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高中地理人教版 (2019)必修 第一册第一节 水循环教学设计
展开
这是一份高中地理人教版 (2019)必修 第一册第一节 水循环教学设计,共13页。教案主要包含了说教材,说教学目标与核心素养,说教学重难点,说学情,说教学方法,教学准备,说教学过程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统编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第三章第1节《水循环》。第三章讲述地球上的水。水是生命的摇篮。具有丰富的水,是地球不同于其他行星的重要特征。水的三态变化,使得水在不同水体之间、不同空间之间循环运动,促进了地球上的物质迁移和能 量转换,对自然环境和人类活动具有深刻的影响。在本章,我们重点 探讨以下问题:地球上的水是如何循环运动的?水循环主要有哪些地 理意义?海水的温度、盐度和密度存在怎样的时空分布规律?海水的运 动具有哪些特征?本章内容包括三节,讲述水对人类的生存发展和环 境的关系,它所揭示的〃人与自然〃的关系也更为密切。本节课内容主 要讲述水循环的过程及地理意义,在全章教材中具有基础性作用,承 载着实现本章教学目标的任务。为了更好地实现教学目标,下面我将教材分析、教学三维目标、教学重难点、学情分析、教学方法、教学准备、教学过程等环节进行说课。
一、说教材。
(1)教材分析
本节内容是第三章《地球上的水》的第一节。本节教材以图片创设情 景,引起学生思考导入。接着教材以示意图和活动形式阐述水循环的 过程及类型。然后教材以图表形式阐述水循环的地理意义。本节内容 分为“水循环的过程及类型”、“水循环的地理意义”两部分。教学中 应充分利用图表资料、结合自然实际教学。
(2)学情分析
二、说教学目标与核心素养。
(一)教学目标
了解水循环的过程及类型;
2 .理解水循环的地理意义。
(二)核心素养
人地协调观:学生根据示意图简单分析水循环的过程的基本原理, 了解三个水循环的类型,能简单画出水循环的过程图,解释相关自然 现象,并结合现实生活深化“水资源的危机意识、节约用水、保护水 资源”思维,树立正确的人地协调观。
综合思维:运用水循环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培养读图、阅读、概 括和对比法分析地理问题的能力。
区域认知:结合实际图文材料,认识不同地区的水资源的差异,能 够运用本课知识,在一定程度上合理描述和解释特定区域的自然现 象。
地理实践力:通过地理读图分析,分析水循环的过程,并能联系实 际观察水循环现象,培养学生地理读图、绘图能力,具备一定的运用 考察、实验、调查等方式进行科学探究的意识和能力。
三、说教学重难点。
重点:水循环的形成过程及实际应用;
2 .难点:水循环的过程及成因。
四、说学情。
学生在第一章第二节学习,初步了解了太阳辐射为地球上的水循环提供了能量;在第四节水圈的学习,初步了解了关于水圈的知识;在第二章第二节学习了关于大气运动的知识;在日常生活中,学生对水循环已经有了一定的生活体验,他们具备一定的读图和分析能力,为本节课的学习打下了良好基础。但学生仍局限于感性认识,难以自主实现地理规律原理与个人经验的结合,对原理的归纳总结能力较弱,更谈不上应用水循环的原理解释自然现象和解决现实问题
五、说教学方法。
新课程下的教学要求老师只是导演,而不是主角。教师的作用是要创设一种学生自主学习或合作探究的情境,组织课堂教学,而学生才是课堂的主人。再结合学情分析,在教法上采用“学生自主学习、小组合作研讨相结合的启发-探究式”的教学方法,通过一系列的问题及层层递进的的教学活动,引导学生积极主动的思考,发现规律原理,同时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合作探究能力,与人沟通协作的能力。 同时,配以多媒体图像的展示,更加形象、直观,便于学生理解。
六、教学准备:课件、视频资料、
七、说教学过程。
我的教学设计分为以下几个环节。
导入新课环节
课前放一组地球上水的图片(15张)。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和欣赏美的能力,同时把学生从下课状态迅速转到准备上课状态。
诗仙李白曾曰:“黄河之水天上来, 奔流到海不复回。”
站在今天地理学的角度,难道真的是“不复回”吗?带着这样的疑问就让我们一起走入今天的课堂
设计意图:用问题的形式导入,引发学生对生活现象的思考,激发学生探求新知的兴趣。
展示学习目标:
1 、掌握水循环的过程和主要环节 。
2 、理解水循环的地理意义。
设计意图:让学生课前对本课时要学习的内容及要求心中有数,带着目标去学习
(二)自主学习及检测自主学习效果环节
请同学们看课本46-47页,并结合图3.2水循环示意图思考:
1 什么是水循环?驱动水循环的能量主要是什么?
2 根据水循环发生的范围可以把水循环分为哪几类?(时间:3分钟)
当堂检测1:
水循环概念:
指自然界的水在水圈、大气圈、岩石圈、生物圈中,通过蒸发(蒸腾)、水汽输送、降水、下渗、径流等环节连续运动的过程。
2、水循环能量来源:
太阳辐射和重力
3、水循环分类:
海陆间循环、陆地内循环、海上内循环、
设计意图:针对自主学习效果设计检测问题。主要为了检查学生自主学习效果。
观看水循环动画,(分三组讨论,各组推举一位代表,口述各循环类型,教师加以补充和总结)
具体讲解各循环类型
第一组:海陆间大循环
师:海陆间大循环是最重要的一种循环运动,这运动的具体过程是:海洋表面的水在太阳辐射的作用下经过蒸发变成水汽,水汽上升到空中随着气流运行,被输送到大陆上空,其中一部分水汽在适当条件下凝结,形成降水。降落到地面的水,一部分沿地面流动,形成地表径流;一部分渗入地下,形成地下径流。二者经过江河汇集,最后又回到海洋。通过这种循环运动,陆地上的水就不断地得到补充,水资源得以再生。(举例:外流河流入大海)
第二组:陆地内循环
师:陆地内循环就是在陆地和陆地上空之间发生的一种循环运动。降落到大路上的水,其中一部分或全部通过陆面、水面蒸发和植物蒸腾形成水汽,被气流带到上空,冷却凝结形成降水,仍降落到大路上,这就是陆地内循环。由陆地内循环运动而补给陆地水体的水量为数很少。(举例:内流河)
第三组:海上内循环
师:海上内循环就是在海洋和海洋上空之间发生的一种循环运动。海面上的水蒸发形成水汽,进入大气后在海洋上空凝结,形成降水,又降落到海面的过程。(举例:未登陆的台风)
(二)重难点突破环节
对重点“水循环的过程和环节”采用以下方法:
学生看动画演示 学生独立画示意图 同桌互相批改 教师根据掌握程度适当点拨
用水循环知识判断下列说法是否科学: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设计意图:利用直观的动画展示,更加形象生动,易于理解。帮助学生完成本节重点知识的学习。同时,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反省自查能力。教师根据掌握情况对重点进行适当点拨能使知识掌握更加牢固和系统化。最后判断古人一些说法的科学性,能学以致用,且照应本课开头引入的判断李白诗句的科学性这一问题。
补充:人类对水循环的利用和影响
1.正向利用
(1)修建水库:
改变地表径流的季节分配,减少洪水期径流量,增加枯水期径流量;同时由于水面面积的扩大或下渗增大使地下水位提高,可加大(水库周围)蒸发量和降水量。
(2)跨流域调水:
改变地表径流的空间分布,也可以使蒸发量增加,大气中水汽增多,从而增加降水量。
(3)植树造林、保护湿地资源:
涵养水源,使下渗增多,减少地表径流。
(4)城市铺设渗水砖:
可减小地表径流,增加下渗,增大地下径流量。
2.负向影响
(1)滥伐森林:
破坏地表植被,平时会减少蒸腾,空气中水汽减少,使降水量减少;降雨时,下渗减少,大量地表径流汇聚,容易发生洪涝灾害。
(2)围湖造田:
减少了湖泊自然蓄水量,削弱了其防洪抗旱能力,也减弱了湖泊水体对周围地区气候的调节作用。
(3)城市路面硬化:
减少下渗,减小地下径流,
增加地表径流,易造成城市内涝。
接下来PPT展示四段材料:
阅读材料,探究下列问题。
材料一 据统计,陆地上的水体在不断更新,河流中的水平均更新周期为12~20天,湖泊水平均更新周期为101~102年,地下水平均更新周期为102~103年。
材料二 据统计,全球每年水的总蒸发量和总降水量均为500 000立方千米。全球海洋总蒸发量为430 000立方千米,总降水量为390 000立方千米,有40 000立方千米的水汽输送到大陆上空,陆地上约有40 000立方千米的径流又输送到海洋。
材料三 黄土高原千沟万壑的地表形态、云贵高原的喀斯特地貌以及大江大河中下游的冲积平原均与水循环有关。
材料四 水通过水循环和水的三态变化,不断地吸收太阳辐射,传输和放出热量。
探究四则材料所描述的水循环的意义。
使得陆地淡水资源不断更新。
维持全球水量的动态平衡。
塑造地表形态。
维持全球热量平衡。
设计意图:书面语言表达能力和根据材料寻找信息能力是高考地理必考的两种能力,让学生根据材料自主归纳就培养了以上两种能力。
针对重难点设计针对检测:
8.“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诗句中体现的水循环环节有( )
①蒸腾 ②蒸发 ③降水 ④地表径流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②④
9.下列现象参与了海陆间循环的是( )
A.塔里木河水 B.未登陆的台风
C.青海湖湖水 D.洞庭湖湖水
10.西北地区的坎儿井采用地下暗渠输水,其目的是( )
A.减少地表径流 B.减少下渗量
C.减少蒸发量 D.保持水温恒定
1.在城镇建设中,提倡用透水材料铺设“可呼吸地面”代替不透水的硬质地面。采用“可呼吸地面”之后,下列环节的变化符合实际的是( )
A.a增加 B.b增加 C.c减少 D.e减少
2.下列属于水循环主要地理意义的是( )
A.维持全球水的动态平衡 B.加速冰川融化C.使水呈三态变化 D.使海平面上升
下图所示山地为甲、乙两条河流的分水岭,由透水和不透水岩层相间构成。在生态文明建设过程中,该山地被破坏的森林植被得以恢复,随之河流径流量发生了变化,河流径流的年内波动也减缓了。据此完成6~8题。
6. 森林植被遭破坏后,河流径流量年内波动强烈,是由于( )。
降水更多转化为地下水
B. 降水更多转化为坡面径流
C. 降水变率增大 D. 河道淤积
7. 森林植被恢复后,该山地的( )。
①降水量增加 ②坡面径流增加 ③蒸发(腾)量增加 ④地下径流增加
A. ①②B. ②③C. ③④D. ①④
8. 如果降水最终主要转化为河流径流,那么森林植被恢复后甲、乙两条河流径流量发生的变化是( )。
甲增加,乙减少,总量增加
B. 甲减少,乙增加,总量增加
C. 甲增加,乙减少,总量减少
D. 甲减少,乙增加,总量减少
设计意图:及时巩固知识,并使知识顺利迁移,安排巩固和练习。
展示几张我国缺水的图片
设计意图:通过对水资源是否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探讨,在辩论中让学生明白如果人类不合理的利用水资源,就可能造成水资源的枯竭,水资源并非取之不尽用之不竭,从而培养学生节约水资源,珍惜水资源的意识。完成本节的情感目标“增强水资源的忧患意识,养成节约用水的习惯”。
本节课小结:
板书设计:
一、水循环的过程和主要环节
海陆间水循环
陆地内循环
海上内循环
二、水循环地理意义
①维持了全球水量平衡,更新陆地淡水
②调节全球热量平衡,影响地理环境形成
③塑造地表形态
相关教案
这是一份高中地理第一节 水循环教案,共7页。教案主要包含了典型案例,水体的更新周期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人教版 (2019)必修 第一册第一节 水循环教学设计,共5页。教案主要包含了动手环节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地理必修 第一册第一节 水循环教案设计,共7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材料信息,案例分析过程,分析过程,分析思路,综合分析,典型案例 1,典型案例 2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