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课件-2024-2025学年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
展开
这是一份第六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课件-2024-2025学年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共44页。
八年级语文上册背景链接第六单元 《浣溪沙》是晏殊《珠玉词》中具有代表性的作品之一。作者一生历居显官要职,仕途平坦,官至宰相,政事之外,过着“惟喜宾客,未尝一日不宴饮”的生活,但政绩平平。作品在歌酒风月、闲情逸致吟咏中,也常流露出官僚文人由精神空虚而产生的年华易逝、迟暮落寞的感伤。此词大约作于宴饮歌乐之后,透露着一种深沉的人生感时伤怀的感慨。《浣溪沙》这首词写的就是作者对光阴流逝的怅惘和对春天消失的惋惜之情。八年级语文上册知人论世第六单元 晏殊, 北宋词人,字同叔,抚州临川人。十四岁以神童入试,赐进士出身。晏殊为官40余年,历任要职,人称“太平宰相”,更兼提拔后进,如范仲淹、韩琦、欧阳修、王安石等,皆出其门。他以词著于文坛,尤擅小令,风格含蓄宛丽,雅有情思,导宋词先路的一代词宗、江西词派的领袖。与其子晏几道,被称为“大晏”和“小晏”,又与欧阳修并称“晏欧”。存世有《珠玉词》《晏元献遗文》等残本。八年级语文上册原文诵读第六单元 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亭台。夕阳/西下/几时回? 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小园/香径/独徘徊。浣溪沙晏殊八年级语文上册整体感知第六单元浣溪沙 “浣溪沙”是词牌名,原为唐教坊曲名。最早采用此调的是唐人韩偓(wò)。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 一曲 新词 酒一杯 ,去年天气旧亭台。夕阳西下几时回?刚填好的词上片一杯酒曾经到过的和熟悉的亭台楼阁 诗词大意:听一曲以新词谱成的歌,饮一杯酒。去年这时节的天气、旧亭台依然存在。但眼前的夕阳西下了,不知何时会再回来。整体感知八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 无可奈何 花落去,似曾相识 燕归来 。小园香径 独 徘徊 。不得已,没有办法下片燕子从南方回来指落花的小径。来回走好像曾经认识。指见过的事物再度出现。 诗词大意:无可奈何纷纷落花已经凋落。而去年似曾见过的燕子,如今又飞回到旧巢来了。我独自徘徊在落花遍地的小径上。整体感知八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 一曲 新词 酒 一杯 ,去年天气旧亭台。夕阳西下几时回? 新词“一曲”清酒“一杯”,说明词人只身一人,孤单冷寂,引起对往事的回忆。上片 上片写今昔之景。末句即景兴感,有对美好景物的留恋,有对时光流逝的惆怅,也有对美好事物能够重现的微茫的希望。 新词旧景对比,抒发了今是昨非的惆怅之情。 “几时回”三字,所折射出的似乎是一种企盼其返、却又情知难返的纡细心态。此句用夕阳慨叹美好时光的短暂与易逝,是对往昔欢乐场面的留恋和是对年华易逝的感伤,包蕴着一种景物依旧而人事全非的怀旧之感。整体感知八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 无可奈何 花落 去,似曾相识 燕归 来 。小园香径 独 徘徊 。“花落”是伤春。下片 “去”是花落去;“来”是燕归来。一来一去,再次形成对比,增加了对时光流逝的惋惜之情。“似曾相识”是伤别。 “独”字写出词人的落寞孤独。 下阙用白描的手法写景抒情,将自然现象与人的感受巧妙结合,既流露了对繁华易尽的“无可奈何”,也传达出看到旧识重来的欣喜,惋惜伤感与通达欣慰交织在一起,蕴含着某种生活哲理:一切必然要消逝的美好事物都无法阻止其消逝,但消逝的同时仍然有美好事物的再现,生活不会因消逝而变得一片虚无。整体感知八年级语文上册思维导图第六单元浣溪沙上片 天气、亭台、夕阳思昔 下片 花落去、燕归来伤今 年华易逝好景不长八年级语文上册课堂小结第六单元 这首词上阙因今思昔,感叹流光易逝;下阙通过“落花”“归燕”抒发伤春怀人的感慨。整首词抒写了词人对光阴流转、物是人非和好景不长的感伤之情。八年级语文上册新课引入第六单元 “平湖十里碧璃”的颍州西湖因阜阳在北魏以后称颍州而得名,为唐、宋、明、清历代名胜。古代颍州西湖位于阜阳城西北一公里新泉河两岸,是古代颍河、清河、小汝河、白龙沟四水汇流处。颍州西湖景色之美,四时俱佳,招徕不少文人志士出守颍州,更是文人墨客吟诗作画之旅游胜地。今天让我们一起来学习欧阳修的《采桑子》,看看他眼中的西湖又是怎样?八年级语文上册写作背景 第六单元 欧阳修曾经担任颍州知州,喜爱那里的民风、景物,并与梅尧臣相约,在颍州买田,以便日后退居。几年以后,欧阳修终于如愿以偿退居颍州,几次游览后,创作了《采桑子》十首,歌咏颍州西湖四时的美景,抒发恬淡安适的情怀。八年级语文上册作家作品 第六单元 欧阳修(1007-1072),字永叔,号醉翁,晚号六一居士,谥号文忠,吉州永丰(今属江西)人,北宋政治家、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后人将其与韩愈、柳宗元和苏轼合称“千古文章四大家”。他的《六一诗话》开创了“诗话”这一新的体裁。代表作有《朋党论》《秋声赋》《醉翁亭记》《生查子·元夕》等。八年级语文上册原文诵读 第六单元采桑子欧阳修 轻舟短棹/西湖好,绿水/逶迤。芳草/长堤,隐隐笙歌/处处随。 无风水面/琉璃滑,不觉/船移。微动/涟漪,惊起沙禽/掠岸飞。八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采桑子 词牌名,又名“丑奴儿令”“丑奴儿”“罗敷媚歌”“罗敷媚”等。以和凝《采桑子·蝤蛴领上诃梨子》为正体,双调四十四字,前后段各四句三平韵。另有四十八字前后段各四句两平韵一叠韵;五十四字前段五句四平韵,后段五句三平韵的变体。整体感知八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上片 轻舟短 棹 西湖好 ,绿水 逶迤 。芳草长堤,隐隐笙歌处处随。桨形容道路或河道弯曲而长。 诗句大意:西湖风光好,驾着小舟划着短桨多么逍遥。碧绿的湖水绵延不断。长堤芳草青青,春风中隐隐传来柔和的笙歌声,随着船儿在湖上飘荡。整体感知八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下片 无风水面琉璃滑,不觉船移。微动 涟漪 ,惊起沙禽 掠岸飞。 诗句大意:无风的水面平静澄碧,连小船移动都感觉不到。只见微微的细浪在船边荡漾,那被船儿惊起的水鸟,正掠过湖岸在飞翔。水的波纹。沙洲或沙滩上的水鸟。整体感知八年级语文上册诗词赏析 第六单元上片 轻舟短棹 西湖 好 ,绿水逶迤 。芳草长堤,隐隐笙歌处处随 。“轻舟短棹”委婉的写出词人泛舟西湖时的悠闲与惬意。“好”字统领全词,点明题意,直抒赞美之情。从视觉角度写由湖心经水面到堤岸再整体向远处推进的动态画面。 从听觉角度描写西湖的欢乐场景。“隐隐”“处处”凸显出轻舟的流动感。 上片通过视觉和听觉两个角度描绘了一幅美丽的西湖春景图:春草碧色,春水绿波,与绵长的堤影掩映着;柔和的笙箫,隐隐的在春风中传送。寥寥数笔,营造出一种安谧、恬静的气氛,传达出作者游湖时的愉悦心情。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下片 无风水面 琉璃滑 ,不觉船移。微动涟漪 ,惊起沙禽掠岸飞。 “无风”二字是关键所在,正是因为无风才使得西湖水面平滑,也使得游人“不觉船移”。诗词赏析 “琉璃滑”用了比喻的手法,突出西湖水面的平静。“滑”字更显水的晶莹、澄澈。 这两句以动衬静,写涟漪微动难免惊动沙滩上的水鸟,飞过湖面,愈显西湖的幽静。 下片用动静结合(或以动衬静)的手法写“绿水逶迤”。前两句用比喻的手法写风平浪静,更以船的移动写湖的“静”。三四两句写涟漪微动,惊起了沙滩上的水鸟掠过堤岸飞去,划破了湖面的平静,而西湖愈显其幽静。动静结合,写出了西湖春色的多姿多彩,表现了诗人流连山水的愉悦之情。八年级语文上册课堂小结第六单元 这首词以轻松淡雅的笔调,描写词人泛舟颍州西湖时所见的美丽春景,描绘了春日的颍州西湖如同一幅清丽活泼、空灵淡远的风景画,美不胜收,清新可爱,令人留连忘返,反映出作者追求自由自在、闲情逸致的生活态度。 八年级语文上册思维导图第六单元浣溪沙上片 春水碧绿,流转绵延下片 水面无风,光滑如镜歌咏颍州西湖美景长堤芳草,笙歌隐现 船动不觉,沙鸟惊飞八年级语文上册新课引入第六单元 古人登楼、登高,每多感慨。王粲登楼,怀念故土。杜甫登楼,感慨“万方多难”。许浑登咸阳城西楼有“一上高城万里愁”之叹。李商隐登安定城楼,有“欲回天地入扁舟”之感。尽管各个时代的诗人遭际不同,所感各异,然而登楼抒感则是一致的。今天我们学习的这首词是作者朱敦儒南渡后登金陵城上西楼眺远时所作,面向波涛滚滚的长江,观览江面变化,远眺城外景色的胜地。作者朱敦儒有什么感受呢?我们一起来体会下。八年级语文上册背景链接第六单元 靖康之难是中国历史上的一次著名事件,发生于北宋皇帝宋钦宗靖康年间(公元1126-1127年)而得名。靖康二年四月,金军攻破东京(今河南开封),除了烧杀抢掠之外,更俘虏了宋徽宗、宋钦宗父子,以及大量赵氏皇族、后宫妃嫔与贵卿、朝臣等共三千余人北上金国,东京城中公私积蓄为之一空,靖康之变导致北宋灭亡。朱敦儒仓皇南逃至金陵,才暂时获得了喘息的机会。这首词就是词人客居金陵,登上金陵城西门的城楼时所写的。八年级语文上册背景链接第六单元 朱敦儒 (1081-1159),字希真,洛阳(今属河南)人,宋代词人。绍兴二十九年(1159)卒。有词三卷,名《樵歌》。朱敦儒获得“词俊”之名,与“诗俊”陈与义等并称为“洛中八俊”。朱敦儒早年以清高自许,不愿做官。北宋末年大变乱发生,他经江西逃往两广,在岭南流落了一个时期。朱敦儒一生的七十多年中,做官的时间很短,长期隐居在江湖之中,被称为“天资旷逸,有神仙风致”的词人。所以,他的作品有很大一部分反映闲适的生活。八年级语文上册原文诵读第六单元相见欢朱敦儒 金陵城上西楼,倚清秋。万里夕阳垂地大江流。 中原乱,簪缨散,几时收?试倩悲风吹泪过扬州。八年级语文上册整体感知第六单元 金陵 城上西楼 ,倚清秋。万里夕阳垂地大江流。 上片南京。西门上的城楼。倚楼观看清秋时节的景色。 诗句大意:我独自登上金陵城里的西楼,倚楼观看清秋时节的景色,看着万里的长江在夕阳西下时流去。八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中原乱,簪缨 散,几时收?试倩悲风吹泪过扬州。下片 簪缨,代指达官显贵。簪和缨都是古代贵族的帽饰。缨,帽带。收复国土。请人代自己做。 今江苏扬州,当时是南宋抗击金兵的前线。 诗句大意:中原大乱,达官贵族们纷纷逃散,什么时候才能收复国土呢?试请悲啸的秋风把我的泪水吹到扬州吧。整体感知八年级语文上册诗词赏析第六单元 金陵 城上西楼 ,倚清秋。万里夕阳垂地大江流。 上片 上片写夕阳,大地,长江,描写黄昏时分,万里大地都笼罩在苍茫的暮色中,滚滚长江水向东逝去,一派衰败的景象,暗含南宋国势衰落,江河日下的现状,传达出诗人悲凉抑郁的心境。奠定全词苍凉感伤的情感基调。“夕阳垂地”象征南宋的国势日渐衰微。八年级语文上册诗词赏析第六单元中原乱,簪缨 散,几时收?试倩悲风吹泪过扬州。下片“乱”字写出中原沦丧的现实,包含着国破家亡的伤痛。写出作者对统治阶级不抵抗的愤慨。写出诗人对收复中原失地的期盼,也是无望的慨叹。“悲”字是词眼。最后一句是点睛之笔,含蓄深沉的抒发了忧国忧民的情感,充满无限感慨。 下片前面直抒胸臆,表达亡国之痛、收复中原的心志以及对朝廷的愤慨;后面用拟人的方法,请托“悲风”把泪吹到扬州去,含蓄深沉地表达了作者忧国忧民的情感。八年级语文上册思维导图第六单元浣溪沙上片 下片 写登楼所见(写景):江河日下,萧条冷落直言国事(抒情):中原沦丧,贵族逃散悲秋 忧国 八年级语文上册主旨归纳第六单元 这首词写词人登上金陵城西楼的所见所感,表达了词人强烈的亡国之痛和深厚的爱国之情。八年级语文上册引入新课第六单元 在中国古代文学的璀璨星河中,宋代女词人李清照犹如一颗独特的明珠,以其清新脱俗、婉约柔美的词风,赢得了"千古第一才女"的美誉。她的词作,不仅展现了其深厚的文学功底,更透露出她作为女性独有的细腻情感与敏锐观察力。其中,《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便是其代表作之一,以其简洁明快的语言、生动鲜明的画面感和深沉含蓄的情感,成为了流传千古的佳作。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走近李清照,走进李清照的词,走进李清照的少女生活,走进李清照的内心世界,一起研读《如梦令》。八年级语文上册作家作品第六单元 李清照 (1084-约1155),号易安居士,山东章丘人,宋代婉约派女词人,有“千古第一才女”之称。其诗文并美,尤长于词。其词以南渡为界分为前后两个时期,前期的词反映闺中生活、自然风光和离愁别思,清丽明快;后来因为丈夫去世,再加上国亡,诗词情感变得凄凉悲痛,多抒发怀乡悼亡之情,也寄托着强烈的亡国之思。她的词形式上擅用白描手法,力求创新;语言清丽雅洁,明白如话,富有生活气息,人称“易安体”。代表作有《如梦令》《声声慢》《一剪梅》等。八年级语文上册原文诵读第六单元如梦令李清照 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八年级语文上册整体感知第六单元如梦令 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溪边的亭子 荷花奋力把船划出去 诗词大意:时常记起溪边亭子里游玩,直至日暮降临,(我)沉迷在优美的景色里,不知道哪里是回家的路。一直玩到尽兴才乘舟返回,却不小心进入藕花深处。(我)奋力将船划出去!奋力将船划出去!划船声惊起了在沙滩上的鸥鹭。八年级语文上册诗歌赏读第六单元 常 记 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写出这件事给作者留下的印象深刻。点明地点。点明时间。沉醉于美酒,沉醉于美景,透露出词人内心的欢快。暗示词人游兴正酣,乐而忘返。 照应“不知归路”,显示出作者的忘情心态,又自然呈现出舟入荷花丛中的场景。 用反复的修辞手法,表现了主人公急于从迷途中找到出路的焦急心情。“惊”字既暗写行船之快,又生动的写出了停栖在荷花丛中的鸥鹭被吓得惊慌失措的情态。八年级语文上册课堂小结第六单元 这是一段美好的回忆。作者追忆了一次夏日泛舟郊游的难忘经历。这一天,词人驾舟郊游,沉浸在山光水色、鸟语花香中,饮酒为乐,醉意渐沉。待到兴尽欲归,却已是日落黄昏,不免有一点着急。慌乱之际,小船误闯荷花丛中。待到奋力划出,却惊起一群水鸟振翅纷飞,词人瞬间的惊愕很快变成喜悦。这首小词仅三十几个字,却讲述了一个如此曲折的“故事”,洋溢着生活的气息和欢快的旋律,读之令人沉醉。八年级语文上册思维导图第六单元时间:夏季日暮地点:溪亭事件:醉归常记情节:沉醉—回舟—误入—惊鹭(诗情)景物:溪、亭、藕花、鸥鹭(画意)情感变化尽兴游玩(欢愉)误入深处(慌乱)惊起鸥鹭(惊愕到喜悦)八年级语文上册主旨归纳第六单元 这首词写词人追忆少女时代驾舟郊游的经历,表现了词人愉悦的心情,尽显其早年生活的纯真于浪漫,表现了词人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的感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