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 中册第三单元11(过秦论 *五代史伶官传序)11.1 过秦论学案设计
展开
这是一份高中语文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 中册第三单元11(过秦论 *五代史伶官传序)11.1 过秦论学案设计,共2页。
1.作者写陈涉,突出了陈涉的出身卑微,才能平庸,兵力弱,武器低劣,然而氓隶之人、谪戍之众竟然一呼百应,仿佛不费吹灰之力就“亡秦族”。这些写的目的是什么?
明确:强大的九国之师联合攻秦,结果是一败涂地;弱小的陈涉之师却能与并起的山东豪俊“亡秦族”。作者通过这些内容,写出秦由攻转守变化的关键:仁义不施。秦不施仁义,丧失民心,变得不堪一击,由此可以明确这一段为文章最后提出的“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提供了充足而又必要的准备。
2.按照常规,议论文中应以议论为主,叙事为辅,叙事为简笔并为议论服务。但本文中叙事较长,议论的比重却很小。我们应如何理解?
明确:我们应从以下两个方面来理解。
(1)叙事忠实地为议论服务。本文先详叙史实,最后从这些史实中归纳出中心论点,有理有据,令人信服。如果没有前四段的叙事内容作为基础和根据,“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的观点恐怕“千呼万唤”也难“出来”。
叙中寓议。作者在叙述史实的过程中,时时流露出对秦之过的鲜明态度。作者对奉武功而不讲文治,一味施行暴政而不施仁政的做法是不支持的、反对的。
精读感悟
写作特点
1.行文上先扬后抑。
《过秦论》旨在言秦之过,但作者却欲抑先扬。文章开篇就以磅礴的气势、豪放的语言,如天河倒悬,一泻千里,势不可当,依次交代了秦孝公以后若干国君的功业,从秦孝公的地理优势、政治雄心、商鞅变法和西河大捷,到惠文王、武王与昭襄王的功业,再到秦始皇统一天下的势如破竹和巩固天下的处心积虑,语势充沛,笔墨酣畅淋漓。
2.采用对比论证。
作者在铺叙史实中运用了对比的手法,把秦国和九国的力量进行对比,把秦国的秦孝公、惠文王、武王、昭襄王的统治与秦始皇的统治进行了对比,把陈涉和秦朝、九国进行对比。文章最后一段水到渠成地提出了中心论点。作者先叙后议,叙是议的基础,也是证明论点的论据。
疑难解析
贾谊是汉初最富辞采的散文大家,而作为其代表作的《过秦论》体现了贾谊作品的语言特色。你认为本文最突出的语言特色是什么?
明确:《过秦论》有一种自然流畅、明快而又错落有致的抒情节奏。全文有很多对偶句和排比句,却毫不给人以堆砌呆板之感。若干对偶组成一组排比,一气呵成,恰似长江大河,激起层层波澜;排比句之间,恰当运用虚词关联,犹如珠滚水溅,既闪耀着光彩,又气势贯通,雄浑有力。
总体看,这种由对偶组成的排比有两种类型:一是运用同义或近义的词语组成排比,如第1段中“席卷”“包举”“囊括”“并吞”都有“并吞”之意,却无板滞之感;二是用几个结构相似的短语或句子组成排比,如“南取汉中”“西举巴、蜀”“东割膏腴之地”“北收要害之郡”四句,强调秦国疆域日广。
联系实际·拓展延伸
对于秦朝灭亡的原因,众说纷纭,贾谊认为是“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请谈谈你对贾谊这一观点的认识。
甲生:我认为贾谊的这一观点是从维护封建统治阶级利益的角度出发的,但因为这一主张与反对暴政相联系,所以符合当时人民的要求,加上作者充分肯定了商鞅变法,所以他的主张是带有进步性的。
乙生:作者在一定程度上揭露、批判了秦朝统治者的残暴罪行,但由于阶级和时代的局限,他还看不到封建统治阶级的本质,却要求封建统治阶级真正施行仁义,消除阶级矛盾,达到长治久安的目的,这是不可能的。
相关学案
这是一份高中语文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 中册11.1 过秦论学案设计,共10页。
这是一份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 中册2.1 改造我们的学习学案,共4页。
这是一份选择性必修 中册8.3 *党费学案设计,共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