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属成套资源:人音版音乐八年级下册教学设计
初中音乐人音版(2024)八年级下册第二单元 乐海泛舟演奏 摇篮曲教学设计及反思
展开
这是一份初中音乐人音版(2024)八年级下册第二单元 乐海泛舟演奏 摇篮曲教学设计及反思,共8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方法,教学准备,教学过程,教学反思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知识与技能目标
学生能够熟练掌握《摇篮曲》的演奏技巧,包括指法、节奏、力度控制等,精准演绎出其轻柔、舒缓的音乐风格,熟悉钢琴或其他所选乐器的音色特点在该曲中的表现。
了解《摇篮曲》的不同演奏版本,对比分析其异同,提升音乐演奏与鉴赏能力。
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示范演奏、分解练习、小组互助、模仿对比等活动,培养学生的音乐感知、动手操作与自我纠错能力,引导学生自主探索演奏技巧的提升路径。
组织小组合作演奏,鼓励学生交流演奏心得,提高学生的团队协作与沟通表达能力,让学生在合作中共同进步。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引导学生感受《摇篮曲》所蕴含的母爱深情,在演奏过程中融入细腻情感,激发学生对亲人的感恩之心,培养学生的人文情怀。
在教学全过程中,教师充分彰显人文关怀,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学习进度,营造温馨、包容、鼓励的学习环境,助力学生树立积极自信的学习态度,享受音乐演奏带来的愉悦体验。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以细腻的演奏技巧展现《摇篮曲》的温柔意境,突出旋律的连贯性、节奏的稳定性,精准把握强弱力度变化,让听众仿佛置身于宁静的母婴世界。
帮助学生理解不同乐器演奏《摇篮曲》时,音色、技法运用对情感表达的影响,引导学生找到适合自己的演奏风格。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将内心对母爱的感悟转化为指尖流淌的音符,实现情感与演奏技巧的高度融合,使演奏富有感染力。
组织小组合奏时,协调各乐器声部的平衡,确保整体演奏的和谐统一,展现团队协作的艺术魅力。
三、教学方法
讲授法、演示法、练习法、讨论法、实践法、比较法
四、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高品质音响设备、《摇篮曲》的多种乐器演奏音频及视频资料(如钢琴、小提琴等版本)、钢琴或其他适合演奏的乐器(保证学生人手一件或分组共用)、节拍器、乐谱架、《摇篮曲》乐谱(分声部,若有合奏安排)、轻柔的装饰道具(如纱巾,模拟襁褓氛围)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
教师身着柔和、温馨色调的服装,步伐轻盈、面带微笑地走进教室,轻轻关上教室门,营造安静的氛围,温柔地向同学们打招呼:“同学们,在我们成长的岁月里,总有一些温暖的瞬间让我们刻骨铭心。大家闭上眼睛,回忆一下小时候,妈妈在我们身边哼着摇篮曲,轻轻拍着我们入睡的温馨场景,那一刻,你心中是什么样的感受呢?” 引导学生沉浸在回忆中,分享内心那份柔软的感受,激发学生的情感共鸣。
教师播放一段温馨的亲子互动视频,画面中展现妈妈们轻柔地哼唱摇篮曲,抚摸着孩子入睡,孩子脸上洋溢着安心与幸福,背景音乐选用一首经典的《摇篮曲》纯音乐钢琴演奏版本,营造出宁静、祥和的氛围。播放结束后,教师轻声提问:“同学们,刚才的画面是不是让你们心里暖暖的?你们想不想用手中的乐器,也奏出这般温暖人心的旋律呢?” 从而引出本节课要学习演奏的《摇篮曲》。
(二)作品及背景介绍
教师用轻柔、富有感染力的声音讲述:“同学们,《摇篮曲》是一种古老而又充满魅力的音乐体裁,它跨越了时空与地域的界限,用舒缓的旋律、质朴的节奏,传递着母亲对孩子深深的爱。我们即将学习演奏的这首《摇篮曲》,就像一阵轻柔的晚风,抚慰着人们的心灵。它承载着无数个夜晚母亲的温柔呵护,不知陪伴了多少宝宝进入甜美的梦乡,成为了人们心中母爱永恒的象征。”
通过多媒体课件,展示摇篮曲的起源,如古代劳动妇女在劳作之余哼唱哄孩子入睡的场景,介绍不同国家、民族摇篮曲的风格特点,像德国摇篮曲的庄重、中国东北摇篮曲的质朴等,以及本节课所学《摇篮曲》的创作背景、词曲作者的创作意图等资料,让学生全方位了解作品诞生的土壤,为后续学习筑牢根基。同时,播放几种不同乐器演奏的《摇篮曲》片段,引导学生初步感受不同音色下歌曲的整体情绪、速度、旋律走向,为深入学习做铺垫。
(三)教师示范演奏
教师端坐在钢琴前(或拿起准备好的乐器),调整好状态,面向学生,微笑着说:“同学们,现在老师先来为大家演奏一遍这首《摇篮曲》,大家仔细听,感受一下旋律的起伏、节奏的变化,还有老师在力度上的处理,想象一下,怎样用音乐描绘出妈妈哄宝宝入睡的画面。”
教师开始演奏,演奏过程中,身体微微晃动,面部表情柔和,眼神专注,用细腻的指法、轻柔的触键(或其他乐器的相应技巧),展现出《摇篮曲》的宁静与温柔。特别在旋律的高潮部分,适当加大力度,再缓缓减弱,模拟母亲情绪的细微波动,如对孩子深深的爱与轻声的安抚。演奏结束后,赢得学生的掌声,教师微微点头致谢。
(四)技巧讲解与练习
指法教学
教师对照钢琴(或乐器),向学生展示《摇篮曲》开头部分的指法:“同学们,看这里,我们先用右手的大拇指轻轻按下第一个音,然后依次按照指法顺序,像这样连贯地弹奏,大家注意手指的弯曲度,要保持自然、放松,就像我们轻轻抚摸一样。” 教师边讲解边示范,每个指法动作都缓慢、清晰,让学生看清细节。
让学生跟着模仿练习,教师巡视各小组,走到学生身边,观察他们的指法,对于指法错误或不规范的学生,教师轻轻握住学生的手,帮助他们纠正,同时用温柔的语气说:“别着急,手指再放松一点,跟着老师的感觉走,你做得很不错,慢慢来。”
节奏把握
开启节拍器,调到合适的速度,教师随着节拍器的节奏,拍手示范《摇篮曲》的节奏:“同学们,听着节拍器的声音,我们一起拍手感受一下这首曲子的节奏,注意强弱拍的区分,像这样,强 - 弱 - 弱,强 - 弱 - 弱……” 引导学生用手拍出节奏,感受韵律。
分组练习节奏,每组安排一名节奏感较好的学生担任组长,负责带领小组成员练习,教师巡回指导,及时纠正节奏不准确的小组,鼓励他们说:“大家加油,节奏越来越稳了,再听一听节拍器,我们一定能把节奏把握得更精准。”
力度控制
教师回到钢琴前,弹奏一段旋律,演示不同力度的对比:“同学们,听老师弹这一段,先是轻轻的,像妈妈在宝宝耳边的轻声细语,然后稍微加大一点力度,如同妈妈轻轻拍着宝宝,大家感受一下这种变化。” 教师边弹边讲解,让学生直观体会力度对情感表达的作用。
让学生在自己的乐器上练习,教师逐个倾听,对于力度控制不好的学生,给予针对性建议:“你弹得很流畅,要是在这几个地方再轻点,就像微风拂过,是不是感觉更温柔了?试试吧,老师相信你能做到。”
(五)小组合作演奏
如果是钢琴合奏,将学生分成高音部和低音部小组,分发相应的乐谱:“同学们,现在我们要进行小组合奏啦,高音部的同学就像妈妈轻柔的哼唱,低音部的同学如同妈妈沉稳的心跳,大家相互配合,注意倾听对方声部的声音哦。” 引导学生熟悉自己声部的旋律。
各小组先自行练习几分钟,教师穿梭于各小组之间,倾听演奏情况,及时解决出现的问题,如声部间的节奏不一致、力度失衡等,用鼓励的话语为学生加油:“大家配合得越来越默契了,高音部再明亮一点,低音部稳住,咱们一起打造最温暖的《摇篮曲》。”
组织小组进行合奏展示,其他学生当听众,教师引导听众认真倾听:“下面请各小组依次上台合奏,大家当小评委,仔细听,感受不同小组带来的温暖,等会儿咱们一起分享感受。” 每组演奏结束后,听众学生鼓掌,教师给予肯定评价,如:“这组同学配合得真默契,高音部清脆悦耳,低音部沉稳有力,把《摇篮曲》的温柔展现得淋漓尽致,大家为他们点赞。”
(六)拓展与文化体验
教师播放其他乐器演奏的《摇篮曲》精彩片段,如小提琴与钢琴的协奏版本,引导学生对比聆听:“同学们,听听小提琴加入后,《摇篮曲》又有了怎样不一样的风情?感受一下两种乐器是如何相互呼应,让这份母爱更加深沉的。” 让学生拓展音乐视野,感受不同乐器组合的魅力。
开展 “摇篮曲中的文化情感” 主题交流活动,教师先分享自己对一些摇篮曲与当地文化、民俗结合的深入理解,如某些地区摇篮曲歌词里蕴含的育儿智慧等,然后鼓励学生分享自己通过本节课学习以及课外了解到的相关内容,促进学生之间的文化交流与分享,培养学生的文化多元意识。
(七)课堂总结
教师与学生一起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包括《摇篮曲》的演奏技巧、不同乐器演奏特点、合作演奏要点、母爱内涵等,强化学生的学习记忆。
教师对学生在本节课中的表现给予高度评价,表扬学生的积极参与、刻苦练习、团队协作以及对母爱主题探索的热情,特别提及那些在演奏技巧提升、情感表达上有闪光点的学生,让每个学生都能感受到自己的努力得到认可。同时,也委婉地指出存在的不足,如个别学生在小组合奏时注意力不集中等问题,并提出改进建议。
最后,教师用充满温情的话语鼓励学生:“同学们,今天我们用手中的乐器奏响了《摇篮曲》,传递了满满的母爱。希望大家在今后的生活中,继续用音乐去表达情感,用心灵去感受生活中的美好,让我们的音乐之旅充满爱与温暖。”
六、教学反思
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始终将教师的人文关怀贯穿其中。从导入环节的温馨互动,到教学过程中对每一位学生学习困难的关注与帮助,再到拓展环节让学生亲身体验母爱的魅力,以及课堂总结时的暖心鼓励,都旨在让学生不仅学到演奏技巧与音乐知识,更能在情感上得到滋养,激发他们对亲人的感恩之情。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将继续探索如何更好地将人文关怀融入教学,让每一位学生都能在音乐课堂中绽放光彩。
相关教案
这是一份初中音乐人音版(2024)八年级下册第二单元 乐海泛舟演奏 摇篮曲教案,共7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方法,教学准备,教学过程,教学反思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初中音乐鳟鱼教学设计,共8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方法,教学准备,教学过程,教学反思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初中人音版演奏 摇篮曲教案及反思,共4页。教案主要包含了认识“摇篮曲”体裁的音乐特证, 主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