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第二节 土壤教案及反思
展开
这是一份高中地理第二节 土壤教案及反思,共8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教学重点,教学难点,课程引入,讲授新课,课堂小结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1.通过实地观察或运用土壤标本,了解土壤的组成、颜色、质地和剖面结构。
2.运用图文资料,结合观察活动说明土壤的主要形成因素,并据此解释常见的土壤现象。
3.结合实例,了解土壤的功能和养护途径,体会养护土壤的重要性。
4.通过案例分析,明确人类活动与土壤之间相互影响的关系及人类在生产生活中对土壤的合理利用方式。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1.土壤的主要形成因素。
【教学难点】
1.理解土壤的主要形成因素。
2.说明土壤在地理环境中的地位。
第2课时
教学过程
【课程引入】
师:早期的欧洲殖民者在巴西亚马孙河流域发现,当地印第安人在一种与自然土壤迥异的黑色土壤上耕作。
出示图片:亚马孙河流域的土壤
师:据研究,这种黑色的土壤是人工土壤,主要成分是利用农作物秸秆等在一定条件下制作而成的生物炭。当地人用生物炭改良贫瘠的土壤,可能已经有几千年的历史了。你能举出改良土壤的其他案例吗?
生:(可能的答案)我国南方地区红壤改良、华北地区盐碱地的改良……
师:可见在土壤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中人类活动可以对其产生影响,还有哪些要素能够影响土壤的形成呢?带着这个问题,我们今天开始学习土壤的主要形成因素,土壤的功能和养护等相关知识。
【讲授新课】
(板书)第五章 植被与土壤 第一节 土壤
出示图片:土壤形成过程示意图
师:请大家认真观察图片,并思考回答:示意图中提到的影响土壤形成的因素有哪些?
生:(可能的答案)岩石、植物、降水、时间……
板书:环境(绘制箭头由环境到土壤,箭头上书写综合作用;绘制箭头由土壤到环境,箭头上书写组成要素)
师:大家说的很好,土壤既是环境的重要组成要素,也是环境各要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因此影响土壤形成的因素有很多。除了大家刚刚提到的几个要素之外,还有哪些要素可能会影响土壤的形成呢?
生:(可能的答案)地形、人类活动……
出示图片:四川盆地紫色岩石与土壤照片
师:请大家认真观察图片中岩石与土壤的颜色,试着推测一下岩石是如何影响土壤形成的呢?
生:(可能的答案)岩石破碎后逐渐变成细小颗粒……
师:大家给出了自己的推测,我们从土壤的形成过程中试着寻找一下结论,看看与大家的推断是否一致。
出示图片:岩石风化强度变化示意图、风化作用的定义
师:通过这张示意图我们可以发现,岩石的风化产物是土壤发育的物质基础,称为成土母质。岩石要先变成成土母质,然后再经过其他因素的影响成为土壤。母质的特性决定了土壤的性质,包括土壤的成分、颜色、养分、酸碱度等。
板书:成土母质
出示图片:岩石、成土母质、土壤之间的关系图
师:请试着描述岩石、成土母质和土壤之间的关系。
生:(可能的答案)岩石在风化作用下逐渐变成成土母质,然后在生物的影响之下逐渐变成土壤,土壤逐渐堆积、变质再变为岩石。
出示图片:生物对土壤形成的作用图
师:请认真观察图中信息,完成以下问题:
1.图中涉及到几种生物类型?
生:(可能的答案)动物、植物、微生物……
2.不同类型的生物在土壤形成过程中的作用分别是什么?
生:(可能的答案)生物残体为土壤提供有机质;微生物主要是分解功能,将有机质转换为腐殖质;动物通过活动改变土壤的紧实度,进而影响土壤中空气和水分的比例变化……
师:请大家仔细观察图片,回答以下问题:
1.图中涉及哪些地球的圈层?
生:(可能的答案)大气圈、岩石圈、水圈、生物圈……
2.哪些物质参与了图示循环?
生:(可能的答案)土壤、生物、岩石、有机质、腐殖质、营养元素……
3.依据示意图,将养分元素的富集过程填写完整。
生:(可能的答案)植物、光合作用。
4.依据示意图,将养分元素的富集过程填写完整。
生:(可能的答案)成土母质、植物、表层……
师:综合以上观点,我们不难发现在土壤形成和发育的过程中,生物因素是一个非常基础,也非常活跃的因素。
(板书)生物
师:在生物因素作用之下营养元素在土壤表层富集,提高了土壤肥力,那么照这样的思路来想,热带雨林地区的生物活动旺盛,该地区的土壤肥力应该特别高,但我们在课程开始的时候却发现当地人再通过一些措施提高当地土壤的肥力。
出示图片:热带雨林地区原始土壤剖面图、砖红壤剖面示意图、热带雨林生物循环示意图。
师:请大家认真观察图片,思考为什么雨林地区的土壤肥力低呢?
生:(可能的回答)降水丰富,淋溶作用强……
出示图片:雨林土及黑土土壤剖面图、雨林气候类型图、东北地区气候类型图
师:观察图片,思考:造成两种土壤肥力差异的原因?
生:(可能的答案)降水少、气温低,导致土壤淋溶作用弱,有机质和营养原色在土壤中富集……
师:可见,气候因素在土壤的形成过程中也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它不仅影响土壤肥力,还会影响到土壤的形成速度和成分结构等,因此气候的分布规律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和控制了土壤的分布规律。
板书:气候
师:我们发现由于气候因素的影响,热带雨林地区土壤贫瘠,严重影响了当地的农业生产,因此人类通过采取相应的措施来改良当地土壤,使其肥力提高,更加适合农业生产,可见在土壤的形成过程中,人类活动也是一个重要的影响因素。
板书:人类活动
师:你还知道哪些人类改造土壤的案例吗?
生:(可能的回答)长江中下游地区改造水稻土
出示图片:长江中下游地区人类改造土壤的图片、水稻土的定义、人类改造土壤示意图
师:在自然土壤的基础上,人类通过耕耘、灌溉、收获、施肥的环节如何改变土壤,从而促使其形成利用农耕的土壤呢?请将字母所代表的序号填到示意图中适当的位置。
生:(可能的回答)耕耘改变土壤的结构、保水性和通气性;灌溉改变土壤的水分和温度状况;收获改变土壤养分的循环状况;施肥改变土壤的营养元素组成、数量和微生物活动。
出示图片:珠穆朗玛峰土壤的垂直地带性示意图
师:我们发现不仅仅植被随地形的变化会出现明显的垂直地带性,土壤也存在垂直地带性。1.不同海拔高度为何土壤类型会有差异?
生:(可能的答案)随海拔高度上升,气候和植被有明显变化,进而导致土壤出现垂直地带性。
2.不同坡向为何土壤类型会有差异?
生:(可能的答案)阳坡比阴坡光照、热量条件好,迎风坡比背风坡水分条件好,因此不同坡向植被有明显差异,进而影响土壤的差异。
3.坡度不同会对土壤的形成造成什么影响?
生:(可能的答案)坡度较大,物质迁移速度快,土壤较薄;坡度较小,物质迁移速度慢,土壤较厚。
板书:地貌
出示图片:土壤发育程度示意图
师:据图描述不同时间段土壤发育程度的变化规律(从土壤厚度和颗粒大小角度)。
生:(可能的回答)土壤发育经历了原始阶段、幼年阶段、壮年阶段和老年节段,随时间的发展,土壤越来越成熟,土层越来越厚,颗粒越来越小。
板书:时间
小结:土壤的主要形成因素有成土母质、生物、气候、地貌、时间、人类活动等
出示材料:常见的土壤现象
课堂练习:
1.指出形成上述土壤现象的主导因素。
生:(可能的答案)成土母质、气候、地貌……
2.尝试对上述土壤现象做出简要解释。
生:紫色土是由砂岩和紫色页岩风化形成的;东北地区气温较低,土壤中的有机质分解慢,积累多,土壤肥沃,南方地区则相反;受流水冲刷作用,颗粒较粗的土壤留在山顶,颗粒较细的土壤被带到山前平原。
出示材料:我国土地利用类型分布图、我国土地利用类型比例图
师:大家在初中曾经学习过我国的土地资源,请结合图片并回忆所学,回答以下问题:
1.土地资源属于可再生资源还是非可再生资源?
生:(可能的答案)可再生资源
2.我国土地资源的特点是什么?
生:(可能的答案)总量丰富、人均不足、分布不均、耕地占比小……
师:可见土壤的功能其中之一就是作为人类可以利用的珍贵资源。
板书:是人类可以利用的重要自然资源
出示材料:植物生长的图片和古代文献记录关于土壤功能的文字
师:古文中记载的材料能够反映出土壤的什么功能?
生:(可能的答案)为植物生长提供了扎根立足的条件、可以发展农业……
板书:为植物生长提供了扎根立足的条件
出示图片:生物链循环示意图
师:土壤为植物生长提供了条件,那么对动物有何作用呢?
生:(可能的答案)通过食物、营养来源、栖息地……
出示图片:土壤在地理环境中的地位示意图
师:观察示意图,思考并回答:
1.图中呈现了哪些圈层?土壤层上下各有哪些圈层?
生:(可能的答案)大气圈、岩石圈、水圈、生物圈……
2.土壤中的矿物质、有机质、水和空气分别属于哪一圈层?
生:(可能的答案)岩石圈、生物圈、水圈、大气圈……
3.土壤与四大圈层之间有无明确的界限?为什么?
生:(可能的答案)无明确界限,植物扎根、动物洞穴……
板书:联系四大圈层
出示资料:不同质地土壤的吸湿系数表、土壤蓄水示意图
师:请大家认真阅读材料后思考:
1.土壤的吸湿现象表现土壤的何种功能?
生:(可能的答案)吸水、保水、蓄水……
2.土壤的这种功能对水循环、农业生产方面的影响?
生:(可能的答案)降水通过下渗进入土壤蓄存起来,减少了地面径流,增加了地下径流;提供植物水分,满足农作物生长;保水蓄水功能使得作物在一定程度上应对旱灾……
板书:具有重要的蓄水、保水功能
出示图片:各地理要素相互联系示意图
师:构成地理环境的岩石、土壤、大气、水和生物等要素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相互制约,构成一个有机整体。你能试着说出箭头所代表的地理过程吗?
生:(可能的答案)水循环、生物循环、岩石圈物质循环……
师:各个要素之间通过水循环、生物循环和岩石圈物质循环不断地进行能量交换与物质迁移,推动地理环境的整体发展变化。由此可知,土壤是一个开放的系统,与其所在的环境之间有着活跃的物质与能量交换。
师:我们提到土壤的第一个功能就是它是珍贵的可再生资源,但是可再生并不一定能够永续利用,因此对待土壤,我们应该合理利用和保护,接下来我们通过两个案例,来了解一下如何养护土壤。
活动:黄淮海平原盐碱地成因及治理措施的探究
课前:
1.小组合作通过网络查找资料,了解当地地形、气候资料,分析当地“春秋季节返盐”现象产生的原因。
2. 阅读盐碱地综合治理的基本方法。
课上:
1.分析各种治理措施针对的形成该现象的具体环节。
2.分析治理措施实施的时间和针对的土层。
3.展示汇报:介绍本组的研究成果。
师:有些土壤不适合种植农作物,或作物产量较低,不能满足耕作需要,我们需要对其进行改良和改造,像课程开始时我们说到的热带雨林的案例也是改造土壤的成功案例。
板书:养护 对不能满足耕作需要的土壤进行改良或改造
出示资料:东北平原黑土地肥力下降
师:面对黑土地肥力下降的结果,我们有什么可以采取的措施?
生:(可能的回答)退耕还林,恢复植被,停止湿地开荒,对不宜耕种的土地全部退耕还林、还草、还湿地……
板书:对优良土壤要注重种养结合
师:从两个对于土壤利用的案例中,我们不难看出,土壤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我们希望通过合理利用土壤,使其能够不断循环再生,为人类的发展提供更大的帮助,最终实现生态、经济和社会三方面协调发展。
【课堂小结】
通过本节的学习,我们了解了土壤主要的形成因素;土壤的四个重要功能以及合理利用土壤,从人土协调的角度认识到养护土壤的重要性。
相关教案
这是一份人教版 (2019)必修 第一册第二节 土壤教案及反思,共26页。教案主要包含了知识拓展,典型例题,合作探究3,探究结果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人教版 (2019)必修 第一册第二节 土壤教学设计,共13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教材内容教材资源,教学方法讲授法,合作探究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高中地理人教版 (2019)必修 第一册第二节 土壤教学设计及反思,共6页。教案主要包含了课程标准,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课前准备,教学过程,新课导入,新课讲授,拓展阅读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