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属成套资源:2023年高考地理真题和模拟题分类汇编专题(Word版附解析)
2023年高考地理真题和模拟题分类汇编专题05地表形态的塑造(Word版附解析)
展开
这是一份2023年高考地理真题和模拟题分类汇编专题05地表形态的塑造(Word版附解析),共34页。试卷主要包含了 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2023年全国乙卷)新西兰南岛上的南阿尔卑斯山脉(约42°S-45°S)位于板块边界附近,呈东北—西南走向,其形态受板块运动和以流水为主的外力作用共同影响。某科研团队对该山脉东西向剖面形态进行研究,观测到目前该山脉仍在升高并向西扩展;模拟研究表明未来该山脉升高速度逐渐放缓,高度将趋于稳定。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6. (内力作用与地表形态)推测目前该山脉仍在升高并向西扩展是由于( )
A. 板块挤压B. 火山不断喷发C. 板块张裂D. 岩浆持续侵入
7. (外力作用与地表形态)假设不受内力作用,在外力作用下,该山脉( )
A. 西坡侵蚀强烈,山脊线东移B. 西坡侵蚀强烈,山脊线稳定
C. 东坡侵蚀强烈,山脊线西移D. 东坡侵蚀强烈,山脊线稳定
8. (外力作用与地表形态)未来该山脉高度将趋于稳定,是由于随山体升高( )
A. 板块运动逐渐加强B. 板块运动逐渐减弱
C. 外力作用逐渐加强D. 外力作用逐渐减弱
【答案】6. A 7. A 8. C
【解析】
6.由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该山脉位于太平洋板块和印度洋板块的消亡边界,受板块挤压影响,山脉高度会持续升高,A正确,C错误;从材料信息中为获取该山脉有火山持续喷发的相关信息,B错误;岩浆侵入不会对地表形态产生直接影响,D错误。所以选A。
7.根据该山脉的纬度范围可知,该地常年受盛行西风控制,西风挟带的来自海洋的水汽在西坡地形抬升影响下易形成降水,山脉西坡的侵蚀作用比东坡更强烈,如果不考虑内力作用,西坡遭受强烈侵蚀后,山脊线会向东移动,A正确,B错误;东坡为盛行西风背风坡,降水较少,侵蚀作用较弱,CD错误。所以选A。
8.地貌的演化是内外力共同作用的结果,内力使该地山脉持续隆升,地表起伏增大,地表受流水侵蚀作用增强。根据材料可知,目前山脉高度持续增加,说明内力作用强度大于外力作用,而未来该山脉高度将趋于稳定,是因为随着山体升高,高差增大,对盛行西风的阻挡加强,降水增多,流水作用逐渐加强,内外力作用趋于平衡,使山脉高度将趋于稳定,故C正确,ABD错误。所以选C。
【点睛】地貌或称地形指地球硬表面由内外力作用塑造形成的多样的外貌或形态。内力作用指地球内能所产生的作用力,主要表现为地壳运动、岩浆活动和地震,外力作用指太阳辐射能通过大气、水、生物作用以风化作用、流水作用、冰川作用、风力作用、波浪作用等形式表现的作用力(从作用过程来看是风化、侵蚀、搬运、堆积、固结成岩等)。气候对区域外力及其组合状况具有决定性的影响,湿润区流水作用旺盛,干旱区风力作用强大,热带、亚热带碳酸盐岩区喀斯特作用普遍,寒区冰川冰缘作用占主导。内外动力都与重力有关,重力是形成地貌的前提,岩石是地貌的物质基础,岩石性质、地质构造、外力作用决定地貌。
(2023年全国甲卷)下图显示地中海北岸某地水系分布,①②③④为湖泊,其中①②③分别与入湖河流构成独立水系。研究者在野外考察中发现,①②③南侧高地上均存在谷地,谷底卵石堆积,研究表明该地曾发生过水系重组。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8. (地表形态的塑造)据水系变化推测,MN一线( )
A. 南部抬升,北部沉降 B. 南部沉降,北部拾升 C. 褶皱隆起D. 褶皱凹陷
【答案】A
【解析】由上题分析可知,MN一线形成新的分水岭,造成①②③湖泊南部河道改向,故该处应为断裂带,且MN一线南部地势相对抬升,形成分水岭,北部相对沉降,造成湖泊南部河道改向,形成干谷,A正确,B错误;如果发生褶皱,不会保持原有的水系形态完整,排除CD。故选A。
【点睛】塑造地表形态的因素包括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内力作用包括地壳运动(地质构造、板块运动)、岩浆活动、变质作用;外力作用包括风化、侵蚀、搬运、沉积、固结成岩。
(2023年全国甲卷)下图为某区域的典型剖面示意图,该区域的山坡受流水侵蚀,谷地持续接受沉积。山坡多生长森林,谷地中草甸广泛发育,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9. (内力作用与地表形态)奠定该区域地貌基本格局的是( )
A. 冰川作用B. 流水作用C. 构造运动D. 风沙作用
【答案】9. C
【解析】该区域的基本地貌表现为地壳挤压形成的褶皱山脉,故C正确;图中并没有显示冰川作用的痕迹,A错误;流水作用形成山谷中的沉积物,但不是地貌的主要方面,B错误;图中植被较为茂密,风沙作用比较微弱,D错误。故选C。
【点睛】内力作用奠定了地貌的基本格局,但是地球表面的风、流水、冰川、生物等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一刻也没有停止过。
(2023年新课标卷)莲花盆是一种独特的地下喀斯特景观。它是在溶洞的薄层水中由水底向上发育的盆状或圆盘状沉积体(下图)。广西某溶洞数百米长的洞穴中,分布着百余座大小不一的莲花盆,最大的莲花盆直径达9米,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7. (喀斯特地貌的形成条件)形成莲花盆需要( )
①水自洞顶不断滴落②水沿洞壁缓慢渗出③不断流动的薄层水④相对静止的薄层水
A. ①③B. ①④C. ②③D. ②④
8. (喀斯特地貌的形成条件)曾经流过该段溶洞的地下河为发育大规模莲花盆群提供的关键条件是( )
A. 曲折的河道 B. 平坦的河床 C. 充足的水汽 D. 丰富的泥沙
【答案】7. B 8. B
【解析】
7.由材料“盆状或圆盘状沉积体”可知,莲花盆的形成需要含有碳酸氢钙的滴水不断滴到洞穴池塘中,导致池水自滴点向四周外溢,从而形成盆状,故①正确,②错误;由材料“在溶洞的薄层水中由水底向上发育”可知,莲花盆的形成需要有平整的洞底,能形成浅水池,且有相对稳定的沉积环境,如相对静止的薄层水,故③错误,④正确。故①④正确,故选B。
8.由上题分析可知,莲花盆的形成需要有平整的洞底,能形成浅水池,且有相对稳定的沉积环境,故平坦的河床可以提供大量符合条件的平坦的地形,从而形成薄层水环境,有利于发育大规模莲花盆群,B正确;曲折的河道不能说明流速缓慢,故A错误;充足的水汽和丰富的泥沙对形成喀斯特地貌没有什么直接作用,故CD错误。故选B。
【点睛】莲花盆发育的最主要条件是:有平整的洞底,能形成浅水池;洞顶有流量较大的滴水;池水位和莲花盆便于同步地从洞底向上生长。
(2023年新课标卷)青藏高原常见的草毡层(下图),由交织缠结的植物活、死根系与细颗粒物混杂而成。草毡层的厚度约20~30厘米,随地表起伏无明显变化。草毡层中的细颗粒物与下伏物质(粗碎屑或基岩)的矿物、化学成分显著不同。草毡层对青藏高原生态安全具有重要意义.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9. (外力作用与地表形态)青藏高原草毡层中的细颗粒物主要来自( )
A. 基岩风化B. 流水搬运C. 冰川搬运D. 风力搬运
【答案】9. D
【解析】9.由材料可知,草毡层中的细颗粒物与下伏物质(粗碎屑或基岩)的矿物、化学成分显著不同,说明其来源不是基岩风化,A错误;冰川搬运不具备分选性,冰川沉积物的粒径大小为杂乱无章,C错误;流水搬运来的沉积物主要分布于海拔较低的河谷地区,而草毡层随地表起伏无明显变化,B错误;风力搬运范围广,不受地表起伏影响,所以草毡层中的细土物质多来自风尘输入,其来源可能是附近的冰川与河流沉积物,也可能是千里之外的干旱区,D正确。故答案选D。
【点睛】草毡层是联结成片的毡状草皮层,在青藏高原是一个常见但不寻常的现象。这一厚度仅约20 cm的土层,是高寒草甸土壤生产力、水分涵养、碳固定、气候调节等重要生态功能的主要载体,对维系高原草甸生态系统稳定及牧民福祉具有重要意义。
(2023年1月浙江卷)新疆东部某雅丹地貌区,环境恶劣,被视为“畏途”。某同学随科考人员在该地研学旅行时,拍摄了布满“小蘑菇”的残丘岩壁照片(如图所示)。完成下面小题。
3. (外力作用与地表形态)岩壁上“小蘑菇”形成的主要外力作用为( )
A. 沉积搬运B. 搬运风化C. 风化侵蚀D. 侵蚀沉积
4. (雅丹地貌)该雅丹地貌区被视为“畏途”的主要原因是( )
①空气稀薄 ②风沙强劲 ③气候极度干旱 ④滑坡分布广
A. ①②B. ②③C. ③④D. ①④
【答案】3. C 4. B
【解析】
3.根据材料信息可知,布满“小蘑菇”的残丘岩壁是位于新疆的雅丹地貌区,以温带大陆性气候为主,降水较少,气候干旱,昼夜温差较大,风化作用强烈,风力较大,风蚀作用显著,岩壁上“小蘑菇”形成的主要外力作用是风化侵蚀,C正确;沉积、搬运不是导致该地貌形成的外力作用,ABD错误。所以选C。
4.该雅丹地貌位于新疆东部,海拔不是特别高,大气不是很稀薄,①错误;该地地表以沙质沉积物为主,风力较大,风沙强劲,②正确;以温带大陆性气候为主,降水较少,气候极度干旱,③正确;区域降水较少,滑坡等地质灾害较少,④错误。所以选B。
【点睛】雅丹地貌现泛指干燥地区一种风蚀地貌,河湖相土状沉积物所形成的地面,经风化作用、间歇性流水冲刷和风蚀作用,形成与盛行风向平行、相间排列的风蚀土墩和风蚀凹地(沟槽)地貌组合。
(2023年1月浙江卷)下图为某地地质图,完成下面小题
13. (岩层)图中岩浆岩( )
①沿断层F侵入 ②切穿背斜轴部 ③切穿向斜轴部 ④早于寒武纪形成
A. ①②B. ②③C. ③④D. ①④
14. (地质过程)该地区经历的地质过程是( )
A. 褶皱隆升—固结成岩—断层错位B. 固结成岩—断层错位—褶皱隆升
C. 固结成岩—褶皱隆升—断层错位D. 褶皱隆升—断层错位—固结成岩
【答案】13. A 14. C
【解析】
13.根据图示信息可知,岩浆岩位于断层F中,说明岩浆沿断层F侵入,形成岩浆岩,①正确;根据图示信息可知,图中岩层两翼新中间老,为背斜,岩浆岩切穿背斜轴部,②正确,③错误;岩浆岩将寒武纪岩层切断,说明岩浆岩形成晚于寒武纪,④错误。所以选A。
14.该地先是经过固结成岩作用形成各种岩石,然后水平岩层受到挤压,弯曲变形,在进一步受到挤压作用的情况下,岩层断裂形成断层,发生岩浆活动,所以该地区经历的地质过程是固结成岩—褶皱隆升—断层错位,C正确,ABD错误。所以选C。
【点睛】原始水平岩层原理:原始的沉积均为水平或近于水平岩层。岩层叠置原理:下老上新。切割律又称穿插关系,就侵入岩与围岩的关系来说,总是侵入者年代新,被侵入者年代老,这就是切割率。
(2023年6月浙江卷)下图为广东某丹霞地貌景观图,该地貌主要发育于白垩纪的红色地层。该地质时期,当地主要受信风、副高控制。完成下面小题。
3. (河流堆积地貌)该地貌景观的物质组成是( )
A. 砂砾岩B. 石灰岩C. 石英岩D. 花岗岩
4. (世界主要气候类型的成因、特征、分布)该红色地层形成时期气候特征为( )
A. 冷湿B. 暖湿C. 冷干D. 暖干
【答案】3. A 4. B
【解析】
【3题详解】
读图可知,景观地层有明显的层理结构,属于沉积岩,石英岩属于变质岩,花岗岩属于岩浆岩,排除CD;图中岩石有颗粒度较大的砾石夹杂在砂岩当中,属于砂砾岩,石灰岩没有粗大的砾石,A正确,B错误。故选A。
【4题详解】
据所学可知,图中沙砾岩由流水沉积作用形成,由此推断,当时气候湿润,流水作用强烈,排除CD;材料显示,该地质时期,当地主要受信风、副高控制,气温较高。综上所述,红色地层形成时期的气候特征为暖湿,B正确,A错误。故选B。
【点睛】河流堆积地貌不仅存在于河流中下游地区,当河流冲出山口时,由于地势逐渐趋向平缓,水流速度放慢,河流搬运的物质堆积下来,形成洪(冲)积扇,多个洪(冲)积扇连接形成洪积—冲积平原。
(2023年6月浙江卷)黄河三角洲海岸线始终在不断变化。1996年黄河经人工改道朝东北方向入海。下图为1996-2020年黄河河口区汛期陆地面积变化统计图。完成下面小题。
13.(河流堆积地貌;海岸地貌的变化) 下列遥感影像,能正确反映不同年份河口区汛期陆地形态变化先后顺序的是( )
A. ①②④③B. ②①④③C. ②③④①D. ③②①④
14.(海岸地貌变化的原因) 1996年后,造成老河口陆地面积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 海水运动的作用B. 黄土高原植被的恢复
C. 上游水库的冲淤D. 汛期流域降水的变化
【答案】13. C 14. A
【解析】
【13题详解】
由材料可知,1996年黄河经人工改道朝东北方向入海,说明东北河口在改道前,面积较小,随着1996年黄河河口改道,东北方向河口三角洲面积逐渐增加,而东南方向河口三角洲受海水的侵蚀,陆地面积不断减少,由图可知,图②中东北方向三角洲面积最小,东南方向河口三角洲面积最大,应是最早年份河口陆地的形态;图①中东北方向三角洲面积最大,东南方向河口三角洲面积最小,形成的时间最晚;图③④相比,图③中东北方向三角洲面积较小,东南方向河口三角洲面积较大,由此判断,图③形成的时间早于图④,故C正确ABD错误。故答案选C。
【14题详解】
1996年黄河经人工改道朝东北方向入海,老河口泥沙沉积作用减弱,海水侵蚀作用增强,使得老河口三角洲面积不断减小,A正确;由上面分析,老河口陆地面积变化的主要原因是河流改道造成的,与黄土高原植被的恢复、上游水库的冲淤、汛期流域降水的变化关系不大,BCD错误。故答案选A。
【点睛】黄河主要有4次大的改道。分别是:1934年8月,黄河于合龙处一号坝上决口,向东循毛丝坨、老神仙沟入海,此后又分流为三股,经神仙沟、甜水沟和宋春荣沟入海。其中,1937-1947年,黄河此流路不行水; 1953年7月,由于原黄河河道淤积严重,由人工开挖引河,引导黄河在小口子处入神仙沟,独流入海。原河道逐渐淤塞。到1960年,黄河在入海口处分汊,并最终由老神仙沟入海; 1964年1月,由于凌汛等问题阻塞河道,影响下游孤岛等地,人为在罗家屋子附近爆破堤坝,引黄河水入刁口河。黄河在其下游分汊入海。此河道行水十余年;1976年5月,在西河口处,人工截留黄河行清水沟入海。到1996年7月,为了便利石油生产,在清水沟下游清八断面开辟汊河,使黄河由东南向折向东北方向入海,直至目前。
(2023年海南卷)冰川作用是塑造地表形态的一种重要外力作用,常形成不同类型的冰川地貌。科研人员通过对典型冰川地貌的研究,可判断冰川的规模、运动方向及古气候环境。图中的羊背石是典型的冰川侵蚀地貌景观,由于冰川侵蚀作用方式不同,迎冰面和背冰面坡度不同。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2.(冰川地貌)依据所学地理知识,判断该地貌景观目前在我国主要分布于( )
A.青藏高原B.黄土高原C.云贵高原D.内蒙古高原
13.(冰川作用)通过对羊背石的观察,可以直接判断( )
A.古冰川发育的厚度B.古冰川运动的方向
C.古冰川作用的规模D.古冰川形成的时间
【答案】12.A 13.B
【解析】12.羊背石是典型的冰川侵蚀地貌景观,冰川地貌主要分布于有冰川分布的地区,我国青藏高原海拔高,有大量冰川分布,而黄土高原、云贵高原、内蒙古高原均基本没有冰川分布。因此该地貌景观目前在我国主要分布于青藏高原,A正确,BCD错误。故选A。
13.羊背石由于冰川侵蚀作用方式不同,迎冰面和背冰面坡度不同,因此可以根据杨蓓师坡度判断哪一侧是迎冰面,哪一侧是背冰面,从而判断古冰川运动的方向,B正确;羊背石并不能反映古冰川发育的厚度、古冰川作用的规模和古冰川形成的时间,ACD错误。故选B。
【点睛】青藏高原,被称为“世界屋脊”,是中国地势最高的第三级阶梯、世界最高的大高原,海拔高,冰川广布。
(2023·广东·统考高考真题)某中学学生在山西省太行山青龙峡景区研学活动中发现,这里是典型高山峡谷地貌,两岸岩壁直立,软硬岩层交互,陡壁下常有崩塌物堆积,崩塌物主要来自硬岩层。图是同学们绘制的岩体崩塌过程示意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1.(外力作用的能量来源、表现形式及影响)崩塌物主要来自硬岩层,是因为( )
A.软岩受风化剥蚀更快B.硬岩的重力作用更大
C.软岩抗侵蚀能力更强D.硬岩水土流失更严重
12.(遥感(RS);全球卫星导航系统(GNSS);地理信息系统(GIS))同学们提出的以下预防崩塌危害措施中,不能运用地理信息系统完成的是( )
A.岩土变形预警B.危险岩体清除
C.气象水文预报D.游客行为监管
【答案】11.A 12.B
【解析】11.软岩层岩性软,更容易被侵蚀,使得软岩层上部的坚硬的岩层失去支撑,在重力作用下崩塌,A正确;重力作用受岩层所处高度的影响,与岩性没有关系,B错误;同等外力条件下,坚硬的岩层抗侵蚀的能力更强,水土流失较软岩层更轻,CD错误。所以选A。
12.岩土变形预警可以运用GPS系统完成,A不符合题意;危险岩体清除需要用工程机械,地理信息系统不能完成,B符合题意;气象水文预报可以运用RS系统完成,C不符合题意;游客行为监管可以运用RS系统完成,D不符合题意。所以选B。
【点睛】崩塌是指陡峻山坡上岩块、土体在重力作用下 ,发生突然的急剧的倾落运动。多发生在大于60°~70°的斜坡上。崩塌的物质,称为崩塌体。崩塌体为土质者,称为土崩;崩塌体为岩质者,称为岩崩;大规模的岩崩,称为山崩。崩塌可以发生在任何地带,山崩限于高山峡谷区内。崩塌体与坡体的分离界面称为崩塌面,崩塌面往往就是倾角很大的界面,如节理、片理、劈理、层面、破碎带等。崩塌体的运动方式为倾倒、崩落。
(2023·福建·高考真题)沟口的冲出量与沟内残留物有关,2013,2019,2020年分别发生三次泥石流,其降水依次下降,泥石流量分别为11.50、11.91、11.02平方米。据此回答下列问题。
15.(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泥石流、滑坡)2013年冲出量较少是由于泥石流爆发前( )
A.雨水冲刷作用较强B.河道弯曲程度减弱
C.沟口内空间较大D.土壤含水量较低
16.(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泥石流、滑坡)PQ切面堆积物为( )
A.B.
C.D.
【答案】15.C 16.A
【解析】15.2013年为第一次泥石流,泥石流爆发前,沟口空间较大,可容纳的残留物较多,因而冲出量较少,C正确;雨水冲刷作用强,残留物多,径流的搬运能力也强,冲出量大,A错误;河道弯曲程度弱的话,洪水畅通,河流搬运能力强,携带的泥沙多,冲出量大,B错误;土壤含水量低,不易形成泥石流,D错误。故选C。
16.由图方向1可知沟口河流受地转偏向力影响,沟口西岸为侵蚀岸,东岸为沉积岸,泥石流形成的沉积物在沟口的东西并不是对称分布的,C错误;泥石流形成的冲积物在沟口的东侧沉积多,故最高点偏东,B错误;由于沟口的西侧受地转偏向力影响,以侵蚀为主,沉积物的层面较平直,东侧以沉积为主,沉积面凹凸不平,A正确,D错误。故选A。
【点睛】泥石流的形成条件是:地形陡峭,松散堆积物丰富,突发性、持续性大暴雨或大量冰融水的流出。
(2023年全国甲卷)13. 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风蚀粗化是风蚀导致地表松散层细颗粒物流失,粗颗粒物所占比例增加的现象。其过程如图左所示,某科研小组通过比较地表松散层表层和浅层的粗、细颗粒物含量。构建了风蚀粗化指数。该指数数值越大。说明表层比浅层粗颗粒物含量越高。图右显示青藏高原南部(针对风蚀)采样点粗化指数的分布。
(1)【风蚀强度的变化】说明风蚀粗化过程中地表松散层风蚀强度的变化。
(2)【地理事物的空间分布特征】指出图右所示区域风蚀粗化指数的空间分布特征,并解释其原因。
(3)【影响风力侵蚀作用的因素】分析耕作对风蚀和风蚀粗化指数的影响。
(4)【荒漠化防治的措施】提出图右所示区域因地制宜风蚀防治措施。
【答案】
(1)随着风蚀粗化指数变大,粗颗粒物增多,风蚀强度逐渐减弱。
(2)分布特征:北大南小,西大东小。原因:南部和东部受到一定夏季风影响,降水较多,植被较为茂密,风力侵蚀作用较弱,风蚀粗化程度较小;北部和西部受高原内部冬季风影响较为强烈,降水较少,植被以高寒草甸草原和荒漠为主,风力侵蚀作用强烈,风蚀粗化程度较大。
(3)耕作会产生耕作层,对表土的耕作会造成土壤结构松散,风蚀作用增强,耕作层造成地表松散层变深,造成风蚀深度增加;耕作层表层和深层颗粒物较为均匀,风蚀粗化指数变小。
(4)构建区域生态安全格局;建设和管理自然保护区;利用高原水资源和能源资源植树种草建立植被防护体系;实施退牧环草工程和禁牧措施,规范采药等乱采滥挖行为。
【解析】
(1)由材料“风蚀退化是风蚀导致地表松散层细颗粒物流失,粗颗粒物所占比例增加的现象”和“该指数数值越大。说明表层比浅层粗颗粒物含量越高”可知,随着风力侵蚀作用逐渐带走地表松散层的细小颗粒物,粗颗粒物增加,造成地表松散层表层和浅层的粗、细颗粒物含量差异变大,表层粗颗粒物含量不断变大,其风力启动速度变大,不易遭受风力侵蚀,故侵蚀强度逐渐减弱。
(2)根据图中粗化指数图例的反映,北部和西部圆圈较大,东部和南部圆圈较小,可得出区域风蚀粗化指数的空间分布特征为北大南小,西大东小。风力侵蚀深受大气环流(降水量)、地表植被和土壤性质的影响,故青藏高原的东部和南部能够受到一定夏季风深入的影响,降水量较多,植被较为茂密,且多为森林植被,由此造成风力侵蚀作用较弱,风蚀粗化程度较小;而高原内部受到湿润气流影响微弱,气候干旱,地表植被稀疏,受到风力侵蚀作用强烈,风蚀粗化程度较大。
(3)农田耕作形成耕作层,会破坏原来的土壤结构,使地表松散层细颗粒物增加,表层与浅层颗粒物结构趋向于统一。由此造成风力侵蚀作用增强,侵蚀深度增加,但是人为平整土地的行为造成耕作层表层和深层颗粒物较为均匀,风蚀粗化指数变小。
(4)青藏高原风力侵蚀作用增强首先与青藏高原生态环境比较脆弱有关,重要的是人类活动的加剧,如超载放牧、城镇化及土地利用、工业旅游业的发展等。因地制宜防治风蚀,首先需要根据区域不同地区破坏的程度进行合理的区域划分,构建区域生态安全格局;坚持以自然保护区建设促进可持续发展为原则;进行生态治理与恢复:利用高原水资源和能源资源植树种草建立植被防护体系;实施退牧环草工程和禁牧措施,规范采药等乱采滥挖行为。
(2023年湖南卷)19. 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甲河与乙河发源于某山地两侧(如图)。某科研小组调研发现,甲河流经地区的岩石节理发育、压实等成岩作用相对较弱。下表示意两条河流河源段测量点的水位高程。
(2)【河流袭夺现象】科研小组预测两条河流会发生袭夺。请判断袭夺关系,并说明理由。
【答案】(2)甲河袭夺乙河。甲河流经地区岩石质地较疏松,节理发育,抗侵蚀能力弱;甲河河源段整体落差大,流水侵蚀能力强。
【解析】(2)袭夺是指处于分水岭两侧的河流,由于侵蚀速度差异较大,其中侵蚀力强的河流能够切穿分水岭,抢夺侵蚀力较弱的河流上游河段。从图文材料信息可知,与乙河相比,甲河流经地区的岩石节理发育、压实和成岩作用相对较弱,抗侵蚀能力弱,加上甲河河源段落差较大,河流下蚀和溯源侵蚀能力强,因此甲河袭夺乙河。
(2023年湖南卷)20. 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锆是一种战略性稀有重金属。锆资源集中分布在澳大利亚和非洲,绝大多数由澳大利亚、英国和美国的三大供应商开发,消费集中在中国、欧洲和北美。莫桑比克锆砂矿资源丰富,其成矿物质主要来源于前寒武纪火成岩。含锆重砂矿物多在海岸带低潮线附近富集,1~3月在高潮线以上也有大量沉积。“一带一路”背景下,某中资企业与莫桑比克合作开发锆砂矿。下图示意采矿区及所在区域。
(2)【流水作用】含锆重砂矿物1~3月在高潮线以上有大量沉积,请作出合理解释。
【答案】(2)1~3月为当地雨季,成矿物质的来源地侵蚀作用强,河流对重砂搬运能力强,含锆重砂矿物多;飓风(旋风)、风暴潮多发,波浪向岸搬运能力强,含锆重砂矿物容易被搬运至高潮线以上。
【解析】(2)材料信息表明,含锆重砂矿物多在海岸带低潮线附近富集。说明锆砂矿主要直接由海水沉积作用富集形成,一般高潮线以下是海水运动(波浪等)最频繁的地带,含锆重砂矿物1~3月在高潮线以上有大量沉积,表明此时海水运动(波浪等)频繁越过高潮线之上,应是飓风(旋风)、风暴潮多发,大的波浪越过高潮线向上搬运含锆重砂矿物,并在之上沉积;同时,当地位于南半球10°~20°之间,属于热带草原气候,1~3月为当地的湿季,降水丰富,河流水量大、流速快,对成矿物质的侵蚀作用和砂搬运作用强,使得进入沿岸海水的含锆重砂矿物多,容易被波浪带入高潮线之上沉积。
(2023年湖北卷)18. 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四川绵(竹)茂(县)公路属于汶川地震灾后恢复重建项目,于2009年9月9日正式动工,2022年12月27日建成通车。公路起于绵竹市汉旺镇,沿绵远河上行,与茂北公路相接,全长56公里。沿线穿越龙门山4条断裂带,岩石破碎,暴雨多发,地质灾害频繁,河道演变剧烈,水文条件复杂,给项目选线、设计和施工建设带来严重影响。图左示意绵茂公路位置,图右示意绵茂公路局部景观。
(1)【河流地貌的变化】分析震后绵茂公路沿线河床发生的变化及形成原因。
(2)【交通线路建设与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绵茂公路不可避免地要穿越大熊猫国家公园,工程该如何协调建设与保护的关系?请谈谈你的看法。
(3)【交通线路建设】该工程攻克了一系列世界级难题,创造了又一个中国奇迹,被新华社评为2021年度“大国工程”。假设你是评委,请你给出推荐理由。
【答案】
(1)变化:河床下切,坡度更陡,危岩峭壁增加;多堰塞湖,宽窄交替。原因:地震导致山体岩石破碎,抗蚀能力减弱,流水侵蚀增强;诱发滑坡、泥石流堵河,形成堰塞湖,局部水位上升,河面展宽,宽窄交替。
(2)协同多部门,建立有序的管理机制,统筹交通建设与生态保护的关系。规划路径时尽量以桥梁、隧道代路,减少对大熊猫栖息地的分割;施工期间减少破坏林地、渣土堆放,控制施工时间和范围;运行时加强巡护,控制车速,在大熊猫活动期间可以局部封路。
(3)攻克了若干设计、工程与运维技术难题;实现了交通建设与生态保护的统筹;为生态脆弱地区基础设施建设与经济发展提供中国经验;通过保护“国宝”熊猫,展示了负责任的大国形象,体现中国智慧、中国力量。
【解析】
(1)变化及原因:汶川地震震级高破坏性强,地壳运动强烈,地震导致山体岩石破碎,抗蚀能力减弱,流水侵蚀增强,导致河床下切可能增强,河岸坡度变陡,危岩峭壁增加;由于地震导致的滑坡、泥石流增多,滑坡、泥石流导致堰塞湖增多,局部河段水位上升,河面变宽,河道宽窄交替变化。
(2)协同林业等多部门,建立有序、有效的管理机制,统筹交通建设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规划交通线路时尽量减少影响生态环境,以桥梁、隧道代路,减少对大熊猫栖息地的分割、干扰;施工期间减少破坏林地、渣土堆放,减少破会大熊猫的生活环境,严格控制施工时间和施工范围;交通线路运行时,要加强巡护,控制车速,及时监测交通线路运行对大熊猫生活的影响;在大熊猫活动期间可以局部区域封路,停止施工,减少对大熊猫生活活动的影响。
(3)由材料可知沿线穿越龙门山4条断裂带,岩石破碎,暴雨多发,地质灾害频繁,河道演变剧烈,水文条件复杂,给项目选线、设计和施工建设带来严重影响,该工程攻克了若干设计、工程与运行、维护技术上的难题;沿线通过大熊猫国家公园,实现了交通建设与生态保护的统筹;线路成功的建设,为生态脆弱地区基础设施建设与经济发展提供中国经验;通过保护“国宝”熊猫,展示了负责任的大国形象,体现中国智慧、中国力量、体现了我国保护生态环境的力度。
(2023年北京卷)17. 近年来,中国在农业领域为巴哈马国提供相关技术支持。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2)(风成地貌;地貌的观察)简述卡特岛的形态特征,并说出图中所示的风对该岛形成所起的作用。
【答案】
(2)岛屿陆地部分总体沿西北-东南走向延伸呈长条状堆积体,地势较低;东北部坡度较陡,西南部坡度较缓。图中所示风向为东北风,并引起海水运动,海水及风力对东北部产生侵蚀作用,形成陡坡;西南部为背风坡,受海水和风力堆积作用形成缓坡。
【解析】
【分析】本题以中国在农业领域为巴哈马国提供相关技术支持等信息为材料设置试题,涉及气候、地形特征描述,风对地貌的影响,农业发展水平提高的主要途径等相关知识点,主要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图文信息的能力,利用所学地理知识解释地理现象的能力。
【小问2详解】
由左图反映的岛屿整体形态可知,岛屿陆地部分总体沿西北-东南走向延伸呈长条状堆积体,由右侧剖面图可知,岛屿地势较低,且东北侧与西南侧坡度差异较大,东北侧较陡,西南侧较缓。图中风向与西北指向标垂直,故可知风向为东北风,东北部受海浪和风力侵蚀作用,坡度较陡,西南坡位于背风坡,受海浪和风力堆积作用形成缓坡。
(2023年山东卷)16. 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图左为滇池流域示意图。海口河为滇池湖水的惟一出口,元代以来多次疏浚。明代,滇池南岸有大量移民迁入,水稻种植面积逐渐增加。清代,人们在柴河下游相继开挖了十余条沟渠。明清时期,柴河三角洲面积显著扩大。图右示意明清时期柴河三角洲的聚落分布。
(1)(河流堆积地貌)说明明清时期人类活动对柴河三角洲面积扩大的影响。
(2)(河流地貌对聚落分布的影响)分析与A区域相比,B区域聚落密度大的原因。
【答案】(1)开垦耕地,破坏了植被,是河流含沙量增大,三角洲沉积泥沙量增多;开挖沟渠,利于地表水流动,带入三角洲沉积的泥沙量增多。
(2)A区域位于河流下游,地势更为地平,水流不畅,多洪涝灾害;河汊越多,耕地更为破碎;而B地地势更高,洪涝灾害的隐患更小,同时土地更加集中成片,利于耕作。
【解析】
【分析】本题以明清时期柴河三角洲的聚落分布为材料,设置2道小题,涉及三角洲的形成、聚落的发展等相关知识点,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的能力,体现区域认知、综合思维的学科素养。
【小问1详解】
根据材料可知,明代,滇池南岸有大量移民迁入,水稻种植面积逐渐增加。开垦耕地,破坏了植被,是河流含沙量增大,三角洲沉积的泥沙量增多;清代,人们在柴河下游相继开挖了十余条沟渠,破坏了表土,同时利于地表水流动,带入三角洲沉积的泥沙量增多。
【小问2详解】
读左图可知,柴河自南向北注入滇池,该地位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区,降水丰富,A区域位于河流下游,地势更为地平,水流不畅,多洪涝灾害;月接近河口,河汊越多,耕地更为破碎,不利于耕作;而B地地势更高,排水条件更好,洪涝灾害的隐患更小,同时土地更加集中成片,利于耕作。
(2023年山东卷)18. 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M乡位于我国西南山区,其集镇区由上下两片区组成(图左)。上片区主要为居住区,居民多从事农业活动;下片区为乡政府所在地,居民主要从事联系松散的非农业活动,图右示意下片区居民主要收入来源。历史上的茶马古道从下片区内的河流一级阶地经过。
(1)(地形剖面图)图中示意图10中AC一线的地形剖面,在虚线框内将缺失部分补充完整。
【答案】(1)
【解析】
【分析】本题以我国西南山区某乡镇为材料,设置3道小题,涉及地形剖面图的绘制、城市辐射功能、服务业的发展方向等相关知识点,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的能力,体现区域认知、综合思维的学科素养。
【小问1详解】
作图时要注意以下两点:①河流所在地海拔比河岸要低。②茶马古道从下片区内的河流一级阶地经过,阶地上地形较为平坦,因此茶马古道所在地应为一平坦地形。如图:
(2023·广东·统考高考真题)18.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巴音河流域位于盛行西风的柴达木盆地东北边缘地区。巴音河在宗务隆山以南形成了大面积的冲洪积扇;2015年12月,当地对该区域巴音河出山口长约4km的河道进行了硬化。图a示意巴音河冲洪积扇及周边地区地理环境特征;图b示意图a中P1,P2两点之间的水文地质剖面。
(1)(外力作用的能量来源、表现形式及影响)分析图a中布赫特山西南麓山前区域发育较大面积沙丘的主要成因。
(2)(背斜、向斜的成因与形态)如图b所示,巴音河河道所在区域地下水含水层明显较厚,且在河道以南出现地下水溢出。请从地质构造角度,分析形成这两种现象的原因。
(3)(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指出巴音河出山口段河道硬化对其下游地下水位变化的影响,并说明理由。
【答案】(1)布赫特山以西地区细粒碎屑物质丰富;受盛行西风搬运,形成风沙流;受西北-东南走向的布赫特山脉阻挡,叠加山丘北侧局地地形影响,有利于沙丘发育和存续。
(2)含水层较厚的原因:此区域为向斜构造,利于冲洪积物堆积;断层加剧凹陷,进一步增加冲洪积物堆积厚度,导致含水层明显增厚。
地下水在河道以南溢出的原因:德南隆起是背斜构造,阻挡地下水水平运动,抬升地下水位;地下水通过河道南侧断层处形成的通道,溢出地表。
(3)影响:造成地下水水位抬升。
理由:该段硬化河道减少了出山口区河水下渗,加大了向下游的径流量;下游河段下渗量增大。
【分析】本大题以巴音河流域为材料设置试题,涉及外力作用的能量来源、表现形式及影响、背斜、向斜的成因与形态、人类活动对水循环的影响、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相关内容,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基本技能、描述和阐述地理事物、地理基本原理与规律、论证和探讨地理问题能力,综合思维、区域认知、地理实践力和人地协调观素养。
【详解】(1)沙丘发育原因类问题需要从沙丘的沙源、动力因素、阻挡因素三方面考虑。结合巴音河冲洪积扇及周边地区地理环境特征可以看出,布赫特山以西地区冲积平原广布,细粒碎屑物质丰富,提供沙源;该地处于盛行西风带,受盛行西风搬运,形成风沙流;最后受西北-东南走向的布赫特山脉阻挡,风力携带沉积物过程中不断减速堆积在山前。
(2)结合材料要求从地质构造角度进行分析。含水层较厚的原因与该位置的向斜地质构造相关,向下凹陷的1构造利于冲洪积物堆积;加上周围的断层加剧凹陷,进一步增加冲洪积物堆积厚度,地下水淤积导致含水层明显增厚。地下水在河道以南溢出的原因与该位置的背斜地质构造相关,德南隆起是背斜构造,向上凸起的背斜可以阻挡地下水水平运动,抬升地下水位,当地下水运动至地河道南侧断层处通过断层形成的通道溢出地表。
(3)河道硬化对其下游地下水位变化的影响主要从下渗作用的变化角度分析。巴音河出山口段河道硬化使得该段河流下渗量减少,加大了向下游的径流量;下游河流水量增大,下游河段下渗量增大,导致地下水水位抬升。
(2023·福建·高考真题)19.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古生物化石、环境沉积对于研究地质变迁历史具有重要作用。其中沉积物中常含有古生物化石。距今约135万年前澳大利亚果累一达令盆地内形成巨大古湖古湖经由P处入海。后因气候变化,古湖萎缩,至现代形成墨累一达令河。该地气候一直呈现干湿交替的状况。甲乙两处分别有沉积层,其中黏土层一般在淡水环境中形成,石灰岩层一般在咸水环境中形成,风成砂岩形成时气候较于早。据此回答下列问题。
(1)(内力作用;外力作用;河流堆积地貌)根据自然条件(岩层特点)分析,推测古河干旱化,和古河干涸过程中甲处比乙处先露出海面的依据。
(2)(内力作用;外力作用;河流堆积地貌)由于p处海拔较高古湖曾无排泄口,后来古湖冲破p处排泄入海,请从内外力角度,分别分析对古湖南流入海的影响。
(3)(内力作用;外力作用;河流堆积地貌;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研究表明p处北侧附近没有海洋入侵的痕迹,现作为野外科考队,欲寻找证据证明,请从2个方面分别论证说明。
【答案】(1)自下往上,由粘土层到石灰岩层的变化,说明湖水减少(变咸);再到风砂层,说明湖水变干(由湖相沉积变成风砂相沉积)。
甲地石灰岩层顶部海拔高于乙地,表明露出湖面时甲地海拨高于乙地。(或甲地石灰岩层厚度小于乙地,表明甲地先于乙地停止沉积。)
(2)流水侵蚀(流水下蚀,冲刷,外力侵蚀)
构造活动(地壳运动,构造运动)
P地下游水位低于上游水位(p地以上河段地壳上升,p地以下河段地壳下降或者p处海拔比上游河流或者湖泊水位低)—要突出河段。
(3)化石:在p点北侧附近寻找海洋生物化石,均为陆地生物化石(没有海洋生物化石、遗迹或遗骸)
古海岸线:在p点南侧(北侧)寻找古海岸线(或替代海岸线的事物,如贝壳堤等),南侧海岸线海拔低于北侧(或北侧没有海岸线)
沉积特征:在p点北侧寻找海洋沉积剖面,没有海相沉积(沉积岩层没有海水作用的痕迹)
【分析】本题以海陆变迁为背景材料,涉及到地质变化过程的描述、内外力作用、地质历史演变等知识,主要考查学生调动知识、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由于图无图名解析不一定正确。
【详解】(1)由图可知,自下往上,由粘土层到石灰岩层的变化,而黏土层一般在淡水环境中形成,石灰岩层一般在咸水环境中说明湖水减少,变咸;再到风砂层,而风成砂岩形成时气候较干早,说明湖水变干,由湖相沉积变成风砂相沉积。由图可知,甲地石灰岩层顶部海拔高于乙地,表明露出湖面时甲地海拨高于乙地,且由图可知甲地石灰岩层厚度小于乙地,表明甲地先于乙地停止咸水沉积。综合上面分析可推古河干涸过程中甲处比乙处先露出海面。
(2)P地下游水位低于上游水位,由于受内力作用的构造活动,如地壳运动,导致p地以上河段地壳上升,p地以下河段地壳下降,地势落差变大,流水侵蚀、冲刷,下切加剧,使p处河段变深,使得古湖外泄出海。
(3)从化石角度看:在p点北侧附近可以寻找化石,均为陆地生物化石,寻找不到海洋生物化石;从古海岸线角度看:在p点附近寻找古海岸线,寻找能够代表古海岸线的地理事物,如贝壳堤等,进一步对比P点南侧海岸线海拔与北侧湖相沉积层的海拔,南侧海岸线海拔低于北侧;湖相沉积层角度看:在p点北侧寻找沉积剖面,没有海相沉积物,沉积岩层没有海水作用的痕迹,就表明p处北侧附近没有海洋入侵。
距河源的距离(km)
测量点水位高程(m)
甲河
乙河
0.0
192
190
0.5
180
179
1.0
172
172
1.5
171
169
2.0
167
167
2.5
164
166
3.0
163
162
3.5
161
155
4.0
157
154
4.5
151
153
5.0
142
152
2023年高考模拟题
一、选择题
(2023·青海西宁·统考二模)海进也称海侵,是指海岸线向陆地内部推进的地质现象,反之则为海退。下图为1998-2018年黄河口侵蚀、淤积面积变化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1998-2018年黄河口海进最明显的是( )
A.2000年B.2004年C.2010年D.2016年
2.推测2006-2016年期间( )
A.黄河流域的生态环境恶化B.黄河入海年径流量减少
C.黄河流域年均降水量增加D.黄河沿岸生产用水减少
【答案】1.C 2.B
【解析】
1.由图可知,2010年黄河口侵蚀面积大于淤积面积,且差距最大,结合海进的概念可知,2010年黄河口海进最明显,C正确;2000年、2004年黄河口侵蚀小于淤积面积,为海退,AB错误;2016年黄河口侵蚀大于淤积面积,但差距不是最大的,海进不是最明显的,D错误。故答案选C。
2.由图可知,2006-2016年期间黄河口侵蚀面积大于淤积面积,说明泥沙淤积减少,而黄河流域的生态环境恶化,水土流失加剧,泥沙含量增加,淤积面积可能大于侵蚀面积,A错误;黄河入海年径流量减少,泥沙淤积含量减少,侵蚀面积大于淤积面积,B正确;黄河流域年均降水量增加,净流量增加,输沙量可能增加,淤积面积可能大于侵蚀面积,C错误;黄河沿岸生产用水对入海口泥沙含量影响较少,D错误。故答案选B。
【点睛】海进:在相对短的地史时期内,由于海面上升或陆地下降,造成海水面积扩大,陆地面积缩小,海岸线向陆地内部推进的地质现象,也称海侵。一般认为,海进是海水逐渐向时代较老的陆地风化剥蚀面上推进的过程。海退:在相对短的地史时期内 ,因海面下降或陆地上升,造成海水从大陆向海洋逐渐退缩的地质现象。海退的结果,常形成地层的海退序列,由下至上一般为:沉积物由细变粗或由碳酸盐岩变为碎屑岩;沉积时的海水由深变浅;海相沉积逐渐演变成海陆交互相沉积和陆相沉积。海侵和海退常紧密伴生,海退也具有周期性和旋回性,在时间和空间上也可区别为不同级别和规模。
(2023·山东济宁·济宁一中统考三模)南阳洲地处长江中游的杨林岩水道,是泥沙落淤而形成的江心洲。2003年上游三峡工程的运行、2014年杨林岩水道的整治(鱼骨坝、护滩带)均对南阳洲形态及河道主汉产生显著影响。下图是2003年、2013年、2020年南阳洲形态示意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3.与2003年相比,2013年南阳洲整体萎缩的原因除流水侵蚀外,还可能有( )
A.河道落差增加 B.护滩工程建设 C.上游来沙减少 D.洪峰流量减少
4.建设鱼骨坝对南阳洲的主要作用是( )
A.减少侵蚀、减少淤积 B.减少侵蚀、增加淤积C.增加侵蚀、减少淤积D.增加侵蚀、增加淤积
5.2014年实施的杨林岩水道整治工程使得河道主汊( )
①加深 ②变浅 ③水面变宽 ④水面变窄
A.①③B.①④C.②③D.②④
【答案】3.C 4.B 5.B
【解析】
3.河道落差增加会导致流速加快,流水侵蚀作用加剧,导致南阳洲整体萎缩,但题目问的是“除流水侵蚀外”的原因,A排除;护滩工程建设和洪峰流量减少都会使得流水对南阳洲的侵蚀作用减弱,南阳洲的面积应该增大,BD错误;结合材料和所学可知,三峡工程的运行会起到拦沙的作用,导致上游来沙减少,沉积作用减弱,导致南阳洲整体萎缩,C正确。故选C。
4.结合所学并读图可知,2014年鱼骨坝建设后至2020年,南阳洲的面积在扩大,可推测鱼骨坝对流水起到了一定的阻挡作用,使其流速降低,侵蚀作用减弱,淤积作用增强,B正确,ACD错误。故选B。
5.读图可知,2014年鱼骨坝建设后至2020年,南阳洲的面积在扩大,导致河道主汊变窄,水面变窄,③错误,④正确;在河道变窄的情况下,水流通过主汊的速度会加快,导致侵蚀作用增强,河道加深,①正确,②错误。综上①④正确,B正确,ACD错误。故选B。
【点睛】三峡工程蓄水后,上游泥沙将在水库淤积,对于下游的泥沙问题是河道冲刷和河口侵蚀。库区的蓄水运行,下泄水流含沙量大幅度减小,粒径明显变细,改变了下游河道的来水来沙的条件。长江中下游大部分河床由松散沉积物组成,在下泄水流携沙不饱和的状态下,河床受水流剧烈冲刷,长期结果导致河床冲深和床面粗化。
(2023·四川绵阳·四川省绵阳南山中学校考模拟预测)在新疆的喀喇昆仑山脉主峰乔戈里峰下,宽阔的谷地便于通行,尘封着数条曾经辉煌的古道。其中的乔戈里古道(西北通向帕米尔高原、东北连接塔里木盆地、东南达青藏高原、向南可进入印度河流域)地处叶尔羌河上游谷地,该谷地自古就是该区域人类居住的“桃花源”,也是古丝绸之路的重要组成部分。下图为乔戈里古道宽谷景观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6.当地宽谷形成的主要原因是( )
A.风力侵蚀B.流水侵蚀C.冰川侵蚀D.断层下陷
7.叶尔羌河上游谷地成为该区域人类居住的“桃花源”,其主要有利条件是( )
A.气候凉爽B.降水丰富C.水源充足D.地形平坦
8.乔戈里古道成为古丝绸之路的重要组成部分的优势条件是( )
A.位置优越B.人口众多C.植被丰富D.气候优越
【答案】6.C 7.C 8.A
【解析】
6.结合题干材料“在新疆的喀喇昆仑山脉主峰乔戈里峰下,宽阔的谷地便于通行”可知,当地宽谷位于乔戈里峰下,乔戈里峰海拔高,有高山冰川分布,当地宽谷是冰川作用形成的U形谷,平直而宽阔,两壁陡立的槽形谷,C正确;风力侵蚀形成风蚀洼地,A错误;流水侵蚀在河流上游侵蚀形成V形谷,B错误;断层下陷形成裂谷通常窄且深,不是U形谷,D错误。故答案选C。
7.叶尔羌河上游谷地地处青藏高原地区,气候高寒,降水较少,地形起伏大,成为该区域人类居住的“桃花源”,其主要有利条件是靠近河流,水源充足,C正确,ABD错误。故答案选C。
8.结合题千材料可知,乔戈里古道是古丝绸之路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西北通向帕米尔高原、东北连接塔里木盆地、东南达青藏高原、向南可进入印度河流域,优势条件是位置优越,A正确;乔戈里古道地处我国青藏高原地区,人口稀少,B错误;乔戈里古道所在地区气候干旱,植被稀疏,C错误;乔戈里古道所在地区气候干旱,自然条件恶劣,D错误。故答案选A。
【点睛】引起地表形态变化的作用,按其能量来源分为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内力作用的能量主要来自于地球内部的热能,表现为地壳运动、岩浆活动和变质作用等,它使地表变得高低起伏。外力作用的能量来源主要来自于地球外部的太阳能,以及地球重力能等,表现为地表物质的风化、侵蚀、搬运和堆积等作用。
(2023·安徽亳州·安徽省亳州市第一中学校考模拟预测)我国东北地区在约2.8亿年前为半深海-滨浅海沉积环境,发育有巨厚的生物碎屑灰岩;在约2.5亿年前为滨浅湖沉积环境,发育有厚度较大的烃源岩。下图示意东北地区局部生物碎屑灰岩厚度和烃源岩分布状况。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9.推测2.8亿年前至今,图示区域地壳运动的总体特征为( )
A.持续抬升B.持续下沉C.间歇性拾升D.间歇性下沉
10.推测图中最先成为陆地的位置是( )
A.①地B.②地C.③地D.④地
11.图中①②两地中间区域生物碎屑灰岩厚度较①②两地薄,其主要原因是( )
A.侵蚀较强B.沉积较少C.断裂下陷D.人类破坏
【答案】9.C 10.D 11.A
【解析】
9.根据材料可知,生物碎屑灰岩和烃源岩都属于沉积岩,多个不同类型沉积环境的存在表面该地经历了由海洋到陆地的变化,地壳总体表现为上升隆起;每一类沉积岩的形成时间较长,说明形成时期的环境变化不大,地壳基本稳定,故该地地壳运动的总体特征为间歇性抬升,C正确,排除ABD。故选C。
10.通过判读生物碎屑灰岩厚度等值线,可推测生物碎屑灰岩岩层底部的高低起伏状况,即生物碎屑灰岩厚度越薄,其下部岩层地势越高,地势高的区域经地壳抬升后最先成为陆地。图中④地的生物碎屑灰岩厚度最薄,说明抬升前该地的地势最高,故④地最先成为陆地,D正确。
11.2.8亿年前,图示区域为海相沉积环境,发育有巨厚的生物碎屑灰岩,生物碎屑灰岩已经大量沉积,可推测沉积的区域差异不大,排除B;由上题分析可知,生物碎屑灰岩厚度越薄,其下部岩层地势越高,①②两地中间区域生物碎屑灰岩厚度较①②两地薄,说明①②两地中间区域地势较高,则主要原因不是断裂下陷,排除C;海拔较高处,受外力侵蚀作用强烈,导致其生物碎屑灰岩厚度较薄,A正确;生物碎屑灰岩厚度受人类活动影响不大,排除D。故选A。
【点睛】地壳运动是一个漫长的过程,每一种沉积岩形成时期地壳都相对稳定。
(2023·广东佛山·华南师大附中南海实验高中校考模拟预测)河道水位变化主要与河道冲淤、河床粗糙度等密切相关。研究表明,2006年长江三峡工程蓄水运行后,清水下泄改变了大坝下游水沙输移条件,引起水位过程出现适应性调整。宜昌站是三峡大坝下游附近的水文监测站,图(a)、图(b)分别示意1991~2016年该水文站同流量下枯水位和洪水位的变化过程,完成下面小题。
12.据图可知,1991-2016年间长江宜昌河段( )
A.枯水期流量减小B.洪水期流量增大 C.枯水期水位上升D.洪水期水位上升
13.三峡大坝运行以来,图中长江宜昌河段同流量下水位的变化特征表明其( )
①枯水期冲刷加剧 ②枯水期降水减少 ③洪水期阻力增强 ④洪水期降水增多
A.①③B.①④C.②③D.②④
【答案】12.D 13.A
【解析】
12.图(a)、图(b)分别示意1991~2016年该水文站“同流量”下枯水位和洪水位的变化过程,所以AB错;据图可知,1991-2016年间长江宜昌河段枯水期水位总体呈下降趋势,洪水期水位呈上升趋势,C错D对。故选D。
13.三峡大坝运行以来,图中长江宜昌河段同流量下水位的变化特征即枯水期水位总体呈下降趋势(说明枯水期以侵蚀为主,河床泥沙减少,水位下降),洪水期水位呈上升趋势(说明汛期以泥沙堆积为主,河床被泥沙抬升,水位上升)。结合材料信息“河道水位变化主要与河道冲淤、河床粗糙度等密切相关”“2006年长江三峡工程蓄水运行后,清水下泄改变了大坝下游水沙输移条件”及所学知识,枯水期长江三峡清水下泄对河道冲刷加剧即枯水期以侵蚀为主,河床泥沙减少,所以使枯水期水位总体呈下降趋势,①正确;建水库后,清水下泄,水库下游河道产生冲刷,水流将河床上较细泥沙冲走,留下粒径较大泥沙,经常发生河床粗化,河床粗化现象对河床表面具有保护作用,以限制径流的冲刷发展,所以到洪水期阻力增强,所以使洪水期水位呈上升趋势,③正确;枯水期降水减少、洪水期降水增多并不是三峡大坝运行以来的现象,②④错误。综上所述,①③正确,A对,排除BCD。故选A。
【点睛】河床粗化,水流将河床上较细泥沙冲走后留下较粗泥沙的现象。遗留下的较粗颗粒泥沙可逐渐形成河床表面的保护层,以限制冲刷的发展。建水库后,清水下泄,水库下游河道产生冲刷下切,经常发生河床粗化。河流水文特征:①水位(决定于河流补给类型,以雨水补给的河流,水位变化由降水特点决定;冰川融水补给的河流,水位变化由气温特点决定);②流量(以雨水补给的河流,看降水量的多少;流域面积大,一般流量大);③含沙量(决定于流域内地面植被状况);④结冰期有无或长短(最冷月月均温);⑤水能蕴藏量(由流域内的地形、气候特征决定)。
(2023·辽宁沈阳·东北育才学校校考三模)青藏高原冰川地貌广布。图为青藏高原某河谷不同河段横剖面形态。完成下面小题。
14.图中a、b、c三个河段( )
A.a段河床可能因冰川侵蚀呈U形B.a段河床东岸岩性坚硬不易被侵蚀
C.b段受地转偏向力影响右岸较陡D.c段河床谷底狭窄位于a段上游
15.推测c河段所在区域的地壳经历了( )
A.持续下降B.间歇性抬升C.间歇性下降D.持续抬升
【答案】14.A 15.B
【解析】
14.从图中可以看出,a河段剖面大致呈U形,主要是冰川侵蚀作用形成的,A正确。a段河床东岸地势起伏大,落差大,岩性不会太坚硬,B错误。读图可知,b段左岸较陡,C错误。根据河谷底部的海拔高低可判断河流的上下游关系,由于河流始终由高处流向低处,所以从上游到下游的顺序为a→b→c,D错误。A正确,BCD错误,故选A。
15.由于地壳抬升使得该河段下蚀作用增强,形成较深的河谷;据图可知,河谷呈阶梯状分布而不是连续状态,说明地壳的抬升是间歇性的,B正确;而地壳下降则使河流落差减小,下蚀减弱,不易形成较深的河谷,故ACD错误。B正确,ACD错误,故选B。
【点睛】河流下切侵蚀,原来的河谷底部超出一般洪水位之上,呈阶梯状分布在河谷谷坡上,这种地形称为河流阶地。阶地的形成主要是在地壳垂直升降运动的影响下,由河流的下切侵蚀作用形成的,是地球内外部动力地质作用共同作用的结果。有几级阶地,就有过几次运动;阶地位置,级别越高,形成时代越老。
二、综合题
1.(2023·广西南宁·南宁三中校考二模)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日本海岸地带原有沙丘地约占国土总面积的0.64%。风向是影响沙丘坡度差异的主要原因,如日本东部沿海因受东南季风的影响,沙丘的坡度特征普遍表现为为东缓西陡。受气候、经济和环保意识等因素的影响,日本海岸沙丘地的治理难度普遍比同纬度的内陆国家要小。早在17-18世纪,日本开始在海岸地带造林固沙,并禁止清理海岸林地的枯枝落叶。“鸟取沙丘”是当前日本唯一一处可游览参观的海岸沙漠地貌景观(如下图),每年可接待游客200万人次,可创造较大的经济效益。为保护当地沙漠景观并防止环境污染,日本每年都会采取人工的方式(不使用除草剂)对该沙丘进行除草。
(1)与同纬度亚欧大陆内陆国相比,分析日本治理海岸沙丘难度较小的原因。
(2)描述日本西部沿海沙丘不同坡向的坡度特征,并解释成因。
(3)说明禁止清理海岸林地枯枝落叶对沙丘地土壤的改善作用。
(4)简述鸟取沙丘采取人工的方式进行除草的原因。
【答案】
(1)日本气候湿润,降水多,利于固沙植被生长;日本经济发达,治理沙丘的资金充足,技术先进,日本国民环保意识较强等。
(2)坡度差异:东岸沙丘东缓西院;西岸沙丘西缓东陡。理由:沙丘为风力堆积地貌,迎风坡坡度缓、背风坡坡度陡;东岸为东南季风迎风坡;;西岸为西北季风迎风坡。
(3)增加土壤有机质,改善沙层肥力;增加地表粗糙度,减弱风蚀、水蚀,减少地表径流增加下渗,提高沙层含水量;覆盖地表,减弱土壤水分蒸发等。
(4)鸟取沙丘景观独特且知名度高,旅游业创造的经济效益大;鸟取沙丘地区降水较多沙丘易恢复植被而失去“沙漠”景观,沙地生态环境脆弱,人工除草不会造成环境污染等。
【详解】
(1)日本为季风气候,气候湿润,降水多,土壤中水分含量多,利于固沙植被生长;日本经济发达,人均GDP高,治理沙丘的资金充足;日本科技发达,技术先进,人口素质高,日本国民环保意识较强等。
(2)坡度差异:东岸沙丘东缓西陡;西岸沙丘西缓东陡。理由:沙丘的主要作用为风力堆积作用形成的,迎风坡侵蚀作用强,坡度缓;背风坡堆积作用强,坡度陡;日本东岸为东南季风迎风坡,沙丘东部为以侵蚀作用为主,坡度缓,沙丘西部为背风坡,以堆积作用为主,坡度陡;日本西岸为西北季风迎风坡,沙丘西部为迎风坡以侵蚀作用为主,坡度缓,沙丘东部为西北季风的背风坡,以堆积作用为主,坡度陡。
(3)枯枝落叶可以增加土壤腐殖质,增加土壤有机质,改善沙层土壤肥力;枯枝落叶,可以增加地表粗糙程度,增加摩擦力,减弱风力,减弱风蚀、水蚀,减少地表径流,增加下渗,可以提高沙层的含水量;枯枝落叶,覆盖地表,减少强光照射,减弱土壤水分蒸发等。
(4)“鸟取沙丘”是当前日本唯一一处可游览参观的海岸沙漠地貌景观,鸟取沙丘景观独特且知名度高,旅游业创造的经济效益大;鸟取沙丘地区降水较多,植被易存活,沙丘植被易恢复,植被覆盖率提高,会失去“沙漠”景观;沙地生态环境脆弱,要长期清除杂草;人工除草相比喷施农药,不会造成环境污染等。
2.(2023·山东济南·统考三模)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黄水沟河发源于天山中段南缘,流入焉者盆地。河流发育以后,在山前形成一条东西向隆起带,从而影响了区域水文水系与山前冲积扇的演化。图1是黄水沟区域分布图,图2是该区城山前冲洪积扇发育演化过程。
(1)指出塑造山前隆起带形态的主要地质作用。
(2)在图1中用阴影绘出地下水最丰富的地区,并说明其地下水丰富的原因。
(3)在内外力共同作用下,黄水沟在天山山前形成了多级冲积扇体。结合图2,描述其发育过程。
【答案】
(1)地壳运动、流水侵蚀。
(2)绘图:阴影绘制在天山山脉与隆起带之间区域,如下图红色区域为地下水富集区。
原因:该区域位于山前冲积扇地带,地表物质疏松,地表水易下渗;地处凹陷谷地,且受山前端隆起带阻挡,地下水易汇集。
(3)早期,河流携带大量碎屑物在山前出山口处沉积形成冲积扇。中期,山前隆起,阻碍了冲积扇向南延伸,碎屑物主要堆积在隆起带北部。后期,随着流水下切加剧,河流穿越隆起带,碎屑物在其南侧堆积形成冲积扇,从而在天山山前形成了多级冲积扇体。
【详解】
(1)根据图中构造带的分布,可判断是地壳运动使隆起带区域隆起,随后黄水沟流水的侵蚀塑造了隆起区域的沟谷,从而形成了如今隆起带的地貌形态。
(2)通过阅读题干图文材料可以看出,在山前冲积扇地带,地表物质由流水堆积作用形成,质地疏松,地表水易下渗,隆起带导致原黄水沟的流水过程和水资源分布状况发生改变, 隆起带北部形成凹陷区,导致径流受阻,因此在天山山脉和隆起带之间形成地下水富集区,如下图红色区域为地下水富集区。
(3)据图2可看出,早期,河流携带大量碎屑物在山前出山口处沉积形成早期发育的冲洪积扇。早期冲积扇形成以后,中间部位发生地壳运动,在原冲积扇体上形成隆起带,流水沉积区域发生变化,在隆起带北部形成中期发育的冲洪积扇。 后期,随着流水对隆起带的侵蚀逐步加剧, 流水越过隆起带携带沉积物继续向山前平坦地形区沉积,形成后期发育的冲洪积扇。从而在天山山前形成了多级冲积扇体。
3.(2023·河北·校联考模拟预测)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距今8.0-3.3百万年期间,鄂尔多斯地块构造稳定,地表起伏小,晋陕黄河在此基础上发育了宽广的河谷,东西向宽度超过7千米;约3.3百万年以来,随着鄂尔多斯地块缓慢抬升,以及汾渭地堑的多次强烈下陷,晋陕黄河形成宽谷镶嵌深邃峡谷的格局,且谷深南北差异较大。距今25万年时,浑河是晋陕黄河上游的干流,后来汊河口以北支流贯通了河套古湖。因流程差异,浑河逐渐演变为晋陕黄河的支流,下图为晋陕黄河地貌示意图。
(1)分析早期香陵黄河河谷较宽的地质地貌条件。
(2)比较百陕黄河南段与北段河谷的深度差异,并分析其形成原因。
(3)说明浑河由香味黄河上游干流演变为其支流的过程。
【答案】
(1)早期鄂尔多斯地块构造稳定,持续时间长,地块内地形较平坦开阔,晋陕黄河流速缓慢,以侧蚀作用为主,使河道不断拓宽。
(2)南段河谷深度大于北段。原因:与北段相比,南段临近鄂尔多斯地块与汾渭地堑交界,河流落差更大,下切更强;南段附近的汾渭地堑出现多次下陷,导致河流下切次数更多而进一步加深河谷;沿途支流汇入,使南段河流水量较大,流水侵蚀作用更强。
(3)汊河口以北支流溯源侵蚀,切穿与河套古湖的分水岭,后古湖湖水下泄形成河道,使晋陕黄河往西(北)方向延长,东部的浑河因长度较短而演变为其支流。
【详解】
(1)据材料“距今8.0~3.3百万年期间,鄂尔多斯地块构造稳定,地表起伏小”可知,早期鄂尔多斯地块构造稳定,且长时间基本不发生变化,地块内地形较平坦开阔,受此影响晋陕黄河流速缓慢,导致河流外力作用以侧蚀作用为主,使河道不断拓宽,形成宽广的河谷。
(2)读图可知,南段临近鄂尔多斯地块与汾渭地堑交界,地势起伏更大,河流落差更大,下蚀更强;由材料“约3.3百万年以来,随着鄂尔多斯地块缓慢抬升,以及汾渭地堑的多次强烈下陷,晋陕黄河形成宽谷镶嵌深邃峡谷的格局,且谷深南北差异较大”可知,南段附近的汾渭地堑出现多次下陷,导致河流下切次数更多而进一步加深河谷;同时沿途多条支流汇入,使南段河流水量更大,河流流速加快,流水侵蚀作用变强,导致南段河谷深度大于北段。
(3)据材料“距今25万年时,浑河是晋陕黄河上游的干流,后来汊河口以北支流贯通了河套古湖,因流程差异,浑河逐渐演变为晋陕黄河的支流”可知,之前浑河为干流,补给黄河水,现在变为了支流。因晋陕黄河流经黄土高原地区,侵蚀冲刷现象严重,汊河口以北支流在溯源侵蚀的作用下,向西北不断延伸,切穿与河套古湖的分水岭,连接了河套古湖区域,古湖湖水下泄形成河道,在一定程度上汊河口以北支流长度更长,成为黄河干流,由于存在流程差异,浑河则逐渐演变为晋陕黄河的支流。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2023年高考地理真题和模拟题分类汇编专题09乡村与城镇(Word版附解析),共24页。试卷主要包含了76,83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2023年高考地理真题和模拟题分类汇编专题10农业(Word版附解析),共23页。试卷主要包含了 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9%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2023年高考地理真题和模拟题分类汇编专题12交通(Word版附解析),共25页。试卷主要包含了 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