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音版(2024)八年级下册小河的呼唤(片段)教学设计
展开
这是一份人音版(2024)八年级下册小河的呼唤(片段)教学设计,共9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方法,教学准备,教学过程,教学反思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知识与技能目标
学生能够精准把握《小河的呼唤》(片段)的旋律走向、节奏特点,识别乐曲中运用的特色乐器音色,如竹笛的清脆空灵、琵琶的珠玉玲珑,体会其对营造氛围的独特作用,提升音乐感知敏锐度。
了解该片段所蕴含的音乐风格、创作手法,知晓其在亚洲弦歌范畴内与自然主题相关作品的共性与个性,拓宽音乐文化视野,丰富音乐知识储备。
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聆听、哼唱、分析、对比、模仿等教学活动,培养学生的音乐审美、批判性思维与自主探究能力,引导学生深入挖掘乐曲背后对自然的情感表达与文化内涵。
组织小组合作学习,如音乐片段赏析讨论、乐器音色模仿竞赛等,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协作,锻炼团队合作与沟通表达能力,让学生在合作中共同成长。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引导学生感受乐曲中对小河所代表的自然生态的深切呼唤,激发学生内心对大自然的热爱、敬畏与保护意识,培养学生细腻的情感感知力与强烈的社会责任感。
在教学全过程中,教师充分彰显人文关怀,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兴趣爱好,营造温馨、包容、鼓励的学习氛围,助力学生树立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培养学生对多元音乐文化的尊重与传承精神。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深入体会《小河的呼唤》(片段)所蕴含的对自然的深情,通过细致的音乐分析,让学生理解乐曲如何运用旋律、节奏、乐器等元素勾勒出小河的形象,展现亚洲弦歌独特魅力。
帮助学生熟悉乐曲中的主要乐器音色,能够准确辨别竹笛、琵琶等乐器在演奏中的表现,为进一步欣赏同类音乐作品奠定基础。
教学难点
助力八年级学生跨越年龄与阅历局限,真切领悟乐曲背后对生态环境的深沉忧虑与热切期盼,将自身情感与音乐表达深度融合,实现深度的音乐理解与感悟升华。
在小组合作学习中,协调学生的不同观点与思路,确保小组讨论高效有序进行,使每个学生都能充分参与,发挥自身优势,促进团队共同进步,尤其在情感共鸣达成方面给予引导。
三、教学方法
讲授法、欣赏法、演示法、讨论法、练习法、比较法
四、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音响设备、《小河的呼唤》(片段)的音频及视频资料(包含不同演奏版本、现场音乐会画面)、竹笛、琵琶等乐器实物或高清图片、乐曲曲谱、自然风光图片(重点突出河流生态)、与环保主题相关的资料、小奖品(如音乐徽章、精美书签等)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
教师身着简约而富有自然气息的服装,如棉麻质地的长裙,上面绣有花草图案,脚蹬一双轻便的布鞋,步伐轻盈、面带微笑地走进教室,热情地向同学们打招呼:“同学们,在我们生活的星球上,大自然是最伟大的艺术家,它用山川、河流、森林绘制出绝美画卷。想象一下,一条清澈的小河,潺潺流淌在青山翠谷之间,鱼儿在水中嬉戏,水草随波摇曳,河边的野花散发着阵阵清香,这是多么令人心旷神怡的场景啊。大家闭上眼睛,沉浸在这美好的想象中,感受一下此刻内心的宁静与喜悦。” 引导学生展开想象,分享心中浮现的画面与感受,激发学生对自然主题音乐的向往。
教师播放一段展现世界各地美丽河流的视频,画面中有亚马逊河的磅礴、多瑙河的优雅、漓江的秀丽,背景音乐选用《小河的呼唤》(片段)的悠扬前奏片段,营造出宁静而灵动的氛围。播放结束后,教师提问:“同学们,刚才的画面是不是让你们陶醉其中?你们知道这首即将带领我们走进自然深处,聆听小河故事的乐曲是什么吗?” 从而引出本节课要欣赏的《小河的呼唤》(片段)。
(二)乐曲及背景介绍
教师用富有感染力的声音讲述:“同学们,《小河的呼唤》是一首满含深情的亚洲弦乐作品,它聚焦于大自然中最灵动的元素 —— 小河。在当今时代,许多河流面临着污染、干涸等困境,作曲家有感而发,将对小河的怜惜、对自然生态的担忧融入每一个音符。这首曲子就像一封寄给大自然的情书,也是对人类的警醒,呼吁我们守护这些珍贵的水资源。”
通过多媒体课件,展示亚洲的水系分布、河流生态现状,介绍亚洲弦歌中与自然主题相关作品的特点、分类,以及《小河的呼唤》的创作背景、作曲家的创作意图等资料,让学生全方位了解乐曲诞生的文化土壤,为后续欣赏筑牢根基。同时,播放乐曲音频,引导学生初步感受乐曲的整体情绪、速度、旋律走向,为深入欣赏做铺垫。
(三)初听乐曲
教师播放《小河的呼唤》(片段)的完整音频,同时在大屏幕上展示一幅动态的、以山间小河为背景,河水波光粼粼,溪边树木郁郁葱葱,几只小鸟在枝头欢唱,一位牧笛少年坐在河边石头上吹奏,画面色调清新、充满生机,引导学生闭上眼睛,静心聆听,感受乐曲的悠扬舒缓、情感基调以及所描绘的自然场景。
听完乐曲后,教师轻轻走到学生中间,蹲下身子,轻声询问:“同学们,听完这首乐曲,你们的心情是怎样的?有没有被那种如潺潺流水般的旋律所打动,仿佛自己也置身于那片美丽的山水之间,与自然亲密接触?谁愿意分享一下自己的初听感受?” 鼓励学生大胆发言,分享感受,教师认真倾听,用赞许的眼神、点头等方式给予肯定与鼓励,让每个学生都能感受到自己的想法被重视。
(四)分段聆听与分析
再次播放乐曲,按照乐曲结构,分段深入聆听。
第一段:小河初醒
引导:“现在,让我们聚焦乐曲开篇那轻柔灵动的起调,聆听音乐是如何唤醒沉睡的小河。” 播放第一段,同时在屏幕上展示山间夜色渐退,曙光初现,小河水面泛起微光,薄雾慢慢散去,河边的露珠在草叶上闪烁,仿佛一切都在苏醒。
讲解:“同学们,这段旋律起始便以舒缓的节奏、轻柔的音符引入,音域相对较窄,如同清晨的第一缕阳光,温柔地抚摸着大地。听,这里的竹笛音色,是不是像唤醒小河的精灵,在山谷间轻盈地穿梭?” 教师现场用竹笛吹奏一段相似旋律,示范音色特点,“大家注意听,这种空灵的演奏方式是不是让乐曲宛如小河初绽的笑靥,带着一丝清新与灵动。感受一下这种宁静、美好的意境。”
让学生再次聆听第一段,教师关注学生反应,对沉浸其中、面露沉醉之色的学生投以赞许的目光,对不太理解的学生,轻轻走到身边,小声引导其关注乐器音色和旋律特点,比如:“你听,这竹笛的声音,是不是像微风吹过小河,带来丝丝凉意?你可以试着闭上眼睛,专注于这声音,找到那种空灵的感觉。”
第二段:水流欢畅
过渡:“随着乐曲的推进,小河彻底苏醒,欢快地奔腾起来,进入一段活力四溢的篇章,我们来看看音乐如何展现。” 播放第二段,画面切换至河水奔腾而下,溅起朵朵白色浪花,鱼儿欢快地穿梭其中,溪边的小动物们纷纷来到河边饮水、嬉戏,阳光洒在水面,波光粼粼。
讲解:“此时,旋律的节奏明显加快,音域大幅拓宽,音符的跳跃增多,如同小河欢快的脚步。大家注意听,琵琶清脆的音色加入,与竹笛相互呼应,是不是像小河与周围生灵的欢乐对话?” 教师用琵琶弹奏一段激昂片段,展示音色对比,“体会一下这种热烈、活泼的氛围,感受音乐中流淌的生机与活力。”
组织学生分组讨论这一段与上一段的音乐变化,每组安排一名善于沟通、组织能力强的学生作为组长,负责协调讨论并记录小组成员观点。教师巡视各小组,参与到学生的讨论中,倾听他们的想法,适时给予引导和启发,帮助小组解决讨论中出现的分歧或困惑,如:“对比一下小河初醒和水流欢畅,旋律的走向、乐器的运用有什么不同之处,又起到了怎样的作用呢?大家可以结合画面来思考。”
第三段:呼唤回响
引导:“然而,在欢快背后,我们似乎也能听到小河隐隐的忧虑,乐曲最后转入一段略带惆怅的尾声,让我们用心感受这份对自然的深情呼唤。” 播放第三段,画面聚焦在夕阳西下,小河的水流渐渐平缓,波光不再那么耀眼,岸边的树木投下长长的影子,仿佛在沉思,一位老者沿着河边缓缓走过,眼中满是对往昔清澈小河的怀念。
讲解:“在这一段,旋律又变得缓慢深沉,音高起伏减小,仿佛是小河的轻声叹息。竹笛的颤音、琵琶的揉弦等技巧运用,让声音更具韵味,好似在诉说着生态变迁的故事。同学们,闭上眼睛,感受一下这份惆怅而又执着的氛围,是不是能体会到音乐中那份对大自然的眷恋与期盼?”
邀请几位学生站起来,用简单的肢体语言模仿乐曲中人物与自然的互动,如牧笛少年的吹奏、小动物的嬉戏、老者的漫步等,其他学生在座位上用轻柔的拍手、深呼吸等方式为其伴奏,让学生亲身感受音乐中的情感变化。教师在一旁鼓励学生大胆表现,对于有些害羞的学生,给予温暖的笑容和鼓励的话语,让他们放下顾虑,参与其中,如:“别害怕,用你的行动把内心的感受表达出来,大家一起体会这份细腻的情感。”
(五)整体欣赏与巩固
教师引导学生再次完整聆听乐曲,让学生在脑海中串联起三段的情感脉络,加深对乐曲的整体理解。在聆听过程中,教师可适时引导学生关注各乐器的配合、旋律的起伏转折,强化音乐感知。如果发现学生注意力不集中,教师可以轻声提醒:“同学们,让我们再次沉浸到这首深情的乐曲中,想象自己就是那守护小河的精灵,感受每一个音符背后的情感力量,跟着音乐的节奏,一起走进自然的怀抱……”
开展 “音乐情感解读小达人” 评选活动,教师提出一些关于乐曲情感表达、音乐特点的问题,如 “乐曲中哪一段最能让你感受到小河的快乐,为什么?”“竹笛和琵琶在不同段落的配合给你带来怎样的听觉感受?” 邀请学生举手回答,对回答准确、见解独到的学生给予小奖品鼓励,如音乐徽章,激发学生深入思考的积极性。
(六)拓展与文化交流
教师播放其他与自然主题相关的亚洲弦乐作品片段,如《森林狂想曲》,引导学生对比聆听,感受不同作品如何用音乐诠释大自然的多样魅力,拓展音乐视野。
开展 “守护自然,音乐发声” 主题交流活动,教师先分享自己对一些环保主题音乐作品与现实生态问题结合的深入理解,如某些音乐如何唤起人们对森林砍伐、湿地退化等问题的关注,然后鼓励学生分享自己通过本节课学习以及课外了解到的相关内容,促进学生之间的文化交流与分享,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与文化多元意识。
(七)课堂总结
教师与学生一起回顾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包括《小河的呼唤》(片段)的曲式结构、音乐特点、创作背景、亚洲弦歌文化内涵等,强化学生的学习记忆。
教师对学生在本节课中的表现给予充分肯定,表扬学生的积极思考、大胆发言、团队协作以及对亚洲弦歌探索的热情,特别提及那些在理解音乐意境、创意表达上有闪光点的学生,让每个学生都能感受到自己的努力得到认可。同时,也委婉地指出存在的不足,如个别学生在小组讨论时参与度不够高等问题,并提出改进建议。
最后,教师用充满激情的话语鼓励学生:“同学们,今天我们通过《小河的呼唤》(片段)领略了亚洲弦歌中自然主题的魅力。希望大家在今后的生活中,继续用音乐去探寻更多民族文化的瑰宝,用心灵去感受它们的力量,更要以实际行动守护我们美丽的大自然,让我们成为自然的守护者、民族文化传承的使者,为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而努力。”
六、教学反思
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始终秉持人文关怀的理念,从导入环节的特色装扮与热情互动,到分段聆听时对学生个体感受的关注,再到拓展环节鼓励学生分享文化见解,以及课堂总结时的暖心鼓励,都致力于让学生在欣赏音乐的同时,收获知识、提升能力、滋养情感。在今后的教学实践中,我将不断优化教学方法,持续关注学生需求,让人文关怀在音乐课堂上绽放更绚烂的光彩,助力学生在音乐的海洋中自由遨游。
相关教案
这是一份初中音乐鹦鹉教案及反思,共9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方法,教学准备,教学过程,教学反思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音乐八年级下册班内教案,共8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方法,教学准备,教学过程,教学反思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初中音乐人音版(2024)八年级下册☆深情教学设计及反思,共9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方法,教学准备,教学过程,教学反思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