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统编版高中语文 选择性必修中册《第三单元历史的现场》名师单元教学设计
展开
这是一份人教统编版高中语文 选择性必修中册《第三单元历史的现场》名师单元教学设计,共10页。
《第三单元历史的现场》名师单元教学设计学习任务群知能对标学习任务群活动设计【活动目标】1.语言目标:归纳整理本单元文言判断句、被动句、宾语前置句的特点。2.思维目标:结合社会现实思考问题的态度和方法,对历史人物和事件发表自己的看法。3.价值目标:继承和弘扬屈原至死不渝的爱国情怀和苏武持节不屈的民族气节。【活动准备】1.教师准备:各环节所需的文档资料及上课使用的PPT;策划活动环节,编写活动方案。2.学生准备:预习;分组。【课时安排】2课时学习任务群活动实践一、教学导入展开厚重的历史长卷,形形色色的历史人物纷至沓来。读他们的故事,我们会产生不同的情感,也会对历史人物作出不同的评价。深入阅读本单元课文,把握历史人物的生平经历,理解其人生遭遇,分析其成败得失。我宣布:单元专题研讨会现在开始!教学策略:导入语是课堂教学的重要一环,在此要充分体现“导向”“设疑”“激趣”等作用。导入要言简意赅,直指课堂下一个环节,激发学生兴趣。二、教学精讲步骤一、归纳整理文言文句式一、明确任务现代汉语与古代汉语是一脉相承的,基本的句式大致相同,但古代汉语中存在一些特殊的句式。以下是本单元出现的一些特殊句式,尝试翻译这些句子。从学过的课文中再找一些例子,梳理归纳每种句式的基本特点。1.判断句。(1)汉天子我丈人行也。(2)缑王者,昆邪王姊子也。2.宾语前置句。(1)何以汝为见?(2)子卿尚复谁为乎?3.被动句。( 1)见犯乃死,重负国。(2)而身死国灭,为天下笑。二、合作探究以小组为单位,合作探究这三种句式的基本特点,第一、二小组探究判断句,第三、四小组探究宾语前置句,第五、六小组探究被动句。三、成果展示1.判断句。(1)用“者……也”表判断。①廉颇者,赵之良将也。②陈胜者,阳城人也。③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2)句末用“者也”表判断。①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②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3)用“者”表判断。①四人者,庐陵萧君圭君玉,长乐王回深父,余弟安国平父,安上纯父。②同游者:吴武陵,龚古,余弟宗玄。隶而从者,崔氏二小生:曰恕己,曰奉壹。(4)用动词“为”或判断词“是”表判断。①马超、韩遂尚在关西,为操后患。②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③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④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5)用“即、乃、则、皆、本、诚、亦、素、必”等副词表示肯定判断。①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②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③且相如素贱人。④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6)用“非”表示否定判断。①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②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③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7)无标志判断句。①刘备天下枭雄。②是吾剑之所从坠。2.宾语前置句。(1)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时,宾语前置。疑问代词有“何、谁、孰、胡、曷、恶、安、焉、奚”等。①大王来何操?②沛公安在?③客何为者?(2)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时,宾语前置。①忌不自信。②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③古之人不余欺也!④是以后世无传焉,臣未之闻也。(3)用“是”或“之”把宾语提到动词前,以突出强调宾语。这时的“是”或“之”只是宾语前置的标志,没有实在意义。①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②何陋之有?③无乃尔是过矣?④唯利是图。(4)介宾结构,介词的宾语有时会置于介词前,形成介词的宾语前置。①何以战?②微斯人,吾谁与归?③项王项伯东向坐;亚父南向坐。3.被动句。(1)用“于”表示被动。王建禽于秦。(2)用“见”来表示被动。①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②臣恐见欺于王而负赵。(3)用“为”表示被动关系。①若背其言,臣死,妻子为戮,无益于君。②茅屋为秋风所破。③吴广素爱人,士卒多为用者。④今不速往,恐为操所先。⑤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⑥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4)用“受”“被”“受……于”表示被动。①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②予犹记周公之被逮,在丁卯三月之望。③吾不能举全吴之地,十万之众,受制于人。(5)无标志的被动句。①荆州之民附操者,逼兵势耳。②蔓草犹不可除,况君之宠弟乎?③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④举孝廉不行,连辟公府不就。教学策略:文言文语法复杂多变,但又有内部规律,多记忆、多背诵、多联系,提高观察记忆、领会理解的能力,培养选择与继承、体验与感悟的学科核心素养。设计意图:首先,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和小组的合作完成判断句、宾语前置句和被动句的查找任务,在此过程中能够形成初步的印象。然后,归纳这些句式的特点,一一进行梳理总结。最后,教师再进行补充说明,帮助学生建立起这部分的知识体系。提高学生观察记忆、信息提取的能力。步骤二、探讨史传叙事艺术一、明确任务《左传》《史记》《汉书》等著作,巧于构思,精于剪裁,长于表达,不仅是典范的历史著作,也是优秀的文学作品。以《屈原列传》或《苏武传》为例,并适当拓展阅读其它史传名篇(如《荆轲刺秦王》《信陵君窃符救赵》《廉颇蔺相如列传》等),探究史传文学的叙事艺术,归纳出若干特点,并举例说明。二、合作探究1.拓展阅读《荆轲刺秦王》(节选)。既至秦,持千金之资币物,厚遗秦王宠臣中庶子蒙嘉。嘉为先言于秦王曰:“燕王诚振怖大王之威,不敢兴兵以拒大王,愿举国为内臣,比诸侯之列,给贡职如郡县,而得奉守先王之宗庙。恐惧不敢自陈,谨斩樊於期头,及献燕之督亢之地图,函封,燕王拜送于庭,使使以闻大王。唯大王命之。”秦王闻之,大喜。乃朝服,设九宾,见燕使者咸阳宫。荆轲奉樊於期头函,而秦武阳奉地图匣,以次进。至陛下,秦武阳色变振恐,群臣怪之,荆轲顾笑武阳,前为谢曰:“北蛮夷之鄙人,未尝见天子,故振慑,愿大王少假借之,使毕使于前。”秦王谓轲曰:“起,取武阳所持图!”轲既取图奉之,发图,图穷而匕首见。因左手把秦王之袖,而右手持匕首堪之。未至身,秦王惊,自引而起,绝袖。拔剑,剑长,操其室。时恐急,剑坚,故不可立拔。荆轲逐秦王,秦王还柱而走。群臣惊愕,卒起不意,尽失其度。而秦法,群臣侍殿上者,不得持尺兵;诸郎中执兵,皆陈殿下,非有诏不得上。方急时,不及召下兵,以故荆轲逐秦王,而卒惶急无以击轲,而乃以手共搏之。是时,侍医夏无且以其所奉药囊提轲。秦王方还柱走,卒惶急不知所为。左右乃曰:“王负剑!王负剑!”遂拔以击荆轲,断其左股。荆轲废,乃引其匕首提秦王,不中,中柱。秦王复击轲,被八创。轲自知事不就,倚柱而笑,箕踞以骂曰:“事所以不成者,乃欲以生劫之,必得约契以报太子也。”左右既前,斩荆轲。秦王目眩良久。2.以小组为单位,合作探究史传文学的叙事艺术特点。三、成果展示——史传文学的叙事艺术特点1.选材典型,突出重点。《荆轲刺秦王》(节选)中,作者精心选取“廷刺秦王”的故事,描绘了“厚遗蒙嘉”“顾笑武阳”“图穷匕见”“廷上追刺”“倚柱笑骂”“荆轲被斩”等场面。在这些情节中,作者浓墨重彩的是“厚遗蒙嘉”“廷上追刺”的场面,突出荆轲是一个有智、有勇、有义的侠士;而对“顾笑武阳”“荆轲被斩”等场面,则是简笔勾勒,侧面表现荆轲的“勇”。《苏武传》选择了苏武宁死不降、卧雪牧羊等最能体现其爱国品质的事迹来描写,并写得“文赡而事详”,至于苏武为王赏识及牛羊被盗等事,则略而交代,要言不烦,详略得体,使主题更加突出。2.情节曲折跌宕,引人入胜。荆轲刺秦王故事情节跌宕起伏,场面扣人心弦,矛盾冲突尖锐复杂。这些矛盾、冲突、斗争,都为人物的性格表现提供了充足的空间,具有强烈的紧张性和戏剧感。《苏武传》中,对典型事例,作者讲求描述的生动性,如苏武受审前欲自杀而被自己人劝止,受审时以死自明心迹又被匈奴人救活等情节曲折跌宕、引人入胜,把苏武百折不挠、奋力抗争的特征描绘得异常逼真感人。3.语言富有表现力。荆轲刺秦王时,秦王“惊——起——绝——拔——操——急”,慌得连剑也“不可立拔”;与此同时,荆轲“取——奉——发——把——持——堪”,双方展开了一场你死我活的搏斗;庄严的秦廷上,荆轲“逐”,秦王“走”,群臣“愕”,上上下下“尽失其度”,最后竟出现“乃以手共搏之”的戏剧性场面;眼看着秦王要成为剑下之鬼,由于侍医夏无且以药囊投轲,荆轲反被秦王“断其左股”,转瞬之间由优势转为劣势,最后反“被八创”,完全失去行刺能力。这一部分多用急促短语,突出地渲染了千钧一发的紧张形势,在这惊心动魄的搏斗中,作者以群臣的惊愕、秦王的惶急、左右的惊呼,衬托了荆轲的英雄虎胆。“倚柱而笑”,绘形传神,突出了荆轲的视死如归。“惜哉剑术疏,奇功遂不成”(陶潜语),今日读之,谁不为之感慨唏嘘?班固善于通过一些细节描写,表现苏武宁死不屈的民族气节。例如,写苏武被幽禁在大窖中,“卧啮雪,与旃毛并咽之”;流放北海,“掘野鼠去草实而食之,杖汉节牧羊,卧起操持,节旄尽落”等。苏武的语言也极具表现力。例如,卫律逼降时,说:“副有罪,当相坐。”苏武斥责说:“本无谋,又非亲属,何谓相坐?”使卫律哑口无言,只得无耻地“举剑拟之”,但苏武岿然不动。又如,李陵劝降,苏武仍然不为其情所动,表示“虽蒙斧钺汤镬,诚甘乐之”,表现出至死不屈的品德。教学策略:对比分析《荆轲刺秦王》和《苏武传》两篇人物传记,概括史传文学的叙事艺术特点,做到言之有理、有据。设计意图:在探讨史传文学的叙事艺术的同时,培养学生通过类比阅读的方式进行分析概括的能力。步骤三、尝试写作人物短评一、明确任务司马迁写《屈原列传》,在叙事中穿插议论,并在文末以“太史公曰”点题,直接发表对人物的看法和评价。借鉴这种写法,揣摩《苏武传》中班固对苏武的认识和评价,尝试以班固的视角,写一则人物短评。二、写法指津人物评价就是对一个人从品质、性格方面进行定义评价。首先,真正掌握主要人物和主要情节。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脑子里得先有人物相关情节的储备。换句话说,就是要对整本书或整篇文章的人物、事件有一个整体感知,要对人物及其各自对应的主要情节做一个梳理。其次,把握故事情节的框架,基本上能简单地说清楚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掌握了情节,就可以通过情节来分析人物性格特征了。能把人物性格和相关情节联系起来才是真正读懂了文章。最后,在写作短文的时候一定要观点明确、集中,条理清晰。即评价人物要抓住人物某一方面的特征来写,不能眉毛胡子一把抓,罗列了一大堆人物特征,结果却哪个都没说清楚。因为小短文的篇幅限制,只能集中突出人物某一方面的品质或者精神。三、写作范例示例一:十九年如一日,苏武牧羊于大漠,只有孤独与寂寞陪伴着他,但他从来没有想到过投降。富贵对于他恰似过眼云烟,忠心对于他才是无限的、永恒的。时间没有磨灭他的气节,孤独没有打败他的信念,失败没有征服他的忠诚。他用七千多个日日夜夜铸就了一段不朽的传奇,他用对祖国的忠诚激励了无数的后世人。持一只旄节,心怀大汉于茫茫大漠;牧一群公羊,游走于沙漠败草之中。在漫天风雪中且行且歌的牧羊人,用勇气和执着书写了一曲流传千古的壮丽悲歌。示例二:苏武被俘流放到西伯利亚的贝加尔湖一带牧羊。唯一与苏武做伴的,是那根代表汉朝的使节棒和一小群羊。苏武每天拿着这根使节棒放羊,心想总有一天能够拿着它回到自己的国家。这样日复一日,年复一年,使节棒上面的装饰都掉光了,苏武的头发和胡须也都变白了。十九年后,苏武回到汉朝,从皇帝到平民百姓,都向这位富有民族气节的英雄表达敬意。两千多年过去了,苏武崇高的气节成为中国伦理人格的榜样,成为一种民族文化心理要素。十九年的孤独,凝聚成一腔热血,抛撒在大漠上。面对敌人的诱惑和折磨,他宁死不屈。宁愿自己一个人独守一片山河,也决不背负那叛国的千古骂名!他,不会舞刀弄剑,不会杀敌立功,可他依然是大汉朝的英雄!教学策略:通过对《苏武传》的学习,学生对苏武有了比较深刻的了解。但仅仅是了解了苏武的人物事迹和性格特点。训练学生写作人物短评,但尽量不要拘泥于课本,应该推陈出新,写出自己的见解。设计意图:本部分教学设计,锻炼学生写作能力的同时,也能让学生更深入地研习史传作品,丰富其对历史人物的认识和评价,提高批判赏析、内化完善的能力,培养选择与继承、包容与借鉴的核心素养。步骤四、尝试写作历史评说一、明确任务本单元两篇史论,分别探讨了秦和后唐灭亡的历史教训。你是否认同作者的观点?他们的论证是否有可商榷之处?根据所学历史知识,参考相关资料,尝试写一篇短评,对两篇文章提出质疑或进行辩驳。二、写法指津要写好短评,除了把握一般短评的写作要点,即做到观点鲜明,语言简洁,突出重点、抓住关键进行评论外,还须注意以下几点:熟读作品,占有材料。阅读是评论的基础。如果对一个作品读得不深,读得不透,就很难科学而充分地加以评论。所以,写作之前,首先要反复阅读作品,掌握充分的材料,深刻理解作品的思想内容和艺术技巧。巧妙叙述,精当评论。短评是针对作品进行评论,所以对作品的叙述是必不可少的。但短评中的“叙”不同于一般记叙文中的叙,它叙述的是作品中的部分内容,或是复述,或是节录。短评,重在一个“评”字。叙只是手段,评才是目的。短评应以评为主,即主要表明自己的观点和看法。在评论时要注意观点和材料的结合,既有作者的观点,又有作品中得来的材料;分析和评论相结合,既有对作品内容或形式的分析,又有作者的理性判断。选好角度,集中评论。可供评论的方面很多,不能面面俱到,最好只选一个方面或从一个角度进行评论。所选角度要尽可能小,不要贪多求全。三、写作范例秦朝灭亡的原因探究秦朝灭亡,不仅仅只是“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它的灭亡,是有多方面的原因的。对六国的错误仁慈。秦始皇对原六国遗留贵族的仁慈为六国的反扑埋下了种子。一般说来,持续时间长久的王朝在灭亡后仍会残留大量的不甘心失败的旧朝遗民。这些旧朝遗民在王朝覆灭前是王朝的坚定拥护者和新生力量的镇压者;在王朝覆灭后则是时刻准备反击的复辟者,一旦时机成熟,他们就会采取行动复辟旧王朝。中国古代历史上这样的情形出现过很多次,商朝复辟、秦末六国复辟、刘备复辟汉朝、明朝复辟、清朝复辟等,只不过有的成功了,有的失败了。低估了六国的仇恨。秦统一的过程几乎全是靠武力来完成的,因而在统一的过程中,秦国与六国人积下了血海深仇,如楚国、赵国、魏国等同秦都有几百年也解不开的世代仇恨。仇恨的化解是需要时间的,秦与六国间的仇恨要想彻底消除至少需要两三代人,五六十年的时间。秦统一天下至六国复国战争爆发时总共才历经了十二年,在这么短的时间内仇恨是无法消除的,所以战争爆发后,才会有那么多的原六国百姓追随各诸侯军反秦。法治并未深入人心。法治的推行、站稳脚跟和深入人心也需要多年的时间才能完成。六国复辟战争爆发时,法治还未能彻底深入人心,被仇恨迷住双眼的百姓根本无法体会到法治所能给他们带来的美好。被法治所限制的最厉害的人有三类。第一类人是原六国贵族特权阶层。这类人在法治实施后,其特权被彻底剥夺,不能再过原来那种天生富贵、不劳而获和穷奢极欲的生活了。第二类人是依附于贵族的儒家读书人和门人食客等。这类人依靠着空谈阔论,亦过着不做实事便可富贵终生的生活。法治实施之后,所有人的生活必须依仗自己对社会的实际贡献,所以这类人靠空谈过活的途径被彻底堵死了。第三类人是社会上那种整日东游西荡、游手好闲和无所事事之人。法治要求人必须自食其力,不能懒惰,所以这类人会感到极其不舒服。人治环境下这类人遍地皆是,刘邦就是这类人的典型代表。这类人和前两类人一样,都对法治恨之入骨,所以也会积极地参与反秦运动。最可悲的并不是在秦统一后这三类人还大批存在,而是在于这三类人一直都能掌控着社会的舆论。复辟战争开始后,这三类人就全都跳了出来,蛊惑人们起来反秦。老百姓总是易被动摇的,加之仇恨迷心和被人蛊惑,他们就心甘情愿地跟着六国贵族去反秦、灭秦。这就是原六国故地遍地皆反秦的真正原因。最后,六国复辟军团的实力太过强大,尤其是战神项羽的存在,使得已经失去统帅和战神的秦军根本抵抗不住、成了压垮帝国的致命稻草教学策略:秦和后唐灭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在这里明确写作任务,能够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进而能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设计意图:本部分要求学生选取合适的角度、提出鲜明观点并找到足够的证据。通过练习,锻炼学生学习评价历史人物和事件的能力。专题分布能力素养命题热点1.归纳整理文言句式2.探讨史传叙事艺术3.尝试写作人物短评4.尝试写作历史评说1.研习史传作品,领略屈原和苏武风采,理解史家对笔下人物的认识和评价,把握作者观点,理解文中反映的历史观念2.研习史论作品,把握论者的观点和论述方式,学习和借鉴他们思考社会现实问题的态度和方法。丰富文言文的语言积累,把握在具体语境中分辨词语的意义和用法3.学习评价历史人物与历史事件,尝试为历史人物写人物短评或者驳论文1.文言文考查方向多为二十四史中的人物传记2.文言文试题中多考查传主的生平经历和人物特点3.主观题的考查侧重于在材料细节的理解与分析4.全国卷文言文还考查断句和文学常识,这些都离不开语言的积极建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