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上传资料 赚现金
    英语朗读宝

    人教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 中册 第三单元 10*《苏武传》名师教学设计

    人教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 中册 第三单元  10*《苏武传》名师教学设计第1页
    人教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 中册 第三单元  10*《苏武传》名师教学设计第2页
    人教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 中册 第三单元  10*《苏武传》名师教学设计第3页
    还剩11页未读, 继续阅读
    下载需要10学贝 1学贝=0.1元
    使用下载券免费下载
    加入资料篮
    立即下载

    高中语文10 *苏武传教学设计

    展开

    这是一份高中语文10 *苏武传教学设计,共14页。教案主要包含了单元知能对标,课文内容分析,学情整体分析,教学活动准备,教学活动设计,多媒体展示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课文内容分析】
    一、层次、结构、内容
    班固编著的《汉书》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在叙事写人方面有着很高的成就,是继《史记》之后的又一部史传文学巨著,展现了西汉广阔的社会生活和各种人物的精神风貌。《苏武传》是其中的名篇,节选自《李广苏建传》,文章以时间顺序记叙了苏武出使匈奴、持汉节不失的事迹,生动地刻画了苏武这位爱国者的形象,苏武出使匈奴,被扣留达十九年,其间可写事情无数,文章按时间顺序写来,脉络清晰,却并不平铺直叙,而是选取其中一些重要节点事件,详加描绘,表现人物在艰难环境中的人生选择和理想坚守,凸显人物的精神品质;其他无关紧要事情,则一笔带过或略述几句;其间运用插叙、借人物之口补叙等手段,同类情节(如两次自杀、两次拒降)又有不同表达,使得文章摇曳多姿,极富可读性。读者阅读此文,如观看一部英雄传奇大片;故事有头有尾,情节结构完整,一波三折;重点场面浓墨重彩,夺人眼目;人物语言富于个性,真切可感。
    文章的情节可概括为:
    奉命出使——因变被扣——自杀殉汉——卫律劝降——幽置大窖——苦守北海——李陵劝降——获释归汉
    根据情节发展变化,本文可以分为以下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1):介绍了苏武的身世、出使的背景及原因
    第二部分(2-8):重点记叙了苏武被扣留匈奴十九年备受艰辛而坚持民族气节的事迹。
    第三部分(9-10):介绍了苏武被放回汉的经过。
    二、总体写作特色
    《汉书》是一部“包举一代”的纪传体断代史,展现了西汉广阔的社会生活和各种人物的精神风貌,《苏武传》即是其中的名篇。文章以时间顺序记叙了苏武出使匈奴、因变被扣、力拒威逼利诱、苦守北海、持汉节不失的事迹,通过灵活选取人物的典型语言,凸显人物性格特征,生动刻画了苏武这一个性坚强、内心坚定、忠贞自守的爱国者形象。文章以叙事为主,不发议论,却通过精妙的选材、合理的裁剪、鲜明的对比,“于序事中寓论断”(顾炎武《日知录》卷二十六),表达了对苏武的敬佩、赞美与高度的评价。
    三、教学优势
    苏武牧羊的故事可谓家喻户晓,人人熟知。学生对这段充满传奇色彩的历史故事是十分感兴趣的。在学习《苏武传》的过程中,不能简单给苏武贴个爱国的标签,而要通过有效的语文活动,创设真实的学习情境,独立研读文本,产生切己观察和积极思考。有思辨含量的讨论,不仅能发展学生的逻辑思维,还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从而实现学科核心素养的整体提升。
    【学情整体分析】
    在文言文教学中,使用讲授教学法的比例大一些很正常,但也要注意通过创设情境、把课内外阅读资源整合起来,设计好自主合作探究式的学习活动,让学生更好地发挥学习的自主性,开展积极的语言实践活动,丰富阅读体验,实现真实学习和有效学习,从而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
    学情补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教学活动准备】
    一、任务专题设计
    阅读相关历史资料,了解苏武出使匈奴、因变被扣、力拒威逼利诱、苦守北海、持汉节不失的事迹,理解其个性坚强、内心坚定、忠贞自守的爱国者形象。
    体会苏武毫无私念、一心报国的胸怀,领略人物风采,感悟民族气节,弘扬民族文化。
    鉴赏人物的典型语言,鉴赏作品精妙选材、合理裁剪、善用对比、“于序事中寓论断”的叙事艺术。
    二、教学目标设计
    1.了解班固以及《汉书》的相关知识;积累文言常见的字词和句式,培养归纳整理字词的能力和习惯。丰富文言文的语言积累,学会在具体语境中分辨词语的意义和用法,把握古今汉语的差异和联系。
    2.链接考点,分析总结本文塑造人物形象的技巧和方法。
    3.研习史传作品,领略人物风采,理解史家对笔下人物的认识和评价,把握作者观点,理解文中反映的历史观念。
    三、教学策略设计
    1.通过预习指导,使学生借助课文的注释、工具书和参考资料了解时代背景、作者简况及各段大意,疏通文句。
    2.指导学生准确朗读,从而培养语言感知能力。3.结合语境分析语句,从而积累文言知识,培养学生语境意识。
    4.对人物进行概括评价,从中体会传记详略剪裁作用。
    四、教学方法建议
    指导自主教学法、探究教学法、参与式教学法,还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
    1.积累文言常见的字词和句式。
    2.分析总结本文塑造人物形象的技巧和方法。
    难点:
    1.学会在具体语境中分辨词语的意义和用法,把握古今汉语的差异和联系。
    2.鉴赏人物的典型语言,鉴赏作品精妙选材、合理裁剪、善用对比、“于叙事中寓论断”的叙事艺术。
    六、教学材料准备
    多媒体课件、_________________
    【本课目标和核心素养落实】
    七、课时建议:2课时
    【教学活动设计】
    教学导入
    导入语一:
    “苏武留胡节不辱,雪地又冰天,苦忍十九年。渴饮雪,饥吞毡,牧羊北海边。”这是一个妇孺皆知的历史故事。作为汉武帝的使臣,苏武受命出使匈奴。由于副使参与匈奴内部谋反,苏武遭到牵连。在自杀未遂、劝降不成的情况下,他被单于发落到遥远的北海,开始了牧羊人的生涯。唐代的温庭筠曾写过一首《苏武庙》,我们齐读一遍:
    苏武魂销汉使前,古祠高树两茫然。
    云边雁断胡天月,陇上羊归塞草烟。
    回日楼台非甲帐,去时冠剑是丁年。
    茂陵不见封侯印,空向秋波哭逝川。
    该诗颂扬了富有民族气节、忠贞不屈、心向故国的苏武。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篇《苏武传》。
    导语二:
    “苏武牧羊”的故事在我国可谓家喻户晓。汉武帝时,苏武奉命出使匈奴,被匈奴扣留十九年,历尽艰辛,持节不屈。两千多年来,苏武崇高的气节,成为中国伦理人格的榜样,成为民族文化的精神追求。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篇《苏武传》。
    导入语三:
    孟子说过:“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意思是说,高官厚禄收买不了,贫穷困苦折磨不了,强暴武力威胁不了,这就是所谓大丈夫。今天,我们就一起来认识一位有骨气的大丈夫——苏武,走进他充满血泪而又辉煌无比的人生。
    【多媒体展示】
    重点内容:
    苏武(?—前60)
    苏武,杜陵(今陕西西安东南)人,西汉时期杰出的外交家,民族英雄。天汉元年(前100)奉命以中郎将持节出使匈奴,被扣留。匈奴贵族多次威胁利诱,欲使其投降;后将他迁到北海边牧羊,扬言要公羊生子方可释放他回国。苏武历尽艰辛,留居匈奴十九年持节不屈。至始元六年(前81),方获释回汉。汉宣帝将苏武列为麒麟阁十一功臣之一,褒赞他爱国忠贞的节操。
    教学策略:导入语是课堂教学的重要一环,在此要充分体现“导向”“设疑”“激趣”等作用。导入要言简意赅,直指课堂下一个环节。无论哪种导入都需要以激情感染学生,并激发学生兴趣。
    设计意图:导入语一从温庭筠的《苏武庙》对苏武的评价切入;导入语二带领学生回顾苏武牧羊的故事;导入语三从孟子的话引出故事的主人公苏武。导入环节可以提升学生交流与语境、欣赏与评价的素养,增强其领会理解的能力。
    教学精讲
    步骤一、自主学习,厘清材料
    1.听录音朗读,了解主要意思,根据情节发展的脉络,为各个情节阶段添加小标题。
    2.人物传记是古代典籍中常见的文体,那应该怎样为一个人立传呢?本文是不是苏武的生平大事年表呢?
    明确
    传记的一般写法:①首先写人名,籍贯,品性综述;②然后按时间顺序选择典型事例表现人物;③最后为作者评说。读懂文言文段的关键是材料,即第②点;而材料无非是人的“言”和“行”,即看他(她)说什么做什么。本文不是苏武的生平大事年表,只记叙苏武出使匈奴,被羁留十九年的艰苦历程后,终得归汉的过程。
    3.厘清思路:苏武为何入胡?有何遭遇?结局如何?请列出作者的思路提纲。
    明确
    缘由:奉命出使匈奴,以通和好(1);
    虞常谋反,牵涉苏武(2—3);
    卫律逼降,苏武不屈(4—5)。
    遭遇:流放北海,杖节牧羊(6);
    李陵劝降,完全失败( 7—8)。
    结局:历尽磨难,终归汉朝(9—10)
    4.根据以上分析厘清情节脉络,把课文分为三部分。
    明确
    第一部分(1):介绍了苏武的身世、出使的背景及原因。
    第二部分(2—8):重点记叙了苏武被扣留匈奴十九年备受艰辛而坚持民族气节的事迹。
    第三部分( 9—10):介绍了苏武被放回国的经过。
    文章按时间顺序写来,脉络清晰。文章的情节可概括为:
    奉命出使——因变被扣——自杀殉汉——卫律劝降——幽置大窖——苦守北海——李陵劝降——获释归汉。
    教学策略:部分内容可以放到课前预习中去,这样可以节省课堂时间,提高课堂效率。培养学生信息提取和分析概括的能力。
    步骤二、按照情节发展,研习文本
    1.奉命出使。
    苏武出使匈奴的背景是什么?有什么作用?
    明确
    双方有互派使者的举动,也保留着互相扣留使者为人质的做法。这是苏武出使匈奴的背景,表明了苏武出使匈奴时严酷的历史环境;同时交代了匈奴“尽归汉使路充国等”只是因为“单于初立,恐汉袭之”的缓兵之计,并非真心和好;为下文苏武被扣留在匈奴埋下伏笔。
    2.因变被扣。
    苏武想自杀的原因是什么?(用原文回答)作为一个使臣,此时遇到意外的变故,他为什么说是“负国”呢?
    明确
    “事如此,此必及我,见犯乃死,重负国。”在他自杀的理由中最核心的词是“重负国”。“负国”的原因:张胜私自参与叛乱阴谋,损害了汉朝的信义,有悖于汉、匈通好的宗旨,使汉朝处于理亏的地位,自己作为正使没有及时发现制止,这是失职,此为一“负国”;如果被匈奴拘捕审讯,受到侮辱之后才死,使汉朝的尊严受到损害,那就更加给汉朝丢脸,此为二“负国”;处理不好会引发两国的矛盾,很有可能汉、匈的战争就会因此而起,此为三“负国”。
    3.自杀殉汉。
    苏武的自杀,引起了什么反响?苏武的自杀行为表现了他什么样的品格?
    明确
    苏武自杀后,卫律惊,常惠等人哭,单于壮其节。他自杀的行为让敌人感到震撼,进而感佩,令他的同行者放声大哭,连敌方的单于都被他的气节打动。这一行为突出的是一个人的人格魅力,表现了苏武的忠贞爱国、舍生取义和以死明志,表现了他对汉朝的忠贞不渝。
    4.卫律劝降。
    (1)写张胜请降,有何用意?
    明确
    一个“请”字写出了张胜在卫律剑下丧失骨气、奴颜婢膝的样子,反衬了苏武宁死不屈的崇高气节。
    (2)卫律是怎么对苏武进行劝降的?苏武又是如何应对的?
    明确
    卫律的劝降方式是软硬兼施、威逼利诱。先以副使张胜获罪,苏武“当相坐”来胁迫他,遭拒绝后又举剑来威逼,然“武不动”。威逼不成,又来利诱。卫律原来是汉朝的武将,是被匈奴俘虏后投降的。苏武对其威逼而“不动”,对其利诱则“不应”,表现对其为人的鄙夷。当他说出“与君为兄弟”的话后,苏武终于忍无可忍,“骂律”,自始至终都以强硬的姿态抵抗。双方矛盾斗争激烈,场面紧张。
    (3)请学生分角色表演劝降情节,用情景剧的形式还原历史现场。要求学生仔细研究课文内容,小组合作探讨角色划分。适当增添调整故事情节,按照自己的理解表演出来。
    5.幽置大窖、苦守北海。
    作者是如何刻画苏武形象的?明确
    通过典型环境,烘托人物。苏武在匈奴十九年,饱尝艰苦。被囚禁于大窖,断绝饮食,啮雪吞旃,单身流放,掘鼠穴收野果,苏武顽强地活了下来。在最困难的时候,他始终“杖汉节牧羊,卧起操持,节旄尽落”,强烈的爱国意志支撑着他在苦难中坚守。通过对艰苦考验的描写,表现苏武坚韧不拔、历久不衰的爱国意志,表现出苏武的铮铮铁骨及高尚情操。
    6.李陵劝降。
    李陵是怎样劝说苏武的?
    明确
    (1)以忠义无人能见,汉朝百姓看不见,汉朝天子更看不见之由诱使苏武放弃守节。
    (2)说明苏武家人的不幸遭遇:长兄苏嘉(长君),伏剑自刎;弟弟苏贤(孺卿),饮药而死;母亲已死,妻子改嫁,妹妹和儿女生死未卜。
    (3)述说自己投降的经历。
    (4)现在的皇帝年老昏庸,法令无常,不值得为他守节。
    李陵曾为汉朝立下战功,因寡不敌众战败投降,被汉武帝诛灭家族。所以在劝降时用攻心法。这段描写不但表现了苏武可贵的气节,同时也刻画了叛将李陵尚未泯灭的羞恶之心被苏武的大义凛然唤醒了——“ 因泣下沾衿”,此处苏武的斗争对象是故友,双方的心态都比较复杂。
    7.获释归汉。
    “始以强壮出,及还,须发尽白”饱含着作者怎样的感情?
    明确
    (1)感叹、敬佩之情溢于言表:一生的大好时光都在煎熬中度过;坚守信念,维护了汉朝的尊严,保持了崇高的民族气节。
    (2)欣慰之感也显而易见:历尽磨难,终于完成了出使的任务,荣归故里。
    教学策略:落实文言文知识积累的教学目标。重点字词的理解,离不开整段的语境。因文章较长,在这里选择按照文章情节的发展顺序安排落实文言知识的任务。提高学生领会理解的能力,培养体验与感悟的学科核心素养。
    步骤三、合作探究,代表发言
    1.作者是如何刻画苏武这个形象的?在写作上有什么特色?
    明确
    详略得当;语言、细节描写;对比反衬。
    2.课文在写人时,有详有略。本文主人公是谁?哪些人物写得详细?哪些人物写得简略?
    明确
    主人公:苏武。主要人物:张胜、卫律、李陵。
    次要人物:单于、汉使者……
    3.以上是人物安排上的详略处理,其实本文在叙事上也做到了详略得当。哪些事详写了?哪些事略写了?
    明确
    详:苏武宁死不降(卫、李劝降)、卧雪牧羊……
    略:苏武为於靳王赏识及牛羊被盗……
    4.文章对卫律和李陵劝降的部分描写得特别详细,作者为什么要这样处理,用意是什么?
    明确
    卫律和李陵对苏武的劝降是最能表现苏武的气节的,所谓“真金不怕火炼”,面对威逼利诱,面对死亡威胁,多少所谓的英雄好汉都经受不住考验而变节投降,唯有苏武始终信念如磐石般坚定,宁死不屈,忠贞不渝。
    作用:突出主题,表现苏武崇高的民族气节、强烈的爱国意识、艰苦卓绝的斗争精神。
    5.文章是怎样用语言、细节刻画人物的?
    明确
    (1)语言描写多集中于“受审讯”和“劝降”两件事。例如:“屈节辱命,虽生,何面目以归汉!”引佩刀自刺。武骂律曰:“女为人臣子,不顾恩义……匈奴之祸,从我始矣。”
    (2) 细节描写。例如:武留匈奴凡十九岁,始以强壮出,及还,须发尽白。苏武自剌一节,被置于地坎温火之上,“蹈背出血,气绝复苏”,充满悲壮色彩,而周围人的反应是“卫律惊,自抱持武”“惠等哭,舆归营”“单于壮其节”。这一惊、一哭、一壮的细节描写充分衬托出苏武的铮铮铁骨及高尚情操。
    6.我们看到了一个什么样的苏武?
    明确
    忠君爱国、威武不屈、贫贱不移、忠贞不渝、坚韧不拔……
    7.哪些人物对苏武性格起到了对比反衬的作用?试作简要分析。
    明确
    张胜的贪生怕死——苏武的大义凜然;卫律的卖国求荣——苏武的高风亮节;李陵的计较个人得失——苏武的忠君报国。
    (1)张胜:糊涂地帮助了缑王的谋反,事情败露后又经受不住考验,叛变投降。苏武:清醒地认识到使节行为不当会引起两国纷争,欲以死息祸,面对匈奴的劝降始终保持着可贵的民族气节。
    (2)卫律:卖国求荣,阴险狡诈,气焰嚣张,不可一世。苏武:为国效命,忠贞不贰,不卑不亢,一身正气,光明磊落。
    (3)李陵:为一己之私而叛国,懦弱,意志不坚,矛盾,痛苦。苏武:以国家的利益为先,忠贞不渝,坚韧不拔,无怨无悔。
    在各种人物的对比反衬下,我们看到了一个丰满立体的苏武,他有清醒的外交意识,待人接物不卑不亢,面对威逼利诱坚贞不贰,长达十九年守节的坚韧不拔。苏武的这些性格在那些或屈或降的人物的对比下,更加具有震人心魄的人格魅力,千古流芳!“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教学策略:通过分析人物经历逐步了解苏武其人,总结概括出他的形象特点,进一步感受他身上蕴含的精神力量培养选择与继承、包容与借鉴的学科素养,提高内化完善的能力。
    步骤四、拓展延伸,丰富写作素材
    1.苏武在匈奴支撑十九年,靠的是什么?
    明确
    艰苦卓绝的斗争精神;信念与意志;对大汉的忠诚。
    2.苏武入胡遭遇变故曾两度欲引刀自决,后来被困大窖、牧羊北海时却又千方百计要活下去。这前后不一的做法是否矛盾?会不会影响他爱国志士的光辉形象呢?
    明确
    不会。引刀自绝是表示坚决不投降的决心,维护尊严。坚强地活下去是打消匈奴摧毁其肉体、征服其意志的念头。同样是在维护尊严,但活的前提与支柱依然是汉朝使者的身份,所以他“杖汉节牧羊,卧起操持”。
    3.苏武不辱使命,荣归故里,请你为苏武写一段颁奖词。
    明确
    苏武,他是铁骨铮铮的爱国志士,不畏强权,不辱使命,不放弃坚守的方向。命运向他俯首,黑暗向他投降,正义向他挥手致敬。一位可歌可过的忠诚义士,以他的青春年华,以他的苍颜白发,在广阔无垠的草原上,展示了他高洁的灵魂;用他顽强的生命力,用他坚定的意志力,在中原大地上,树立起一座不倒的丰碑——永远不死的爱国心。
    十九年的执着, 十九年的信仰,换来的是永垂不朽!苏武的执着,李陵不懂,卫律不懂,单于亦不懂。那执着是对爱国的一种伟大诠释,我们记住了苏武,历史记住了苏武!
    在他的生命里,国家为重,生命私利为轻。十九年的苦难与折磨,他的头发白了,胡须长了,但他依旧手持汉节,心存家国。一颗坚贞不屈的爱国之心温暖了无边的荒野,富贵不动心,威武不屈膝,他用行动捍卫了尊严。
    4.积累关于气节的名句。
    (1)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论语·子罕》)
    (2)不降其志,不辱其身。(《论语·微子》)
    (3)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论语·卫灵公》)
    (4)宁为玉碎,不为瓦全。(《北齐书·元景安列传》)
    (5)疾风知劲草,板荡识诚臣。(李世民《赐萧禹》)
    (6)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周敦颐《爱莲说》)
    (7)名节重泰山,利欲轻鸿毛。(于谦《无题》)
    (8)粉骨碎身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于谦《石灰吟》)
    (9)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司马迁《报任安书》)
    (10)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文天祥《过零丁洋》)
    (11)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郑燮《竹石》)
    课堂小结
    文章记述了苏武出使匈奴、因变被扣,面对威逼利诱坚守节操,苦守北海、持汉节不失的事迹,生动地刻画了一个“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爱国志士的光辉形象。
    教学策略:将苏武身上最能打动我们的地方用颁奖词的形式写出来。补充了关于气节的名句,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写作素材。这个任务既要求对苏武的人物特点有自己的思考,又锻炼了学生批判赏析、内化完善的能力。
    三、板书设计
    教学策略:按照时间顺序梳理文章的故事情节来设计板书,展示了本课的重点知识体系,把握内在逻辑关系,帮助教师展开教学,也使学生更好地理解记忆。
    四、教学反思
    这篇课文篇幅较长,语句较生拗,学生比较难以进入情境。在讲课之前,要督促学生作课前的译注准备工作,让学生们自行翻译课文,并将难以理解的实词词义、虚词的意义和用法、一词多义、通假字、词类活用、古今异义、特殊句式等文言文知识点结合资料自行地标注在书本上。虽然比较辛苦,但是便于学生熟悉课文,而且能使自己的课程不再停留于字、词、句的释义层次,可以去深入挖掘课文内涵。所以,在上课时几乎每个学生都有发言的机会,并且比较熟练,这样就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但是由于篇幅较长,课时较多,很熟悉课文的同学显得有些不耐烦,不熟悉课文的同学却不太能跟上课堂的节奏,因此应该多督促学生做好预习工作,让基础好的同学多带动基础差的同学。另外,学生还应加强朗读,使之理解课文更为深刻。
    问题讨论环节让学生评价苏武,对他们进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引导。在讨论中,学生对“民族气节”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他们觉得那是我们中华民族的思想精髓,也是我们民族不断前进的内驱力。在物欲横流的当下,更有其独特现实意义,进而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这一环节,学生开始时争论激烈,后来基本上达成了共识。
    人物对比可引起学生的兴趣。他们先朗读描写李陵、卫律和苏武的语段,卫律傲慢自大、阴险狡诈的小人嘴脸,李陵的愧疚和苏武的忠贞不贰、不卑不亢、一身正气通过朗读展示了出来。学生对此环节很感兴趣。
    设计意图:对《苏武传》的教学设计进行整理和反思,结合教师实际感受和学生反馈,及时总结每节课的经验和教训,不断调整和改进,提升教学智慧、优化教学设计,能够有效地促进教学的进步。
    必备知识
    学科能力
    学科素养
    高考内容
    第9课 屈原列传/司马迁
    学习理解能力:观察记忆、信息提取、分析概括、领会理解
    实践应用能力:应用交际、解释推断、解决问题、策略运用
    创新迁移能力:发散创新、批判赏析、内化完善
    语言建构与运用
    思维发展与提升
    审美鉴赏与创造
    文化传承与理解
    1.相关文化知识、作家作品
    2.文言现象(实词、虚词、特殊句式等)
    3.断句的方法和技巧
    4.文意概括与分析
    5.翻译
    第10课 苏武传/班固
    第11课 过秦论/贾谊
    五代史伶官传序/欧阳修
    语文核心素养和本课目标对照
    语言建构与运用
    积累与语感
    读准字音,疏通文义
    整合与语理
    落实文言实词、虚词词类活用以及特殊句式等
    交流与语境
    在特定的语境中讨论问题
    思维发展与提升
    直觉与灵感
    ——
    联想与想象
    课文段落之间的关联以及行文思路
    实证与推理
    能根据实际问题情境提出见解
    批判与发展
    ——
    审美鉴赏与创造
    体验与感悟
    从苏武身上感悟精神力量
    欣赏与评价
    针对本课内容和手法的鉴赏与评价
    表现与创新
    对于历史人物提出独特的看法和评价
    文化传承与理解
    意识与态度
    感受史书忠于历史、秉笔直书的实录精神
    选择与继承
    继承发扬传统文化,弘扬苏武矢志不渝的爱国情怀
    包容与借鉴
    ——
    关注与参与
    课内阅读和课外延伸活动

    相关教案

    高中语文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 中册10 *苏武传教案:

    这是一份高中语文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 中册10 *苏武传教案,共9页。教案主要包含了学习目标,重点难点,教学过程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高中人教统编版10 *苏武传教案设计:

    这是一份高中人教统编版10 *苏武传教案设计,共25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核心素养,教学设计,整体感知,把握文意,解读文本,感受人物形象,拓展提升,深入探究,结语,课时作业,十段内容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语文选择性必修 中册10 *苏武传教案:

    这是一份语文选择性必修 中册10 *苏武传教案,共10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教学目标,教学重点,教学难点,教学方法,教学过程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文档详情页底部广告位
    • 课件
    • 教案
    • 试卷
    • 学案
    • 其他
    欢迎来到教习网
    • 900万优选资源,让备课更轻松
    • 600万优选试题,支持自由组卷
    • 高质量可编辑,日均更新2000+
    • 百万教师选择,专业更值得信赖
    微信扫码注册
    qrcode
    二维码已过期
    刷新

    微信扫码,快速注册

    手机号注册
    手机号码

    手机号格式错误

    手机验证码 获取验证码

    手机验证码已经成功发送,5分钟内有效

    设置密码

    6-20个字符,数字、字母或符号

    注册即视为同意教习网「注册协议」「隐私条款」
    QQ注册
    手机号注册
    微信注册

    注册成功

    返回
    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