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 中册13.3 自己之歌(节选)第2课时教案及反思
展开
这是一份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 中册13.3 自己之歌(节选)第2课时教案及反思,共5页。教案主要包含了创设情境,导入新课,检查预习,了解背景,反复诵读,品读诗歌,再读诗歌,感受情感,比较阅读,布置作业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教学目标
1.结合诗歌意象,把握诗人情感。
2.发挥想象力,理解诗歌丰富的内涵。
3.结合具体作品,从语言的外在特征及内在特征入手,分析诗歌语言的独特。
重点难点
重点
1.发挥想象力,理解诗歌丰富的内涵。
2.分析诗歌语言的独特。
难点
1.品读诗歌语言,理解诗歌所蕴含的哲理
2.结合诗歌意象,感悟诗歌蕴含的情感力量。
3.理解诗歌中运用的象征手法。
课时安排
2课时
第2课时
课时目标
1.学习《致大海》和《自己之歌》(节选)。
2.了解诗歌作者惠特曼和普希金。
3.抓住关键词语,感悟诗中所蕴含的深层意义。
4.分析《致大海》的思路,把握感情线索,理清结构。
重点难点
1.分析诗歌意象,理解诗中凸显出的宏大的自我。
2.理解《致大海》中“大海”的象征意义和诗人的感情。
教学设计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普希金憧憬自由、民主,抨击暴政,但他的一生却是被禁锢在专制暴政之中的。诗人面对汹涌澎湃、自由奔放的大海,把大海当作倾吐心声的挚友,写下著名的诗篇。一花一世界,一叶一菩提。一片草叶,也有其存在的理由,世界上的每一种事物,都有其独特的价值。惠特曼从自然中感悟到了自我的价值、人生的哲理。今天我们来学习两位诗人的诗歌,去感受诗人的情感。
二、检查预习,了解背景
1.学生自主发言,介绍课前搜集到的有关惠特曼、普希金的相关资料。
2.点名让学生介绍两位诗人生活时代的背景。
3.教师补充有关内容。
三、反复诵读,品读诗歌
1.听《致大海》和《自己之歌》(节选)的朗读录音。
2.学生自读诗歌,同桌之间相互听读,相互评价朗读效果。
3.齐读两首诗歌,注意读出诗歌的节奏和情感。
4.分组讨论。
(1)《致大海》的行文思路是怎样的?
(2)《致大海》中,“大海”有什么特点?有何象征意义?
(3)《致大海》的内容是通过什么线索贯串起来的?
(4)诗人为什么用第二人称称谓大海?
(5)《致大海》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6)《自己之歌》(节选)这首诗的各节分别写了什么内容?
(7)《自己之歌》(节选)中,作者选取的意象有什么特点?作者是如何借助这些意象突出“自我”的?
5.师生共同探究归纳。
明确:(1)《致大海》全诗共15节,可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1、2):写诗人向大海告别。
第二部分(3~13):写大海引发诗人的联想,表达诗人对自由的渴望。分为两层:
第一层(3~7):写诗人向大海吐露自己追求自由的愿望,以及自己失去自由的痛苦。
第二层(8~13):写诗人对拿破仑和拜伦的追念,抒发诗人壮志未酬、前途渺茫的哀叹。
第三部分(14、15):写诗人再一次向大海告别,誓言决不忘记大海。
(2)在诗人笔下,大海是汹涌澎湃、自由奔放、桀骜不驯的。大海是人类自由精神的象征。
(3)诗人是以和大海的感情交流为线索来组织内容的。
(4)在诗人看来,大海以它的自由奔放展示它的美,向世人呼唤、吐诉。大海与诗人都有自由奔放的精神,所以用第二人称、拟人的手法,使得诗人与大海在感情上更能紧密相连。
(5)《致大海》借赞美自由奔放的大海,表达了诗人反抗专制压制,追求个性自由的感情。
(6)《自己之歌》(节选)共三节:
第一节:平凡的生命也可以成就精彩。
第二节:“我”和自然融为一体。
第三节:“我”不畏惧任何困难险阻。
(7)《自己之歌》(节选)第一节中,作者选取的意象有:草叶、蚂蚁、沙粒、鹪鹩的卵、雨蛙、黑莓、手掌上一个极小的关节、母牛、小鼠等意象;第二节中,作者选取的意象有:片麻石、煤、藓苔、水果、谷粒、可食的菜根。这些大都是自然界中平凡、微小的事物。作者运用对比的手法,通过议论的形式表明:自然界的事物,即使是平凡、微小的事物,都是充满了灵性的生命,自然事物在惠特曼的眼里都被赐予了灵魂。诗人认为,上天创造了自然,那么就无所谓高尚和卑劣,万物在上天面前都是平等的,自然界的任何事物都是一个个鲜活的个体。诗人以此突出了宏大的“自我”,强调了万物的平等。
四、再读诗歌,感受情感
1.配乐齐读诗歌,感受诗中情感。
2.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诗歌,要求对照名家朗读重新勾画节奏,注意停顿和高低音。
3.自由朗读,体味情感。
五、比较阅读
通过学习本课,我们发现,鉴赏外国诗歌,同样需要把握诗歌的意象特征,理解诗歌情感。联系我们学过的中国古典诗歌,谈谈中西方诗歌意象有什么不同。
明确:无论是中国诗歌还是西方诗歌,“意象”这一概念都包含两个内容,即“意”和“象”。前者为主观,后者为客观。主观的“意”要通过客观的“象”来表现,客观的“象”是主观的“意”的表现方式。
中国诗歌中的“象”多指客观物象,而“意”均不露声色地包容在物象中。中国古代有很多的咏物诗,都是亦物亦人,亦人亦物,都是“以我观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都是物我一体,难以分解。而西方诗歌中的意象则融入了诗人内在情感的主观图像。他们所选用的意象只是诗人心灵的物态化,是诗人表达自己感觉或情绪的“客观对应物”,缺少含蓄蕴藉。西方诗歌所追求的意象虽然独立鲜明,在表达上与中国古典诗歌非常近似,但却缺少中国古典诗歌那种深刻的内涵,也就是韵外之韵,味外之味。如诗歌中描写思乡,中国诗歌中有“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等名句,把思乡之情表达得委婉而含蓄;而《迷娘》中直接描写家乡的景物,热烈奔放地表达思乡之情。
六、布置作业
1.课下查阅舒婷的《致大海》,诵读鉴赏,体味两位诗人面对大海的丰富情感
2.去图书馆查阅或网上下载《自己之歌》,选取自己喜欢的语段背诵。
板书设计
道别——不舍
致大海 联想——失去自由的痛苦 壮志未酬、前途渺茫
道别——决不忘记大海
自己之歌(节选)
平凡也能成就精彩;人与自然融合;敢于挑战自然宏大的“自我”
相关教案
这是一份高中语文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 中册13.3 自己之歌(节选)第2课时教案,共4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明确目标,导入新课,反复诵读,理解诗意,仔细品读,鉴赏意象,比较阅读,布置作业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高中语文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 中册13.3 自己之歌(节选)第1课时教案,共2页。教案主要包含了创设情境,导入新课,朗读诗歌,感受诗意,布置作业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高中语文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 中册13.3 自己之歌(节选)第1课时教案,共4页。教案主要包含了创设情境,导入新课,知人论世,了解相关资料,反复诵读,品味内涵,研读课文,品味鉴赏,布置作业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