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人教统编版7.2 *秦腔导学案
展开
这是一份高中人教统编版7.2 *秦腔导学案,共6页。学案主要包含了教材分析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教材分析】
贾平凹以秦腔为描写对象,笔触广阔深远。《秦腔》写出了三秦大地的山川风貌和风俗人情,写出了那片土地上人民的性格,写出了秦腔与人民的血肉联系,具有厚重的文化意蕴。使我们感同身受,产生了深刻的印象与心灵的震撼。作为教师在品读时,引导学生关注作品丰富的细节描写,体会作者是如何将秦腔所激发的喜怒哀乐场面表现出来,并且与秦腔艺术的韵味融为一体的。
学习任务一:“我知”——晓常识
1.“鬼才”贾平凹
2.创作背景3.秦腔
学习任务二:“我绘”——理层次
请大家围绕“秦腔”这个关键词,以思维导图的形式重现文章的内容和层次。
学习情境:
文化公众号“秦之韵”,拟向全国读者推介能表现秦风秦韵的经典美文。长沙某中学的同学们向“秦之韵”推荐课本中的《秦腔》一文。
学习任务三:“我读”——品风韵
消息推送页面往往有一段推送文案,以吸引读者、提要全文为目的。
请你从《秦腔》中摘选令读者印象最深或最能体现“秦之韵”感染力的句子,作为本文的推送文案并阐释理由。
学伴分享、精彩呈现:
学习任务四:“我思”——论优势
本文要入选“秦之韵”公众号的推送美文,哪些优势呢?请你从文本出发,整合任务一的成果,继续思考。
学习提示:可从内容、语言、情感的角度切入
学习任务五:“我悟”——研标准
以《秦腔》为例,思考小结向公众号“秦之韵”推选美文的标准。
学习任务六:“我攀”——再提升
情与气偕,辞共体并。文明以健,珪璋乃骋。——刘勰《文心雕龙》
学习任务七:“我比”——析不同
冯至和贾平凹各自以“消逝了的山村”和“秦腔”寄托自己对于人与土地、环境、文化关系的思考。教材编者为何将冯至的《一个消逝了的山村》和贾平凹的《秦腔》设置在一课中?说说你的理由。
学习任务八:“我做”——固能力
体验式作业:
秦腔既有广为流传的经典剧目,亦有融合创新登上春晚的崭新形态,请大家或走进剧院、或利用网络,欣赏一段秦腔,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
读写实践:(任选其一)
你所生于斯长于斯的地方,一定也有关联着一方水土、牵系着一方风情、表现着一方风韵的艺术形式。
1.仿照《秦腔》,为你生长的土地上独特的艺术形式写一段文字,注意内容的选取和语言的锤炼。
2.请找出作家歌咏地方艺术文化的美文(如河南豫剧、安徽黄梅戏、甘肃花儿、广东醒狮、浏阳烟花表演……),运用课堂所学赏读、点评。
参考:林延军《舞动的醒狮》(刊载于2021年4月《散文选刊·下半月》杂志)
作者简介:中国散文学会会员、广东散文诗学会副会长兼秘书长
舞动的醒狮
村庄的气息,从“咚咚咚”的鼓声里开始。
劳作了一年的人们,黝黑的额头写满皱纹,像是田畴里的庄稼。从田里耕作的带头小哥,还来不及放好农具,便直奔村里宗祠旁的一间小屋,屋内灯光微弱,暗暗的,带头小哥举起鼓槌,“咚咚咚”的鼓声萦绕在村庄的上空。悦耳的声响,似一支集结号,由近及远,又从远及近,慢慢地,小屋门外那块空地就聚集了不少黄发垂髫。一阵熟稔地拾掇,有人敲锣打鼓,有人头顶着狮头,有人弯腰当狮尾,带头小哥与几名青年小伙摇身一变成为“狮子班”,他们脚踩着土地,双手举起狮头,在人群里舞动起来。
“狮子”时而抬头扭脖,时而腾挪翻越,时而眨眼踢腿,刹那间,“狮子”又向前奔跑,像是听到谁的呼唤,踢腿,抬头,突然间又摆头晁脑。此时,鼓声从轻快转为慢悠悠地,紧跟着又从慢转为快。
一会儿狮子“高兴”了,一会儿狮子“生气”了,一会儿狮子“悲伤”了…从步伐到动作,从表情到性格状,舞狮人在“狮子”的世界里,靠默契和心灵相通等配合,将狮子的喜、怒、哀、乐、动、静、惊、疑八态展现得淋漓尽致。此刻,狮子像生长在村庄的精灵,为百姓带来欢乐,祥瑞,辟邪。
正月的日子,“狮子班”便串村走巷,挨家挨户,为村民舞狮,寓意庆贺一年的收成,祈祷风调雨顺。他们在村庄穿行,变成村庄乐谱上的一个个音符,又像田畴里的庄稼,星星点点,在南方这片贫瘠的红土地上跳跃起来。
从村头到村尾,从大街到小巷,“狮子班”所到之处,队伍后面跟着一群围观的孩童,他们个个跃跃欲试,目标是那“狮子”。舞狮多数由身手敏捷、强健有力的小伙子完成。其实,小孩儿并不懂,只知道想看“舞狮子”。看别人耍几套功夫,看舞狮,看击鼓,来一场喧嚣和狂欢。
每次舞狮前,都会有一段击鼓演奏。“咚咚”的声音从低到高,变化多端,似乎在召集志同道合的人,又似乎要把“狮子”唤醒。随后,醒狮闻鼓起舞,或睁眼,或洗须,或舔身,或抖毛。渐渐地,鼓声如千军万马奔腾而来,又像狂风暴雨,排山倒海。小孩儿坐在大人的肩膀上,看得如痴如醉。
霎时,握鼓槌者用尽力气,擂出浑厚的鼓声,“狮子”又弯了一下头,似沉思,似惊悚,尾巴随之摇摆起来。鼓声、镲声和鞭炮声回荡在房舍、村庄和草木之间,地面不时扬起一阵土灰,围观的黄发垂髫如追星,久久不忍离去……
听村里的老人回忆,什么时候开始舞醒狮,早已无法考究,只知道这是“历史传下来的”!但《旧唐书·音乐志》有一段记载:“太平乐,后周武帝时造,亦曰五方狮子舞,缀毛为狮,人居其中,像其俯仰驯押之容。二人持绳秉拂,为习弄之状。五狮子各立其方位,百四十人歌太平乐。”从记载来看,“太平乐”所描述的场景与现代的“舞狮”出于一辙。
舞狮,源于宫廷狮子舞,盛行于民间。史料记载,中国的舞狮分为南狮和北狮,一南一北,相得益彰。北狮重写实,南狮重写意。北狮有雌雄之分,南狮头上则有一个“独角”。相传远古时期,广东南海一带发生了瘟疫,后来出现一只神兽,神兽所到之处,瘟疫便很快没有了,后来百姓为了纪念神兽,称神兽为“年兽”。家家户户用竹篾、纸等材料制作“年兽”,配合锣鼓,并用一张桌子放置家门口,准备好“年兽”喜欢吃的青菜,等待年兽采食。由于年兽与狮子的样貌相似,经常为老百姓带来祥瑞和喜气,故年兽被称为“瑞狮”。受年兽影响,南狮头上还有一只由头顶长出,向前弯曲的独角,寓意“独占鳌头”。舞狮就像只南飞的燕子,飞入寻常百姓家,它的氣息、性格、身影似乎伴随着远古先人的足印迁徙从中原一路南下,从高墙内到高墙外,从一座村庄到另一座村庄。
在广东,因粤语“瑞”与“睡”读音相同,老百姓比较忌讳,认为“瑞狮”是带来福瑞,后又将“瑞狮”改称“醒狮”。直至明代,醒狮出现在广东的一些村庄,百姓为祈愿兆丰年,风调雨顺,把愿景寄托在醒狮的身上。村民用醒狮的威严驱赶邪恶,祈盼来年事事顺心。
在南方的乡村,特别是粤西一带,基本每座村庄都有自己的醒狮队,乡亲们学南拳,舞醒狮,后来将舞狮的表演程式逐渐演化出高桩狮、梅花桩狮、狮子走钢丝…每逢元宵、年例或节庆盛典,乡亲们便举起狮头,与狮共舞,人们要将一年的收成和喜悦,擂响在鼓锣钹的交融之中。
记忆中的童年,许多小伙伴都有“功夫梦”“狮子班梦”。一听到鼓声响起,小伙伴们就像着了魔,拔腿就跑,直奔村中央的那片空旷地。“舞狮子啦!快!”成为我们奔走相告的口头禅。但每次看完舞狮表演,伙伴们都意犹未尽,回家又找来棍子到处敲,模仿击鼓。
有一次,我走在回家的路上,远远便听到我家那个方向传来一阵“咚咚咚”的声音,只是,那不是狮子鼓发出轰隆、遒劲的鼓声。原来,邻居家的亲戚坐在砖头上,他跟前倒放着一个破旧的铁桶,双手各握着一根棍子,自得其乐地敲起来,我马上意识到他想学“狮子班”的人击鼓?此刻,这个鼓就是他的“狮子班梦”,就是他的世界,他陶醉在鼓声的旋律中,童真而无邪。那段时间,我也学着他,搬来自家的铁桶当鼓敲,后来被母亲训了一顿,现在回想起来是那么幼稚。“我长大了也要参加狮子班!”他告诉我,这是他的梦想,只是没多
久,他就回到他的家乡,从此再无音讯。
是的,醒狮一动,沉寂的村庄就被唤醒。它们威严,它们凶猛,它们祥瑞,它们从乡野走进城市,又从城市走出国门。醒狮要将舞蹈、武术和中国传统文化的精气神,从世界的东方撒向全世界。在一呼一吸之间,醒狮登上异乡的舞台,在华丽转身之间,在万千景象之中,醒狮一跃登上非遗的榜单,万物景仰。
醒狮,是有生命的,它承载着一代又一代人的目光,还有记忆。它舞动的走向,又像条辽阔的河流,支流所到之处,连着根脉,滋长乡愁。
点评:《舞动的醒狮》以醒狮为主线,写出醒狮的生命体现在它表演艺术的活灵活现,它传承了舞蹈、武术和中华传统文化的精气神,也寄托着作者的乡愁。醒狮像一条河流,流进了作者内心与生命,表达了作者对醒狮的热爱,对传统文化传承的看重,对故乡的眷恋。
推荐的学习资源:
1.散文:陈忠实《我的秦腔记忆》《白鹿原上奏响一支老腔》
2.小说:贾平凹《秦腔》
3.影视:
央视纪录片《秦腔》
央视纪录片《百年易俗社》
央视纪录片《文学的故乡》
附:
一、了解相关文学常识
1.了解秦腔
“山川不同,便风俗区别,风俗区别,便戏剧存异;普天之下人不同貌,剧不同腔;京,豫,晋,越,黄梅,二簧,四川高腔,几十种品类。或问:历史最悠久者,文武最正经者,是非最汹汹者?曰:秦腔也。”——贾平凹
秦腔(Qinqiang Opera),别称“梆子腔”。古时陕西、甘肃一带属秦国,所以称之为“秦腔”。因为早期秦腔演出时,常用枣木梆子敲击伴奏,故又名“梆子腔”。
中国汉族最古老的戏剧之一,是我国戏曲四大声腔(昆腔、高腔、梆子腔、皮黄腔)之一,起于西周,源于西府,成熟于秦。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
2.表演特点
秦腔的表演朴实、粗犷、细腻、深刻,以情动人,富有夸张性。
秦腔的唱腔用宽音大嗓,直起直落,给人以高亢激越、粗犷朴实之感。
角色行当分为四生、六旦、二净、一丑,计13门,又称“十三头网子”,表演唱做并佳。
尤其看到秦腔中的“黑头”吼声地动山摇时,你才会真正认识到秦腔的豪放,这也是秦人的血性。)
3.历代帝王在陕西建都简表:
西周(公元前1134--771年) 沣京、镐京(今长安县境内)
秦(公元前350--207年) 雍(凤翔)、咸阳
西汉(公元前206年--公元8年) 初在临潼栎(yue)阳、乔迁西安西北部
新莽 (公元9年--24年) 长安(今西安市西北郊汉故城)
西晋(公元213--316年) 长安(汉故城)
前赵(公元219--329年) 长安(汉故城)
前秦(公元351年--383年) 长安(汉故城)
后秦(公元384年--417年) 长安(汉故城)
大夏(公元407年--431年) 统万城(今靖边县白城子)
西魏(公元535年--556年) 长安(汉故城)
北周(公元557--581年) 长安(汉故城)
隋(公元581--618年) 大兴城
唐(公元618年--907年) 长安(今西安市))
二、课后延申
1.思考:作者笔下的秦人对秦腔有怎样的情感?为何会有这样的情感?结合全文,找出其中原因。
情感:1.秦腔对于秦人,要和“西凤”白酒、长线辣子、大叶烟卷、牛肉泡馍一样成为生命的五大要素。2.秦腔给秦人贫乏的生活注入了乐趣,是他们对美的艺术追求。
原因:1.唱秦腔成了做人最体面的事,任何一个乡下男女,只有唱秦腔,才有出人头地的可能。(第1段末尾)2.农民是世上最劳苦的人,尤其是在这块平原上,生时落草在黄土炕上,死了被埋在黄土堆下;秦腔是他们大苦中的大乐。(第2段开头)3.秦腔于他们,要和“西凤”白酒、长线辣子、大叶卷烟、牛肉泡馍一样成为生命的五大要素。(第2段中)4.广漠旷远的八百里秦川,只有这秦腔,也只能有这秦腔,八百里秦川的劳作农民只有也只能有这秦腔使他们喜怒哀乐。(第10段开头))
2.细读文章第5段,思考以下问题:1.作者细数秦地秦腔上演的时间有何作用?2.秦川人对“戏台”的态度体现了什么?3.请概括开演前人们的活动,并思考作者为什么要这么细致地描摹?
盼戏:1.巧用繁笔,有力烘托秦人盼演出的急切心情。
2.秦川人宁可省吃俭用,也要搭建好的戏台,表现秦川人对秦腔的重视和喜爱。
3.开演前活动:①开演之前,锣鼓喧天,人声鼎沸,观众席场面宏大,人头攒拥;②小吃丰富,叫卖不绝;③台上锣鼓不停,台下你呼我应;④小吃隔空买卖,拥挤产生冲突。该文段用精妙的比喻手法和出神入化的细节描写描摹开演前人们的活动,体现了秦川人民粗犷、质朴的性格特征,也有力地体现了“秦人、秦地、秦腔”彼此融合的统一性,让读者仿佛身临其境般进入“盼戏”现场。)
3.细读第4段“排戏”的场面描写,思考以下问题:1.文段对排戏演员一系列的动作描写有何作用?2.本段中哪些语句体现了秦川人对秦腔的热爱?是如何体现的?3.本段中的语言描写有何作用?
排戏:1.通过一系列动作描写写出了秦腔表演动作的灵活多变以及排演场面之热闹。
2.“秦腔面前人人平等”“夏天蚊虫飞来……冬天里四面透风”等语句以秦腔在身份各异的秦地人面前完全平等的事实、冬夏两季排演之艰辛的细节衬托出人们对秦腔的热爱。
3.“演员出来骂一声:谁说不好的滚蛋!”“倒要连声讨好:翻得好!翻得好!”等语言描写表现了秦川人的直率和真性情。)
4.请同学们品析第6段中将演出现场与观众反应相结合进行描写的精彩语段。
女的就碎步后移,水上漂一样,台下就叫:瞧那腰身,那肩头,一身的戏哟是男的就摇那帽翎,一会双摇,一会单摇,一边上下飞闪,一边纹丝不动,台下便叫:绝了,绝了!等到那角色儿猛一转身,头一高扬,一声高叫,声如炸雷豁啷啷直从人们头顶碾过,全场一个冷颤,从头到脚,每一个手指尖儿,每一根头发梢儿都麻酥酥的了。如果是演《救裴生》,那慧娘站在台中往下蹲,慢慢地,慢慢地,慧娘蹲下去了,全场人头也矮下去了半尺,等那慧娘往起站,慢慢地,慢慢地,慧娘站起来了,全场人的脖子也全拉长了起来。
演戏:品析:文段将台上演员的表演与台下观众的反应相结合进行描写,既从正面写出了演员们表演的精彩程度,又从侧面写出了观众观看表演时的投入以及对秦腔表演由衷的喜欢。“慧娘蹲下去了……”一句更是将观众伴随演员情不自禁地同步行动的画面生动地描摹出来,秦腔宛如是一场演员与观众共同完成的演出。)
5.文章突出艺术手法
拙巧相济的语言:
《秦腔》一文的语言描写拙巧相济,浑然天成。比如描写秦腔演出时台上台下互动的盛况:“如果是演《救裴生》……全场人的脖子也全拉长了起来。”这段描写全然不见工笔式的描摹,只反复用了“慢慢地”,“慢慢地”往下蹲,“慢慢地”往起站,表面上看,这样的描写很笨,很憨,但这个动作和细节正是《救裴生》这出戏最高难度最见功力的一部分,对如此高难度的动作和细节,所有的观众都能跟着共同表演,可见秦腔是秦人生命中不可或缺的精神享受。此外,那两个动词性词组。
“矮下去”“拉长了”,都属于稚拙古朴的民众通用语,却还原了秦腔演出时台上台下热烈互动的真实场面,秦人对秦腔的痴迷沉醉令人震撼!读者不禁与作者同叹,秦腔真的是秦人大苦中的大乐!这里可谓“平波水面,狂澜深藏”,尽管语言形式上笨拙、憨厚,其中情感却波涛汹涌,憨而不呆,浑然天成。贾平凹在文学创作上追求那种“读起来木木的,嚼起来筋筋的”语言风格,既写实又高远,实现了对语言本身局限的超越。
大气厚重的风格:
秦腔生长的地方是苍凉、辽远、空廓和悠长的,它也是贾平凹的文字底色,这种浑厚的文风作用于《秦腔》,便形成了这篇文章大气厚重的艺术特色。它是一篇浑厚深沉的文化散文,其中不仅濡染了秦地的民情风俗,而且传神地展现了秦地百姓的精神风骨。《秦腔》不仅仅绘形绘色地写出了一个地方剧种生成、变迁的特点,更重要的是通过对秦川大地上人们的喜怒哀乐等风土人情的描绘,展现了他们热情蓬勃的生命力。作者生于斯长于斯,对故土的热爱使他在描述中更多地凸显了黄土地人们的人情美。
6.思辨探究
《秦腔》虽然创作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初,但已表现出远不同于此前的自“五四”运动以来当代散文的许多时代新质,如开放的审美观照、深切的人文关怀、厚重的文化意蕴、恢宏的笔调情致等,故而读《秦腔》就如同作品中所描写的秦人喝“西凤”白酒、吃长线辣子、抽大叶卷烟、嚼牛肉泡馍那样,给人以味甘而醇美的艺术享受。你认为《秦腔》中有哪些可圈可点的地方?
观点一:表现角度独特。作品表面上写的是秦腔,其实意在写人,写这里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写人的生命意志和精神面貌。因此,相对于那种只是就戏曲谈戏曲,或者由此揭示一点儿文化风俗,引出某些历史掌故的散文,这篇作品的表现角度显然要独特得多,思想层面也高迈得多。
观点二:文化底蕴厚重。作者不厌其细地写秦腔在八百里秦川大地上有着“神圣的不可动摇的基础”,不厌其烦地写秦人自导、自演、自观、自评秦腔的痴醉迷狂,实际上是为了以此来展示那种有着深厚、悠久历史文化传统的秦人潜藏于意识深处的刚烈、粗放、忍耐的民族气质和他们精神上自给自足的生存状态,展示他们的地域文化、生命意志和精神追求以及在此背景下秦腔能够诞生并永葆其顽强生命力的因由。)
相关学案
这是一份高中语文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 下册7.2 *秦腔学案设计,共4页。学案主要包含了写作背景,作者介绍,字音字形,常识积累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高中语文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 下册7.2 *秦腔导学案,共7页。学案主要包含了课前预习任务检测,课中学习任务一,课中学习任务二,课中学习任务三,课堂总结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 下册7.2 *秦腔学案,共2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