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中册 第三单元 10*《苏武传》优质教学设计(第3课时)第1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2/16598920/0-1736217733274/0.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人教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中册 第三单元 10*《苏武传》优质教学设计(第3课时)第2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2/16598920/0-1736217733328/1.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 中册10 *苏武传第3课时教学设计
展开
这是一份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 中册10 *苏武传第3课时教学设计,共4页。教案主要包含了导入新课,分析人物性格,归纳总结,分析手法,深入探究,解决疑惑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1.了解班固及《汉书》,借助工具书翻译课文,积累文言现象。
2.鉴赏本文塑造人物形象的技巧,体会苏武“富贵不能淫,威武不能屈”的精神和气节。
3.学习苏武的爱国精神,培养学生坚毅的品质。
重点难点
1.通过分析人物对话、细节描写、对比烘托等,鉴赏人物形象,体会苏武“富贵不能淫,威武不能屈”的精神和气节。
2.品味历史传记的史学价值和文学审美价值。
课时安排
3课时
第3课时
课时目标
分析人物性格及文章塑造人物的艺术技巧
重点难点
合作探究,分析并掌握塑造人物的艺术技巧。
教学设计
一、导入新课
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的确,艰难困苦中最能表现一个人的品性,沧海横流中方能显出英雄本色。面对威逼利诱,是坚守本心还是放弃原则,这是关乎生命尊严的选择。在这样的选择面前,仁人志士为我们树立了光辉的榜样。汉朝的苏武就是这样一位忠贞不屈的人。
(设计意图:从传主精神导入,定下基调,培养学生景仰先贤的意识,为分析人物形象和理解人物精神品质打下基础。)
二、分析人物性格
1.学生分析和总结次要人物性格。
2.教师引导学生从细节描写入手,深入挖掘人物的性格特征。
3.仔细研读卫律和李陵劝降苏武部分的内容。
(1)学生分角色朗读,体会人物个性化的语言。
(2)学生分别总结卫律、李陵的性格特征。
明确:卫律:骄横无耻、阴险狡诈、卖国求荣。
李陵:李陵和卫律不一样,他不是彻底的卖国之人。
他对汉朝还有感情,对自己叛国的行为也深感羞愧,但他的意志不够坚定,对国家不够忠诚,因为一己之私背叛祖国而投靠匈奴,却又后悔不已。这说明李陵十分懦弱,意志不够坚定。
4.学生讨论:文章并没有具体描述苏武的每一件事,而是有详有略,比如文章对卫律和李陵劝降苏武的部分就描写得特别详细,作者为什么要这样处理?用意是什么?
明确:卫律和李陵对苏武的劝降最能表现苏武的气节。所谓“真金不怕火炼”,面对威逼利诱,面对死亡威胁,面对恳切的劝说,很多人都可能经受不住考验而变节投降,但苏武始终坚定不移,宁死不屈,忠贞不渝。详写劝降苏武的内容,更能突出苏武的形象。
三、归纳总结,分析手法
结合文章,详读语段,分析手法。
明确:1.详略得当的情节安排。
2.用个性化的语言表现人物。
3.次要人物的对比、衬托。
(1)张胜:糊涂地卷入了缑王与虞常的谋反之中,事情败露后又经受不住考验,叛变投降。
苏武:清醒地认识到,使节行为不当会引起两国纷争,想要以死息祸;面对匈奴的劝降,始终保持着可贵的民族气节。
(2)卫律:卖国求荣、阴险狡诈。
苏武:效忠国家、忠贞不贰、不卑不亢、一身正气、光明磊落。
(3)李陵:懦弱、意志不坚、矛盾痛苦。
苏武:以国家的利益为先、忠贞不渝、坚韧不拔、无怨无悔。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多角度分析塑造人物的手法,多侧面理解人物形象,提升理解和分析的能力。)
四、深入探究,解决疑惑
1.卫律和李陵劝降的情形和说辞有什么不同?为什么?
明确:卫律在劝降苏武时采取的是软硬兼施、威逼利诱的方式。先以副使张胜获罪,苏武“当相坐”来胁迫他,遭到拒绝后,又以“拥众数万,马畜弥山,富贵如此”来利诱。而李陵则是以老朋友的身份,在饮酒叙谈之中,动之以情,晓之以理。李陵先是陈述苏武所不知的家庭变故:兄弟屈死;“太夫人已不幸”“子卿妇年少,闻已更嫁矣”“独有女弟二人,两女一男,今复十余年,存亡不可知”;接着又以切身体会说明自己最初与苏武有同感;最后指出汉武帝法令无常,即使回去也难保自身平安。卫律和李陵的劝降方式之所以不同,一是两人与苏武的关系不同;二是两人的地位与修养不同。卫律曾任汉使出使匈奴,后因事株连,畏罪逃亡,投降匈奴。李陵是一代名将李广之后,曾为汉朝立下战功,因寡不敌众战败,家人被汉武帝所杀。所以李陵在劝降时用攻心法,而且在看到苏武的大义凛然后能“泣下沾衿”,可见尚存荣辱之心。
2.对于卫律和李陵的劝降,苏武的回答在措辞和态度上有什么不同?
明确:首先,二人和苏武的关系不同,卫律原来是汉朝人,但已经投降,成为汉朝的罪人,对于热爱祖国的苏武而言是敌人,所以不用客气。李陵虽然也已投降,但是原来与苏武“俱为侍中”,是亦敌亦友的关系。其次,二人劝降的方式不同,苏武的回答方式也不相同。卫律态度傲慢,苏武对其威逼“不动”,对其利诱则“不应”,表现对其为人的厌恶。当他说出“与君为兄弟”的话后,苏武终于忍无可忍,痛骂卫律,自始至终都以强硬的姿态抵抗。李陵则采取“晓之以理,动之以情”的方式,“至海上”“为武置酒设乐”,苏武全然不为所动;称李陵为“王”,划清二人的关系,表明自己的立场。苏武采用的是绵里藏针、有理有节的方式。对二人不同的回答,表现了苏武爱憎分明、立场坚定大义凛然的品格。
3.文章是如何使用对比手法的?
明确:作者以卖国求荣的卫律、意志不坚的张胜、懦弱痛苦的李陵来与苏武对比。他们反复无常的态度更鲜明地表现出苏武坚贞不移的高贵品质。卫律劝降时,采用了威胁的手段:举剑欲击。面对生死存亡的考验,张胜请降,而“武不动”;面对荣华富贵的诱惑,卫律自以为得计了,而“武不应”。同样是家庭惨遭不幸、臣子深受冤屈,李陵绝望了,苏武却仍然一片赤忱。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交流探究,把握人物形象,理解人物精神,学习人物危难中保持民族气节的崇高品质,从而形成正确的价值观。)
板书设计
苏武传
卫律:骄横无耻、阴险狡诈、卖国求荣
李陵:懦弱、意志不坚定
相关教案
这是一份高中语文10 *苏武传教学设计,共14页。教案主要包含了单元知能对标,课文内容分析,学情整体分析,教学活动准备,教学活动设计,多媒体展示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高中人教统编版10 *苏武传教案设计,共25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核心素养,教学设计,整体感知,把握文意,解读文本,感受人物形象,拓展提升,深入探究,结语,课时作业,十段内容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 中册11.1 过秦论第2课时教学设计,共4页。教案主要包含了设疑自探,合作探究,解惑答疑,课堂总结,拓展运用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文档详情页底部广告位](http://img.51jiaoxi.com/images/257d7bc79dd514896def3dc0b2e3f598.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