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2024)二年级上册15 可亲可敬的家乡人教案及反思
展开
这是一份统编版(2024)二年级上册15 可亲可敬的家乡人教案及反思,共11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教学内容分析,教学目标,学习者特征分析,教学策略选择与设计,教学重点及难点,教学过程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科目:道德与法治
教学对象: 二年级
课时:一课时
一、教学内容分析
《可亲可敬的家乡人》是部编版《道德与法治》二年级上册第四单元“我们生活的地方”中的第三课。本单元的前两课分别从家乡的环境、家乡的物产两个方面帮助学生认识、了解自己的家乡,感受家乡自然环境对自己的滋养。本课内容的编排是在前两课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感受家乡人的可亲可敬,认识家乡的人文环境对人的品行的培育,帮助学生从“物”与“人”两个综合的维度上认识家乡。
本课共两个板块的内容:“生活在我身边的人”“可敬的家乡人”。本堂课的教学内容为第一板块——“生活在我身边的人”。从学生熟悉的身边的人开始说起,逐渐扩展到其他与自己生活相关的家乡人,感受家乡人带给自己的微笑和温暖,了解不同行业的劳动与自己生活的密切关系,从而激发对不同行业家乡人的理解、尊重和认同,并学会用行动表达对家乡人的感恩与尊敬。
二、教学目标
通过观察与分享,引导学生了解不同行业家乡人的生活,感受与家乡人相处的温暖,体悟家乡人的劳动与自己生活的密切关系,从而激发对家乡人的感激和尊敬之情,懂得用实际行动表达对家乡人的感恩与尊重。
三、学习者特征分析
通过平时的观察和谈话,发现低年级学生对生活在周围的家乡人缺乏主动观察,他们对家乡人的劳动缺少切身的体验,因此很难意识到自己的学习与生活和这些默默无闻的家乡人之间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更谈不上对辛勤付出的家乡人的感激与尊敬了。课堂上,教师要善于调动学生已有的一些生活经验与积极的情感体验,让孩子在自主、轻松的环境中展开交流与讨论,从而获得真实而又深刻的情感体验。
四、教学策略选择与设计
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是最有价值的学习资源。教学中,教师要以学生为主体,联系生活实际,在一个个生动的生活故事中,丰富他们对家乡人的了解,感受家乡人的友善,传递家乡人彼此间的温暖。
本课要以情感体验为主要学习方式,通过创设形式多样的活动来引发学生积极的情感体验,激发对家乡人劳动的理解与尊重。通过教师有意识的引导,促使学生主动感知、体察,在人格上对家乡人表示尊重,在心理上对家乡人表示认同,由此树立对家乡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五、教学重点及难点
重点:感受家乡人的劳动与自己生活的密切关系,懂得用实际行动表达对家乡人的感恩与尊重。
难点:感受家乡人带给自己的微笑和温暖,学会与家乡人友好交往。
六、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一)趣话乡音——认识什么是“家乡人” 1.(用方言交流)前面两课大家一起聊了“我们的家乡”,我们的家乡在哪里?
2.刚才老师用家乡的方言和大家交流,大家都笑了!乡音,我们最熟悉,听起来就觉得最亲切的就是乡音。谁能用方言说一两句话,看看大家能不能听懂?
3.我们班还有几位同学不能听懂本地方言,说说你们来自哪里?这部分同学的爸爸妈妈来到我们的城市,为把我们的城市建设得更加美好默默奉献着,他们是不是我们的家乡人呢?
4.这些同学的家乡远在外地,但如东也是你们的第二家乡,所以你们也是我们的家乡人。
5.小结:说着同样的话,长期生活在同一个的地方的人都是我们的“家乡人”。
用家乡方言说一两句话,其他同学猜猜说的是什么?
课伊始,用家乡的方言交流,一下子就激发了孩子课堂的兴趣点,也迅速地进入了课堂教学的主题。通过进一步的交流,帮助学生明晰课题中“家乡人”的概念。
(二)生活搜索——走近身边的“家乡人”
1.每天的生活中,我们都能遇到很多家乡人,他们忙着各自的工作。你们瞧——(出示学生生活中常见的画面:学校保安、校门口值勤交警、食堂校工、护士、文具店阿姨、早餐店老板……)你看到了哪些家乡人?他们在忙什呢?
2.在校园里、小区里,在平时的生活中,还有哪些家乡人是你熟悉的?
3.小结:是的,家乡人在各行各业劳动着,他们在为家乡的建设、为我们的生活默默奉献着。
交流各自所熟悉的家乡人是谁?他是从事什么工作的?
再现学生生活中常见的画面,引导学生去寻找、走近身边的家乡人。从观察生活在身边的人开始,帮助学生不断扩大视野,从而了解家乡人的生活,这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也更容易使学生获得真切的生活体验。
(三)故事分享——乡情温暖着“家乡人”
1.常言道:“美不美,家乡水;亲不亲,家乡人。”在平时的生活中,大家肯定得到过家乡人的帮助或关心。门口早餐店的大姐知道老师喜欢吃香菜,每次去店里吃面,她都会笑眯眯地给我加上一大把;我上次出差不在家,母亲摔伤了,是邻居放下手中的事,开着车送我母亲去医院……你和身边的家乡人之间发生过什么温暖的故事?在小组里和大家分享。
2.小组合作交流:身边的哪位家乡人带给你微笑、帮助或关心,让你觉得心里暖洋洋的?分享你们之间的故事。
3.小结:一个微笑、一次帮助、一份关心,让家乡的人与人之间充满着温暖和感动,让家乡处处洋溢着美好的乡情。
回忆生活,交流:生活中,哪位家乡人曾带给自己微笑、帮助或关心,让自己心里觉得暖洋洋的。分享自己与家乡人之间的幸福故事。
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是最有价值的学习资源。本环节,教师以学生为主体,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从身边接触最多的人说起,在一个个生动的生活故事中,丰富对家乡人的了解,感受家乡人的友善与关爱,学会互相关心。
(四)情境体验——懂得感恩“家乡人”
1.过渡:生活中,除了大家很熟悉的身边的家乡人,有的家乡人甚至与我们从未谋面,可是他们却在为我们默默付出着。
2.出示三幅图,创设问题情境:停电了,好黑啊,该找谁来修呢?每天一大早打开送奶箱,都会看到新鲜的牛奶,它是谁送来的呢?宽阔的马路上干干净净,马路两边的花草也格外精神,是谁每天打理呢?
3.播放课前老师通过调查采访录制的视频“默默奉献的家乡人”,交流:看到他们忙碌的身影,听到他们朴实的话语,你有什么感受?
4.小组合作:默默无闻的家乡人,他们工作的场景我们未必能经常看到,但他们一直在努力地为大家服务,为家乡的发展默默奉献着。我们很想向他们表示感谢,怎么做才好呢?小组内选择其中的一个情境,交流:我会怎么做?
情境一:食堂厨师准备好美味的饭菜
情境二:清洁工将马路打扫得干干净净
(言行有礼、珍惜成果……)
5.遇到这种情况,你会怎么做?
情境三:外卖小哥送外卖有些迟了
(尊重、包容……)
6.在平时的生活中,你还想向哪位家乡人表达对他的感激和尊敬之情?你会怎么做?
7.小结:家乡人默默地为家乡建设做贡献,为我们的生活服务着,我们应该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尊重他们、感谢他们!
观看视频“默默奉献的家乡人”,感受我们的美好生活离不开家乡劳动者的辛勤劳动,懂得要感谢他们。
交流生活中通过观察、调查等途径了解到的其他默默奉献着的家乡人,表达对他们的感激之情。
小组选择其中的一个生活情境,交流:我会用什么样的方式来表达对家乡劳动者的尊重和感激之情。
通过播放视频,引导学生了解家乡一位位普通劳动者工作的辛苦与不易,然后进一步交流自己通过观察、调查等途径所了解的家乡不同行业的人的劳动及与自己生活的密切关系,激发对不同行业家乡人的理解、尊敬与感激之情。通过这样积极的情感体验,激起学生内心真实而又美好的道德情感。
通过呈现生活中常见的生活场景,引导学生在思考与交流中明白:尊重、感恩身边家乡人的付出,需要从实际行动做起,从举手投足的小事做起,从而指导学生过有道德的生活。
(五)总结、实践延伸:
1.总结:家乡的人们互相帮助、互相关心,传递着温暖和感动;家乡的人们无私奉献、默默付出,让生活更加幸福、美好!可亲的家乡人,感谢有你!
2.课后拓展:你最想向哪位家乡人表达对他的感激和尊敬之情?选择恰当的方式向他表示谢意。
六.教学反思
本堂课教学从引导学生观察生活在身边的人开始,逐渐扩大到其他与自己生活相关的家乡人,了解他们的工作及与自己生活的关系,懂得如何在平时的生活中从举手投足的小事做起,表达对他们的尊敬和感激之情。教学流程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也更容易使学生获得真切的情感体验,指导他们日常生活中的道德行为。
本堂课的成功之处在于注重了学生的生活经验和情感体验,教学过程中通过故事分享、观看视频、情境再现等途径,引导学生在主动参与中感受家乡人带给自己的微笑与温暖,激发他们对家乡人的理解、尊重和认同;同时还注重了课内学习向课外延伸,课后拓展要求学生选择恰当的方式向某一位家乡人表示谢意,引导学生对家乡人的认同由“情”到“行”,落到实处!
相关教案
这是一份小学第四单元 我们生活的地方15 可亲可敬的家乡人第1课时教学设计,共4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教学导入,教学过程,教学总结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小学政治 (道德与法治)人教部编版二年级上册15 可亲可敬的家乡人教学设计及反思,共4页。教案主要包含了知识与能力目标,过程与方法目标,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教学重点,教学难点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政治 (道德与法治)二年级上册15 可亲可敬的家乡人第1课时教案,共4页。教案主要包含了视频引入,课堂小结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