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 中册第四单元 13《迷娘(之一)》名师教学设计第1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2/16593761/0-1736129755906/0.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人教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 中册第四单元 13《迷娘(之一)》名师教学设计第2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2/16593761/0-1736129755924/1.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人教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 中册第四单元 13《迷娘(之一)》名师教学设计第3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2/16593761/0-1736129755947/2.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高中语文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 中册13.1 迷娘(之一)教学设计及反思
展开
这是一份高中语文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 中册13.1 迷娘(之一)教学设计及反思,共11页。教案主要包含了单元知能对标,课文内容分析,学情整体分析,教学活动准备,教学活动设计,多媒体展示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课文内容分析】
《迷娘》(之一)分析
一、层次、结构、内容
《迷娘》(之一)共三节,第一节表现“那地方”——故国意大利的优美景物,这些景物的优美主要是通过柠檬花、蓝天、和煦的风、悄然无语的桃金娘(桃金娘象征着爱情,为维纳斯的神树)、高耸的月桂(月桂为阿波罗的神树)来体现的。这些意象的选择具有意大利景物的典型性特征,诗人在这里融进人物对故乡的浓郁的思念之情。
第二节表面上回忆的是一幢房屋,也有人说是教堂,却让读者不由自主地联想到意大利作为文艺复兴发源地的璀璨绚烂的建筑艺术文化。
第三节写意大利北部阿尔卑斯山的崇山峻岭,这是由德国到意大利路途上所要经过的。这首诗借用迷娘之口,表达了对故乡的无限眷恋与思念,以及对威廉·迈斯特的深切而复杂的感情。
二、总体写作特色
借景抒情。诗中的景物都成了人物故国之思的寄托物,优美恬淡的意大利风景与迷娘炽热浓郁的情感相得益彰。
设问与反复。“你可知道那地方?”既是询问又是追诉,引起了读者的好奇心,也强化了迷娘对故乡深沉真挚的情感。“前往,前往”的重复,表达了迷娘渴望回乡的急迫之情。
直抒胸臆。通过“前往,前往”的重复,表达了迷娘不可遏制的思乡之情。“爱人啊,随你前往”“恩人啊,随你前往”“父亲啊,随你前往”,感情一次比一次强烈,把迷娘对威廉·迈斯特复杂的情感和思乡之情交织在一起,让读者深刻地感受到迷娘对故乡深沉的热爱和对美好世界的执着追求。
复沓的表现手法。使得诗的结构整齐,具有旋律感,对表达迷娘的复杂感情起到了很好的强调作用。
三、教学优势
在这首诗中,歌德运用众多意象,构建起了一个迷离而又优美、令人神往的世界。反复出现的“前往”,犹如一声声急切的呼唤,拨动着读者的心弦。反复朗读,感受诗歌回环往复的声韵之美,体会其浓郁的抒情氛围。著名作曲家贝多芬、舒伯特、舒曼、柴可夫斯基等都曾经为这首诗谱过曲。
【学情整体分析】
在高一必修上第一单元接触过现代诗,比如《立在地球边上放号》《红烛》《峨日朵雪峰之侧》《致云雀》,对学生而言,学生已积累了一些赏析现代诗的方法。在学习本单元时,完成学习任务的难点可能在于:对诗人知之甚少,歌德、普希金、惠特曼、特朗斯特罗姆这几位诗人的生平经历、创作追求、诗歌风格是什么,学生可能缺乏了解,也少有阅读其诗歌作品的经验;对与作品有关的信息,也知之甚少,如《迷娘》(之一)收入长篇小说《威廉·迈斯特的学习时代》,而小说主要内容是什么,人物是在什么情况下唱了这首歌,学生知之甚少,这必然影响学生对这首诗歌情感的把握;如何分析意象的组合与诗人情感的关系,如何从意象入手把握诗人的情感,如何着手去观察、分析诗歌的体式特点以及这种体式特点与诗歌独特意蕴的互动关系,学生在这些方面尚缺乏较为充分的学习经历。
学情补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教学活动准备】
一、任务专题设计
通过分析诗歌的意象、意境来领会诗歌的意蕴,感受其所表达的情感,体会诗歌蕴含的深刻主旨。
二、教学目标设计
1.了解四位作家的生平及创作风格,了解他们诗歌的创作背景。
2.分析诗歌的意象特点,能概括意象在主旨表达方面的作用。
3.分析诗中称呼转变的作用,体会诗歌在抒情方面的艺术技巧。
4.领悟诗人通过对大海的热爱和赞颂所表达的情感。
5.领悟诗歌中旺盛的生命之力以及“自我”的独特含义。
6.思考诗歌所探索的自然、人、生命等主题。
三、教学策略设计
首先让学生自由朗读诗歌,然后结合背景材料有感情地朗读诗歌,并体会诗歌中表达的情感,老师示范朗读诗歌;其次是品读诗歌,重点鉴赏诗歌的意象和意境,然后再品意蕴、品结构;再次对诗歌重点问题进行探究;最后拓展延伸。诗歌重在朗读,一节课应安排若干个环节让学生读,每一个环节都带着不同的问题,整体是由浅入深的。在学习过程中,要关注批判与发现、欣赏与评价、意识与态度、选择与继承等核心素养。
四、教学方法建议
指导自主教学法、合作教学法、探究教学法、“任务驱动”教学法,还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
梳理诗中的意象,探讨诗人是如何运用意象的组合来营造情感的起伏流动的。
难点:
体会不同体式带来的不同审美感受,要用上原诗中的意象,改写整首诗。
六、教学材料准备
多媒体课件
【本课目标和核心素养落实】
七、课时建议:1课时
迷娘(之一)/歌德
【教学活动设计】
教学导入
导入语一:
思乡是一种情绪,是一种情怀,家乡是每个人精神的归宿。当一个人漂泊在外的时候,会想起什么?会念起什么?让我们一起走近歌德的《迷娘》(之一)。
导入语二:
同学们喜欢听音乐吗?请同学们听舒伯特的《迷娘曲》,品味其中所蕴含的情感。找同学发言,然后适当点评。孔子曾说,听得一首好音乐,三月不知肉味,我相信同学们听完这首曲子一定都有自己的感触,请同学们说说,你听完这首曲子有什么感悟。这首曲子的歌词是歌德创作的,那么今天让我们一同走进歌德,共同赏析这首曲子的歌词。
导入语三:
这是一首被贝多芬、舒伯特、舒曼、柴可夫斯基等世界著名作曲家谱曲达百次以上的诗歌。这是一部用了五十多年写成的“教育小说”中的一首诗歌。这是一首被海涅称为“一支写出了整个意大利的诗歌”。这是被恩格斯称为“最伟大的德国人”,也是世界上称得上最伟大的少数几个文学家的诗歌。
教学策略:导入语可以指向作者、背景、主旨等,是课堂教学的重要一环,总体要体现激趣、引导、入境等特点,打好这一节课的开篇仗。
设计意图:给老师提供多角度的导入素材和思路旨在提升学生交流与语境、欣赏与评价的素养,增强其信息提取和领会理解的能力。
教学精讲
步骤一、读
1.培根说:“读诗使人聪慧。”那我们就先来读读德国诗人歌德的诗歌《迷娘》(之一)。
(1)自由地读。
读读这首诗,感受诗中的美。
拟请两位学生说说读完诗歌后的第一感受——最感性的认识。
(2)个性化地读。
结合诗歌创作的背景材料,有感情地读,体会诗歌中蕴含的思想情感。
(3)背景材料。
《迷娘曲》是歌德创作的自传体长篇小说《威廉·迈斯特》的第一部《威廉·迈斯特的学习时代》中的人物迷娘歌唱的一首插曲。
迷娘是马戏团里一个走钢丝的演员,后来被主人公威廉·迈斯特赎买,收留在身边,是小说中最动人的人物。她是一个性格内向、身体瘦弱的少女,却有着谜一样的性格魅力。她出生于意大利,是一个贵族与自己的妹妹私通生下的孩子。她很小的时候就被人诱拐到德国,过着饥寒交迫、颠沛流离的生活。她的父亲后来流落街头,以弹琴卖艺为生,后来也被威廉·迈斯特收留。迷娘自从遇到迈斯特,便过上了最美好、最幸福的日子,并且强烈地爱上了迈斯特。可是由于疾病,她不久就去世了。《迷娘》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诞生的一首委婉优美的诗歌。
拟请两位学生再读诗歌,感受诗歌中的情感。
(4)教师范读第一小节。
问题1:你从中看到怎样的画面?这些画面由什么构成?
问题2:你从中能听出什么样的旋律?这些旋律能否用一些词语表达出来?
(5)全班齐读,体会诗歌的情感。
2.小结:《迷娘》(之一)通过描述故国意大利美好的景物、迷娘幼年生活的房子以及她被诱拐到德国时路过的云径、山冈、悬崖、瀑布等,抒发了迷娘对故乡的思念,以及对美好世界的追求之情。
教学策略:通过读来品味、感受诗歌,在教师所提问题的引导下,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和课堂参与度,培养学生鉴赏与评价的素养,锻炼学生语言表达能力。
步骤二、赏
1.体会诗歌的意象、意境、情感。
再读诗歌,完成下面的表格,先自我探究,然后小组同学互相交流。
【多媒体展示】
行文梳理:展示探究成果
小结:故乡永远珍藏在人们心灵的最深处,它不会因世事沧桑而改变,那浓烈的乡愁即使经受岁月的洗礼,但依然散发着萦绕不去的芬芳。乡愁可以是余光中的一枚邮票、一张船票,也可以是席慕蓉的一支清远的笛,总在有月亮的晚上想起,也可以是一棵没有年轮的树,永不老去。这也许就是《迷娘》(之一)经久不衰、流传千古的原因。
2.分析诗歌的艺术特色。
你认为《迷娘》(之一)这首诗歌最大的艺术特点是什么?
明确
(1)采用正歌和副歌的形式。
这首诗共三节,每一节都由正歌和副歌组成。
第一节正歌部分,表现了故国意大利的美好景物。
第二节正歌部分,描述了迷娘幼年生活的房子。
第三节正歌部分,描述了迷娘被拐到德国沿途的风景(这条路既是她当初的离乡之路,也是她将来的归乡之路)。
正歌部分借助不同场景的描述,表现了迷娘对故国的热爱与思念之情。
副歌部分采用直抒胸臆的方式,通过“前往,前往”的重复,表达了迷娘不可遏制的思乡之情。“我愿跟随你,爱人啊,随你前往!”“我愿跟随你,恩人啊,随你前往!”“我愿跟随你,父亲啊,随你前往!”感情一次比一次强烈。三种称呼的转换,把迷娘对迈斯特复杂的情感和思乡之情交织在一起,让读者深刻地感受到迷娘对故乡深沉的热爱和对美好世界的执着追求。
正歌所描写的景物是副歌所抒发情感的基础,正歌和副歌互相配合,寓情于景,相得益彰,把感情的抒发推向极致。
(2) 复沓叠唱的艺术结构技巧。
节选三节的最后三句采用了基本相同的句式,只在个别关键的地方替换了一两个字,这种铺排方式不仅使诗歌的思想内涵扩大,加强了询问力量,增强了想念的程度,也表达了“我”前往的急迫心情。复沓叠唱使诗歌所表达的感情更加热切和复杂,也使诗歌更具有音乐复唱的旋律美感,增强了诗歌的抒情性和艺术感染力。
教学策略:在细致入微地品味语言之后,再从整体上提出问题,指导探究,旨在把握作者的情感和诗歌的艺术价值训练学生从多个角度思考问题的习惯和能力。培育体验与感悟、意识与态度、选择与继承的学科素养。
步骤三、探
1.《迷娘》(之一)中,“我愿跟随你,爱人啊,随你前往!”“我愿跟随你,恩人啊,随你前往!”“我愿跟随你,父亲啊,随你前往!”中,“爱人”“恩人”“父亲”这三种称呼的转换有什么作用?
明确
这首诗是以向知心人倾诉的形式完成的,倾诉人是迷娘。从“爱人”到“恩人”再到“父亲”的称呼的转换,体现了迷娘对威廉·迈斯特复杂、真挚而又深沉的情感。这种情感既哀婉又美好,诗歌抒发的情感一次比一次强烈,从感情上呈递进关系。同时,这种爱又升华为对父亲的爱,并和思乡之情缠绕在一起,具有哀婉、含蓄而又深沉的艺术表达效果。
2.被倾诉的对象“爱人”“恩人”“父亲”是同一个人还是三个不同的人?
明确
观点一:“爱人”“恩人”“父亲”是同一个人,即威廉·迈斯特。迷娘在内心深深地爱着他,可是又知道自己的爱情是无法实现的,于是就从“爱人”转而称呼他为“恩人”“父亲”。这三种称呼的转换,表达了迷娘对威廉·迈斯特复杂、真挚而又深沉的情感,既哀婉又美好。
观点二:“爱人”“恩人”“父亲”是三个不同的人。从迷娘对威廉·迈斯特的感情来看,她对威廉·迈斯特的感情是爱情,不大可能把这种感情升华为对“恩人”“父亲”的感情。从诗歌三节所写的内容来看,第一节选取了“桃金娘”这种象征爱情的意象,爱人即威廉·迈斯特;第二节写迷娘可怜的身世,“恩人”应该指抚养她长大成人的人;第三节写迷娘返回故国途中所见到的景象,迷娘即将回到故国,“父亲”应该是指带她回国的人。
教学策略:引导学生挖掘作者更深层的写作意图,促使学生获得更深刻的感情体验。结合教学实际和学生反馈,及时总结经验和教训,不断调整和改进,提升教学智慧优化教学设计,有效地促进教学的进步。
步骤四、拓
1.对比阅读中国版的《迷娘曲》——《 梅娘曲》,读出他们的异同点。
哥哥,你别忘了我呀,
我是你亲爱的梅娘,
你曾坐在我们家的窗上,
嚼着那鲜红的槟榔,
我曾轻弹着吉他,
伴你慢声儿歌唱,
当我们在遥远的南洋。
2.请阅读下面两首《迷娘》,把你最喜欢的一首按照我们以上鉴赏的方法进行鉴赏,写出300字以上的鉴赏文字,尤其欢迎个性化的创新鉴赏观点。
迷娘(之二)
只有懂得相思的人,
才了解我的苦难!
形只影单;失去了
一切欢乐,
我仰望苍穹,
向远方送去思念。
哎,那知我爱我者,
他远在天边。
我五内俱焚,
头晕目眩。
只有懂得相思的人,
才了解我的苦难!
迷娘(之三)
别让我讲,让我沉默,
我有义务保守秘密,
我本想向你倾诉衷肠,
只是命运它不愿意。
时候到了,日出会驱散
黑夜,天空豁然明爽;
坚硬的岩石会敞开胸怀,
让深藏的泉水流到地上。
谁不愿躺在友人怀中,
倾听他胸中的积郁;
只是誓言迫使我緘默,
只有神能开启我的嘴。
3.课堂小结:冰心曾说:“爱在左, 同情在右,走在生命的两旁,随时撒种,随时开花,将这一径长途,点缀得香花弥漫,使穿枝拂叶的行人,踏着荆棘,不觉得痛苦,有泪可落,却不是悲凉。这爱情、这友情,再加上一份亲情,便一定可以使你的生命之树翠绿茂盛,无论是阳光下,还是风雨里,都可以闪耀出一种灿烂夺目的光辉。亲情是一种深度,友情是一种广度,而爱情则是一种纯度。爱情则是一种神秘无边、可以使歌至忘情,泪至潇洒的心灵照耀。”
教学策略:从作品中提取指定信息,深度理解作品表达的思想。抓住关键语句,深度解读;针对具体问题讨论交流。此环节可提升学生积累与语感、交流与语境、实证与推理的学科素养,提高分析概括、领会理解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板书设计
教学策略:在板书设计上,引导学生掌握诗歌的意象、意境,通过意象、意境来把握诗歌的情感。帮助教师展开教学,也使学生能更好地理解学习、感知记忆。板书设计要使教学线索清晰,重点突出。
四、教学反思
歌德的《迷娘》(之一)是一首优美的抒情小品,诗人运用了传统的诗体,却在短小的篇幅中调动了诸多充满浪漫气息的意象,表达出强烈而真挚的情感。《 迷娘》(之一)收入长篇小说《威廉·迈斯特的学习时代》,而小说主要内容是什么,人物在什么情况下唱了这首诗歌,学生知之甚少,而这必然影响学生对这首诗歌情感的把握。如何分析意象的组合与诗人情感的关联,如何从意象入手把握诗人的情感,如何着手去观察、分析诗歌的体式特点以及这种体式特点与诗歌独特意蕴的互动关系,学生在这些方面尚缺乏较为充分的学习经历,在教学之前和教学过程中,应该作好相应准备。
设计意图:对本节课的教学设计进行整理和反思,通过分析诗歌中的意象来分析诗歌中蕴含的情感,结合教学实际和学生反馈,不断调整和改进,有效地促进教学的进步。必备知识
学科能力
学科素养
高考内容
第12课 玩偶之家(节选)/易卜生
学习理解能力:观察记忆、信息提取、分析概括、领会理解
实践应用能力:应用交际、解释推断、解决问题、策略运用
创新迁移能力:发散创新、批判赏析、内化完善
语言建构与运用
思维发展与提升
审美鉴赏与创造
文化传承与理解
1.理解戏剧重要词语、句子的含义
2.梳理、概括戏剧冲突(情节)、冲突原因、冲突作用
3.戏剧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
4.分析戏剧结构、概括戏剧主题
5.戏剧内容理解、艺术手法探究
6.鉴赏现代诗语言、形象、艺术手法
7.分析评价现代诗思想情感和观点态度
第13课 迷娘(之一)/歌德
致大海/普希金
自己之歌(节选)/惠特曼
树和天空/特朗斯特罗姆
语文核心素养和本课目标对照
语言建构与运用
积累与语感
感受课文的个性风格和整体风格;有感情朗读课文
整合与语理
分析作者的行文思路和创作风格,把握、模仿课文的行文思路
交流与语境
参与课堂讨论,清楚表达自己的见解
思维发展与提升
直觉与灵感
比照阅读本单元作品,发现异同
联想与想象
实证与推理
联系自身,感受不同作家的情怀
批判与发展
根据实际问题情境提出自己独到的见解
审美鉴赏与创造
体验与感悟
多角度欣赏作品,获得审美体验,认识作品的美学价值,发现作者独特的艺术创造
欣赏与评价
文章的深度分析(思路、语言、表现手法等)
表现与创新
独特的感受和独特的写作角度
文化传承与理解
意识与态度
开阔视野,培养开放的文化心态,提升人文素养
选择与继承
——
包容与借鉴
尝试探讨不同民族文学之间的共同话题和文化差异,尊重文化多样性,提升文化鉴赏力
关注与参与
把握诗歌中的意象,以及对当代的意义,培养学生独立、自信的意识
诗歌
选取的意象
营造的意境
表达的情感
第一节
柠檬花、绿叶、橙子、蓝天、和风、桃金娘、月桂
宁静、美好
这些具有意大利典型特征的意象是人物故国之思的寄托物,表达了浓郁的思乡之情。
第二节
成行的圆柱、辉煌的厅堂、宽敞明亮的居室、大理石立像
美好、哀婉
通过描写迷娘幼年时生活的房子,抒发对故国的眷念之情。
第三节
云径、山岗、驴儿、雾、岩洞、危崖、瀑布
神秘、险峻
通过这些意象,写出了迷娘返乡路途的艰险,抒发了她坚定的返乡意愿。
相关教案
这是一份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 中册13.1 迷娘(之一)教案,共1页。
这是一份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 中册13.1 迷娘(之一)教学设计及反思,共2页。教案主要包含了学习目标,重点难点,教学过程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 中册13.1 迷娘(之一)第1课时教案,共3页。教案主要包含了导入,知人论世,诵读赏析,艺术手法鉴赏,小结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文档详情页底部广告位](http://img.51jiaoxi.com/images/257d7bc79dd514896def3dc0b2e3f598.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