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 (2019)必修 第二册第三单元 含氮化合物的合理使用当堂检测题
展开
这是一份苏教版 (2019)必修 第二册第三单元 含氮化合物的合理使用当堂检测题,共13页。试卷主要包含了下列有关氨和铵盐的说法正确的是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A.液氨汽化时放热,故液氨可用作制冷剂
B.铵盐都易溶于水,且铵盐中的氨元素都为价
C.氨气与氯化氢在空气中相遇时,会生成白雾
D.铵盐是农业上常用的化肥,铵盐不能与碱石灰混合使用
2.近年来受极端天气多发、贸易保护主义抬头和地缘政治动荡等多重因素叠加世界粮食市场价格波动剧烈,但我国粮食由于供应充足价格平稳。氮肥的使用对于稳定粮食产量至关重要,下列有关氮肥生产使用不正确的是( )
A.夏天一场雷雨过后草木茂盛,属于自然界的氮肥生产过程
B.铵态氮肥使用时应深施盖土,且不可与草木灰一起使用
C.铵盐热稳定性差,受热时分解均会产生氨气
D.氮肥应保存在阴凉通风处
3.氯化铵是一种常用的无机阻燃剂,用饱和氯化铵溶液处理过的阻燃窗帘不易着火这主要是利用了氯化铵( )
A.易溶于水B.受热易被氧化
C.受热易分解D.能与强碱溶液反应
4.化学在生产和日常生活中有着重要的应用,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推广使用燃煤脱硫技术,可以防治的污染
B.草木灰溶液呈碱性,不能与铵态氮肥混合施用
C.明矾水解时产生具有吸附性的胶体粒子,可用于水的净化
D.光导纤维、醋酸纤维、硝酸纤维都是以纤维素为原料的化工产品
5.下列关于氨气、氨水和铵盐的叙述正确的是( )
A.极易溶于水,其水溶液显弱碱性B.实验室常用向上排空气法收集氨气
C.氨水中只含有和两种分子D.铵盐较稳定,受热均不会分解
6.某溶液可能含有下列离子中的某几种:、、、、、、和,且所含离子的浓度均相等.某同学为了确认其成分,取部分溶液,设计并完成了如图所示实验.
下列推断不正确的是( )
A.气体A为,溶液中一定存在
B.溶液C进行焰色试验,火焰呈黄色,可以判断原溶液中一定含有
C.溶液中一定含有且
D.溶液中、、、一定存在
7.下列有关物质检验的操作、现象及结论均正确的是( )
A.AB.BC.CD.D
8.为探究氨及铵盐性质,将晶体装入如图所示形三通管两端进行微型实验(无水可吸附,形成)。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晶体受热分解的化学方程式为
B.同时点燃两个酒精灯后,两端湿润的试纸均有颜色变化
C.实验过程中,竖直支管上方末见白烟产生
D.停止加热后可以交替挤压两边乳胶头,使剩余气体更加充分吸收,减少污染
9.为检验一种氮肥的成分,某学习小组的同学进行了以下实验:
①加热氮肥样品生成两种气体,其中一种气体能使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变蓝,另一种气体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②取少量该氮肥样品溶于水,并加入少量溶液,没有明显变化。
由此可知该氮肥的主要成分是( )
A.B.C.D.
10.汽车尾气中的氮氧化物()与大气中的发生如下作用,形成一种雾霾。
有关该雾霾的叙述错误的是
A.该雾霾中含硝酸铵固体
B.反应②是非氧化还原反应
C.反应①是固氮反应
D.大气中的可能来自过度施用的氮肥
11.用石灰乳吸收硝酸工业尾气(含NO、)可获得,部分工艺流程如下:
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吸收时主要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B.加快通入硝酸工业尾气的速率,可提高NO、的去除率
C.采用气、液逆流的方式吸收尾气,有利于NO、的充分吸收
D.若尾气中,处理后的尾气中NO有剩余
12.TiN是一种新型耐火材料,可由和在高温条件下制备,实验装置如图(夹持装置省略)。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开始实验前应先检验装置的气密性
B.装置E的作用是吸收和
C.装置D发生的反应中,作还原剂
D.装置C的作用是干燥氨气,试剂X为
13.、NO和等氮氧化物是空气污染物,含有氮氧化物的尾气需处理后才能排放。
(1)的处理。是硝酸生产中氨催化氧化的副产物,用特种催化剂能使分解。与在加热和催化剂作用下生成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
(2)NO和的处理。已除去的硝酸尾气可用NaOH溶液吸收。(已知:、)
①下列措施能提高尾气中NO和去除率的有___________(填字母)。
A.加快通入尾气的速率
B.采用气、液逆流的方式吸收尾气
C.吸收尾气过程中定期补加适量NaOH溶液
②吸收后的溶液经浓缩、结晶、过滤,得到晶体,该晶体中的主要杂质是___________(填化学式);吸收后排放的尾气中含量较高的氮氧化物是___________(填化学式)。
(3)NO的氧化吸收。用NaClO溶液吸收硝酸尾气,可提高尾气中NO的去除率。其他条件相同,NO转化为的转化率随NaClO溶液初始pH(用稀盐酸调节)的变化如图所示:
①在酸性NaClO溶液中,HClO氧化NO生成和,其离子方程式___________。
②NaClO溶液的初始pH越小,NO转化率越高,其原因是___________。
14.及其盐都是重要的化工原料。
(1)向生石灰中滴加浓氨水,可以快速制取氨气,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盛放浓氨水的仪器名称为_________,选用下图中的装置制备干燥的,连接顺序为a→_________→尾气吸收(按气流方向,用小写字母表示)。
“尾气吸收”装置,可选择_________。
(2)进行性质实验的装置如图。
先打开活塞1,瓶Ⅱ中的现象是_________,稳定后,关闭活塞1;再打开活塞2,瓶Ⅱ中的现象是_________。
(3)某研究小组用磷酸()吸收氨气制备干粉灭火剂磷酸氢二铵[],装置如图所示。当溶液pH为8.0~9.0时,停止通,即可制得[]溶液。实验过程中,当出现_________现象时,应及时关闭,打开。
(4)将氨气通入一定量硫酸中可得和混合物,称取该混合物固体样品3.62g,加入足量NaOH溶液,充分反应,生成896mL(标准状况),_________。
15.氨在人类的生产和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某化学兴趣小组利用下图装置探究氨气的有关性质。
(1)装置A中烧瓶内试剂可选用________(填序号),B的作用是________。
a.碱石灰b.生石灰c.浓硫酸d.烧碱溶液
(2)写出氨气催化氧化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
(3)实验时在C中观察到的现象是________,D中观察到的现象是________,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________________。
(4)该实验缺少尾气吸收装置,右图中能用来吸收尾气的装置是________(填装置序号)。
(5)氨气极易溶于水,会形成喷泉实验,实验装置如图所示。下列可以产生类似现象的组合为______。
答案以及解析
1.答案:D
解析:A.液氨汽化时吸热,故液氨可用作制冷剂,故A错误:B.铵盐都易溶于水,但铵盐中的氮元素不一定为-3价如的,中的氮元素为+5价,故B错误;C.氨气与氯化氢在空气中相遇时,会生成白烟,故C错误;D.铵盐是农业上常用的化肥,铵盐不能与碱石灰混合使用,防止生成氨气逸出,导致氮肥流失,故D正确。
2.答案:C
解析:A.放电条件下氮气与氧气反应生成一氧化氮,一氧化氨经过一系列反应生成植物吸收的氮肥,所以夏天场雷雨过后草木茂盛,属于自然界的氮肥生产过程,属于自然固氮的过程,故A正确;B.铵态氮肥一般显酸性,不能和碱性物质混用,草木灰显碱性,所以不能和草木灰混用,否则会造成肥料流失,故B正确;C.铵盐不稳定都能加热分解,但不一定有氨气产生如,故C错误;D.铵态氮肥受热易分解,硝态氮肥受热易爆炸,所以氮肥应保存在阴凉通风处,故D正确;故选:C。
3.答案:C
解析:可燃物燃烧应满足:有充足的氧气,可燃物达到着火点。氯化铵固体受热易分解为氨气和氯化氢两种气体,此过程需要不断吸收热量,两种产物均不支持燃烧,气体隔绝了空气,起到防火的作用,故C符合题意。
4.答案:D
解析:光导纤维主要成分为二氧化硅,属于无机非金属材料,纤维素为有机物,不能作为生成二氧化硅的原料,D错误。
5.答案:A
解析:氨气易溶于水,溶解的部分与水反应生成弱碱,A项正确;氨气的密度比空气小,实验室常用向下排空气法收集氨气,B项错误;氨水中含有的分子有、和,共3种,C项错误;铵盐是易溶于水的无色晶体,受热易发生分解反应,D项错误。
6.答案:B
解析:加入过量溶液,加热,得到无色气体,该气体为氮气,原溶液中一定存在,A正确;溶液C进行焰色试验,火焰呈黄色,不能说明原溶液含有,因为加入的溶液引入了,B错误;沉淀灼烧得到红棕色固体为三氧化二铁,说明原溶液中含有铁元素,可能为、,则原溶液中一定没有;滤液中加入足量氯化钡溶液和盐酸,经过滤后得到的沉淀为硫酸钡沉淀,硫酸钡的物质的量为,原溶液中含有硫酸根离子,且,则不含.而溶液一定含有,所含离子的浓度均相等,由溶液呈电中性分析,溶液中一定含有阴离子、和阳离子、,一定无、、和,C正确,D正确。
7.答案:B
解析:A.向某溶液中加入盐酸酸化的氯化钡溶液,有白色沉淀生成,则该溶液中一定含有或,A不正确;
B.向某溶液中加入稀盐酸,产生的气体通入澄清石灰水中,变浑浊,则该溶液中可能含有,也可能含有,B正确;
C.向某溶液中加入NaOH浓溶液,加热,产生的气体不可能使湿润的蓝色石蕊试纸变红,因为酸性气体不可能从碱溶液中逸出,C不正确;
D.用洁净的铂丝蘸取少量溶液在酒精灯火焰上灼烧,火焰呈黄色,则该溶液中一定含有钠元素,但不一定是钠盐,D不正确;
故选B。
8.答案:C
解析:A.晶体受热分解的化学方程式为,A正确;B.点燃左侧酒精灯后,氯化铵分解生成氨气和氯化氢氨气可以被氯化钙吸收,氯化氢使左侧湿润的pH试纸变红。点燃右侧酒精灯后,氯化铵分解生成氨气和氯化氢,氯化氢可以被氢氧化钠吸收,氨气能使右侧湿润的pH试纸变蓝,B正确;C.实验过程中竖直支管上方会有氯化氢与氨气的化合,生成氯化铵白色颗粒,C错误;D.停止加热后可以交替挤压两边乳胶头,使剩余的气体更充分吸收,减少污染,D正确。故选C。
9.答案:A
解析:一种气体能使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变蓝,该气体是氨气,即该氮肥中含有;另一种气体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该气体可能是。取少量该氮肥样品溶于水,并加入少量氯化钡溶液,没有明显变化,这说明该氮肥中没有和,因此该氮肥应该是碳酸氢铵。
10.答案:C
解析:依据流程,反应③是,为固体,即该雾霾中含硝酸铵固体,A正确;反应②为,该反应不属于氧化还原反应,B正确;氮的固定是指将游离态的氮转化为含氮化合物,反应①为转化为,不属于固氮反应,C错误;过度施用铵态氮肥,会使大气中含量增加,D正确。
11.答案:B
解析:根据工艺流程可知,NO、与氢氧化钙反应生成,化学方程式为,A正确;加快通入硝酸工业尾气的速率,反应可能不充分,NO、的去除率会降低,B错误;采用气、液逆流的方式吸收尾气,反应物充分接触,有利于NO、的充分吸收,C正确;NO和氢氧化钙不反应,若尾气中,发生反应后NO有剩余,D正确。
12.答案:D
解析:A.实验中涉及气体的发生和参与反应,则实验前应先检验装置的气密性,A正确;
B.尾气中氨气会污染环境、且氨气极易被水吸收,故装置E的作用是吸收防止污染和吸收,B正确;
C.和在高温条件下制备TiN,反应中钛元素化合价降低发生还原反应,则反应中氨气作为还原剂,C正确;
D.氨气为碱性气体,不能使用五氧化二磷干燥,D错误;
故选D。
13.答案:(1)
(2)BC;;NO
(3);pH越小,溶液中HClO的浓度越大,氧化NO的能力越强
解析:(1)与在加热和催化剂作用下发生氧化还原反应生成和水,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2)的硝酸尾气中含和NO,它们与NaOH溶液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反应后得到和的混合溶液,经浓缩、结晶、过滤得到和晶体,因此得到的混有;由反应可知,若NO和的物质的量之比大于1:1,NO不能被吸收,因此,吸收后排放的尾气中含量较高的氮氧化物是NO;
(3)在酸性NaClO溶液中,HClO氧化NO生成和,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
在相同条件下,在酸性条件下以HClO的形式存在,具有强氧化性,氧化剂的浓度越大,氧化能力越强,由反应可知,溶液pH越小,溶液中HClO浓度越大,氧化NO的能力越强。
14.答案:(1);分液漏斗;defgde;EG
(2)产生白烟;烧杯中的石蕊溶液会倒流进入到瓶Ⅱ中,形成红色溶液。
(3)倒吸
(4)1:2
解析:(1)生石灰遇水放出大量的热,使分解为氨气,其反应方程式为;盛放浓氨水的仪器为分液漏斗;A为制气装置,实验室常用碱石灰干燥氨气,氨气的密度小于空气,因此收集方式为向下排空气法收集,在收集装置与尾气处理装置之间需要连有一个干燥装置,连接顺序是a→d→e→f→g→d→e→收集装置;氨气极易溶于水,常用水来吸收尾气,同时要防止倒吸,因此用EG作尾气吸收装置;故答案为;分液漏斗;defgde;EG。
(2)先打开活塞1,氨气与HCl反应生成固体,因瓶Ⅰ中的压强大于瓶Ⅱ中的压强,因此在瓶Ⅱ中有白烟产生;氨气是碱性气体,遇石蕊,溶液变红,又因为氨气极易溶于水,容易引起倒吸,因此稳定后,关闭活塞1;再打开活塞2,瓶Ⅱ中观察到的现象是烧杯中的石蕊溶液会倒流进入到瓶Ⅱ中,形成红色溶液;故答案为有白烟产生;烧杯中的石蕊溶液会倒流进入到瓶Ⅱ中,形成红色溶液。
(3)由于氨气极易溶于水,因此可选择打开活塞以平衡气压,防止发生倒吸,因此实验过程中,当出现倒吸现象时,应及时关闭,打开,以平衡内部气压,故答案为倒吸。
(4)令硫酸铵的物质的量为aml,硫酸氢铵的物质的量为bml,因此有132a+115b=3.62,根据氮原子守恒,用2a+b=,两式联立解得a=0.01,b=0.02,a∶b=1∶2;故答案为1∶2。
15.答案:(1)①ab
②吸收水蒸气干燥氨气
(2)
(3)①黑色固体粉末变红
②白色固体变为蓝色
③
(4)Ⅱ、Ⅲ
(5)BD
解析:
浓氨水在碱石灰或生石灰的作用下挥发生成氨气,在B中用碱石灰干燥,在C中加热体积与氧化铜发生氧化还原反应生成水、氮气和铜,D可用于检验是否生成水,最后氨气用水吸收,因氨气极易溶于水,注意防止倒吸,据此分析解题。
(1)装置A是制备氨气的发生装置,浓氨水滴入固体碱石灰或氧化钙或固体氢氧化钠都可以生成氨气,浓硫酸和氨气发生反应,氨气易溶入烧碱溶液,不选择浓硫酸、氢氧化钠溶液制备氨气,所以装置A中试剂为:a.碱石灰,b.生石灰;B装置中的碱石灰是吸收水蒸气,干燥氨气的作用,故答案为:ab;吸收水蒸气干燥氨气;
(2)氨气催化氧化生成NO和,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故答案为:;
(3)实验中观察到C中CuO粉末由黑色变红色证明生成铜,D中无水硫酸铜变蓝生成水,并收集到一种单质气体,依据氧化还原反应分析,氧化铜氧化氨气为氮气,氧化铜被还原为铜,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故答案为:黑色固体粉末变红;白色固体变为蓝色;;
(4)氨气极易溶于水尾气吸收需要防止倒吸,图二中能用来吸收尾气的装置是Ⅱ、Ⅲ,装置Ⅰ易发生倒吸,故答案为:Ⅱ、Ⅲ;
(5)如产生喷泉,气体应易溶于溶液,使烧瓶内压强减小,题中NO不溶于水,氯气不溶于饱和食盐水,而能与NaOH溶液反应,NH3易溶于水且能与HCl反应,使烧瓶内压强减小,能形成喷泉,BD符合,故答案为:BD。
选项
实验操作及现象
实验结论
A
向某溶液加入盐酸酸化的氯化钡溶液,有白色沉淀生成
该溶液中一定含有
B
向某溶液中加入稀盐酸,产生的气体通入澄清石灰水中,变浑浊
该溶液中可能含有
C
向某溶液中加入NaOH浓溶液,加热,产生的气体能使湿润的蓝色石蕊试纸变红
该溶液中一定含有
D
用洁净的铂丝蘸取少量溶液在酒精灯火焰上灼烧,火焰呈黄色
该溶液一定是钠盐
Ⅰ
Ⅱ
Ⅲ
圆底烧瓶(干燥气体)
烧杯及胶头滴管(液体)
A
NO
水
B
溶液
C
饱和溶液
D
盐酸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苏教版 (2019)必修 第二册专题7 氮与社会可持续发展第三单元 含氮化合物的合理使用课后作业题,共12页。试卷主要包含了下列说法正确的是,6的雨水,下列不能区分和溴蒸气的试剂是,氮及其化合物的转化具有重要应用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高中化学苏教版 (2019)必修 第二册第三单元 含氮化合物的合理使用同步练习题,共5页。
这是一份苏教版 (2019)必修 第二册第三单元 含氮化合物的合理使用课后作业题,共26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单选题,填空题,实验探究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