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统编版4.2 *怜悯是人的天性导学案
展开
这是一份人教统编版4.2 *怜悯是人的天性导学案,共7页。
①当初,在自然状态中的人似乎彼此间没有任何道义上的联系,也没有什么大家公认的义务,因此,他们既不能被看作是好人,也不能被看作是恶人;【1】他们既无邪恶之心,也无为善的美德,只有从生理意义上来理解这两个词,我们才可以把对保护自己的生存有害的品质称为邪恶,把对保护自己的生存有益的品质称为美德,【2】而且,在后一种情况下,我们还应当把最不反抗天性的冲动的人称为最有美德的人。不过,只要我们不抛开这几个词的通常的意思,我们就最好是不要匆忙下结论,并捐弃我们的偏见,用天平来衡量一下:在文明人中是不是美德多于邪恶?【3】他们的美德给他们带来的好处,是不是比他们的邪恶给他们带来的害处多?在他们已经知道他们应当互相为善以后,他们的知识的进步是否足够弥补他们互相造成的伤害?最后,从总的方面来衡量,让我们评判一下:是处在既不担心别人对自己作恶,也不希望别人对自己为善的境地更幸福,还是处于全面依附的地位,全盘接受那些对他们不负有任何义务的人的指挥更幸福?【4】
层解:第一部分(第1段),阐述自然状态中的人原始的品性,并由此引导人们思考。
名师赏评:
【1】自然状态指私有制形成之前的社会。在这种社会中,人们相互之间几乎没有交往和联系,没有语言、家庭、住所、技能等,除了生理上的差异之外,彼此自由平等。
【2】“只有从生理意义上来理解这两个词”是指从生存这个意义上来理解邪恶之心和美德。自然人的本质欲望是生存,在自然人的观念中,善恶的分界线就是是否对自己的生存有益。
【3】运用问句,引导人们思考自然社会中的人和文明社会中的人所处的境地的不同。
【4】在自然状态中,人们和睦相处,并在与自然的相互关系中形成了良好纯朴的品性。而文明的发展摧毁了这些原始的品性,人变得越来越聪明,产生了大量无益的需求,使得人与人之间产生了戒备甚至敌视的心理。
②我们尤其不可像霍布斯a那样,因为人没有任何善的观念,便认为人天生是恶人;因为人不知道什么是美德,便认为人是邪恶的;人从来不对他的同类效劳,因为他认为他对他们没有任何义务;人自认为他有取得自己所需之物的权利,因此便以为他自己是整个宇宙的唯一的主人。【5】诚然,霍布斯看出了现今的人们对自然的权利所作的种种解释的缺点,然而从他自己所作的解释中得出的结论就可看出,他的解释的着眼点也是错误的。【6】既然这位作者是根据他自己提出的原则进行推理的,他的论点就应该这样来表述:我们在自然状态中对保护我们自己的生存的关心,是丝毫不妨碍他人对保护他自己的生存的关心的,因此这个状态是有利于和平的,是适合于人类的。然而他在书中所说的话却恰恰相反,因为他把为了满足许许多多欲望而产生的需要,与野蛮人为了保护自己的生存而产生的需要混为一谈了;【7】其实,这些欲望乃是社会造成的,而且,正因为人的欲望丛生,才使法律成为必需的东西。【8】既然霍布斯认为恶人是一个强壮的孩子,那我们就要问:野蛮人是否也是一个强壮的孩子?如果我们承认他是一个强壮的孩子,那该得出什么样的结论呢?如果这个人强壮的时候也像他柔弱的时候那样依赖他人,那么,什么过分的事他干不出来呢?他的母亲如果不及时喂他奶,他就会打她;如果他觉得他的弟弟招他讨厌,他就会掐死他:如果别人碰撞了他或打扰了他,他就会咬别人的腿。说自然状态中的人是强壮的,与说自然状态中的人需要依赖于人,这两种说法是矛盾的。【9】人只有在处于依赖状态的时候才是柔弱的:如果他无拘无束,不依赖他人的话,他早就是很强壮的了。霍布斯没有看出:我们的法学家所说的阻碍野蛮人使用理智的原因,正好就是霍布斯本人所说的阻碍野蛮人滥用他们的官能的原因。因此,我们认为野蛮人之所以不是恶人,其原因恰恰在于他不知道什么是善,因为防止他们作恶的,既不是智慧的发达,也不是法律的约束,而是欲念的平静和对恶事的无知;他们从对恶事的无知中得到的益处,比别人从对美德的认识中得到的益处多得多。【10】此外,霍布斯还忽略了这样一个事实:人天生就有一种不愿意看见自己同类受苦的厌恶心理,使他不至于过于为了谋求自己的幸福而损害他人,因而可以在某种情况下克制他的强烈的自尊心,或者在自尊心产生之前克制他的自爱心。我认为这是人类唯一具有的天然的美德;这一点,就连对人类的美德大加贬抑的人b也是不得不承认的,因此,我不怕任何人提出反对的意见。我认为怜悯心是我们这样柔弱和最容易遭受苦难折磨的人最应具备的禀性,是最普遍的和最有用的美德;【11】人类在开始运用头脑思考以前就有怜悯心了;【12】它是那样地合乎自然,甚至动物有时候也有明显的怜悯之心的表现。且不说母兽对幼兽的温情和在危险时刻不惜牺牲性命保护它们,我们经常看到,就连马也是不愿意踩着一个活着的生物的身体跑过去的。一个动物在它的同类的尸体旁边走过时,总是感到不安的;有些动物甚至还以某种方式掩埋它们死去的同类。走进屠宰场的动物发出的哀鸣,表明它们对所看到的恐怖情景是感同身受的。【13】我们很欣慰地看到《蜜蜂的寓言》的作者已不得不承认人是一个有感情和同情心的生物。他以平淡和细致的笔调描述了一个动人的事例:一个被囚禁的人看见一头猛兽从一个母亲的怀抱里抢走了她的孩子,用尖锐的牙齿咬孩子的肢体,用爪子掏取他还在跳动的内脏。他看到的这件事虽与他个人无关,但他心中的感受是何等悲伤啊;目睹这种情景,而自己却不能对晕过去的母亲和垂死的孩子一伸援手,他难道不难过吗?【14】
③这是纯粹的天性的运动,是先于思维的心灵的运动;这种天然的怜悯心的力量,即使是最败坏的风俗也是难以摧毁的;【15】在剧院中,我们每天都可看到被剧中的不幸者的苦难遭遇感动得伤心流泪的观众,尽管他们当中有那么一个人身为暴君,屡屡对敌人滥施酷刑。如嗜血成性的苏拉,对不是由他造成的痛苦,也是很伤感的;又如菲尔的暴君亚历山大,尽管他每天听见被他下令杀害的许多公民的叫声无动于衷,但他从来不敢到剧院去看悲剧,因为他害怕人们看见他同剧中的昂朵玛克和普里亚姆一起叹息。【16】
心地的温情,是大自然把眼泪给予人类的同时赠予人类的礼物。【17】
层解:第二部分(第2-3段),在批驳错误观点的基础上,提出中心论点:怜悯是人的天性。
名师圈点:a.霍布斯(1588-1679):英国哲学家。b.对人类的美德大加贬抑的人:指后面提到的《蜜蜂的寓言》的作者、英国哲学家。曼德维尔(1670-1733)。他在《蜜蜂的寓言》中说,一个国家“单靠美德是不可能成为光荣的和伟大的国家的”。
名师赏评:
【5】概述霍布斯的观点,为本文树立了批驳的靶子。“尤其”一词体现了作者鲜明的态度。
【6】“诚然”“然而”这两个连词的使用非常合理,“诚然”之后是肯定,“然而”之后是否定,思维严谨,逻辑严密。
【7】[归谬论证]指出霍布斯观,点错误的根本原因:把人类为了满足许许多多的欲望而产生的需要,与野蛮人为了保护自己的生存而产生的需要混为一谈。这就抓住了反驳霍布斯的观,点的根本,为下文的反驳找到了立足点。重点
【8】以法律的出现为事实论据,阐述文明人产生的过多欲望是社会发展造成的。以读者熟知的现象阐述抽象的道理,化难为易,便于其理解。
【9】作者在此借用霍布斯的观点,以子之矛,攻子之盾。如果像霍布斯所说的那样,恶人是一个强壮的孩子,那么,野蛮人也是一个强壮的孩子,那野蛮人就会有打母亲、掐死弟弟、咬别人的腿等种种恶行。可事实表明,野蛮人并没有这么做,因此,“人天生是恶人”的观点是不成立的。论证生动形象,易于读者理解。
【10】运用了因果论证法。同时,“之所以……其原因……”“因为……”“既不是……也不是……”等关联词的使用使逻辑通顺,语意完整连贯。
【11】[中心论点]作者在批驳霍布斯的观点的基础上,提出自己的观点,也是文章的中心论点:怜悯是人的天性。
【12】“人类在开始运用头脑思考以前就有怜悯心了”这句话意蕴丰富、形象生动;如果说成“人类在有理性以前就有怜悯心了”,表达的形象性就会大打折扣。
【13】[举例论证]作者写母兽保护幼兽、马不愿意踩着一个活着的生物的身体跑过去、动物在同类的尸体旁边走过时会感到不安、动物以某种方式掩埋死去的同类、屠宰场的动物发出哀鸣等一系列动物的行为,是为了形象生动地论证“人天生具有怜悯心”的观点。精彩点
【14】[举例论证]由动物延伸到人,并以他人的观点来佐证自己的观点。引用事例,形象生动,发人深省,进一步阐述了“人是一个有感情和同情心的生物”。
【15】“纯粹的天性”强调怜悯心与生俱来,“最败坏的风俗也是难以摧毁的”强调人天性中的怜悯是根深蒂固的。
【16】残酷如暴君,也有怜悯心。以历史上的暴君为例,进一步论证人是易受感动而有同情心的动物,能产生与受苦者共鸣的一种情感。
【17】[引用论证、巧用名言]引用古罗马诗人尤维纳尔的诗句,进一步论证了怜悯是一种天性,就像是大自然赠予人类的礼物。此诗句的引用使文章语言凝练厚重,充满哲理意蕴。
阅读提示:
伯纳德·曼德维尔,英国哲学家、经济学家。他在《蜜蜂的寓言》中提出一个观点:如果从道德的角度看,受自利驱策的商业社会是应该受到谴责的,但如果想以“公共精神”为基础而建立起一种充满美德的繁荣社会,那纯粹是一种“浪漫的奇想”。这就是著名的“曼德维尔悖论”。从此,曼德维尔的“私人恶德即公众利益”这一观点便成了人类经济活动和经济实践中无法挣脱的噩梦。
④曼德维尔已经很清楚地认识到:如果大自然不赋予人类以怜悯心来支持他的理性,那么,人类尽管有种种美德,也终归会成为怪物。但是,曼德维尔没有看到的是,人类的种种社会美德(曼德维尔否认人类有这种美德)全都是从这个品质中派生出来的。【18】的确,人们所说的慷慨、仁慈和人道,如果不是指对弱者、罪人和整个人类怀抱的怜悯心,又指的是什么呢?其实,从深层次的意义上看,人们所说的善意和友谊,无非就是对某一个特定的对象所抱有的持久的怜悯之心而已,因为我们希望某一个人不受苦,不是希望他幸福,又是希望他什么呢?即使说怜悯心真的只不过是使我们设身处地地为受苦的人着想的一种感情(这种感情在野蛮人心中不明显,但甚强烈;而在文明人心中虽较明显,但很微弱)。这种说法,除了更加有力地证明我的论点符合真理以外,还能说明什么呢?【19】的确,在旁边观看的动物愈是对受难的动物的痛苦感同身受,它的同情心便愈是强烈。很显然,这种感同身受的程度,在自然状态下比在理智状态下更真切得多。【20】理智使人产生自爱心;而加强自爱心的,是头脑的思考。自爱心使人汲汲于关心自己,使他远离一切使他感到为难和痛苦的事物。哲学使人孤独,使他在看见一个受难的人时,竟暗自在心中说:你想死就死吧,只要我平安无事就行了。【21】只有整个社会的危难才能惊醒哲学家的沉睡,把他从床上拉起来。即使有人明目张胆地在哲学家的窗前掐另一个人的脖子,他也能若无其事地用手捂着他的耳朵,稍加思索之后,便不让他心中激动的天性使他对那个被杀害的人表示同情。【22】野蛮人绝没有这么高超的本领;由于他缺乏智慧和理智,因此,他总是一往无前地发挥人类天然的感情。在社会动荡不安时,在街头发生争吵时,奔赴现场的总是平民,而行事小心的人却往往避而远之;把打斗的双方拉开,挺身出来阻止诚实的人们互相厮拼的,往往是市井小民和菜市场的妇女。【23】
层解:第三部分(第4段),对人天生就具有怜悯心展开论证。
名师赏评:
【18】强调怜悯心是人类所有社会美德的基础。
【19】进一步指出曼德维尔观点的缺陷,明确怜悯心是人类种种社会美德的根源,并用反问句强调自己的观点。
【20】三个反问句,语气强烈,有力地阐述了观点:从某种角度来说,慷慨、仁慈和人道都是怜悯心的体现。
【21】作者为什么说“哲学使人孤独”?
因为哲学是理智的产物,而人们在理智的驱使下,往往会变得自私、冷漠。
【22】以文明人的代表哲学家面对他人被杀害的事为例,极具代表性,且描写具体,充满嘲讽。这是卢梭对文明社会的嘲讽。
【23】[对比论证]把野蛮人和哲学家(文明人)进行对比,突出人的天生美德对社会的重要作用,说明理性使人趋利避害,而越是缺乏智慧和理性的“野蛮人”越能够发挥人类的善良的本性。作者通过具体的事例进行褒扬和贬抑,进而论证自己的观点。
⑤可以肯定的是,怜悯心是一种自然的感情,它能缓和每一个人只知道顾自己的自爱心,从而有助于整个人类的互相保存。它使我们在看见别人受难时毫不犹豫地去帮助他。在自然状态下,怜悯心不仅可以代替法律、良风美俗和道德,而且还有这样一个优点:它能让每一个人都不可能对它温柔的声音充耳不闻。【24】它能使每一个身强力壮的野蛮人宁可到别处去寻找食物,也不去抢夺身体柔弱的孩子或老人费了许多辛苦才获得的东西。在训导人们方面,它摒弃了“你们愿意人怎样待你们,你们也要怎样待人”这样一句富于理性和符合公正原则的精辟格言,而采用“在谋求你的利益时,要尽可能不损害他人”这样一句出自善良天性的格言,尽管这句格言没有前一句格言完善,但也许更有用处。总而言之一句话,我们不应当在高深的理论中而应当在这种自然的感情中去寻找人即使没有受过教育的熏陶也不愿意做恶事的原因。虽然苏格拉底和具有他那种素养的人可以通过理性而获得美德,但是,如果人类的生存要依靠组成人类的人的推理的话,则人类也许早就灭亡了。【25】
层解:第四部分(第5段),论证怜悯心对人类社会的重要作用。
名师赏评:
【24】如何理解“它能让每一个人都不可能对它温柔的声音充耳不闻”这句话的含意?这句话写出了怜悯心对人们潜移默化的熏陶作用。以“温柔的声音”来指怜悯心对人们的熏陶,写出怜悯心熏陶人们的方式:春风化雨,润物无声。
【25】以苏格拉底等人为例,说明尽管可以通过理性而获得美德,但是人本性的怜悯更加重要。
相关学案
这是一份高中语文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 中册4.2 *怜悯是人的天性学案,共2页。学案主要包含了学习任务一,学习任务二,学习任务三,学习任务四,学习任务五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高中语文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 中册4.2 *怜悯是人的天性学案及答案,共3页。学案主要包含了学习任务一,学习支架1,学习支架2,学习任务二,情境模拟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高中语文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 中册4.2 *怜悯是人的天性导学案,共17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