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中考语文复习:文言文高频考点及答题方法 讲义(含练习题及答案)
展开
这是一份2025年中考语文复习:文言文高频考点及答题方法 讲义(含练习题及答案),共25页。
我们从2021-2023年全国324套中考真题中,梳理出了文言文7大高频考点,现将它们及其答题方法呈现如下。
【考频考点】
【高频考点解说】
高频考点1 翻译文言句子
【题干关键点】翻译;句子
【思路梳理】
第一步,结合语境,初步理解句子大意;第二步,找出句中的关键实词、虚词,准确把握其意思;
第三步,翻译句子,将翻译后的内容按照现代汉语的语法规范进行调整,使其符合现代汉语的语法规范
【答题示范】
公式:字字落实(关键词)+调整句式(特殊句式)+串联词义+理顺句意
高频考点2 理解文言词语(实词)
【题干关键点】解释;文言实词
【思路梳理】
第一步,结合语境,理解加点词所在句子的意思;
第二步,根据句意或知识积累(如课内所学、成语等)推断词语的意思;
第三步,(填空题)写出词义,(选择题)判断选项正误,得出答案
【答题示范】
公式:理解句意+运用方法(字形分析法、成语助解法、迁移推断法、结合语境法、代入检验法、查阅词典法)+推断词义(+判断正误)
高频考点3 理解分析文章内容
【题干关键点】怎样写;特点;分析
【思路梳理】
第一步,阅读文章,整体把握文章内容;第二步,抓住关键语句进行分析,进而得出答案
【答题示范】
公式:关键语句+分析内涵
模板:文章通过写……,体现了……
高频考点4 断句
【题干关键点】断句;限断x处
【思路梳理】
第一步,通读全文,感知句意;
第二步,依据句子内容、结构或关键词进行断句
【答题示范】
公式:分析句意+抓标志词/句式+断句
高频考点5 拓展运用(谈感悟/启示)
【题干关键点】看法/感悟/启示/观点【思路梳理】第一步,通读全文,理解文章内容;
第二步,抓住文中的关键语句,分析文章的主旨;
第三步,联系生活实际,分析作答
【答题示范】
公式:分析内容、主旨+感悟/启示
模板:本文主要写了……,这告诉我们……
高频考点6 理解文言词语(虚词)
【题干关键点】解释;文言虚词
【思路梳理】
第一步,结合语境,理解加点词所在句子的意思;
第二步,根据句意或知识积累(如课内所学、成语等),推测词语的意义和用法;
第三步,(填空题)写出词义,(选择题)判断选项正误,得出答案
【答题示范】
公式:理解句意+运用方法(综合归纳法、语境推断法、代入筛选法、句意分析法等)+推断词义、用法(+判断正误)
高频考点7 划分句子朗读节奏
【题干关键点】朗读停顿/节奏;标x处
【思路梳理】
第一步,结合语境,理解句子大意;
第二步,根据句意或语法结构来划分句子朗读节奏
【答题示范】
公式:分析句意十分析句子语法结构+划分朗读节奏
【中考真题实战】
(湖南郴州中考)比较阅读下面两篇文言文,回答问题。(12分)
【甲】杞人忧天(节选)
《列子》
杞国有人忧天地崩坠,身亡所寄,废寝食者。
又有忧彼之所忧者,因往晓之,曰:“天,积气耳,亡处亡气。若屈伸呼吸,终日在天中行止,奈何忧崩坠乎?”
其人曰:“天果积气,日月星宿,不当坠耶?”
晓之者曰:“日月星宿,亦积气中之有光耀者,只使坠,亦不能有所中伤。”
【乙】曲突①徙薪
《汉书》
客有过主人者,见其灶直突,傍有积薪,客谓主人,更为曲突,远徙其薪,不者且有火患。主人嘿②然不应。俄而家果失火邻里共救之幸而得息。于是杀牛置酒,谢其邻人,灼烂者在于上行③,余各以头次坐,而不录④言曲突者。人谓主人曰:“乡使听客之言,不费牛酒,终亡火患。今论功而请宾,曲突徙薪亡恩泽,焦头烂额为上客耶?”主人乃寤⑤而请之。
【注】①突:烟鹵。②嘿(mò):同“默”,沉默不语。③上行(háng):尊位。④录;邀请。⑤寤:觉悟,明晓。
1.解释下列加点词。(2分)
(1)因往晓之 晓:____________
(2)傍有积薪 薪: ____________
2.下列对乙文中画波浪线内容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俄而家/果失火/邻里共救之幸而得息
B.俄而家果失火/邻里共救之/幸而得息
C.俄而/家果失火邻里共救/之幸而得息
D.俄而家果失火/邻里共救之幸/而得息
3.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4分)
(1)天,积气耳,亡处亡气。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于是杀牛置酒,谢其邻人。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甲文中的杞人和乙文中建议“曲突徙薪”的客人,都具有忧患意识却有所不同。请分析他们的不同之处,并说说对你有何启示。(4分)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川广元中考)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问题。(19分)
【甲】爱莲说
[宋]周敦颐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灈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乙】芙蕖①(节选)
[清]李渔
群葩②当令时,只在花开之数日,前此后此皆属过而不问之秋矣。芙蕖则不然。自荷钱出水之日,便为点缀绿波;及其茎叶既生,则又日高日上,日上日妍。迨③至菡蒿成花,娇姿欲滴,后先相继,自夏至秋此则在花为分内之事在人为应得之资也。及花之既谢,乃复蒂下生蓬,蓬中结实,亭亭独立,犹似未开之花,与翠叶并擎。此皆言其可目者也。
可鼻,则有荷叶之清香,荷花之异馥;避暑而暑为之退,纳凉而凉逐之生。至其可人之口者,则莲实与藕皆并列盘餐而互芬齿颊者也。只有霜中败叶,零落难堪,似成弃物矣,乃摘而藏之,又备经年裹物之用。予夏季倚此为命者,其可人也。
(选自《闲情偶寄》,有删改)
【注】①芙蕖(qú);指荷花,又称菌萏(hàndàn)、芙蓉、莲花等。②葩:花。③迨(dài):及,等到。
1.汉字意蕴丰富,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说文解字注》“盖大叶骇人,故谓之荷”与“自荷钱出水之日”中“荷”的意思相同。
B.《说文解字》“莲,芙蕖之实也”与“莲实与藕皆并列盘餐”中“莲”所指相同。
C.《说文解字》“未发为菡萏,已发为芙蓉”与“迨至菡萏成花”中的“菡萏”意思相同。
D.李时珍《本草纲目》中说芙蓉是“敷布容艳之意”,所以常用“出水芙蓉”来形容清秀美丽的年轻女子。
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3分)
A.水陆草木之花 避暑而暑为之退
B.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乃摘而藏之
C.芙蕖则不然 其人舍然大喜
D.乃复蒂下生蓬 乃取一葫芦置于地
3.下列对乙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自夏至秋/此则在花为分内之事在人为/应得之资者也
B.自夏至秋此则/在花为分内之事/在人为应得之资者也
C.自夏至秋/此则在花为分内之事/在人为应得之资者也
D.自夏至秋此则/在花为分内之事在人为/应得之资者也
4.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6分)
(1)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予夏季倚此为命者,其可人也。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两篇文章都写了“莲”,但各有侧重,请结合文章内容简要分析。(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中考真题答案】
杞人忧天(节选)/曲突徙新
1.(1)告知,开导 (2)柴草
本题考点:本题考查理解文言实词的含义。
梳理思路:结合语境,理解句意→根据句意,推断词义
解题攻略:(1)句意:于是去开导他。晓,告知、开导。(2)句意:旁边堆积着柴草。薪,柴草。
2.B
本题考点:本题考查划分文言句子的节奏。
答题公式:划分节奏=理解句意+分析语法+断句
公式运用:理解句意:不久,家里果然失火,邻居们一同来救火,幸好火被扑灭了。分析语法和句间关系:“俄而”为时间状语,“家果失火” “邻里共救之”为具有先后关系的两件事,中间应断开;“幸而得息”是事件的结果,其前应断开。据此断句:俄而家果失火/邻里共救之/幸而得息。
3.(1)天,不过是聚积的气体罢了,没有什么地方没有气。
(2)于是,(主人)杀牛摆酒,答谢他的邻居。
本题考点:本题考查翻译文言句子。
梳理思路:推断关键词义→句中词语逐一翻译→连缀成句子→规范作答
解题攻略:(1)关键词:积气,聚积的气体;亡:无、没有。(2)关键词:杀牛置酒,杀牛置办酒席;谢,答谢。
4.不同之处:杞人的忧患,是没有必要的、过度的;建议“曲突徙薪”的客人的忧患,是有根据的、合理的。
启示:我们在生活中要有忧患意识,但不要有不必要的忧虑。
本题考点:本题考查比较分析文章内容并谈启示。
梳理思路:理解两文内容→分析忧患的不同之处→结合自身谈启示
解题攻略:先回答不同之处。甲文中杞杞人的忧患是“天地崩坠,身亡所寄”,这是没有必要的过度的。乙文中建议“曲突徙薪”的客人的忧患,是有根据的、合理的,“俄而家果失火”足以证明。再结合自身谈启示。两文中两个人都在为以后的事情担心,一个是没有根据的、过度的,一个是有根据的、必要的,结果自然也不同这就告诉我们在生活中要有忧患意识,但不要有不必要的忧虑。
【乙文参考译文】有一个客人造访主人,看到主人家炉灶的烟自是直的,旁边堆积着柴草,他便对主人说:“改为弯曲的烟囱,将柴草移到远处,不然的话,将会发生火灾。”主人沉默不答。不久家里果然失火,邻居们一同来救火,幸好火被扑灭了。于是,(主人)杀牛摆酒,答谢他的邻居。烧伤的人在尊位,其他的按功劳大小依次排座,但是没有邀请说改“曲突"的人。有人对主人说“当初如果听了那位客人的话,就不用破费杀生置酒,始终不会有火灾。现在论功劳邀请宾客为什么建议“曲突徙薪’的人不作报答,而被烧得焦头烂额的人却被奉为上宾呢?”主人这才醒悟去邀请那位客人。
爱莲说/芙蕖(节选)
1.B
本题考点:本题考查结合文化常识理解文言词语。
梳理思路:结合积累,理解典籍中句子的意思根据句意,推断词义→对比分析,判断正误
解题攻略:“莲,芙蕖之实也”句意:莲子,芙蕖的果实。莲,莲子。“莲实与藕皆并列盘餐”句意:莲子与藕都可以放入盘中摆上餐桌。莲,芙蕖。两者所指不同,故选B。
2. D
本题考点:本题考查辨析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答题公式:辨析虚词=辨析用法+辨析意义
公式运用:A项,助词,的/代词,代指荷花B项,连词,表转折/连词,表顺承。C项,代词,这样/形容词词尾,……的样子。D项,都是副词,于是、就。
3.C
本题考点:本题考查划分文言句子的节奏。
梳理思路:结合语境,理解句意→分析逻辑关系→划分节奏→判断正误
解题攻略:句意:从夏天一直开到秋天,这对花来说是它的本性,对人来说就是应当得到的享受了。“自夏至秋”点明时间,其后应断开;“在花为分内之事”说明这是荷花自然生长的过程,“在人为应得之资者也”说明荷花给人的好处两者之间为并列关系,结构对称,应断开。正确的断句是“自夏至秋/此则在花为分内之事/在人为应得之资者也”。故选 C。
4.(1)(莲)洁净地挺立(在那里),可以从远处观赏但不能靠近赏玩。
(2)我夏天依靠它维持生命,是(因为)它合人心意。
本题考点:本题考查翻译文言句子。
答题公式:翻译句子=解词语十定句式+连词成句
公式运用:(1)解词语:植,竖立;亵玩,靠近赏玩。定句式:此句为省略句,翻译时应补充完整。(2)解词语:倚,依靠;可人,合人心意。定句式:“……者,…也”表判断,翻译时应注意。
5.①甲文称莲为“花中君子”,写莲的生长环境(出淤泥而不染)、外形(中通外直)、气质仪态(不蔓不枝,亭亭净植)、味道(香远益清)等,侧重赞美的是“莲”不与世俗同流合污、高洁傲岸的内在品格;②乙文紧扣芙蕖可人”的特点,侧重从“可目”“可鼻”“可口”“可用”来写其观赏价值和实用价值。
本题考点:本题考查理解文章内容。
梳理思路:通读文章,理解内容与主旨→提炼要点,对比分析
解题攻略:甲文托物言志,借写莲表达作者的志趣;乙文侧重说明莲的观赏价值和实用价值两篇文章的写作目的不同,因此内容的侧重点也不同,甲文从莲的生长环境、形态、香气等方面表现莲的超凡脱俗,乙文则从观赏性和实用性两方面展开。据此结合文章内容简要分析即可。
【乙文参考译文】各种花最佳的观赏时间,只在花开的那几天,在此之前、之后都属于人们经过它也不过问的时候。芙蕖却不是这样。自从荷钱出水那一天,(它)便把水波点缀得一片碧绿;等到它的茎和叶长出,就又一天一天地长高,一天比一天好看。等到花苞开放,样子娇嫩得像要滴水,(花儿)相继开放,从夏天一直开到秋天,这对花来说是它的本性,对人来说就是应当得到的享受了。等到花朵已经凋谢,就又在花蒂下生出莲蓬,莲蓬中结了果实,独自挺立,还像未开的花一样,和翠绿的叶子一起挺立(在水面上)。以上都是说它适于观赏的方面。
适宜闻(的地方),就有荷叶的清香和荷花特异的香气。(用它来)避暑,暑气就因它而减退:(用它来)纳凉,凉气就随它而产生。至于它可口的地方,就是莲子与藕都可以放入盘中摆上餐桌,使人的口中和嘴边香味芬芳。只有被霜打的枯萎的叶子,七零八落很不好看,好像成了被遗弃之物,但把它摘下贮藏起来,又可以满足常年包裹东西的用处。我夏天依靠它维持生命,是(因为)它合人心意。
【高频考点训练】
训练1
范巨卿与元伯
范式字巨卿,山阳金乡人也。少游太学①,为诸生②,与汝南张劭为友。劭字元伯。二人并告归乡里。式谓元伯曰:“后二年当还,将过拜尊亲,见孺子③焉”乃期日。后期方至,元伯具以白④母,请设馔以候之。母曰:“二年之别,千里结言,尔何相信之审⑤邪?”对曰:“巨卿信士,必不乖违。⑥”母曰:“若然,当为尔酝酒。”至其日,巨卿果到,升堂拜饮,尽欢而别。
(选自南朝·范晔《后汉书》,有改动)
【注释】①大学:汉朝设在京城的最高学府。②诸生:儒生,泛指在学的弟子。③子:小孩子,指张劲的孩子。④白:告诉。⑤审:认真。⑥乖违:违约。
1.请用“/”标出下列句子的朗读停顿。(标两处)
二 人 并 告 归 乡 里
2.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1)式谓元伯曰( ) (2)将过拜尊亲( )
(3)乃期日( ) (4)巨卿果到()
3.请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后期方至,元伯具以白母,请设馔以候之。
4.本文中的范式、元伯与《陈太丘与友期行》中的元方,都是方正之人。结合三人具体言行,说说你对“方正”的理解。
训练2
解州盐泽
解州①盐泽,方百二十里。久雨,四山之水悉注其中,未尝溢;大旱,未尝涸。卤②色正赤,在版泉之下,俚俗谓之“蚩尤血”。唯中间有一泉,乃是甘泉③,得此水然后可以聚。又其北有尧梢水,亦谓之“巫咸河”。大卤之水不得甘泉和之不能成盐。唯巫咸水入,则盐不复结,故人谓之“无咸河”。为盐泽之患,筑大提以防之,甚于备寇盗。原④其理,盖巫咸乃浊水,入卤中,则淤淀卤脉⑤,盐遂不成,非有他异也。
(选自《梦溪笔谈》,有改动)
【注释】①解州:地名,在今山西运城南。②卤:带有盐分的水。指的是盐池里面的水,③甘泉:淡水泉。④原:推究。⑤卤脉:地下卤水的脉系。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1)持就火炀之( ) (2)未尝溢( )
(3)久雨 ( ) (4)未尝涸( )
2.请用“/”标出下列句子的朗读停顿。(标两处)
大 卤 之 水 不 得 甘 泉 和 之 不 能 成 盐
3.请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盐遂不成,非有他异也。
4.请结合选文说说解州盐泽有哪些特征。
训练3
任末①勤学
任末年十四,负笈②从师,不惧险阻。每言:人若不学,则何以成?或依林木之下,编茅为庵③,削荆为笔,刻树汁为墨。夜则映星月而读,暗则缚麻蒿④自照。观书有会意处,题其衣裳,以记其事。门徒⑤悦⑥其勤学,常以净衣易之。临终诫曰:“夫人好学虽死犹存不学者虽存谓之行尸走肉耳。”
(选自王嘉《拾遗记》)
【注释】①任末:东汉蜀郡人。②笈(jí):书箱。③庵(ān):茅草小屋。④麻蒿(hā):植物名,点燃后可照明。⑤门徒:一同求学的人。⑥悦:敬佩。
1.下列对加点词的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负笈从师(背) B.或依林木之下(有时)
C.暗则缚麻蒿自照(捆扎) D.常以净衣易之(容易)
2.请用“/”标出文中画波浪线句子的朗读停顿。(标四处)
夫 人 好 学 虽 死 犹 存 不 学 者 虽 存 谓 之 行 尸 走 肉 耳
3.请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人若不学,则何以成?
(2)观书有会意处,题其衣裳,以记其事。
4.是怎样的信念支撑任末一生苦读?(用原文回答)
5. 这篇短文给你什么启示?请简要回答。
训练4
范仲淹罢宴
范文正公①守邠州,暇日率僚属登楼置酒,未举觞,见缞绖②数人营理葬具者。公亟③令询之,乃寓居士人卒于邠,将出殡近郊,赗敛④棺椁⑤皆所未具。公怃然⑥,即彻⑦宴席,厚赒⑧给之,使毕其事。坐客感叹有泣下者。
(选自王辟之《渑水燕谈录》)
【注释】①范文正公:范仲淹,谥文正。②(cuidié):丧服,这里指穿着丧服。③亟:急,赶快。④赠敛(fèng liǎn):下葬时入殓的衣服。⑤棺椁(guǒ):棺材。⑥怃(wǔ)然:失意的样子。⑦彻:同“撤”,撒去。 ⑧赒(zhōu):救济。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1)暇日率僚属登楼置酒( ) (2)未举觞( )
(3)帽敛棺椁皆所未具( ) (4)使毕其事( )
2.请用“/”标出下列句子的朗读停顿。(标两处)
暇 日 率 僚 属 登 楼 置 酒
3.请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公亟令询之,乃寓居士人卒于邠。
4.文中最能体现范仲淹有仁爱之心的语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训练5
蜀鄙①二僧
蜀之鄙有二僧,其一贫,其一富。贫者语于富者曰:“吾欲之南海,何如?”富者曰:“子何恃而往?”曰:“吾一瓶一钵足矣。”富者曰:“吾数年来欲买舟②而下,犹未能也。子何恃而往!”越明年,贫者自南海还,以告富者。富者有惭色。
西蜀之去南海,不知几千里也,僧富者不能至而贫者至焉。人之立志,顾③不如蜀鄙之僧哉?
(选自彭端淑《为学》)
【注释】①鄙:边远的地方。②买舟:雇船。③顾:反而。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1)贫者语于富者曰( ) (2)子何恃而往( )
(3)越明年( ) (4)富者有惭色( )
2.请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吾欲之南海,何如?
(2)人之立志,顾不如蜀鄙之僧哉?
3.作者分别举“贫者”“富者”的例子,采用的是_______手法,这样写是为了说明人之为学,关键在________________。
4.从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你可以联想到《十二章》中的哪句话?请分别品析一下这两句话。
【高频考点训练答案】
训练1
1.【解析】本题考查把握朗读停顿的能力。做此类题,要掌握文言文朗读停顿的一般技巧:主语和谓语之间、动宾之间、句首关联词或发语词之后等要停顿。还可以根据句子的意思、前后句的格式、固定词语提示等方法给句子划分朗读节奏。此句句意为:两人同时请假回家乡
【答案】二人/并告/归乡里
2.【解析】本题考查理解重点文言词语的能力。一般情况下,可以使用以下几种方法:①直接搬运法,即联系课内学过的该词语的解释,直接推断该词语的意思;②语境推断法,即联系整句话和上下文,结合具体语境解释词语;③添字成词法,即把一个字变为一个词语,再根据语境判断;④字形推敲法:有些字可以根据其字形推敲出意思,如“且”是由“日”和“一”组成,“一”代表地平线,太阳在地平线上升起,所以“旦”在文言文中常是“早晨”的意思;⑤成语印证法:现在所用的部分成语中仍然保留大量文言词义,用熟知的成语来推断文言文中的实词词义也是一种可靠的方法。课内重点文言实词需要平时的积累识记,并且活学活用,学会从课内到课外的迁移。作答时,可先理解整句话的大意,再来推断加点词的含义。
【答案】(1)对……说(2)拜见(3)约定(4)果然
3.【解析】本题考查翻译文言句子的能力。翻译的要求是做到“信、达、雅”,翻译的方法是“增、删、调、换、补、移”。我们在翻译句子时要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特殊句式等情况,如遇倒装句就要按现代语序疏通,如遇翻译省略句时就要把省略的成分补充完整。这句话重点词语有具,详细。设馔,准备酒食。
【答案】后来约好的日期将要到了,张劭把这件事详细告诉了母亲,请求母亲准备酒食等待范式的到来。
4.【解析】本题考查理解文章主旨的能力。《陈太丘与友期行》与此文都是讲为人一定要守信(或讲诚信)的故事。诚信是为人的根本,是非常重要的品质,陈太丘的友人失约,不仅被陈太丘舍弃还被七岁的孩童元方鄙视,可见元方懂得诚信的重要性,为人正派;范式讲诚信,能得到自己朋友的信任,他两年前跟朋友约定去朋友家里拜会的日期,临近日期,朋友就向母亲请求设宴款待范式,因为他相信范式言出必行。
【答案】范式:信守承诺。按期赴与朋友的两年之约。
元伯:相信朋友。虽然是两年前的约定,他依然相信范式会来赴约,让母亲准备饭菜。
元方:面对父亲友人的“无信” “无礼”,义正词严地反驳,可见其为人正直。
由此可知“方正”就是为人一定要守信(或讲诚信)。
【参考译文】范式字巨卿,山阳郡金乡人。年轻时在太学读书,是儒生,和汝南郡张劭是朋友。张劭字元伯。两人同时请假回家乡。(分别时),范式对张劭说:“两年后该回来的时候,我将前往贵府拜见你的母亲大人,并看望你的孩子。”两人互相约好日期。后来约好的日期将要到了,张劭把这件事详细告诉了母亲,请求母亲准备酒食等待范式的到来。张劭的母亲说:“分别两年了,千里之外约定的话,你怎么会如此肯定地相信呢?”张劭回答说:“范式是讲信用的人,肯定不会违背约定的。”张劭的母亲说:“如果真是那样,当然得替你们准备酒食。”约定的日子到了,范式果然前来赴约,登堂拜见张劭母亲后,接着开怀畅饮,兴尽才离开。
训练2
1.【解析】本题考查理解重点文言词语的能力。解释词语要注意理解文言词语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用法,如通假字、词性活用、吉今异义等现象。
【答案】(1)靠近(2)漫出来(3)下雨(3)干涸
2.【解析】本题考查把握朗读停顿的能力。解答此类问题,首先要明确句意,然后根据句意进行分析。句意为:盐池的卤水,没有甘泉水掺和,就不能生成食盐。
【答案】大卤之水/不得甘泉和之/不能成盐
3.【解析】本题考查翻译文言句子的能力。答题时先要理解重点词语的意思,然后初步翻译再根据现代汉语的习惯进行调整,做到文从字顺直译为主,意译为辅。本句的重点词有:遂,就:非,并非;异,特殊原因。
【答案】盐就不能形成,并非有其他特殊原因。
4.【解析】本题考查分析理解文本内容的能力。结合“久雨,四山之水悉注其中,未尝溢:大旱,未尝涸”,长时间下雨后,池水从未漫出过;大旱时,也从未干涸过。可知解州盐泽的特征是:神秘;结合“唯中间有一泉,乃是甘泉:得此水然后可以聚”理解,唯独中间的一眼泉水却是淡水,有了这水之后,就可以使盐卤结晶出食盐了。可知解州盐泽的特征是:奇特。
【答案】神秘:长时间下雨后,池水从未漫出过;大旱时,也从未干涸过。奇特:卤水是紫红色的,在版泉的下面,唯独中间的一眼泉水,却是淡水,有了这水之后,就可以使盐卤结晶出食盐了。
【参考译文】解州盐池方圆一百二十里。长时间下雨后,四周山上的水都流注到池里,但池水从未漫出过;大旱时,也从未干涸过。卤水是紫红色的,在版泉的下面,当地俗称为“蚩尤血”唯独中间的一眼泉水,却是淡水,有了这水之后就可以使盐卤结晶出食盐了。另外,盐池北边有尧梢水,也叫“巫咸河”。盐池的卤水,没有甘泉水掺和,就不能生成食盐。只要巫成河水流入盐池中,盐卤就不再结晶,人们称它为无咸河,是盐泽的祸患。人们筑大堤来防备它超过防备盗贼推究它的道理,大概巫咸河水本是浊水,一旦流入卤水中,就会淤积堵塞盐卤矿脉,便不能产盐了,并非有其他特殊原因。
训练3
1.【解析】本题考查理解重点文言词语的能力。D项中的“易”在此应是“交换”的意思。
【答案】D
2.【解析】本题考查把握朗读停顿的能力。文言文断句时,首先要理解句意,只有在理解句意的基础上才能准确划分;其次可以结合语言标志来划分、比如语气词“也”“哉”“乎”“耳”等,句首虚词“夫”“盖””“然”等。另外,也可以根据句子结构来划分,有些语句很明显运用了对比、排比、对偶等手法,可以借此判断。这句话的意思是:人喜欢学习,即使死了也好像活着;不学习的人,即便是活着,也只不过是行尸走肉罢了。这句话很明显运用了对比手法。结合句意和句子结构,以及题干要求“标四处”,即可标出。
【答案】夫人好学/虽死犹存/不学者/虽存/谓之行尸走肉耳
3.【解析】本题考查翻译文言句子的能力。这两句的翻译,要在理解整个句子大意的基础上准确把握“若”(如果)、“观”(看)、“会意”(心领神会)等重点词语的含义。
【答案】(1)人如果不学习,那么凭什么获得成功呢?
(2)(他平日里每当)读书有心得体会时,就写在衣服上,来记住这件事。
4.【解析】本题考查分析人物思想的能力。分析人物的心理和思想,要“听其言,观其行”。任末常说:“人若不学,则何以成?”临终还告诫人们:“夫人好学,虽死犹存;不学者,虽存,谓之行尸走肉耳。”可见任末把学习看得高于一切,也正是这样的信念支撑着他一生苦读。
【答案】人若不学,则何以成?(或:夫人好学虽死犹存;不学者,虽存,谓之行尸走肉耳。)
5.【解析】本题考查分析和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答题时一定要紧扣文章内容,从人物的言行中总结出人物的精神品质,得出自己的启示。
【答案】一个人学有所成的背后,肯定有其艰辛的努力。(或:终身学习是每个人都应具备的精神品质。特别是在今天,高科技日新月异,我们只有不断地学习,才能跟上时代的步伐。)
【参考译文】任末十四岁的时候,背着书箱去求师学习,不怕路途遥远、危险困阻。他常常说:“人如果不学习,那么凭什么获得成功呢?”他有时靠在林木下,编茅草为小草屋,削荆条制成笔,刻划树汁作为墨汁。晚上就映照着星月的光亮读书,光线昏暗就绑麻蒿点燃来照明。(他平日里每当)读书有心得体会时,就写在衣服上,来记住这件事。和他一起求学的人十分佩服他的勤学,经常用干净的衣服交换他写上字的衣服。(任末)临终前告诫人们说:“人喜欢学习,即使死了也好像活着;不学的人,即便是活着,也只不过是行尸走肉罢了。”
训练4
1.【解析】本题考查理解重点文言词语的能力。结合句意,“置”是“摆,设”的意思;“举”是多义词,这里是“举起”的意思;“具”也是多义词、这里取“齐备”的意思;“毕”是“完成”的意思。
【答案】(1)摆,设(2)举起(3)齐备(4)完成
2.【解析】本题考查把握朗读停顿的能力。做此类题,要掌握文言文朗读停顿的一般技巧:主谓之间、动宾之间、句首关联词或发语词之后要停顿等。看清题目要求,分析句子结构。“暇日’表时间,这后面要停顿一下,“率僚属登楼置酒分两层意思。
【答案】暇日/率僚属/登楼置酒
3.【解析】本题考查翻译文言句子的能力。翻译句子时重点词语的意思要翻译准确。句中“令”是“派”的意思,“询”是“询问”的意思“乃”是“是”的意思,“卒”是“死”的意思。
【答案】他马上派人去询问,(原来)是客居此处的读书人死在了邠州。
4.【解析】本题考查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要回答哪句话“最能体现范仲淹有仁爱之心”,关键是找出他对一个客死他乡、不能下葬的读书人的感情和态度。“公怃然”可见范仲淹对百姓的同情之心,“即彻宴席,厚给之,使毕其事”可见他的仁爱之心。
【答案】公怃然,即彻宴席,厚赒给之,使毕其事
【参考译文】范仲淹做邠州太守时,闲暇时带领部属登上城楼摆酒宴,还没有举起酒杯,看见几个穿丧服的人正在准备装殓之物。他马上派人去询问,(原来)是客居此处的读书人死在了邠州,准备出殡,葬在近郊,可是下葬的物品尚未齐备。范仲淹怅然若失,立即撤掉了酒席,重重地救济了他们,让他们完成装殓这件事。在座的客人因此而感叹,甚至有(感动得)流下眼泪的。
训练5
1.【解析】本题考查理解重点文言词语的能力。做这类题除了结合语境辨析理解,重在平时的积累。(1)(2)(3)中的加点词要靠平时的积累(4)中的“色”是多义词,此处是“神色、脸色’的意思。
【答案】(1)对……说(2)凭借,依仗(3)到了(4)神色
2.【解析】本题考查翻译文言句子的能力。解答此题要注意重要词语的翻译和句式。重要词语有:之、顾、如,还要注意反问句式。
【答案】(1)我打算到南海(普陀山)去,(你觉得)怎么样?
(2)一个人立志求学,反倒还比不上蜀地边远之处的一个和尚吗?
3.【解析】本题考查理解文章表现手法和主题的能力。要熟知常用表现手法,对比是常用表现手法之一。抓住关键句“人之立志,顾不如蜀鄙之僧哉”可得第二空的答案。
【答案】对比 立志
4.【解析】本题考查理解文章句子表达的能力。从“吾一瓶一钵足矣”可以联想到“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两句话分别通过自述和他述表达了不同的思想感情,答题时结合上下文进行分析。
【答案】可以联想到“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吾一瓶一钵足矣”是通过“贫者”的自述表达了其不畏困难和去南海的坚定决心;而“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是通过孔子的讲述,把颜回的安贫乐道以及孔子对其的赞赏之情表达了出来。这两句话都用数字“一”突出了物质的匮乏,而“贫者”觉得“足矣”,颜回“不改其乐”。这种物质上的匮乏与精神上的富足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使人物形象尤为动人。
【参考译文】蜀地边远之处有两个和尚,其中一个贫穷,一个富裕。穷和尚对富和尚说:“我打算到南海(普陀山)去,你觉得怎么样?”富和尚说:“您凭借着什么去呢?”穷和尚说:“我只需要一个水瓶一个饭钵就足够了。”富和尚说:“我几年来想要雇船沿着长江下游而去南海(普陀山),尚且没有成功。你凭借着什么去!”到了第二年,穷和尚从南海回来了,把到过南海的这件事告诉富和尚。富和尚的脸上露出了惭愧的神色。
四川距离南海,不知道有几千里路,富和尚不能到达,穷和尚却到达了。一个人立志求学,反倒还比不上蜀地边远之处的一个和尚吗?高频考点
考频
1.翻译文言句子
3年322考
2.理解文言词语(实词)
3年294考
3.理解分析文章内容
3年195考
4.断句
3年148考
5.拓展运用(谈感悟/启示)
3年55考
6.理解文言词语(虚词)
3年50考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2025年中考语文复习:古代诗歌高频考点及答题方法 讲义(含练习题及答案),共20页。
这是一份统编版中考语文专题复习:记叙文阅读高频考点答题技巧,共16页。试卷主要包含了中考记叙文考点四大类,四)层意思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中考语文二轮专题复习:人物轶事类文言文阅读 答题技巧(含练习题及答案),共17页。试卷主要包含了【文言文人物传记答题技巧】,专题训练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