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 中册10 *苏武传第2课时教学设计
展开
这是一份高中语文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 中册10 *苏武传第2课时教学设计,共3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检查作业,复习导入,朗读课文,把握大意,研读第6~8段,研读第9,课堂总结,布置作业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课时目标
1.疏通第6~10段的意思,了解特殊句式。
2.试译课文第6~10段。
3.分析脉络,研读重点内容。
重点难点
1.借助工具书或文下注释,疏通第6~10段的意思,掌握各类文言现象。
2.试译课文第6~10段。
教学设计
一、检查作业,复习导入
1.学生展示归纳的文言知识成果。
2.师生共同理解反衬手法的作用。
二、朗读课文,把握大意
1.通读第6~10段。
2.勾画出重点词句。
3.小组合作解决重点难点的字词和句子
4.通顺第6~10段的译文。
三、研读第6~8段
1.学生概括内容:主要写了苏武苦守北海和李陵劝降等内容。
2.学生合作探究这部分中苏武的表现。
研讨要点:这部分是文章着力描写的部分,以精彩的笔墨描写了苏武反抗匈奴统治者招降的种种斗争情形。
明确:第一层写匈奴企图用艰苦的生活来消磨苏武的斗志,把他囚禁于地窖中,使他备受饥寒;接着把苏武流放到荒无人烟的北海边,让他牧羊。然而在极端恶劣的环境中,苏武不可磨灭的爱国精神再一次粉碎了匈奴的险恶用心。他手握国家民族的象征——汉节,在九死一生中维护着一个使者的使命。这时的斗争是相对缓和的,直接表现的是苏武与恶劣的自然环境的斗争。
第二层是故友李陵劝降。这两段描写不但表现了苏武可贵的气节,同时也刻画了叛将李陵的复杂心态。他那尚未泯灭的爱国之情、羞恶之心在苏武的崇高境界面前被唤醒了,其内心剖白真实感人。而苏武回答李陵时,以少应多,仅从忠君角度来回绝。此处苏武的斗争对象是交情很深、而今已是敌对阵营的故友,双方的心态都比较复杂,而作者的描写也很到位,是这部分最出彩之处。
四、研读第9、10段
1.学生概括段意:介绍了苏武被放回国的经过。
2.学生合作,探究要点:苏武“留匈奴凡十九岁”,靠的是什么?课文最后一句“武留匈奴凡十九岁,始以强壮出,及还,须发尽白”包含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明确:(1)苏武在匈奴坚持十九年靠的是忠诚、信念与意志,靠的是崇高的民族气节、强烈的爱国精神和艰苦卓绝的斗争精神。(2)叹惋、敬佩之情溢于言表:苏武一生中的大好时光都在煎熬中度过;他坚守信念,维护了国家尊严,保持了民族气节。
(设计意图:研讨文章内容,把握文章主旨。通过概括主要内容,提炼研讨要点,锻炼学习文本的能力。)
五、课堂总结
《苏武传》是《汉书》中的名篇之一,它记述了苏武出使匈奴,面对威胁利诱坚守节操、历尽艰辛而不辱使命的事迹,生动刻画了一个“富贵不能淫,威武不能屈”的爱国志士的光辉形象。作者采用纵式结构来组织文章,以顺叙为主,适当运用插叙,脉络清晰,故事完整。
为了表现苏武的性格、气节及矢志不渝的爱国精神,文章在记“行”时又着力于环境及细节的描写。如苏武自刺一节,苏武被置于地坎煴火之上,“蹈其背以出血。武气绝,半日复息”充满悲壮色彩。而周围人的反应是“卫律惊,自抱持武”“惠等哭,舆归营”“单于壮其节”。这一“惊”、一“哭”、一“壮”的细节描写充分衬托出苏武的铮铮铁骨及高尚情操。文章语言千锤百炼,刻画人物入骨三分,将史家笔法与文学语言较好地结合起来。
六、布置作业
读李陵的《答苏武书》,谈谈你对苏武和李陵的认识。
板书设计
苏武传
苏武被流放到北海牧羊 苏武被放回国
招降
李陵劝降 (须发尽白)
相关教案
这是一份高中语文10 *苏武传教学设计,共14页。教案主要包含了单元知能对标,课文内容分析,学情整体分析,教学活动准备,教学活动设计,多媒体展示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高中人教统编版10 *苏武传教案设计,共25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核心素养,教学设计,整体感知,把握文意,解读文本,感受人物形象,拓展提升,深入探究,结语,课时作业,十段内容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 中册11.1 过秦论第2课时教学设计,共4页。教案主要包含了设疑自探,合作探究,解惑答疑,课堂总结,拓展运用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