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绵阳市芦溪中学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12月月考语文试卷(Word版附解析)
展开
这是一份四川省绵阳市芦溪中学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12月月考语文试卷(Word版附解析),文件包含四川省绵阳市芦溪中学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12月月考语文试题Word版含解析docx、四川省绵阳市芦溪中学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12月月考语文试题Word版无答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27页, 欢迎下载使用。
本试卷分为试题卷和答题卡两部分,其中试题卷共6页;答题卡共2页。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注意事项:
1. 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学校、班级、姓名用0.5毫米黑色签字笔填写清楚,同时用2B铅笔将考号准确填涂在“考号”栏目内。
2. 选择题使用2B铅笔填涂在答题卡对应题目标号的位置上,如需改动,用橡皮擦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非选择题用0.5毫米黑色签字笔书写在答题卡的对应框内,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草稿纸、试题卷上答题无效。
3. 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卡收回。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黄河从青藏高原出发,途经川、青、廿三省,随后切开重重大山,蓄力北上。紧接着,从晋陕大峡谷奔涌而出,于河洛一带不断建造冲积平原,这里便是中原。最后,黄河携带着来自黄土高原的肥沃泥沙倾泻而下,成就了沃野千里的华北大平原。这就是黄河,她与黄土高原一起“带来”了中华民族最初的家园。
有了大河,并不一定能产生人类及文明。黄河,在当时就为人类起源做足了准备。首先,黄河本身就是“养料”。黄河上游兰州以上的河段被看作黄河的产水区,这一河段主要流经青藏高原。这里气温低,蒸发弱,因此降水大多转变成河流径流,黄河便在此段汇聚了大量的水。而黄河中下游的陕西、河南、山东等地都是用水区,虽然河南、山东的部分支流也给黄河带来了一些水量,但都是“杯水车薪”,他们每年的用水量远超产水量。在缺水的北方,黄河如母亲一般“滋养”了大部分的沿线省份,另一个绝佳的条件便是黄河流域的气候。黄河流经的大部分地区处在北温带,古代气候又比现在温暖,加之黄河流域降水多集中在夏秋两季,这是全年气温最高、光照最强、作物生长最旺盛的时期,多雨与热季有利于作物生长。此外,黄河下游冲积平原的土壤肥沃、疏松,在这种土壤里,即使是木、石等原始的工具,也能发挥出媲美青铜甚至铁农具的耕作水平。
当黄河与气候、黄土搭好了舞台,人要作为主角开始登场,接下来他们便会上演序幕:耕种劳作。这
是黄河流域发展的第二个里程碑——农业起源,距今七八千年,黄河流域主要孕育以粟、黍主的旱作农业,而南方则依托长江出现了稻作的萌芽。稻作对水需求量大,古人控水能力不如现在,因此过去长江流域稻作生产不稳定。与稻作不同,旱作对水需求不大,适合黄河流域。此外旱作的流程技术更为简单,不需精耕细作。当时,黄河流域的先祖们还发明了许多适应旱作的工具,有石铲等生产工具、石磨盘等脱粒工具,可见当时原始的粮食生产加工已经出现。到了距今四五千年的铜石并用时代,黄河流域农业发展趋近成熟,不少地方还出现了大型磨光石斧等磨制石器。
黄河流域农业的发达为文明的出现奠定了物质基础,文明的雏形得以诞生。山西的陶寺遗址就是证明。陶寺遗址的耒耜上发现刻有文字符号,这是迄今考古发现最早的汉字。此外,陶寺遗址已经有了“都城”的雏形,这里的整体布局分不同功能区,如宫殿区、祭祀区、普通居民区等,意味着当时这里已出现了阶级分化。至此,黄河流域即将开启新的篇章—文明时代。
在新石器时期,黄河文明并非一枝独秀,长江流域有良渚文化,辽河流域有红山文化……可谓“满天星斗”,直到夏商周之后,黄河文明才凸显出来,成为“众星捧月”般的主体文明。可以说,从夏商周到唐宋,黄河流域一直都是中国政治、经济和文化的中心。
而黄河文明会成为中华文明的主体之一,与洪水有很大关系。一方面,4000多年前尧舜时期世界性的大洪水,导致氏族部落大迁徙,纷纷向黄河中游的高原山丘一带迁移,最终缔造了黄河中游文明的中心区,另一方面,洪水治理是大工程,需多人团结协作,更需强有力的组织来协调,在此过程中,逐步产生了凌驾于一般氏族部落的权力机构,可以说,治水对夏朝的建立甚至是黄河文明的发展都起到了重要作用。
夏朝建立后,都城曾多次迁移,但都集中在今河南、山西中南部的黄河流域,随后,商取代夏,周取代商,但商周的都城都集中在黄河流域,三朝建都于此,文明代代相袭。三代文化以“礼制”为主脉,“夏礼”“礼”“周礼”一脉相承,“礼制”文化成为黄河文明的核心,也成为中华文明的主流之一。
(摘编自(黄河,为什么能成为中华民族的母亲河)
材料二:
黄河流经世界上最大、最厚的黄土高原,以及黄土冲积形成的大平原。在文明早期,的确有它的优势,但随着气候变迁,其缺点也逐渐显现。黄河流域气候整体变干变冷,降水多在夏秋之际,且集中于中游,加之中游植被破坏严重,土地大片沙化,大而集中的降水冲刷着疏松的黄土,造成严重的水土流失。黄河中游流速快,泥沙不易淤积;而下游流速慢,所以每年约几亿吨泥沙堆积于此。天长日久,河床不断抬高,逐渐形成“悬河”——河床要比两边的土地都高。随着河床逐渐淤高,河堤也得不断加高。在河南开封,黄河高出南岸八到十米,而三五层楼高的水都靠堤坝拦着。堤坝稍有损坏,后果就不堪设想。历史上黄河的决口几乎每年发生,一些人祸又加剧了这一灾害。黄河,似乎真的像母亲一样,逐渐走向“衰
老”。
那么,黄河的未来如何?黄河文明是否从此衰落呢?从过去的七十年看,黄河已进入了复兴阶段,首先,七十多年来,黄河保持了安流,没有再出现大的决口,其次是水土保持,特别是改革开放以后,黄河流域中游的水土保持获得了成功。此外,还有黄河流域的综合开发,从上游开始修建了几十座大坝和水利工程,大多是发电、灌溉、防洪、防凌的综合利用,促使黄河流域产生更高的经济效益,同时自然环境也得到保护。随着黄河综合治理不断加强,黄河文明复兴便有了坚实的基础。我们期待中华民族的母亲河再度充满活力,并永葆青春。
(摘编自《黄河与中华文明)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黄河从青藏高原出发,一路奔涌穿越重重大山、峡谷,最终形成沃野千里的华北大平原。
B. 黄河流域有产水区和用水区之分,区别二者的主要标准在于当地是否有支流提供水源。
C. 陶寺遗址出现的文字符号和分不同功能区的“都城”雏形,证明此处诞生了文明的雏形。
D. 黄河下游形成“悬河”,与黄河流域气候变化、土地沙化、下游流速缓慢等原因有关。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黄河流经区域的自然条件,对于该地区的降水能否转化为黄河水量有着重要的影响。
B. 由于黄河流域的居民有着更强的控水能力,所以黄河流域的农业曾比长江流域更发达。
C. 过去七十年来对黄河进行开发和利用的经验表明,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是可以兼顾的。
D. 考察黄河流域的历史和发展现状,可以看出河流的兴衰是自然与人类共同作用的结果。
3. 下列选项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一第六段观点的一项是( )
A. 《史记·五帝本纪》记载,禹治理黄河水患,“通九道,陂九泽,度九山”,最后“方五千里”都得到安抚并来朝进贡。
B. 《汉书·沟洫志》记载,“中国川原以百数,莫著于四,而河为宗”,历史上黄河一直被誉为“百川之首”“四渎之宗”。
C. 据《左传》记载,春秋时期黄河水系已具备了一定规模的水运能力,水运不仅加强了地区联系,还促进了经济文化发展。
D. 唐宋时期,黄河流域的长安、汴梁作为当时全球范围内最发达的都市,其形成的城市文明对世界文明产生了深远影响。
4. 请根据材料一相关内容,用简明的语言将表格信息补充完整。
黄河流域自然条件为人类及文明起源所做的准备
5. 人类活动在黄河文明的发展过程中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请综合两则材料简要分析。
【答案】1. B 2. B
3. A 4. ①. 能滋养缺水的用水区 ②. 温暖,降水集中在夏秋两季
5. ①发展农业,为黄河文明诞生提供了物质基础。②治理洪水,建都于黄河流域,促进黄河文明成为主体文明。③加强对黄河的综合治理,为黄河文明复兴奠定坚实基础。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B.“区别二者的主要标准在于当地是否有支流提供水源”分析有误,从文中看,上游兰州以上的河段被看作黄河的产水区,中下游的陕西、河南、山东等地都是用水区,支流不是区别依据。
故选B。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根据文章内容进行推断的能力。
B.文中没有信息表明“黄河流域的居民有着更强的控水能力”,也不能据此说明黄河流域比长江流域农业更为发达。从材料一第三段看,黄河流域农业发达的原因在于这里主要孕育以粟、黍为主的旱作农业,对水需求不大;而由于“稻作对水需求量大,古人控水能力不如现在,因此过去长江流域稻作生产不稳定”。
故选B。
【3题详解】
自然条件
特点
作用
水量
水量充沛
①__________
气候
②__________
有利于作物生长
土壤
肥沃、疏松
易于耕种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
材料一第六段主要表明洪水导致的迁徙和对洪水的治理对黄河文明的发展起到重要作用两个内容。
A.“通九道,陂九泽,度九山”,最后“方五千里”都得到安抚并来朝进贡,可见河渠修复,促进交流,符合第六段内容。
B.只强调了黄河的价值。
C.只强调黄河不仅加强了地区联系,还促进了经济文化发展。
D.强调了黄河流域的长安、汴梁都城的作用。
故选A。
【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信息和概括内容的能力。
结合“在缺水的北方,黄河如母亲一般‘滋养’了大部分的沿线省份”可知,黄河水量丰沛,流经之处,能给缺水的地区带来用水,故其作用应填写“能滋养缺水的用水区”。
结合“另一个绝佳的条件便是黄河流域的气候。黄河流经的大部分地区处在北温带,古代气候又比现在温暖,加之黄河流域降水多集中在夏秋两季”可知,黄河流域降水多集中在夏秋两季,气候温暖,作物生长旺盛,其特点应填“温暖,降水集中在夏秋两季”。
【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概括内容和理解作者观点态度的能力。
“耕种劳作。这是黄河流域发展的第二个里程碑——农业起源,距今七八千年,黄河流域主要孕育以粟、黍主的旱作农业,而南方则依托长江出现了稻作的萌芽……”“黄河流域农业的发达为文明的出现奠定了物质基础,文明的雏形得以诞生”,人们利用温暖的气候、肥沃的黄土和充足的水源,发展农业,使黄河流域农业发展趋近成熟,使用在当时较为先进的农耕工具,为黄河文明诞生提供了物质基础。
“而黄河文明会成为中华文明的主体之一,与洪水有很大关系。一方面,……可以说,治水对夏朝的建立甚至是黄河文明的发展都起到了重要作用”“……商取代夏,周取代商,但商周的都城都集中在黄河流域,三朝建都于此,文明代代相袭”,先民治理洪水,团结协作,产生了组织机构,治水对夏朝的建立甚至是黄河文明的发展都起到了重要作用;建都于黄河流域,文明代代相袭,促进黄河文明成为主体文明。
“首先,七十多年来,黄河保持了安流,没有再出现大的决口,其次是水土保持,……此外,还有黄河流域的综合开发,从上游开始修建了几十座大坝和水利工程,……”,加强对黄河的防洪、保土治理,促使黄河流域产生更高的经济效益,为黄河文明复兴奠定坚实基础。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走向界碑
王族
命令下来了。
命令很简单,让汽车连派几个人去一号达坂,用红漆把界碑上的“中国”二字描红。一号达坂在多尔玛边防连,汽车连上喀喇昆仑山时会路过那里,任务便落在了汽车连头上。
车队很快上路,早上出发,一路迅疾,跑了一天,才到了多尔玛边防连。
进入多尔玛院子后,排长田一禾抬头向上看了看,一号达坂的海拔5800多米,几乎与云朵挨在一起。边防连就在一号达坂下面,抬头能看见,但上去一趟却很难,大雪封山后就更上不去了,只有等到开春后积雪融化,在巡逻时才上去一趟。①空气稀薄、缺氧、高原反应等,会在迈出第一步时,像石头一样压在战士们身上,像针扎一样让脑袋生疼,像被抽去筋骨一样让双腿发软。边防线在一号达坂上,必须上去巡逻。那里,除了边防军人几乎没有人上去。
战士们每次上去都议论,咱们如此艰难地爬上一号达坂,是为了什么?有的说,是为了到达,咱们到达就证明是坚守;有的说,是为了看一眼界碑上的“中国”二字,那两个字红灿灿的,好看。
田一禾很想去一趟一号达坂,作为职业军人,只有上了一号达坂,对界碑敬一个军礼,才算是真正到了边关。虽然在喀喇昆仑山上苦,但并不能苦熬,必须在苦中见精神,苦中有作为,这就是喀喇昆仑山精神——一天天忍,一月月熬,一年年扛。有一个说法,在喀喇昆仑山上的无人区,但凡出现人,那一定是军人。
“连长,还是我去一号达坂吧!这么多人,这么多车,需要你带队……”“你一个排长,操的是连长的心……”肖凡有点不耐烦了。
是啊,他是排长,肖凡是连长,道理就这么简单。除非连长生病,否则他没有机会。
②天很快就黑了下来。
多尔玛因为孤零零地处在一号达坂下面,加之四周没有村庄和走动的人,所以夜好像更厚重,像铁板一样紧紧夹着边防连,就连窗户上的灯光,也好像被压得发不出光芒,一副随时都要熄灭的样子。
其实,多尔玛的夜晚,与别处的夜晚并无二致,都是夜色将万物遮蔽,所有生灵都屏息歇息,以挨时间到天亮。
起风了,田一禾走到窗前,看见外面的树枝掠起一团幻影,过了一会儿风小了,树枝还在不停地摆动。因为风总是从一个方向吹,树枝便向另一个方向弯去,看上去像是整棵树都弯着腰,再也不会直起来。喀喇昆仑山上的人很苦,树也不例外,人苦了还可以倾诉,树却无言无语,把磨难熬成了无言。
在喀喇昆仑山上,很难让一棵树活下来,往往栽十棵也就活一两棵,而且一个冬天过后,第二年只剩下一根秃干。窗外的这棵树,不知费了多少工夫才活到现在,一天天被风吹打,一年年经历风雪,在春天
生出绿色,让战士们欣喜。
风不停,树亦无法停止摆动。③人不能久看,看久了心里会难受。
在一号达坂上每走一步都缺氧、气喘、胸闷、头疼,要忍受常人难以想象的折磨。田一禾听说有一次,战士们走到离界碑100多米的地方,气喘吁吁一步一停,用了一个多小时才到界碑跟前,到了界碑旁要说话,得慢慢转过身,一字一顿才能说一两句话。
外面的风又刮了起来,好像一个挣扎的人,在向着幽暗的地方挪动。
因为奔波了一天,战士们早早地睡了。田一禾也躺下睡觉,他与肖凡同屋。
半夜,田一禾梦见自己在阿里的狮泉河边,他本来想去看看河中有没有鱼,却离狮泉河越走越远,直至走到一片荒地上,才发现自己走反了方向。
他转身往回走,一场风刮了起来,而且越刮越大,而且还夹杂着沙子,打在脸上一阵生疼。刮在阿里高原上的都是冷风,不一会儿就将田一禾冻得瑟瑟发抖。
狮泉河就在不远处,他看得清清楚楚,好像还看见了水里的鱼,但是他却在大风中迈不开步子。他想,不怕慢就怕停,慢慢走吧,哪怕狮泉河再远,迟早也能走到它跟前。
没走几步,就走不动了,只好停下来喘息。虽然在梦里,人仍然高原反应,做梦的人不知详情,只是难受。
过了一会儿,喘息渐缓,又往前走。
有一个人在前面健步如飞,大风奈何不了他,高原更不能让他慢下来。
田一禾对那人喊叫,风太大了,不能走这么快。喊完了自己笑自己,你想快还快不了呢,倒替别人操心。
很快,田一禾发现因为风太大,他喊出的话,像是被风中的大嘴一口吞了,那人没有听见。
那人会不会是肖凡?好像是。又好像不是。
那人走得轻快如飞,田一禾心里的答案也随之起起伏伏。最后,好像风中的石头落了地,他断定那人是肖凡。他又想喊叫一声,却看见那人被风刮得飞起,像树叶一样漂过狮泉河,落到了对面的山洼里。“连长……”这次他喊出了声,肖凡却已经不见了。不见了……是生还是死,他不敢往下想。
大风停了。一下子就停了,好像没有刮过一样。
田一禾急急往前走,他要赶回多尔玛边防连,告诉大家肖凡出事了。多尔玛离狮泉河很远,但梦是无序的世界,田一禾说到就到了。
奇怪的是,肖凡却在多尔玛,完好无损。梦中人半醒着,田一禾没有惊讶,他对肖凡说话,却听不清自己对肖凡说着什么。而肖凡一会儿点头,一会儿又摇头,好像对他的话有肯定,也有反对。田一禾纳闷,肖凡到底是什么意思?他唯一清楚的是,肖凡要一个人去一号达坂。④他于是大声对肖凡说话,声音很大,
但还是听不清自己在说什么。
他的声音钻入自己耳朵,刺出一阵疼痛,把自己折磨得醒了过来。一醒来,疼痛消失了。
肖凡真的病了。
(有删改)
6.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命令下来了”自成一段,小说以此开头,既能突出军令如山,又能自然引出边防官兵执行命令的具体过程。
B. 界碑上的“中国”,“红灿灿的,好看”,这样的评价虽然朴素但感情丰富,可见官兵们是新时代最可爱的人。
C. “多尔玛的夜晚,与别处的夜晚并无二致”,意在强调祖国的每一寸土地都应该珍惜,绝不允许其他势力染指。
D. “肖凡真的病了”意味深长,田一禾能否去一号达坂执行任务也不十分明确,这给读者留下多维的思考空间。
7. 对小说中画线句子的分析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句子①中三个“像”,都是使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来描述高原反应的各种痛苦。
B. 句子②既与前文的“早上出发”呼应,又引出了下文对多尔玛黑夜的具体描写。
C. 句子③表达的心理,是人在特定环境中的反应,是忍受折磨看不到希望的难受。
D. 句子④“听不清自己在说什么”的内心感受,亦真亦幻,将战友情延伸到梦里。
8. 小说中有关梦境的情节,写出了边防战士的多重人生追求。请加以梳理概括。
9. 请结合小说,简要分析作者是怎样塑造田一禾这一人物形象的。
【答案】6. C 7. D
8. ①在阿里的狮泉河边,田一禾想去看河中有没有鱼,表现边防战士们对自由、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②田一禾对战友的担心表明边防战士们团结友爱,共同迎接困难的精神追求;③肖凡坚持要一个人去一号达坂,表明边防战士的家国情怀,坚决执行上级命令,为国家为战友牺牲自己利益在所不惜。
9. ①通过语言、行为和心理的描述,表现其对战友的关心,对军人荣誉的追求;②通过环境烘托,表现田一禾不惧艰险,守卫边防的牺牲奉献精神;③通过梦境的虚写,展现其多重人生追求,深化其形象。
【解析】
【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的能力。
C.“意在强调祖国的每一寸土地都应该珍惜,绝不允许其他势力染指”错误,结合“其实,多尔玛的夜
晚,与别处的夜晚并无二致,都是夜色将万物遮蔽,所有生灵都屏息歇息,以挨时间到天亮”分析可知,此处是通过比较表现多尔玛的夜晚本身的普通,选项过度解读。
故选C。
【7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赏析句子手法及内涵的能力。
D.“亦真亦幻”错误,此时是在梦中的感受,只能是虚幻的。
故选D。
【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探究相关情节多重意蕴的能力。
“田一禾梦见自己在阿里的狮泉河边,他本来想去看看河中有没有鱼”“狮泉河就在不远处,他看得清清楚楚,好像还看见了水里的鱼……他想,不怕慢就怕停,慢慢走吧,哪怕狮泉河再远,迟早也能走到它跟前”,相对喀喇昆仑山上的环境,狮泉河应该要好很多,而河中鱼又是自由自在的象征,故这一情节表现边防战士们对自由、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田一禾对那人喊叫,风太大了,不能走这么快……田一禾急急往前走,他要赶回多尔玛边防连,告诉大家肖凡出事……他于是大声对肖凡说话,声音很大”,田一禾担心肖凡,要求自己去一号达坂,他对战友的担心表明边防战士们团结友爱,共同迎接困难的精神追求;
“有一个人在前面健步如飞,大风奈何不了他,高原更不能让他慢下来”“他唯一清楚的是,肖凡要一个人去一号达坂”,肖凡不顾环境的恶劣,为战友着想,坚持要一个人去一号达坂,表明边防战士的家国情怀,坚决执行上级命令,为国家为战友牺牲自己利益在所不惜。
【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赏析人物刻画手法的能力。
“田一禾很想去一趟一号达坂,作为职业军人,只有上了一号达坂,对界碑敬一个军礼,才算是真正到了边关”“连长,还是我去一号达坂吧!这么多人,这么多车,需要你带队……”“战士们早早地睡了。田一禾也躺下睡觉”,田一禾想要“真正到边关”,以当的上边防军人的称号,可见他重视军人荣誉;他要求代替连长自己去环境恶劣的一号达坂田,还出于对战友的关心。通过语言、行为和心理的描述,表现其对战友的关心,对军人荣誉的追求;
“一号达坂的海拔5800多米,几乎与云朵挨在一起。边防连就在一号达坂下面,抬头能看见,但上去一趟却很难,大雪封山后就更上不去了,只有等到开春后积雪融化,在巡逻时才上去一趟。空气稀薄、缺氧、高原反应等,会在迈出第一步时,像石头一样压在战士们身上……”,一号达坂环境恶劣,对人身体伤害很大,但田一禾还是要求上去,通过环境烘托,表现田一禾不惧艰险,守卫边防的牺牲奉献精神;
“田一禾梦见自己在阿里的狮泉河边,他本来想去看看河中有没有鱼……他想,不怕慢就怕停,慢慢走吧,哪怕狮泉河再远,迟早也能走到它跟前……田一禾对那人喊叫,风太大了,不能走这么快……肖凡要一个人去一号达坂。他于是大声对肖凡说话,声音很大,但还是听不清自己在说什么”,梦境呈现了田一禾内心的某种渴望,泉水,游鱼,对逆境的克服,对战友的担忧……通过梦境的虚写,展现其多重人生追求,深化其形象。
二、古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人之其所亲爱而辟①焉,之其所贱恶而辟焉,之其所畏敬而辟焉,之其所哀矜而辟焉,之其所敖惰而辟焉。故好而知其恶,恶而知其美者,天下鲜矣!故谚有之曰:“人莫知其子之恶,莫知其苗之硕。”
(节选自《四书章句集注·大学章句》)
材料二:
赵绰字士倬,河东人也。性质直刚毅。周初为天官府史,以恭谨恪勤,擢授夏官府下士。稍以明干见知,为内史中士。隋文帝为丞相,知其清正,引为录事参军。文帝受禅,授大理丞。处法平允,考绩连最。每有奏谳,正色侃然,渐见礼重。上以盗贼不禁,将重其法,绰进谏曰:“律者天下之大信,其可失乎?”上忻然纳之,因谓曰:“若更有闻见,宜数言之。”迁大理少卿。
大理掌固来旷上言大理官司太宽,帝以旷为忠直,遣每旦于五品行中参见。旷又告少卿赵绰滥免徒囚帝使信臣推验初无阿曲帝怒命斩之。绰固争,以为旷不合死,帝拂衣入阁。绰矫言:“臣更不理旷,自有它事,未及奏闻。”帝命引入阁,绰再拜请曰:“臣有死罪三。臣为大理少卿,不能制御掌固,使旷触挂天刑,一也。囚不合死,而臣不能死争,二也。臣本无它事,而妄言求入,三也。”帝解颜。会独孤后在坐,命赐绰二金杯酒,并杯赐之。旷因免死,徙广州。
刑部侍郎辛亶尝衣绯裈,俗云利官,上以为厌蛊,将斩之,绰曰:“法不当死,臣不敢奉诏。”上怒甚,谓曰:“卿惜辛亶而不自惜也?”命左仆射高颎将绰斩之。绰曰:“陛下宁杀臣,不可杀辛亶。”至朝堂,解衣当斩。上使人谓绰曰:“竟如何?”对曰:“执法一心,不敢惜死。”上拂衣入,良久乃释之。明日,谢绰,劳勉之,赐物三百段。
时河东薛胄为大理卿,俱名平恕。然胄断狱以情,而绰守法,俱为称职。上每谓绰曰:“朕于卿无所爱惜,但卿骨相不当贵耳。”仁寿中,卒官,上为之流涕。
(摘编自《北史·赵绰传》)
【注】①辟:偏,即处事偏颇。
10. 材料一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旷又告少卿A赵绰滥免B徒囚C帝使信臣D推验E初无F阿曲G帝怒命H斩之
11. 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矜,指怜悯、同情,这与《老子四章》“自矜者不长”中的“矜”词义相同。
B. 鲜,指少,这与成语“寡廉鲜耻”中的“鲜”词义相同。
C. 迁,指升迁,这与《琵琶行》中“是夕始有迁谪意”中的“迁”词义不同。
D. 颜,指面容、脸色,这与《屈原列传》“被发行吟泽畔,颜色憔悴”中的“颜”词义相同。
12. 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材料一的谚语意为人总看不到自己孩子身上的恶习,总不认为自家庄稼比别家壮硕,因为人对自己所亲近喜爱之人往往偏爱,对自家之物总嫌少。
B. 皇帝因偷盗之事难以禁止,要加重对此类犯罪的刑罚,赵绰直言进谏,认为法律不宜轻易更改,皇帝欣然接受了他的意见,后任命他为大理少卿。
C. 刑部侍郎辛亶穿红裤,皇帝认为他在行巫蛊之术,想要斩杀他,赵绰认为皇帝量刑不当,宁死也要恳请皇帝判辛亶无罪,这起初让皇帝非常恼怒。
D. 赵绰性格朴实、直率刚毅,又执法平允、谦逊谨慎,隋文帝接受禅让登基后,先授其为大理承,后又迁大理少卿,于仁寿年间在任上去世,这使得皇帝非常伤心,一度为他的去世流泪。
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及课文中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明日,谢绰,劳勉之,赐物三百段。
(2)然胄断狱以情,而绰守法,俱为称职
14. 材料一列举了五种处事偏颇的表现。请根据两则材料,说说赵绰的言行避免了哪几种“偏颇表现”。
【答案】10. CEG
11. A 12. C
13. (1)第二天,(皇帝)向赵绰道歉,慰劳勉励他,赏赐给他绸缎三百匹。
(2)但薛胄凭借情理处理案件,而赵绰恪守律法,两人都很称职。
14. ①避免了“之其所贱恶而辟焉”,对诬告自己的人不因厌恶而偏颇对待。②避免了“之其所畏敬而辟焉”,对文帝不因敬畏盲从谄媚,而恪守律法,犯颜直谏。
【解析】
【导语】本文通过引用古代文献和历史传记,展示了赵绰在断狱中严格遵循法律、不徇私情的品格。材料一强调人性中容易对亲近事物产生偏见,材料二则通过赵绰的故事,展现出他不为亲情、权势所动,坚持公平正义。赵绰敢于直言进谏并坚持法律信义,与材料一中的“偏颇”现象形成对比,突出了他在执法中
的刚正不阿和明智。文章最终对赵绰的人格给予崇高评价。
【10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句意:来旷又上告说大理少卿赵绰随便释放囚徒,文帝派遣可靠的大臣前去推求查验,发现(赵绰)原本没有偏私袒护之事,文帝愤怒地下令将来旷斩首。
“少卿”是“赵绰”的官职,“滥免”的宾语为“徒囚”,而“少卿赵绰滥免徒囚”是“告”的宾语,中间都不应断开,应在“囚”后面断开,即在C处断开;
“信臣推验”主谓结构作“使”的宾语,中间不应断开,应在“验”后面断开,即在E处断开;
“帝”作后文句子的主语,主语前G处断开。
故选CEG。
【1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词语中的一词多义现象的理解能力。
A.错误。词义不同。“矜”,怜悯、同情;/夸耀。句意:对自己同情的人往往过于怜悯。/自高自大的人反而不能被别人认同。
B.正确。“鲜”,均“少”。句意:天下也很少啊!/旧指不廉洁,不知耻;现指不知羞耻。
C.正确。“迁”,升迁/贬谪。句意:(皇帝)升任赵绰为大理少卿。/这一晚竟然有被贬逐的感受。
D.正确。“颜”,均为“面容、脸色”。句意:文帝脸色缓和下来。/披散头发,在水泽边一面走,一面吟咏着。脸色憔悴。
故选A。
【1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C.“宁死也要恳请皇帝判辛亶无罪”错误。由原文“法不当死,臣不敢奉诏”及“陛下宁杀臣,不可杀辛亶”可知,赵绰只是恳求皇上不杀辛亶,并非请求皇帝恕其无罪,
故选C。
【1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1)“明日”,第二天;“谢”,道歉;“勉”,勉励。
(2)“狱”,案件;“以”,凭借;“俱”,都。
【1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信息、归纳要点的能力。
①由原文“之其所贱恶而辟焉”“旷又告少卿赵绰滥免徒囚,帝使信臣推验,初无阿曲,帝怒命斩之。绰固争,以为旷不合死”可知,避免了“之其所贱恶而辟焉”,对诬告自己的人不因厌恶而偏颇对待。
②由原文“之其所畏敬而辟焉”“帝命引入阁,绰再拜请曰”“上以为厌蛊,将斩之,绰曰:‘法不当死,臣不敢奉诏。’上怒甚……对曰:‘执法一心,不敢惜死。’上拂衣入”可知,避免了“之其所畏敬而辟焉”,对文帝不因敬畏盲从谄媚,而恪守律法,犯颜直谏。
参考译文:
材料一:
人们对于自己所亲爱的人往往会过分偏爱,对自己所轻视厌恶的人往往会一味厌弃,对自己内心敬畏的人往往会过分敬畏,对自己同情的人往往过于怜悯,对自己所傲视怠慢的人往往过于轻蔑。因此喜爱(某人)却了解其丑恶的一面,厌恶(某人)却了解他好的一面的人,天下也很少啊!所以民间有谚语说:“人没有谁了解自己孩子坏的一面,没有谁了解自己庄稼的丰硕。”
材料二:
赵绰字士倬,是河东人。性格质朴直率刚烈坚毅。北周初年担任天官府史,因为(为官)谦逊谨慎恭敬勤劳,被提拔为夏官府下士。(他)渐渐地因为明智和有才干被(上级)了解,担任了内府中士。隋文帝(当时)任丞相,了解到他清廉正直,荐举他担任了录事参军。隋文帝接受禅让登基,任命(赵绰)为大理丞。(赵绰)执法公正,政绩考核连年为优等。每次向朝廷上报案情,都严肃刚直的,渐渐地被皇上礼遇尊重。皇上因为偷盗之事难以禁止,将要加重刑罚,赵绰进谏说:“法律是天下最重要的信约,难道可以失信吗?”皇上高兴地接受了他的意见,就对他说:“如果你再有见到的情况或听到的意见,应当详细说说。”(皇帝)升任赵绰为大理少卿。
大理寺掌固来旷向上进言说大理寺执法官吏对囚犯量刑太宽,隋文帝认为来旷忠诚正直,让(他)每天早晨站在五品官员的行列中参见。来旷又上告说大理少卿赵绰随便释放囚徒,文帝派遣可靠的大臣前去推求查验,发现(赵绰)原本没有偏私袒护之事,文帝愤怒地下令将来旷斩首。赵绰坚决谏诤,认为来旷不应当判死罪,文帝拂衣进入房中。赵绰假称:“我不再申辩来旷的事情,还有别的事,没有来得及上奏给您听。”(文帝)于是让人引赵绰来到房中,赵绰再拜奏请说:“我犯了三项死罪。我身为大理寺少卿,没有能管制约束住掌固来旷,使他触犯了朝廷刑律,这是第一。罪犯不当判死罪,而我不能以死谏诤,这是第二。我本来没有别的事,而说假话请求进入(房中求见您),这是第三。”文帝脸色缓和下来。恰逢独孤皇后在那里,就下令赏赐赵绰两金杯酒,连同金杯赏赐给他。来旷因此免除死罪,被流放到广州。
刑部侍郎辛亶曾经穿着红色的裤子,民间传说(这样)有利于升官,皇上认为这是巫术,将要斩杀他,赵绰说:“依据法律(辛亶)不应该被判为死罪,我不敢奉旨。”皇上非常生气,对他说:“你是只
顾怜惜辛亶而不顾惜你自己了?”下令让左仆射高颎将赵绰处斩。赵绰说:“陛下宁可杀了我,也不能杀辛亶。”(官员)把赵绰押到朝堂上,脱下他的官服将处以斩刑。皇上派人问赵绰说:“你最终打算如何?”赵绰回答说:“我一心一意执法,不敢顾惜自己的生命。”文帝(生气地)拂衣进入房间,过了好久才释放了赵绰。第二天,(皇帝)向赵绰道歉,慰劳勉励他,赏赐给他绸缎三百匹。
当时河东人薛胄任大理卿,与赵绰都以执法公平宽容闻名。但薛胄处理案件凭借情理,而赵绰恪守律法,两人都很称职。皇上常对赵绰说:“我对你并不吝惜(官爵),只是你的骨相不该做高官罢了。”仁寿年间,赵绰在任上去世,皇帝为他流泪。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两首南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苕溪
杜耒
其一
晚立苕溪溪上头,往来无数采菱舟。
采菱归去明朝卖,安识人闻①乐与愁。
其二
风掠篷窗两鬓秋,生涯无岁不扁舟。
吟诗本欲相消遣,及到吟成字字愁。
[注]①闻:通“问”,问询、询问。
15. 下列对这两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傍晚时分,苕溪之上,无数的采菱人们都伫立舟头采菱,以便第二天赶集去卖。
B. 采菱人采菱繁忙,无暇辨别诗人询问的乐与愁,一忙一闲反映他们之间的疏隔。
C. 诗人年年漂泊在外,今年又行舟苕溪上,风吹入船,两鬓发白,引发时光之叹。
D. 诗人羁旅途中,百无聊赖而吟诗舟中,本为消遣,但眼前景致却牵动无数愁思。
16. 两首诗诗题相同,采菱人与诗人其实是相互比照印证的,请就此谈谈你的理解。
【答案】15. A 16. ①采菱人劳作景象,是诗人所见,诗人吟诗消遣,或是采菱人引发。②采菱人忙而不辨乐与愁,诗人询问乐与愁,其实是自己对采菱人简单充实的生活心生羡慕。③诗人羁旅在外,看似闲,实则为人生事业而忙;采菱人居乡而忙,实则生活平淡安稳,比照出诗人羁旅的愁苦。
【解析】
【1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思想内容的能力。
A.“无数的采菱人们都伫立舟头采菱”错,“伫立舟头”“晚立”者应为诗人,而非采菱人。
故选A。
【1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思想内容的能力。
所谓“相互比照印证”指的是采菱人与诗人之间相互衬托、对照关系。
“晚立苕溪溪上头,往来无数采菱舟”描绘了傍晚时分诗人站在苕溪边的情景,看见来来往往的采菱船只,所见采菱活动频繁,下句的感慨“安识人闻乐与愁”或是由眼前所见采菱人而引发。可见采菱人与诗人相互比照印证。
“采菱归去明朝卖,安识人闻乐与愁”写采菱人采摘完菱藕后,在第二天早上将其卖掉,生活简单充实,诗人询问采菱人乐与愁,其实是对采菱人的生活心生羡慕。
“风掠篷窗两鬓秋,生涯无岁不扁舟”风吹过窗篷,雨洒在秋鬓,诗人年年漂泊在外,今年又行舟苕溪上,风吹入船,两鬓发白。诗人借扁舟的形象,表达羁旅在外为人生奔忙的感慨。诗人羁旅的愁苦与采菱人采菱繁忙的生活相映照,更显出采菱人生活安稳平静,而诗人人生奔忙不定。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司马迁《屈原列传》中,对《诗经》里的《国风》和《小雅》进行了评价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朱熹曰:“义利之说,乃儒者第一义。”《十二章》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体现的正是以义利辨君子与小人的思想。
(3)《四章》中劝诫人不要固执己见,自以为是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 《国风》好色而不淫 ②. 《小雅》怨诽而不乱 ③. 君子喻于义 ④. 小人喻于利 ⑤. 自见者不明 ⑥. 自者不彰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篇名句的能力。
易错字“诽”“彰”。
三、语言文字运用(18分)
18. 语言基础运用
①2023年12月,《咬文嚼字》编辑部发布了“2023年十大流行语”,“人工智能大模型”“多巴胺××”等赫然在列。②一年一度的流行语犹如一座“观察哨”,若是拉长“时间轴”,换上“广角镜”,流行语的变迁展现出的变与不变,更令人回味。③科技创新方面,从“互联网+”到“区块链”,再到今年的“新
质生产力”“人工智能大模型”,不断变化的流行语背后,是日新月异的科技创新成果,是从2000年的第38位稳步上升至第10位的国家创新能力综合排名,是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坚定步伐。④生活方面,从“蓝瘦香菇”到“我太难了”,再到今年的“显眼包”“多巴胺××”,不断变化的表达情绪背后,是人们在自我和解中对内蓄能、对外发力,在拼搏奋斗中走出困境、走向美好。⑤其中,始终不变的是 和 。
(1)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①中的“发布”可以用“公布”替代。
B. ①和②中画波浪线的两处,引号的作用相同。
C. ③中在“至”字后补出“目前”表意更明确。
D. ④中“表达情绪”应改为“情绪表达”。
(2)根据语段,请把⑤中两处横线上的内容补充完整。要求:每处不超过15个字,两个语句结构对称。
【答案】(1)B (2)示例:国家对创新发展的不懈追求 人民为美好生活的持续奋斗
【解析】
【分析】
【小问1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辨析标点符号的能力。
B.不同,①句引号表示引用;②句引号表示特殊含义。
故选B。
【小问2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情境补写的能力。
此处的两个句子是对前文进行总结。虽然流行语在不断变化,但是背后有不变的内涵,这内涵可结合“科技创新方面”“生活方面”进行思考,科技方面主要对应国家层面,生活方面则主要对应人民层面,国家在科技上不断追求创新,人民在生活上不断拼搏奋斗。再结合语句要“对称”的要求,即可填:国家对创新发展的不懈追求,人民为美好生活的持续奋斗。
另外,要注意字数要求。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3小题,1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栗子的形状很奇怪,像一个小刺猬。栗有“斗”,斗外长了长长的硬刺,很扎手。栗子在斗里围着长了一圈,一颗一颗紧挨着,很团结,当中有一颗是扁的,叫做脐栗。脐栗的味道和其他栗子没有什么两样。坚果的外面大都有保护层,松子有鳞瓣,核桃、白果都有苦涩的外皮,这大概都是为了对付松鼠而长
出来的。
新摘的生栗子很好吃,脆嫩,只是壳很不好剥,里面的内皮尤其不好去。把栗子放在竹篮里,挂在通风的地方吹几天,就成了“风栗子”。风栗子肉微有皱纹,微软,吃起来更为细腻有韧性,不像吃生栗子会弄得满嘴都是碎粒,而且更甜。贾宝玉为一件事生了气,袭人给他打岔,说:“我想吃风栗子了,你给我取去。”怡红院的檐下是挂了一篮风栗子的。风栗子入《红楼梦》,身价就高起来,雅了。这栗子是什么来头,是贾蓉送来的?刘姥姥送来的?还是宝玉自己在外面买的?不知道,书中并未交待。
栗子熟食的较多,我的家乡原来没有炒栗子,只是放在火里烤。冬天,生一个铜火盆,丢几个栗子在通红的炭火黑一会儿,砰的一声,蹦出一个裂了壳的熟栗子。抓起来,在手里来回倒,连连吹气使冷,剥壳入口,香甜无比。不过烤栗子要小心,弄不好会炸伤眼睛,烤栗子外国也有,西方有“火中取栗”的寓言,这栗子大概是烤的。
19. 文中加点的“是”与“是可忍孰不可忍”“《兰亭集序》的作者是王羲之”中的“是”,用法各不相同,请简要分析。
20. 育才中学邀请你给学生讲解出自高中语文课文的成语。请从下列三个成语中任选一个,借鉴对“火中取栗”的讲解方法,拟出讲解要点。要求阐释准确,语言流畅。
任重道远 游刃有余 青出于蓝
示例:“火中取栗”出自西方寓言《猴子和猫》。原意是说猴子骗猫取火中的栗子,结果取出后被猴子吃了,猫却因此被烧掉了脚上的毛。后比喻受人利用,冒着危险给别人出力,自己吃了苦头,却没得到好处。
21. 把画波浪线句子中的“丢”改成“放”,“蹦”改成“跳”;“倒”改成“换”,是否恰当,为什么?
【答案】19. ①文段中的“是”表强调;②“是可忍孰不可忍”的“是”表指代;③“《兰亭集序》的作者是王羲之”的“是”表判断。
20. “任重道远”最早出自先秦孔子弟子及再传弟子所作《论语·泰伯》(《〈论语〉十二章》)。原指担子很重,路很远。后多用于比喻肩负的责任重大,并且需要经过长期艰苦的努力。
“游刃有余”最早出自战国·庄周所作《庄子·养生主》(《庖丁解牛》)。原指肢解牛体时能对准骨节间的空隙下刀,刀刃运行于空隙之间还有回旋的余地。现多形容技艺熟练,做事轻松利落。
“青出于蓝”最早出自战国时期荀子所作《荀子·劝学》原义指靛青从蓝草中提炼出来,但颜色比蓝更深。后比喻学生超过老师或后人胜过前人。
21. 不恰当,原文几个动词更精当。“丢”写出扔栗子这一动作的随意潇洒;“放”动作普通,表现不出这种独特的生活情调。“蹦”形象写出栗子从炭火里弹出来的状态;“跳”虽有拟人化,但与炭火烘烤的情
境不吻合,与“砰的一声”搭配不协调。“倒”突出栗子很烫手,而“换”则体现不出。
【解析】
【1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准确理解一般词语的语境义的能力。
文段中,“当中有一颗是扁的,叫做脐栗”中用了“是”字,结合原文“栗子在斗里围着长了一圈,一颗一颗紧挨着,很团结,当中有一颗是扁的”可知,整个栗子斗里只有这一颗是扁的,表强调,着重突出了众多栗子当中,这其中一粒的特殊形貌。所以这里表示的是强调。
“是可忍孰不可忍”的意思是如果这个都可以容忍,还有什么不可容忍的呢?这里的“是”,表示能够容忍的那一样事/物,即指代“可忍”之物,所以表示指代。
“《兰亭集序》的作者是王羲之”这句话,“《兰亭集序》的作者”是句子主语,“是”作为谓语,“王羲之”是宾语。三者缺一不可,构成一个完整的句子,表达作者的基本判断。所以“是”在这里表判断。
【20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成语,语言表达之仿写句子的能力。
分析例句可知,仿写时首先应指出成语出自哪里,然后写出成语的原意,即最初的意思,然后写成语后来演变出的含义,即如今的意思。
然后从所给三个成语中选择一个,模仿示例进行讲解。
“任重道远”出自《论语·泰伯》:“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一句。从本意来看,“任重”指身上的担子很重,“道远”则是指脚下的路还有很远。而在句中,“任”并非指肉眼可见的担子,而是指实现“仁”这一伟大目标,意为有特殊社会地位以及有远大抱负的人不可以不刚强勇毅,因为他使命重大,路途遥远。
“游刃有余”这一成语出自先秦庄周《庄子·养生主》“彼节者有间,而刀刃者无厚;以无厚入有间,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正是因为庖丁技术熟练,才能在肢解牛体时能对准骨节间的空隙下刀,让刀刃拥有充分的回旋余地,而不是像良庖、族庖一样只会用蛮力。后来,人们就抓住其中技艺熟练这一要点推广使用,用来表示人们技艺熟练,做事轻松利落。
“青出于蓝”这一成语出自先秦时期荀况《荀子·劝学》:“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在原文中,作者举这两个现实生活中的例子,是用来比喻学生胜过老师,或后人超过前人。
【2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赏析句子效果的能力。
“丢”指从稍远处扔过去的行为,体现行为的随意潇洒;而“放”则暗含轻拿轻放之意,相比来说更为小心谨慎。所以,用“放”不能体现出冬日随意烤几个栗子吃的轻松惬意的生活情态。
“蹦”和“跳”都有身体向上或向前跃动的意思,但相比来说,“蹦”含有更多出其不意的意味,而“跳”可能更多的是经过心理准备的行为。而画线句中指栗子经火烤突然裂开并从火堆里弹出来的状态,用“蹦”更合适。而“跳”与炭火烘烤的情境不吻合,与“砰的一声”搭配不协调。
“在手里来回倒”突出了动作的急促,这呼应了文意人们因为怕烫手而不得不让栗子在手中急速地来回转换的状态。而“换”很显然不能体现出动作的迅速,也自然无从体现出人们的急迫心理。
四、写作(60分)
22.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提示写作。
人们常说眼见为实,但也有人说,我们看到的往往只是一个视角而不是事实。
对此,你怎么看?请写一篇议论文,谈谈你的思考。
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答案】例文(一):
消弭局限,抵达真实
人们常说眼见为实,它为人对周遭事物的感知提供真实性的确认。但也有人说,我们看到的往往只是一个视角而不是事实。在个体局限与既定事实的矛盾下,引发了我们对于“看见”事实的思考。
不可否认,事实是客观的,它不由人的主观判断而改变或转移。在事实产生的进程中,人类有参与的能力,但无法在事后对此加以干预。
在加入“眼见”的主观视角后,事实便增添了一层个性的色彩。引用存在主义的经典理论,“存在先于本质”,事实首先宣告它无可易移的存在,后经由人类之手,通过个人感受和知觉塑造事实的本质,以及其对于每个人不同的意义。个人在事实上的附加往往是经历、经验、环境、阅历等多重因素杂糅相叠的产物,即是在事实判断的工具理性中掺入价值判断,形成独属于个人的“眼见为实”,“一千个读者眼中有一千个哈姆莱特”便是同样的道理。
同时,人的主观思想也规定了我们所见事实的“上限”,人们常常无法凭一己之力还原事实的本来面貌。警方追凶需找到尽可能多的证词和证言,用以拼凑一条完整的证据链,实现执法的真实;科学家研制新药需反复试验,几近科学研究的顶点,探索医学的真实所在……世界上并不存在片面的事实,我们看到的往往只是推己及人的视角而并非事实。
因此,一味固执地信奉眼见为实,真实难免于落入虚妄。披着个体价值理性外衣的事实失去标准,千人千面,变幻莫测;由单一角度发掘的事实犹如管中窥豹,并非智慧的洞见。在速生与速朽、改变与不变交织的时代下,人们亟需触摸事实的轮廓,抵达真实的边界。
看见事实需要人首先承认自身局限,从而把握进步的途径。当一个人意识到自己的狭隘与单一,在很大程度上他已经处理了一部分缺陷。承认局限是消除局限的第一步,正如史铁生所说,“命定的局限尽可
永在,不屈的挑战却不可须臾或缺。”承认是一种勇气,它从个体角度出发,体现人力求抵达真实的决心。看见事实还需要人怀有包容之心,倾所外界的声音。只有拓宽自我视角、共享他人视角,才能如溪流汇聚成江海,让事实展开在我们面前,“为有源头活水来。”
消弭局限,抵达真实,丰盈生命的意义,我们如此坚信。
例文(二):
在理性认知中接近事实
人们常说眼见为实,但也有人说,我们看到的往往只是一个视角而不是事实。那么,我们究竟怎样辨明眼前所见是否为事实?
通常我们所说“眼见为实”,其后还跟着一句“耳听为虚”。诚然,眼见为实是有其道理的,当我们相信亲眼所见,而非盲目听从他人口中的传言时,我们在一定程度上得以明辨是非,不轻易定论,也不随意盲从,在后真相时代下的第三现实中,“眼见为实”的理论似乎使人们更好地在真相与谎言之中立足。
然而,有时我们的亲眼所见却也并非事实。正如有些人所认为的,我们看到的往往只是一个视角,由于人的局限性,我们通常习惯于以自身视角去观察周围事物,从而忽略了不同视角与立场下看待事件的差异性。这种洞穴理论之下的认知偏差,将我们囚禁于自身视角而无法理性认知事物的全貌。
不仅如此,不愿不敢接受他人视角或许也是造成人们无法认知真相的弊病之一,如同井蛙不可以语海,夏虫不可以语冰,有一些人往往将自身封闭于思想的牢笼。这是源于对自身观念的不自信,源于骄傲的自我标榜面具下的自卑与虚伪,由此便形成归因偏差,不愿接受真相的自我辩护,在主观上将自身局限于单一视角,远离了事实。
与此同时,大数据带来的个性化信息推送,将人们封闭于信息的超级图形监狱之中,同质化信息使一切话语湮没在乌合之众的海洋里,人的自主性创造性渐渐萎缩,自此被异化为单向度的没有思考能力的人,没有批判思维与否定能力的机器。
由此可见,眼见并不一定为实,唯有不囿于局限,不断拓展自身视角,在理性思考中广泛搜集多方观点,才有助于我们接近事实。在这巨变的时代之下,一切的一切都在以前所未有的速度不断更迭变换着。曾经认为的事实或许在几秒之后便被新的科学理论所颠覆,曾经认为的不可能都在数年后的今天成为可能。唯有不停下追随事实的脚步,才能在变化的时代中寻得事实。
当然,现实之中,永远有那些我们永远无法接近的真相,永远有人的局限性无法抵达的边界。但即使无法触碰真正的事实,人类一代代的不懈探索,也在历史的长河之中闪耀着性的光辉。在速生与速朽之间,这个时代总有一个不变的内核,恒久散发着灼地光芒。那便是人们理性认知之中,以自由意志不断接近真相的信念与坚持。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的写作能力。
审题:
这是一道引语类材料作文题。
材料的核心内涵在于探讨“眼见为实”与“事实真相”之间的关系。材料对“眼见为实”这一传统认知提出质疑,指出人们所看到的可能只是一个片面的视角,并非完整的真相。由此延伸出有关客观事实、多维视角和理性思辨的重要性。
“眼见为实”是传统经验的总结,强调通过直接观察获得认知。但这一观点存在相对局限性。单一视角可能导致对事实的误解,仅凭肉眼观测缺乏全面性,容易形成偏见。结合现代社会信息传播背景,思考如何从多维度、理性地看待一个事物的真相,如从科学观察、批判思维、数据验证等层面补充视角。
材料的第一层主张凸显感官体验的重要性,基于视觉获得的认知更容易被人接受,体现出人们对直接观察的信赖;而第二层则探讨了视角局限性,提示事实可能具有多面性和复杂性,需要超越单一感官认知,结合多角度分析,避免偏颇。这一材料提出了一个辩证的命题,为深入探讨提供了立意方向,即如何在片面的视角与客观整体事实之间寻求平衡。
写作时,开篇引用材料,明确中心论点:如果从单一视角认知事物,难以揭示事实真相,唯有结合多角度视野,才能更接近于真实。接着论述单一视角的局限性及其影响:只依赖眼见容易导致以偏概全。世界是多面性的,仅依赖单一变量认知,可能误判事物。如科学实验需要重复验证;新闻报道需多方调查方能客观。事实的真相隐藏在复杂的多维度中,突破单一视角尤为重要。再论证否定眼见的同时,我们也不能忽视它的重要性。虽然单一视角有不足,但“眼见”也是认知的第一步,如达尔文的进化论起源于对物种生活状态的细致观察。因此,单一视角既有可靠性,也有局限;只有结合多角度审视,才能获得更接近真相的认知。结尾重申观点:当面对复杂世界时,要秉持求真求全的态度,眼见虽是认知的第一步,却不等于事实的真相,唯有勇于多角度探索,才能揭示世界的复杂本质。
立意:
1.消弭局限,抵达真实。
2.开阔眼界,发现真相。
3.实践出真知,也出真相。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四川省绵阳市芦溪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模拟预测语文试卷(Word版附解析),文件包含2025届四川省绵阳市三台县芦溪中学高三模拟预测语文试题Word版含解析docx、2025届四川省绵阳市三台县芦溪中学高三模拟预测语文试题Word版无答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29页, 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四川省绵阳市三台县芦溪中学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10月月考语文试题(Word版附解析),文件包含四川省绵阳市三台县芦溪中学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10月月考语文试题Word版含解析docx、四川省绵阳市三台县芦溪中学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10月月考语文试题Word版无答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32页, 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四川省绵阳市三台县芦溪中学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10月月考语文试题(Word版附答案),文件包含四川省绵阳市三台县芦溪中学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10月月考语文试题docx、四川省绵阳市三台县芦溪中学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10月月考语文试题答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12页, 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