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属成套资源:2025届高考生物二轮专题复习与测试
2025届高考生物二轮专题复习与测试专题强化练一细胞的分子组成与结构
展开
这是一份2025届高考生物二轮专题复习与测试专题强化练一细胞的分子组成与结构,共7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非选择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1.人类在1665年就已经发现细胞,而细胞学说直到1838年才由施旺、施莱登创立。施旺、施莱登能建立细胞学说,主要通过( A )
A.对大量科学事实进行归纳概括
B.发现真核细胞和原核细胞的区别
C.大幅度提高显微镜的制作技术
D.观察记录大量不同生物标本
解析:细胞学说的建立过程离不开众多科学家的参与、推动,也离不开科学技术手段的发展和支持,显微镜的发明和改进,在众多前人观察和思维的启发下,德国植物学家施莱登和动物学家施旺运用不完全归纳法提出了细胞学说,A符合题意。
2.(2024·惠州高三一模)细胞是由各种元素与化合物构成的。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C )
A.糖类是细胞的组成成分之一,主要为细胞提供能源
B.脂类物质既可以作为储能物质还可以调节生命活动
C.蛋白质是生命活动的主要承担者,控制生物的性状
D.自由水是细胞内良好的溶剂,代谢旺盛的细胞中相对含量较多
解析:糖类是细胞的组成成分之一,比如参与组成细胞膜,糖类是重要的能源物质,A正确;脂质包括脂肪、磷脂和固醇等,其中脂肪是细胞内良好的储能物质,固醇中的性激素可以调节生命活动,B正确;蛋白质是生命活动的主要承担者,生物的性状是由基因控制的,C错误;自由水是细胞内良好的溶剂,代谢旺盛的细胞中自由水相对含量较多,D正确。
3.维生素D3可从牛奶、鱼肝油等食物中获取,也可在阳光下由皮肤中的7-脱氢胆固醇转化而来,活化维生素D3可促进小肠和肾小管等部位对钙的吸收。研究发现,肾脏合成和释放的羟化酶可以促进维生素D3的活化。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C )
A.肾功能下降可导致机体出现骨质疏松
B.适度的户外活动,有利于少年儿童的骨骼发育
C.小肠吸收钙减少可导致细胞外液渗透压明显下降
D.肾功能障碍时,补充维生素D3不能有效缓解血钙浓度下降
解析:肾脏合成和释放的羟化酶可以促进维生素D3的活化,活化的维生素D3可促进小肠和肾小管等部位对钙的吸收,因此,肾功能下降会导致肾小管等部位对钙的吸收受阻,从而使机体出现骨质疏松,A正确;在阳光下皮肤中的7-脱氢胆固醇可转化成维生素D3,活化维生素D3可促进小肠和肾小管等部位对钙的吸收,适度的户外活动,有利于少年儿童的骨骼发育,B正确;细胞外液渗透压主要与无机盐和蛋白质含量有关,在组成细胞外液的各种无机盐离子中,含量上占有明显优势的是Na+和Cl-,细胞外液渗透压的90%以上来源于Na+和Cl-,因此小肠吸收钙减少不会导致细胞外液渗透压明显下降,C错误;肾功能障碍时,维生素D3不能被活化,因此补充的维生素D3不能促进小肠和肾小管等部位对钙的吸收,从而不能有效缓解血钙浓度下降,D正确。
4.(2024·深圳高三二模)《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22)》提出的“控糖”建议是控制添加糖的摄入量,每天摄入不超过50 g,最好控制在25 g以下。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B )
A.蔗糖和果糖是日常生活中常见的两种单糖类食品甜味剂
B.食物中天然存在的淀粉和纤维素不属于“控糖”的范畴
C.人体内的糖类绝大多数会以葡萄糖的形式存在于内环境
D.摄糖超标引起的肥胖有一部分原因是脂肪无法转化成糖
解析:蔗糖是由一分子果糖和一分子葡萄糖合成的,是二糖,不是单糖,A错误;“控糖”建议是控制添加糖(通常指各种糖类甜味剂)的摄入量,食物中天然存在的淀粉和纤维素不属于“控糖”的范畴,B正确;生物体内的糖类大多数以多糖的形式存在,人体内的糖类绝大多数以糖原的形式存在于肝脏或者肌肉中,C错误;摄糖超标引起的肥胖并不是因为脂肪无法转化成糖,而是因为糖摄入过多导致过剩,多余的糖转化为脂肪,进而引起肥胖,D错误。
5.球状蛋白分子空间结构为外圆中空,氨基酸侧链极性基团分布在分子的外侧,而非极性基团分布在内侧。蛋白质变性后,会出现生物活性丧失及一系列理化性质的变化。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 )
A.蛋白质变性可导致部分肽键断裂
B.球状蛋白多数可溶于水,不溶于乙醇
C.加热变性的蛋白质不能恢复原有的结构和性质
D.变性后生物活性丧失是因为原有空间结构破坏
解析:蛋白质变性是指蛋白质在某些物理和化学因素作用下其特定的空间构象被破坏,从而导致其理化性质的改变和生物活性丧失的现象,蛋白质变性一般不会导致肽键断裂,A错误;球状蛋白的氨基酸侧链极性基团分布在分子的外侧,而非极性基团分布在内侧,说明外侧主要是极性基团,因此球状蛋白可溶于水,不溶于乙醇,B正确;加热变性的蛋白质,其空间结构和性质的改变是不可逆的,因此加热变性的蛋白质不能恢复原有的结构和性质,C正确;结构决定功能,变性后的蛋白质原有空间结构被破坏导致其生物活性丧失,D正确。
6.(2024·深圳高三一模)目前学术界普遍认为:叶绿体由被早期细胞吞噬的光合细菌演化而来,如图所示。据此推测合理的是( B )
A.吞噬光合细菌的早期细胞是一种原核细胞
B.叶绿体内应该也会含有DNA、RNA和核糖体
C.光合作用暗反应场所主要由早期细胞的细胞质基质构成
D.真核细胞的进化历程中叶绿体出现的时间要早于线粒体
解析:由题图可知,早期细胞有由核膜包被的细胞核,为真核细胞,A不合理;叶绿体起源于光合细菌,作为原核生物体内应该也会含有DNA、RNA和核糖体,B合理;光合作用暗反应场所主要由光合细菌的细胞质基质构成,C不合理;由题图可知,在吞噬光合细菌之前,早期细胞内就存在线粒体,推测真核细胞的进化历程中线粒体出现的时间应该要早于叶绿体,D不合理。
7.在饥饿状态下,酵母菌的内质网或高尔基体会产生膜泡包围细胞内容物形成自噬体,自噬体进入富含水解酶的液泡内,以保证营养供给。科学家发现,在饥饿状态下某突变型酵母菌的自噬体会在液泡内大量堆积。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C )
A.自噬体具备单层膜,其形成与线粒体无关
B.营养充足时,自噬体通过胞吞的方式进入液泡
C.突变型可能因基因突变导致水解酶缺乏
D.在自噬过程中,液泡的作用类似高尔基体
解析:囊状结构通过膜的流动进行伸展弯曲,会形成具有双层膜结构的自噬体,自噬体的形成需要线粒体提供能量,A错误;细胞自噬是机体的一种自我保护机制,细胞在营养缺乏等特殊环境下可通过自噬维持生存,营养充足时,细胞自噬受到抑制,B错误;突变型可能因基因突变导致水解酶缺乏,内容物无法水解,从而导致自噬体在液泡内大量堆积,C正确;酵母菌体内的液泡内含多种水解酶,其功能类似于动物细胞的溶酶体,D错误。
8.植物液泡膜上具有多种酶和转运蛋白,液泡中储存着多种细胞代谢产物和多种酸性水解酶类,糖类、盐类等物质的浓度往往很高。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C )
A.植物细胞发生质壁分离过程中,细胞液浓度低于细胞质基质浓度
B.液泡内多种物质浓度较高与液泡膜具有选择透过性有关
C.液泡中的色素与植物叶片颜色有关,主要吸收红光和蓝紫光
D.H2O借助水通道蛋白通过液泡膜时,不需要与水通道蛋白结合
解析:植物细胞失水发生质壁分离时,细胞液中的水透过原生质层进入外界溶液,故细胞液浓度低于细胞质基质浓度,A正确。液泡内多种物质浓度较高与液泡膜具有选择透过性有关,否则无法维持液泡膜内外相关物质的浓度差,B正确。液泡中的色素是花青素,主要与植物的花和果实颜色有关,且不吸收光能;植物叶片颜色主要与叶绿体中的色素有关,C错误。H2O借助水通道蛋白通过液泡膜的方式为协助扩散,不与水通道蛋白结合,D正确。
9.胞间连丝是贯穿两个相邻细胞细胞壁的圆柱形细胞质通道。高等植物大多数相邻的细胞间能形成胞间连丝。初生胞间连丝是在形成细胞板时因内质网膜的插入而形成的;次生胞间连丝是由一些水解酶的作用使完整的细胞壁穿孔而形成的(如下图所示)。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 )
A.体细胞的初生胞间连丝是在有丝分裂中期时形成
B.次生胞间连丝的形成与纤维素酶、果胶酶等有关
C.胞间连丝使相邻细胞的生物膜形成了结构上的联系
D.胞间连丝有利于相邻细胞间的物质交换和信息交流
解析:初生胞间连丝是在形成细胞板时因内质网膜的插入而形成的,体细胞的初生胞间连丝是在有丝分裂末期时形成,A错误;次生胞间连丝是由一些水解酶的作用使完整的细胞壁穿孔而形成的,水解细胞壁需要纤维素酶和果胶酶,故次生胞间连丝的形成与纤维素酶、果胶酶等有关,B正确;胞间连丝使相邻细胞的生物膜形成了结构上的联系,C正确;胞间连丝是细胞壁、细胞膜上的通道,有利于相邻细胞间的物质交换和信息交流,D正确。
10.研究发现,分泌蛋白的合成起始于游离核糖体,合成的初始序列为信号序列,信号序列与内质网膜上的受体结合,穿过内质网膜后,蛋白质合成继续。蛋白质合成结束后,核糖体与内质网脱离,合成的蛋白质经内质网、高尔基体加工后,与高尔基体膜内表面受体结合,启动囊泡形成。当细胞内M基因发生突变时,会导致高尔基体中分泌蛋白堆积,不能发送到胞外。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C )
A.核糖体的“游离”状态或“附着”状态是相对的
B.核糖体与内质网的结合受制于mRNA中特定的碱基序列
C.M基因编码的蛋白质具有推动细胞内囊泡运输的功能
D.M基因编码的蛋白质可能参与分泌蛋白构象的最终形成
解析:由题干信息可知,游离的核糖体合成信号序列后可以结合到内质网上,蛋白质合成结束后,附着的核糖体会与内质网脱离,故核糖体的“游离”状态或“附着”状态是相对的,A正确;核糖体与内质网结合后能形成有空间结构的蛋白质,这说明它们的结合是蛋白质合成的过程,蛋白质的合成中有mRNA的参与,而mRNA具有特定的碱基序列,B正确;若M基因编码的蛋白质具有推动细胞内囊泡运输的功能,则当细胞内M基因发生突变时,会导致内质网中的蛋白质不能经囊泡运输至高尔基体,与事实不符,C错误;结合题意“合成的蛋白质经内质网、高尔基体加工后,与高尔基体膜内表面受体结合,启动囊泡形成”,而“当细胞内M基因发生突变时,会导致高尔基体中分泌蛋白堆积,不能发送到胞外”,M基因编码的蛋白质可能参与分泌蛋白构象的最终形成,D正确。
11.囊泡运输是细胞内重要的运输方式。没有囊泡运输的精确运行,细胞将陷入混乱状态。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 )
A.囊泡的运输依赖于细胞骨架
B.囊泡可来自核糖体、内质网等细胞器
C.囊泡与细胞膜的融合依赖于膜的选择透过性
D.囊泡将细胞内所有结构形成统一的整体
解析:囊泡在细胞内的运输依赖于细胞骨架,A正确;核糖体无膜结构,不能形成囊泡,B错误;囊泡与细胞膜的融合依赖于膜的流动性,C错误;细胞内的核糖体和中心体无膜结构,囊泡不能将细胞内所有结构形成统一的整体,D错误。
12.(2024·广州高三一模)核孔复合体镶嵌在内外核膜融合形成的核孔上。下图为核孔复合体参与的三种物质运输方式,其中只有丙方式需要消耗细胞代谢提供的能量。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D )
A.细胞核对通过核孔复合体进出的物质具有一定的选择性
B.某些分子以甲或乙的方式进出核孔复合体可看作是被动运输
C.以丙方式进入细胞核的物质的运输速度,会受相应的受体浓度的制约
D.解旋酶、RNA聚合酶和染色质等均可经核孔复合体进入细胞核
解析:核孔可实现细胞核和细胞质之间的信息交流和物质交换,细胞核对通过核孔复合体进出的物质具有一定的选择性,A正确; 分析题意可知,只有丙方式需要消耗细胞代谢提供的能量,即某些分子以甲或乙的方式进出核孔复合体是不需要消耗能量的,但由于需要中央栓蛋白协助,故可看作是被动运输,B正确;由题图可知,丙方式运输物质时有受体参与,故丙方式的运输速度受相应的受体浓度的制约,C正确;染色质存在于细胞核中,不需要通过核孔复合体进入细胞核,D错误。
13.吞噬溶酶体是指吞噬体与溶酶体融合形成的一种结构,下图是吞噬细胞吞噬病原体的示意图。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D )
A.病原体进入吞噬细胞的方式是主动运输,需要消耗能量
B.吞噬体的形成依赖于细胞膜的流动性,和细胞膜上的蛋白质无关
C.吞噬溶酶体中的消化酶主要是蛋白质,在溶酶体中合成
D.吞噬溶酶体可重新形成溶酶体表明消化酶可重复利用
解析:病原体进入吞噬细胞的方式是胞吞,需要消耗能量,A错误;吞噬细胞吞噬病原体需要细胞膜上的受体蛋白参与,即需要细胞识别,B错误;吞噬溶酶体中的消化酶主要是蛋白质,其在核糖体中合成,C错误;酶具有催化作用,作用前后性质不变,所以吞噬溶酶体可重新形成溶酶体,消化酶可重复利用,D正确。
14.(2024·广州高三一模)大肠杆菌伴侣蛋白是由GrEL和GrES组成的复合物(下图),GrEL分成上下两环,每环含7个亚基,构成中空的圆筒,每一个亚基结合一个ATP;GrES是由7个亚基构成的类似帽子的结构,待多肽链进入空筒后即盖上,多肽链在筒内进行折叠,待ATP水解后,GrES打开,多肽链被释放。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B )
A.大肠杆菌伴侣蛋白是在核糖体上合成的
B.GrEL催化ATP合成,GrES催化ATP水解
C.多肽链在筒内进行折叠形成一定的空间结构
D.伴侣蛋白使蛋白质的折叠互不干扰,高效有序
解析:大肠杆菌的蛋白质是在核糖体上合成的,A正确;由题干和题图无法得知GrEL催化ATP合成,GrES催化ATP水解,B错误;由题干可知,多肽链在筒内进行折叠形成一定的空间结构,C正确;GrES是由7个亚基构成的类似帽子的结构,待多肽链进入空筒后即盖上,多肽链在筒内进行折叠,待ATP水解后,GrES打开,多肽链被释放,故伴侣蛋白使蛋白质的折叠互不干扰,高效有序,D正确。
二、非选择题
15.下图表示细胞通过形成囊泡运输物质的过程及局部放大示意图,其中X、Y表示囊泡,①~⑤表示不同的细胞结构。请回答下列问题:
(1)已知囊泡Y内“货物”为水解酶,则结构⑤可能是________。若该细胞为浆细胞,则乙图中的细胞“货物”最可能是________。
(2)乙图中的囊泡能精确地将细胞“货物”运送并分泌到细胞外,据图推测其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此过程体现了细胞膜具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功能。
(3)Sedlin蛋白是一种转运复合体蛋白,研究表明其在甲图中从③到④的囊泡运输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①已知由53个氨基酸组成的Sedlin蛋白(无二硫键)彻底水解后,总分子量可增加810,据此推测Sedlin蛋白是由________条肽链组成。
②为验证上述题干中Sedlin蛋白的作用机制,现用以下材料设计实验,请完善实验思路并对结果进行讨论。
实验材料:正常小鼠浆细胞、生理盐水、含Sedlin蛋白抑制剂的溶液、放射性标记的氨基酸、放射性检测仪、细胞培养液等。
实验思路:将正常小鼠的浆细胞随机均分为两组,置于含放射性氨基酸的细胞培养液中,编号为a、b;a组细胞注射适量生理盐水,b组细胞注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一段时间后,用放射性检测仪对________(填甲图中的数字序号)处进行放射性检测。
预期结果: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溶酶体 抗体
(2)囊泡上的蛋白A与细胞膜上的蛋白B(特异性)结合 控制物质进出细胞(或信息传递或信息交流)
(3)8 等量含Sedlin蛋白抑制剂的溶液 ③④ a组细胞中③的放射性低于b组细胞中③的放射性,且a组细胞中④的放射性高于b组细胞中④的放射性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2025届高考生物二轮专题复习与测试板块一细胞生物学专题一细胞的分子组成与结构,共24页。试卷主要包含了细胞中的水,细胞中的无机盐,蛋白质,核酸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2025届高考生物二轮专题复习与测试专题强化练十五实验与探究,共10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非选择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2024届高考生物二轮专题复习与测试专题强化练一细胞的分子组成,共11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单选题,综合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