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 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中册《【阅读专题4】意象与意境:鉴赏诗歌的情境之美》教学设计
展开
这是一份高中语文 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中册《【阅读专题4】意象与意境:鉴赏诗歌的情境之美》教学设计,共6页。
意象与意境:鉴赏诗歌的情境之美【专题解释】以本单元中四首外国诗歌《迷娘(之一)》《树和天空》《致大海》《自己之歌(节选)》为例,比较各自选用的意象,联系相应的地域情境,提炼不同的文本意境。在掌握诗歌比较分析的基础上,增进对文化多样性的理解。【预习任务】1.选取《迷娘(之一)》《树和天空》《致大海》《自己之歌(节选)》中的意象绘制到地图上的相应国家,通过搜集资料探究《迷娘(之一)》描绘的国家为何是①,《致大海》所处的国家为何是③。2.选择《迷娘(之一)》《树和天空》或《致大海》《自己之歌(节选)》中的一组,概括诗中意象体现的地域特点,如地理、神话、文化背景,再结合诗句进行文本分析。【学习任务】第一课时任务一 世界文学初体验导入:让学生根据以往的读书经验,在这张局部的世界地图上,列举其他国家及其对应的文学作品,讨论作品中体现的气候、地貌、历史、社会等和该国的关联,感受文学背后的地域性、民族性;初步交流四首诗歌及其对应的国家。讨论1:为什么说《迷娘(之一)》描绘的国家是意大利?明确:迷娘是歌德长篇小说《威廉·迈斯特的学习时代》中的一个意大利姑娘。她早年被人诱拐到德国,十三岁时为小说主人公威廉所搭救。这首歌唱出了迷娘对祖国意大利深切的思念和对威廉的敬慕,也蕴含着歌德对意大利的神往。讨论2:普希金所“致”的大海是哪一片海域?明确:普希金此前因为在一系列政治讽刺诗中抨击沙皇统治,被流放到当时俄国南部、黑海边的敖德萨,但他在流放期间继续创作,与革命者来往,又被下令押送到俄国北部,本诗是离开敖德萨时所作,歌颂的是壮美的黑海。任务二 《迷娘(之一)》《树和天空》:两种相遇预习展示1:展示交流意大利地图上《迷娘》意象的绘制。讨论1:诗中有哪些意象具有地域情境?可以进行什么样的分类?明确:第一诗节中开花的柠檬、绿叶中的金黄橙子主要出产自意大利。第二诗节中圆柱成行的房子和大理石立像,让人想到意大利境内的罗马式建筑、雕塑;桃金娘和月桂这两种植物,分别是罗马神话中美神维纳斯和希腊神话中太阳神阿波罗的象征,龙的形象则与欧洲神话中的恶龙形象相契,都与意大利的神话传统有关。讨论2:这些带有地域色彩的意象,在诗句中分别营造了怎样的文本意境?明确:不管是静美的柠檬花、成熟的橙子,还是宽敞明亮的房子、充满悲悯的大理石像,都体现了作为歌德精神故乡的意大利理想化的风土和文明;静立的桃金娘、高展的月桂更是歌德对意大利古典的、田园牧歌式的想象;而在云雾缭绕的山冈暗藏的龙,则表示迷娘归乡之路的艰难和不可能。预习展示2:展示交流瑞典地图上《树和天空》意象的绘制。讨论1:译文中所谓的“黑鹂”的分布范围仅在印尼和马来,这里可能出现了什么现象?它的真正含义是什么?补充资料:北岛译诗,译者李笠2012年出版的另一版本中的译诗,董继平译诗,英文译诗。明确:李笠此版本的“黑鹂”和北岛译诗中的“山雀”都是误译,李笠后来的版本、董继平译诗中的“黑鸟”过于直译,根据英文译诗中的“blackbird”,应是乌鸫,正是瑞典的国鸟。乌鸫全身通黑,和在灰雨中的树一样是暗色的,而且它吃果园中的果子,自己又是自然生命之一种,和树汲取雨一样,体现了它们都是自然中和谐的一环。影像呈现:播放《指环王》中树人缓慢地行走、聊天的片段。讨论2:相比《指环王》中沉稳舒缓到极致的树人,《树和天空》中这棵树的匆匆走过有什么特别的意味?明确:通常是“我们”匆匆走过静止的树的身边,诗句体现了一种充满诗意的反常。而且树的匆匆是为了“汲取雨中的生命”,充满了生命力。补充:特朗斯特罗姆擅用意象将幽微的刹那具象化,他曾说“诗从一个意象中渐渐诞生”。2011年,“因为他以凝练、透彻的意象,为我们提供了通向现实的新途径”,特朗斯特罗姆获诺贝尔文学奖。整合:将刚才讨论的《迷娘(之一)》《树和天空》两诗中体现地域特点的意象、地理和神话背景、为文本营造的相关意境三者梳理整合,建议以表格呈现。示例:补充:《迷娘(之一)》初作于1784年,其时歌德对当时压抑、迂腐的德国宫廷充满失望。1786年,他不辞而别去了诗中描绘得如此之美的意大利,一住两年,开始了创作中硕果累累的古典主义时期。拓展:这两首诗歌分别体现了哪两种形式的相遇?明确:《迷娘(之一)》体现了有所不满的本国和理想化的异国的相遇;《树和天空》体现了人和自然的相遇。第二课时任务三 《致大海》《自己之歌(节选)》 :自然与自我预习展示:展示交流乌克兰地图上《致大海》、美国地图上《自己之歌》意象的绘制。活动:用前一课中分析《迷娘(之一)》《树和天空》的表格来分析《致大海》《自己之歌(节选)》中的三大要素,分小组讨论,每小组负责讲解部分内容,在过程中师生共同补充和探讨,感受两首诗歌“贯通自然与自我”之同和“自然与自我寓意不一”之异。示例:讨论1:俄国文学中有一系列海洋相关意象代表了斗争意志的书写,你还能想到什么别的作品?明确:在《致大海》前有莱蒙托夫的《帆》,是莱蒙托夫因斗争被勒令退学之后面对波罗的海而作,帆代表了不求宁静的抗争意识;在《致大海》后有高尔基的《海燕》,海燕象征渴盼俄国革命的革命者。讨论2:“另一个天才”是谁?为什么普希金面对海洋,会想到拿破仑和他?明确:拿破仑被流放到圣赫伦那岛并葬于岛上,拜伦则是因本国逼仄的政治氛围自我放逐至岛国意大利,后为解放希腊航向巴尔干,于该地身故。他们同样被逐于海边,拥有强烈的个人意志。讨论3:对《自己之歌》的思想背景,人们历来有多种解释,你觉得是受英国文化影响的泛神论或进化论,还是当时美国新兴的超验主义?明确:第一诗节中写雨蛙是造物者的精工制作,黑莓可以装饰天堂,母牛超越石像,小鼠惊讶异教徒,更侧重“神即自然界”的泛神论;第二、三诗节从无机物到植物再到动物都融会于“我”,更侧重揭示生物演变、人与万物亲缘关系的进化论,但这种精神沟通的可能又受到爱默生超验主义的影响。讨论4:惠特曼的语言尝试从新英格兰文化的束缚到解放了的美国文学,你能从意象和意境中感受到美国文学的民族性格吗?明确:密集的意象营造出一个有力的、宏大的意境,从中可以感受到至高无上的自我强劲的生命力。任务四 世界文学再体验讨论1:《自己之歌》第二版时的标题是“关于一个美国人——华尔特·惠特曼”,第三版改为“华尔特·惠特曼”,第七版才确定今名。你觉得诗歌题目的变化代表了什么?明确:从特意强调民族,到突出具体的个人,最后泛化为普遍意义上的每一个个体。讨论2:《哥伦比亚美国文学史》这样评价惠特曼:“这种文学之所以属于全世界,正是因为它是属于‘本乡本土’的。”这让你对这四首诗同时作为民族文学和世界文学经典之作的双重身份有了什么新体会?明确:这四首诗中的意象都有具体的地域情境,又有超越一时一地的文本意境,能引发所有读者的共情。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课外练习】选择高中阶段已学过的由不同国家作者撰写的两篇外国文学作品(需同一文类),抓住文本中的意象、地域情境和文本意境进行对读,分析其异同,完成1000字左右的比较型批评写作。作品意象地域情境文本情境《迷娘(之一)》柠檬花、橙子地理□神话主产地、原产地精神故乡意大利理想化的风土和文明房子、大理石像罗马建筑、雕塑桃金娘□地理神话罗马神话中美神维纳斯的象征古典的、田园牧歌式的想象月桂希腊神话中太阳神阿波罗的象征龙欧洲神话中的恶龙归乡之路的艰难和不可能《树和天空》乌鸫(黑鹂×)地理□神话瑞典神鸟和树一样是暗色的,自然的和谐一环行走的树□地理神话北欧神话中的树人充满诗意的反常,自然和人的相遇中更具生命力的一方意象地域情境文本情境《致大海》大海地理文化黑海,海与斗争意志书写传统自由的象征,反映人深沉有力、骄傲倔强的精神意志岸边地理□文化港口敖德萨束缚、现实的象征《自己之歌(节选)》黑莓、海燕(迁徙至拉布拉多半岛)地理□文化原产地、栖息地媲美崇高宗教和机械文明的自然万物草叶、蚂蚁、沙、鹪鹩卵、雨蛙、母牛、鼠□地理文化泛神论片麻石、火成岩、煤——藓苔、水果、谷粒、可食的菜根——鹰雕、蝮蛇、麋鹿□地理文化进化论,超验主义自然万物构建了人、融会于人,与人精神相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