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上传资料 赚现金
    英语朗读宝

    江苏省苏州市吴江区2023-2024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末语文试卷(含答案解析)

    江苏省苏州市吴江区2023-2024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末语文试卷(含答案解析)第1页
    江苏省苏州市吴江区2023-2024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末语文试卷(含答案解析)第2页
    江苏省苏州市吴江区2023-2024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末语文试卷(含答案解析)第3页
    还剩9页未读, 继续阅读
    下载需要10学贝 1学贝=0.1元
    使用下载券免费下载
    加入资料篮
    立即下载

    江苏省苏州市吴江区2023-2024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末语文试卷(含答案解析)

    展开

    这是一份江苏省苏州市吴江区2023-2024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末语文试卷(含答案解析),共12页。试卷主要包含了为下列句中加点词选出正确的选项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注意事项:
    1.本试卷共21题,满分130分,考试用时150分钟。
    2.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点名称、考场号、座位号用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写在答题卡的相应位置上,并用2B铅笔认真填涂考试号。
    3.答选择题须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相应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答非选择题必须用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写在答题卡指定的位置上,不在答题区域内的答案—律无效。不得用其他笔答题。
    4.考生答题必须答在答题卡上,答在试卷和草稿纸上无效。
    一、基础知识综合
    1.阅读下面的短文,按要求答题。
    中美关系的未来是由人民创造的。越是困难的时候,越需要拉紧人民的纽____带、增进人心的(gōu)____通,越需要更多的人站出来为中美关系鼓与呼。我们要为人民之间的交往搭建更多桥(liáng)____、铺设更多道路,而不是设置各种障碍____、制造“寒蝉效应”。面对变乱交织的世界,中美更需要有宽广的胸怀,展现大国 ①____、拿出大国 ②____、发挥大国 ③____、我们期待着两国人民多走动、多来往、多交流,共同续写新时代两国人民友好的故事!
    (1)根据拼音写出相应汉字或给加点字注音。
    ①纽带____ ②(gōu)____ 通 ③桥(liáng)____ ④障碍____
    (2)根据语境,下列词语填入横线处,顺序最合适的是( )
    A.①作用 ②格局 ③担当B.①格局 ②担当 ③作用
    C.①格局 ②作用 ③担当D.①担当 ②格局 ③作用
    (3)请根据语境,简要解释“寒蝉效应”的意思(不超过40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名句名篇默写
    2.默写古诗文名句,并写出相应的作家、作品。
    跟随经典,游历山河。随王湾宿北固山,体会“(1)_____________,风正一帆悬”(《次北固山下》)的开阔;随曹操登碣石山,领略“秋风萧瑟,洪波涌起”(《(2)_____________》)的磅礴;随李白观峨眉山,欣赏“峨眉山月半轮秋,(3)_____________”(《峨眉山月歌》)的优美。随马致远体悟“(4)_____________,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天净沙·秋思》)的秋意。
    诵读经典,品悟哲思。“学而不思则罔,(5)_____________”(《〈论语〉十二章》)是孔子对学习与思考辩证关系的阐述;“非淡泊无以明志,(6)_____________”(《诫子书》)是(7)_________(填人名)教诲儿子人生当志存高远。“僵卧孤村不自哀,(8)_____________”(《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是陆游不以衰老自弃,内心燃烧着为国戍边的壮志。
    三、语言表达
    3.请仔细观察下面这张图片,根据你的理解,为这张图片拟个标题并说明理由(注:图中照片为意大利比萨斜塔)。

    四、名著阅读
    4.《朝花夕拾》中,童年鲁迅对下列两本书持怎样的态度?请选择一项并说明理由。
    A.《鉴略》B.《山海经》
    我选______。童年鲁迅对这本书的态度是____________的。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根据《西游记》中悟空和唐僧之间关系变化过程,完成下面填空。
    悟空五行山获救,师徒结缘→悟空杀盗贼,师徒心生嫌隙→悟空中计戴上紧箍咒,师徒关系开始稳定→①________,师徒关系“破裂”→悟空战黄袍怪救回师父,②________ →真假美猴王,师徒关系再次“破裂”→观音指出假悟空;师徒关系融洽。
    五、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古诗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
    咏雪
    吴均
    微风摇庭树,细雪下帘隙。萦空①如雾转,凝阶②似花积。
    不见杨柳春,徒见桂枝白,零泪无人道,相思空何益,
    【注】①萦:萦绕、飘动。②凝阶:凝结于台阶。
    【链接】
    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可拟,”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风起”公大笑乐。
    (《世说新语·咏雪》)
    【乙】
    撒盐空中,此米雪也。柳絮因风起,此鹅毛雪也。然当时皆以道韫之语为工。予谓诗云:“如彼雨雪,先集维霰”③,霰即所谓米雪耳。乃知谢氏二句,当各有谓,固未可优劣论也。
    (摘自[宋]陈善《世说新语笺疏》)
    【注】③如彼雨雪,先集维霰:像下雪一样,先集下的只是雪珠。
    【丙】
    彤云密布,朔风凛凛号空;惨雾重浸,大雪纷纷盖地。真个是六出花,片片飞琼;千林树,株株带玉。须臾积粉,顷刻成盐。白鹦歌失素④,皓鹤羽毛同,平添吴楚千江水,压倒东南几树梅。却便似战退玉龙三百万,果然如败鳞残甲满天飞。
    (摘自[明]吴承恩《西游记》)
    【注】④失素:素,白色。形容鸟的白羽毛与雪相比,显得并不洁白。
    6.请展开想象描绘吴均《咏雪》诗中第二联的画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如果用“柳絮”或“盐”来形容吴均笔下的雪,你认为可以吗?试说明理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结合【链接】材料,请你用自己的话说说陈善在【乙】文中所持的观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为下列句中加点词选出正确的选项。
    10.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然当时皆以道韫之语为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彤云密布。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丙】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写雪景,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请简要分析。
    六、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奇妙的人体海洋
    陈夏法
    ①人体的内部就是一个奇妙的“海洋”。经科学测定,一个体重70千克的成年人,其中分布在各种组织和骨骼中的体液达到45—50千克,占体重的65%—70%。一个人的胚胎发育到3天时,所含的体液达97%,与海洋中的水母所含的水一样多;发育到3个月时,所含的体液达91%;新生儿身上含水量达80%;1岁以上的孩子身体的含水量已经和成人一样了。
    ②原始生命在海洋中诞生以后,海洋中的生物逐渐向陆地迁移,并把诞生地的海水带到自己的体内,并在后代中留下了从海洋起源的印记,这一点,人类也不例外。为了说明人身上的血液与大洋中的纯海水有不可分割的密切关系,俄罗斯科学家夫•弗•杰尔普戈利茨还特地对海水和人类血液进行了对比测量,结果发现海水和人血中溶解的化学元素的相对含量惊人的接近。这绝对不是偶然的巧合,而是人身上的海洋印记,是人类来自海洋的最好佐证。
    ③海水的固有特征就是带有咸味,人体血液中的血浆就是带有这种海水特有的稍咸的味道。大家都有这样的亲身体会,当你在进食时,如果不慎咬破舌头,你就尝到了血咸的滋味。经测定,人血的含盐度一般为10‰左右,比普通海水的平均含盐度要低一些。由此可见,人血带有咸味的这一海洋印记,今日依然明显。而且,科学家在地球历史考察中发现,在原始生命诞生时期,海洋中并没有那么多的盐分。后来,陆上的盐分逐渐随水流注入海洋,海水才慢慢变得咸起来。而到了鱼类进化到两栖类,并由海中登上陆地的时候,海水也没有今天这样咸,其盐度就相当于现在人血的咸度。会不会是因为人类的远祖在登陆时只带上了当时的海中物质,并以此代代相继,所以人血的含盐度就比现在的海水要低一些呢?
    ④这个道理在医学上得到了普遍承认,当人体因某种疾病而大量失水时,或者出血过多时,医生的首要任务就是给患者皮下或静脉中注射盐水;出汗过多,人的机体就会因失水失钠而致病,这时向人体内部“海洋”中补充“海水”,是维持生命所必需的。在正常情况下,人体处于水平衡状态,一旦破坏了这一平衡,就会产生严重后果。如果水不能正常排出,就会在体内泛滥,身体会出现浮肿。如果人体内的水比正常量减少1%—2%,人就会感到口渴;当减少5%时,皮肤会起皱纹,口腔干燥,意识模糊;当失水达到15%时,人就会死亡。可见维持人体内部“海洋”中的正常水量是何等的重要。
    ⑤如此看来,人身上的海洋印记,是一本内容丰富的生物进化教科书。它告诉人们:海洋,孕育了世间的生命,她是所有生物的母亲,也是我们人类的母亲。
    12.下面能够作为“人身上的血液与大洋中的纯海水有不可分割的密切关系”的证据的一项是( )
    A.人体的内部就是一个奇妙的“海洋”,含有很多体液。
    B.海水和人血中溶解的化学元素的相对含量惊人的接近。
    C.为了维持生命,必须向人体内部“海洋”补充“海水”。
    D.人血的含盐度一般比普通海水的平均含盐度要低一些。
    13.根据原文提供的信息,以下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
    A.一般说来,体液在人体内的含量与年龄成正比关系。
    B.水是很重要的,一个喝水比常人更多的人会更健康。
    C.人身上的海洋印记,是人类起源于海洋的重要证据。
    D.远古海洋咸度低,导致人血的含盐度比现在的海水低。
    14.作者认为“人体的内部就是一个奇妙的‘海洋’”。你认为“奇妙”表现在哪些方面?请简要概括。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5.章作者在第④段运用大量例子,想要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紫薇
    林语尘
    ①这是很多年前的画面了:年轻的阿爹,一个鸡窝头蓬乱、戴着酒瓶底眼镜、穿夹克衫的文艺青年,牵着三岁的我,在街心公园里,跟一棵树玩。
    ②树是一丛紫薇——说“一丛”是因为它没有明显的主干。三五根粗细差不多的杆子,彼此簇拥,在离地一尺多高处就开始分枝、生叶,每根枝条最顶端,都开着一团紫红色的花。树丛与成人身高相仿,并不高大,但对幼小的我来说,枝头那些花朵,已经需要仰望了。草地上触手可及的蛇莓、婆婆纳和蒲公英,才是我熟悉的玩伴,紫薇花远远探向天空,看起来完全没有陪我玩的意思。
    ③阿爹让我伸手去摸摸它的枝干:跟其他树木很不一样,摸起来光溜溜的,像没有树皮。我一边摸,一边顺着指引,抬头一看——随着我轻碰树干的动作,那些远在高高枝头的花朵,竟然像被逗笑了一般,全部微微颤抖起来。
    ④好有趣!我无师自通地拿出了大人呵我痒痒的动作,对着枝干一顿乱挠,整棵树顿时从“轻笑”变成“大笑”,花枝乱颤。看上去很有距离感的人突然忍俊不禁、笑成一团,那距离感也就瞬间冰消雪融了。我惊喜地认识了这位新玩伴,并且从此以后,这么多年,见到紫薇树,总忍不住要伸手挠一挠,就像见到老友,总忍不住使坏逗逗他。
    ⑤后来在书中读到一句话:“能跟一棵树做朋友的人是幸福的。”回想起来,父母自从迎接我到这世上,就在教我成为一个离幸福更近的人。而我因为有这样的父母,也早已身在幸福之中。
    ⑥白居易也曾将紫薇花当作朋友,相对静坐在静谧的黄昏中:
    丝纶阁下文书静,
    钟鼓楼中刻漏长。
    独坐黄昏谁是伴,
    紫薇花对紫微郎。
    ⑦北京地安门的雁翅楼,开了一家中国书店。初秋时节从店里逛出来,门前就是一排矮矮的紫薇,正开着花。在传统建筑映衬下,紫薇花的古典之美格外鲜明。毕竟长了副绉纱模样,有工艺品般的精致。《红楼梦》里,薛姨妈给贾府姑娘送来“宫里头作的新鲜样法,拿纱堆的花儿十二枝”,我想象的,就是紫薇花的模样。
    ⑧这精巧的花,衬碧瓦朱甍的景,明明富丽,却又暗藏着一种寂寞气息,使人联想深宫禁苑,长日寥落,无数不被珍惜、掷水而去的青春。紫薇花期很长,在夏秋之间,持续三四个月都见得到花。太常见、太理所当然,也就太容易被忽略了。有的年头,一夏天浑浑噩噩、生计奔忙,等蝉声消失、初秋来到,才想起:该去看看紫薇花。这种时候,就忍不住对这位老朋友心生歉意。
    16.本文总共写了哪几处紫薇?请简要概括。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7.请简要赏析第④段画线句。
    我无师自通地拿出了大人呵我痒痒的动作,对着枝干一顿乱挠,整棵树顿时从“轻笑”变成“大笑”,花枝乱颤。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8.本文第⑥段引用了白居易的诗,在内容表达上有何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9.文章最后一段说:“这种时候,就忍不住对这位老朋友心生歉意。”如果你是作者,在你面前有一株紫薇,你将如何通过言行表达你的“歉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本文借紫薇抒写了作者复杂的感情。你从中读出了哪些情感?请简要概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七、作文
    21.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作文。
    最近,某地要求课间10分钟“清空教室”,到室外活动放松身心。对此,有人表示赞同;也有人认为课间10分钟是一段很灵活的时间,可以用来解决喝水、上厕所这样的刚性需求,也可以选择补觉、和同学玩耍、发呆,也可以用来写作业、预习复习……学生会自我调适,无需过多干预。
    同学们,你是“课间10分钟”的主人,你的“课间10分钟”有怎样的故事?你对“课间10分钟”有什么想法?
    请以“课间10分钟”为话题,自拟题目,写一篇文章,可以叙述故事,可以抒发感想,也可以发表看法。
    要求:①除诗歌、戏剧外,文体不限。
    ②不少于600字。
    ③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④文中不要出现(或暗示)本人的姓名、校名。
    加点词
    常用义项
    选项
    (1)未若柳絮因风起
    A.于是 B.因为 C.趁、乘
    (2)固未可优劣论也
    A.本来 B.坚固 C.一定
    (3)朔风凛凛号空
    A.号令 B.宣称 C.呼叫
    (4)须臾积粉
    A.胡须 B.一会儿 C.忽然
    参考答案
    1.(1)niǔ 沟 梁 ài
    (2)B
    (3)寒蝉效应,一种社会现象,像寒蝉不发声一样的效果和反应。指的是人们为了避免成为焦点或被批评;选择沉默以规避麻烦和风险。(能答出“为避免麻烦或风险而沉默或不肯说话”即可。)
    【详解】(1)本题考查汉字字音字形。
    ①纽带:意思是指起到联系作用的东西,它具有一个“线状”的意义。比喻起联系作用的人或事物。“纽”读作niǔ。
    ②gōu通,写作“沟通”:使双方互相通连。“沟”不要误写成“勾”。
    ③桥liáng,写作“桥梁”:架在水上或空中,把两边接通的建筑物。比喻能起沟通作用的人或事物。“梁”不要误写成“粱”。
    ④障碍:挡住道路;阻碍。阻挡前进的东西。“碍”读作ài。
    (2)本题考查选词填空。
    作用:对事物的影 响。格局:结构、格式和规模;对事物的认知范围。担当:指承担、担负任务责任等。
    ①处:结合前面“展现”可知,填“格局”更合适。②处:结合前面“拿出”可知,填“担当”更合适。③处:结合前面“发挥”可知,填“作用”更合适;
    故选B。
    (3)本题考查理解词语含义。
    “寒蝉效应”指在讨论言论自由或集会自由时,人民害怕因为言论遭到国家的刑罚,或是必须面对高额的赔偿,不敢发表言论,如同蝉在寒冷天气中噤声一般。结合“我们要为人民之间的交往搭建更多桥(liáng)、铺设更多道路,而不是设置各种障碍、制造‘寒蝉效应’”可知,“寒蝉效应”在文段指中美人们害怕遭到国家的刑罚而停止彼此间的交流,保持沉默。
    2.潮平两岸阔 《观沧海》 影入平羌江水流 枯藤老树昏鸦 思而不学则殆 非宁静无以致远 诸葛亮/孔明 尚思为国戍轮台
    【详解】本题考查名句名篇默写。
    默写要透彻理解诗文的内容,认真审题,根据提示,找出符合题意的诗文句子或作者、出处。答题时,内容要准确,做到不添字、不漏字、不写错字。注意“羌、藤、殆、诸、戍”等字词的书写。
    3.标题示例:比萨“直”塔;我来帮它扶扶正。理由:能从不同视角、人为干预、尊重规律等方面说明均可。
    【详解】本题考查图文转换。开放性试题,答案不唯一,围绕图中意大利比萨斜塔进行合理作答。
    标题示例:斜与直
    理由:换个角度看世间万物,会带给你不同的认知,比萨“斜”塔也可以变为比萨“直”塔。
    4.示例1:A.望而生畏;虽然这书是鲁迅童年开蒙时所读的唯一一本书,据说读它很有用,但“我”一字不懂。为了看五猖会,被父亲强迫背诵这些无趣无味的文字。因为这本书,连五猖会也变得没有多大意思了。
    示例2:B.喜爱;因为《山海经》中插图,有好玩的神话故事,比枯燥乏味的诗书礼仪之书好看,另外也是促进鲁迅精神成长的宝书。
    【详解】本题考查名著《朝花夕拾》作者思想感情的把握。根据所给书目,明确作者感情,选择自己熟悉的内容,说出作者的态度,再结合名著内容来分析原因,言之成理即可。
    A.《鉴略》,又称《五字鉴》,此书大略是以五言诗句韵文的形式,按时代顺序将我国上自远古传说,下至元明的社会历史,进行了简单扼要的总述和概括。所以,可以说这是一部专述我国社会政治历史发展的蒙学读物。但是,从《五猖会》一文中可以看出,“我”读不懂。但是为了看“五猖会”,被父亲强迫背诵这部书。因为这本书,连五猖会也变得没有多大意思了。可知,童年鲁迅对这本书是望而生畏的。
    B.《山海经》是中国志怪古籍,大体是战国中后期到汉代初中期的楚国或巴蜀人所作。也是一部荒诞不经的奇书。《山海经》具有非凡的文献价值,对中国古代历史、地理、文化、中外交通、民俗、神话等的研究,均有参考,其中的矿物记录,更是世界上最早的有关文献。最初,远方的族叔的讲述给了“我”无穷无尽的好奇和想象,“我”渴慕得到这本书,以至于念念不忘了。后来,阿长帮“我”买到这本书,虽然粗拙,但那时却是“我”最心爱的宝书。此后,这本书引发“我”搜集更多绘图书本的热情。可知,童年鲁迅对这本书是喜爱的。
    5.悟空三打白骨精 师徒彼此慢慢信任
    【详解】本题考查对名著情节的把握。
    第十四回,唐僧揭了压帖,师徒结缘——第十四回,悟空杀了六个拦路的盗贼,唐僧并不赞同悟空的做法,生了嫌隙——第十四回,观音授唐僧紧箍咒,悟空接受龙王劝告,重来保护唐僧,戴上了紧箍咒,表示不再违背师言——第二十七回,白骨精为了吃唐僧肉,先后变幻为村姑、妇人,老父,全被孙悟空识破,白骨精害怕,变作一阵风逃走,孙悟空把村姑、妇人的假身统统都打死。但唐僧却不辨人妖,反而责怪孙悟空恣意行凶,连伤母女两命,违反戒律。第三次白骨精又变成白发老公公又被孙悟空识破打死。唐僧写下贬书,将孙悟空赶回了花果山——第二十八回至三十一回,战黄袍怪救回师父,师徒彼此慢慢信任——第五十七回。“六耳猕猴”化作孙悟空的摸样,伤了唐僧,后又和孙悟空大打出手,师徒关系再次“破裂”——观音指出假悟空,师徒关系融合。
    可据此填空。
    6.微风中细小的雪花像雾一般在空中飘舞旋转,慢慢的在台阶处凝结,好似落花堆积。
    7.示例l:可以用“柳絮”来形容吴均笔下空中的飘雪。诗中第二句中有“细雪”二字可见雪并不大用“柳絮”来形容能写出雪花姿态的轻盈。示例2:可以用“盐”来形容吴均笔下台阶处的积雪。诗中第四句中有“凝阶”二字,用“盐”来形容,能表现积雪像盐一样洁白而晶莹剔透的模样。
    8.陈善认为两人的诗各有千秋,是针对不同形态的雪所作的比拟,不能用优劣去评价。
    9.(1)C (2)A (3)C (4)B
    10.(1)然而当时的人都认为谢道韫的话是精巧的。
    (2)阴云布满天空。
    11.这句通过比喻和夸张的手法,写出大风扬雪的壮观。
    【解析】6.本题考查描绘诗歌画面。
    “萦空”二句写雪在空中、阶上之姿。这里的“转”为回环飘动之意。雪萦绕于空中如雾一样回转不定,这种状态唯“细雪”才能有。因其“细”,故能“蒙空”,似乎久飘不下;因其“细”,故迷朦“如雾”。“凝阶”与“蒙空”相对,但见“蒙空”,但见阶上之雪凝积如花,而不见其飘落。这与“下帘隙”不同。诗人立于帘下,见帘边之雪,故知从帘隙落下。
    示例:萦绕空中的雾气如同舞动的轻纱,飘逸而迷离;而凝聚在台阶上的花朵,又仿佛是时间凝结的痕迹,静静地积累着岁月的沉淀。
    7.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
    认为哪个更贴切都可,结合理解谈理由,言之有理即可。
    示例一:“微风摇庭树,细雪下帘隙。萦空如雾转,凝阶似花积。不见杨柳春,徒见桂枝白。”这些诗句描绘了雪花飘落的细腻景象,以及它们在空中飞舞和落在地上的美丽。柳絮,作为春天里特有的景象,轻盈而飘逸,与雪花在空中飞舞的形态相似。因此,用柳絮来形容吴均笔下的雪,可以突出雪花的轻盈和柔美。
    示例二:盐,是一种常见的调味品,其颗粒细小而均匀。用盐来形容雪,可以突出雪花的洁白和纯净。在吴均的诗中,雪花落在地上的景象,就像细盐一样洁白无瑕,这种比喻既贴切又形象。
    8.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概括。
    链接材料中,胡儿说“撒盐空中”,谢道韫说的“柳絮因风起”,然后公“大笑乐”,对二人的回答感到满意。乙文中结合“予谓诗云:‘如彼雨雪,先集维霰’,霰即所谓米雪耳。乃知谢氏二句,当各有谓,固末可优劣论也”可知,作者在自己写完诗句后,对谢朗和谢道韫的诗句表示肯定,并表示认为像盐是下小雪的时候,像鹅毛是下大雪的时候,两种比喻都很贴切,并认为不分优劣。
    9.本题考查重点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解释词语要注意理解文言词语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用法,如通假字、词性活用、古今异义等现象。
    (1)句意:不如比作柳絮乘风而起,满天飞舞。因:趁着。故选C。
    (2)句意:本来不能用优劣来分辨。固:本来。故选A。
    (3)句意:寒冷的北风呼叫。号:呼叫。故选C。
    (4)句意:一会儿堆积满了大雪。须臾:一会儿。故选B。
    10.本题考查文言文句子的翻译。注意:
    (1)皆:都。以:认为。工:精巧。
    (2)彤:指下雪前均匀密布的阴云。
    11.本题考查句子的赏析。
    “却便似战退玉龙三百万,果然如败鳞残甲满天飞”句使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把大雪纷飞的状态比作“战退玉龙三百万”“败鳞残甲满天飞”,结合“彤云密布,朔风凛凛号空;惨雾重浸,大雪纷纷盖地”句可知,此句运用夸张,形象而生动,将大雪满天飞的景色描写得活灵活现,使人如身临其境。
    【点睛】参考译文:
    【甲】 微风轻摇着庭院中的树木,细细的飞雪落入竹帘的缝隙。雪花像雾一般在空中飘转着,凝结于台阶好似落花堆积。看不见院中杨柳发芽迎春,只见桂枝上挂满白色色的雪花。伤心泪下,愁情无人可以倾诉,这般多情愁思又有何益?
    【链接】
    太傅高兴地说:“这纷纷扬扬的白雪像什么呢?”他哥哥的长子谢朗说:“在空中撒盐差不多可以相比。”另一个哥哥的女儿说:“不如比作柳絮乘风飞舞。”太傅大笑起来。
    【乙】
    像在空中撒盐一样,这是米小雪珠。像柳絮乘着风飞起,这是鹅毛雪。然而当时人们都认为谢道韫的比喻更精巧。我写的诗中说:“像下雪一样,先集下的只是雪珠”,霰就是所说的小雪珠。才知道他们说的两个句子,应当是各有自己的想法,本来不能用优劣来分辨。
    12.B
    13.C
    14.①人体含水量高;②人体血液中化学元素含量接近海水;③人体血液含盐量与远古海水相当。
    15.①维持人体内部正常水量很重要;②盐水是维持生命所必需的。
    16.①小时候街心公园里的紫薇;②白居易诗的中紫薇;③北京地安门书店前的紫薇:④《红楼梦》里薛姨妈送来的紫薇(此点可不答)。
    17.运用拟人化手法,通过“呵痒痒”“挠”“笑”等词语表现对紫薇的喜爱及我的调皮。(大意正确即可)
    18.诗歌写出了诗人在漫漫的黄昏与紫薇花相对静坐的宁谧和闲适,表现诗人与紫薇为伴的“幸福”生活,也佐证了“能跟一棵树做朋友的人是幸福的”,丰富了文章内容,增添了诗意与文学色彩。
    19.示例:我会走上前,伸出手去挠一挠它,然后说:“老朋友,好久不见了,近来可好!为了碎银几两,终日奔忙于生计,好久未能来看你了,请见谅!”
    20.对紫薇的喜爱(或歉疚)之情;对美好时光流逝的惋惜和不舍:对父母的感激和怀念;对现实生活为生计奔忙的无奈。
    21.略

    相关试卷

    [语文][期末]江苏省苏州市吴江区2023~2024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有解析):

    这是一份[语文][期末]江苏省苏州市吴江区2023~2024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有解析),共8页。

    江苏省苏州市吴江区2023-2024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这是一份江苏省苏州市吴江区2023-2024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共7页。试卷主要包含了01,阅读下面的短文,按要求答题,为下列句中加点词选出正确的选项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江苏省苏州市吴江区2023-2024学年七年级上学期1月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这是一份江苏省苏州市吴江区2023-2024学年七年级上学期1月期末考试语文试题,文件包含江苏省苏州市吴江区2023-2024学年七年级上学期1月期末语文试题pdf、吴江初一语文期末试卷答案pdf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8页, 欢迎下载使用。

    欢迎来到教习网
    • 900万优选资源,让备课更轻松
    • 600万优选试题,支持自由组卷
    • 高质量可编辑,日均更新2000+
    • 百万教师选择,专业更值得信赖
    微信扫码注册
    qrcode
    二维码已过期
    刷新

    微信扫码,快速注册

    手机号注册
    手机号码

    手机号格式错误

    手机验证码 获取验证码

    手机验证码已经成功发送,5分钟内有效

    设置密码

    6-20个字符,数字、字母或符号

    注册即视为同意教习网「注册协议」「隐私条款」
    QQ注册
    手机号注册
    微信注册

    注册成功

    返回
    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