书本,读书要圈点勾画,求知务实。(意对即可) 教育弟弟们立志要专一,要有所专攻。
    【解析】这三篇古代书信作品都传递了对后辈教育的关注和指导。诸葛亮在《诫子书》中强调静以修身、俭以养德的儒家理念。孙枝蔚在《示儿燕》中用朴实的比喻劝诫孩子珍惜书籍但不吝惜使用。曾国藩在家书中则鼓励弟弟们专注专业,不要贪多嚼不烂。三者均体现了长辈对后辈的期望和警醒,贯穿着积极向上的教诲心理和责任感。
    10.本题考查文言实词的含义。在理解句意的基础上,理解字词的含义,还要注意理解文言词汇在具体语境中的用法,如通假字、词类活用、古今异义等现象。
    (1)句意:如果不学习就无法增长自己的才干。广:增长。
    (2)句意:纵欲放荡、消极怠慢就不能勉励心志使精神振作。励:振奋。
    (3)句意:但家里穷,只有这件器皿。止:仅,只。
    (4)句意:如立志于探寻古代经典之学。志:立志。
    11.本题考查划分文言句子节奏的能力。先梳理句子的大意,结合语法,分清层次,然后断句,反复诵读加以验证。常见的断句方法有:语法分析、对话标志、常见虚词、结构对称、固定句式等。
    句意为:作各种体裁的诗词也是如此,作应付科举考试中的试帖诗也是如此,千万不可以各门学问同时进行、心志不专。根据句意可知,“作各体诗亦然”“作试帖亦然”是曾国藩肯定的行为,“万不可以兼营并骛”是曾国藩否定的行为,都表达了完整的意思;因此可断句为:作各体诗亦然/作试帖亦然/万不可以兼营并骛。
    12.本题考查文言句子翻译。文言文翻译的基本要求是“信、达、雅”,基本原则是“留、替、调、补、删”。翻译句子时还要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特殊句式等情况,如遇省略句要把省略的成分补充完整。重点词语有:
    (1)淡泊:清静而不贪图功名利禄;明志:表明自己崇高的志向;宁静:指安静,集中精神;致远:实现远大目标。
    (2)吾:我们;贫人:贫穷人家;未:没有;遑:闲暇、空闲;效:效仿。
    13.本题考查内容理解与情感主旨分析。
    (1)结合材料一“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可知,诸葛亮强调了“静”与“俭”的重要性,认为只有通过淡泊明志和宁静致远的态度,才能在学业和个人修养上有所成就;“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则是提醒儿子要珍惜时间,不断努力,否则将会“年与时驰,意与日去”,最终一事无成。
    结合材料二“初读古书,切莫惜书;惜书之甚,必至高阁。便须动圈点为是,看坏一本,不妨更买一本”可知,孙枝蔚从实用主义的角度出发,教导儿子不要因为珍惜书籍而不敢使用,应该积极地从书中获取知识;“警如茶杯饭碗,明知是旧窑,当珍惜;然贫家止有此器,将忍渴忍饥作珍藏计乎?儿当知之”则表明他希望儿子明白,即使生活条件有限,也不应因此放弃追求知识的机会。
    结合材料三“诸弟总须力图专业,如九弟志在习字,亦不必尽废他业;但每日习字工夫,断不可不提起精神,随时随事,皆可触悟。四弟六弟,吾不知其心有专嗜否?若志在穷经,则须专守一经;志在作制义,则须专看一家文稿;志在作古文,则须专看一家文集”可知,曾国藩详细地规划了弟弟们的学习路径,鼓励他们在选定的专业领域内深耕细作,避免分心。
    综上分析可知,这三封书信尽管内容各有侧重,但都体现了长辈对晚辈在学习(读书)方面的深切关怀与厚望,以及对良好品德和个人发展的重视。
    (2)由材料二“初读古书,切莫惜书;惜书之甚,必至高阁。便须动圈点为是,看坏一本,不妨更买一本。盖惜书是有力之家藏书者所为,吾贫人未遑效此也”可知,孙枝蔚在《示儿燕》中教导儿子正确对待书籍的态度和读书的方法。他强调了实用主义的价值观,指出贫穷人家不应过分珍惜书本而将其束之高阁,而是应该充分利用现有资源,积极学习。他鼓励儿子大胆使用书籍,即使会损坏也不应吝惜,因为知识的获取远比保护一本物理意义上的书重要得多。
    (3)由材料三“诸弟总须力图专业……四弟六弟,吾不知其心有专嗜否?若志在穷经,则须专守一经;志在作制义,则须专看一家文稿;志在作古文,则须专看一家文集。作各体诗亦然作试帖亦然万不可以兼营并骛,兼营则必一无所能矣”可知,曾国藩在写给弟弟们的信中,侧重于指导他们专注于某一专业领域的重要性。他告诫弟弟们要选定一个明确的学习方向,并集中精力深入钻研,避免分散注意力导致一事无成。
    【点睛】参考译文:
    【材料一】有道德修养的人,依靠内心安静来修养身心,以俭朴节约财物来培养自己高尚的品德。不恬静寡欲无法明确志向,不排除外来干扰无法达到远大目标。学习必须静心专一,而才干来自勤奋学习。如果不学习就无法增长自己的才干,不明确志向就不能在学习上获得成就。纵欲放荡、消极怠慢就不能勉励心志使精神振作,冒险草率、急躁不安就不能修养性情。年华随时光而飞驰,意志随岁月逐渐消逝。最终枯败零落,大多不接触世事、不为社会所用,只能悲哀地困守在自己穷困的破舍里,到时悔恨又怎么来得及?
    【材料二】开始读古书时,千万不要太爱惜书本;过分的爱惜,一定把它束之高阁而不去读它。读书时就必须动手圈圈点点,如果看坏了一本书,不妨再去买一本来。爱惜书本是有能力藏书的人家所做的事,我们穷人没有余力去效仿这种做法了。就譬如茶杯饭碗,明明知道是珍贵的古瓷器,本应当珍惜;但家里穷,只有这件器皿,难道忍着口渴和饥饿而不用它,把它珍藏起来吗?儿女应当知道。
    【材料三】各位弟弟无论如何都应当致力于专深一门学业。如九弟立志练书法,也不必完全抛弃其他方面。只是每天练习字帖之时,决不可不提精神,随时随事,均可接触体会。至于四弟和六弟,我不知道你们心里究竟有专一门学业的爱好没有?如有志于探寻古代经典之学,就必须专守一经;如有志于作八股文,就必须专读一个人的文稿;如有志于作古文,就必须阅看一家的文集。作各种体裁的诗词也是如此,作应付科举考试中的试帖诗也是如此,千万不可以各门学问同时进行、心志不专,如果各门学问同时进行,则必定一无所成。切嘱切嘱!千万千万!
    完成下面题目。
    【甲】
    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曰:“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乙】
    钟毓、钟会①少有令誉,年十三,魏文帝闻之,语其父钟繇曰:“可令二子来!”于是敕见面有汗帝曰卿面何以汗毓对曰:“战战惶惶,汗出如浆。”复问会:“卿何以不汗?”对曰:“战战栗栗,汗不敢出。”
    备注:①钟会:魏晋时期大臣、文学家、玄学家、军事家、书法家。
    14.参考表格提示的方法,解释下列加点词。
    15.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限断三处。
    于 是 敕 见 面 有 汗 帝 曰 卿 面 何 以 汗
    16.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①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
    ②复问会:“卿何以不汗?”
    17.成语是中华文化中一颗璀璨的明珠。下列成语不是出自《世说新语》的是( )
    A.咏絮之才B.东床坦腹C.东山再起D.温故知新
    18.【甲】【乙】两文来源于《世说新语》,【甲】文选自《方正》篇,请结合下列三个门类的选编依据,判断【乙】文应该编入哪一个篇章,并结合文章说明理由。
    A《德行》:指人的道德品行
    B.《言语》:指人的口才辞令
    C.《方正》:指为人正直
    我认为应编入 ,理由是 。
    【答案】14. ③ “不”同“否” 回答 15.于 是 敕 见 /面 有 汗 /帝 曰 /卿 面 何 以 汗 16.(1)过了正午(友人)没有到,陈太丘丢下(他)就离开了,太丘离开后(友人)才到。
    (2)(文帝)又问钟会:“你脸上为什么不出汗?” 17.D 18. B 在魏文帝面前,钟毓、钟会对出汗与不出汗的解释都是因为害怕,但表述不同,展示出不同的人物性格,应该归入“言语”一类。
    【解析】这篇阅读材料出自《世说新语》,通过两个故事展现了古人的智慧和言语风采。第一部分描绘了一个七岁小孩凭借正义与礼仪面对失约友人,突出其机智与稳重。第二部分展示了钟毓、钟会兄弟二人面对魏文帝时不同的应对智慧,反映了其敏捷反映和语言能力。两则故事虽短小精悍,却生动展现了历史人物在人情世故中的应答和性格魅力,体现出中华文化中重礼仪、重智慧的价值观。
    14.本题考查实词含义。
    ①根据查阅字典法可确定选③。句意:对他们的父亲钟繇说。
    ②联系课文,“尊君在不”中的“不”是通假字,通“否”。句意:您的父亲在不在家呀?
    ③根据成语推断法,“无言以对”意思是:没有话来回答;对,回答。据此可知“对曰”中的“对”理解为“回答”;句意:回答说。
    15.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
    句意:于是(皇帝)下令召见(他们),(钟毓)脸上有汗,皇帝问道:“你脸上为什么出汗呢?”
    “于是敕见”意思是于是下令召见(钟毓、钟会),这是一个表意完整的行为动作;接着,“面有汗”描述的是钟毓当时脸上出汗这一状态;“帝曰”很明显是引出皇帝说话的内容;“卿面何以汗”则是皇帝询问的具体话语。
    故断为:于是敕见/面有汗/帝曰/卿面何以汗。
    16.本题考查学生对句子翻译能力。我们在翻译句子时要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特殊句式等情况。重点词有:
    ①过中,过了正午的时候;舍,舍弃、丢下;去,离开;乃,才。
    ②复,又、再;何以,为什么;汗,出汗。
    17.本题考查文化常识。
    A.“咏絮之才”出自《世说新语·言语》,说的是东晋才女谢道韫以“未若柳絮因风起”来比喻雪花,后用“咏絮之才”称赞女子有非凡的文学才华。
    B.“东床坦腹”出自《世说新语·雅量》,讲的是郗鉴派人到王家选女婿,其他人都正襟危坐,只有王羲之袒腹躺在东床上,却被郗鉴看中选为女婿的故事,常用来形容女婿或形容人豁达、真性情等。
    C.“东山再起”出自《世说新语·排调》等记载,说的是谢安退隐后又再度出山做官等相关故事,后来用于比喻失势后重新恢复地位。
    D.“温故知新”出自《论语·为政》,意思是温习旧的知识,能得到新的理解和体会等,并不是出自《世说新语》。
    故选D。
    18.本题考查文言文内容的理解。
    【乙】文中,魏文帝召见钟毓、钟会兄弟二人,看到钟毓脸上有汗,便问“卿面何以汗”,钟毓回答“战战惶惶,汗出如浆”,这个回答生动形象地体现出他当时紧张害怕,以致汗出如浆的状态,通过简洁且形象的话语将自己的心境表达了出来。而后魏文帝又问钟会“卿何以不汗”,钟会回答“战战栗栗,汗不敢出”,这句话巧妙地回应了皇帝的疑问,以一种幽默又巧妙的言辞,借“汗不敢出”表明自己同样内心惶恐,只是外在没有出汗的表现,从语言表达上展现出了他的急智和独特的应对口才。
    兄弟二人面对皇帝同样关于出汗与否的询问,各自用不同却都很精妙的话语进行了回应,重点突出的是他们言辞方面的表现以及借助言语展现出的不同性格特点,并非着重体现道德品行,也不是聚焦于为人正直与否。所以按照《世说新语》不同篇章的选编依据来看,【乙】文应编入《言语》篇(选B)。
    【点睛】参考译文:
    【甲】陈太丘和朋友相约同行,约定的时间是正午时分。过了正午(朋友)还没到,陈太丘便丢下(他)而离开,(陈太丘)离开后朋友才到。元方当时年仅七岁,正在门外玩耍。客人问元方:“令尊在不在家?”(元方)回答说:“(父亲)等了您很久您却没来,已经离开了。”友人便生气地说:“真不是人啊!和别人相约同行,却丢下别人自己走了。”元方说:“您与我父亲约定在正午时分。正午您没到,这就是不讲信用;对着儿子骂他的父亲,这就是没有礼貌。”友人感到惭愧,下车去拉元方。元方头也不回地走进家门。
    【乙】钟毓、钟会在年少时就有美好的声誉,(他们)十三岁时,魏文帝听说了他们的名声,对他们的父亲钟繇说:“可以叫这两个孩子来(让我见见)!”于是(兄弟二人奉皇帝的诏令前来)觐见。(钟毓)脸上有汗,皇帝问:“你脸上为什么出汗呢?”钟毓回答说:“(因为)战战兢兢、惶恐不安,所以汗水像水浆一样流出。”皇帝又问钟会:“你为什么不出汗呢?”(钟会)回答说:“(因为)战战兢兢、诚惶诚恐,(所以)汗水不敢流出来呀。”
    【甲】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论语·学而》)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述而》)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为政》)
    【乙】
    孔子曰:“益者三友,损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友便辟①,友善柔②,友便佞③,损矣。”
    (《季氏》)
    子夏曰:“日知其所亡④,月无忘其所能⑤,可谓好学也已矣。”
    (《子张》)
    【注释】①[便辟]习于摆架子装样子,内心却邪恶不正。②[善柔]善于阿谀奉承,内心却无诚信。③[便佞]善于花言巧语,而言不符实。④[所亡]自己所没有的知识、技能,所不懂的道理等。亡,同“无”。⑤[所能]自己已经掌握的知识、技能,已懂的道理等。
    19.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
    (1)不亦说乎 (2)人不知而不愠 (3)温故而知新 (4)择其善者而从之 (5)可谓好学也已矣
    20.翻译下面的句子。
    (1)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2)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
    21.结合甲乙两文和自己的经历,谈谈你对学习的理解。
    【答案】19. 同“悦”,愉快 生气,恼怒 连词,表示承接关系,就 好的方面,优点 喜爱,爱好 20.(1)只是读书却不认真思考,就会迷惑;只空想却不读书,就会疑惑。
    (2)同正直的人交友,同诚信的人交友,同见闻广博的交友,这是有益的。 21.好学就是勤奋学习,努力学习新知,巩固复习旧知,多向益友学习取长补短。
    【解析】本文摘录自《论语》,体现出孔子的教育思想。甲段强调学习与思考的重要性,认为学习需重复实践与反思,并在他人身上找寻优点。乙段则聚焦交友对于品德发展的影响,指出结交正直、诚恳、博学之友有助于自身成长。这些观念至今仍有价值,强调自省与择善而从的学习方式,以及追求智慧与良好品行的重要性。结合实际生活,读者可从中反思自己在学习与交往中的策略。
    19.本题考查重点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解释词语要注意理解文言词语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用法,如通假字、词性活用、古今异义等现象。
    (1)句意:不也是很愉快吗?说:同“悦”,愉快。
    (2)句意:人家不了解我,我却不恼怒。愠:生气,恼怒。
    (3)句意:温习学过的知识,可以从中获得新的理解与体会。而:连词,表示承接关系,就。
    (4)句意:我选择他好的方面向他学习。善者:好的方面,优点。
    (5)句意:可以说是好学的了。好:喜爱,爱好。
    20.本题考查文言翻译。要求:完整,流畅,准确。注意:
    (1)而,却;罔,迷惑;殆,疑惑。
    (2)友,交友;直,正直;谅,诚信;多闻,见闻广博;益,有好处。
    21.本题考查谈启示。
    结合文章内容和自身实际回答。
    示例:学习不仅仅是知识积累,还需要思考和反省。孔子提倡在学习中注重实践和反思,“学而时习之”强调持续学习和不断实践的重要性;“温故而知新”和“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则强调反思和理解的重要性。此外,从“友直,友谅,友多闻”可知,择良师益友亦对学习有极大帮助。结合自身经验,在学习过程中,发现与反思是进步的关键,同时与志同道合的人交流能促进学习成效。
    【点睛】参考译文:
    【甲】孔子说:“学了(知识)然后按一定的时间复习它(一说学习的道理在合适的时机去实践),不也是很愉快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也是很快乐吗?人家不了解我,我却不恼怒,不也是一个有德的君子吗?”
    孔子说:“温习学过的知识,可以从中获得新的理解与体会,那么就可以凭借这一点去做老师了。”
    孔子说:“多人同行,其中必定有人可以做我老师的人。我选择他好的方面向他学习,看到他不好的方面就对照自己,改正自己的缺点。”
    孔子说:“只是学习却不思考就会感到迷茫而无所适从,只是思考却不学习就会心中充满疑惑而无定见。”
    【乙】孔子说:“有益的朋友有三种,有害的朋友有三种。结交正直的朋友,诚信的朋友,知识广博的朋友,是有益的。结交谄媚逢迎的人,结交表面奉承而背后诽谤人的人,结交善于花言巧语的人,是有害的。”
    子夏说:“每天能学到一些自己没有的知识,每月不忘自己已掌握的知识,这样就可以说是好学的了。”
    请你参与“人与动物”阅读活动,完成后面的题目。
    【甲】
    一屠晚归,担中肉尽,止有剩骨。途中两狼,缀行甚远。
    屠惧,投以骨。一狼得骨止,一狼仍从。复投之,后狼止而前狼又至。骨已尽矣,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屠大窘,恐前后受其敌。顾野有麦场,场主积薪其中,苫蔽成丘。屠乃奔倚其下,弛担持刀。狼不敢前,眈眈相向。
    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久之,目似暝,意暇甚。屠暴起,以刀劈狼首,又数刀毙之。方欲行,转视积薪后,一狼洞其中,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身已半入,止露尻尾。屠自后断其股,亦毙之。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
    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
    (选自蒲松龄《狼》)
    【乙】
    余居西湖寓楼。楼多鼠,每夕跳踉几案,若行康庄①。烛有余烬,无不见跋②。始甚恶之,继而念鼠亦饥耳。至于余衣服书籍一无所损,又何恶焉。适有馈饼饵者,夜则置一枚于案头以饲之。鼠得饼,不复嚼蜡矣。一夕,余自食饼,复吐出之,遂并以饲鼠。次日视之,饼尽,而余所吐弃者故在。乃笑曰:“鼠子亦狷介③乃尔。”是夕,置二饼以谢之。次日,止食其一。余叹曰:“不惟狷介,乃亦有礼。”
    (选自俞樾《春在堂随笔》)
    【注释】①康庄:宽阔平坦的大路。②跋:火炬或蜡烛燃烧后的残余部分。③狷介:孤高正直,不肯同流合污。
    22.参照提示,解释加点词语。
    2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至于余衣服书籍一无所损,又何恶焉。
    24.说说《狼》这则故事讽喻了什么。
    25.请你补全“人与动物”阅读活动收获卡。
    【答案】22. 攻击 ② 仅,只 23.至于我的衣服书籍这些东西一件都没有被损坏,又何必厌恶它们。 24.①像狼一样的恶人,不管耍怎样的花招,总是要被识破的。②只要敢于斗争,善于斗争,就一定能取得胜利。 25. 凶狠、贪婪 不惟猖介,乃亦有礼 理解、善待
    【解析】这两篇选文通过人与动物的互动,反映了不同的社会现象和人性的思考。《狼》以屠户与狼的斗智斗勇,暗喻人类在面对凶险环境时的智慧和力量,同时揭示了敌意和欺诈的不可取。《春在堂随笔》通过人与鼠的和谐共存,表现了鼠的狷介和有礼,反映了对生命的尊重和理解。这两则故事呼吁人们在面对自然界的生灵时,应保持智慧与善意,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22.本题考查实词含义。
    ①根据成语推断法,“腹背受敌”意思是:前面和后面都受到敌人的攻击,形容陷入困境。敌,攻击。据此可推测“恐前后受其敌”中的“敌”理解为“攻击”。句意:担心前后都遭受它们(指狼)的攻击。
    ②根据查阅字典法可确定选②。句意:放置两块饼来感谢它们。
    ③联系课文解释,“止有剩骨”句意:只有剩下的骨头。止,仅,只。据此可知“止食其一”中的“止”理解为“仅,只”。句意:只吃了其中的一个。
    23.本题考查学生对句子翻译能力。我们在翻译句子时要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特殊句式等情况。重点词有:余,我;损,损坏;恶,厌恶,讨厌。
    24.本题考查文言文内容的理解。
    根据甲文第五段“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可知,狼是很狡猾的,它们使出假寐、一狼径去一狼洞其中等花招,试图迷惑屠夫,可最终还是被屠夫识破并击毙,这就讽喻了像狼一样的恶人,即便用尽各种狡诈的手段,最终也难以得逞,总会被人看穿,不过是增添笑料罢了。
    根据第三段“屠乃奔倚其下,弛担持刀”,第四段“屠暴起,以刀劈狼首,又数刀毙之”“屠自后断其股,亦毙之”可知,屠夫在面对两只狼的步步紧逼、前后夹击的危险处境时,没有坐以待毙,而是积极应对,依靠自己的果敢和智慧,找准时机与狼进行斗争,最终成功杀死两只狼,这阐释了人们在面对如狼一般的恶势力时,只要敢于斗争,善于斗争,那么就一定可以战胜对方,取得胜利。
    25.本题考查文言文内容的理解。
    (1)根据甲文第二段“骨已尽矣,而两狼之并驱如故”可知,屠户已经将骨头全部扔给了狼,但两只狼依旧像之前一样一起追赶屠户,这体现了狼的贪婪;根据第四段“一狼洞其中,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可知,狼不仅贪婪,还十分凶狠,它们为了吃到屠户,甚至采用挖洞从背后攻击的阴险手段,这也体现了狼凶狠、贪婪的本性。
    (2)根据乙文“次日,止食其一。余叹曰:‘不惟狷介,乃亦有礼。’”可知,俞樾评价鼠“不惟狷介,乃亦有礼”,因为前一晚俞樾放了两块饼,而老鼠第二天只吃了其中一块,俞樾觉得老鼠很有分寸,不光有孤高正直的品性,还很有礼貌。
    (3)根据乙文“始甚恶之,继而念鼠亦饥耳。至于余衣服书籍一无所损,又何恶焉。适有馈饼饵者,夜则置一枚于案头以饲之”可知,俞樾一开始厌恶老鼠,后来想到老鼠只是饿了,而且老鼠也没损坏他的衣物书籍,于是就用饼去喂老鼠,体现出俞樾对待动物有理解、善待的意识,能站在老鼠的角度去考虑它们的需求,进而友好对待它们。
    【点睛】参考译文:
    (甲)一个屠夫傍晚回家,担子里面的肉已经卖完,只有剩下的骨头。路上遇见两只狼,紧跟着他走了很远。
    屠夫害怕了,把骨头扔给狼。一只狼得到骨头停下了,另一只狼仍然跟着他。屠夫又把骨头扔给狼,后面得到骨头的狼停下了,可是前面得到骨头的狼又赶到了。骨头已经扔完了,但是两只狼像原来一样一起追赶。
    屠夫非常困窘急迫,担心前后一起受到狼的攻击。他往旁边看了看发现田野中有个麦场,麦场的主人把柴草堆积在里面,覆盖成小山似的。屠夫于是跑过去倚靠在柴草堆下,放下担子拿起屠刀。狼不敢上前,瞪眼朝着屠夫。
    一会儿,一只狼径直走开了,另一只狼像狗似的蹲坐在前面。时间长了,那只狼的眼睛好像闭上了,神情悠闲得很。屠夫突然跳起,用刀劈狼的脑袋,又连砍几刀把狼杀死了。屠夫刚想要走,转身看见柴草堆的后面,另一只狼正在柴草堆里打洞,打算要钻洞进去来攻击屠夫的后背。身子已经钻进去了一半,只露出屁股和尾巴。屠夫从后面砍断了狼的大腿,也把这只狼杀死了。屠夫这才明白前面的那只狼假装睡觉,原来是用来诱惑敌人的。
    狼也太狡猾了,可是一会儿两只狼都被杀死了,禽兽的欺骗手段能有多少呢?只是增加笑料罢了。
    (乙)我住在西湖边的寓所楼中。楼里有很多老鼠,每天晚上它们在桌子上蹦跳,就好像走在宽阔平坦的大路上一样。蜡烛只要还有一点余烬,没有不被它们咬到烛芯烧尽的。开始我很厌恶它们,接着想到老鼠也只是饿了罢了。至于我的衣服、书籍,它们一点儿都没有损坏,又何必厌恶它们呢。恰好有人送了我饼子,夜里我就放一块在桌案上喂它们。老鼠得到饼子后,就不再啃咬蜡烛了。一天晚上,我自己吃饼,又吐了出来,于是就一并拿来喂老鼠。第二天查看,饼子被吃完了,而我吐掉的那块还在原地。于是我笑着说:“老鼠你竟也这样孤高正直啊。”这天晚上,我放了两块饼来感谢它们。第二天,老鼠只吃了其中一块。我感叹道:“它们不但孤高正直,而且也很有礼貌。”
    阅读下面两个语段,完成题目。
    【甲】
    诫子书
    诸葛亮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节选自《诸葛亮集·文集》)
    【乙】
    诲学说
    欧阳修
    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然玉之为物,有不变之常德,虽不琢以为器,而犹不害为玉也。人之性,因物则迁,不学,则舍君子而为小人,可不念哉?
    (节选自《欧阳修集编年笺注》,有删改)
    26.参照表格中的提示,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或给加点的词选择正确的释义。
    27.请仿照下面的示例,为乙文中的画线句“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进行朗读设计,并说明设计理由。
    28.结合以上选文内容,分析两位作者对自己的孩子在品行方面提出的要求有何共同点。
    【答案】26. 丧失 品行,德行 ① 27.连续使用四个“不”字(或:连用两个双重否定句),通过强调玉需要打磨雕刻才能成为精美的器物,类比人要不断学习才能懂得道理。因此,四个“不”字以及“琢”和“学”均应重读,读出一种强调意味,突出学习对于一个人明理的重要性。 28.都提到要静心学习,注重修身养性。甲文提到“静以修身,俭以养德”“学须静也,才须学也”,劝勉儿子勤学立志、修身养性要从淡泊宁静中下功夫;乙文提到“人不学,不知道”“不学,则舍君子而为小人”,告诫晚辈不学习就不能懂得道理,就是放弃君子的高尚品德。
    【解析】《诫子书》和《诲学说》分别来自诸葛亮与欧阳修,两位作者均强调修身的重要性。诸葛亮提倡以宁静养性、以节俭修德,认为稳重和持续的学习是成功的基础。欧阳修则以“玉不琢,不成器”形象比喻,强调学习对塑造人格的重要性,指出不学会使人偏离君子的价值标准。两篇文章共同传达了对后代在道德与学识方面的期望,强调品德养成与学习的重要性。
    26.本题考查实词含义。
    ①运用语境推断法,前文提到“年与时驰”,意思是年纪随时间快速逝去,后面“意与日去”与之结构相似,结合语境可以推断出“去”在这里是“丧失”的意思。句意:意志随同岁月而丧失了。
    ②联系课文解释,“俭以养德”句意:用节俭来培养品德。德,品行,德行。据此可知“有不变之常德”中的“德”理解为“品行,德行”。句意:有不改变的固定的美好品德。
    ③根据查阅字典法可确定选①。句意:就会舍弃君子的行为准则而成为小人。
    27.本题考查文言文内容的理解。
    “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中,连续的四个“不”字构成双重否定句式,着重表明玉的雕琢与成器、人的学习与知晓道理之间的紧密关联。其中“琢”字强调了玉转变为器的关键行为,“学”字突出了人获取知识明白事理的核心途径。重读这几个字,能鲜明地体现出语句的逻辑重点,有力地传达出学习对于个人成长、明理的不可或缺性,让听者深刻领悟到作者强调学习重要性的意图,以及蕴含其中的劝诫意味。
    28.本题考查文言文内容的理解。
    根据甲文“静以修身,俭以养德”“学须静也,才须学也”可知,诸葛亮认为君子依靠内心安静修养身心、依靠俭朴培养品德,学习需要静心专一,增长才干离不开学习,这体现出他劝勉儿子要通过保持内心的淡泊宁静来勤学立志,进而实现修身养性,可见对品行方面的要求着重在静心学习以及品德修养的提升上。
    根据乙文“人不学,不知道”“不学,则舍君子而为小人”可知,欧阳修强调人若不学习就不能知晓道理,而且会放弃君子的高尚品德沦为小人,意在告诫晚辈要重视学习,通过学习来懂得道理,从而保持君子的良好品行,同样凸显了学习以及注重品德修养的重要性。所以,两位作者对自己孩子在品行方面提出的要求共同点是都提到要静心学习,注重修身养性。
    【点睛】参考译文:
    【甲】有道德修养的人,依靠内心安静来修养身心,以俭朴节约财物来培养品德。不内心恬淡,不慕名利就无法明确志向,不排除外来干扰无法达到远大目标。学习必须静心专一,而才干来自勤奋学习。如果不学习就无法增长自己的才干,不明确志向就不能在学习上获得成就。放纵懈怠,就无法振奋精神,轻薄浮躁就不能修养性情。年纪随同时光而疾速逝去,意志随岁月而丧失。最终枯败零落,大多不接触世事、不为社会所用,只能悲哀地困守在穷困潦倒之人住的陋室,又怎么来得及?
    【乙】玉石不经过雕琢,就不能成为器物;人不学习,就不会懂得道理。然而玉石作为一种物品,有它固定不变的特性,即使不雕琢制成器物,也还是不失为玉石。人的本性,会随着外界事物的影响而改变,如果不学习,就会舍弃君子的行为准则而变成小人,能不思考这些吗?
    加点词语
    方法
    释义
    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成语推断法:叶公好龙
    (1)
    及次日临政
    查阅词典法:①站在高处向下看;②统治,治理;③到,到达;④面对,碰上
    (2) (填序号)
    处决如流
    课内迁移法:逝者如斯夫
    (3)
    书信篇目
    书信对象
    书信目的
    共同情感
    《诫子书》
    儿子
    告诫孩子要修身养性、明确志向、静心学习,不要浪费时间、虚度人生。
    (1)
    《示儿燕》
    儿子
    (2)
    《曾国藩家书•致诸弟》
    弟弟
    (3)
    文言词句
    方法
    解释
    (1)语其父钟繇曰
    查阅字典法:语( yǔ)①说的话 ②与人交谈; ③语(yù)告诉
    (1) (填序号)
    (2)尊君在不
    课内积累法
    (2)
    (3)对曰
    成语解词法: 无言以对
    (3)
    加点词语
    方法
    相关提示
    写出词义
    恐前后受其敌
    关联成语
    如:腹背受敌
    (1)敌:
    置二饼以谢之
    查阅字典
    ①拒绝;②道歉;③感谢;④凋落
    (2)谢: (只填序号)
    止食其一
    课内迁移
    止有剩骨
    (3)止:
    活动收获卡人与动物都是大自然的成员,人类始终面临着如何与动物相处共存的问题。
    【甲】文中的狼具有(1) 的本性。屠户面对狼,由迁就退让到奋起自卫,先后杀死两狼,由此表现了人的智慧和力量。【乙】文中的鼠被作者俞樾评价为“(2) ”(用原文语句回答),是因为俞樾对待动物有(3) 的意识。
    阅读关于“人与动物”的文章,可以促进人与大自然关系的和谐共生,加强对人类自我的理解和反思。
    文言词句
    方法
    解释
    意与日去
    语境推断法:年与时驰
    (1)
    有不变之常德
    课内迁移法:俭以养德
    (2)
    则舍君子而为小人
    查阅字典法:①放下,放弃;②施舍;③离开
    (3) (填序号)
    示例: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朗读设计:连用两个双重否定句,强调学习与才干、志向与成就之间的必然联系,进而突出静心学习、明确志向的重要性。因此,“非”和“无以”重读,声音稍稍拖长,读出一种强调意味,表达作者对儿子的谆谆教诲和殷切期盼。

    相关试卷

    专题14 文言文对比阅读-2024-2025学年八年级上学期语文期末复习练习(统编版):

    这是一份专题14 文言文对比阅读-2024-2025学年八年级上学期语文期末复习练习(统编版),共28页。

    七上语文期末真题汇编专题17 文言文对比阅读(诗词+文言文)(原卷+答案)2024-2025学年上学期期 统编版全国通用:

    这是一份七上语文期末真题汇编专题17 文言文对比阅读(诗词+文言文)(原卷+答案)2024-2025学年上学期期 统编版全国通用,文件包含专题17文言文对比阅读诗词+文言文原卷版2024-2025学年七年级语文上学期期末真题分类汇编docx、专题17文言文对比阅读诗词+文言文解析版2024-2025学年七年级语文上学期期末真题分类汇编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64页, 欢迎下载使用。

    专题15:文言文对比阅读--2024-2025学年统编版七年级上册语文期末提升专练:

    这是一份专题15:文言文对比阅读--2024-2025学年统编版七年级上册语文期末提升专练,共29页。

    • 精品推荐
    • 所属专辑
    欢迎来到教习网
    • 900万优选资源,让备课更轻松
    • 600万优选试题,支持自由组卷
    • 高质量可编辑,日均更新2000+
    • 百万教师选择,专业更值得信赖
    微信扫码注册
    qrcode
    二维码已过期
    刷新

    微信扫码,快速注册

    手机号注册
    手机号码

    手机号格式错误

    手机验证码 获取验证码

    手机验证码已经成功发送,5分钟内有效

    设置密码

    6-20个字符,数字、字母或符号

    注册即视为同意教习网「注册协议」「隐私条款」
    QQ注册
    手机号注册
    微信注册

    注册成功

    返回
    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