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属成套资源:2024--2025学年沪科版(2024)八年级物理全一册同步教学设计
初中物理沪科版(2024)八年级全册(2024)第三节 空气的“力量”教学设计及反思
展开
这是一份初中物理沪科版(2024)八年级全册(2024)第三节 空气的“力量”教学设计及反思,共8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教学目标确定的依据,教学目标,教学思路,教学准备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备课内容
第三节 空气的“力量”
主备人
小组成员
一、教学目标确定的依据
【课标要求】
知道大气压强及其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学业要求】
能通过实验,了解大气压强的特点。
能运用与压强有关的知识解释生产生活中的现象。
能通过实例,说明大气压强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教材分析】
这节课是在学生掌握了压强的概念、液体压强的特点和规律之后,学习的又一压强方面的知识。这节课主要讲的是关于气体压强中大气压强的初步知识,与前面所学的固体压强,液体压强一起构成了一个相对完整的知识体系,教材通过事例、实验引入课题,重视定性分析,强调实验探究。通过这节课的学习,要求学生理解大气压强的存在,并且知道大气压强的大小,学好本节课,可以帮助学生认识自然和利用自然,为以后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学情分析】
初二学生经过一个多学期的物理学习,对这门学科有了简单的了解,物理观察、实验探究分析和概括能力已初步形成,也亲身体验到了物理知识与人们生活、生产的密切联系,对物理有了一定的兴趣和强烈的求知欲。他们希望教师能满足他们对新知识的好奇、渴求,希望在老师的引导下获得锻炼及施展自己能力的机会,同时更希望品尝到成功学习的快乐。教学中应注意设计好问题,引导学生的同时保护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探索新知识的勇气,教会他们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及解决问题的方法,真正让学生成为探究式学习的主角。
二、教学目标
【物理观念】
确认大气压的存在。
【科学思维】
通过观察实验的方式,认识大气压强。
【科学探究】
会拟定简单的科学探究计划和实验方案,能把大气压强概念与生活、生产劳动实际结合起来认识、理解、应用、提问及至创新。
【科学态度与责任】
1.通过探究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问
题。
培养学生参与、交流、合作意识及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三、教学思路
用与大气压相关实验创设情景激起学生的兴趣引出课题,新课采用以交流讨论、实验探究的科学探究方法为主,情景激学、比较、阅读、讲解等方法为辅;设计简单易操作的大气压实验探究活动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保护学生的学习兴趣;创设实际生活情景引导学生观察情景解决问题让学生从生活走向物理,知道大气压知识在生活中的实际意义;用大气压的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物理现象让学生从物理走向生活,让全体学生全面地投入学习活动,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引导学生主动建构新知识;用计算机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创设情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加学生阅读量,扩大学生的知识面,也可节省许多板书时间,让学生在课堂中能有更多的时间自主讨论学习。
在教学中,关注不同学生的个性差异,因人而异,根据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程度不同,让他们承担不同的任务,创造机会鼓励他们发挥所长,获得成功的喜悦,以促进全体学生共同发展。
根据本节的知识容量用二个课时完成教学任务,感受大气压强的存在和粗略测量大气压的教学为第一课时,托里拆利实验和大气压强与人类生活的教学为第二课时。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理解大气压产生的原因,能用大气压的知识解释简单的现象。
2.观察托里拆利实验,说明原理及变化。
【教学难点】
观察托里拆利实验,说明原理及变化。
五、教学准备
细玻璃管、烧杯、玻璃杯、硬纸板、注射器、弹簧测力计、小吸盘、吸盘挂钩、水、汞、水槽、多媒体课件等。
【设计环节及意图】
情景引入(激发兴趣)→旧知复习(体现递进)→新知探究(方法引领)→小结评价(体现能力)……→课后小结(大概念统领)→任务评价(体现成效)
【课时安排】第2课时
教学流程设计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评价要点
备注
【环节一】
引入课题
【环节二】
进入新课
【环节三】
【环节四】
【环节一】
进入新课
【环节二】
【环节三】
【环节四】
第1课时:
活动一:创设情意、提出问题
教师展示图8-32的覆杯实验。
用手支持纸片。
问:为什么纸片没掉下来?
再装满水后,完成覆杯实验。
问:没有受支持纸片,纸片仍没有掉下来,什么在支持纸片呢?
将杯口朝向四面八方转动。
问:纸片仍然没有掉落,说明什么?
教师总结:空气内存在压强,空气内四面八方都存在压强。
请学生自习阅读并得出大气压强产生的原因。
活动二:任务驱动、自主探索
导入:上节我们学习了液体压强,液体因为受到重力且能流动所以存在压强。我们生活在厚重的大气层中,也要受到重力、有流动性,大气是否也存在压强呢?
板书:空气内部各个方向都存在压强,这种压强称为大气压强。
演示图8-34小吸盘实验。
教师请几位同学上台演示。
问:同学们有什么感觉?
问:若让外部空气进入吸盘内部,你又有什么感觉?你能解释这种现象吗?
借用实验器材或借助学生上台演示实验,讲解吸盘实验,提出这里大气压力与拉力的关系为后面实验设计准备知识。
问:你能解释覆杯实验吗?
引导学生解释原因。
活动三:交流合作、构建新知
在吸盘实验讲解后自然的引出历史上有名的验证大气压强存在的实验“马德堡半球实验”。
教师用多媒体展示马德堡半球实验。
介绍马德堡半球实验,让学生了解这个实验的意义和原理,并让学生直观的体会到大气压强是很大的。
过渡:马德堡半球实验证明了大气压强的存在,那大气压强到底有多大呢?请看视频。
活动四:创设情意、提出问题
问:大气压强有多大?如何测量呢?
教师引导学生阅读教材P198估测大气压强。
演示图8-38估测大气压强实验。
指导学生进行实验,并引导学生思考:
为什么用 2mL的注射器?
何时测量力?
如何测量面积?
分析对比数据:各组数据各不相同,看来这个实验中有很大误差,并让学生思考误差产生原因。
第2课时:
问:有什么办法能准确测量大气压强呢?
让学生先自学教材197-198页,介绍托里拆利实验装置。
演示:托里拆利实验(视频演示:包括玻璃管的粗细、倾斜和上提玻璃管)
小组分析讨论下列问题:
1.水银柱为什么不下降,这启发我们可以把大气压强转化为转化为谁的压强?
2.大气压强的大小和水银柱产生的压强有什么关系?
3.水银柱产生的压强怎样计算?
4.实验中为什么要把玻璃管中的空气排尽?如果没有排尽空气对实验结果有什么影响为什么?
5.试管的粗细、倾斜、上下移动为什么不影响水银柱的高度?
6.汞有毒,托里拆利实验极具风险性,托里拆利当年为何不选择安全、方便的水做此实验?
引导学生回忆之前学过的液体压强的计算方法。
板书:大气压强的大小与760 mm高的汞柱产生的压强相等 p=ρgh=1.36×104kg/m3×9.8N/kg×0.76m≈1.013×105Pa
问:算一算,如果用水和足够长的玻璃管做这个实验,留着玻璃管中的水柱大约有多高?
教师出示各种气压计,结合教材介绍。
阅读课本P198-199大气压强与人类生活,讨论以下问题:
1.生活中哪些地方利用了大气压强?
2.大气压与海拔高度有什么关系?
3.高山上为什么要用高压锅?高压锅的原理是什么?
问:大气压强的大小是一成不变的吗?
板书:通常把760mm 高的汞柱所产生的压强叫做1个标准大气压。
1个标准大气压=1.013×105Pa
让学生观察图8-40后得出大气压随高度的变化的规律。
举手回答
猜想与假设
交流讨论
学生阅读教材,代表发言
学生演示实验
学生帮忙拉开,发现很难拉动吸盘
小组讨论,发言
学生阅读课本,试着解释
观看视频
观看视频
学生阅读教材,发言
学生分组实验:用针筒粗略测量大气压强,记录实验数据,并计算压强值
小组讨论,交流
自主学习教材,发言
学生分组讨论,代表发言
回忆液体压强的相关知识
动手计算,代表发言
学生交流讨论
生明确大气压与高度、沸点的关系
学生总结规律
学生自行阅读教材,培养自学能力
活学活用,让学生能自己总结原因
使学生边实验、边观察、边思考,边讨论,使知识化抽象为形象,化难为易,从面完成教学任务
辩证认识实验的优点和不足,培养学生敢于质疑,敢于创新的探索精神
通过问题的拓展和深入讨论进一步激发了学生探索的激情
关注社会和生活,思考大气压怎样服务于人类,并形成对知识
进行应用的意识
定性评价(过程):
能否提出有价值的问题
定性评价(过程):
能否认真观察、操作、比较、独立思考等。
定性评价(过程):
能否清楚表达自己的思考,进行必要的抽象、概括、质疑等。
定量评价(能力):
知识技能的掌握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
定性评价(过程):
能否通过回顾学习过程的概括,总结物理知识学习的方法经验
相关教案
这是一份初中物理沪科版(2024)八年级全册(2024)第二节 功率教案设计,共6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教学目标确定的依据,教学目标,教学思路,教学重难点,教学准备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物理沪科版第三节 空气的“力量”教学设计,共4页。
这是一份物理第三节 空气的“力量”教学设计,共5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学情分析,教学过程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