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属成套资源:2024-2025学年七年级语文上学期期末专项练习(统编版2024)
专题19 诗歌鉴赏-2024-2025学年七年级语文上学期期末专项练习(统编版2024)
展开
这是一份专题19 诗歌鉴赏-2024-2025学年七年级语文上学期期末专项练习(统编版2024),文件包含专题19诗歌鉴赏原卷版docx、专题19诗歌鉴赏解析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20页, 欢迎下载使用。
1.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题目。
次北固山下
王湾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归________(yàn)洛阳边。
(1)诗歌的首联叙事,“ ”“行舟”点明诗人离乡远游,暗含旅途奔波之意;颔联写景,“平”“阔”二字凝练地写出船上所见之景 的特点;颈联既写景又点明时令的特点,让人感慨时序匆匆交替的同时,也给人以 的力量。
(2)一位同学在默写尾联时,不知横线处应写作“燕”还是“雁”。请你根据诗句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参考下面的材料,帮助这位同学进行判断,并简要说明理由。
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
——杜甫《绝句》
乡书不可寄,秋雁又南回。
——韦庄《章台夜思》
此处应写作“ ”字,理由是 。
【答案】(1) 客路 开阔(壮阔) 积极向上(乐观豁达、振奋鼓舞)
(2) 雁 (示例)王湾诗句表达的是离家日久,羁旅漂泊产生的思乡之情。韦庄诗句中写因秋雁南回,想用归雁来传递家书却不能实现而产生的思乡之情,与王湾诗句所表达的情感相同。
【解析】这首《次北固山下》通过精炼的语言展现了诗人在旅途中的所见所感。首联的“客路”“行舟”传递出离乡的漂泊感,而颔联“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则描绘出开阔的江水景象,给人平和、宽广的视觉感受。颈联以“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将自然景物与时序交替巧妙结合,既有时光流逝的感慨,又蕴含新生的力量。尾联通过表达对家乡的思念,赋予全诗浓厚的乡愁情感。整首诗意境悠远,情感真挚。
(1)本题考查对诗句内容的理解。
《次北固山下》是唐代诗人王湾创作的一首五言律诗。此诗以准确精练的语言描写了冬末春初时作者在北固山下停泊时所见到青山绿水、潮平岸阔等壮丽之景,抒发了作者深深的思乡之情。
开头以对偶句发端。“客路”,指作者要去的路,表明自己此时正出门在外。“青山”点题中“北固山”。作者乘舟,正朝着“绿水”前进,驶向“青山”,驶向“青山”之外遥远的“客路”。“客路”“行舟”,点明诗人离乡远游,暗含旅途奔波之意,也写出神驰故里的飘泊羁旅之情怀;
颔联写出潮水涨满,两岸与江水齐平,整个江面十分开阔,帆顺着风端直高挂的情景,“平”、“阔”,视野无比开阔,眼前所见之情景恢弘阔大;
颈联“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写拂晓行船的情景,在描写景物、节令之中,蕴含着一种自然的理趣。海日生于残夜,将驱尽黑暗;江春,那江上景物所表现的“春意”,闯入旧年,将赶走严冬。不仅写景逼真,叙事确切,而且表现出具有普遍意义的生活真理,给人以乐观、积极、向上的艺术鼓舞力量。
(2)本题考查内容理解。
“雁”多写秋天景象,多用来表达游子思乡之情,寄托对故乡的思念。也多用以象征边塞迁徙。如韦庄《章台夜思》中“乡书不可寄,秋雁又南回(鸿雁已往南飞,家书不能寄回)”,写诗人想到了写家书了解家乡情况,可是山长水远,“乡书不可寄”,心中悲苦。“秋雁又南回”,点出时当冷落的清秋节,每每看那结伴南飞的大雁,诗人内心就更是情潮翻涌,秋思百结。
“燕”多美化或歌咏春天,多用来表达对时序更迭、年华流逝、世事变迁的感慨。在杜甫《绝句》中“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泥土随着春天的来临而融化变得松软,燕子衔泥筑巢,暖和的沙子上睡着成双成对的鸳鸯)”,写春暖花开,泥融土湿,秋去春归的燕子,正繁忙地飞来飞去,衔泥筑巢。这生动的描写,使画面更加充满勃勃生机,春意盎然。
而此处,为的是抒发了作者的思乡之情,情感紧承着“乡书何处达”,表达的是游子思乡之情,寄托对故乡的思念,故应该填写“雁”。
2.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题目。
【甲】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李白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乙】
夜上受降城闻笛
李益
回乐烽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
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
(1)下列对这两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甲诗开篇写杨花落尽、子规哀啼,渲染暮春冷清、凄凉的气氛,题目中的“龙标”是地名,诗句“闻道龙标过五溪”中的“龙标”指王昌龄。
B.乙诗开头两句写登城时所见的月下景色,营造了一种寂寥、凄凉的典型环境。“沙似雪”运用比喻,形象地写出了月下大漠苍茫的景象。
C.甲诗中“夜郎”本已荒远,再加一个“西”字,则更甚;乙诗中,烽火台下无垠的沙漠,在月光映照下如同积雪的荒原。“夜郎西”“回乐烽”既表明地点,又能引发对特定情景的联想。
D.甲、乙两首诗都从视觉、听觉和嗅觉等角度描写景物,使人如临其境。
(2)在“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两句中,诗人运用了拟人、想象、情景交融等手法,请选一个角度,结合诗句内容分析其作用。
(3)甲、乙两首诗都写到了“月”,但表达的情感有所不同,请简要分析。
【答案】(1)D
(2)(示例一)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把明月当作使者,生动形象地表达了诗人对友人的挂念和同情。
(示例二)运用奇特的想象,把无知无情的明月想象成善解人意的知心人,将诗人对友人的挂念和同情带到夜郎以西,极具艺术感染力。
(示例三)情景交融,把明月之景和对友人的深厚情谊交融在一起,深切地表达了自己对友人的挂念和同情。
(3)甲诗想象奇特,借明月来表达对友人的挂念和同情。乙诗借描写“似雪”的沙漠、“如霜”的月光,表现边塞的苦寒,衬托征人思乡的愁绪。
【解析】(1)本题考查诗歌内容理解。
D.有误,《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中“杨花落尽子规啼”运用了视觉和听觉描写;《夜上受降城闻笛》中的“回乐烽前沙似雪”运用视觉描写,“不知何处吹芦管”运用听觉描写。没有“嗅觉描写”;
故选D。
(2)本题考查诗句赏析。
从拟人的角度来说,诗的最后两句“我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意思是:我把我忧愁的心思寄托给明月,希望能随着风一直陪着你到夜郎以西。作者将自己的离愁别绪寄托在月亮这一事物上,本来无情的冷月,竟变成了一个了解自己,富于同情的知心人,月亮此时愿意接受自己的请求,将自己对朋友的怀念和同情带到辽远的夜郎之西,交给那不幸的迁谪者,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表现了诗人对贬谪友人的同情与对其前途、路途的担忧关切。
从想象的角度来说,诗的最后两句“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意思是:我把我忧愁的心思寄托给明月,希望能随着风一直陪着你到夜郎以西。月亮不在是高悬在夜空之上的冷月,而是满含人情味,愿意将作者的愁绪带走的“愁月”,用新奇的想象表现了诗人对贬谪友人的同情与不舍。
从情景交融的角度来说,诗的最后两句“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意思是:我把我忧愁的心思寄托给明月,希望能随着风一直陪着你到夜郎以西。人隔两地,难以相从,而月照中天,千里可共,所以要将自己的愁心寄与明月,随风飘到夜郎。“愁”含有多层含义,一是说自己心中充满了愁思,无可告诉,无人理解,只有将这种愁心托之于明月;二是说唯有明月分照两地,自己和朋友都能看见她;三是说,因此,也只有依靠她才能将愁心寄与,别无它法。将是人的内心情感与月亮交融在一起,运用寓情于景的手法,以景传情,表达诗人对贬谪友人的怀念和同情。
(3)本题考查诗歌情感比较。可结合着关键词的运用和理解来体会。
甲诗“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通过丰富的想象,给予抽象的“愁心”以物的属性。诗人用拟人的修辞,将月亮人格化,托明月带去自己对友人的思念,寄托自己的离愁,想象丰富奇妙。在诗人的笔下,无知无情的明月变成了善解人意的知心人,能够把诗人对朋友的牵挂和同情带到辽远的夜郎之西,意境新颖,令人回味无穷。
乙诗“回乐烽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描写了一幅边塞月夜的独特景色。沙漠并非雪原,诗人偏说它“似雪”,月光并非秋霜,诗人偏说它“如霜”。诗人如此运笔,是为了借这寒气袭人的景物来渲染心境的愁惨凄凉。正是这似雪的沙漠和如霜的月光使受降城之夜显得格外空寂惨淡。也使诗人格外强烈地感受到置身边塞绝域的孤独,而生发出思乡情愫。
3.阅读下面这首元曲,完成题目。
同学们因以上小令的配图产生了争论,老师请同学们有理有据地说明理由。
(1)小文同学认为配图体现的内容与小令中描绘的内容不符,想从语句所描绘的画面的角度进行发言,请你帮他组织语言。
(2)小理同学认为配图中去掉“小桥流水人家”中的“人家”这一元素,能让画面更显悲凉,更能体现出天涯游子悲伤低沉的心情。请从写作手法角度表达你的不同看法。
(3)小语同学认为画面中的“马”更像是“骏马”,而不是“瘦马”,这样的配图会使表情达意的效果大打折扣。请你分析小语同学说的是否有道理。
【答案】(1)(示例)这首小令描绘的画面是黄昏时分,一棵缠着枯藤的老树上,盘旋着归巢的乌鸦,乌鸦发出凄厉的哀鸣。身边小桥下流水安静流淌,小桥边的庄户人家炊烟袅袅,而诗人却在萧瑟的秋风中,在寂寞的古道上,饱尝乡愁,骑着一匹瘦马,在沉沉的暮色中向着远方前行。配图没有完整、如实呈现诗句所描绘的画面,如没有体现“人家”,与这首小令中描绘的内容不符。
(2)(示例)我认为该配图去掉温馨的“人家”这一元素,大大削弱了表达效果。温馨的“人家”与“枯藤老树昏鸦”“古道西风瘦马”形成鲜明的对比,以乐景衬哀情,才更能衬托出游子思乡的悲苦。
(3)(示例)我认为小语说的很有道理。“瘦马”是以马之瘦衬托人之瘦(衬托游子奔波的困苦和疲倦),而“骏马”则显现出马的强壮、有活力(衬托人的精神抖擞),二者意境不同,起到的表达效果也各不相同。从这首小令表达的游子之悲可见,“瘦马”更能突出其主题。
【解析】(1)本题考查语言表达。
可以从画面的氛围和是否完整角度去分析。
示例:小令描绘的画面意境是在秋日黄昏之下,斜阳西沉、长河落日,倍添离愁别绪。《天净沙·秋思》中描绘了“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然而,配图中似乎没有表现“枯藤老树昏鸦”的凄凉感,而是显得较为静谧和美丽,未能完整展现出小令所表现的孤寂与愁绪,而且画面中,没有“人家”这一要素,配图不完整。
(2)本题考查写作手法。
去掉“人家”一元素虽然可能增加画面的悲凉感,但会失去一种生活的温暖和人间烟火气。小令原意通过“小桥流水人家”衬托出游子的孤独与对故乡的思念,这是以乐景衬哀情的写法。正是有对家庭和温暖的思念,才更凸显远在天涯游子思乡的悲苦。因此,“人家”是小令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不能简单去掉。
(3)本题考查语言表达。
“瘦马”通常被用来形容那些状态不佳、瘦弱不堪的马匹,“骏马”通常代表着力量、速度和美丽,常常与成功和荣耀联系在一起,从两种马的形象与主题的联系去分析瘦马更符合这首小令的主题。
示例:我认为小语同学的看法有道理。小令中的“古道西风瘦马”旨在表现风霜仆仆的旅人和其行旅之艰苦,“瘦马”寓指历尽艰辛,形象地传达出一种羁旅愁苦的意境。如果配图中的“马”显得过于骏健,则会削弱这种辛酸与凄凉的气氛,影响到作者原本想要传达的情感效果。通过比较,“瘦马”更能突出这首小令表达的游子之悲主题。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江山秋色图①
胡行简
连山缥缈树槎牙②,江上西风雁影斜。
万迭③秋光无限好,画图偏在野人④家。
【注释】①此诗为画作《江山秋色图》上的题诗。②槎(chá)牙:形容树木错落不齐之状。③万迭:万重。④野人:山野之人。
4.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
A.本诗是一首题画七绝,读起来音韵和谐优美。
B.前两句通过山、树、江、风、雁等意象,营造了秋的意境。
C.前两句描绘了一幅生机勃勃的江山秋色图,与题目照应。
D.本诗写景从视觉角度出发,写出了多种景物的形态。
5.结合本诗三、四句,说说诗人喜爱画作《江山秋色图》的原因。
【答案】4.C 5.画作展示了万重秋光风景无限美好,还展现了山野之人的活动情景,既有自然风光,又有人文情趣,富有浓郁的生活气息,表达了作者对自然风光、山野生活的喜爱之情。
【解析】诗人通过细腻的笔触描绘出秋日自然景物的和谐美景,前两句借助景物意象展现出秋天的广阔与静谧,后两句表达了对自然之美的赞叹以及隐逸山野的向往。整首诗意境深远,富有动静结合的视觉效果。
4.本题考查内容理解。
C.诗的前两句营造的是一种萧瑟的秋景氛围,而不是生机勃勃的景象。“连山缥缈”有隐隐约约、空旷之感,“树槎牙”只是描绘树木形态,没有体现出生机;“江上西风” 是秋风萧瑟,“雁影斜”大雁南飞也常象征着秋的萧索;
故选C。
5.本题考查内容理解。
第三句“万迭秋光无限好”,这句诗直接描述了画作中的景色,展现了层层叠叠的秋光。“万迭”一词描绘出秋景的层次感和丰富性,“无限好”则表达了秋光的美好。这表明诗人喜爱这幅画的原因之一是画中呈现了壮丽且美好的秋景。
第四句“画图偏在野人家”中的“野人”指的是山野之人。这表明画作中不仅有自然风光,还有山野之人的生活场景。这样的场景体现了人文情趣,给人一种质朴、自然的感觉。画中的自然景观与人文生活相结合,富有浓郁的生活气息,让诗人感受到一种对自然和简单生活的向往与喜爱。诗人喜爱画作《江山秋色图》,是因为画中既有壮丽美好的自然秋景,又有体现人文情趣的山野之人的生活场景,充满生活气息。
请你阅读下面两首古诗,在阅读中深思体悟,获得启示。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李白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淮上与友人别
郑谷
扬子江头杨柳春,杨花愁杀渡江人。
数声风笛离亭晚,君向潇湘我向秦。
6.古人论诗有云:“一切景语皆情语”,意即描写景物也是为了抒情。李白诗中可为例的一句是: 。
7.请从修辞和作者情感表达两个角度简要分析“我寄愁心与明月”这句诗。
8.这两首诗都是写离愁别绪的诗,但诗的表现手法却不同,李白的诗偏重 ,表达了 ;郑谷诗则 ,抒发了 。
【答案】6.杨花落尽子规啼 7.(示例)修辞上讲,运用了拟人的写法,将愁寄予明月;从情感上讲,全诗托物言志(借物抒情),表达了作者对朋友的依依不舍与担心之情。 8. 直抒胸臆 对友人的同情和深切思念 借景抒情 友人之间的离别之苦
【解析】李白诗通过寄情于月,表达了对朋友的思念与牵挂,把愁绪寄托于绵延不绝的景物。郑谷诗则以自然景象烘托别离伤感,风笛声中,离别的情感更显得深沉。两诗皆通过景抒情,各自将离愁展现得淋漓尽致。
6.本题考查诗歌内容理解。
在《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里,“杨花落尽子规啼”这句堪称景语含情的典范。暮春时节,杨花漫天飘零,尽显暮春的凋零衰败之象,给人以落寞伤感之感;子规鸟啼叫,其声哀切,仿佛在悲泣。李白于此点明时节,又借这两种饱含哀愁的意象,营造出哀伤、惆怅氛围,既契合暮春实景,更为后文抒发对友人被贬的担忧、牵挂等复杂愁绪巧妙垫笔。
7.本题考查句子赏析。
从修辞角度看,“我寄愁心与明月”这句诗巧妙运用了拟人手法。明月本是无情之物,诗人却赋予它人的特质,把自己满怀的愁绪当作可以寄托的有形之物,郑重地“寄”给明月,仿佛明月能够通人性、解人意,愿意充当信使一般。如此一来,便将抽象的愁思具象化,生动鲜活。
从情感表达层面剖析,整首诗借景抒情,这一句更是直抒胸臆的关键所在。听闻好友王昌龄被贬至偏远的龙标,李白满心牵挂与不舍。他深知路途遥远艰险,自己无法亲至相伴,只能把一腔深情厚谊以及对友人仕途坎坷的担忧,都托付给朗朗明月,祈愿明月跨越千山万水,一路相随友人至夜郎西,不离不弃,尽显挚友间真挚赤诚的情感。
8.本题考查对比阅读及情感理解。
在《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中,李白的诗偏重直抒胸臆。开篇以“杨花落尽子规啼”的暮春残景烘托气氛后,诗人便直白地袒露内心情绪,“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毫无保留地倾诉对友人王昌龄遭遇贬谪的同情。他不隐晦、不迂回,直接将自己的愁心托付明月伴友人远行,这份关切牵挂如汹涌潮水,直白且浓烈,尽显挚友间毫无杂质的深情厚谊,满是对友人前途的担忧以及深深思念。
郑谷的《淮上与友人别》,则侧重于借景抒情。扬子江畔,杨柳依依,春色正浓,可诗人眼中却是“杨花愁杀渡江人”,杨花飞舞撩动的是离人心弦,惹起满心愁绪。风笛数声,离亭日暮,这些景象层层渲染,不着一个“愁”字,却处处皆愁,含蓄委婉地借暮春江景、离亭别宴抒发与友人即将各奔东西的离别之苦,将不舍与感伤尽融于景中,余味悠长。
阅读下面诗歌,完成各题。
【甲】
天净沙·秋思
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乙】
寿阳曲·潇湘夜雨
马致远
渔灯暗,客梦回,一声声滴人心碎。孤舟五更家万里,是离人几行清泪。
9.下面对两首散曲的理解,不正确的是( )
A.【甲】曲中“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集中抒发了天涯游子的孤寂、思乡之情。
B.【甲】曲用极有限的字句,塑造了极丰富的意象,人与物结合,情与景交融,有一种动人心魄的力量。
C.【乙】曲中一个“暗”字奠定了暗淡感伤的情感基调,并先后从听觉和视觉上烘托情感。
D.【乙】曲中“心碎”二字直接切入本曲主题,为全曲之眼。
10.两首散曲都善于利用景物来营造氛围,假如你身处散曲描绘的环境之中,会有怎样的感受?请选择其中一首作简单解读。
【答案】9.C 10.示例一:甲通过枯藤、老树、昏鸦、古道、西风、瘦马、夕阳等,展现出一片衰败、荒凉、缺乏生气活力的图景,表达游子孤寂愁苦、思念家乡的感情。示例二:乙通过夜雨、渔灯、孤舟等,营造出一派孤独凄凉的氛围,表达了作者身处天涯,心系故园的羁旅乡愁。
【解析】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通过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古道瘦马和夕阳等意象,营造出苍凉寂寥的秋景,表达了游子浓烈的思乡之情;《寿阳曲·潇湘夜雨》则通过渔灯暗淡、孤舟万里、深夜客梦等意象,描绘出离人夜雨中凄苦心碎的情感。本为怀人作,情景交融,极具感染力。
9.本题考查诗歌内容理解辨析。
C.“渔灯暗”写渔灯昏暗,这是从视觉上烘托情感。“一声声滴人心碎”写对深夜雨声的感受。雨点滴在船舱上,一声声传来,像滴在人心上,是从听觉上烘托情感。本项“先后从听觉和视觉上烘托情感”有误,应为:先后从视觉和听觉上烘托情感;
故选C。
10.本题考查诗歌内容理解。作答此题,首先需深入剖析所选散曲中景物的特点及蕴含的情感基调。对于《天净沙・秋思》,要解读“枯藤”“老树”“昏鸦”等衰败、萧瑟之景,以及“夕阳”这一特定时段所渲染的迟暮氛围;对于《寿阳曲・潇湘夜雨》,则聚焦“渔灯暗”“孤舟”“五更”“夜雨”这些孤寂、清冷意象。接着设身处地想象自己身处其间,从视觉、听觉等感官层面体会所受冲击,紧扣曲中游子思乡、羁旅愁苦情绪,描述自身心境,如从凄凉景致中感受漂泊无依,从声响里体悟揪心愁绪等。
示例一:若身处《天净沙・秋思》之境,眼前景象着实令人心忧。“枯藤老树昏鸦”,衰败藤蔓无力耷拉,沧桑老树歪斜,昏鸦聒噪添乱,满是迟暮死寂。踏上蜿蜒“古道”,西风呼啸扫过,身旁瘦马驮着疲惫不堪的躯体,步履维艰。抬头望,夕阳摇摇欲坠,余晖似残血。刹那间,孤寂如潮水漫灌,深感自己如飘零叶,无根无依。断肠人漂泊天涯之苦直抵心间,思念家乡的温情、牵挂亲友的愁绪疯狂翻涌,满心皆是无处可依的彷徨与哀愁。
示例二:当置身于《寿阳曲・潇湘夜雨》情境,氛围瞬间凝重。暗夜沉沉,模糊“渔灯”在风雨里闪烁不定,微光随时会灭,四周混沌迷茫。于梦乡被骤雨惊醒,那雨滴声声似重锤敲心,清脆却揪心。独守“孤舟”,五更天寒彻骨,离家万里之遥,茫茫江面无边。寒意从肌肤渗到心底,孤独如影随形,思念如泉涌。念及故乡温暖灯火、亲人殷切面庞,泪水潸然,深知羁旅艰难,满心凄惶,只盼归期早日至,逃离这凄清漂泊路。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小题。
兰溪棹歌
(唐) 戴叔伦
凉月如眉挂柳湾,越中山色镜中看。
兰溪三月桃花雨,半夜鲤鱼来上滩。
11.诗的第一句从什么角度写,第二句从什么角度写,这两句诗描绘了怎样的意境?
12.尾联描写极为生动传神,写活了诗歌意境,请你发挥想象,对这句诗的画面加以描绘。
【答案】11.第一句从仰视角度写,第二句从俯视角度写,勾勒出月色秀朗、溪水清澈的兰溪山色,朦胧飘渺,使人如同坠入仙境。 12.示例:鱼抢春(新)水,(调皮地)涌上溪滩,(拨鳍摆尾)啪啪蹦跳。
【解析】戴叔伦的《兰溪棹歌》以简练的笔触描绘了一幅秀丽的江南水乡夜景。首句以月光映柳的景色表现自然之美,次句借一池水中反射的山色渲染宁静气氛。尾联用生动的语言描绘了桃花雨中鲤鱼跃滩的活泼情景,使画面富有动态与生命力,令人心往神驰。
11.本题考查诗句写作角度。
“凉月如眉挂柳湾,越中山色镜中看”意为:一弯蛾眉月,映射着清冷的黑暗,低挂在水湾的柳梢上。越中水清如镜,两岸秀色尽映水底。
诗的首句“凉月如眉挂柳湾”中的一个“挂”字凸显出观察者需抬头仰望,方能看到那如眉般弯弯的清凉月色高悬于柳梢之上,所以是从仰视角度描绘。此句将月亮比作眉,赋予其柔美之态,营造出静谧清幽氛围。第二句“越中山色镜中看”中“镜中看”表明诗人是把兰溪水面当作镜子,从上方俯视,映照出越中一带的山色风光。这里溪水澄澈平静,如同镜面,山峦景色尽在其中,虚实相生,让画面更显空灵。这两句诗合力营造出如梦似幻的意境。天上凉月柔美,柳弯轻垂;地上溪水似镜,倒映山色。山水月色相互交融,于朦胧间勾勒出兰溪清幽秀美的轮廓,仿若一幅淡墨山水画卷徐徐展开,观者仿若置身缥缈仙境,沉醉不已。
12.本题考查意象画面。作答此题,首先要理解诗句“半夜鲤鱼来上滩”的关键元素,明确主体是鲤鱼,情境是半夜时分的兰溪滩。想象时紧扣鲤鱼的动态,考虑其为何上滩、如何上滩,结合前文“兰溪三月桃花雨”所营造的春水涨潮情境,赋予鲤鱼以鲜活生命力与灵动习性,从动作、声响、神态等多维度拓展细节,用生动语言呈现画面,既要契合诗意,又要使场景跃然眼前,让读者仿若身临其境,真切感受到兰溪夜里的生机活力。
“兰溪三月桃花雨,半夜鲤鱼来上滩”意为:兰溪在接连下了三天的春雨后,溪水猛涨,鱼群竟在半夜中涌上了溪头浅滩。
示例:静谧的半夜,兰溪仿若被一层薄纱轻掩。随着三月桃花雨的连日润泽,溪水悄然漫涨。瞧,一群鲤鱼似是敏锐捕捉到这一变化,迫不及待地逆流而上。它们灵动的身姿在月光下若隐若现,鱼尾有力地摆动,搅起细碎水花,不时发出轻微的“哗啦”声。有的鲤鱼高高跃起,鳞片闪烁着银光,奋力越过浅滩阻碍,仿若这场夜的探险充满无限惊喜,整个兰溪滩瞬间被这群活泼的生灵搅活,洋溢着蓬勃朝气。
阅读下面这首古诗,完成下面小题。
塞下曲六首(其一)
(唐)李白
五月天山雪,无花只有寒。笛中闻折柳,春色未曾看。
晓战随金鼓,宵眠抱玉鞍。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
13.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首联和颈联渲染了边塞寒冷凄凉的氛围,表现了边塞生活的艰苦。
B.颔联中“笛中闻折柳”蕴含着戍边将士对家乡、亲人的思念之情。
C.全诗清新壮丽,意境开阔,体现出作者高超的诗歌创作艺术。
D.“宵眠抱玉鞍”中“抱”字传神地描写出战士们晚上睡觉时不敢懈怠的情形,烘托出军营中枕戈待旦的高度戒备的氛围。
14.“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一句抒发了怎样的情感?
【答案】13.C 14.赞美了守边将士的赤胆忠心,表现诗人甘愿赴身疆场,为国杀敌的雄心壮志。
【解析】李白的《塞下曲》通过描绘边塞的艰苦生活,表现了戍边将士坚韧不拔的精神,以及决心报效国家、建功立业的豪情。诗歌用朴素的语言和生动的细节,呈现出边塞环境的辽阔与凄冷,以及将士壮志未酬、蓄势待发的状态,充满了激励人心的力量。
13.本题考查内容理解。
C.“清新壮丽”说法有误。结合诗中“五月天山雪,无花只有寒。笛中闻折柳,春色未曾看”的意思“五月的天山仍是满山飘雪,只有凛冽的寒气,根本石不见花草;只有在笛声《折杨柳》曲中才能想象到春光而现实中从来没有见过春天”可知,写出了边塞寒冷凄凉的景象与戍边将士的思乡之情,苍凉雄壮,意境浑成;而非“清新壮丽”。
故选C。
14.本题考查理解句子的表达情感。
“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意思是:但愿腰间悬挂的宝剑,能够早日平定边疆,为国立功。这一句直接表达了诗人的志向和决心。李白希望能够凭借腰间的宝剑,去斩杀入侵的楼兰敌人,表现出强烈的爱国热情和战斗意志。此处通过“愿”字和“直为”这两个词语,突出诗人坚定的决心和不畏艰险的无畏精神,表现出他对边塞战斗的向往,以及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来赢得荣誉和成就。诗句突出了一种舍生取义、报效国家的壮志豪情。
15.请赏读下面的书法作品,结合自己的理解,对画线诗句进行点评。
观沧海
曹操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答案】示例:诗句借助想象,表现了大海吞吐日月星辰的气概,从而表现出作者开阔的胸襟和远大的抱负。
【解析】曹操的《观沧海》通过描绘壮丽的自然景象,展现了海洋的浩瀚与永恒。诗中“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表达了对宇宙的敬畏和对人生的思考,体现了诗人胸怀大志、积极进取的精神。全诗气势磅礴,意境深远。
本题考查句子赏析。
书法作品内容是“胸怀凌云志,莫负少年时”。“胸怀凌云志”表达了一种高远的志向和抱负,“凌云志”通常用来形容志向如同直上云霄般宏大。“莫负少年时”则强调不要辜负年少的时光,提醒人们在青春年少的时候要积极进取,努力实现自己的理想和抱负。这句话营造出一种积极向上、充满活力的氛围。它鼓励年轻人要有远大的志向,勇敢地去追求自己的梦想,同时要珍惜宝贵的青春时光,充分利用这段时间去努力奋斗,为实现自己的目标而拼搏。整句话简洁明了,富有感染力,能够激发人们的斗志和进取心。
《观沧海》中画线诗句“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这两句诗描绘了大海的宏伟景象,诗人想象太阳和月亮的运行好像是从大海中升起和落下,银河星光灿烂也如同出自大海之中。通过这样的描写,大海被赋予了无比广阔和神秘的色彩。诗人运用夸张的手法,将大海的广阔无垠夸张到能够容纳日月星辰的程度,这种大胆的想象使读者对大海的宏大有了更深刻的感受。同时,这种夸张和想象也体现了诗人开阔的思维和丰富的想象力。
曹操创作《观沧海》时,正值他统一北方、事业蒸蒸日上之际。这首诗不仅是对自然景观的赞美,更是他抒发自己雄心壮志的重要作品。在这个历史背景下,这两句诗更能体现曹操作为一位政治家、军事家的豪迈气概和远大抱负。“胸怀凌云志,莫负少年时”与《观沧海》中的画线诗句都表达了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和远大的志向抱负,它们以不同的方式激励着人们勇敢追求梦想,珍惜时光,努力奋斗。
示例:这句诗运用奇特的想象,描绘出日月星辰仿佛都出自大海的宏大景象。通过对大海这种雄伟气魄的展现,生动地体现了作者胸怀的宽广博大以及志向的高远宏大。诗人以大海自比,暗示自己有着如同大海般能够容纳万物、吞吐天地的胸怀与气魄,彰显出其积极进取、志存高远的人生态度和宏伟抱负。
自古以来古诗蕴含着文人墨客深厚的情感,品读古诗能与古人产生深刻的精神共鸣。让我们一起走进诗歌品鉴会吧!
【甲】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①遥有此寄
[唐]李白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乙】
龙标野宴
[唐]王昌龄
沅溪②夏晚足凉风,春酒相携就竹丛。
莫道弦歌③愁远谪,青山明月不曾空。
【注释】①龙标:唐代县名。②沅溪:今湖南沅江。③弦歌:指音乐和歌声。④不曾空:不曾缺失。
【策略一:抓标题】
16.【乙】诗中“谪”一字与[甲]诗标题中的“ ”二字照应。
【策略二:抓意象】
17.诗人常借“明月”意象来诉情。请根据【乙】诗画线句内容,仿照【甲】诗示例,对月诉情。
【答案】16.古诗:左迁 17.示例:不要说我的音乐歌声里有被贬的忧愁,月亮啊,你和青山一直伴我左右,不曾远离啊!
【解析】【甲】李白此诗以杨花、子规起兴,寓情于景,抒发了对友人被贬的深切同情和关切。后两句想象奇特,将明月拟人化,表达了诗人真挚的友情和旷达的胸怀。
【乙】王昌龄此诗以夏晚凉风、春酒竹丛为背景,展现了诗人虽遭贬谪却仍不失乐观旷达的心境。末句“青山明月不曾空”更是以景结情,韵味悠长,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和超脱的人生态度。
16.本题考查诗歌字词理解。
乙诗中“莫道弦歌愁远谪”的意思是“不要说我们的音乐和歌声是因为被贬谪的哀愁”,“谪”的意思是“贬谪”。甲诗题目《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中“左迁”的意思是“降职”。由此可知,乙诗中“谪”字与甲诗标题中的“左迁”一词照应。
17.本题考查诗句理解及句子仿写。
“莫道弦歌愁远谪,青山明月不曾空”的意思是:不要说我们的音乐和歌声是因为被贬谪的哀愁,那远处的青山和当空的明月却从不曾空缺。结合示例可知,“明月”是天地间永恒的美好存在,是作者寄情的对象,然后借明月表达相应的情感,据此仿写即可。
示例:
月亮啊,不要说我们的音乐和歌声里有被贬谪的哀愁,我永远跟你和青山在一起,保持自己的高洁品质。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专题20 作文-2024-2025学年七年级语文上学期期末专项练习(统编版2024),文件包含专题20作文原卷版docx、专题20作文解析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20页, 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专题11 默写-2024-2025学年七年级语文上学期期末专项练习(统编版2024),文件包含专题11默写原卷版docx、专题11默写解析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10页, 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专题08 排序-2024-2025学年七年级语文上学期期末专项练习(统编版2024),文件包含专题08排序原卷版docx、专题08排序解析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21页, 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