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统编版高中语文 选择性必修中册 第一单元《理清思维逻辑,挖掘思维深度》名师课件
展开
这是一份人教统编版高中语文 选择性必修中册 第一单元《理清思维逻辑,挖掘思维深度》名师课件,共45页。
理清思维逻辑,挖掘思维深度单元写作写作指津写作指津大致有如下方法:第一,明确核心概念的内涵和外延。这既是保证行文不偏题、不跑题的关键步骤,也是发散思维、扩展眼界的重要途径。抓住论述的主要对象,才能聚焦核心问题来谈,不至于旁逸斜出。第二,明确核心概念之间的关系。有些作文题目的写作对象不止一个,此时要格外注意建立写作对象之间的联系,可能是并列关系、对立统一关系、是否取舍关系等,在此基础上形成自己的观点。 清晰的逻辑链条是保证作者在写作过程中保持行文顺畅、读者在阅读过程中能够正确理解的重要前提。拟定大纲时,需要从总体框架、分论点内部结构、文章脉络设计等方面进行思考,努力写出有设计感、有深度的好文章。(一)建立总体框架的逻辑关联(二)建立分论点之间的逻辑关联第一层第二层第一种:“抽丝剥茧”式。第三层第四层第一层第二层第二种:“边破边立”式。第三层 除“叙议”的问题外,举例扎堆的问题更为严重。如列举袁隆平、屠呦呦、爱迪生、牛顿、黄大年、张桂梅的事例,不是这些名人事例不能用,而是在用的时候要注意论据和论点之间的契合度,不能生搬硬套、靠手里的一点点“存货”来打天下。同学们在具体运用时,还要注意两点: 正反双方在观点立场或者品质特点上需具有可比性,最好是同中有异,如此才更能论证“异”的背后所代表的不同立场具有决定性作用,以此来增强论证的说服力。 一个完整的对比论证,大致由对比双方、对比点分析、对比目的(结论)三个部分组成,在描述完对比双方、作出对比点分析后,最后关于对比目的的阐述一定要充分,对比目的的阐述是决定对比论证最后效果的重要环节,这是很多同学容易忽视的地方。 根据以上对议论文论证方法和思维逻辑链条的分析,我们再回归到本单元的两个写作任务中来。【审题及分析】【审题及分析】佳作展台互联网时代的必修课 正如有光的地方必存阴影,得与失常常相伴而行。随着科技的进步,人们在享受互联网带来的便捷的同时,生活质量却未必提高。互联网时代,我们更需要理性的选择、深入的思考、清晰的自省。 蜂拥而至的信息,需要我们加以判断选择。互联网大大加快了信息的流通,如今的人们通过互联网更轻松地获取更多信息。然而,若只是盲目地被信息潮流牵动,却没有主动对信息加以判断选择的能动性,难免会被他人的“主流”声音裹挟而陷入“群体无意识”状态。网络信息是非难辩,若不注意选择有益部分接受,便会不经意间成为某次雪崩中那并不无辜的雪花。无论是热门事件的翻转,还是一次次网络暴力事件的受害者,都警醒着我们明辨信息真伪和理性判断选择的重要性。 碎片化的信息,要求我们守住高质量的思考。互联网不止拓宽了我们接收信息的范围,更改变了信息传播的方式。互联网时代之前,信息的载体以书籍为主,这便产生了对人们进行深入而连贯思考的自然要求。然而,互联网时代信息更为分散和碎片化,人们轻松浏览着网页,享受着盲目感知的思维惰性带来的满足感。互联网愈发加深了社会的“娱乐至死”倾向,思考的重要性也随之埋没。因此,面对已然改变的信息形态这一既定事实,我们应当守卫真正的思考,正所谓“我思,故我在”,无论是个体,还是整个人类社会,思考都不应被舍弃。 渗透进我们生活中的信息,呼吁人们清晰地自省。鲁迅先生身处黑暗的旧社会,却不愿沉睡于封闭的铁屋,而选择医治国民之心,这份伟大的笃定,正是在于其不为外界所动的自我坚守,而其根源便在自省。互联网使得各类信息无孔不入,渗透进我们的生活,自我的空间被强硬挤占,自省的机会愈发难得。人们有的迷失了人生的方向,有的质疑存在的意义。为了逃脱坠入虚无的危险,人们还应加强自省,其中包括人与自我、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关系。自省可以帮助人们重新掌控生活,尊重个体价值。 互联网本身是工具,而非目的。人们在创造了文明成果的同时,仍应加强对得与失的思考。只有正确使用科技,人类的文明成果才能作为有益手段更好地推动社会进步。远择、思考和自省,无疑是每一个互联网时代参与者的必修课。名师点评 这篇文章富有思辨性,每个论点都对互联网的利弊进行了深人思考和细致分析,挖掘了利弊之间的关系,信息的高速流通迫使我们必须更谨慎地对待手中的言论权,碎片化的信息在拓宽信息边界的同时,也将我们推向惰性思维的悬崖,无孔不入的信息在挤占我们生活的空间,警醒我们适时自省。名师点评 文章最后,超越得失之辩,对互联网的本质进行了论述,回扣主旨,重申选择思考和自省是互联网时代的必修课。全文结构紧凑,论述清晰,不失为一篇佳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